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58758d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f6.png)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初步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 引导学生认识一些简单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使学生能够识别并说出常见的传统文化元素。
2. 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
(二)教学难点。
1. 如何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向一年级学生解释传统文化的内涵。
2.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持续的兴趣,在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
三、教学方法。
1. 直观教学法。
通过展示图片、实物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元素。
2. 游戏教学法。
采用游戏的形式,如猜谜语、角色扮演等,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1. 播放一段春节联欢晚会的热闹片段(如舞龙舞狮的表演视频)。
2. 提问学生:“小朋友们,刚刚我们看到的画面是不是很有趣呀?你们知道这是在庆祝什么吗?”引导学生回答出春节相关内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传统文化。
(二)新授(20分钟)1. 传统文化的概念(简单讲解)(3分钟)1.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一年级学生解释:“小朋友们,传统文化就像是我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直传下来的宝贝,像我们过年贴的春联、吃的饺子,还有端午节吃的粽子,这些都是传统文化。
”2. 展示一些不同传统文化元素的图片,如剪纸、京剧脸谱、中国结等,让学生初步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
2. 传统节日(10分钟)1. 拿出日历,翻到几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日期(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向学生介绍这些节日的时间。
2. 详细讲解春节:- 展示春节期间人们贴春联、放鞭炮、挂灯笼、拜年等图片或短视频。
- 告诉学生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通过这些活动来迎接新的一年,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让学生分享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如有没有收到红包等。
3. 简单介绍元宵节:- 展示元宵花灯的图片,介绍元宵节有赏花灯、吃元宵的习俗。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https://img.taocdn.com/s3/m/92418be4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b3.png)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汉字、成语、古诗词、传统节日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讲解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以及基本笔画。
学习一些常见的汉字,如“人、山、水、日、月”等。
2. 第二课:成语故事讲解成语的由来和含义,如“滥竽充数、掩耳盗铃”等。
通过故事形式,让学生理解和记忆成语。
3. 第三课:古诗词欣赏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词、赋等。
学习一些简单的古诗词,如《静夜思》、《春晓》等。
4. 第四课:传统节日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让学生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5. 第五课:民间故事讲解民间故事的起源和特点,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通过故事形式,让学生了解民间传说和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
2. 采用阅读法,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提高文化素养。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传统文化教材《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2.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知识。
3. 故事音频:或录制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民间故事、成语故事等音频,方便学生听故事。
4. 图片素材: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素材,如节日图片、汉字演变图片等,丰富教学内容。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汉字的起源与发展(2课时)2. 第二课:成语故事(2课时)3. 第三课:古诗词欣赏(2课时)4. 第四课:传统节日(2课时)5. 第五课:民间故事(2课时)七、教学活动设计1. 汉字起源与发展:通过展示汉字演变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b13a76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b2.png)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3.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并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知识点: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源与发展。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文学、艺术、哲学等。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领域的认知能力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学、艺术、哲学等2. 各个领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3. 各个领域对中国社会和世界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各个组成部分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各个领域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2909cf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97.png)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古诗词、故事等,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演示、互动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成语故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教学内容:成语“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掩耳盗铃”等。
2. 第二单元:古诗词欣赏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内容:古诗“静夜思”、“春晓”、“小池”等。
3. 第三单元:传统节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培养学生对节日的热爱。
教学内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4. 第四单元:民间故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内涵,培养学生传承民间文化的意识。
教学内容: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5. 第五单元:传统艺术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书法、绘画、剪纸、泥塑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故事、古诗词、民间故事等,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2. 演示法:展示传统艺术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互动法: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实践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传统文化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语、古诗词、民间故事等的学习情况。
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剪纸、泥塑等。
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传统文化的试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时间安排:1. 第一单元:成语故事(4课时)2. 第二单元:古诗词欣赏(4课时)3. 第三单元:传统节日(4课时)4. 第四单元:民间故事(4课时)5. 第五单元:传统艺术(4课时)注意事项: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https://img.taocdn.com/s3/m/9679c60f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9f.png)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诗词、成语、故事、历史人物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游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中国传统文化简介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讲解、互动讨论。
2. 第二课:诗词鉴赏教学内容:鉴赏古代诗词,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技巧。
教学方法:讲解、诗词朗诵、互动讨论。
3. 第三课:成语故事教学内容:讲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引导学生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
教学方法:讲解、故事分享、互动讨论。
4. 第四课:中国历史人物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教学方法:讲解、故事分享、互动讨论。
5. 第五课:中国传统艺术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和特点,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教学方法:讲解、艺术欣赏、互动讨论。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课程总结: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和分享,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一年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材或相关书籍。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教具:如成语卡片、历史人物图片等,用于辅助教学。
五、教学安排1. 每周一节课程,每节课程时长为40分钟。
2. 课程安排在每周一下午的第二节课。
3.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适时进行课堂互动和作业布置,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活动设计1. 第六课: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内容: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以及相关的习俗和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节日故事分享、互动讨论、节日文化游戏。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a3292c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31.png)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节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让学生了解各个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活动。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春节:春节的来历、贴对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习俗。
2. 元宵节:元宵节的来历、猜灯谜、吃元宵等习俗。
3. 端午节:端午节的来历、赛龙舟、包粽子等习俗。
4. 中秋节:中秋节的来历、赏月、吃月饼等习俗。
三、教学活动1. 讲解各个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2. 让学生分享自己过节的经历。
3. 组织学生进行节日活动,如猜灯谜、赛龙舟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列举出中国的传统节日。
2. 学生能了解各个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3. 学生能参与节日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二章:中国传统艺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剪纸、陶瓷等。
2. 让学生了解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书法:书法的历史、基本笔画、字体等。
2. 绘画:中国画的分类、画法、名作等。
3. 剪纸:剪纸的历史、技法、作品欣赏等。
4. 陶瓷:陶瓷的历史、分类、制作工艺等。
三、教学活动1. 讲解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2. 让学生欣赏经典作品,感受艺术魅力。
3. 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如写书法、画中国画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列举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2. 学生能了解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3. 学生能参与艺术创作,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三章:中国传统民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民俗,如婚嫁习俗、丧葬习俗、传统节日习俗等。
2. 让学生了解各种民俗的意义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 婚嫁习俗:六礼、迎亲、婚礼仪式等。
2. 丧葬习俗:丧礼、出殡、下葬等。
3. 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习俗。
三、教学活动1. 讲解各种民俗的意义和作用。
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db2e7f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35.png)
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案第一章:认识传统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传统文化元素。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重要性。
2.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艺术等。
三、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学生分享日常生活中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元素。
3. 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四、作业与评价1. 学生绘制一幅关于传统文化元素的画作。
第二章:传统节日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内容1. 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各个节日的主要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三、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经历。
3. 小组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四、作业与评价1. 学生制作一份关于传统节日的手抄报。
第三章:传统习俗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习俗的认同和尊重。
3.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习俗。
二、教学内容1. 我国主要的传统习俗,如婚礼、丧葬、生日庆祝等。
2. 各个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其意义。
三、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我国主要的传统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习俗的了解和经历。
3. 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习俗。
四、作业与评价1. 学生绘制一幅关于传统习俗的画作。
第四章:传统艺术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传统艺术形式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1)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1)](https://img.taocdn.com/s3/m/1a37d7e7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ac.png)
1正衣冠 重礼仪
教
学
目
标
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体会原文含义,初步感受儒学经典的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懂得衣着得体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教
学
重
难
点
懂得衣着得体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教学
准备
PPT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课题:
四、知行合一:
师生总结:面洁净,发梳齐。衣穿好,领整平。鞋穿对,带系紧。帽戴好,仪端正。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拓展演练:
比一比,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整理好衣裤。
六、星星点灯:
同学们,从今天学习开始,谁能做到:1早晚要洗脸。2扣好衣服扣子。3系紧鞋带。如果能做到,请把相应的灯涂亮。
备注
教
学
反
思
观察图片,你喜欢哪一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什么?
生:喜欢衣着整齐的孩子。……
板书课题:正衣冠重礼仪
二、诵读感悟。
1朗读感悟,读准读顺。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论语•尧曰》
师范读,生读。
2质疑释义。
教师出示课件,为生解读句意:
君子衣冠整齐,目不斜视,庄严地使人望而有所畏惧。
3背诵原文,诵出节奏韵律。
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指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健康向上的体态形象是美的。
气象:勿傲,勿暴,勿怠。指人的气色表象。我们常看到人生气时,气色难看,表象也难看,如果人经常生气,气色表象不好看,人也容易变得丑陋,轻者伤身体,重者危及生命。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https://img.taocdn.com/s3/m/3fd2b92e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bb.png)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认识中国传统的节日和习俗;•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掌握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三、教学内容1.传统文化的定义和重要性;2.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和习俗;3.儿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和传承传统文化。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传统文化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具:图片、音频等。
2.学生准备:–教材:《传统文化教材》;–纸笔。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 (15分钟)1.教师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
2.老师与学生一起探讨传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步骤二:学习传统节日和习俗 (30分钟)1.教师介绍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教师向学生展示图片,简单介绍每个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传统习俗。
2.学生查阅教材,了解每个传统节日的更多细节,并用自己的话语进行总结和归纳。
步骤三: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30分钟)1.教师安排学生参与各种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制作纸鹤、包饺子、写春联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选择适合的活动。
2.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亲身参与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步骤四:小结和讨论 (15分钟)1.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的内容,提问学生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传承传统文化等问题。
2.学生分享他们在体验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步骤五:作业布置 (5分钟)1.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继续探索和体验传统文化。
可以写一篇关于自己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的心得体会,或者画一幅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画作。
2.教师告知学生下节课将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检测,鼓励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六、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回答问题,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
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7a8779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2b.png)
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授、讨论、实践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概述1.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形式。
2. 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3. 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第二课时:中国传统节日1.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特点和意义。
2. 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3. 分析中国传统节日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第三课时:中国传统艺术1. 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的种类、特点和代表作品。
2. 讲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形式美和内涵。
3. 分析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第四课时:中国传统习俗1. 介绍中国传统习俗的起源、特点和意义。
2. 讲解中国传统习俗的传承和影响。
3. 分析中国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的变迁。
第五课时:中国传统道德观念1. 介绍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基本内容。
2. 讲解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分析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2. 课件: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图片、视频等。
3. 参考资料:中国传统文化相关书籍、文章等。
4. 网络资源: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网站、论坛等。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b3dcde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03.png)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节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活动。
3.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内容:1. 春节:介绍春节的由来、习俗,如贴对联、放鞭炮、拜年等。
2. 端午节: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如赛龙舟、包粽子、挂艾叶等。
3. 中秋节:介绍中秋节的由来、习俗,如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
教学活动:1. 讲解春节的由来和习俗,让学生贴对联、放鞭炮等,体验春节的氛围。
2. 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让学生赛龙舟、包粽子等,体验端午节的氛围。
3. 讲解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让学生赏月、吃月饼等,体验中秋节的风。
第六章:中国传统艺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剪纸等。
2. 使学生欣赏和分析传统艺术作品,培养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书法:介绍书法的基本技巧和著名书法家,让学生练习书写简单的汉字。
2. 绘画:介绍中国画的分类和特点,让学生尝试绘制简单的山水画或花鸟画。
3. 剪纸:介绍剪纸的基本技巧和图案,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剪纸作品。
教学活动:1. 讲解书法的基本技巧和著名书法家,让学生练习书写简单的汉字,如“福”、“寿”等。
2. 讲解中国画的分类和特点,让学生尝试绘制简单的山水画或花鸟画,如山水、鱼虫等。
3. 讲解剪纸的基本技巧和图案,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剪纸作品,如雪花、小动物等。
第七章: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音乐形式,如古筝、二胡、琵琶等。
2. 使学生欣赏和分析传统音乐作品,培养音乐素养。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古筝:介绍古筝的演奏技巧和著名曲目,让学生聆听古筝音乐。
2. 二胡:介绍二胡的演奏技巧和著名曲目,让学生聆听二胡音乐。
3. 琵琶:介绍琵琶的演奏技巧和著名曲目,让学生聆听琵琶音乐。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https://img.taocdn.com/s3/m/c76cf0bd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f4.png)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前言传统文化的教学对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和价值观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教案旨在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认知水平。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掌握常见的传统文化符号和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情境化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2.1 教学内容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常见的传统文化符号和意义。
2.2 活动设计活动1:认识传统文化1.给学生展示传统文化元素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2.通过组队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搜集传统文化素材,拼图展示并讲解。
活动2:认识传统文化符号1.分组选择一种传统文化符号,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传统文化符号;2.活动中,老师可以通过提问,指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符号的基本概念和意思。
活动3:学习传统文化故事1.通过蒙眼触物游戏,让学生在触摸物品的基础上自由发挥,联想出与传统文化故事相关的素材,创作画作,形象展示;2.在讲解传统文化故事时,老师可以带入学生的创作作品,引导学生与传统文化故事产生情感共鸣。
活动4:制作传统文化手工1.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传统文化符号,制作手工展示和介绍;2.活动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就制作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和讲解。
三、教学方法3.1 情境教学法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在互动的氛围中,自由探究和体验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比赛等方式,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认知水平。
四、教学评价4.1 考查方式通过个人创作作品、小组演讲、团队合作等方式,全面考核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中的知识掌握、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4.2 评价内容针对每个学生在不同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采用等级评价法或综合评价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https://img.taocdn.com/s3/m/82e30adc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de.png)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质。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3.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4. 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和礼仪规范5.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和民间风俗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化艺术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礼仪规范、地域特色和民间风俗,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4. 实践法: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如剪纸、书法、绘画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传承意识。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第二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3. 第三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4. 第四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和礼仪规范5. 第五课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和民间风俗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剪纸、书法、绘画等实践作业,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文化常识》2. 参考书目:《中国文化史》、《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读本》3. 网络资源: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网站、博客、论坛等4. 视频资源: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纪录片、讲座等5. 实物资源:剪纸、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艺术品七、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9acacf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9c.png)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第一章:认识传统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和途径。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3. 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1. 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四、教学难点:1. 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六、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2. 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详细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3. 探讨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4. 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介绍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5. 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学习传统文化方面的经验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第二章:传统节日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二、教学内容:1. 春节:中国的传统新年,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习俗。
2. 清明节:纪念祖先和亲人的节日,扫墓、踏青等习俗。
3.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节日,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
4. 中秋节:团圆的节日,赏月、吃月饼等习俗。
三、教学重点:1. 传统节日的名称和日期。
2. 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四、教学难点:1. 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的内涵。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节日的名称和日期,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2. 观察法:组织学生观察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感知和体验。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579e25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10.png)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剪纸、泥塑、脸谱、古诗词等艺术形式;(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艺术;(2)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创造力,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剪纸艺术(1)了解剪纸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学习剪纸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手法;(3)动手实践,制作自己的剪纸作品。
2. 第二课时:泥塑艺术(1)了解泥塑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学习泥塑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技巧;(3)动手实践,制作自己的泥塑作品。
3. 第三课时:脸谱艺术(1)了解脸谱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学习脸谱的基本绘制方法和技巧;(3)动手实践,绘制自己的脸谱作品。
4. 第四课时:古诗词鉴赏(1)学习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韵律、节奏等;(2)欣赏经典古诗词,感受传统文化魅力;(3)尝试创作自己的古诗词作品。
5. 第五课时:传统文化主题活动(1)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剪纸、泥塑、脸谱、古诗词作品;(2)引导学生互相欣赏、交流、评价;(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三、教学资源1. 剪纸、泥塑、脸谱等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2. 古诗词文本资料和音频资料;3. 剪刀、彩纸、泥巴、画笔等手工制作材料。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2.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情况;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五、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提高动手能力;2. 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3. 注重课堂互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交流。
六、教学内容6. 第六课时:中国传统节日(1)介绍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2)让学生了解节日相关的传统食品和活动;(3)通过故事、歌曲、游戏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节日的喜庆氛围。
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ac64b0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c7.png)
一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元素,如诗词、成语、绘画、书法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演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中国传统文化简介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第二课:诗词鉴赏教学重点:学习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欣赏经典诗词。
3. 第三课:成语故事教学重点: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学会运用成语。
4. 第四课:绘画艺术教学重点: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技法,欣赏名画作品。
5. 第五课:书法艺术教学重点:了解书法的基本笔画和结构,学会书写简单的汉字。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
2. 运用演示法,展示传统文化作品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践作品: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的作品,体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一年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3. 视频资料:收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演示和讲解。
4. 实践材料:准备绘画、书法等实践所需的材料。
六、第六课:传统节日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并理解其文化内涵。
七、第七课:民间传说教学重点:通过讲解和阅读民间传说,使学生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八、第八课:传统音乐教学重点:让学生接触和欣赏中国传统音乐,如古筝、二胡、笛子等乐器的演奏,理解其音乐特点和表达的情感。
九、第九课:传统舞蹈教学重点:通过视频观看和简单动作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舞蹈的形式和特点,如京剧中的身段、扇子舞等。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31072b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2a.png)
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知识,如诗词、成语、故事等,通过学习,能够认识并理解其中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演示、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诗词《静夜思》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背诵《静夜思》,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第二课时:成语故事《亡羊补牢》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成语“亡羊补牢”的含义,学会运用这个成语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3. 第三课时:传统节日习俗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以及相关的习俗。
4. 第四课时:民间故事《狼和小羊》教学重点:让学生听懂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中的道理,学会评价故事人物。
5. 第五课时:传统艺术欣赏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如书法、国画、剪纸等,欣赏其美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诗词、成语、故事等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2. 采用演示法,展示传统文化艺术作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其美感。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进行诗词背诵、成语运用、故事复述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诗词背诵情况,了解学生对诗词的掌握程度。
2. 通过成语运用练习,评价学生对成语故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通过讲述传统节日的习俗,评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
4. 通过故事复述,评价学生对民间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诗词、成语、故事等传统文化素材。
2. 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3. 练习题、测试题等教学评价资源。
教学计划:1. 第一周:学习诗词《静夜思》。
2. 第二周:学习成语故事《亡羊补牢》。
3. 第三周:学习传统节日习俗。
4. 第四周:学习民间故事《狼和小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了解《弟子规》的由来2、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3、体会做事小心谨慎,讲信用的重要性二、重点难点: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三、课前准备:听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一)、说文解字1、出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2、解字:弟子(学生)圣人(孔子)孝(孝顺父母)弟(友爱兄弟弟姐妹)谨(小心谨慎)信(讲信用)3、解释:《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圣人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二)、故事引导1、讲关于孔子和子路的故事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孔子的故事3、讲宴殊故事晏殊是宋代名臣,还是著名的文学家。
晏殊小时候便有神童之誉。
一次,皇上让他参加御前考试,拿到考题后,他马上请求皇上另出新题,并老老实实地禀报:“这个题目,我天前正好练习过,草稿还存在家里,为考出真才实学,请为我出道新试题。
”他这种诚实的态度深得皇上赏识。
考中进士后,晏殊仍然每天闭门读书,刻苦用功。
他如此敦厚,如此好学,颇得世人好评。
(三)、熟读成诵1、开火车读古文2、小组读古文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四)、情景明理1、情景表演,辨析:(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2)妹妹向我要一支铅笔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笔盒里。
(2)小华答应借给晓红一本漫画书,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不带来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小儿语》节选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与伙伴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
培养学生做事沉稳、尊重他人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能结合生活实际,与伙伴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
培养学生做事沉稳、尊重他人的品质。
三、课前准备:在家借助拼音读文。
四、教学过程: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小儿语》。
2、范读课文。
3、教读课文。
分节朗读课文,边学习边指名学生朗读。
4、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朗读课文。
5、拓展活动:出示课后图画(1)引领学生,说出图画的意思。
(2)说说这种做法的正误及判断理由。
6、自我评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相应的评判续小儿语节选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背诵。
2、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够结合实际懂得为人处事的做法,知道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够熟练朗读课文并逐步达到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含义,结合实际懂得为人处事的做法。
三、课前准备:练习朗读课文四、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入1、复习:集体朗读1、《弟子规》2、《小儿语》2、预习: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自学要求)(1)认读生字(2)练习朗读课文(3)熟练朗读课文(4)学习“解析”理解大体意思(5)练习背诵课文。
(二)学习新课1、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师巡视指导)2、检查学习状况:集体朗读、学生领读、分组读。
3、师生认读生字,教师范读并纠正读音。
4、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5、指名朗读课文,集体朗读课文6、小组合作学习“解析”集体朗读“解析”7、学生自由读解析。
8、指名说一说课文的大体意思。
9、练习背诵课文(三)拓展延伸1、想一想:图中小朋友的做法错在哪里?应该怎样说和做?2、指名说一说2、自我评价:涂一涂:能熟练朗读课文的涂一颗星;能背诵课文的涂二颗星;能说出课文含义的涂三颗星。
大林寺桃花一、教学目标:1、对照解析理解欣赏领会诗意。
2、正确熟练背诵古诗二、重点难点:1、重点:正确熟练背诵本诗,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感受诗韵律美,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课前准备:读诗歌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解诗题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诗人白居易写的《大林寺桃花》,老师相机板书课题大林寺桃花指名读“寺”字,齐读课题。
谁能告诉我大林寺在什么地方?(检查学生课下收集的资料)(二)、检查预习:(课前提出预习要求)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收集大林寺的相关资料。
3)、再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看看你知道了多少?还有多少不知道的?)1、检查识字情况。
通过生字卡片指名读“寺”“菲”“觅”(其中“寺”字的字音较为特殊,所以决定多指名读几次)2、这几个字放入诗中,你能读准吗?再请你们自由读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
(检查读诗情况。
看是否读通、读顺、读准。
)(三)初读感知:1、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一个预习要求。
现在老师想请同学利用书上的注释来给我们讲讲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在讲给我听之前,请先把你的见解,把你明白了的,不明白的,都讲给你们四人小组的组员听听。
2、指名说诗意。
3、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根据问题进入下一步)过渡:刚才几个同学说了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待会的学习中,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四)再读理解诗意:1、古诗的第一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解决学生的问题。
A 指名读 B 请你们同桌之间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指名说说。
解决学生的相关疑问。
C 你觉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试着体会一下,再读读。
D 指名读。
(教师此时指导并且过渡:初夏时节,大地春归,各种花草都已经凋谢了。
但想不到在高山中的大林寺内,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 E 指名读,齐读。
2、古诗的第二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解决学生的问题。
A 指名读这一句。
B 读完后,跟你的同桌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指名说诗意,教师适时点拨,相机解决学生的疑问。
*(这句话有些难度,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可以相机点拨)C 你能体会出这句话作者又想表现什么吗?D 请你们自己先试着自己读一读,然后再读给大家听。
E 指名读。
诗人在看到了大林寺中的桃花不禁想到: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F 指名读。
谁能读得更好。
3、教师: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可以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联系更紧密;说的时候,注意以一个诗人的语气来说。
过渡:听了刚才同学说的,你有没有不同的体会呢?(五)悟情朗读1、请你们再自由的读一读,多读几遍,用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来已经以为春天就要离去了,想不到它还在山中的古寺里。
诗人对春天有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个性体验品读(指名读古诗)。
2、读后交流。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再带着感情读一读。
(当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读出对诗的理解后,老师也参与进去)3、整体感悟赛读听了大家读的,现在老师也想读,教师配乐范读。
老师读得怎么样啊?那请你们也再试着好好读读,我们待会儿来个比赛,看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
把全诗连起来读:“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读出诗的整体美,意境美。
指名读(配上音乐读)(2-3人)(六)、试背古诗。
现在老师放着音乐,请你们自己试着背诵一下古诗,你可以边背边想象诗的情景,看看谁背得又快又好,自由背,指名背。
你可以自由组合背。
(2-3人)(七)、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关于诗人白居易的古诗《大林寺桃花》,大家学得都很不错,老师这里还有几首白居易的诗歌,下课后,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山居秋秋暝》一、教学目标:1、对照解析理解欣赏领会诗意。
2、正确熟练背诵古诗二、重点难点:1、重点:正确熟练背诵本诗,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感受诗韵律美,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课前准备:预习古诗四、教学过程:一、出示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认读诗中字词2、反馈:集体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3、练习朗读课文4、集体朗读课文二、结合解析,练习背诵1、简明了解诗人王维(701—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3、结合插图,学生自由背诵4、集体背诵,分组背诵,指名背诵三、拓展延伸说一说:自己对本诗的理解和感受柳桥晚眺一、教学目标:1、在老师的帮助下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2、在背诵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柳桥晚眺》和《夜雪》这两首诗。
3、背诵并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在老师的帮助下了结古诗诵读方法,学会借助插图理解故事里包含的意思。
5、通过诵读感受股市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6、感受自然风光的魅力,培养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重点难点: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1、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绝句。
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1、简明了解诗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
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种存世。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
自言“六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
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2、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