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空间与图形》教案
《空间与图形》(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
教案:《空间与图形》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感知和理解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使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图形和模型来描述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识别和描述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图形和模型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变换,如平移、旋转等。
2. 引导学生运用图形和模型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具和学具,如各种形状的积木、图片等。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如铅笔、橡皮、尺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形状各异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对空间和图形的兴趣。
2. 教师提出问题,如“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形状的物体?”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简单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教师讲解图形的基本特征,如边的数量、角度的大小等,帮助学生理解图形。
3.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形的变换,如平移、旋转等,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变换。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如让学生画出一些简单的图形,或者让学生用图形来解释一些现象。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如让学生回家后找一些形状各异的物体,然后画出它们的形状。
2. 教师提醒学生要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感知和理解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
2、培养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
(1)再现生活经验 (2)观察活动(图形形状、大小、位置) (3)操作活动(如折一折、剪一剪、画一
画、拼一拼、比一比等) (4)想象活动(如由图形想象事物的形状
,由事物的形状想象几何图形) (5)创作活动(利用想象,或对称、平移
和旋转来设计图案等)
第三十三页,共37页
第十八页,共37页
例6下面是一组立方块: 请指出从前面、右面、上面看到的相应的图案
第十九页,共37页
2、测量的目标 (1)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
(2)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
(3)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4)能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
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 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5)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 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 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第四页,共37页
8.1.2 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目标 空间与图形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
、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 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 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第五页,共37页
(一)1~3年级空间与图形的标准目标
《标准》对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位置三个方面提出了基 本要求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空间与图形》教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空间与图形》教案数学教学要重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
《21世纪新教材》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
所以,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不但是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学的需要,更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
下面我想就小学数学第一册《空间与图形》这个课详细的说明。
《空间与图形》一、创设情景我们一起变魔术。
在这个正方体的盒子里有一些小东西猜一猜有可能是什么?请同学到前面摸出物品,说说是什么放在桌子上。
〖环节意图〗“变魔术”对于学生来说很有趣,同时充满了神秘感,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
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愿望才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兴趣,才有可能积极思考问题。
活跃的课堂气氛为整节课做了情感上的准备。
二、揭示课题1、观察桌子上的物品,师:“桌子上的东西很多,怎样才能清楚的知道都有些什么物品呢?”(学生经过思考回答把物品分类,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采用不同的方法分类。
多种方法比较后学生找到了最恰当的分法。
〖环节意图〗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把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观察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得到感性上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感受图形之间的不同。
教师鼓励学生“自圆其说”不人云亦云。
2、引出新课《空间与图形》个别学生已经能说出图形的名称,老师要给予肯定。
〖环节意图〗出示彩色的图形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三、巩固新知1、动手分自己带的物品。
要求:仔细观察物体的外形。
边摸边说是什么图形。
〖环节意图〗自己带的物品都来自于我们的生活。
进一步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也是对先前知识的复习巩固。
通过动手触摸物体,让学生的多种感官综合在一起发挥作用。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种特殊的长方体学生分辨不清楚。
)2、出示:“长方体”,说说是什么图形?〖环节意图〗老师先不给出准确答案,而是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
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图形的初步认识(一)》教案及反思
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图形的初步认识(一)》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图形的初步认识(一)》是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包括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
这部分教材主要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通过观察、比较和操作活动,学生将学会辨识这些基本图形,并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同时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图形的特征,为后续学习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正确识别并命名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
2.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从不同的图形中挑选出指定的图形,并能描述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图形的过程。
3.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这些图形,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形状特征,能够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识别并描述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区别不同形状的图形,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理解它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四、学情评估:一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直观的事物比较感兴趣。
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有限。
他们喜欢通过具体的操作和游戏来学习新知识;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立体图形,但对这些图形的特征还没有系统的认识。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认识图形的特征。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四、空间与图形_5、图形与位置搭一搭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四、空间与图形_5、图形与位置搭一搭人教新课标教案内容如下: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四章空间与图形中的第五节——图形与位置。
我们将通过搭一搭的活动来学习图形与位置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并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图形与位置知识,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了一些小玩具和卡片,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描述物体的位置。
五、教学过程2. 讲解与示范:我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讲解,让学生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
例如,我将一个小玩具放在另一个小玩具的上方,让学生说出一句话来描述它们的位置关系。
3. 随堂练习:我给学生发放一些卡片,上面有不同的图形和位置关系,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形的位置关系。
4. 例题讲解:我通过一些例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图形与位置的知识。
例如,我给出一个图形,让学生说出它的位置关系。
5. 小组活动:我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些图形,通过实际的操作和描述,来练习图形与位置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画出一些图形,并标注出它们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些常见物体的位置关系,例如桌子在椅子的上方,书在桌子的左侧等。
答案:略2. 请学生画出一些图形,并标注出它们的位置关系。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图形与位置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但在实际操作和描述时,还有一定的困难。
在课后,我将继续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图形与位置的知识。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综上,本节课通过搭一搭的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图形与位置知识,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立体图形》
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立体图形》1一、理解教材《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
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
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二、了解学生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6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
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三、拟定目标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法与教法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一、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doc
《认识图形一》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人教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四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首先我对本教才进行简单的分析,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认识图形》是本册教材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
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他们的特征、周长,还有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说教学目标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体会“面在体上”2、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4、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3、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会辨认这四种图形;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体会“面”在“体”上。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四维目标呢?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
对于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
针对这种情况,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空间
小学数学教案空间主题:空间教学目标:1. 能够认识空间中的几何图形,包括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2. 能够辨别并描述不同的几何图形。
3. 能够进行简单的空间图形的操作和构建。
教学内容:1. 认识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2. 认识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
3. 空间图形的操作:旋转、翻转、平移等。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讨论并认识空间中的几何图形。
2. 学习平面图形:教师向学生介绍并展示各种平面图形的特点和属性,让学生观察并辨认。
3. 学习立体图形:教师向学生介绍并展示各种立体图形的特点和属性,让学生观察并辨认。
4. 操作空间图形: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空间图形操作,如旋转平移等,让他们体会图形在空间中的变化和关系。
5. 练习和巩固: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包括辨认图形、构建图形等,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观察其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操作能力。
2.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对空间图形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反馈:1.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及时反馈,指导他们纠正错误和提高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和动力。
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空间建模比赛,让他们动手制作各种几何图形。
2. 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或科技馆,了解更多关于空间的知识。
教学反思:1. 总结教学中的不足和成果,反思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有效性。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和改进教学计划,以提高教学效果。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3单元教案
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一年级新生是刚从幼儿园里出来的,刚踏入小学校门的他们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转变,不论从学习环境或者说是行为习惯来说都是这样的。
始业教育是孩子进入学校的一个好的开始,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来解决了。
因此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开始的确是很重要的。
一(1)班49人、一(2)班50人。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
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
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
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16~20页。
教材分析《认识图形》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这些常见的平面图形。
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要引导学生在折一折、拼一拼、围一围、画一画等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做”出平面图形来,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注重练习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直观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常见的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在画、折、剪、拼等操作活动中,利用三维的体认识二维的面、利用已知图形认识未知图形,并在这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积木、水彩笔、方格纸、白纸、各种彩色图形等课时安排 2课时。
认识长方形、正方、三角形和圆 (1)课时练习四 (1)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图形》(新授)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第16—18页。
教学目标:1.通过用已经认识的立体图形搭一搭、摸一摸、画一画等活动来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在分、画、围、印等操作活动中,利用三维的“体”来认识二维的“面”,并初步感受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不同,体会图形之间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教材简析: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教材的展开也注意了由创设情境、实物引入──操作感知──实际应用,三个层次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
学情分析:学生在入校前就已经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和玩具,因此他们对形状有感知方面的经验,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就要把这些感知进一步抽象化,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在实际生活中能根据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搭一搭等环节,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几何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得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小就培养起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会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1、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教学策略与学习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新课标》指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为此笔者便创设了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搭一搭等情境,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认识事物并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
以学生主动观察、感受图形特征及小组、全班交流的教学方式,在活动中建构知识并应用到生活的实际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及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各种形状的物体。
学具准备:8篮子学生准备的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
2023年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2023年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2023年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篇1【微课内容简析】“小兔请客”这一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课中的教学环节。
教材通过“小兔请客”的'童话故事,创设加减法的具体情境,从中引出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个果子?②草地上还剩下多少个果子?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让学生尝试解答。
通过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同时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微课类型】讲授类【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也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难点】正确进行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认识加减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谁能把这幅美丽的画面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课件显示情景图,学生讲故事,说图意)原来是小兔在请他的小伙伴们吃果子呢!(引出课题 -小兔请客)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1)师:(多媒体出示主题图 1):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能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思考后,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1 一共有几个盘子?2 一共有多少个果子?重点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果子”的问题。
(2)师: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果子摆一摆,好吗?学生操作。
(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的表象)(3)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 + 30 = 30或+ 20 =?(4)师:那20 + 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会算的学生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算出来的,其他学生可用学具代替果子摆一摆。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5篇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5篇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5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6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教法学法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三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
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1感知“面”在“体”上(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2)汇报交流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小学一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全册完整教案及教学设计
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的去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通过数铅笔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体会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感觉如何?
板书设计:
数铅笔
小朋友请你数一数我们班一共有几位小朋友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数豆子
教学目标:
1、会写100以内的数,进一步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2、能对100以内的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数位、基数、序数感念的渗透。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课件
二十三、五十六、七十七、八十五、九十五
同桌报数,全班交流。
2、看力赛。
34、36、38、()40、42、44
20、30、40、()、()、();
45、50、55、()、()、();
22、32、42、()、()、();
同桌一人报前面三个数字,另一人接着说。
全班汇报。师生,生生。
三、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
发展数感,是课标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数感主要体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汇总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示和交流信息,理解运算的意义。
1、关于100以内数的认识。
(1)经历从生活清净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2024最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6篇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6篇不断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办事效率。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上下楼规则的良好习惯。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是漂亮的小编帮助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6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模板5 篇一教案示例捆小棒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和勤于动口的习惯。
教学重点11~20这些数的个位和十位上各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对“数位”的理解。
教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设计一、教学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这么多精美的礼品,一会儿将把它们奖给今天表现最好的那些同学,我们来看看老师准备了多少个奖品。
(师生一起数,个数大于10)咦?这大于10的数该怎样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活动一:建立数位概念。
(一)数小棒1、老师手里有几根小棒?我们来数一数,1、2、3、4、5、6、7、8、9、10.2、一根一根数,有10根小棒,也就是10个1.现在我们把它捆成一捆,它就成了1个十。
3、学生自己数出10根小棒,并将10根捆成一捆,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
4、让学生再拿出1根小棒。
(1)、现在是几根小棒?(2)它是由什么组成的?(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3)它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它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二)介绍计数器及数位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十位上的1就表示是10.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1.一边拨一边说:“在个位上拨几,在十位上拨几。
”3、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数、认、读、写12~20各数。
三、活动二:快速拨数。
(一)师生互练1、教师说数,学生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
2、说一说它的含义及是怎么拨的。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第一课时认识立体图形授课目的:1、经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色,会辨别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着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看法。
3、经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研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觉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近联系。
授课重难点: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看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实物授课过程:一、设疑激情1、说学具:1)师:同学们,瞧谁来了?(出示课件)2)生:对!数学王国里的小宝贝想和我们共同学习,还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礼物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个人都说说。
(学生以组为单位说出礼物名称)3)报告:哪个勇敢的小朋友能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有不一样的吗?(组内小朋友轮流说学具)2、纲要求: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相同的”放在一起吗?四个小朋友共同试一试看。
二、操作感知A:分―――提示看法1)活动:按教师提的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报告:哪个聪颖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师: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相同吗?(其他同学进行补充)3)揭穿看法师:每种物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教师依照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的各种实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4)活动教师板书:球问: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长方体不放回篮中)B:摸―――感知长方体a:感知长方体(1)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2)报告: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告诉大家,你此刻感觉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学生口答)b:感知正方体、圆柱、球①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此刻你还想认识什么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觉。
小学空间几何数学教案
小学空间几何数学教案
主题:立体图形的认识与分类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
2.掌握各种立体图形的特点及分类方法;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辨认各种立体图形。
教学重点:
1.认识和辨认常见的立体图形;
2.掌握立体图形的特点及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立体图形的三维空间特点;
2.能够准确分类不同的立体图形。
教学准备:
1.课件:包含各种立体图形的图片及相关解释;
2.教学工具:球体、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出示不同的立体图形模型,让学生观察并简单描述这些图形的特点。
二、学习(15分钟)
1.讲解不同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并分别介绍它们的特点;
2.让学生观察教师展示的各种立体图形模型,搞清楚它们的形状和特点。
三、活动(20分钟)
1.学生分组,每组给出不同的几何图形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辨认;
2.让学生找出每种几何图形的相同之处并进行分类。
四、总结(5分钟)
请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掌握不同立体图形的特点并能准确分类。
五、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观察周围环境,找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并描述其特点。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各种立体图形的认识有了较大提升,能够熟练区分不同的立体图形,并且能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这些图形的存在。
在教学中,要注重通过实物模型等教具的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立体图形的空间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一年级《空间与图形》教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整理学过的图形,使学生初步构建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并形成关系网络。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道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3、在立体图形和平面之间的相互转换,探究立体图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
教学重点:
1、建立图形之间的关系网络,并还能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2、感受平移和旋转在图形的变换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在图形特征与转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
教学方法的选择:实际操作,亲身体验。
教学手段的利用:利用多媒体课件,目的在于通过大容量的信息,直观、生动形象的呈现给学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进一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老师:同学们,平时的课余时间生活都干些什么呢?有没有踢足球的同学?
(展示ppt课件)欣赏足球场的图片、我们都能找到那些学过的图形呢?
二、直入主题,教授新知
刚才我们说了好多同学的图形,那么想不想,把他们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分类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分成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老师:老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同时引入,“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点是最基本的图形;有无数个点可以组成线;由线的平移和旋转就可以组成面;再由面的平移和旋转就可以得到立体图形。
反之亦可,表示关系为:点↔线↔面↔体。
线(线段、射线、直线、同时还有曲线)
面(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分:可以按由线段围成:(三边的和多边的)和曲线围成来分)老师:展示ppt:立体图形的分类、
学生:自己分:
老师:老师总结、刚才的分类归纳,同学们做的很好,基本掌握了所学过的图形之间的关系,不过这些分类都是很不固定的,都有自己的灵活性。
每个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自己独特的分类。
有兴趣的同学下去就可制定一份自己的归纳学习表格。
三、例题解答
老师:通过影片的展示,大家对空间与图形有了一定了解认识,下面请同学们合上课本、老师看看大家还能说出下面图形的名称吗
❶猜猜我是谁?
我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棱角
我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有棱角
我可以朝一个方向滚动,上下两
个面都是一样大的圆形。
我可朝任意方向滚动,我圆圆的。
我看起来像是一个三角形,我有两个
面是三角形,有一个面是长方形。
四、巩固与总结
立体图形特征总结
正方形:有8个顶点6个面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有2条边、每条棱长的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
每个面都有长方形或相对的正方形组成。
有12条边,相对的4条棱的棱长相等。
圆柱:上下两个面为大小相同的圆形。
有一个曲面叫侧面。
展开后为长方形或正方形。
有无数条高,这些高的长度都相等。
圆锥:有1个顶点,1个曲面,一个底面。
展开后为扇形。
只有1条高。
五、回顾总结
老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启发学生发言,老师多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老师复述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加强学生的记忆。
六、布置作业、并宣布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