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学前儿童道德教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认知——基础 道德情感——动力 道德意志——调控 道德行为——标志
学前儿童虽然没有成熟的道德,但道德却在那里 发育、发展。学前儿童德育的目的就是为促使道德在 学前期顺利萌芽,从而为形成成熟的自律性道德提供 发展上的前提和保证。
第二节 儿童道德发展概况
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道德认知主要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 执行意义的认识,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 断力的发展以及道德信念的形成。
过失判断
➢ 年幼儿童根据客观责任作判断,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 根据主观责任判断出现稍迟,随年龄增长而递增。
➢ 两种道德判断在儿童身上有一个重叠阶段,主观责 任的判断逐渐取代客观责任判断而居于支配地位—— ——道德法则的内化阶段。
(二)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 • 前道德判断阶段(1.5-7岁)
二、科尔伯格
• 研究目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 • 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法 • 研究结果: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两难故事法
欧洲有一个妇女患有一种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诊断后认为,只有本城药剂师最新发明的新药 —镭能救她的病。这个药的成本约400美元,但是药 剂师要价是成本的10倍。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多方求援 ,请求把药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赊账,但药剂 师说:“不行,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 因此走投无路,竟铤而走险,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 撬开了药剂师经营的药店,为妻子偷走了药。
第十章 学前儿童道德教育
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使儿童成为 一个有道德的人,能遵守社会规定的道德 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人。
第一节 学前儿童与道德
一、道德
1、含义: 道德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用来调节个人与 个人之间或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思想政治准则及行 为规范的总和,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2、道德构成及发展顺序
集中于自我时期(1.5-2岁)
集中于客体永久性时期(2-7岁)
• 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9岁)
认为规则是万能的,不变的; 评定行为是非时抱极端的态度; 判断行为的好坏根据结果而非主观动机; 单方面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 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 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9-11岁以后)
认为规则和法则是经过协商制定的,可以怀 疑和改变;
根据结果和行为动机判断行为;
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较高评价 自己的观点和能力,较现实地判断他人;
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三) 道德判断转化的因素
道德认识不成熟的原因 • 自我中心 • 实在论
道德判断转化的因素 • 同伴交往 • 促进认知发展
B、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 他想从碗柜里拿出一些果酱,但是放果酱的地方太高 ,他的手臂够不着,他试图取果酱时,碰到了一只杯 子,结果杯子掉下来打碎了。
A、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的父亲出去了,朱利 安觉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于是他拿着他父亲 的钢笔玩。后来,他把桌布弄上了一小块墨水渍。
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 海因茨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海因茨有责任和义务去偷药么? 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性命是否很重要? 海因茨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仔细回忆故事中的情景,你认为海因茨最负责任的
行为应该是什么?为什么?
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
1、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
皮亚杰的理论——对偶故事法 柯尔伯格的理论——两难故事法
一、皮亚杰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研究目的:儿童有关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的发展 研究方法:对偶故事
研究结果:效果论 动机论
对偶故事法
A、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里,家里人 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 椅子上有一个放着十五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 门背后有这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到托盘,结果15 只杯子撞碎了。
影响儿童道德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对学前儿童进行道德教育?
讨论:两兄弟借钱
ຫໍສະໝຸດ Baidu尔伯格与皮亚杰的共同点:
1、道德发展有一个固定的、不变的发展顺序; 2、肯定道德判断要以一般的认知发展为基础; 3、强调社会相互作用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
1、具体性: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具体性的特点, 决定了孩子的道德表现具体性; 2、他律性:儿童道德发展处于由他律到自律的过渡; 3、模仿性:儿童道德发展主要受成人榜样的影响,社 会媒体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4、情绪性:儿童道德发展受情绪的影响,当儿童情绪 好的时候道德判断倾向较积极。
B、一次,一个叫奥古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父亲的墨 水瓶空了。在他父亲外出的一天,他想帮爸爸把墨水瓶 灌满,这样他爸爸回来就可以用了。但在打开即将空了 的瓶子时,他把桌布上弄上了一块墨水渍。
• 请判断故事中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 这两个孩子中,哪个更坏些?为什么?
7岁女孩的谈话记录: • 问:哪一个坏些? • 答:弄一大块墨水污点在桌布上的那个孩子。 • 问:为什么? • 答:因为污点大。 • 问:为什么他弄脏了一大块? • 答:因为要帮助别人。 • 问:为什么另外一个孩子弄脏了一小块? • 答:因为他常常摸摸东西,他弄脏了一小块。 • 问:那么他们两个人谁坏些? • 答:弄脏了一大块的那个孩子。
学前儿童虽然没有成熟的道德,但道德却在那里 发育、发展。学前儿童德育的目的就是为促使道德在 学前期顺利萌芽,从而为形成成熟的自律性道德提供 发展上的前提和保证。
第二节 儿童道德发展概况
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道德认知主要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 执行意义的认识,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 断力的发展以及道德信念的形成。
过失判断
➢ 年幼儿童根据客观责任作判断,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 根据主观责任判断出现稍迟,随年龄增长而递增。
➢ 两种道德判断在儿童身上有一个重叠阶段,主观责 任的判断逐渐取代客观责任判断而居于支配地位—— ——道德法则的内化阶段。
(二)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 • 前道德判断阶段(1.5-7岁)
二、科尔伯格
• 研究目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 • 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法 • 研究结果: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两难故事法
欧洲有一个妇女患有一种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诊断后认为,只有本城药剂师最新发明的新药 —镭能救她的病。这个药的成本约400美元,但是药 剂师要价是成本的10倍。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多方求援 ,请求把药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赊账,但药剂 师说:“不行,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 因此走投无路,竟铤而走险,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 撬开了药剂师经营的药店,为妻子偷走了药。
第十章 学前儿童道德教育
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使儿童成为 一个有道德的人,能遵守社会规定的道德 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人。
第一节 学前儿童与道德
一、道德
1、含义: 道德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用来调节个人与 个人之间或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思想政治准则及行 为规范的总和,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2、道德构成及发展顺序
集中于自我时期(1.5-2岁)
集中于客体永久性时期(2-7岁)
• 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9岁)
认为规则是万能的,不变的; 评定行为是非时抱极端的态度; 判断行为的好坏根据结果而非主观动机; 单方面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 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 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9-11岁以后)
认为规则和法则是经过协商制定的,可以怀 疑和改变;
根据结果和行为动机判断行为;
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较高评价 自己的观点和能力,较现实地判断他人;
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三) 道德判断转化的因素
道德认识不成熟的原因 • 自我中心 • 实在论
道德判断转化的因素 • 同伴交往 • 促进认知发展
B、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 他想从碗柜里拿出一些果酱,但是放果酱的地方太高 ,他的手臂够不着,他试图取果酱时,碰到了一只杯 子,结果杯子掉下来打碎了。
A、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的父亲出去了,朱利 安觉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于是他拿着他父亲 的钢笔玩。后来,他把桌布弄上了一小块墨水渍。
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 海因茨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海因茨有责任和义务去偷药么? 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性命是否很重要? 海因茨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仔细回忆故事中的情景,你认为海因茨最负责任的
行为应该是什么?为什么?
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
1、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
皮亚杰的理论——对偶故事法 柯尔伯格的理论——两难故事法
一、皮亚杰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研究目的:儿童有关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的发展 研究方法:对偶故事
研究结果:效果论 动机论
对偶故事法
A、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里,家里人 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 椅子上有一个放着十五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 门背后有这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到托盘,结果15 只杯子撞碎了。
影响儿童道德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对学前儿童进行道德教育?
讨论:两兄弟借钱
ຫໍສະໝຸດ Baidu尔伯格与皮亚杰的共同点:
1、道德发展有一个固定的、不变的发展顺序; 2、肯定道德判断要以一般的认知发展为基础; 3、强调社会相互作用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
1、具体性: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具体性的特点, 决定了孩子的道德表现具体性; 2、他律性:儿童道德发展处于由他律到自律的过渡; 3、模仿性:儿童道德发展主要受成人榜样的影响,社 会媒体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4、情绪性:儿童道德发展受情绪的影响,当儿童情绪 好的时候道德判断倾向较积极。
B、一次,一个叫奥古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父亲的墨 水瓶空了。在他父亲外出的一天,他想帮爸爸把墨水瓶 灌满,这样他爸爸回来就可以用了。但在打开即将空了 的瓶子时,他把桌布上弄上了一块墨水渍。
• 请判断故事中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 这两个孩子中,哪个更坏些?为什么?
7岁女孩的谈话记录: • 问:哪一个坏些? • 答:弄一大块墨水污点在桌布上的那个孩子。 • 问:为什么? • 答:因为污点大。 • 问:为什么他弄脏了一大块? • 答:因为要帮助别人。 • 问:为什么另外一个孩子弄脏了一小块? • 答:因为他常常摸摸东西,他弄脏了一小块。 • 问:那么他们两个人谁坏些? • 答:弄脏了一大块的那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