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病原微生物知识点

合集下载

病原复习资料必考

病原复习资料必考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记忆知识点1.免疫的现代概念。

P4答: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现象。

2.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答:(1)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可遗传性,效应恒定性。

(2)适应性免疫:特异性(针对性),习得性,效应递增性。

3.免疫系统的功能。

P5答:(1)积极意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2)消极意义:免疫损伤: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4.人体中枢免疫器官的类型及作用。

P6答:(1)骨髓:①产生所有血细胞;②淋巴细胞产生发育的器官:B细胞分化、发育的最主要场所;(2)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5.人体外周免疫器官的类型。

P7答: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6.抗原的定义及双重属性。

P12答:指能与T、B细胞受体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双重属性:(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7.半抗原的概念。

P12答:仅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8.表位的概念。

P13答: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集团称为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

9.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

P14答:(1)抗原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异物”性,分子量,复杂性,易接近性,可提呈性。

(2)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

(3)抗原与免疫系统的接触方式。

10.T细胞依赖性抗原和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的概念。

P15、16答:(1)T细胞依赖性抗原:指需在APC及Th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

(2)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11.异嗜性抗原的概念。

P16答:在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

12.抗体的概念。

答:是B细胞识别抗原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海洋微生物

海洋微生物

海洋微生物以海洋水体为正常栖居环境的一切微生物。

但由于学科传统及研究方法的不同,本文不介绍单细胞藻类,而只讨论细菌、真菌及噬菌体等狭义微生物学的对象。

海洋细菌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

作为分解者它促进了物质循环;在海洋沉积成岩及海底成油成气过程中,都起了重要作用。

还有一小部分化能自养菌则是深海生物群落中的生产者。

海洋细菌可以污损水工构筑物,在特定条件下其代谢产物如氨及硫化氢也可毒化养殖环境,从而造成养殖业的经济损失。

但海洋微生物的颉颃作用可以消灭陆源致病菌,它的巨大分解潜能几乎可以净化各种类型的污染,它还可能提供新抗生素以及其他生物资源,因而随着研究技术的进展,海洋微生物日益受到重视。

编辑本段【特性】与陆地相比,海洋环境以高盐、高压、低温和稀营养为特征。

海洋微生物长期适应复杂的海洋环境而生存,因而有其独具的特性。

嗜盐性海洋微生物最普遍的特点。

真正的海洋微生物的生长必需海水。

海水中富含各种无机盐类和微量元素。

钠为海洋微生物生长与代谢所必需此外,钾、镁、钙、磷、硫或其他微量元素也是某些海洋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

嗜冷性大约90%海洋环境的温度都在5℃以下,绝大多数海洋微生物的生长要求较低的温度,一般温度超过37℃就停止生长或死亡。

那些能在0℃生长或其最适生长温度低于20℃的微生物称为嗜冷微生物。

嗜冷菌主要分布于极地、深海或高纬度的海域中。

其细胞膜构造具有适应低温的特点。

那种严格依赖低温才能生存的嗜冷菌对热反应极为敏感,即使中温就足以阻碍其生长与代谢。

嗜压性海洋中静水压力因水深而异,水深每增加10米,静水压力递增1个标准大气压。

海洋最深处的静水压力可超过1000大气压。

深海水域是一个广阔的生态系统,约56%以上的海洋环境处在100~1100大气压的压力之中,嗜压性是深海微生物独有的特性。

来源于浅海的微生物一般只能忍耐较低的压力,而深海的嗜压细菌则具有在高压环境下生长的能力,能在高压环境中保持其酶系统的稳定性。

(1)第一篇 第七章 微生物在海洋环境中的作用

(1)第一篇 第七章  微生物在海洋环境中的作用
第七章
微生物在海洋环境中的 作用
第一节 海洋微生物环境生态的特点 第二节 海洋微生物在环境循环中的作用 第三节 海洋微生物在可燃冰形成的作用 第四节 沿海养殖虾池的微生物 第五节 赤潮发生的原因以及与海洋环境的关 系
教学重点
1、海洋微生物环境生态的特点
2、海洋微生物在环境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常见的海洋微生物种类
(3)造成恢复养殖业困难 海产养殖业的特点:投资大、风险大、回报 大。 影响:养殖者信心、资金困难。 1989年:山东等省损失超过3亿元 1997-1998年两次赤潮:广东损失超过4亿 元,香港损失超过3亿元。
2、赤潮对海洋环境的破坏 (1)影响水体的酸碱度和光照度 正常pH8.0-8.2;赤潮pH8.5-9.3,影响海洋 动物死亡,底层生物量锐碱。影响水体透明度。 造成珊瑚死亡。
塘水 底泥 塘泥 塘泥
100 78 0 22
Hale Waihona Puke 塘水 底泥 塘泥 塘泥100 50 37 13
河弧菌广泛分布于低盐度海水环境的港 湾水、河水中。广泛存在于鱼、虾、蟹、牡 蛎、蛤和螺等动物中。
副溶血性弧菌在低盐度的海水环境中繁 殖迅速。各种弧菌对人和动物均有较强的毒 力,其致病物质具有溶血活性、肠毒素和致 死作用。
赤潮种类 有260余种浮游藻类可形成赤潮,其中 有70余种有毒。 主要两类型的藻类形成赤潮: (1)甲藻类(涡鞭藻类) 这种藻类的细胞伤有两条鞭毛,其中一 条绕着藻体的环沟,另一条在纵沟中伸出。 具甲板、毒素。
各种引起赤潮的甲藻
(2)硅藻类 富含硅质,无害。个别种类有毒,可 产生记忆缺失性毒素。
海洋微生物在地球历史上的作用: 1、在20亿年前,为地球制造了氧气,从而具 有多样性的生物圈。 2、将空气中的氮气变成了硝酸盐,否则,地球 就没有动物。

海洋微生物

海洋微生物

环境保护与治理
海洋微生物在降解污染物、净 化海水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可用于环境保护和治理。
拓展生物技术应用
海洋微生物基因资源丰富,可 用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 物技术领域,推动生物技术的
发展和应用。
02 海洋微生物的多 样性
海洋细菌
革兰氏阴性菌
如弧菌属(Vibrio)和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广泛分布于海水 和沉积物中,参与有机物的分解和循 环。
开发高效、环保的洗涤剂。
海洋微生物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生物修复
利用海洋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进行环境生物修复,如石 油污染、重金属污染等治理。
废水处理
海洋微生物可用于废水处理系统中的生物降解过程,提高废水处理 效率并降低处理成本。
温室气体减排
通过培养能够吸收和转化温室气体的海洋微生物,减少大气中温室 气体的含量,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异养作用等。
生态作用重要
海洋微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的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
海洋微生物的研究意义
揭示生命起源与演化
海洋微生物是研究生命起源与 演化的重要材料,有助于揭示
生命的本质和演化规律。
开发新资源
海洋微生物能够产生多种生物 活性物质,是新药开发、工业 酶制剂和新型生物材料的重要 来源。
05 海洋微生物与环 境的关系
海洋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响应
温度适应
海洋微生物通过调节细胞膜成分、产生热休克蛋 白等方式,适应不同温度环境。
盐度适应
通过调节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以及合成特定的 有机物来应对高盐环境。
酸碱度适应
通过调节细胞质pH值、产生酸碱平衡蛋白等方式 ,适应不同酸碱度环境。

海洋生物学

海洋生物学

海洋生物的种类迄今为止,在海洋中发现的生物约有100多万种,包括海洋微生物,海洋植物和海洋动物。

海洋微生物:海洋病毒,海洋细菌和海洋真菌。

海洋植物:海藻和海洋种子植物海藻分为微藻和大型藻类,大型藻类包括绿藻,轮藻,褐藻和红藻;海洋种子植物包括海草类和红树林。

浮游动物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桡足类)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

也包括阶段性浮游动物,如底栖动物的浮游幼虫和游泳动物(如鱼类)的幼仔、稚鱼等底栖生物生活在江河湖海底部的动植物。

按生活方式,分为营固着生活的、底埋生活的、水底爬行的、钻蚀生活的,底层游泳的等类型。

游泳动物海水中能够自由游泳,快速迁徙,主动捕食或躲避敌害的种类海洋生物学是研究海洋中生命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海洋科学的一个主要学科,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藻类主要特征:1.藻类是低等植物,分布广,绝大多数生活于水中。

2.个体大小相差悬殊,小球藻3-4μm,巨藻长60m。

3.具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型生物(autotrophic- plant)。

4.没有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又称叶状体植物。

5.繁殖器官简单,以单细胞的孢子或合子进行繁殖,无胚,又叫孢子植物(spore plant)。

总之,藻类是无胚而具叶绿素的自养叶状体孢子植物。

藻类的繁殖方式可分为3种:⏹营养繁殖(vegetative reproduction)⏹无性繁殖(asexual propagation)⏹有性繁殖(sexual propagation)营养繁殖:不经过任何生殖细胞(配子或者孢子)而进行的繁殖方式。

养料充足、温度适合环境中进行。

无性(孢子)繁殖:通过产生不同类型的孢子来进行繁殖。

产生孢子的母细胞叫孢子囊,孢子不需要结合,一个孢子可长成为一个新的植物体1. 动孢子(Zoospore) 又称游泳孢子。

动孢子细胞裸露,有鞭毛,能运动。

2. 不动孢子(aplanospores) 又称静孢子。

水产微生物—水域微生物生态学

水产微生物—水域微生物生态学

水产微生物—水域微生物生态学第八章水域微生物生态学第一节水体中微生物的分布一、内陆水体中微生物的分布内陆水体的自然环境多靠近陆地。

内陆水体大多是淡水,淡水中的微生物主要来源于土壤、空气、污水、人和动植物排泄物以及动植物尸体等。

特别是土壤中的微生物,常随土壤被雨水冲刷进入江河湖泊。

因此,土壤中所有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大部分,在水体中几乎都能找到。

然而,水体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要比土壤中的少得多。

水域微生物的区系可分以下几类:(1)清水型水域微生物3在洁净的湖泊和水库蓄水中,因有机物含量低,故微生物数量很少(10,10/ml)。

典型的清水型微生物以化能自养微生物和光能自养微生物为主,如硫细菌、铁细菌和衣细菌等,以及含有光合色素的蓝细菌、绿硫细菌和紫细菌等。

(2)腐败型水域微生物上述清水型的微生物可认为是水体环境中“土生土长”的土居微生物。

流经城市的河水、港口附近的海水、滞留的池水以及下水道的沟水中,由于流入了大量的人畜排泄物、生活污物和工业废水等,因此有机物的含量大增,同时也夹入了大量外来的腐生细菌,使腐败78型水域微生物尤其是细菌和原生动物大量繁殖,每毫升污水的微生物含量达到10,10个。

还有一类是随着人畜排泄物或病体污物而进入水体的动植物致病菌,通常因水体环境中的营养等条件不能满足其生长繁殖的要求,加上周围其它微生物的竞争和拮抗关系,一般难以长期生存,但由于水体的流动,也会造成病原菌的传播甚至疾病的流行。

二、海洋中微生物的分布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海水与淡水最大的差别在于其中的含盐量。

含盐量越高,则渗透压越大,反之则越小。

因此海洋微生物与淡水中的微生物在耐渗透压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差别。

海水中常见的细菌主要有假单胞菌属、枝动菌属(Mycoplana)、弧菌属、螺菌属、梭菌属、变形菌属、硫细菌、硝化细菌和蓝细菌的一些种类。

常见的酵母菌有色串孢属(Torula)和酵母菌属。

此外,还有噬菌体、霉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

海底环境中的微生物

海底环境中的微生物

海底环境中的微生物海洋中有许多微小的生物,这些生物通常指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这些生物存在于深海中,它们在海水中的生态环境中处于相对隐蔽的角落。

海底环境中的微生物有很多种类,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海洋中的微生物是非常微小的生命体,可以比喻为一个个微小的基因工厂。

它们能够利用外界能量和无机物质将其转化为生命所需的有机物质。

在深海生态系统中,微生物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深海生态系统的基础。

海底的细菌是最常见的微生物类型,它们通常会在海水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生长环境。

这种环境通常出现在海底它们可以在这种微生物群落中合作、彼此支持。

某些类型的细菌,如硫化细菌,可以利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无机物质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

在这个系统中,海洋中的微生物群落与其他生命体形成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为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提供了重要的贡献。

在深海环境中,真菌也是很重要的一种微生物。

它们通常通过生长在海底的腐殖质、腐烂动植物残骸和其他有机物质上来从中获取养分。

通过分解这些有机物质并释放出营养物质,真菌维持着海底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病毒也是海底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微生物类型之一。

病毒可以感染细菌和原生动物等其他微生物,并从他们那里获得营养。

在其中一些病毒中,它们会将宿主细胞击破以释放新生病毒,这样就能持续感染新的细胞。

这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环节都是互相依存的,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条微小的生态链。

总之,海底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为深海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利用海洋中的无机物质和能量,它们维持着这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使得各种海洋生物都能够生存和繁衍。

了解海洋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其作用,对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海洋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规律

海洋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规律

海洋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规律海洋微生物是指存在于海洋中的微小生物,体积很小,只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它们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包括不同种类的细菌、浮游生物等。

海洋微生物具有广泛的分布规律,不同种类的海洋微生物在不同的海洋环境中生存繁衍,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

一、海洋微生物的种类海洋微生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原生动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等。

1、细菌细菌是海洋中最常见的微生物之一,数量非常庞大。

它们主要生活在海水、泥沙和岩石表面等处,对海洋的生物循环和生态系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细菌有很多种类,按照形状和颜色的不同可以分为球形细菌、杆状细菌、螺旋形细菌等等。

2、病毒病毒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生物,是海洋微生物中最小的一个种类。

虽然病毒不属于自主繁殖的生物,但它们对海洋生物的生存和循环也有一定的影响。

病毒主要通过寄生在海洋生物的体内进行传播,引起一些疾病和病变。

3、原生动物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数量非常庞大。

它们主要生活在海洋浮游生物中,包括甲壳类、放射虫、纤毛虫等。

原生动物起到了重要的食物链作用,并且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稳定和平衡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4、浮游植物浮游植物是一类生活在海洋中的植物,通常是一些较小的单细胞植物,例如藻类等。

浮游植物是海洋食物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产生能量,并且为海洋浮游动物提供食物源。

5、浮游动物浮游动物主要包括浮游生物和浮游性幼虫。

它们通常是一些较小的海洋生物,体型很小,数量非常庞大。

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最底层的一环,它们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海洋微生物的分布规律海洋微生物的分布规律主要受到海洋环境、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等因素的影响。

1、海洋环境海洋环境是影响海洋微生物分布的最主要因素。

约70%的地球表面都是海洋,海洋环境多样,包括沿岸、近海和深海等。

不同的海洋环境中存在着不同的物种和微生物群体,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也不同。

海洋微生物

海洋微生物

第一章绪论一、海洋微生物的定义海洋微生物(marine microbe)以海洋水体为正常栖居环境的一切微生物。

自八十年代起海洋生物技术蓬勃发展,“向海洋要药物”是新世纪海洋生物技术提出的口号。

海洋微生物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在最近几年也受到了普遍重视。

二、海洋环境的特征(1)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 —资源丰富;(2) 海洋平均深度:4000m ——高压,低温(3) 主要离子:Na+,Cl-,Ca2+,K+,SO42- ——高盐(4) 营养匮乏(N,P,Fe)——稀营养1 . 远海环境(1)栖居着浮游(自由泳动)微生物(2)地球上最大的环境(3)一般有大空间规模的环境变化(温度、光度等)2 . 深海环境(1)沉积物表面(2)提供了附加的表面积(3)提供小生境的多样性,使得有小空间规模的环境变化3 . 海洋雪(marine snow)(1)海洋雪定义:生存或死亡的有机体被黏多糖(微生物和浮游植物分泌的胞外产物)粘在一起形成的大的聚集体。

(2)海洋雪的形成①黏多糖形成纤丝②纤丝凝结形成透明结构③透明结构不断碰撞形成更大的颗粒,即海洋雪。

(3)海洋雪的特点①海洋雪的产量随光合作用强度和洋流季节性地波动,春天更大一些。

② 80%的初级生产者分泌黏多糖③海洋雪的沉降速率是16-25m/d,沉降过程中颗粒不断增加。

④提供养料给深海生物。

三、海洋生物的特征(1)多样性(2)复杂性(3)特殊性四、陆栖微生物的研究拥有辉煌的历史微生物活性代谢物是药物的丰富源泉:自19世纪60年代首先从微生物中发现了青霉素以来,人们陆续从陆栖微生物中寻找到抗生素类药物、化疗药阿霉素、免疫抑制药环孢霉素A等120多种重要的临床使用药物。

五、陆栖微生物研究陷入了困境(1)陆栖微生物中发现新代谢产物的速率明显降低,重复发现率极高。

(2)传染性病菌对传统抗生素的抗药性正在迅速发展。

目前,约12种重要的病菌已有抗药性,寻找活性物质新源成为当务之急。

海洋微生物

海洋微生物

海洋微生物海洋微生物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细菌、古菌、真菌、原生生物、微藻和病毒等。

它们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海洋生态系统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海洋微生物的分类、分布、功能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一、海洋微生物的分类与分布1.分类海洋微生物的分类主要依据其形态、生理生化特征、遗传信息等进行。

根据细胞结构,海洋微生物可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

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古菌,真核生物包括真菌、原生生物和微藻。

病毒也是海洋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的分类地位尚存在争议。

2.分布海洋微生物广泛分布于全球海洋各个角落,包括沿海、开阔大洋、深海等环境。

在不同深度、温度、盐度等条件下,海洋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和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在表层海水中,微藻和细菌的生物量较高,而在深海环境中,古菌和细菌的生物量占主导地位。

二、海洋微生物的功能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海洋微生物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它们参与碳、氮、磷、硫等元素的循环过程,如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固氮作用、硫氧化作用等。

这些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如海洋微生物固定的碳约占全球初级生产力的50%。

2.生态系统功能海洋微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基础生物,为海洋生物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

它们参与食物网的构建,为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等提供食物来源。

同时,海洋微生物还能降解有机污染物,净化海洋环境。

3.生物活性物质生产海洋微生物能产生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如抗生素、酶、色素等。

这些物质在医药、农业、环保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三、海洋微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初级生产者海洋微生物中的微藻和蓝细菌等光合作用微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海洋生物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重点整理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重点整理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重点整理一、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1.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2.病原微生物的特点:生物体极小、具有其中一种形态、具有遗传功能、能够繁殖、能够感染寄主。

二、病毒学:1.病毒的结构和复制:包括病毒颗粒的构成、病毒的复制策略(依赖宿主合成、利用细胞器等)。

2.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血液传播、消化道传播等。

3.病毒感染的机制:包括侵入宿主细胞、复制病毒基因组、合成病毒蛋白质、组装病毒颗粒等。

4.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包括病毒基因的表达与宿主免疫的关系、病毒与宿主细胞的互作等。

三、细菌学: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包括球菌、杆菌、弧菌等形态的描述,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质粒等结构。

2.细菌的代谢和营养:包括细菌的能量代谢(厌氧、好氧)和营养需求(有机物、无机盐等)。

3.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包括细菌的生长曲线、细菌的繁殖方式(二分裂、孢子形成等)。

4.细菌感染机制:包括细菌侵入宿主组织、产生毒素、引起免疫反应等。

5.抗生素与细菌的耐药性:包括抗生素的作用机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等。

四、真菌学:1.真菌的分类和特点:包括真菌门的分类(子囊菌门、担子菌门等)、真菌的体型(菌丝、孢子等)。

2.真菌的生活方式和营养:包括真菌的营养方式(腐生、寄生等)、真菌的生长条件(温湿度)。

3.真菌感染机制:包括真菌侵入宿主、产生病原灶、引起宿主免疫反应等。

4.抗真菌药物和真菌耐药性:包括抗真菌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真菌耐药性的发展和管理。

五、寄生虫学:1.寄生虫的分类和特点:包括原生动物门、线虫门、扁虫门等的分类,寄生虫的生活史和寄生方式。

2.寄生虫的感染机制:包括寄生虫侵入宿主、寄生虫的生长、寄生虫引起病原灶等。

3.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包括寄生虫病的地理分布、传播途径、宿主和环境因素。

4.抗寄生虫药物和寄生虫耐药性:包括抗寄生虫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寄生虫耐药性的发展和管理。

第二章 海洋微生物

第二章 海洋微生物

4. 在海洋中的比例
5.重要的海洋细菌类群介绍:
1. 海洋中丰度最高的细菌类群—SAR11群
远洋杆菌属(Pelagibacter),目前仅包括遍在远洋 杆菌(Pelagibacter ubique)一个种,可能是地球上数量 最多的细菌。早在1990年,就已在马尾藻海中得到属于 α-变形菌的rRNA序列,此后在全世界各海区被广泛发现 且有很高丰度,被称作SAR11群。
and astrobiology.
方家松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讲座教授
第三节 海洋古菌
古菌域:广域古菌门、泉生古菌门、初生古菌门和纳米古菌门
海洋古菌的分布
1.广域古菌门Euryarchaeota (1)甲烷产生菌、
嗜温产甲烷菌:动物消化道
嗜热产甲烷菌:甲烷球菌、甲烷火菌(110度)
(2)嗜热化能异养菌
徐洵 院士 国家海洋局 第三研究所
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海洋基因工程实验室。徐洵院 士创建的海洋生物基因工程实验室是国家海洋局的重 点实验室,现已更名为“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遗传资 源重点实验室” 。
章晓波 教授
浙江大学
1. 动物抗病毒免疫的分子机理 以海洋无脊椎动物(对虾)、 哺乳动物等为材料,研究小G蛋白 在调控细胞吞噬中的作用;研究 细胞凋亡在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 机理;研究非编码小RNA在细胞 吞噬、细胞凋亡中的调控作用, 对肿瘤发生与肿瘤免疫的影响。 2. 深海热液口嗜热微生物-噬菌体的 相互作用 在高温条件下,细菌抵抗噬菌 体侵染的信号途径;高温噬菌体 裂解相关蛋白的作用机理。
焦念志
近海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副主任
研究方向:海洋微型生物生态 学科专长:海洋微型生物学与分子生态学、海洋
生态学、流式细胞学、海洋资源与环境学

2024版海洋微生物的应用与发展

2024版海洋微生物的应用与发展

•海洋微生物概述•海洋微生物的应用领域•海洋微生物的研究进展•海洋微生物的资源开发目•海洋微生物的生态功能与环境保护•海洋微生物的未来发展趋势录定义与分类定义分类多样性适应性代谢活性030201海洋微生物的特点海洋微生物的生存环境海水海洋微生物广泛分布于海水中的各个水层,从表层海水到深海底层。

海底沉积物海底沉积物是海洋微生物的重要栖息地,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

海洋生物体表与体内海洋微生物与海洋生物之间存在共生关系,许多微生物寄生于海洋生物体表或体内。

生物制药抗生素生产酶制剂生产激素和维生素生产生物燃料生物氢气生产生物柴油生产某些海洋微生物可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氢气,为清洁能源领域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生物乙醇生产海洋生态修复利用海洋微生物的降解和转化能力,对受污染的海域进行生态修复。

污水处理海洋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降解有机污染物,提高水质。

大气净化某些海洋微生物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

环境保护农业应用生物肥料01生物农药02饲料添加剂031 2 3基因组测序技术基因功能注释比较基因组学代谢物分析技术代谢组学通过对生物体内代谢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揭示生物体的代谢状态和生理变化。

海洋微生物代谢途径研究海洋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可以了解它们如何利用环境中的营养物质进行生长和繁殖。

代谢产物应用一些海洋微生物能够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如抗生素、抗肿瘤物质等,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蛋白质鉴定技术海洋微生物蛋白质组蛋白质相互作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海洋环境宏基因组宏基因组与生态环境采集方法培养条件菌种保藏采用专业的海洋生物采集器,针对不同海域、水深、季节等条件进行采集。

海洋微生物的采集与培养海洋微生物的基因资源挖掘基因组测序基因功能注释基因工程改造海洋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研究代谢产物提取活性筛选结构鉴定海洋微生物的酶资源开发酶种类挖掘酶性质研究酶工程改造与应用海洋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2,将其转化为有机碳,进而参与到全球的碳循环中。

海洋病毒的知识点总结

海洋病毒的知识点总结

海洋病毒的知识点总结海洋病毒是指在海洋中发现的一类病毒,其存在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们在控制海洋微生物群落结构、碳循环、以及锁定和释放有机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对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深入,人们对海洋病毒的认识也逐渐增加。

本文将对海洋病毒的基本知识、分类、生命周期、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

一、海洋病毒的基本知识1. 概述海洋病毒是一类在海洋环境中存在并感染海洋微生物的病毒,由于其微小的体积和缺乏明显的代谢活性,这类病毒长期以来一直未受到人们的重视。

然而,随着对微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海洋病毒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 大小海洋病毒的大小一般为20-200 nm,因此它们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够观察到。

这也是使得人们对海洋病毒的认识相对较少的原因之一。

3. 生物学特征海洋病毒的结构简单,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含有遗传物质的核酸组成。

其生命周期较短,感染海洋微生物后可以快速繁殖。

此外,海洋病毒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可以感染海洋中的细菌、藻类等微生物。

4. 分布海洋病毒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洋,种类繁多。

其数量非常庞大,在海水中的总数估计比细菌和藻类的总数都要多。

二、海洋病毒的分类根据其遗传物质的不同,可以将海洋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

此外,根据其宿主范围以及感染的微生物类型,还可以将海洋病毒进一步细分为多个亚类。

1. DNA病毒DNA病毒主要包括长链DNA病毒、短链DNA病毒等多种类型,它们在感染宿主后,可以将自己的DNA导入宿主的细胞内,利用宿主的代谢机制进行复制和生长。

2. RNA病毒RNA病毒则是以RNA为遗传物质的一类病毒,其复制和生长过程需要依赖于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制。

不同类型的RNA病毒对宿主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有些RNA病毒可以引起宿主的死亡,而有些则只是传递自己的遗传物质。

3. 宿主范围海洋病毒的宿主范围较广,主要包括细菌、藻类等海洋微生物。

海洋病原微生物知识点

海洋病原微生物知识点

海洋病原微生物知识点1、病原微生物少数微生物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的病害,这些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2、正常菌群及其生理学作用正常人的体表和同外界相通的腔道黏膜都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

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还有利,称为正常微生物群。

其中以细菌为主,故通称为正常菌群。

生理学作用:生物拮抗作用,即作为生理屏障阻止外来病菌的侵入。

营养作用,即参与机体的物质代谢、营养物质的转化与合成。

免疫作用,即作为抗原既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又可刺激免疫应答。

抗衰老作用,产生抗氧化损伤的生物酶,保护组织细胞免受损害。

抗肿瘤作用,通过将一些致癌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或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发挥免疫功能抑制肿瘤。

3、菌群失调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宿主部位正常菌群中各种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产生的病症4、二重感染在抗菌药物治疗原感染性疾病过程中,发生了另一种新致病菌引起的感染。

5、致病性(病原性)细菌能引起感染的能力称为致病性或病原性6、与侵袭力有关的菌体物质主要包括黏附素、荚膜、侵袭素、侵袭性酶类和细菌生物被膜等。

7、生物被膜是细菌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的材料表面后,由细菌及其分泌的胞外多聚物(主要是胞外多糖)共同组成的呈膜状的细菌群体。

一、隐性感染;二、潜伏感染;三、显性感染;四、不感染。

10、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局部感染、全身感染的概念隐性感染,当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

显性感染,当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病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强,以致机体的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急性感染,突然发作,症状明显而急,病程较短(数日-数周),病愈后,病原菌从宿主体内消失。

慢性感染,病情缓慢、病程长(数月-数年)、多见于胞内寄生菌。

海洋细菌

海洋细菌

编辑词条海洋细菌目录概述研究简史种类组成生态分布生态特性生态作用研究意义marine bacteria编辑本段概述生活在海洋中的、不含叶绿素和藻蓝素的原核单细胞生物。

它们是海洋微生物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的一类生物,个体直径常在1微米以下,呈球状、杆状、螺旋状和分枝丝状的微生物。

无真核、细胞壁坚韧。

能游动的种以鞭毛运动。

严格地说,海洋细菌是指那些只能在海洋中生长与繁殖的细菌。

19世纪中期首次分离出一个海洋细菌,1865年分离出其中的奇异贝氏硫细菌。

从1884年起,又研究深海细菌。

早期只注重分类,1946年后进入以研究其生理和生态为基础的阶段。

海洋细菌有自养和异养、光能和化能、好氧和厌氧、寄生和腐生以及浮游和附着等不同类型。

海水中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占优势,常见的有假单胞菌属、弧菌属、无色杆菌属、黄杆菌属、螺菌属、微球菌属、八叠球菌属、芽孢杆菌属、棒杆菌属、枝动菌属、诺卡氏菌属和链霉菌属等10多个属;洋底沉积物中以革兰氏阳性细菌居多;大陆架沉积物中以芽孢杆菌属最常见。

编辑本段研究简史19世纪中期,有人就分离出第一个海洋细菌,1865年又分离出海洋奇异贝氏硫细菌。

深海细菌的研究也于1884年开始。

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停留在描述、分类的水平上。

1946年,美国C.E.佐贝尔以海洋细菌为主要内容的《海洋微生物学》一书的问世,促使海洋微生物的研究进入以生理、生态为基础的阶段。

1959年以后,苏联学者A.E.克里斯连续出版了研究深海微生物的著作,提出微生物海洋学的研究设想。

1961年国际海洋微生物学讨论会的召开,标志着以海洋细菌为主要内容的海洋微生物学已成为独立的学科。

60年代以来,代表性的专著有美国学者E.J.F.伍德1965年出版的《海洋微生物生态学》,J.M.西伯斯1979年出版的《海洋微生物》等。

编辑本段种类组成海洋中有自养和异养、光能和化能、好氧和厌氧、寄生和腐生以及浮游和附着等类型的细菌。

几乎所有已知生理类群的细菌,都可在海洋环境中找到。

海洋微生物——精选推荐

海洋微生物——精选推荐

第二章海洋微生物第一节微生物基本知识一、微生物的定义: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较简单的多细胞,或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总称二、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小,表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三、三域学说四、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原核细胞真核细胞G+和G-细胞壁构造比较含量较高无蛋白质弱强机械抗性G-菌G+菌比较项目内壁层2-3,外壁层820-80厚度(nm)含量低(‾10)含量高(50-90)肽聚糖(%)强弱溶菌酶抗性含量较高(‾20)一般无(<2)类脂质有无脂多糖(LPS)无含量较高(<50)磷壁酸G+和G-细胞壁的主要区别(一)古菌1. 古菌的细胞壁•一般都有细胞壁,但化学成分差异很大,没有真正的肽聚糖,由多糖(假肽聚糖)、糖蛋白或蛋白质构成•类型①假肽聚糖细胞壁甲烷杆菌属②独特多糖细胞壁甲烷八叠球菌③硫酸化多糖细胞壁盐球菌属④糖蛋白细胞壁盐杆菌属⑤蛋白质细胞壁少数产甲烷菌2. 古菌的细胞膜•磷脂双层选择性透过膜•L型甘油分子,其他微生物为D型•磷脂分子上的疏水侧链为异戊二烯,含多种色素(细菌红素,胡萝卜素,番茄红素,视黄醛等),其他微生物为16-18个C的脂肪烃•疏水侧链与甘油分子通过醚键连接,其他生物通过酯键连接•双层分子有时共价结合,形成单分子层膜,具更高的机械强度(嗜高温菌)古菌的核糖体RNA相对保守,tRNA分子结构特别,其核苷酸序列中不含胸腺嘧啶T3. 古菌的分类•广域古菌门甲烷杆菌、甲烷球菌、盐杆菌、热原体、热球菌、古生球菌、甲烷嗜热菌•嗜泉古菌门热变形菌•初生古菌门(不可培养的超嗜热菌)(二)真细菌1. 真细菌的形态•细菌形态大多为球菌,杆菌,螺旋菌;形态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菌落湿润、黏稠、光滑、易挑取,质地均匀,颜色一致•放线菌形态有菌丝(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菌丝无隔膜,有孢子(形状和表面结构因种而异)菌落干燥、不透明、难以挑取,基内菌丝和孢子有颜色,使菌落正反面呈不同色泽细菌菌落放线菌菌落2. 真细菌的分类•在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中分成26个部分产液菌、栖热菌、异常球菌、栖热袍菌、产金色菌、绿屈扰菌、热微菌、蓝细菌、绿菌、α-变形细菌、β-变形细菌、γ-变形细菌、δ-变形细菌、ε-变形细菌、梭菌类、柔膜菌、芽孢杆菌、放线细菌、浮霉状菌、螺旋体、丝状杆菌、拟杆菌、黄杆菌、屈扰杆菌、梭杆菌、疣微菌(三)真菌1.真菌的形态不含叶绿体、具细胞核、含线粒体、化能有机营养,以孢子进行繁殖,有发达的菌丝体(丝状,絮状、粉状)形态差异大,有单细胞酵母,有大型的灵芝等蕈菌酵母菌菌落霉菌菌落2. 真菌的细胞核•球形或椭球形,通常含一个核,有的含两个或多个,核内有DNA,RNA,在核分裂过程中核仁中的RNA消失,核膜一直存在。

海洋病原微生物知识点

海洋病原微生物知识点

海洋病原微生物知识点海洋病原微生物是指在海洋环境中具有致病性或病原性的微生物。

它们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病原微生物对人类的威胁日益增加。

了解海洋病原微生物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和治疗相关的海洋疾病。

1.海洋病原细菌:海洋中存在着许多致病细菌,例如沙门氏菌,弧菌属细菌(如霍乱弧菌),弗朗西斯菌属细菌等。

这些细菌可以通过食物、水或接触传播给人类,并引起多种疾病,如食物中毒、霍乱、副伤寒等。

2.海洋病原病毒:海洋中存在着多种病毒,例如诺群病毒,副黄热病毒,A型肝炎病毒,电子显微镜病毒等。

这些病毒可以通过受污染的海鲜、水或其他海洋生物传播给人类。

海洋病毒引起的疾病有黄热病、肝炎、呼吸道感染等。

3.海洋病原真菌:海洋中的真菌主要以放线菌为主。

一些海洋放线菌可以产生多种有毒代谢产物,如海洋型类黄酵母菌(Producer of Marine Mycotoxins,PMM)产生的二十烷四环毒素、紫背芽孢菌属(Penicillium)产生的石蛭酸和黄僵菌素等。

这些真菌产生的毒素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潜在的风险。

4.海洋寄生虫:海洋寄生虫是指在海洋环境中生活的、寄生在海洋生物体内的寄生虫。

例如绦虫、异蚴和寡毛虫等。

这些寄生虫可以通过食物链传播给人类,并引起人兽共患病。

对于从事捕捞、海产品加工和食用海产品的人来说,这些寄生虫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

5.预防和控制措施:针对海洋病原微生物的预防和控制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对海洋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和研究,了解其分布和传播规律。

其次,加强对海水和海洋食品的处理和消毒,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此外,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增强公众对海洋病原微生物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总结起来,海洋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它们具有致病性或病原性,并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一定的威胁。

了解海洋病原微生物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加强预防和控制,保护好自己的健康。

海洋病原微生物知识点

海洋病原微生物知识点

海洋病原微生物知识点海洋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非常多样化,主要包括食物链传播、水体传播和环境传播等。

其中,食物链传播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当人类食用了受污染的海产品,就有可能感染海洋病原微生物。

此外,海洋中的水体和沉积物中也可能寄生有一些病原微生物,当人们接触到被污染的水或沉积物时也容易感染疾病。

海洋病原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它们可以引起一系列的海洋性传染病。

其中比较常见的疾病包括:海洋性毒素中毒、海鲜过敏、沙门氏菌感染、弧菌感染、霍乱等。

这些疾病的严重程度不同,有的只会引起轻微的不适,有的则会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海洋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海洋性毒素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海洋病原微生物,它们可以通过食物链的途径进入人体并产生毒素。

海洋性毒素包括了一系列不同种类和类型的毒素,如赤潮毒素、鱼毒素、贝毒素等。

这些毒素在一定的浓度下会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引起中毒反应。

不同的海洋性毒素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症状,比如赤潮毒素会引起呕吐、腹泻、中毒等症状,鱼毒素会引起麻痹、呼吸困难等症状。

另外,海洋病原微生物还包括一类特殊类型的病原体,海洋嗜盐菌。

这些细菌对盐度要求较高,只能在高盐度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嗜盐菌在海洋盐田、盐池中广泛存在,它们能够引起一种特殊类型的皮肤感染,嗜盐菌感染。

这种感染主要表现为皮肤溃疡、疼痛和瘙痒等症状,严重时还可以导致感染扩散和全身症状。

1.食品安全:在选择和食用海产品时要选择有质量保证的产品,避免食用受污染的海产品。

此外,烹调食物的温度也要达到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要求。

2.环境卫生:要保持个人和家庭环境的卫生,避免接触可能受污染的海水和沉积物。

尤其是在海滩、渔村等海洋环境中,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病原微生物。

3.社会防控: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当加强对海洋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和管理工作,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人们对海洋病原微生物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总之,海洋病原微生物是一类潜在的健康威胁,它们广泛存在于海洋环境中,并且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毒性。

病原微生物知识点

病原微生物知识点

病原微⽣物知识点 病原微⽣物学与免疫学是⼀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内容繁多琐碎、抽象难懂,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病原微⽣物知识点,⼀起来看看吧。

病原微⽣物知识点(⼀) 1.微⽣物的特点:种类多,分布⼴,数量⼤,代谢旺盛,易变异。

2.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菌⽑,芽孢。

抵抗⼒最强的细菌结构是芽孢。

3.G+ 分类:⾮细胞型微⽣物,原核细胞型微⽣物,真核细胞型微⽣物。

4.⽣长曲线: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5.正常菌群的⽣理作⽤:⽣物拮抗作⽤,营养作⽤,免疫作⽤,抗衰⽼作⽤。

6.细菌的代谢产物:热原质,毒素及侵袭性酶,⾊素,抗⽣素,细菌素,维⽣素。

7.霍乱弧菌应该⽤碱性蛋⽩胨培养基培养。

8.异染颗粒常见于⽩喉杆菌菌体内。

9.病毒的复制周期:吸附,穿⼊,脱壳,⽣物合成,组装成熟与释放。

10.病毒的最基本结构是核⾐壳。

11. 病毒致细胞病变作⽤:杀细胞效应,稳定状态感染,包涵体的形成,细胞凋亡,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12.免疫病理损伤: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引起免疫抑制,⾃⾝免疫反应。

13.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指征:细胞病变作⽤,红细胞吸附现象,⼲扰现象,细胞代谢改变。

14.见到致病与⾮致病的肠道杆菌的重要依据是乳糖发酵试验。

15.內基⼩体是狂⽝病毒的包涵体。

⿇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炎。

病原微⽣物知识点(⼆) 16.根据核蛋⽩和M蛋⽩抗原性的不同,把流感病毒分为甲⼄丙三型。

17.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是粪—⼝传播。

18.寄⽣⾍的⽣活史:⽣长,发育,繁殖的全过程 19.寄⽣⾍对宿主的损害包括夺取宿主的营养,机械性损伤,毒性作⽤与过敏反应三个⽅⾯。

20.疟原⾍的三期:滋养体,裂殖体,配⼦体。

21.疟疾发作的过程::寒战,⾼热,出汗,退热。

22.L型细菌:细菌细胞壁缺陷型,但在⾼渗环境中仍可以存在的细菌,有⼀定的致病性,通23.常引起慢性感染。

中介体:细胞膜向胞质内凹陷折叠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兰阳性细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病原微生物少数微生物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的病害,这些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2、正常菌群及其生理学作用正常人的体表和同外界相通的腔道黏膜都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

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还有利,称为正常微生物群。

其中以细菌为主,故通称为正常菌群。

生理学作用:生物拮抗作用,即作为生理屏障阻止外来病菌的侵入。

营养作用,即参与机体的物质代谢、营养物质的转化与合成。

免疫作用,即作为抗原既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又可刺激免疫应答。

抗衰老作用,产生抗氧化损伤的生物酶,保护组织细胞免受损害。

抗肿瘤作用,通过将某些致癌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或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发挥免疫功能抑制肿瘤。

3、菌群失调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种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产生的病症4、二重感染在抗菌药物治疗原感染性疾病过程中,发生了另一种新致病菌引起的感染。

5、致病性(病原性)细菌能引起感染的能力称为致病性或病原性6、与侵袭力有关的菌体物质主要包括黏附素、荚膜、侵袭素、侵袭性酶类和细菌生物被膜等。

7、生物被膜是细菌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的材料表面后,由细菌及其分泌的胞外多聚物(主要是胞外多糖)共同组成的呈膜状的细菌群体。

8、内、外毒素的区别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来源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编码基因质粒、前噬菌体或染色体基因染色体基因存在部分从活菌分泌出,少数菌崩解后释出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稳定性60~80℃,30分钟破坏160℃,2~4小时破坏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引起应,引起特殊的临床表现,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弱甲醛液不能脱毒形成类毒素9、感染类型分为哪几类一、隐性感染;二、潜伏感染;三、显性感染;四、不感染。

10、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慢性感染、局部感染、全身感染的概念隐性感染,当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

显性感染,当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病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强,以致机体的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急性感染,突然发作,症状明显而急,病程较短(数日-数周),病愈后,病原菌从宿主体内消失。

慢性感染,病情缓慢、病程长(数月-数年)、多见于胞内寄生菌。

局部感染,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内后,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病变的一种感染类型。

全身感染,感染发生后,致病菌或其毒性代谢产物向全身播散引起全身性症状的一种感染类型。

11、毒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败血症、菌血症毒血症,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只在局部生长繁殖,不侵入血循环,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

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及细胞,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

内毒素血症,G-细菌侵入血流后,在血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或由病灶内大量G-菌死亡、释放的内毒素入血所致,出现内毒素中毒症状。

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严重中毒的症状,如高热、皮肤和粘膜瘀斑、肝脾肿大等。

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病灶。

12、标本采集和送检原则尽早采集:疾病早期和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

无菌采集:避免标本被杂菌污染。

准确采集:根据不同疾病以及疾病的不同时期采集标本。

尽快送检:大多数细菌标本可以冷藏送检。

做好标记:详细填写化验单,保证各环节无误。

13、细菌学诊断的内容一、病原菌及其抗原;二、代谢产物;三、核酸。

14、血清学诊断的内容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用已知的细菌或其特异性抗原检测患者体液中有无相应特异抗体和其效价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某些传染病的辅助诊断。

15、球菌对人类有致病性的包括哪几个属葡萄球菌属:G+球菌链球菌属:G+球菌肠球菌属:G+球菌奈瑟菌属:G-球菌(脑膜炎、淋病奈瑟菌)16、葡萄球菌的毒力因子包括一、酶;二、毒素;三、细菌的一些表面结构蛋白。

17、葡萄球菌凝固酶的概念、意义及致病机理概念:使含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1、游离凝固酶2、结合凝固酶意义:鉴别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致病机理: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保护病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使感染局限化和形成血栓18、根据溶血现象可将链球菌分为哪几类一、甲(α)型溶血;二、乙(β)型溶血;三、丙(γ)型溶血。

19、A群链球菌所致疾病一、化脓性感染;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扁桃体炎等。

二、中毒性疾病;猩红热。

三、超敏反应性疾病;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

20、葡萄球菌感染患者可采集哪些部位作为病料脓汁,血液,剩余食物,呕吐物等21、肺炎链球菌所导致的疾病有哪些?大叶性肺炎。

还可引起急性或慢性支气管炎、副鼻窦炎、中耳炎和儿童化脓性脑膜炎等22、人类致病的脑膜炎奈瑟氏菌多为哪几个群,我国绝大多数感染患者为哪个群?13个群:A、B、C、D、H、I、K、X、Y、Z、29E、W135和L。

与人类疾病关系密切的主要是A、B、C、Y及W-135群,我国引起脑膜炎的主要是A群菌,B群常为带菌状态。

23、简述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的致病机制。

质粒介导LT和ST肠毒素,大量分泌液体和电解质;黏附素。

24、大肠埃希菌肠最常见的肠道外感染有哪些?肠道外感染以化脓性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为常见。

25、归纳志贺菌致病的主要特点。

感染几乎只局限于肠道,一般不侵入血液。

典型的急性细菌性痢疾:潜伏期1~3天,突然发病,常有发热、腹痛、脓血黏液便,伴有里急后重。

26、采集细菌性痢疾病人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分离时应注意些什么?取粪便脓血或黏液部分,避免与尿混合;在使用抗生素前采样;标本应新鲜;若不能及时送检,宜将标本保存于30%甘油缓冲盐水或专门送检的培养基内。

中毒性痢疾者可取肛拭。

27、简述人类沙门菌感染的4种类型。

1.肠热症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原称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

2.胃肠炎(食物中毒)常见食物主要为肉类食品、蛋类、奶和奶制品,系动物生前感染或加工处理过程污染所致。

多见于老人、婴儿和体弱者。

3.败血症多见于儿童和免疫力低下成人。

经口感染后,病菌即侵入血循环。

败血症症状严重,但肠道症状较少见。

4.无症状带菌者约1%~5%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在症状消失后一年仍可在其粪便中检出沙门菌,转变为无症状(健康)带菌者。

28、肠杆菌科致病菌的主要抗原结构。

主要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荚膜K抗原。

29、沙门菌的主要防御机制是什么?特异性细胞免疫是主要防御机制。

30、什么是肥大试验,其检测结果如何解释?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H鞭毛抗原、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H鞭毛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做试管或微孔板定量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

1.正常值一般是伤寒沙门菌O凝集效价<1:80,H凝集效价<1:160,引起副伤寒沙门菌H凝集效价<1:80。

2.动态观察若效价逐次递增或恢复期效价比初次效价≥4倍者即有诊断意义。

3.O与H抗体的诊断意义O、H凝集效价均超过正常值,则肠热症的可能性大;如两者均低,患病可能性小;若O不高H高,有可能是预防接种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如O高H不高,则可能是感染早期或与伤寒沙门菌O抗原有交叉反应的其他沙门菌感染。

4.少数病例在整个病程中,肥达试验始终在正常范围内。

31、霍乱是如何传播的?其临床表现如何?传染源: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传播途径:粪-口途径,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临床表现:剧烈的腹泻和呕吐(米泔水样腹泻),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丧失,引起低容量性休克和肾衰竭(死亡率高达60%)。

32、霍乱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什么?1.霍乱肠毒素A亚单位,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增高,使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主动分泌Na+、K+、HCO3-和水,导致严重的腹泻与呕吐。

B亚单位,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GM1神经节苷脂受体结合,介导A亚单位进入细胞。

2.鞭毛、菌毛,鞭毛运动有助于细菌穿过肠粘膜表面粘液层而接近肠壁上皮细胞。

普通菌毛是细菌定居于小肠所必须的因子。

33、简述霍乱弧菌的抗原结构与分型。

根据O抗原不同,现已有139个血清群,其中O1群、O139群引起霍乱。

根据表型差异,O1群霍乱弧菌可分为两个生物型:古典生物型和El Tor生物型。

34、Hp主要引起什么疾病?与哪些疾病相关?主要引起消化道病变;与胃窦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腺癌和胃黏膜相关B细胞。

淋巴瘤(MALT)的发生关系密切35、Hp培养条件是什么?生长时需CO2,微需氧,37℃,pH 6~8;培养时需动物血清或血液;菌落呈无色透明针尖般大小。

36、根除Hp的治疗方案有哪些?联合用药:单一药物疗效差。

PPI或枸橼酸铋钾为基础药物。

首选三联治疗:基础药+ 两种抗生素(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呋喃唑酮)根除失败,更换抗生素或四联治疗。

疗程7天37、对人类有致病的结核杆菌是哪两个型?结核杆菌引起结核病。

对人类致病的有人型结核杆菌和牛型结核杆菌38、结核杆菌细胞壁上与毒力有关的脂质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其中哪一个成分能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主要是磷脂、脂肪酸和蜡质;蜡质D能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

39、何谓结核菌素试验?其判定标准和结果如何分析?将一定量结核菌素注入皮内,如受试者曾感染结核杆菌,则在注射部位出现迟发型超敏反应炎症,判为阳性,未感染者则为阴性。

判定标准:红肿硬结小于5mm者为阴性反应;超过5 mm者为阳性;≥15 mm为强阳性。

结果分析:阳性反应表明机体已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卡介苗接种成功,对结核杆菌有迟发型超敏反应,说明有特异性免疫力。

强阳性反应则表明可能有活动性结核病,尤其是婴儿。

阴性反应表明未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未接种过卡介苗。

原发感染早期、正患严重结核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如用过免疫抑制者)也可能出现阴性反应。

40、动物源性细菌的概念。

以动物为传染源,引起人兽共患病的病原菌称为动物源性细菌41、我国流行的布鲁菌主要是哪个个生物种?我国流行的主要是羊布鲁菌病,其次为牛布鲁菌病。

42、布鲁菌的感染途径有哪些?感染途径:人主要通过接触病畜及其分泌物或接触被污染的畜产品经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

43、耶尔森菌引起的疾病有哪些对人致病主要有:鼠疫耶尔森菌——鼠疫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亚种——小肠炎、结肠炎、败血症等假结核耶尔森菌假结核亚种——胃肠炎、肠系膜淋巴肉芽肿44、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疾病有哪些?人类炭疽病有3种临床类型:皮肤炭疽:由直接接触患病动物或受染毛皮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