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eec0949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31.png)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种群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种群的概念和种群的特征;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和描述种群的特征;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介绍种群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提高他们的科学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Step 1:导入(5分钟)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生物种群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种群的讨论和思考;2.引导学生思考:生物是如何组成一个个种群的?3.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种群的概念。
Step 2:学习种群的特征(15分钟)1.指导学生查阅教材、参考书籍或互联网资源,了解种群的常见特征;2.学生小组讨论,整理出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种群的分布、种群的密度、种群的结构等;3.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做相关解释和补充。
Step 3:分析种群的特征(30分钟)1.老师播放一段关于其中一种动物种群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相关图片,提问:a)这个种群的特征是什么?b)这个种群的数量、分布、密度、结构等特征如何呈现?c)是否存在种群的变化或演替?d)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特征?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在班级中进行分享和讨论;3.教师穿插讲解种群特征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Step 4: 深入理解种群的特征(30分钟)1.教师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例如:游戏、实验、调查等,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种群的特征;2.游戏:可利用打地鼠游戏,通过增加或减少“鼠群”的数量,观察种群的密度和结构是如何变化的;3.实验:可以进行种群调查实验,例如在校园或小区里选择一种小型昆虫,对其进行种群数量统计,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种群特征的影响;4.调查:可以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一次野外考察,观察不同种群的特征,如鸟类、植物等。
Step 5:总结与评价(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并梳理出种群的特征;2.学生自主完成一份小结或笔记,对种群的特征进行总结;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并指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和科学实践的能力。
1.1种群的特征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苏教版选择性必修2
![1.1种群的特征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苏教版选择性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fafe5d6b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7c.png)
本节课总时长为45分钟,以下为详细的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群生活的图片,如草原上的羊群、森林中的鸟类等,创设生动情境,引发学生对种群特征的好奇心。
-提出问题:“种群的特征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种群生存和发展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讲授新课(1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首先,通过对种群特征的探究,提高学生的生命观念,使其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其次,通过分析种群数量和空间特征的变化,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够运用生态学原理解释种群动态变化。再次,通过研究种群遗传特征,引导学生探索遗传多样性与生物进化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最后,通过实际案例讨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能够从生态保护角度出发,关注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分组讨论练习题中的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种群特征变化的原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堂提问与互动(10分钟)
-教师提问:“种群数量特征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它们对种群的发展有何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鼓励其他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实现教学双边互动。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种群特征在生态学中的重要性。
5.创新教学环节(5分钟)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种群成员,模拟种群数量和空间特征的变化,增强学生对种群动态变化的理解。
-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观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园内不同种群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种群特征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核心素养能力拓展(5分钟)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5052c2b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0c.png)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使学生掌握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 培养学生运用种群特征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种群的概念、种群数量特征及其计算。
2. 教学难点: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特征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种群特征。
2. 使用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利用图表和数据,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种群数量特征。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种群的特征相关图片、图表和数据。
2. 教学案例:选取相关实际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教学工具:白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种群特征的思考,如:“什么是种群?种群有哪些基本特征?”2. 新课导入:介绍种群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种群的基本特征。
3. 种群数量特征:讲解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种群数量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特征分析实际问题。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提出课后思考题,拓展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7.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种群特征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9.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作业和课堂表现,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10. 教学评价:根据学生作业、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种群特征在生态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2. 探讨种群动态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 分析人类活动对种群特征的影响,如城市化、生态环境破坏等。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优秀教案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dc9ca6f01dc281e53af0f8.png)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本节课就是以让学生亲历模拟实验及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
二、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种群的特征”,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
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
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2.教学重点与难点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三、教学过程设计种群的特征知识点归纳知识点概述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知识点总结本节属于生态学部分的基础,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小单位,内容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是本节的重中之重。
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我们研究种群主要研究其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种群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种群的空间特征,通常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三种类型。
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主要研究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种类型。
《第1节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
![《第1节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https://img.taocdn.com/s3/m/997eb969c77da26924c5b095.png)
种群的特征1教学目标1.1知识方面:列举种群的特征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1.2情感方面: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特征的影响1.3能力方面: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种群的特征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3课时安排1课时4教学方法实验法、启发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5教材分析本节包括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种群的数量特征两部分内容,此外还以楷体字形式介绍了种群的空间特征。
这是学习种群数量变化的基础,而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是本节在科学方法教育上的侧重点,在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
在知识性内容方面,本节主要介绍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应当注意的是,这几项特征并不是单纯的并列关系,而是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有层次之分的。
6教学策略在进行本节内容的教学之前,教师应当将学生生物学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转到宏观、群体水平上来,阐明从宏观、群体水平上研究生物是生物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也充分反映了自然界生命系统的多层次性。
6.1种群概念的突破对于“种群”概念,学生以前已经接触过,但是对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内涵和外延还不是很清楚。
笔者分层次从多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在新课一开始,笔者提供了几幅图,展示属于一个种群的生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然后概括出种群的本质特征。
其次,在学生总结出概念后及时进行反馈,加深对种群的理解。
最后,在小结时,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并扩展概念的外延,认同生命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6.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启发式学习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在理解上也有点小问题,所以笔者设计了一个黄豆演示实验,利用类比的方法进行迁移教学,这样学生就能从简单的试验中体会科学方法的原理和简单的使用方法。
6.3种群其他数量特征的自我发现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内容简单,学生理解也没有大问题,所以笔者设计让学生从“人口普查的统计表”中观察并总结出种群的其余几个数量特征。
教学设计3:4.1种群的特征
![教学设计3:4.1种群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d0399c7b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eb.png)
种群的特征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种群的特征,我准备从教学设计的意图、教学设计的流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四个方面来加以介绍。
一、教学设计的意图1、理解种群的概念2、怎样估算种群的密度3、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及意义4、种群的空间特征二、教学设计的流程1、对种群概念的理解,可以通过让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展开讨论来说明种群的概念。
例如,一个村庄的居民可以看作是一个种群,一个鱼塘中全部的鲤鱼属于一个种群,等等。
种群这一概念,从字面上看并不难理解,但在让学生区别具体事例是否属于种群时,学生往往会出现混淆。
因此,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种群概念。
例如:——一个种群中有不同年龄的个体——一个种群中可能有外表不同的个体2、如何讲解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先介绍“抽样调查”的方法,教材中介绍了估算最常用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我们应结合“问题探讨”中学生在估算中所运用的方法,进一步让学生讨论讨论:(1)什么是“样方”?(2)如何确定“样方”?(3)要选取几个“样方”?(4)多取几个“样方”结果会不会更准确些?结合这些问题的讨论,教师介绍常用的样方法:五点取样方和等距取样法。
对许多动物而言,由于他们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而常用标志重捕法,再结合学科交叉里的几个例子让学生掌握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
类型种群构成特点发展趋势增长型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K]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保持稳定衰退型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0越来越小大多数种群都倾向于使雌雄性别比例大约保持1:1,可以列举一些事例,说明自然界这种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包括人类)。
老师可以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让学生联系性别的决定来讨论这一问题。
教师可就上述特征间相互关系作一小结,如图4-1。
图4-1 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3、种群的空间特征是选学内容。
种群中个体在空间分布的情况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等。
种群的特征-苏教版必修3稳定与环境教案
![种群的特征-苏教版必修3稳定与环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7f732a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13.png)
种群的特征-苏教版必修3 稳定与环境教案一、什么是种群种群是指生物学上具有相同物种特征,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并且相互之间可以繁衍后代的组织。
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的基本单位,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具有相同物种特征:即相似的形态、结构、生理基础等;2.居住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种群生活的地理范围是有限制的,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关系;3.能够相互繁殖:种群内个体能够相互交配,从而繁殖后代;4.具有成年个体数量的概念:种群具有一定的数量,这个数量的大小决定了其在环境中所占的位置以及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种群的稳定与环境因素种群的稳定是指种群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能够维持自己的数量水平和物种组成的相对稳定性。
种群的稳定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下面分别从物理环境、化学环境和生物环境三个方面探讨种群的稳定性。
1. 物理环境因素物理环境因素包括气候、温度、湿度、水资源等。
这些环境因素对生物影响很大,从影响生物体的代谢、生长和发育等基础过程到影响种群数量和种群结构等生态现象都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极寒或极热的气候条件下,很多物种无法生存,久旱不雨的情况下水源紧缺,甚至会导致物种的灭绝。
2. 化学环境因素化学环境因素包括水质、土壤质量等,这些因素也会对生物产生影响。
例如,废水污染造成了大量生态环境破坏,使许多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
3. 生物环境因素生物环境因素包括种内因素和种间因素。
种内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密度、生物学行为等因素,而种间因素主要包括捕食、竞争、共生等因素。
这些因素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和物种的结构。
四、种群数量的动态种群数量的动态反映了生物种群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环境的数量变化。
种群数量动态由以下因素决定:1.出生率2.息灭率3.迁移率其中,出生率和迁移率对种群数量变化有增加的作用,息灭率对种群数量变化有减少的作用。
在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维持着相对稳定的数量水平。
1.1种群的特征第3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苏教版选择性必修2
![1.1种群的特征第3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苏教版选择性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5d6772dd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e1.png)
- 种群特征是指生物种群在数量、空间、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方面的特征。
- 种群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
2. 种群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生物个体的数量。
- 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有:点样法、线样法、面积样法等。
3. 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 关系:种群特征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
- 作用:影响种群的数量和动态变化、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7. 种群特征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际应用中的意义
- 意义:保护和管理生物资源、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板书设计要求目的明确,紧扣教学内容,结构清晰,条理分明。同时,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准确精炼,概括性强。通过艺术性和趣味性的板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种群特征的知识。
- 死亡率:死亡的个体数/种群总数
- 影响因素:生理、生态环境、人为因素等
4. 年龄组成的概念和作用
- 年龄组成: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 作用: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增长速率等
5. 性别比例的概念和作用
- 性别比例: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 作用:影响种群的出生率、繁殖成功率等
6. 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5. 教学课件:制作并准备好本节课的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种群的特征。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环节(5分钟)
- 教师通过展示一段生态环境的视频,引出种群特征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生物种群特征对生态环境有何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并参与讨论。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案例等,以直观展示种群的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f63a624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e8.png)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第一章:种群的概念与特征1.1 种群的概念引入:通过观察和讨论不同种类的动物和植物,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种类的概念。
讲解:解释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同一物种个体的总体。
1.2 种群的特征引入:通过观察和讨论不同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引导学生理解种群特征的重要性。
讲解:介绍种群的四个基本特征: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第二章:种群密度的调查与估计2.1 种群密度的概念引入:通过实际观察和调查,让学生了解种群密度的概念。
讲解:解释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个体的数量。
2.2 种群密度的调查与估计方法引入: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介绍不同的种群密度调查和估计方法。
讲解:讲解常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如标志重捕法、样方法和线路抽样法,并解释如何进行估计。
第三章:出生率与死亡率3.1 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定义引入:通过观察和讨论不同种群的出生和死亡情况,引导学生理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含义。
讲解:解释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个体的产生数量,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个体死亡的数量。
3.2 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影响因素引入: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因素。
讲解:讲解出生率和死亡率受到生物遗传、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四章:迁移率4.1 迁移率的定义引入:通过观察和讨论不同种群中个体迁移的情况,引导学生理解迁移率的含义。
讲解:解释迁移率是指个体在单位时间内从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区域的数量。
4.2 迁移率的影响因素引入: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影响迁移率的因素。
讲解:讲解迁移率受到生物的本性、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五章:种群特征的变化与适应5.1 种群特征的变化引入:通过观察和讨论不同种群在不期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引导学生理解种群特征的变化。
讲解:讲解种群特征的变化是由于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参数的改变而引起的。
5.2 种群特征的适应性引入: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种群特征的适应性。
种群的特征教案
![种群的特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67f807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bb.png)
种群的特征教案种群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分布等种群特征的计算方法;3. 能够通过图表分析和解释种群特征的变化及其原因。
二、教学内容:1. 种群的概念和特征a. 种群的定义:指在一定时期内,同一物种个体在一定地点集合而形成的总体;b.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分布等。
2. 种群数量a. 种群数量的含义:指某一时刻的种群总体个体数量;b. 种群数量的计算方法:计数法、样方法、捕获-标记-释放法等。
3. 种群密度a. 种群密度的含义: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种群个体数量;b. 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总体个体数量除以总体面积或总体体积。
4. 种群分布a. 种群分布的含义:指个体在空间上的分散程度和分布形式;b. 种群分布的类型:随机分布、聚集分布和均匀分布;c. 种群分布的影响因素:生境条件、生活方式、繁殖方式等。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新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物种的种群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2. 信息呈现: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种群的概念和特征;3. 计算演示:通过实际案例和计算演示,教授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和应用图表,讨论种群分布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5. 总结归纳:通过课堂小结和思考问题,梳理种群特征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展示:使用电子白板或投影仪呈现图片、图表和演示计算过程;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合作能力;3. 案例分析:选择适当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图表分析和解释种群特征的变化及其原因;4. 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整理和总结种群特征的主要内容;5. 提问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增强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展示不同物种的种群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a. 播放一段视频或展示一组图片,显示不同物种的种群分布图;b.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种的种群是如何在空间上分布的?它们的数量多少?密度大还是小?2. 信息呈现: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种群的概念和特征:a. 讲解种群的定义和特征;b. 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种群的数量和密度如何计算?种群的分布有哪些类型?3. 计算演示:通过实际案例和计算演示,教授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a. 准备一个物种的实际案例,例如某水域中的鱼类种群;b. 指导学生使用计数法或样方法计算种群数量;c. 指导学生计算种群密度:总体个体数量除以总体面积或总体体积。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https://img.taocdn.com/s3/m/5ea29aca59eef8c75ebfb39d.png)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必修三第四章“种群的特征”一节,是在前三章研究“个体”水平的基础上,深入到“种群”水平,也是以后学习群落、生态系统及人类与环境等知识的基础,在教材的编排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种群层面的研究主要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这两个维度展开,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笔者考虑优化整合教材,设计学生模拟实验、演示实验、构建知识网络等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强化学生的理解运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种群密度的概念,分析种群密度的几种调查方法,概述影响种群密度的几个重要的因素。
2、能力目标学习和掌握种群密度调查方法,能对生活中的各类种群进行描述,并利用种群的各项特征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关注我国目前濒危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关注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对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一定的解。
三、教学设计导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
必修三模块前三章从个体水平展开,研究个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但自然界中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本章将从“种群”、“群落”水平展开新一轮的探索。
(一)种群的定义1、下列属于种群的是①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的蛇②卧龙自然保护区中全部的大熊猫③一个池塘中全部的成年鲫鱼④一个班级中的全部学生2、总结种群的定义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二)种群的特征导入:由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导入种群的特征。
中国计划生育历次演变:上世纪70年代——定国策“只生一胎”本世纪初——调整到“双独二胎”2013年11月——正式明确“单独两孩”2015年10月——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思考:计划生育历次演变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肯定学生讨论结果,并展示资料“上世纪70年代——定国策“只生一胎”:1970年代末,中国人口急剧增长,因人口压力巨大,人均资源少,政府最终设立计划生育委员会(计生委),更在1977年8月12至18日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到本世纪末,必须力争把我国的人口控制在十二亿以内。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https://img.taocdn.com/s3/m/e5f028db6c85ec3a86c2c59d.png)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是高中阶段所涉及的内容中由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群体水平的转折点,本课题讲述的种群具有了个体水平上没有的,新特征,新属性。
讲述了种群密度及调查方法、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内容。
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为学习本章重点内容之一种群数量的变化打下基础,为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学情分析一方面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已经接触到了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在种群和群落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另一方面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并且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应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者学生们的主观愿望是多参加实践活动,但学生盲动性又较强,观察、分析数据、提炼其中内在原理和规律等等方面的能力有限。
教师可通过合理的引导能够让他们对本节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水平,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整体生物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种群的概念及内涵;(2)列举种群的特征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3)尝试着运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习概念,培养学生形成概念并利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种群密度的估算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动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要激发并培养学生对生物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2)另一方面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的种群特征一些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列举种群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教学难点(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2)种群密度估算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
江苏省高中生物 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优质课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3
![江苏省高中生物 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优质课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bb94fa9ac5da50e2534d7f42.png)
种群的特征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种群密度的概念,分析种群密度的几种调查方法,概述影响种群密度的几个重要的因素。
2.能力目标:学习和掌握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并利用种群的各项特征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关注我国目前濒危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2.教学难点: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三、教学过程导入: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思考】如果你是一个参与保护区藏羚羊保护工作的志愿者,你最想了解它们的哪些信息呢?讨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一)种群的数量特征问题1: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和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式怎样的?问题2:如何应用种群特征来增加藏羚羊的数量?问题3:学习了种群的特征,你认为人类在哪些方面可以加以应用呢?(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个体较大数量较少的种群2.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1)步骤:捕捉标记放回重捕计算(2)计算公式:(3)模拟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算一算:某生态学家欲调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一藏羚羊种群数量,第一次给其中100只藏羚羊耳朵戴上项圈,放回,一段时间后,待种群内个体混合均匀,随机抽取其中80只藏羚羊,发现戴有项圈的藏羚羊5只,请估算该藏羚羊种群数量大约为多少?(4)误差分析【思考】若藏羚羊在长途奔跑和觅食过程中,有部分被标记的藏羚羊耳朵上戴上脱落,通过标志重捕法获得的种群数量和真实的种群数量有何关系?偏大还是偏小?实验注意事项:①调查期间种群数量没有大的变化②标志物和标志方法不影响生物的正常活动和生命③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④标志物必须能够维持一段时间⑤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混合均匀,保证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3.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思考:取样方法?样方大小?样方多少?取样应遵循怎样的原则?步骤: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模拟实验:1.在种群下列特征中,对种群个体数量变动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出生率和死亡率 B.种群密度C.年龄组成 D.性别比例2.据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2050年将达到最高值,做出这一预测的依据是()A.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B.现有人口数量密度C.出生率、死亡率D.人口性别比例3.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B.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C.同一种群内个体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4.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种群密度将A.明显增加B.明显减小C.先增后减D.相对稳定。
苏版生物高中三《种群的特征》教案
![苏版生物高中三《种群的特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16c016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7d.png)
苏版生物高中三3一、教学内容及目的:(一)教学目标: 列举种群的特点,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德育目标:能用种群特点去描述周围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打算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三)进展目标:尝试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利用种群的特点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种群的特点。
2、难点:样方法的选择和确定。
三、授课方式或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物种?学生回答: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状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育,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一)引入新课:1、课件展现:蚂蚁一起找食物、狼追羊、豹追鹿等图片。
总结: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引出种群的概念。
2、分析一下是不是一个种群:A、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B、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C、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D、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学生讨论回答:都不是。
A不是一种;B不是自然区域;C一定区域内全部个体。
老师总结:种群概念的要点:①一定自然区域内②同种生物构成③全部个体3、当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特点能代表种群的特点吗?(课件展现: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可不能因为个体的消逝而消逝呢?)讨论总结: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那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点。
任何生物都不能单独生活,他的生存既会受到同种生物的阻碍,又会受到异种生物的阻碍。
到底种群有哪些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二)讲授新课: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科学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畴内,随机抽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运算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量值。
运算该样方中个体数:注解:图中圆球为某个样方中的要测量个体数问题:该样方中要测量的个体数目是多少?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要注意一下几点:①样方的大小:样方的大小应该依照所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形而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必修)
【学习目标】
1.了解种群的概念
2.列举种群的几个特征
3.知道测定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重点、难点】
1.种群的概念
2.种群的几个特征
【教学过程】
一、种群的概念
1.一定时间内占据的生物的个体。
例1: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A、东海中所有的鱼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蝌蚪
C、卧龙自然保护区中全部的大熊猫
D、两个池塘中的鲤鱼
二、种群的特征
1.内容: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等
2.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种群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①概念:或体积内某一种群的数量。
②测定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模拟活动1:
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①适用对象:或移动能力较低的动物。
②过程
确定调查对象
↓
选取样方取样方法:和___________
取样关键:随机取样
↓
计数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
位于样方边线上的,只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个体
↓
计算种群密度: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练一练:
例2:某同学在一草地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得出6个样方(样方面积为1hm ²)的种群数量分别为1、14、16、18、16、99株。
那么,该同学给怎样计算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单位:株/hm²)?
模拟活动2:
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活动范围的动物。
②过程
确定调查对象
↓
捕获并个体,计数为M
↓
,计数为n,其中被标志个体为m
↓
密度估算公式如下:
N()
N(种群个体数)= × M(标志个体数) m()
例3: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请运用数学方法估算这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只/公顷)
易错提醒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4个关键点
(1)关键点1:样方法中样方的选择要合适
①随机取样: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1)和等距取样法(如图2)。
②大小适中:乔木100 m2、灌木16 m2、草本1 m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
③数量合适:样方太少,误差偏大;样方过多,工作量增大,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数量。
(2)关键点2: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3)关键点3:标志重捕法中标志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4)关键点4: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知识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