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 第五节 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检测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诊断学Diagnostics》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诊断学英文名称:Diagnostics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学分与学时:总学时162学时(理论课66学时,见习课96学时)学分 10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一)《诊断学》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的必修课之一,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
为适应新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办学规模的发展,适应21世纪高级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按照教育部、卫计委和全国高等医学建设研究会的要求,制定了本教学大纲。
(二)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体征、实验室诊断、心电图检查和病历书写,培养临床诊断思维。
其它部分未列入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供学生自学。
《诊断学》总教学时数为192学时,其中课堂讲授66学时,实验操作或临床见习96学时,但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作适当调整。
(三)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接触临床,参与实践,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以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
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专业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逐步掌握疾病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培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强化医学人文精神,为以后学习临床课程打下良好基础,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在临床专业见学和临床实习中不断强化。
(四)诊断学的要求1.掌握常见症状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学会问诊的正确方法和技巧。
2.掌握典型病理体征的发生机制与临床意义,掌握体格检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包括体格检查的顺序与手法。
3.掌握实验诊断内容的基本理论、正常值、临床意义和应用指征。
4.熟悉心电图各波图形产生的基本原理;熟悉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及某些常见典型异常心电图表现;初步掌握心电图各波图形特点及测量方法。
5.学会对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并逻辑推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掌握独立书写完整住院病历和做出初步诊断的能力。
诊断学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
掌 1、临床各类标本的采集、运送和检查的方法;
握 2、临床常见病原体的种类分布及变迁情况 ;
3、耐药病原体检测的意义。
熟
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的检查。
悉 了 1、药敏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解 2、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检查的内容
一、临床各类标本的采集运送和检查方法 二、病原体耐药性检测 三、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 四、病毒性肝炎检测 五、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检测 六、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
药物敏感试验
耐药筛选试验:以单一药物、单一浓度检测细菌耐药性。
折点敏感试验:是仅用特定抗生素检测细菌耐药性。
药物敏感试验
报告方法:
• 敏感(susceptible,S) S :测试菌能被测定药物常规剂量给药后 在体内达到的血药浓度所抑制或杀灭。
• 耐药(resistant,R) R:测试菌不能被在体内感染部位可能达到的 抗菌药物浓度所抑制。
执行标准均来自临床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
(一) 概 念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是指细菌对药物所具有的相 对抵抗性。
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是由细菌染色体基 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耐药,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是细菌与药物反复接 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或消失,大多由质粒介导其耐药性 ,但亦可由染色体介导。
(一)细菌感染检查项目的选择
PCR技术 基因探针技术
细菌感染
抗原抗体检测
培养
涂片镜检
(二)病毒感染检查项目的选择
特异性抗体检测
电镜检查
细胞培养
核酸检测(PCR)
(三)真菌感染检查项目的选择
诊断教学大纲
《实验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Laboratory diagnosis)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03110051 课程总学时:20/12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2/3 学分:1.5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眼视光、法医、口腔、麻醉、影像、中医、预防医学、临医专升本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章次内容总课时理论课时实践课时一实验诊断学概论 2 2二临床血液学检测1:血液一般检测 5 2 3临床血液学检测2:血细胞形态特二5 2 3征及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三血栓与止血检测 2 2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1:尿5 2 3四液检测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2:脑四2 2脊液、浆膜腔积液检测六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测 2 2常用肾脏功能实验室检测及临床五、七2 2常用生物化学检测八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5 2 3九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 2 2总计32 20 12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实验诊断学是论述通过实验检测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它是一门重要的临床与基础医学间的桥梁学科,也是临床医学与实验医学研究都必须具备的一门独立学科。
通过对临床实验室检查的学习和实际训练,使学生理解实验诊断对临床诊治的重要性,学会合理选择检验项目及正确评价实验结果。
3、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上,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临床化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教材:《诊断学》第7版,陈文彬、潘祥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1月出版。
推荐参考书《实验诊断学》(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第1版,王鸿利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8月出版。
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理论考核+实验成绩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血液一般检查(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 3学时实验血细胞形态检查(白细胞分类计数) 3学时实验尿液常规检查 3学时实验免疫学检测(乙肝两对半检测) 3学时实验二、教学内容纲要第四篇实验诊断第一章概论一、目标与要求(一)掌握实验诊断学的概念;参考范围与医学决定水平;常用诊断性实验的评价指标。
实验诊断-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检测
实验诊断-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检测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检测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STD)简称性病,是一类能通过各种性接触、类似性行为及间接接触而传播,主要侵犯皮肤、性器官和全身脏器损害的疾病。
包括梅毒、淋病、艾滋病、软下疳、性病淋巴肉芽肿、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生殖器念珠菌病、细菌性阴道病、滴虫病等20余种疾病,其中前3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
一、流行病学和临床类型(一)流行病学1.病原学细菌(淋病奈瑟菌,杜克雷嗜血杆菌等)、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乳头瘤病毒,单纯疱疹病毒-Ⅰ等)、支原体(解脲脲原体,生殖支原体等)、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等)、衣原体(沙眼衣原体D-K型,L1,L2,L3型等)、真菌(白念珠菌等)和原虫(阴道毛滴虫等)。
2.传播途径性行为传播、间接接触传染、血液与血制品传播、对胎儿与新生儿的传播、职业传播(二)常见临床类型1.获得性免疫缺陷症(AIDS)又称艾滋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CD4蛋白受体进入易感细胞引起部分免疫系统被破坏。
2.梅毒(shyphillis)是由苍白密螺旋体引起的疾病,一般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
3.淋病(gonorrhea)由淋病奈瑟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的急性或慢性化脓性感染。
4.非淋菌尿道炎(non-gonococcalurethritis,NGU)主要是由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等通过性接触所引起的尿道炎症。
5.生殖器疱疹(genitalherpes)和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 分别由单纯疱疹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所引起的性病。
6.软下疳(chancroid)由杜克雷嗜血杆菌(Haemophilus ducreyi) 感染而引起的性病。
二、检查项目和临床应用(一)AIDS病原体检测1.HIV的分离培养病毒培养是检测HIV感染最精确的方法。
诊断学第八版目录
诊断学第八版目录(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绪论第一篇常见症状第一节发热第二节皮肤黏膜出血第三节水肿第四节咳嗽与咳痰第五节咳血第六节胸痛第七节发绀第八节呼吸困难第九节心悸第十节恶心与呕吐第十一节吞咽困难第十二节呕血第十三节便血第十四节腹痛第十五节腹泻第十六节便秘第十七节黄疸第十八节腰背痛第十九节关节痛第二十节血尿第二十一节尿频、尿急与尿痛第二十二节少尿、无尿与多尿第二十三节尿失禁第二十四节排尿困难第二十五节肥胖第二十六节消瘦第二十七节头痛第二十八节眩晕第二十九节晕厥第三十节抽搐与惊厥第三十一节意识障碍第三十二节情感症状第二篇问诊第一章问诊的重要性与医德要求第一节问诊的重要性第二节问诊的医德要求第二章问诊的内容第三章问诊的方法与技巧第一节问诊的基本方法与技巧第二节重点问诊的方法第三节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第三篇体格检查第一章基本方法第一节视诊第二节触诊第三节叩诊第四节听诊第五节嗅觉第二章一般检查第一节全身状态检查第二节皮肤第三节淋巴结第三章头部检查第一节头发和头皮第二节头颅第三节颜面及其器官第四章颈部检查第五章胸部检查第一节胸部的体表标志第二节胸壁、胸廓与乳房第三节肺和胸膜第四节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第五节心脏检查第六节血管检查第七节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第六章腹部检查第一节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第二节视诊第三节触诊第四节叩诊第五节听诊第六节腹部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第七章生殖器、肛门、直肠检查第一节男性生殖器检查第二节女性生殖器检查第三节肛门与直肠检查第八章脊柱与四肢检查第一节脊柱检查第二节四肢与关节检查第九章神经系统检查第一节脑神经检查第二节运动功能检查第三节感觉功能检查第四节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第十章全身体格检查第一节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第二节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项目第三节特殊情况的体格检查第四节老年人的体格检查第五节重点体格检查第四篇实验诊断第一章概论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测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测第二节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第二节骨髓细胞学检查第三节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第三章血栓与止血检测第一节血管壁检测第二节血小板检测第三节凝血因子检测第四节抗凝系统检测第五节纤溶系统检测第六节血液流变学检测第七节血栓弹力图检测第八节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第四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第一节尿液检查第二节粪便检查第三节痰液检查第四节脑脊液检测第五节浆膜腔积液检测第六节生殖系统体液检测第五章常用肾功能实验室检测第一节肾小球功能检测第二节肾小管功能检测第三节血尿酸检测第四节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检测第五节肾功能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第六章肝脏常用实验室检测第一节肝脏疾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测项目第二节常见肝脏疾病的各种实验诊断项目指标变化特点第三节常见肝脏疾病检查项目的合理选择与应用第七章临床常用生物学检测第一节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第二节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第三节血清电解质检测第四节血清铁及其代谢产物检测第五节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检测第六节其他血清酶学检测第七节内分泌激素检测第八节治疗性药物监测第八章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第一节体液免疫检测第二节细胞免疫检测第三节肿瘤标志物检测第四节自身抗体检测第五节感染免疫检测第六节移植免疫检测第七节其他免疫检测第九章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第一节标本的采集运送、实验室评价和检查方法第二节病原体耐药性检测第三节临床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第四节病毒性肝炎检测第五节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检测第六节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第十章其他检测第一节基因诊断第二节流式细胞术及其临床应用第三节染色体检测第四节床边检测第五篇辅助检查第一章心电图第一节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第二节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第三节心房肥大和心室肥厚第四节心肌缺血与ST-T改变第五节心肌梗死第六节心律失常第七节电解质紊乱和药物影响第八节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和临床应用第二章其他常用心电学检查第一节动态心电图第二节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第三章肺功能检查第一节通气功能检测第二节换气功能检测第三节小气道功能检测第四节血气分析和酸碱测定第四章内镜检查第一节基本原理简介第二节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第三节下消化道内镜检查第四节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第六篇病历书写第一章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第二章病历书写格式及内容第一节住院病历第二节门(急)诊病历第三节表格式住院病历第三章电子病历第七篇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第一章诊断疾病的步骤第一节搜集临床资料第二节分析、综合、评价资料第三节提出初步诊断第四节验证或修正诊断第二章临床思维方法第一节临床思维的两大要素及应注意的问题第二节临床思维的基本方法第三节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第四节循证医学在临床思维中的应用第五节临床诊断思维的特点与常见诊断失误的原因第三章临床诊断的内容第一节诊断的内容与格式第二节诊断书写要求附录一:临床常用诊断技术附录二:临床检验参考值。
病原体测定6项
病原体测定6项
病原体测定是医学领域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检测手段,通过对特定病原体的检测和分析,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类型,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以下是病原体测定的6项关键内容:细菌培养与鉴定:细菌培养是将可能含有细菌的样本置于适宜环境中,使其繁殖,便于后续鉴定。
通过细菌的形态、生长特性、生化反应等,可以准确判断细菌的种类,为抗生素治疗提供依据。
病毒抗原检测:病毒抗原检测主要针对病毒性疾病,如流感、登革热等。
通过检测样本中的病毒抗原,可以快速判断是否感染病毒,以及感染病毒的类型。
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通过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来间接判断病原体感染情况。
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可以检测多种病原体抗体,对于诊断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核酸检测:核酸检测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病原体检测技术。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方法,可以检测样本中的病原体核酸,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寄生虫检测:寄生虫检测主要针对寄生虫病,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通过检测粪便、血液等样本中的寄生虫或虫卵,可以确诊寄生虫感染。
药敏试验:药敏试验是针对细菌感染的一种治疗方法选择手段。
通过检测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可以为医生提供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病原体测定涵盖了多种检测手段和技术,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病原体测定将更加准确、快速和便捷,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实验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实验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实验诊断学英文名称:laboratory diagnosis课程类型:专业课必修考查总学时:42 学分:2.5 理论课学时:32 实验课学时:10适用对象:麻醉学专业本科学生一、课程性质和地位实验诊断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室方法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细胞取样和组织标本等进行检查,从而获得病原学、病理形态学或器官功能状态等资料,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的诊断方法。
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通过对实验诊断的学习,为临床各学科、临床见习与实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手段和方法实验诊断的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验、考试等。
其中课堂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CAI课件、电化、多媒体,对板书和各类鉴别要点的挂图进行启发式,以达到使学生融会贯通、快速理解的目的。
实验是教师在实验室里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等手段强化学生对理论的记忆,使之更好地配合好理论。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实验诊断学以临床诊断为中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正确选择,掌握各项检查的适应症,熟悉和了解原理和方法,重点掌握参考值和临床想结合正确解释检查结果,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第一章概论【掌握】掌握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
【熟悉】正确的选择实验室检查项目。
【了解】如何进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测第一节血液的一般检测【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正常值及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
【熟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法、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测定及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方法、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了解】了解红、白细胞病理形态改变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思考题:1、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测定的参考值、临床意义?2、红细胞各种形态变化的临床意义?3、中性粒细胞增多、减低的临床意义?4、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如何,何为核左移、核右移?5、异型淋巴细胞包括几种,形态变化如何?6、三种红细胞指数结束变化的临床意义?第二节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熟悉】溶贫常用的实验室检查的临床应用。
诊断学(第八版).-第九版诊断学
目录绪论第一篇问诊第一章问诊的重要性第二章问诊的内容第三章问诊的方法与技巧第一节问诊的基本方法与技巧第二节重点问诊的方法第三节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第四章常见症状第一节发热第二节皮肤黏膜出血第三节水肿第四节咳嗽与咳痰第五节咯血第六节胸痛第七节发绀第八节呼吸困难第九节心悸第十节恶心与呕吐第十一节呕血第十二节便血第十三节腹痛第十四节腹泻第十五节便秘第十六节黄疸第十七节腰背痛第十八节关节痛第十九节血尿第二十节尿频、尿急与尿痛第二十一节少尿、无尿与多尿第二十二节头痛第二十三节眩晕第二十四节晕厥第二十五节抽搐与惊厥第二十六节意识障碍第二篇体格检查第一章基本方法第一节视诊第二节触诊第三节叩诊第四节听诊第五节嗅诊第二章一般检查第一节全身状态检查第二节皮肤第三节淋巴结第三章头部第一节头发和头皮第二节头颅第三节颜面及其器官第四章颈部第五章胸部检查第一节胸部的体表标志第二节胸壁、胸廓与乳房第三节肺和胸膜第四节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第五节心脏检查第六节血管检查第七节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第六章腹部第一节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第二节视诊第三节触诊第四节叩诊第五节听诊第六节腹部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第七章生殖器、肛门、直肠检查第一节男性生殖器检查第二节女性生殖器检查第三节肛门与直肠检查第八章脊柱与四肢检查第一节脊柱检查第二节四肢与关节检查第九章神经系统检查第一节脑神经检查第二节运动功能检查第三节感觉功能检查第四节神经反射检查第五节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第十章全身体格检查第一节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第二节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项目第三节特殊情况的体格检查第四节老年人的体格检查第五节重点体格检查第三篇病历书写第一章病历书写的基本规则和要求第二章病历书写的种类、格式与内容第一节住院期间病历第二节门诊病历第四篇实验诊断第一章概论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测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测第二节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第三节血细胞形态特征第四节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第五节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第三章血栓与止血检测第一节血管壁检测第二节血小板检测第三节凝血因子检测第四节抗凝系统检测第五节纤溶活性检测第六节血液流变学检测第七节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第四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第一节尿液检测第二节粪便检测第三节痰液检测第四节脑脊液检测第五节浆膜腔积液检测第六节生殖系统体液检测第五章常用肾脏功能实验室检测第一节肾小球功能检测第二节肾小管功能检测第三节血尿酸检测第四节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检测第五节肾功能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第六章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测第一节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测项目第二节常见肝脏病检测指标变化特点第三节常见肝脏病检查项目的合理选择与应用第七章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第一节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第二节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第三节血清电解质检测第四节血清铁及其代谢产物检测第五节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检测第六节其他血清酶学检测第七节内分泌激素检测第八节治疗性药物监测第八章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第一节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第二节血清补体检验第三节细胞免疫检测第四节肿瘤标志物检测第五节自身抗体检测第六节感染免疫检测第七节其他免疫检测第九章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第一节标本的采集运送、实验室评价和检查方法第二节病原体耐药性检测第三节临床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第四节病毒性肝炎检测第五节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检测第六节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第十章其他检测第一节基因诊断第二节流式细胞术及其临床应用第三节染色体检测第五篇辅助检查第一章心电图第一节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第二节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第三节心房、心室肥大第四节心肌缺血与ST-T改变第五节心肌梗死第六节心律失常第七节电解质紊乱和药物影响第八节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和临床应用第二章其他常用心电学检查第一节动态心电图第二节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第三章肺功能检查第一节通气功能检查第二节换气功能检查第三节小气道功能检查第四节血气分析和酸碱测定第四章内镜检查第一节基本原理简介第二节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第三节下消化道内镜检查第四节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第六篇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第一章诊断疾病的步骤第二章临床思维方法第三章临床诊断的内容和格式附录一临床常用诊断技术一、导尿术二、胸膜腔穿刺术和胸膜活体组织检查术三、经皮肺穿刺术四、腹腔穿刺术五、心包腔穿刺术六、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及肝穿刺抽脓术七、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八、骨髓穿刺术及骨髓活体组织检查术九、淋巴结穿刺术及活体组织检查术十、腰椎穿刺术十一、中心静脉压测定十二、眼底检查法十三、PPD皮肤试验绪论诊断学(diagnostics)是运用医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
传染病的病原体检测与诊断技术
传染病的病原体检测与诊断技术传染病是指能够通过接触、空气、水或食物等途径传播的疾病,它们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构成一定的威胁。
在全球化和移民热潮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传染病的防治和管理的重要性。
在传染病的防治中,病原体检测与诊断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它们能够帮助医疗工作者尽早发现传染病的病原体,防止疫情的扩散和传播。
一、传染病病原体检测技术的分类传染病的病原体检测技术主要分为传统微生物学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两类。
1. 传统微生物学方法传统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培养和观察真菌、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确定其在生长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生理代谢等信息。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数天或数周才能获得结果,而且需要专业的实验室技术和设备。
2. 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种基于病原体核酸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PCR、荧光原位杂交、测序、电泳等多种技术。
这种方法具有检测时间短、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结果可靠等优点。
二、传染病病原体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在传染病的防治中,病原体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智能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人工智能技术在病原体检测技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智能化技术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精度处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为医疗工作者提供更加准确和全面的病原体检测结果,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和疫情管理。
2. 微纳技术的进步微纳技术是一种基于微米尺度的技术,它可以精确控制物质在纳米尺度下的运动和分布。
在病原体检测技术中,微纳技术可以用于制备和控制微米或纳米级的生物传感器、芯片和检测器等装置,从而提高病原体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3. 多模态信息的整合现代病原体检测技术像是PCR、质谱、电化学法和光学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结合,能够形成多种传染病病原体的多模态信息,揭示多维度的病理学变化和病原体的变化。
这种方法可以在更早期的态病例中检测出病原体携带者,并且可以为确诊传染病提供更加完整和准确的信息。
病原体的检测与鉴定技术
病原体的检测与鉴定技术病原体是引起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为了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治疗疾病,对病原体的检测与鉴定十分重要。
病原体的检测与鉴定技术是利用生物学、化学、物理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对病原体的数量、种类、鉴别和特性等进行分析和确定的技术。
病原体检测与鉴定技术的方法病原体检测与鉴定技术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有生物学检测法、生化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其中,生物学检测法是通过观察病原体的生长特性、营养习性、染色等形态学特征进行分析;生化方法是通过对病原体的菌落形态、代谢产物、荧光、毒素等生化特性进行分析;分子生物学方法是通过病原体的DNA或RNA进行检测和定量分析,其中包括PCR、Real-time PCR、DNA芯片、DNA测序等技术。
生物学检测法细菌的生物学检测主要是针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
细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会呈现不同的菌落形态,包括大小、形状、颜色、表面特征等。
这些特征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或者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分析。
此外,细菌的染色也是生物学检测的重要手段,包括革兰染色、抗酸染色、抗肺炎链球菌染色、韦尔森染色等,这些染色方式对不同的细菌具有不同的染色特性,在识别鉴定时也具有重要价值。
生化方法生化方法是在病原体生长过程中,根据病原体产生的代谢产物、荧光、毒素的特性进行鉴定。
常用的生化方法有氧化-发酵试验、酶检测试验、荧光显微镜检测法等。
例如,细菌的特定代谢产物可以通过颜色或荧光信号来检测,例如革兰氏阳性菌通过乙酰氧化酶(Catalase)测试、青霉素酶测试进行检测,革兰氏阴性菌则通过氧化-发酵试验或糖分解试验进行检测。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目前分析病原体的标准方法之一,其应用了PCR、实时定量PCR(Real Time PCR)、DNA芯片、测序等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对病原体的检测和定量分析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例如,通过PCR技术可以特异性的扩增DNA片段,然后通过凝胶电泳进行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检测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简称性病,是一类能通过各种性行为或类似性行为而传播,主要侵犯皮肤、性器官和全身脏器损害的疾病。
性传播疾病病原体的检测对于性传播疾病监测、诊断或血液筛查,控制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确保优生优育等尤为重要。
一、流行病学和临床类型(一)流行病学1.病原学引起性病病原体的种类繁多,包括细菌(淋病奈瑟菌,杜克雷嗜血杆菌等)、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乳头瘤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一I等)、支原体(解尿支原体,生殖支原体等)、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等)、衣原体(沙眼衣原体D-K型,L1,L2,L3型等)、真菌(白色念珠菌等)和原虫(阴道毛滴虫等)。
2.传播途径(1)性行为传播:性交是主要传播方式。
(2)间接接触传染:通过污染的衣物、器具,如水杯、浴盆与共用毛巾等传播。
(3)血液与血制品传播:梅毒与获得性免疫缺陷症可以通过此途径传播。
(4)对胎儿与新生儿的传播:主要途径大体分为3种:子宫内传染;在分娩过程中的传染;产后传染。
(5)职业性传播:梅毒可以在接生过程中将病菌传染给未戴橡皮手套的助产士,获得性免疫缺陷症可由医务人员不慎将污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的针头或手术刀刺伤自己的皮肤,牙医做牙科处置时不慎伤了自己的皮肤而被感染。
(二)常见临床类型1.获得性免疫缺陷症(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CD4蛋白受体进入易感细胞引起部分免疫系统被破坏,进而导致严重的机会感染和继发性癌变。
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生卡氏肺囊虫引起的肺炎,结核分枝杆菌或胞内分枝杆菌引起的结核,慢性隐孢子虫病,弓形虫病和各种病毒性感染等继发性感染。
继发性癌变如Ka-posi 肉瘤和non一Hodgkin’s淋巴瘤。
另外常见营养不良也是合并症之一,由于腹泻、各种感染或肿瘤消耗过多,食欲不振,长时间会造成营养不良甚至恶病质。
HIV感染传播的模式主要有三种:性传播(包括同性和异性之间);经血传播;母婴传播。
2.梅毒(syphilis)是由密螺旋体属苍白球细菌引起的疾病,一般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初期梅毒:螺旋体穿过黏膜进入淋巴系统,并留下了充满密螺旋体的伤口。
②二期梅毒:初期损伤一旦愈合,新的二期损伤开始出现在皮肤和细胞膜上,损伤表面布满了具有极强传染性的密螺旋体。
③三期梅毒:可在早期感染后的5~40年间出现,密螺旋体可能出现在受严重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中。
虽然梅毒可通过紧密接触损伤的黏膜传播,但其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性接触和先天传染,微生物能通过胎盘并感染胎儿。
先天性梅毒患儿有独特的Hutchnson三联征等临床症状。
3.淋病(gonorrhea)是由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的急性或慢性化脓性感染,是发病率最高的性传播疾病。
主要通过不洁性交传播,患淋病的孕妇胎膜破裂,可感染羊膜腔及胎儿。
新生儿通过感染的产道时也可感染导致新生儿眼炎。
患者自身也可由污染了的手指感染眼炎。
少数情况下,也可通过污染过的衣裤、毛巾、浴盆、游泳衣、马桶、床上用具等间接传染。
阴道和子宫颈的淋菌感染可扩散至整个生殖系统,或由血行播散性淋菌感染成关节炎、脑膜炎或心包炎等。
4.非淋菌尿道炎(non-gonococcal urethritis,NGU)是由淋菌以外的其他病原体,主要是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等通过性接触所引起的尿道炎症,在西方国家已成为发病人数最多的性病。
该病好发于青少年,25岁以下约占60%,潜伏期比淋病长,平均为1~3周,男性和女性的症状有所不同。
男性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有尿道分泌物和尿道红肿,尿道口发痒、刺痛或烧灼感,其疼痛程度比淋病为轻,有些病人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有相当多的病人在初诊时易被漏诊。
女性常表现不明显,不特异或无症状。
宫颈为女性主要感染部位,其症状为黏液脓性宫颈内膜炎,尿道口可有潮红和肿胀,常发生异位性充血和水肿。
此病的合并症有前列腺炎、精囊精索炎、附睾炎、Reiter综合征及急慢性盆腔炎、前庭大腺炎和直肠炎。
5.生殖器疱疹(genital herpes)和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生殖器疱疹主要是由单纯疱疹病毒一I(HSV-I),少数由单纯疱疹病毒一Ⅱ(HSV一Ⅱ)所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表现为生殖器部位的成群小水痘,破溃形成糜烂、溃疡。
初发症状较重,易复发。
孕妇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或死胎;新生儿感染后症状严重,病死率非常高。
尖锐湿疣是由生殖器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皮肤黏膜良性新生物,主要通过日常生活用品如内裤、浴巾、浴盆而传染,与生殖器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该病在16~25岁的年轻人多见,潜伏期3周至8个月,易发生于慢性淋病患者,亦易发生于女性滴虫性白带多及男性包皮过长者。
巨大型尖锐湿疣是发生在阴茎的病变,好发于龟头和包皮,也可见于女阴和肛门,黏膜色或淡红色扁平状菜花样肿瘤,为恶性病变。
6.软下疳(chancroid)软下疳由杜克雷嗜血杆菌感染而引起,潜伏期3~7天。
病损主要发生于性接触中组织易损伤的部位,男性多在冠状沟、包皮、龟头、会阴等处;女性多在小阴唇、大阴唇和后联合处。
生殖器外可见于肛门、大腿上部、口腔和手指部。
初发为外生殖器部位的炎性小丘疹,1~2天后迅速变为脓疱,破溃形成疼痛性溃疡,溃疡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不整,可潜行穿凿,周围皮肤潮红。
约50%的患者发生急性、疼痛性腹股沟淋巴结炎(横痃),表面皮肤红肿,可破溃。
由于自身接种,感染也可播散到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和黏膜。
二、检查项目和临床应用STD的诊断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实验室检测是性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尤其是特异性病原学检查,即使患者否认性乱史时也可作为确诊的依据。
(一)AIDS病原体测定1.抗HIV-1和抗HlV-2的检测(1)颗粒凝集实验:此法操作简单,结果出现快,不需任何仪器设备,适用于大批量初检,但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酶联免疫法差。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EIA):此法敏感性高,但容易出现假阳性结果,故阳性者需用其他试剂盒重复1次,2次均阳性则可判为阳性或进一步作蛋白印迹法确诊。
(3)免疫荧光法:此法敏感性高,但也存在非特异性,且结果的判定人为因素影响大,客观性差。
(4)蛋白印迹法:通常作为检测抗HIV-1和抗HIV-2的确诊实验,该法敏感性和特异性皆好。
2.抗原检测(1)病毒培养:病毒培养是检测HIV感染最精确的方法,一般采取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方法进行HIV的诊断。
该方法检测HIV专一性强,不会出现假阳性,对于确认那些抗原/抗体检测不确定的个体和阳性母亲新生儿是否感染HIV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感染细胞存在才能培养和分离出病毒来,因而敏感性差、操作时间长、操作复杂,必须在特定的P3实验室中才能进行,且费用较高,不适用于临床。
(2)p24抗原检测:p24抗原检测能够在病毒开始复制后检测到血液中的可溶性p24抗原,但易出现假阳性。
因此,阳性结果必须经中和试验确认,该结果才可作为HIV感染的辅助诊断依据。
HIV-1 p24抗原检测阴性,只表示在本试验中无反应,不能排除HIV感染。
近年来发展的p24抗原测定法免疫复合物解离(immune-complex disassociate,ICD)是将血清中免疫复合物解离后通过TSA信号放大系统使用ELISA进行检测,使p24抗原检测的最小检出值由原来的10pg/ml降低到0.5 pg/ml,在HIV-1抗体阳性母亲所生婴儿早期的诊断中与RNA检测相当,与HIV核酸检测具有可比性,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3)HIV RNA检测:通常是通过检测HIV RNA水平来反映病毒载量,直接反映病情进展,病毒核酸检测方法可用于HIV的早期诊断,如窗口期辅助诊断、病程监控、指导治疗方案及疗效测定、预测疾病进程等。
目前常用的测定方法有逆转录PCR实验(RT-PCR)、核酸序列扩增实验(NASBA)、分支DNA杂交实验(bDNA)等。
使用高灵敏度的实时荧光PCR技术,能够在HIV感染的前两周检测到病毒核酸。
3.其他实验室检查①CD4细胞计数。
②其他机会性感染病原体病原或抗体的检测如卡氏肺囊虫,隐孢子虫,弓形虫、病毒性肝炎及巨细胞病毒等抗体,细菌,真菌和Ka-posi’s 肉瘤、淋巴瘤的检查。
(二)梅毒病原体测定1.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是诊断早期梅毒唯一快速、可靠的方法,尤其对已出现硬下疳而梅毒血清反应仍呈阴性者意义更大。
除此法外,还有直接荧光素标记抗体检查法及涂片染色检查法。
多功能显微诊断仪(multifunctional microscopy diagnostic instrument,MDI)是近年来国外开发的一种综合相差对比、暗视野及偏振光的可变投影显微镜,其特点是待检查标本不需染色及任何加工处理,而是将“活的”真实的样品直接进行观察,具有直接、方便、快速的优点。
但整套仪器价格昂贵,很难普及到各个梅毒检测实验室。
2.梅毒血清学试验诊断梅毒常要依靠血清学检查,潜伏期梅毒血清学诊断尤为重要。
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可产生抗梅毒螺旋体抗体IgM及IgG,也可产生反应素,用不同的抗原来检测体内是否存在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或反应素以诊断梅毒。
①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目前常用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enereal disease research laboratory test,VDRL)、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gain circle card test,RPR)及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syphilis toluidine red untreated serum test,TRUST)。
②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因抗原是梅毒螺旋体,检测血清中梅毒螺旋体抗体,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现常用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luorescent treponemal antibody-absorption test,FTA-ABS)及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hemagglutination assay,TPHA)。
3.脑脊液检查对神经梅毒,尤其是无症状性神经梅毒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均有意义。
检查项目包括淋巴细胞≥10×106/L,蛋白量50mg/dl,VDRL试验阳性等有诊断价值。
脑脊液PCR检测,可以快速准确的诊断神经性梅毒。
4.基因诊断技术检测梅毒螺旋体(TP-PCR)TP-PCR检测梅毒螺旋体DNA,特异性很强,敏感性很高,是目前诊断梅毒螺旋体的先进方法。
PCR检测梅毒螺旋体的DNA,其敏感性、特异性均优于血清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