【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常用哪些抗风抗震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常用哪些抗风抗震措施题目问的是高层建筑"通常”用哪些手段防风防震,大家说的这些SSD液体减震器、TMD质量调节阻尼器、AMD主动减震系统、无粘结支撑、层压橡胶支座、延性阻尼墙都太不“通常”了。大致说来,拿武侠小说做比照的话,这些差不多相当于狼牙棒、鳄鱼剪、流星锤,可以大大提高战斗力,但是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本来不行的,给他个狼牙棒还是不太行;本来就是萧峰,什么都不拿也可以很猛。当然了,让萧峰拿个狼牙棒,锦上添花,可能会更猛。
我猜这跟大家对“高层建筑”这个概念的认识有关。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所谓高层建筑指得就是那些动辄200米、300米甚至800米以上的摩天大楼。事实上,按照国家标准《GB5035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高层建筑的正式定义是“10层及10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其他民用建筑(不含单层公共建筑)”。按照这个标准,城市地区有大批大批的建筑物都属于高层建筑,而这些建筑物,绝大多数都没有采用那些“狼牙棒”装置。
达不到高层建筑标准的,我们称之为多层建筑。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要这么划分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消防、占地等等因素。具体到结构专业,简而言之,高层建筑需要更多的考虑抗水平力问题。对于相对低矮的多层建筑,一般而言,竖向重
力荷载起到了主导作用。对于高层建筑,如何抵抗水平荷载则变成了重中之重。
上图来自川口卫《建筑结构的奥秘》一书。左侧是高层框架抵抗竖向荷载时的变形,右侧则是高层框架抵抗水平荷载时的变形。
风和地震就是高层建筑最主要的两种水平荷载。这两者有共性,也有区别。确切的说,应该叫做“抗风抗震”,而不是“防风防震”。我们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但我们无法“防止”风和地震的发生。哪怕没有人类,地球上也一样有风有地震,防是防不了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被动的“抗”。
高层建筑如何抗风抗震?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写整整一本书。不,是整整两本书,抗风一本,抗震一本。所以,无法指望一个简单的回答就能说清楚。作为一个结构工程师,我就简单说一下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全过程吧。主要是说一下在设计过程的每一个步骤中,抗风抗震的要求是如何被考虑的,又是如何被付诸实施的。
方案设计阶段
方案设计是高层建筑设计的第一步,也是反复最多、最耗时间的一步。在国内,结构工程师这一阶段能做的工作不多,主要就是为建筑师提供咨询。很多时候,方案设计甚至都不会让结构工程师参与。但事实上,对于抗风抗震来说,方案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
建筑物的体型对于抗震能力的影响非常之大,所以结构工程师的工作之一就是说服建筑师采用较为规整的造型。大自然是非常残酷的,你敢奇形怪状?地震来了第一个倒下!CCTV新楼那样的,肯定要尽量避免;头重脚轻的,也要避免;凹字形的平面、凸字形的平面,尽量都改成口字形的;8字形的平面也不好,尽量改成0字形的;h形的立面也不好,尽量用l形的立面,上下一样粗,不要有突变;建筑楼板最好不要开大洞,比如商场那种大天井,从一楼抬头看能看到顶楼……
对于抗风问题,主要是要控制建筑物体型的光滑程度。平面用圆形最好,椭圆也可以。大家常常见到很多高层建筑,平面明明是正方形或者长方形,但是角部被切掉了一小部分,整个平面形状没有直角或者锐角,也是出于这个考虑。建筑外表面也要尽量的光滑,各种装饰性的突起要尽量避免。
就像大家常说的,天分决定了你的上限,后天的努力只是去接近这个上限。方案阶段的这些东西就决定了建筑物抗震抗风能力的上限。但大家可能也发现了,按照抗震抗风的要求,最好的方案就是最没有特色的圆柱体或者正多棱柱。事实上,仔细观察一下全球4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绝大多数也都是这个造型。但对于大多数的普通高层建筑来说,建筑设计追求的是参差多态、百花齐放,无法接受这种呆板的造型。结构工程师和建筑师的矛盾几乎无法调和。
建筑物的先天抗震抗风能力的优劣,往往取决于结构工程师和建筑师谁在矛盾中占优。比如日本,基本会是结构工程师占优,所以日本的高层建筑,形状非常的规整,柱网、平立面非常简单。再比如国内,几乎全部是建筑师占优,所以国内的高层建筑,各式各样,眼花缭乱,领导可以当政绩,开发商可以吹嘘各种艺术风格,但却没有人去关心抗风抗震的问题,包括拿全部积蓄去买房子的那些人。这也算是一种悲哀吧。
初步设计阶段
一旦方案定下来了,设计就进入初步设计阶段。也就是说,要用努力去接近天分那个上限了。
首先,按照高层建筑所在地区的情况,确定地震设防烈度、基本风压等设计参数。根据这些,在有限元计算软件里确定合适的计算参数。
其次,确定高层建筑的结构材料和形式。可用的材料有很多种,钢(S)、钢筋混凝土(RC)、型钢混凝土(SRC)。形式也有好多种,框架、剪力墙、支撑、框筒、筒体、巨型框架……材料和形式排列组合,结果有好多好多种,比如SRC筒体+RC框架,RC筒体+S框筒,RC剪力墙+S框架,SRC框架+S支撑……比
如上图就是林同炎的《结构概念与体系》一书的插图,列举了15种结构形式,这还不包括不同材料的组合。这些结构形式选择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只是因地制宜、因项目而异,与投资多少、场地条件、工期要求等等直接相关。就像同样的程序,可以用多种程序语言达到差不多类似的效果,但效果、时间、成本都需要权衡利弊。
然后,就可以建模计算了。在有限元的数字化虚拟世界里,把你构想的这个高层建筑构建出来,让它接受虚拟的数字地震和数字台风的洗礼(可以参照我对问题“有些建筑是独一无二的设计,不像软件可以模拟测试,也无历史参考,那要如何保证其安全性?”的回答)。计算完成后,分析计算结果,看看是否满足抗震抗风的要求。比如说,地震作用下,RC剪力墙每层的侧向位移不能超过层高的1000分之一(否则这一层容易在地震中折断),每一层水平位移最大的那一点的位移不能超过每层平均位移的1.5倍(否则房子这一层会在地震中“扭腰”),柱墙轴压比不能过大(否则会在地震中压碎),梁柱不能超筋(否则会被地震掰断),钢支撑的应力不能过大(否则会在地震中被压弯)……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就要调整设计,比如剪力墙挪个地方,框架梁变粗一点,SRC柱里的型钢换大一号的,筒体的混凝土墙再厚一点……然后,重新计算,结果不满足,继续修改,继续计算,直到结果满足所有条件为止。但同时,为了经济性考虑,结果又不能远远超过标准。事实上,因为地震力的大小直接与结构质量相关,柱子太大、墙太厚了也不行。最理想的情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