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2课时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化学 2-3-2 化学平衡移动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第2课时化学平衡移动●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2.认识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产和科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课标解读1.理解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加深对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
2.学会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图像分析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
●教学地位本课时是在第1课时的基础上,结合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来分析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总结出勒夏特列原理。
这是今后学习其他平衡的基础。
●新课导入建议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A(g)+B(g) 2C(g)。
(1)该反应达平衡的基本标志是什么?(2)若改变条件,使化学反应速率发生变化,化学平衡是否移动?若各成分的百分含量发生变化,平衡是否移动?【提示】(1)v正=v逆或各组分的浓度不变。
(2)若v正与v逆同时改变,但v正′=v逆′,则平衡不移动;若v正′≠v逆′,则平衡移动;但只要各成分的百分含量变,则平衡一定发生移动。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1)看教材P26页,完成【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并完成【思考交流1】;(2)看教材P27~28页,完成【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并完成【思考交流2】。
⇒步骤1:导入新课、分析本课时的教材地位。
⇒步骤2:建议对【思考交流】多提问几个学生,使8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该内容,以利于下一步对该重点知识的探究。
⇓步骤5: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变式训练1】和【当堂双基达标】中的1、2、3三题,验证学生对“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掌握情况。
⇐步骤4:教师通过【例1】和教材P27~P28页的讲解,对探究一进行总结。
⇐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可利用【问题导思】所设置的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师生互动。
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化学平衡图像问题的解法”,可利用【问题导思】所设置的问题,师生互动。
可利用【教师备课资源】为您提供的例题拓展学生的思路。
高中化学2.3化学平衡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
化学平衡【第四课时】等效平衡一、等效平衡原理在一定条件(定温、定压或定温、定容)下,对于同一可逆应,只要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同,而达到平衡时,同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分数(或体积分数)相同,这样的平衡称为等效平衡。
即对于一个确定的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只与条件(T、c、p)有关,而与建立平衡的途径无关。
如,常温常压下,可逆反应:2SO2 + O2 2SO3① 2mol 1mol 0mol② 0mol 0mol 2mol③ 0.5mol 0.25mol 1.5mol①从正反应开始,②从逆反应开始,③从正逆反应同时开始,由于①、②、③三种情况如果按方程式的计量关系折算成同一方向的反应物,对应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均相等(如将②、③折算为①),因此三者为等效平衡二、等效平衡规律根据反应条件(定温、定压或定温、定容)以及可逆反应的特点(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是否相等),可将等效平衡问题分成三类:1 .在定温(T)定容(V)条件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的可逆反应只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如通过可逆反应的化学计量数比换算成同一半边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
即:定容,量相同。
(此种情况下又称等同平衡,即两平衡完全相同,此法又称极限法)。
例1.在一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 mol A和1 mol B发生反应2A(g)+B(g) 3C(g)+D(g),达到平衡,c的浓度为w molL。
若维持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下列四种配比作为起始物质,达平衡后,c的浓度仍为w molL的是A. 4 mol A +2 mol BB. 1 mol A+0.5 mol B+1.5 molC+0.5 mol D∴n(H2)起始=(m+0.5x) mol n(I2)起始=(g+0.5x) mol又∵n(H2)起始:n(I2)起始=(m+0.5x): (g+0.5x)=1:2∴x=2(g-2m)设n(HI)平衡为ymol,则n(I2)起始: n(HI)平衡=2:a= (g+0.5x):y ∴y=(g-m)a解题规律:此条件下,只要换算到同一半边时,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平衡相等,则两平衡等效。
化学:2.3《化学平衡》教案(人教版选修4)
化学:2.3《化学平衡》教案(人教版选修4)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对化学平衡这节课,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看,我觉得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而且多媒体资源的辅助性和必要性在这节课上得到了体现。
特别是通过例题和练习巩固难点时,学生做题的兴趣很高,讲解时有恍然大悟的表情,说明很有收获。
教学中有几点要着重说明首先,分析完[例4]的答案时,有学生提出化学考试最多两个选项,而此题是三个选项,所以他们在做题时受到了影响而忽略了一个选项而做错。
学生这么说也有道理,但我认为这恰好可以用新课标的理念对他们进行教育,在学习中要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要有自信,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化学考试一般是1-2个选项,但应该做好课堂教学和考试的区别。
我认为以后在课堂精选练习时,可以适当的类似【例4】一样处理。
第二、虽然溶解平衡可以很流畅的迁移出化学平衡的建立及特征,但结合选修化学的学生的基础,溶解平衡的内容不难理解,所以溶解平衡的建立的知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分析的简单一些。
这样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分析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
第三、新教材关于化学平衡的概念并没有写出具体的文字,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的归纳整理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给学生们讨论总结的时间,这样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时间有点紧,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强调一下预习的重要,最好能够列出提纲引导学生把辅助材料《第二教材》的相关习题提前练习,这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领悟和归纳会更快更从容,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最后、课后和其他老师讨论时指出,本节课没有提出平衡建立的途径问题,认为这也是平衡的特征之一。
我认为途径和平衡常数都是化学平衡的特征,考虑到在后几个课时会专门学习“等效平衡”,那时对化学平衡建立的途径问题会具体详细分析,为了避免重复教学,在本课时没有提出相关问题,那么在总复习时会统一总结。
附页:课堂例题【例1】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气)+3B(气) 2C(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 C的生成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B. 单位时间生成nmolA,同时生成3nmolBC. 单位时间生成B的速率,与生成C的速率相等(数值)D. 单位时间生成nmolA,同时生成2nmolC【例2】下列说法可以证明反应 N2+3H2 3 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A.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形成B.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断裂C.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断裂D.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形成【例3】下列说法中可以充分说明反应: P(气)+Q(气) R(气)+S(气) , 在恒温下已达平衡状态的是()A. P、Q、R、S的浓度不再变化 B .P、Q、R、S的分子数比为1:1:1:1C.反应容器内P、Q、R、S共存D.反应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而变化【例4】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表明反应: A(固)+3B(气)2C(气)+D(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其中只有B气体有颜色)()A.混合气体的压强B.混合气体的密度C.气体的平均分子量D.气体的颜色随堂练习1、在固定体积的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2 2NO + O2 该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1)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2)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3)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4)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5)单位时间内消耗2nmolNO2的同时生成2nmolO2()(6) O2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2、在一定温度下,下列叙述不是可逆反应A(气)+3B(气)2C(气)+2D(固)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①C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等②单位时间内生成amolA,同时生成3amolB③A、B、C的浓度不再变化④A、B、C的分压强不再变化⑤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⑥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⑦单位时间内消耗amolA,同时生成 3amolB ⑧A、B、C、D的分子数之比为1:3:2:2A.②⑧B.②⑤⑧C.①③④⑦D.②⑤⑥⑧答案:例题1、AD 2、AC 3、A 4、BCD 练习1、√√×√×√ 2、A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二课时)[分析]气体的浓度对平衡有影响;只有参加反应的微粒才有可能对平衡产生影响。
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二课时教案
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正确理解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利用勒夏特列原理加以解释。
教学重点:理解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勒夏特列原理的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引入】:我们知道: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那么对于t0时达到溶解平衡状态的饱和溶液,当升高或降低温度至t1时:若:溶解度增大,固体溶质继续溶解,则V(溶解)V(结晶)溶解度减小,固体溶质析出,则V(溶解)V(结晶)那么溶解平衡状态被打破,继而建立一种新的溶解平衡,也就是说:条件改变,溶解平衡移动。
那么:化学平衡是否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保持?当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改变时,平衡状态是否也会发生移动?【实验探究一】:探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原理:已知在K2Cr2O7的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Cr2O72-+ H2O 2CrO42-+ 2H+K2Cr2O7为橙色,K2CrO4为黄色。
实验步骤:①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0.1mol/L K2Cr2O7溶液,然后按下表步骤操作,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的变化。
步骤滴加3~~10滴浓H2SO4滴加10~~20滴6 mol/LNaOHK2Cr2O7溶液实验结论:V 正V 逆 V 逆V 正V ′正V ′逆【实验探究二】:探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原理:Fe 3++3SCN -Fe (SCN )3 (红色)实验步骤:向盛有5 ml 0.005mol/L FeCl 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 ml 0.01mol/L KSCN 溶液,溶液显红色。
(1)将上述溶液均分置于两支试管中;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饱和FeCl 3溶液4滴,充分振荡,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向另一支试管滴加4滴1 mol/L KSCN 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2)向上述两支试管中各滴加0.01mol/LNaOH 溶液3~~5滴,观察现象,填写下表。
编号 12步骤(1) 滴加饱和FeCl 3溶液滴加1 mol/L KSCN 溶液现象步骤(2) 滴加NaOH 溶液滴加NaOH 溶液现象结论【思考与交流】1、 上述两个实验中,化学平衡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你是如何判断的?2、从中你能否推知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 小结:(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着 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着 移动。
高中化学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三节 化学平衡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三节化学平衡考纲解读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2.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计算。
3.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4.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预习提纲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1.可逆反应(1)概念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2)表示方法约定采用“”表示,把从左向右的反应称作正(向)反应,从右向左的反应称作逆(向)反应。
例如:SO 2和H2O可表示为SO2+H2O H2SO3(3)特征可逆反应发生的条件相同,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反应物不能实现完全转化,且反应体系中,与化学反应有关的各种物质共存。
2.不可逆反应有些反应的逆反应进行程度太小因而忽略,把几乎完全进行的反应叫不可逆反应,用“===”号表示。
例如:Ba2++SO42—==BaSO4↓二、化学平衡状态1.化学平衡的建立如果把某一可逆反应的反应物装入密闭容器,其反应过程如下:(1)反应开始时:反应物的浓度最大,正反应速率最大.生成物的浓度为零,逆反应速率为零.(2)反应进行时:反应物的浓度逐渐减小,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逐渐增大,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3)最终在某一时刻,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的浓度不再变化,生成物的浓度也不再变化。
上述过程用图示法表示如下2.概念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保持恒定的状态。
3.特征(1)“动”——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并没有停止。
(2)“等”——v(正) =v(逆)>0。
(3)“定”——条件一定时,反应速率一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定。
(4)“变”——当条件改变时,平衡一般要发生改变。
4.影响因素(1)浓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化学人教版选修4教案: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 Word版含解析
教学设计王玉峰,江苏省淮州中学从容说课随着化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对实验现象的深入观察,学生可能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能进行完全(达到反应的限度)这样的疑问。
教学中可本着温故知新的原则,从学生已有关于溶解的知识,从溶解平衡导入化学平衡。
从一个熟悉的内容出发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人的思维是有弹性、有潜力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具有伸缩性。
这样,对同一内容的学习,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而且每次都是经过改组的,目的不同的,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就会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
通过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和迁移,让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是个动态平衡的概念。
再用颇具启发性的化学实验引导学生得出使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达到既激发学习兴趣又启发思维的目的。
为了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的认识,教科书列举了H2(g)+I2(g)2HI反应中的相关数据,从定量角度给以深化,希望学生能够从变化的数据中找出规律,即化学平衡常数,并学会描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对化学平衡的教学应重视实验,教师应精心准备实验,最好以边讲边实验的形式进行。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一方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对于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应重点讲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启发学生运用浓度变化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来解释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进而推及压强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要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得出总是吸热方向的反应速率对温度的变化最敏感,变化幅度最大,从而得出温度变化导致平衡移动的方向;要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来理解化学平衡常数,学会利用数据,从中分析总结规律。
对K而言,它只受温度影响,不受浓度影响,不必进一步推导说明。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案设计:2.3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指导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以及化学平衡是相对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会发生移动等观点。
教材从溶解平衡的角度入手,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思想,又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浓度、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学生在必修二中已经初步学习了化学反应限度的相关知识,并在本章的前两节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学习化学平衡奠定了基础。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理解起来比较抽象,高二的学生对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和理解程度还不够,因此在讲授过程中应训练学生思维的科学方法,并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应用化学理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工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体会化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过程,认识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并能初步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了解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可逆反应概念以及化学平衡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体会利用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尝试从过程的可逆性和化学平衡的角度观察和分析事物,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过程。
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过程。
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学法:比较法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引入】我们将一块不规则的硫酸铜晶体放入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过一段时间,我们发现硫酸铜晶体变得规则,但是固体溶质的质量没有发生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回答】溶液达到饱和后,溶液中的固体溶质的溶解和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回到固体表面的结晶过程一直在进行,这两种过程的速率相等,于是饱和溶液的浓度和固体溶质的质量都不发生变化。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 化学平衡》 教案设计
第三节化学平衡
一、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范畴。
随着化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对实验现象的深入观察,自然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能进行的完全(达到反应限度)这样的疑问。
本节课在学完了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针对可逆反应分析化学反应限度,当化学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就达到该条件下的最大限度,即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可逆反应是绝对的,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可以更好的理解化学反应特点,所以化学平衡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同时平衡状态的特征对影响平衡的因素的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储备作用。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判断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中本着温故知新的原则,从蔗糖溶解为例指出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再以可逆反应为例说明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通过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和迁移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判断依据。
这样采用探究式教学层层引导并通过图画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联想和理解从而突破本节的难点,并为下节的影响平衡的因素做好铺垫。
浓度都对化学平衡有影响,
讨论、分析:前面学习过催化剂对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
率却是同样倍数的提高和降低。
结论:使用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
反应类型条件改
变
改变条
瞬间
v正v
对任意加入催增大增大
板书设计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化学选修4《化学平衡》教案
化学选修4《化学平衡》教案.docx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第三节化学平衡(第一课时)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和迁移,使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的概念,并理解可逆反应。
2、通过对化学平衡概念的理解,归纳出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特征。
3、能用平衡状态的特征来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二)过程与方法1、从学生已有关于溶解的知识溶解平衡,导入化学平衡,通过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和迁移,使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是个动态平衡的概念。
2、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讨论并归纳出反应达到平衡时所具有的特征。
3、通过适当的练习让学生用已归纳的平衡特征来判断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某种程度时是否达到平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化学平衡是宇宙中各科平衡中的一个小小的分支,化学平衡的核心内容动态平衡,日常生活中的溶解平衡、环保等平衡问题与化学理论密切联系在一起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二、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征三、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四、教学过程引言前面我们学过化学反应速率,知道化学反应有快有慢,但是化学反应还要考虑能否进行到底,也就是化学反应的限度问题,也即是我们要研究的化学平衡问题。
板书第三节化学平衡必修课本我们作了初步的探讨,这节课我们再作进一步的研究。
其实在初中、高一接触到的溶液、溶解度也存在这个限度问题,下面我们转入有关的探索。
1、饱和溶液的可逆过程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过程完全停止了吗?没有!以蔗糖溶解于水为例,当温度一定时,溶液达到饱和之后,溶液中蔗糖分子离开蔗糖表面扩散到水中的速率与溶解在水中的蔗糖分子在蔗糖表面聚集成为晶体的速率相等。
即:溶解速率=结晶速率,于是饱和溶液的浓度和固体溶质的质量都保持不变。
达到了溶解的平衡状态,一种动态平衡。
溶解、结晶过程可以表示如下:固体溶质溶液中的溶质过程的可逆性是了解过程限度的基础,过程的限度取决于过程可逆性的大小。
2019-2020年高二化学专题二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案
2019-2020年高二化学专题二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案教学目标三课时(一)知识与技能1、懂得影响化学平衡因素。
理解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3、掌握用图像表示化学平衡移动的方法,并会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从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学会抽象概括方法。
2、通过有关实验观察和分析,学会由现象到实质、由具体到抽象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问题讨论”、“交流思考”、“实验探究”等栏目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增强探索化学原理的兴趣,树立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化学平衡概念的深刻剖析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知识回顾]: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什么?其中的“变”是指什么?讲述:化学平衡状态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保持。
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原有平衡状态被破坏,一段时间后会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就是化学平衡的移动。
板书:一、化学平衡的移动1、定义:化学平衡的移动,就是改变外界条件,破坏原有的平衡状态,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问:改变外界条件是如何使化学平衡产生移动的?分析:达化学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要使平衡能产生移动,必然要让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当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时,平衡向正反应的方向进行。
反之,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小结:2、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反应速率的改变。
3、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当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时,平衡向正反应的方向进行。
反之,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几种?回顾:改变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中的一个条件,对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分别有何影响?二、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1、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活动与探究]:P53已知铬酸根和重铬酸根离子间存在以下平衡:2CrO42-(黄色)+2H+ Cr2O72-(橙色)+H2O,进行以下实验:[实验1]向试管中加入4mL0.1mol/LK2CrO4溶液,滴加1mol/LHNO3溶液数滴,现象_____________,结论:化学平衡向_____方向移动。
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
第三节化学平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指导作用。
通过本章的教学,不仅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以及化学平衡是相对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会发生移动等观点,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并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应用化学理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工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体会化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涵义。
②理解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③掌握用图像表示化学平衡移动的方法,并会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通过浓度实验,逐步探究平衡移动的原理及其探究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实验方法。
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本节“问题讨论”、“交流思考”、“实验探究”等栏目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使学习变为知识的获取,文化的欣赏。
②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观点;三、教学重点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平衡移动的原理分析及应用五、教学方法实验法、练习法、图形法、讲授法等。
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学情分析七、教学过程总结: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的浓度或增大生成物的浓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图像分析:浓度对平衡影响的v-t(2)分析图【注意】固体、纯液体的浓度均可视作常数,他们的量改变不会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
(3)压强:【合作探究】下面有一组数据,请大家根据数据判断,压强对于化学平衡的移动有没有影响,有怎样的影响?450℃时N2与H2反应生成NH3的实验数据N2 + 3H2 2NH3压强/MPa 1 5 10 30 60 100NH3% 2.0 9.2 16.4 35.5 53.6 69.4分析以上数据,总结压强对平衡的影响。
2019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2课时化学平衡的移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2课时化学平衡的移动1.通过外界条件对可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内在因素。
2.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浓度、压强、温度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规律。
3.了解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实质,并进一步探讨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从而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4.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典型图像,学会化学平衡图像题的分析解答方法。
1.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1)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明显加快,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明显加快,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温度: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3)催化剂: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地增加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因此,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
2.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化学反应体系的平衡状态可以通过改变反应条件(温度、浓度、气体反应的压强)而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作平衡状态的移动,简称平衡移动。
3.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新知探究]1.实验探究实验探究1:O-Fe(SCN)对可逆反应Fe3++3SCN-Fe(SCN)3,分别增大c(Fe3+)和c(SCN-)后,Fe(SCN)3的浓度均增大了,即化学平衡均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
滴加NaOH溶液,由于3OH-+Fe3+===Fe(OH)3↓,减小了Fe3+的浓度,Fe(SCN)3的浓度也减小了,即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了(1)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问题讨论]1.可逆反应C(s)+H2O(g) CO(g)+H2(g)在某温度下达到平衡后,增加或移去一部分C(s),化学平衡是否移动?为什么?提示:不移动。
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由于浓度不变,所以化学平衡不移动。
2.对于反应FeCl3+3KSCN Fe(SCN)3+3KCl,加入KCl固体平衡是否移动?为什么?提示:不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化学平衡的移动1.通过外界条件对可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内在因素。
2.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浓度、压强、温度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规律。
3.了解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实质,并进一步探讨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从而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4.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典型图像,学会化学平衡图像题的分析解答方法。
1.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1)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明显加快,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明显加快,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2)温度: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3)催化剂: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地增加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因此,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
2.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化学反应体系的平衡状态可以通过改变反应条件(温度、浓度、气体反应的压强)而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作平衡状态的移动,简称平衡移动。
3.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新知探究]1.实验探究实验探究1:O-Fe(SCN)对可逆反应Fe3++3SCN-Fe(SCN)3,分别增大c(Fe3+)和c(SCN-)后,Fe(SCN)3的浓度均增大了,即化学平衡均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
滴加NaOH溶液,由于3OH-+Fe3+===Fe(OH)3↓,减小了Fe3+的浓度,Fe(SCN)3的浓度也减小了,即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了(1)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问题讨论]1.可逆反应C(s)+H2O(g) CO(g)+H2(g)在某温度下达到平衡后,增加或移去一部分C(s),化学平衡是否移动?为什么?提示:不移动。
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由于浓度不变,所以化学平衡不移动。
2.对于反应FeCl3+3KSCN Fe(SCN)3+3KCl,加入KCl固体平衡是否移动?为什么?提示:不移动。
FeCl3与KSCN在溶液里的反应,实质是Fe3+与SCN-的反应,K+和Cl-并未参加反应。
因此平衡不发生移动。
[名师点拨]图像分析以a A(g)+b B(g) c C(g)+d D(g) ΔH<0且a+b<c+d为例。
(1)增大反应物A或B 的浓度(2)减小生成物C的浓度(3)增大生成物C的浓度(4)减小反应物A或B的浓度[对点演练]1.如图所示是恒温下某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与示意图不相符合的是( )A.反应达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B.该反应达到平衡态Ⅰ后,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态ⅡC.该反应达到平衡态Ⅰ后,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移动,达到平衡态ⅡD.同一种反应物在平衡态Ⅰ和平衡态Ⅱ时浓度不相等[解析] 由题给图像可以看出,平衡态Ⅰ改变的瞬间,逆反应速率未改变,正反应速率突然增大,可知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B项正确,C项不正确;由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可知两平衡态时同一种反应物的浓度不相等,D项正确;反应达到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一定相等,A项正确。
[答案] C[新知探究]1.实验探究ΔH=-56.9 kJ·mol-1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温度降低,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问题讨论]1.温度改变一定影响化学平衡吗?提示:任何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放热或吸热),所以任意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状态,都会受温度的影响而发生移动。
2.温度改变对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有何影响?提示:①对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v正和v逆都增大,但v逆>v正,平衡逆向移动;温度降低,v正和v逆都减小,但v正>v逆,平衡正向移动。
②对于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v正和v逆都增大,但v正>v逆,平衡正向移动;温度降低,v正和v逆都减小,但v正<v逆,平衡逆向移动。
[名师点拨]图像分析以a A(g)+b B(g) c C(g)+d D(g) ΔH<0且为例。
(1)升高温度(2)降低温度[对点演练]2.如图所示,烧杯甲中盛放100 mL 6 mol·L-1盐酸,烧杯乙中盛放100 mL冷水,现向烧杯甲的溶液中放入25 g NaOH固体,同时向烧杯乙中放入25 g NH4NO3固体,搅拌使之溶解。
(1)A瓶中气体的颜色________,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瓶中气体的颜色________,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甲中NaOH溶解及盐酸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均放出热量,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颜色加深;乙中NH 4NO3固体溶解要吸收热量。
2NO2(g)N2O4(g) ΔH<0,温度降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颜色变浅。
[答案] (1)变深NaOH溶解放热,中和HCl也放热,甲中溶液及A中气体温度升高,2NO 2(g) N2O4(g) ΔH<0,平衡逆向移动,NO2浓度增大,颜色加深(2)变浅NH4NO3溶解吸热,乙中溶液及B中气体温度降低,2NO2(g)N2O4(g) ΔH<0,平衡正向移动,NO2浓度减小,颜色变浅[名师点拨](1)(2)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的反应[如H2(g)+I2(g) 2HI(g)],改变压强,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
(3)图像分析以a A(g)+b B(g) c C(g)+d D(g) a+b<c+d为例。
①增大压强②减小压强(4)“惰性”气体(泛指与反应无关的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①恒温、恒容条件原平衡体系体系总压强增大,但各反应气体的分压不变―→体系中各反应成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
如向N 2(g)+3H2(g) 2NH3(g)的平衡体系中充入He,平衡不移动。
②恒温、恒压条件如向H2(g)+I2(g) 2HI(g)的平衡体系中充入He,平衡不移动;而向N2(g)+3H2(g)2NH3(g)的平衡体系中充入He,平衡向左移动。
[对点演练]3.两只密闭容器A和B,A保持温度、压强不变,B保持温度、容积不变。
起始时向容积相等的A、B中分别通入体积比为2∶1的等量的SO 2和O2,使之反应:2SO2+O22SO3,并达到平衡。
(1)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t(A)________t(B)(填“>”“=”或“<”下同),SO2的转化率:a(A)________a(B)。
(2)起始时两容器中的反应速率:v(A)________v(B)(填“>”“=”或“<”下同),反应过程中的反应速率:v(A)________v(B)。
(3)达到平衡时,在两容器中分别通入等量的Ar气。
A中的化学平衡向________反应方向移动,B中的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
(4)达到平衡后,向两容器中分别通入等量的原反应气体,再次达到平衡时,A容器中SO2的百分含量________,B容器中SO2的百分含量________。
[解析] (1)容器B中随反应进行压强减小速率减慢,容器A中反应过程中体积减小,反应速率大;转化率大;所以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A小于B,SO2的转化率A大于B。
(2)起始二氧化硫和氧气浓度相同,反应速率相同;过程中A体积逐渐减小,反应速率大。
(3)容器A 中加入Ar气,体积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容器B中加入Ar气,总压强增大,分压强不变,反应速率不变。
(4)A中加等量原反应气体,为等效平衡,百分含量不变,B中压强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SO2百分含量减小。
[答案] (1)< > (2)=> (3)逆不变(4)不变减小[新知探究]1.影响规律因为催化剂能同等程度的改变正、逆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所以加入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影响化学平衡。
2.图像分析3.注意事项若某可逆反应在反应前后气体的总体积不发生变化,则增大该体系的压强(压缩容器体积)时,也可用上述图像表示。
[对点演练]4.[双选]下列因素一定能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是( )A.温度B.催化剂C.反应物的浓度 D.压强[解析] 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会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
对于没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或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的反应,压强对化学平衡没影响。
[答案] AC[新知探究]1.化学平衡的移动(1)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化学平衡状态被破坏,直至正、逆反应速率再次相等,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化学平衡状态。
这种现象称作平衡状态的移动,简称平衡移动。
(2)图示表示v 正>v 逆――→正向反应一定时间 v 正=v 逆――→改变条件 v 正≠v 逆――→一定时间v ′正=v ′逆2.勒夏特列原理(1)内容: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2)适用范围:适用于任何动态平衡体系(如溶解平衡、电离平衡等),非平衡状态不能用此来分析。
(3)平衡移动的结果是“减弱”外界条件的影响,而不是“消除”外界条件的影响,更不是“扭转”外界条件的影响。
[对点演练]5.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CO 2(g)+C(s) 2CO(g) ΔH >0,达到平衡后,若改变下列条件,则指定物质的浓度及平衡如何变化。
(1)增加C ,平衡________,c (CO 2)________。
(2)缩小反应容器的容积,保持温度不变,则平衡_______,c (CO 2)________。
(3)保持反应容器的容积和温度不变,通入N 2,则平衡________,c (CO 2)________。
(4)保持反应容器的容积不变,升高温度,则平衡_______,c (CO)________。
[解析] (1)C 为固体,增加C ,其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c (CO 2)不变。
(2)缩小反应容器的容积,即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c (CO 2)增大。
(3)通入N 2,但容积和温度不变,平衡不会发生移动,c (CO 2)不变。
(4)容积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c (CO)增大。
[答案] (1)不移动 不变 (2)向左移动 增大 (3)不移动 不变 (4)向右移动 增大[新知探究]1.物质的量(或浓度)—时间图像[n (或c )—t 图像]此类图像说明各平衡体系组分(或某一组分)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