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Pre-C基因:G1896→A TGG28 →TAG终止密码 子 HBeAg合成障碍→血清学表现不典型
3)C基因:CTL靶抗原改变→ CTL逃逸突变株
病毒变异与逃逸免疫的作用:HBV感染慢性化
嗜
乙型肝炎病毒
肝 正嗜肝DNA病毒属:土拨鼠肝炎病毒
DNA
地松鼠肝炎病毒
病
毒 DNA病毒属:鸭乙型肝炎病毒
科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1)大球形颗粒 (2)小球形颗粒 (3)管形颗粒
电镜下的HBV
(1)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
大球形颗粒:有感染性的完整的病毒颗粒。 直径:42nm 外层=包膜:脂质双层+HBsAg、
4.HBV的复制周期
5.动物模型与细胞培养
黑猩猩动物模型:致病机理、疫苗 鸭乙型肝炎病毒:筛选药物、免疫耐受
机制 病毒DNA转染的细胞培养系统:筛选药物
6.抵抗力
1.抵抗力强于HAV 2.低温、干燥、紫外线:耐受 3.70%乙醇:不被灭活 4.100℃ 10分钟可灭活;0.5%过氧乙酸、 5%次氯酸钠、环氧乙烷
②反式激活宿主细胞的某些原癌基因→肝 癌
短链(正链):复制
3.抗原组成
(1)表面抗原(HBsAg) PreS1Ag、PreS2Ag
(2)核心抗原(HBcAg)
(3)e抗原(HBeAg)
(1)表面抗原(HBsAg)
1)存在于三型颗粒中;
2)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3)可刺激产生:抗-HBs—保护性抗体
+
-
-
-
+
+
-
-
+
Leabharlann Baidu
+
-
-
+
-
-
+
-
-
+
+
抗HBc
-
+
+
+
结果分析
HBV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或无症 状携带者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传染性 强,“大三阳”)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小三 阳”)
既往感染恢复期
-
-
+
+
- 既往感染恢复期
-
-
-
-
+ 既往感染或“窗口期”
-
-
+
-
-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和细胞免疫应答
制备疫苗
4)分亚型
抗原表位:a, d/y, w/r;
亚型:adr(汉)、adw(少数民族)、ayr、ayw;
5)抗-HBs:有免疫力;
PreS1Ag、PreS2Ag
1)具有吸附表位;
2)与病毒的复制有关---病毒复制指标;
3)可刺激产生:抗- PreS1
抗- PreS2:
阻断结合
见与急性肝炎恢复期的早期,
(3)管形颗粒
管形颗粒:由小球形颗粒聚集而成。
2.HBV基因结构与功能1)HBV基因结构:
不完全双链环状DNA 长链(负股):3200核苷酸
短链(正链):50~100% 粘性末端:5′-250个核苷
酸
直接重复序列(DR1 DR2 区)
(5′-TTCACCTCTGC)11 DR作用:DNA成环,病毒复
第二节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HBV感染后致病的特点 重症肝炎
患者 急性肝炎 慢性肝炎
携带者 : 无症状携带者(重要的传染源) 长期感染者:肝硬化、肝癌发病率高
全球有3.5亿 人口携带HBV 我国为高流 行区,HBV携 带者达10%
检测指标?
乙型肝炎病毒分类
节炎、小动脉炎等,与重症肝炎有关。
⑶自身免疫所致的损伤:
肝特异性脂蛋白抗原(LSP):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LSP抗体、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
4.病毒变异与逃逸免疫
1)S基因-a表位基因(145、126氨基酸):点突变、插入突 变→ HBsAg- HBsAb不能结合、亲和力↓ →逃避体液免疫、诊断逃逸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㈠传染源
⒈乙型肝炎患者:潜伏期(30-160天)急性期、慢性期 ※⒉无症状HBV携带者
㈡传播途径
⒈血液、血制品等医源性传播:不严格集体预防接种、药 物注射 针刺、文身等
⒉母婴传播:宫内感染、分娩、哺乳 ⒊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唾液、共用牙刷、剃须刀 ⒋性传播:我国不是主要传播方式
㈢致病与免疫机制
提示HBV正在或已经清除;
4)抗-PreS1:较长
抗-PreS2:急性期血清,持续时间仅2~3个月;
(2)核心抗原(HBcAg)
1)为衣壳蛋白,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 2)不易在血液中检出; 3)感染的肝细胞核、胞质、膜上存在; 4)可刺激产生:抗-HBc—非保护性抗体
和细胞免疫应答; 5)抗HBc:IgM:提示BHV处于复制状态,
具有强的传染性; IgG:感染的标志;
(3)e抗原--HBeAg
1)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 2)游离存在于血液中;※ 3)为病毒复制及强传染性的指标; 4)可刺激产生抗-HBe; 5)抗-HBe:HBV复制能力减弱,传染性
降低;是预后良好的征象;
病毒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结果分析
HBsA HBeAg 抗-HBs 抗-HBe g
2)HBV基因功能
开放读框: S区、 C区、 P区、 X区
S区: S基因、PreS1基因、PreS2基因
↓↓
↓
HBsAg、 PreS1Ag、 PreS2Ag
C区: PreC基因-C基因、 C基因
↓
↓
Pre-C蛋白→HBeAg、 HBcAg
P区:DNA多聚酶
X区:HBxAg
①反式激活HBV基因→增强HBV基因的复 制和表达
急性肝炎:病毒感染少量肝细胞,CTL可将其全部杀伤。 重症肝炎:病毒感染大量肝细胞,细胞免疫过强。 慢性肝炎:机体免疫力低下,不能杀伤大量感染细胞,
病毒不断释放,又无有效抗体中和病毒。 慢性HBsAg携带者:垂直感染、成人感染。
⑵体液免疫所致的免疫损伤:
血清中:HBsAg- HBsAb, HBeAg- HBsAb 肝外损伤:※膜性肾小球肾炎、皮疹、多发性关
PreS1Ag、 PreS2Ag
主蛋白:HBsAg(226) 中蛋白:HBsAg-PreS2Ag(281) 大蛋白:HBsAg-PreS2Ag-PreS1Ag(400)
内层=衣壳:20面体、27nm 衣壳蛋白:HBcAg+ HBeAg 核心:不完全双链环状DNA、
DND多聚酶等
(2)小球形颗粒
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中空颗 粒。为过剩的表面抗原,无DNA。
1.致病 无症状HBV携带者
急性肝炎 慢性肝炎 重症肝炎 与肝硬化和肝癌密切相关
2.免疫性
细胞免疫:如HBcAg 具有T细胞表位,
⑴特异性CTL的直接杀伤作用
⑵细胞因子的抗病毒效应
⑶细胞凋亡作用
体液免疫: 如HBsAg、PreS1Ag、 PreS1Ag
3.HBV的致病机制
※⑴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 CTL-HBcAg多肽
3)C基因:CTL靶抗原改变→ CTL逃逸突变株
病毒变异与逃逸免疫的作用:HBV感染慢性化
嗜
乙型肝炎病毒
肝 正嗜肝DNA病毒属:土拨鼠肝炎病毒
DNA
地松鼠肝炎病毒
病
毒 DNA病毒属:鸭乙型肝炎病毒
科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1)大球形颗粒 (2)小球形颗粒 (3)管形颗粒
电镜下的HBV
(1)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
大球形颗粒:有感染性的完整的病毒颗粒。 直径:42nm 外层=包膜:脂质双层+HBsAg、
4.HBV的复制周期
5.动物模型与细胞培养
黑猩猩动物模型:致病机理、疫苗 鸭乙型肝炎病毒:筛选药物、免疫耐受
机制 病毒DNA转染的细胞培养系统:筛选药物
6.抵抗力
1.抵抗力强于HAV 2.低温、干燥、紫外线:耐受 3.70%乙醇:不被灭活 4.100℃ 10分钟可灭活;0.5%过氧乙酸、 5%次氯酸钠、环氧乙烷
②反式激活宿主细胞的某些原癌基因→肝 癌
短链(正链):复制
3.抗原组成
(1)表面抗原(HBsAg) PreS1Ag、PreS2Ag
(2)核心抗原(HBcAg)
(3)e抗原(HBeAg)
(1)表面抗原(HBsAg)
1)存在于三型颗粒中;
2)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3)可刺激产生:抗-HBs—保护性抗体
+
-
-
-
+
+
-
-
+
Leabharlann Baidu
+
-
-
+
-
-
+
-
-
+
+
抗HBc
-
+
+
+
结果分析
HBV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或无症 状携带者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传染性 强,“大三阳”)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小三 阳”)
既往感染恢复期
-
-
+
+
- 既往感染恢复期
-
-
-
-
+ 既往感染或“窗口期”
-
-
+
-
-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和细胞免疫应答
制备疫苗
4)分亚型
抗原表位:a, d/y, w/r;
亚型:adr(汉)、adw(少数民族)、ayr、ayw;
5)抗-HBs:有免疫力;
PreS1Ag、PreS2Ag
1)具有吸附表位;
2)与病毒的复制有关---病毒复制指标;
3)可刺激产生:抗- PreS1
抗- PreS2:
阻断结合
见与急性肝炎恢复期的早期,
(3)管形颗粒
管形颗粒:由小球形颗粒聚集而成。
2.HBV基因结构与功能1)HBV基因结构:
不完全双链环状DNA 长链(负股):3200核苷酸
短链(正链):50~100% 粘性末端:5′-250个核苷
酸
直接重复序列(DR1 DR2 区)
(5′-TTCACCTCTGC)11 DR作用:DNA成环,病毒复
第二节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HBV感染后致病的特点 重症肝炎
患者 急性肝炎 慢性肝炎
携带者 : 无症状携带者(重要的传染源) 长期感染者:肝硬化、肝癌发病率高
全球有3.5亿 人口携带HBV 我国为高流 行区,HBV携 带者达10%
检测指标?
乙型肝炎病毒分类
节炎、小动脉炎等,与重症肝炎有关。
⑶自身免疫所致的损伤:
肝特异性脂蛋白抗原(LSP):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LSP抗体、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
4.病毒变异与逃逸免疫
1)S基因-a表位基因(145、126氨基酸):点突变、插入突 变→ HBsAg- HBsAb不能结合、亲和力↓ →逃避体液免疫、诊断逃逸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㈠传染源
⒈乙型肝炎患者:潜伏期(30-160天)急性期、慢性期 ※⒉无症状HBV携带者
㈡传播途径
⒈血液、血制品等医源性传播:不严格集体预防接种、药 物注射 针刺、文身等
⒉母婴传播:宫内感染、分娩、哺乳 ⒊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唾液、共用牙刷、剃须刀 ⒋性传播:我国不是主要传播方式
㈢致病与免疫机制
提示HBV正在或已经清除;
4)抗-PreS1:较长
抗-PreS2:急性期血清,持续时间仅2~3个月;
(2)核心抗原(HBcAg)
1)为衣壳蛋白,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 2)不易在血液中检出; 3)感染的肝细胞核、胞质、膜上存在; 4)可刺激产生:抗-HBc—非保护性抗体
和细胞免疫应答; 5)抗HBc:IgM:提示BHV处于复制状态,
具有强的传染性; IgG:感染的标志;
(3)e抗原--HBeAg
1)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 2)游离存在于血液中;※ 3)为病毒复制及强传染性的指标; 4)可刺激产生抗-HBe; 5)抗-HBe:HBV复制能力减弱,传染性
降低;是预后良好的征象;
病毒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结果分析
HBsA HBeAg 抗-HBs 抗-HBe g
2)HBV基因功能
开放读框: S区、 C区、 P区、 X区
S区: S基因、PreS1基因、PreS2基因
↓↓
↓
HBsAg、 PreS1Ag、 PreS2Ag
C区: PreC基因-C基因、 C基因
↓
↓
Pre-C蛋白→HBeAg、 HBcAg
P区:DNA多聚酶
X区:HBxAg
①反式激活HBV基因→增强HBV基因的复 制和表达
急性肝炎:病毒感染少量肝细胞,CTL可将其全部杀伤。 重症肝炎:病毒感染大量肝细胞,细胞免疫过强。 慢性肝炎:机体免疫力低下,不能杀伤大量感染细胞,
病毒不断释放,又无有效抗体中和病毒。 慢性HBsAg携带者:垂直感染、成人感染。
⑵体液免疫所致的免疫损伤:
血清中:HBsAg- HBsAb, HBeAg- HBsAb 肝外损伤:※膜性肾小球肾炎、皮疹、多发性关
PreS1Ag、 PreS2Ag
主蛋白:HBsAg(226) 中蛋白:HBsAg-PreS2Ag(281) 大蛋白:HBsAg-PreS2Ag-PreS1Ag(400)
内层=衣壳:20面体、27nm 衣壳蛋白:HBcAg+ HBeAg 核心:不完全双链环状DNA、
DND多聚酶等
(2)小球形颗粒
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中空颗 粒。为过剩的表面抗原,无DNA。
1.致病 无症状HBV携带者
急性肝炎 慢性肝炎 重症肝炎 与肝硬化和肝癌密切相关
2.免疫性
细胞免疫:如HBcAg 具有T细胞表位,
⑴特异性CTL的直接杀伤作用
⑵细胞因子的抗病毒效应
⑶细胞凋亡作用
体液免疫: 如HBsAg、PreS1Ag、 PreS1Ag
3.HBV的致病机制
※⑴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 CTL-HBcAg多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