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宣时期青花瓷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永宣时期青花瓷赏析
学院:电气学院
班级:电气12-18
姓名:王通
学号:311208001825
日期:2013/10/24
明永宣时期青花瓷赏析论文摘要:
永宣青花,古陶瓷学界专有名词,特指明代永乐、宣德两朝烧造的青花瓷。明代永宣两朝的30余年里烧造的青花瓷,在青花瓷烧造历史上堪称稀世珍品。其异域风格的造型、浓重明艳的呈色、超凡脱俗的纹饰,被后人赞誉为“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永宣青花瓷代表了中国青花瓷制作的最高水平,它既不同于元青花瓷的热烈奔放,又有别于中晚明青花的典雅稚拙,更不同于清前期青花的明艳华美,它所体现的审美层次崇高而神圣,具有深邃无边的艺术底蕴。
关键词:中国瓷器青花瓷苏麻离青永宣青花工艺品文物
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让人们认识了解了青花瓷,听到了爱情的缠绵和凄婉,见到了雨打芭蕉的丽色江南,看到了农家姑娘小家碧玉楚楚动人,也让青花瓷多了一分神秘感。明代永宣青花瓷大气磅礴,有些官窑大器更有一股无法仿造的霸气。可以说永宣青花是梁红玉、花木兰、穆桂英,其优秀的典型器具有高山大川似的震撼力。而且目前元代青花在拍卖市场上的价位高不可攀。主要就是缘于其年代久远,存世稀少,以及著名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的石破天惊。永宣青花美得大气磅礴,万马奔腾。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当仁不让。
青花瓷滥觞于唐宋,成熟于元朝。而永宣的青花则登峰造极,如日中天。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事实上,科技越进步,手工业就越落后,因此,现代或将来的科学技术再高超,也复制不出永宣青花的那分厚重和美艳。
永乐皇帝朱棣是个干大事的人,很有霸气。他将建文帝赶下台后,亲率铁军平定天下,拓展疆土;派郑和七下西洋,使当时的中国与西南亚和非洲建立加强了联系,并带回了呈色艳丽的钴料“苏麻离青”;修《永乐大典》,使世界诞生了首部大百科全书。在此背景下产生的青花瓷美得磅礴,与永乐皇帝一样很大气。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作为明王朝创业之初,永乐朝庭政局稳定,国力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空前繁荣。永乐三年,郑和首次率庞大的船队出使西洋,标志着明朝的政治、经济步入发展正轨。郑和的船队发展贸易,他们在推销中国瓷器、丝绸的同时,又从西域带回了烧制青花瓷的上等色料“苏尼勃青”,也称“苏麻离青”。这是波斯语音译,意为“青金蓝色料”。这正是永宣青花一直被收藏家津津乐道的基础。
苏青料发色浓烈,晕散不匀,蓝中泛有黑斑,结晶处深入胎骨,用手抚之有凹感,过去鉴定永宣青花以此为要点,并认为后世没有仿制成功过。但近些年,高额利润的驱使,加上景德镇高手的不懈努力,使得仿永宣青花瓷器大获成功,确有肉眼观之与真品无二者,这对鉴定专家来说也有了新的更高的挑战。
郑和出使西洋把中国瓷器推向国外市场,随之而来的是海外市场对青花瓷的大量需求,
不仅极大地刺激了永乐时期青花瓷的生产能力,同时对提高这一时期青花瓷的品质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由于国外普遍喜爱青花瓷而使景德镇开始改变“宋瓷尚雅、元瓷尚白”的传统而全力地投入到青花瓷器的生产之中。“青花”一词也是在此时正式出现于文献记载。
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在明朝末期便十分有名。关于永乐、宣德青花的记载,最早是成书于明万历十七年以前的《窥天外乘》。该书作者王世懋说:“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鬃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在此后的各种文人著述,比如高濂的《遵生八笺》、张应文的《清秘藏》、文震亨《长物志》等书中也基本上都说:“宣庙窑器几与官、汝敌。”
永乐、宣德两朝是明初国力比较强盛的时期。景德镇官窑生产的青花瓷器,不仅要供应宫廷日常生活的需要,还要满足朝廷对外国入贡者的答赠,以及郑和下西洋所需的礼品和商品。因此,这30年间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数量相当可观。据史籍记载,宣德一朝造瓷器就达30万件。其中,除了甜白、鲜红等单色釉之外,有相当数量是青花瓷器。
据今天存世情况来看,永、宣青花器大部分是景德镇御窑奉皇帝之命,专门为西域诸国定烧而成。造型多种多样,除了明以前的一些传统器形,如各种盘、碗、洗、三足炉、缸、罐、高足碗、盖碗、渣斗、梅瓶、玉壶春、杯、双耳瓶等,还有许多新颖奇特的造型,如抱月瓶、长流壶、天球瓶、八角烛台、花浇、筒形花座、深腹折沿洗、卧足碗,以及口径在60公分左右的大盘等。这些器型明显具有浓厚的西域地区的伊斯兰艺术风格。
当然,这些充满西域风情的青花瓷器独特的造型和新颖的纹样超尘拔俗,不同凡响,不仅得到外国王室的喜爱,同时也受到明朝宫廷的认可。从宣德宫廷流传下来一直保存在故宫的瓷器中,造型上有许多与出口到西亚的瓷器一样,所不同的是它们均带有宣德年款。这又再次说明所有这些瓷器均为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官窑烧制的产品,没有年款的出口,有年款的进宫。这些瓷器不但是历代青花瓷器之冠,而且是中华民族的艺术与伊斯兰艺术融合的光辉典范。
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中比较新颖独特的器型还有很多。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轴头罐,形似画轴,特别小巧精致,不知是何用途;明朝初期,不但友好西域,还要安抚蒙藏,因此,永乐、宣德时期朝廷制造了大量密教的金铜佛像和高足碗、僧帽壶、法轮罐等瓷器用以赠送蒙藏宗教上层和贵族。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僧帽壶,壶身一周梵文:“白昼平安夜平安,阳光普照皆平安,昼夜永远平安泰,三宝护佑永平安。”法轮罐,罐肩部有8个扳手,罐身为梵文“佛”字,盖内篆书“大德吉祥场”。这件珍贵的器物,到清代,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在乾隆的画像《是一是二赏古图》中,这只法轮罐被陈设在右边的方几上,至今它仍然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另外,永、宣青花瓷器中香炉也很多,式样犹如宣德铜炉,但一般较之体量高大,并有精美的青花或釉里红的海水、云龙、松竹梅等纹样。传说宣德皇帝好斗蟋蟀,宣德青花中果然有许多官款蟋蟀罐。后来有研究者辨认出许多这一时期民窑的青花产品,其各方面质量与我们一般认定的永、宣青花相差甚远。
近年来,景德镇考古工作者在明代御窑厂遗址发现了大量永、宣青花瓷器的碎片堆积层。据分析,这些应是当年御窑厂为避免不合格产品外流而打碎填埋品。这些碎片都能拼成完整器皿,并且与传世的珍品完全一样。其不合格之处原因各种各样,有的是因为色彩上有不足,有的仅仅因为龙爪多画了一指。
当年出口到西亚、现在流失在世界各地的无款永、宣青花器,与至今仍然珍藏在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有款的永、宣青花器,应当都是这一时期官窑的产品。所以,虽然永、宣青花今天的存世量比较大,但它们都属于一级文物艺术珍品。
永、宣青花瓷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