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愿及其详解
乡愿和犬儒
“乡愿”与“犬儒”郝朝帅“乡愿”和“犬儒”,应该算是两个生活中不多见的词。
一个源于本土,一个舶自西方,虽然从字面上看都不太好理解其含义,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无数人在天天践行着其精神。
“乡愿”本应是道德大忌,孔子曾说过“乡愿,德之贼也”,但具体什么是“乡愿”他没有解释清楚,。
不过他曾描述什么是“非乡愿”的人,即“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即好人喜欢他,恶人厌恶他;孟子对此解释得比较清楚,“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
”这样就大致可以知道,乡愿是指那些看似温良忠厚却没有原则、没有善恶观、媚世顺从的人,无论面临何事何人,一概做个好好先生。
以乡愿方式处世,就可以如明儒顾允成所言,“名利兼收,便宜受用”,永远能规避掉为人处世的各种危机和风险,所谓“玩得转,吃得开”。
“犬儒”则是古老的西方哲学名词,也是历经千年而流传。
其源头在古希腊那位乖张的第欧根尼。
他愤世嫉俗、自愿过着像狗一样邋遢无比的生活,但高迈的精神和通透的智慧让他倨傲狂妄。
当不可一世的亚历山大大帝来到他面前时,第欧根尼请他站到一边,以免妨碍自己晒太阳。
这样的人应该算是“遗世而独立”型,他以自己尖刻的“行为艺术”藐视着尘世众生蝇营狗苟的猥琐。
后来“犬儒”也成为一时名重的哲学流派。
这样说来,这两个词根本不是一回事,不能被并列地排在一起了。
然而且慢,古人的概念都是在后人不断地地诠释中“六经注我”,被不断地填充进去新的含义。
就好比在文学鉴赏中,有意义的“误读”本身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关于“乡愿”,今天的表现是:在很多场合上有原则不如无原则,无原则不如附和别人的原则,这就能做到“左右逢源”,不管别人说了什么,我都只管接一句“所言极是”。
对此种人士优雅的评价是:此人很有修养,从来都是谦谦君子状,温润如玉,仪态大方。
世俗的评价是:此人很有生存智慧,总能成功避免潜在的冲突,确实很能得人缘,看人家混得好也是必然的。
至于“犬儒”,今天更是早已褪去了自身的光环,不再有那种精英化的抗拒姿态,反而成为一种保守的心态。
乡愿德之贼也的意思
乡愿德之贼也的意思意思是,表面很美好,实际却做着一些道貌岸然、损人利己的事。
是说假仁假义的人。
【成语】:乡愿德之贼也解释:比喻那些伪善的人。
【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愿速得君而正之;不然,无生民心。
”【示例】:①二乃必曰‘~’;倘稍见委曲便大怒。
②相与~而为群。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回【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近义词】:沽名钓誉、心口不一、假仁假义【反义词】:高风峻节、急公好义、正直廉洁《战国策·齐策四》:“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故去就之间,轻重同之。
”何休注:“言己自修责备,周至矣;所接于人,小小以约,简易之行,是其所以轻重有异也。
”乡愿,又名“愿子”,孔子称他们为“乡原”,西汉戴圣称他们为“原气”。
孟子认为,这种伪善的人才是天下的祸害。
孔子所谓“愿子”即乡愿,可参见《论语·子罕》。
乡愿之徒指表面虚伪而实质并非如此的人。
他们用种种手段和方式,表现出一副“仁者”的假面具。
孔子就曾对子贡说:“乡愿,德之贼也。
”因此,乡愿之徒往往被人鄙视,或讥讽为“伪君子”。
而且,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常利用“乡愿”的伪善欺世盗名。
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乡愿”盛行的时代。
孔子骂那些沽名钓誉、心口不一的人为“乡愿”,把表里不一的伪君子称为“乡愿”。
乡愿,又名“愿子”,孔子称他们为“乡原”,西汉戴圣称他们为“原气”。
孟子认为,这种伪善的人才是天下的祸害。
《孟子·滕文公上》:“愿速得君而正之;……”《韩非子·二柄》:“儒者之性,出于粪土之中,而迁于粪土之上。
”《荀子·荣辱》:“乡愿,德之贼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乡愿
【原文】子曰:“恭1而无礼则劳2;慎而无礼则葸3;勇而无礼则乱;直4而无礼则绞5。
君子笃於亲,则民兴6於仁。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7。
”【译文】孔子说:“注重态度的恭敬谦逊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忧愁、愁苦;只会谨慎处事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害怕、畏缩;只靠有勇气胆量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犯上作乱;只能公正行事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行动就会过于急切。
君子若是忠实笃厚于亲切,则人民就会发起与人相互亲爱的信心;过去的、旧的文化不遗失、不放弃,则人民不会轻视君子。
”【说明】泰伯于思想、学问、仁义等没有不好的,只是他的传统观念使他认为不能以下犯上,故他弃王位而逃走。
再一个意思,泰伯的“出逃”实际上是为周国开辟东南方。
因此他注重态度的恭敬谦逊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忧愁、愁苦(这是指他处于两难境地时的心情);只会谨慎处事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害怕、畏缩(这是指他没有继承王位);只靠有勇气胆量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犯上作乱(这是指他不继承王位而违背了古代宗法社会的传统);只能公正行事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行动就会过于急切(这是指他三次逃走)。
所以,如果他顺理成章继承了王位,也就是说他若是忠实笃厚于亲切,则人民就会发起与人相互亲爱的信心;若是他将过去的、旧的文化不遗失、不放弃,则人民不会轻视君子了。
那么,按孔子的说法,如果他顺理成章继承了王位,历史会不会就此而改写呢?不会!因为商纣王的残暴酷虐是不会改变的,人民对殷商王朝的仇恨与厌恶是不会改变的,也就是说,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不会改变的。
泰伯最后也会象季历、姬昌一样反对殷商王朝,以至最后推翻殷商王朝。
所以,泰伯的放弃王位而出走,是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失去了一个君子的应有的品质。
上节是对泰伯的赞扬,本节则是对泰伯的批评,而这个批评是很中肯的。
这就是孔子看人看事的辨证法。
2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东海读经札记好恶之心,人皆有之。
乡愿,德之贼也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乡愿,德之贼也【原文】子曰:「乡愿(1),德之贼(2)也。
」(《论语·阳货第十七》)【注释】(1)乡愿:愿,忠厚、谨慎。
外貌忠厚老实,讨人喜欢,实际上却不能区分善恶、好坏、是非的人。
也就是乡人鄙俗中,同流合污以媚于世,而被认为忠厚的老好人。
孔子认为乡愿似德非德,而又容易乱德,所以深恶痛绝。
(2)贼:败坏。
【翻译】孔子说:「同流合污以媚于世,而被乡人认为忠厚,实际上却不能区分善恶、好坏、是非的老好人,就是败坏道德的人。
」【评析】一味地迎合世俗人?的道德水平、人情的愿望,成为众望所归的好人或模范,这样获取名利情的满足而没有什么真正道德修养的人,最是能惑乱有心修养心性者的心志,尤其在道德败坏的时代,这种所谓的好人、模范,更是十足的乡愿。
因为他们自以为是善的、好的、对的,其实和真正的善的、好的、对的相去甚远。
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来看,他们浑然不懂道德廉耻、没有自知之明,会把人?领向何处?真是误了好多人,使许多人偏离他们人生真正的目的,确切地讲,他们是在败坏道德。
真正有修养的人,是以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不和世俗同流合污,而又能真正善待世人,这才是名符其实的修养心性;而乡愿却是欺世盗名、似是而非、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起到的是「以假乱真」、「鱼目混珠」的作用。
会不会跟着乡愿随波逐流,就像在淘金,不是金子,是沙就会被冲走,在修养心性的路上,对正道不够坚定、对修心不够精进,那就容易被迷惑,不辨真伪而误入歧途。
孔子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
意思是说:厌恶以紫色取代红色,厌恶以淫荡的乐曲扰乱雅正的音乐,厌恶以能言善辩颠覆国家。
可想而知:孔子也厌恶乡愿这样的伪君子,君子要完善品德修养,而乡愿却在败坏道德,他们不像坏人那么明显易辨,但起到的破坏作用是更巨大的。
「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
(《论语》选读)之《中庸之道》
5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 也。”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孔门 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为和谐而和 谐,不受礼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 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
4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
【评析】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 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 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 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 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中庸之道 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 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事 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 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 中庸有原则,而非折衷主义。中庸的前提是义、礼, 要达到“和”。“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 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 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
中庸之道
1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本章内容是中庸是一种道德。
【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 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 一条。 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 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 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 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 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乡愿-德之贼
前提是自己可以为之,务实乡愿是指一种道德人格。
最早这个词出现在《论语.阳货》: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孟子也很重视孔子这个理论,并在《孟子.尽心下》中作了具体描述:“言不顾行,行不顾言,……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
同乎流俗,合乎污也。
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
众谐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主张,为人要坚持道德原则。
《论语.子路》中有: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朱熹也继承了孔孟的思想,在《朱子语类》六十一卷中直斥“乡愿是个无骨肋的人,东倒西擂,东边去取奉人,西边去周全人,看人眉头眼尾,周遮掩蔽,唯恐伤触了人。
”乡愿是指看似忠信廉洁,其实毫无道德原则,只知媚俗趋时的一种人格孔子所说的“乡愿”,就是指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
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孟子的意思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
这种人想指责他,找不出大错,想要骂他,又没有证据,他随波逐流,趋炎媚俗,自以为是,其实如孔子所言,就是道德败坏的小人。
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
”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
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对于一个人的正确评价,其实并不容易。
但在这里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
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
他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识别好人与坏人有重要意义。
其实,这是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好辩题。
古人以德治天下。
当儒家学说在宋朝逐渐成为道德准则之后,孔孟也就成了圣人,圣人的话,在以封建道德一统天下的时代当然不会错。
“狂狷”与“乡愿”
“狂狷”与“乡愿”
孔⼦说:“不得中⾏⽽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意思是:“我找不到能谨守中庸之道者与之交往,那么肯定要选狂狷之⼠了!狂者能进取,狷者能有所不为。
”
狂狷者,是⼈格有缺陷的⼈中俊杰、⼈中龙凤,离中庸不远的志⼠、贤者、仁者。
这种⼈才能出众、志向远⼤、⾏为超前,往往不合流俗、不守规矩、桀骜不驯。
狂者就像⼀匹烈马,如能稍加约束,就会变成千⾥马。
狷者拘谨⾃守,正直孤傲,洁⾝⾃好。
孔⼦说:“乡愿,德之贼也。
”乡愿,指乡中貌似谨厚,实则不辨是⾮的伪善之⼈。
是⼩⼈中的⼈精,好像⽼好⼈,⾯⾯俱到,实是谁也不得罪的⽼滑头。
他们不能坚持原则和真理,是道德的破坏者。
中庸与乡愿最为接近,⼈⼀旦失去原则性,就会堕落为乡愿。
简析政治人格之“乡愿”
简析政治人格之“乡愿”摘要:政治人格是指行为主体的政治性格特征的总和及其惯常行为模式。
中国传统政治人格中,有三种负面人格“小人”“乡愿”和“伪君子”较容易混淆。
本文主要分析“乡愿”这一政治人格的概念特征,并就其与另外两种政治人格“小人”“伪君子”的异同进行简要辨析。
一、乡愿的字面释义“乡愿”这一概念首先由孔子提出:“乡愿,德之贼也。
”朱熹注曰:“乡者,鄙俗之意。
原,与愿同。
荀子原悫,注读作愿是也。
乡原,乡人之愿者也。
盖其同流合污以媚于世,故在乡人之中,独以愿称。
”孟子详释曰:“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从以上释义来看,“乡愿”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处世态度。
和光同尘,阉然媚于世。
处世态度是“混世”,也可以说乡愿的生活目标就是在与世俗的同流合污中欺世盗名,“名利兼收,便宜受用”。
“众皆悦之”,乡愿通常在社会中是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
没有深远的个人理想和明确目标,随遇而安。
(二)道德表现。
性无善恶,似是而非,似德非德。
表面上忠信廉洁,不做害人之事,但实质上其这种表现都是为更巧妙地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是从道德和社会或他人的角度出发的,并非真正的“德”。
乡愿通常不会直接损害他人利益,更不会制造混乱,看似人畜无害,但为何为夫子和东林党人所深恶痛绝呢?“夫子以其似德非德,而反乱乎德,故以为德之贼而深恶之。
”正是因为其“害在风俗”,也就是说乡愿的危害并非直接利益上的危害,而在于对乡愿的容忍会带来是非不分、污世流俗的社会风气,这种危害是潜移默化而恶劣影响深远的。
(三)社会立场。
社会立场的易变性。
“见人辄原其趣向,容媚而合之言”,没有坚定明确的立场,摇摆不定,但是会在不同的境况下会随着权贵或众人爱好而随时改变自己的趣向,迎合“大流”,具有易变性。
在政治斗争中没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就此来说无可厚非,但其可恶之处在于其对各种派别的迎合性,在社会中表现为对各种不同的甚至对立的人格都能加以迎合,“乡人之好君子也不甚,其恶小人也不甚,其用情在好恶之间”“足以媚君子”也“足以媚小人”,没有原则而且善于迎合。
乡愿,德之贼也什么意思
乡愿,德之贼也什么意思乡愿,一个看起来并不可怕的词语。
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这却是一个相当不好的词。
很多人都知道,古时候的人特别讨厌“乡愿”,认为这种人是不道德的,也是一种对国家和社会有着极其不良影响,在生活中处处为它所用的人。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这种行为也曾引起过许多人的反感和愤怒,并将其定性为“恶之贼”。
意思是说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中国传统美德还是一种不文明的言行。
同时还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有一次齐桓公在朝中做皇帝时突然发飙到:“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你把所有罪过都归咎于我,那是不道德的,这样做就是你们这个国家和人民最大的罪过啊!”后来齐桓公才发现这个说他罪行最高的大臣居然是个连自己儿子都能下毒谋害自己儿子的家伙。
一、乡愿的定义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尚书》中的“德之贼”,意思是“有德行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德行败坏之人”。
“德”这个字最早出现在《论语》中。
《论语·子罕》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孔子说有个学生叫季孙氏被朋友季历陷害而亡于乱军之中。
季历很生气地跟孔子说:“他是我的朋友季历,我希望他能够为我报仇!”当时孔子对季历说:“季历为人善良,又品行高尚,有德行;他为了不受人欺凌便害害别人,没有德行。
”但是这位学生并没有做错什么事情,反而成为了别人心中一个坏人“乡愿”。
后来人们将季历所犯过之事称为“乡愿”;孔子将乡愿称为“恶者”;季历后来被鲁国所杀害,季历之后他在临死前还被鲁国国君鲁哀公所杀害。
1、德行败坏,为人奸诈,奸诈而不仁,甚至为非作歹,扰乱政治,危害社会。
《尚书》中说:“作恶而不仁,或过而为之,谓之乡愿。
”意思是说,有德行的人做了恶事却还是不仁。
甚至为非作歹还做坏事,而自己却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所以才会做出一些恶事。
《尚书·泰誓》中说:“邦有大凶之刑,先以礼乐治人。
”意思是说,诸侯国都有一位德行败坏的君主,他常常打着礼乐维护百姓的尊严。
而他的下属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却连百姓也不放过。
乡愿的现代意义
乡愿的现代意义嘿,咱今儿个就来聊聊乡愿的现代意义。
你说乡愿是啥呀?简单来说,就是那些看似老好人,谁也不得罪,和稀泥的人。
哎呀,这在生活中可不少见呢!咱就说那职场上吧,是不是总有那么一些人,面对矛盾和问题,不表明态度,就会在那嘻嘻哈哈,说些不痛不痒的话。
这可不就是乡愿嘛!他们觉得这样能不得罪人,能保住自己的位置。
可这样真的好吗?咱反问一句,这样能解决问题吗?当然不能啦!再看看那朋友圈子里,也有这样的人。
大家讨论个事儿,他永远不表态,就嗯嗯啊啊的。
等事情有了结果,他又冒出来说这说那。
你说气不气人?这种乡愿的行为,就像是一锅汤里的那粒老鼠屎,坏了整个氛围呀!乡愿就像是墙头草,风往哪边吹就往哪边倒。
他们没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只想着怎么让自己舒服,怎么不得罪人。
可这样的人,真的能交到真心朋友吗?真的能做出一番事业吗?咱想想,一个团队里要是都是乡愿,那还怎么干活呀?遇到问题都不说话,都等着别人去解决,那最后不就乱套了嘛!就好比一艘船在海上航行,没有明确的方向,能到达目的地吗?在社会上,乡愿的存在也会影响风气呀!大家都不敢说真话,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那这个社会还怎么进步呢?乡愿就像是一个隐藏的病毒,慢慢地侵蚀着我们的社会健康。
咱可不能做乡愿啊!要有自己的主见,该说“不”的时候就得说“不”。
别为了那点所谓的“好人缘”就丢了自己的原则。
咱得像棵大树一样,扎根在地上,有自己的立场和姿态。
乡愿的现代意义,就是给我们敲警钟,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别变成那样的人。
要勇敢地表达自己,做一个有担当、有原则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站稳脚跟,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别去学那些乡愿,只知道讨好别人,而忘了自己是谁。
咱要活得真实,活得有骨气!让那些乡愿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这就是我对乡愿现代意义的理解,你觉得呢?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中国民俗文化知识关于许愿
中国民俗文化知识关于许愿许愿啊,就像是和老天爷或者各路神仙玩一场超时空的“你猜我想要啥”的游戏。
你站在这头,心里怀揣着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然后对着那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力量大喊:“嘿,我想要这个,你听到没?”有时候,许愿就像把自己的梦想塞进一个超级大的漂流瓶里,然后抛向那片名为“未知”的大海。
心里想着,这瓶子要是被神仙捡到了,那我可就发达了。
比如说想要中个超级大奖,就好像盼着那漂流瓶直接漂到财神爷的脚边,然后财神爷一拍脑袋说:“哟,这小子运气真好,就满足他吧。
”许愿还像是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张超级不靠谱的支票。
你在这刻大笔一挥,写上“我要成为世界首富”或者“我要拥有超能力”之类的。
可这张支票能不能兑现,那全得看老天爷这个“银行”给不给面子。
就像你在沙滩上画了个大饼,然后等着老天爷把它变成真的一样可笑又可爱。
很多人在许愿的时候,那表情就像在跟宇宙做一笔超级划算的买卖。
眼睛紧闭,双手合十,嘴里念念有词,仿佛在说:“我给你一个虔诚的愿望,你得给我十倍的回报啊。
”这就好比拿着一根棒棒糖去跟宇宙换一颗星球,虽然有点异想天开,但那股子天真劲儿也是挺迷人的。
而且许愿这个事儿,还特别像在玩一场许愿版的“大冒险”。
你永远不知道你许的这个愿会把你带向何方。
也许你许愿想要一段浪漫的爱情,结果等来的是一场哭笑不得的误会连连的邂逅,就像你想要一朵玫瑰,却得到了一盆仙人掌,扎得你又疼又觉得好笑。
有时候许愿就像在和命运这个调皮的小顽童讨价还价。
你说:“命运啊,我今年这么乖,你就给我个好工作呗。
”命运却可能在一旁偷笑,然后给你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结果,就像你想要一个精致的蛋糕,它却给你一篮子鸡蛋,还得让你自己去琢磨怎么把鸡蛋变成蛋糕。
许愿也像是在黑暗中随便射出的箭,你只知道朝着一个方向用力,却不知道箭最终会插到哪里。
你满心期待着插到宝藏堆里,可说不定插到了一滩泥巴上。
就像许愿要变瘦,结果却总是被美食诱惑,最后反而胖了几斤,只能无奈地对着天空摆摆手说:“算啦算啦,下次再许。
乡愿(乡愿是什么意思?)
乡愿(乡愿是什么意思?)乡愿是什么意思?乡愿是具备⼀定仲裁权威的,是有⼀定社会影响和舆论能⼒的,是可以判析是⾮对错的。
有此位⽽不具此德,不去追求公正,不去坚守原则,⽽是⼀味搞折中主义,见风使舵,明哲保⾝,是所谓“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种。
孔⼦在这个词汇后⾯加了句德之贼也,把乡愿列为坏德之⼈,实际上也是窃据“有德者之位”的⼈。
⼀般的⽼好⼈,不具备这种社会地位和能⼒。
也就是说,乡愿不是管好⾃⼰的事⼉就完了,他经常是要去影响别⼈的⾏为,对他⼈的⾏为作出评价仲裁。
他隐然以有德者⾃居,却不过是见风使舵,不仅不能践⾏美德,还会淆乱美德之名,并使真正具美德者边缘化,使基于美德⽽应然的美德⾏为被边缘化。
⽤今天的话讲,就是“后果⾮常严重,影响特别恶劣”。
尤其重在后⼀项。
钱钟书在《围城》⾥塑造的韩学愈,就很有点现代乡愿的意思:韩学愈虽⾮哑巴,天⽣有点⼝吃。
因为要掩饰⾃⼰的⼝吃,他讲话少、慢、着⼒,仿佛每个字都有他全部⼈格作担保。
不轻易开⼝的⼈总使旁⼈想他满腹深藏着智慧,正像密封牢锁的箱⼦,⼀般⼈总以为⾥⾯结结实实都是宝贝。
孔⼦还说过,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之覆邦家者。
可以和这⼀句互相发明。
“德之贼也”,正是“恶紫之夺朱也”。
乡愿是什么意思?此词为常⽤词组,并⾮闽南语特有。
乡愿:外貌忠厚⽼实,讨⼈喜欢,实际上却不能明辨是⾮的⼈,现在多指其⼈没有明确⽴场只求安於现况、安⾝保命、⽽不敢得罪其他⼈,可能昧於事实,⽽损害道德良⼼。
常⽤於政治⼈物间的指责。
即伪君⼦。
原出⾃论语.阳货:「⼦⽈:『乡愿,德之贼也。
』」何为儒家“乡愿”?乡愿”出⾃孔夫⼦⼀句话“乡愿,德之贼也”,孔⼦在论语中批评乡愿之徒,也就是地⽅上的好好先⽣,对谁都关系处理得好,⼋⾯玲珑,左右逢源,所有⼈都说他好,但这种⼈内⼼并不是处于道德⽬的⽽是别的⽬的,或是说别有⽤⼼。
⼀般野⼼家、政治上要爬到⾼位的⼈往往采取此种⽅法获得⼈⽓。
因此,乡愿就是伪善。
怎么理解《论语》中“乡愿,德之贼也”这句话?乡愿,往⼤的说本国利益,侵略抢夺,不顾它国利益。
乡愿德之贼也是什么意思
乡愿德之贼也是什么意思子对“乡愿”作过解释:“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
”原来“乡愿”是指具有某种不良人品的人。
这种人外表忠诚谨慎,实际上一脑子坏思想,是个欺世盗名的家伙!《论语·阳货》记载了孔子这样一句话:“乡愿,德之贼也。
”“贼”在这里作形容词用,“德之贼”是道德败坏的意思。
孔子说话一向温文尔雅,像这样强烈的否定,语气如此激愤,在《论语》中是不多见的。
那么,这“乡愿”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孟子对“乡愿”作过解释:“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
”原来“乡愿”是指具有某种不良人品的人。
这种人外表忠诚谨慎,实际上一脑子坏思想,是个欺世盗名的家伙。
孔子斥责这样的人,是与他强调做人要注重“仁”和“礼”的统一是一致的。
“仁”本是一个人内在的真性格,真情感;而“礼”却是外在的约束,是人为制定的规范。
规范体现的是社会的利益与需要,而这未必符合个人的利益与需要。
两者能够自觉地统一于某个人身上,那当然是最好的,这样的人品德高尚,孔子称之为“中行”。
而当两者相矛盾的时候,孔子倾向于保持真性格、真情感;反对披上礼的外衣,装得很得体、很正确的模样,企图给人留下良好印象,以便容易达到自己那实际上是违背礼的自私的目的。
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那意思是说要是没机会结交那些具备中行品格的人做朋友,肯定会结交狂与狷这两种人了。
这两种人虽未能很好接受礼的熏陶,但狂的人有进取心,狷的人坏事是不会去做的。
换句话说就是:狂与狷尽管其人品修养所达到的境界还不够高,但毕竟流露的是真情感,出自真性格,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在世间的万事万物中,人最难认识和评价。
人有个性。
个性就是每个人的思想、感情的内涵及其表达方式的独特性。
可以说在生活中,没有两个人的个性是完全相同的。
人们往往以个性来掩盖思想和情感上的弱点与错误,遂使像乡愿这样的“阉然媚世”者混迹于其中,令别人看不清其真面目。
乡愿的典故
《乡愿的典故》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一个叫“乡愿”的典故。
从前呀,有个村子,村子里有个人,大家都觉得他特别好,对谁都笑嘻嘻的,谁也不得罪。
有一次,村里两个人吵架了,这个人呢,既不说这个人对,也不说那个人错,就两边讨好。
还有一回,有人做了不好的事,大家都批评,可他不说话,好像没这回事一样。
这个人看起来好像很好,其实呢,他没有自己的原则和想法,只是为了让大家都喜欢他。
小朋友们,这种人就叫乡愿哦。
《乡愿的典故》
小朋友们,咱们来讲讲“乡愿”哟!
比如说,在一个班级里,有个同学,不管谁犯错,他都不说什么。
有两个小朋友打架了,他也不劝,就看着。
老师问他谁不对,他也不说真话。
这样的同学,大家可能一开始觉得他人好,可时间长了,就会发现他没有自己的看法,只是想让每个人都觉得他好。
这就像乡愿啦,表面上好,其实不太对呢。
小朋友,能明白吗?
《乡愿的典故》
小朋友们,来听听“乡愿”的典故啦!
比如说,在一个小组活动里,有个小朋友总是不发表自己的意见。
别人说怎么做,他就跟着说行。
结果活动做得不太好,他也不说是谁的问题。
这样的小朋友,大家慢慢就会发现他没有主见,只是想让大家都不讨厌他。
这就是乡愿的样子,小朋友们可不要学这样哦。
你们要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做对的事。
乡愿的理解
乡愿的理解嘿,咱今天就来说说这乡愿啊!乡愿,听起来挺陌生的吧?其实啊,它就像是生活中的一种怪现象。
你看啊,乡愿就好像是那种老好人,谁也不得罪,和稀泥。
遇到事儿了,他们不表明真正的立场,就会在那和来和去。
这不就跟那墙头草似的嘛,风往哪边吹,就往哪边倒。
你说气不气人?咱身边肯定都有这样的人。
比如说大家一起讨论个事儿,明明有些人的观点不对,乡愿们也不吭声,就怕得罪人。
他们也不想想,这样下去,问题能解决吗?这就好比大家一起划船,有人偷懒不出力,船还能划得快吗?再想想,乡愿们总是笑嘻嘻的,看着跟谁都好。
可真到关键时刻,你能指望他们站出来说句公道话?恐怕难哟!他们就像那软绵绵的棉花糖,没啥实质性的东西。
乡愿们还总喜欢打马虎眼,遇到矛盾就想办法绕过去。
这怎么行呢?问题不解决,难道还能自己消失不成?就像家里有个坏了的东西,你不修好它,难道它还能自己变好啦?他们这种态度,不就是在逃避责任嘛!在一个集体里,如果都是乡愿,那这个集体还能有啥发展?就跟那没了油的机器似的,转都转不起来。
咱可不能做乡愿啊!要有自己的主见,该说“不”的时候就得说“不”。
别总是怕这怕那的,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不然,到最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遇到问题,咱就得像个勇士一样冲上去,而不是像乡愿那样躲得远远的。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才能让自己和周围的人都变得更好。
乡愿这种存在,真的不应该被提倡。
我们要做有棱有角的人,而不是那圆滑的、没个性的乡愿。
我们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底线,不能随波逐流。
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呢?所以啊,让我们都远离乡愿,做真正的自己吧!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江西省赣州市田头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江西省赣州市田头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1~14题。
井曾令娥我见过不少井。
前年,我和父亲在北京游故宫时,看到了珍妃井。
阅不尽雕栏画栋,叹不完帝王荣华,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冷清处的一眼直径不足一米的枯井。
圆形井口覆盖一青石。
日已西斜,柏影森森,那位聪慧伶俐的伊人终逃不出禁宫内苑半步,其魂魄兮是否能化蝶翩翩?湘西乌龙山——传说中土匪出没的荒僻地,我竟然发现了这样一口水井。
井水通体透明,如若有鱼,定然“皆若空游无所依”。
走了两个多小时崎岖山路,正饥渴难耐,忽现这么一口井,旅人该多么欢欣鼓舞?我急忙跑过去,拧开空空如也的矿泉水瓶,蹲身往井里舀水,谁知手刚伸出就碰着了水——清凉的水!原来水很满,快与井口平齐,只是因为水太洁净,才使我的眼睛骗了我啊!屏息凝神,那一刻,我真的无法说出内心的震撼!我从没见过如此柔滑的水,使人联想到婴儿的肌肤,或是德芙巧克力入口的那一瞬间;她未沾任何世俗的污染,素面朝天,天光云影也不忍在其中照影儿,只有水井靠路的一面,大概是流着流着忘记了方向,故而在外随意蓄成了汪汪的浅浅的一池水。
池边蹲着一位穿青色苗衫的女子,抡着一个木槌,在槌洗一床兰花床单。
她似乎没在意我的存在,一如那眼井般沉静美好。
喝饱了肚子,灌满了瓶子,我匆匆作别了那眼井。
夏去秋来,那眼井常在我梦中出现,濡湿着我因父亲离去而忧伤蔓延的心墙……犹记得幼时,清明伯伯家门前不远处就有一口水井,没任何砖砌石垒,可能是很久以前有几个泉眼总在那儿冒着,冒着,某个勤快之人便将它稍微挖深,拓开,也就成了这口水井。
孩子们爱去井旁玩儿,尤其是春天。
井旁那棵歪脖儿垂柳又长出长长的发辫时,柳旁那棵快遮了井的一半的桑葚树上便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葡萄似的桑葚儿,馋嘴的我们“哧溜”一下爬上树,一会儿,小嘴旁,花衣上,都沾满了紫红的汁液!在井里洗洗脏乎乎的小手,待小手又像芽白般时才高高兴兴地回家。
《论语智慧》第二章之10:德与乡愿无关
《论语智慧》第二章之10:德与乡愿无关子曰:“乡愿[1],德之贼也[2]。
”——《阳货第十七》【简注】[1]乡愿:貌似好人,实与流俗合污,以取媚于世的伪善者。
愿:一作“原”。
[2]贼:毁坏,败坏。
【意译】孔子说:“媚俗讨好的伪善者是败坏道德的贼子。
”【理释】明德,便能在晓知重德与失德的根本区别之后,以真实、善良与宽和的标准严格要求自我。
伪善,固为天道所不容。
天道不假,天道均衡万物的标准与方式也不折不扣,天的耳目也听得见尘世的任何声音,看得见尘世的每一角落。
世间人事在上天面前,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也没有欺哄瞒骗的任何可能。
伪善之辈,当然可以欺得他自己,也欺得他周围的一些人,却绝对欺不了上天。
他因虚伪而获得的好处,是由特别损失了的德换来;他同流合污的劣迹,进一步加大了他的罪业。
罪业与日俱增,德分与日俱减,那么天道之下,他还会有什么出路?更重要的,他不仅败坏自己的道德,他还带动许多人一起败坏,社会也就在整体上日益堕落。
他既戕害了大众,他就越发无从救赎。
【例述】唐玄宗时期的宰相李林甫,二十岁时,还没有认真读书,好游猎,喜鹰犬,常用双手倒立。
某日忽遇一道人,对他讲:“郎君虽善此,然忽有颠坠之祸,则后悔不可及!”李林甫立刻恢复正常身姿,表示从此以后修身恭谨,不再干这些不上进的事。
道人说:“我游历人世五百年,才看到你一个人有仙缘,修炼圆满后,可白日飞升而去。
如果不愿修炼,可做二十年太平宰相,大权在握。
你回去考虑,愿意选择什么?”三天后李林甫告诉道人:“我是皇帝宗亲,自幼豪侠。
如能做二十年宰相,不愿用白日升天去交换。
”道人说:“你做官期间,应该多积阴德,不要枉杀好人,决不行阴贼之事。
”不久以后,李林甫果然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当上宰相。
他为人机巧多谋,口蜜腹剑,大兴冤狱,诛除异己,百姓苦不堪言。
二十年后的一个中午,道人忽入宰相府中:“当年我要求你做的,你口说依从,行动上并未做到。
我让你多行阴德,你却甚为阴贼,枉杀好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愿及乡愿文化
【出处】
《论语·阳货》:“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
《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孟子·尽心下》:“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
”
徐干《中论·考伪》:“乡愿亦无杀人之罪也,而仲尼恶之,何也?以其乱德也。
”
【意义】
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
孟子认为乡愿是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人。
【乡愿文化】
◆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人文文化的种类,比如说有君子文化、士文化、帮派文化、礼乐文化,俗文化、乡愿文化(潜规则文化)等等。
◆乡愿文化是现代文明的死敌,法治社会的死敌。
◆李大钊《乡愿与大盗》:“中国一部历史,是乡愿与大盗结合的纪录。
”
◆清王宜山《围炉夜话》:“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孔子何以弃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尽是俗心肠。
”
【观点】
德之贼的乡愿
□周鲁霞
《论语》注本多多。
手中就有杨伯峻、钱穆、南怀瑾、李泽厚、李零的五个版本,各有千秋。
最终还是要阅读和理解原文。
纪晓岚一生,除《阅微草堂笔记》,似乎再没有其他著述,只是编书——把前人的典籍进行搜集、整理、分类。
他的观点是:“世间的道理与事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现在如再著述,仍超不过古人的范围,又何必再多著述。
”南怀瑾感叹:这的确是一则名言。
这些年,六经注我式的畅销书势头不减,所谓的鸡汤,有的已没了真材实料,清汤寡水仅靠点鸡精来提味。
纪晓岚、南怀瑾的感叹自然很容易引起共鸣。
《论语》近乎句句经典,几乎每句话都够写本书的了。
李零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自有其道理。
若让我也选一句,应该是“乡愿,德之贼也”。
对于人格类型,孔子的划分颇为细致,乡愿为其一。
乡愿,指那些貌似忠厚老实、实则善恶是非不分、同流合污媚于世者。
孔子把乡愿看做德之贼,是发了狠的,痛绝之心可见一斑。
在孔子看来,“中行”是最高人格。
这是一个极高的境界。
因此,鲁迅先生把“中行”称为“虚悬之境”,意为不可能达到。
大概孔子也认为“中行”之难得,于是退而求其次便为狂——“狂者进取”,又其次为狷——“狷者有所不为也”。
中行既为“虚悬之境”难以企及,那就回归常识,狂与狷介为常识——进能行道、退能不为。
作为一位理想主义者,孔子虚悬一个难以企及的中行,是很正常的。
尽管狂、狷是求其次的选择,却是现实的,而且,孔子是更倾心于狂的——知其不可而为之。
唯有对乡愿,孔子开了骂,把它与小人画了等号。
乡愿具有极大的蒙蔽性,貌似中行,很容易混世。
乡愿者“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
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
狂、狷因为特立独行卓尔不群,招眼易识,也易被恶之。
所以在看人问题上,孔子是非常谨慎的。
子贡问:“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子贡再问:“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孔子的原则是:“众恶之,必察焉。
众好之,必察焉。
”对众口一词说好或者说坏的,孔子都很警惕和审慎,因为都说好的可能是乡愿,都说不好的可能是狂、狷。
很有点辩证法的味道。
还原孔子,一士人、读书人、知识分子而已。
儒家思想是经一代又一代的御用文人之手,才逐步失去自由主义、理想主义的高蹈并被改造成维护统治集团之工具的。
从道不从君——孔子身上有着读书人的那份狂;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也有着读书人的那份狷;就是不待见乡愿——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唯乡愿乎!”士人,是鄙视乡愿甚至以之为敌的,唯有狂、狷才是其真精神。
乡愿之盛行,要归结于环境或制度。
专制社会当然容不得狂,即使狷也要付出代价。
明代晚期的东林党是一“狂”的群体,就是因为声声入耳、事事关心,被阉党集团整得惨不忍睹,直至魏忠贤自缢后才歇息下来。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属于“狷”的一路,但陶渊明的生活已经被后人严重地诗情画意了,完全忽略了他辞官回乡22年与家人过着何样困苦的生活!
在我们这个讲究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人情社会,乡愿的土壤和市场颇为深厚和阔大。
因为现代职场之须臾难离,众多的畅销书依然在循循善诱如何能够乡愿。
林黛玉已不被喜欢,薛宝钗才是成功的范例。
乡愿是很难杜绝的,但至少士人应该远离,士之为士应该也就在这点事上。
虽一度为政治领袖本质还是士人的陈独秀在晚年曾说,我“绝对不说人云亦云豆腐白菜不痛不痒的话,我愿说极正确的话,也愿意说极错误的话,绝对不愿说不错又不对的话”。
这才是士人的精神和风骨。
志者,士之心也。
李零推崇的“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与我喜欢的“乡愿德之贼”,其实一个意思。
从政莫为“乡愿官”
陈凌
《贞观政要》载有这样一则故事。
西晋时期,惠帝当政,贾皇后专权,要废除司马遹太子之位,司空张华竟不据理力争,只是阿谀附和。
等赵王司马伦举兵废除贾后,派人捉拿张华时,张华辩解:“将废太子日,非是无言,当时不被纳用。
”赵王使者说:“公为三公,太子无罪被废,言既不从,何不引身而退?”张华无辞以对,遂被斩。
张华害怕失去自己的官位,不愿得罪权贵,于是“苟在阿顺”。
说到底,这是“乡愿心态”在作怪。
所谓乡愿,一乡之中,谁都不得罪,遇人笑嘻嘻,逢事打哈哈,事皆称美,实际却是圆滑世故的好好先生,正所谓“乡愿之善,既足以媚君子,好合同处,又足以媚小人”。
孟子即入木三分地刻画其为:“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
”乡愿心态,本质上是没有坚定立场、不能坚守原则,临事墙头草,决定随风倒。
现实中,一些干部信奉多栽花、少栽刺的庸俗哲学,不讲原则讲关系,不看章程看面子,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有的面对丑恶现象不敢说不,遇到歪风邪气和稀泥,遇到矛盾问题更是绕道走;有的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平平安安占位子、庸庸碌碌混日子。
凡此种种,归结为一点,就是好人主义盛行,担当精神匮乏。
为官一任,不干事、无担当,尸位素餐,有你何用?诚如古人所言:“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
有人认为,乡愿才是为官之道。
一些人谋人不谋事,自以为懂得察言观色,混得八面玲珑,就能一路“通达”。
说到底,这是私心太重作祟。
在“乡愿官”眼里,位子是头等大事,私利是第一考虑。
权力姓公不姓私,时时事事都为自己打算,势必会公事不想做,公义不愿
担,弊害不小。
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决定结果。
为官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事业如何发展?不管是非、曲意混世,社会风气如何净化?不碰难题、不解民忧,又怎能赢得群众的认可?当然,表面看来,一些“老好人”“乡愿官”似乎口碑不错。
然而,真正的评价,来自于实践,来自于群众。
没有过得硬的作风,没有经得起检验的实绩,泡沫总会在阳光下破灭,一时的虚名既立不住,更靠不住。
古人云:“夫仁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一批批优秀党的干部,正是公而忘私、勇于担当,以无功为耻,以实绩为德。
焦裕禄跑遍兰考1600个沙丘探求治沙之法,孔繁森在茫茫雪域跋涉8万多公里苦思发展之策,牛玉儒“生命一分钟,敬业六十秒”,杨善洲用20多年造就莽莽林海惠及群众,兰辉冒着摄氏30多度高温天气的炙烤为村民排除险情……摒除私心杂念,眼里有群众,心中装着公义,才能干出一番事业,人生才有价值。
良工有言:“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
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
”木心正不正,影响着开弓之箭准不准。
对干部而言,为官要立志,做官先做人,只有清除了乡愿心态等思想杂质,才能志坚念纯,从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