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课堂教学的“动”、“静”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课堂教学的“动”、“静”关系
发表时间:2013-05-31T14:46:42.827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4期供稿作者:吴达清[导读] 只有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课堂,提高上课的效率,那么,提高教学成绩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吴达清(贵州省黎平职校贵州黎平557300)摘要:在教学活动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两者不能截然分开。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很难将静态的活动与动态的活动绝对地划分开,它们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动与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犹如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所以课堂教学要动静有机结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关键词:课堂教学动静相宜俗话说“水动则活”,商业推销常走街串巷,流动经营能“以动制静”,靠的是灵活与近距离接触消费者,把好的东西和服务送到离他们最近的地方,从而实现销售目的。课堂教学理应有启于此,乃异曲同工。因此课堂教学既不能一味地追求热闹,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安静。当静之处则静,当闹之处则闹,闹与静结合方能彰显课堂教学的本质。教学中的“动”,能活跃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兴趣;“静”,则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思维的深入。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动静关系,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填鸭式教学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教师传道授业,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板学生抄,整堂课都是在教师严格的把持下进行填鸭式的灌输。表面上看似乎井然有序,作为老师心里也坦然:该说的说了,该写的写了,面面俱到,滴水不漏,而且课堂应该说是相当安静,因为课堂上只有一个声音,那只是老师的声音;只有一种思路,那就是老师的思路。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学生只是教师完成教学的一种“工具”。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人,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堂教学过分注重教师的知识霸权,教师的观点是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课堂上往往只有一个声音——教师在唱“独角戏”。不难看出:如果课堂上一直静下去,那将是死水一潭,毫无生气!因为这样的课堂是如此的封闭,难道不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吗?
二、高效课堂需要动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从哲学角度来讲,动与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犹如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而新课程下的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教学中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自由交流、评议等方式。有道是:“动”不起来的车子是无用的,“静”不下来的车子则是可怕的;“动”不起来的球队是令人憋气的,“静”不下来的球队则是令人放心不下的。此言深得“动”、“静”之妙方。课堂也是如此,课堂上的“静”是学生知识的自我构建、能力的自我形成、思想的自我碰撞,是“动”的准备、“动”的铺垫;课堂上的“动”是同学间思维的交融、智慧的搏击、心灵的沟通,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静”的张扬、“静”的升华。该动的时候一定要动起来,这里的动就是要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必须是一个让学生获得知识与培养技能同步进行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将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如何实现动静相宜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动静结合,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钓鱼讲究静,但钓鱼过程中所说的静也是相对的,并不是要守在某一个地方一动不动。有经验者根据季节、时间、水域以及垂钓环境而论,在某一钓位长时间不上鱼的情况下,应该考虑“动一动”,有时适当地动一动反而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大合唱的队形,单靠静态的队形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要有创新,采取以动制静,可以在唱歌的过程中变换队形,可以从一个形状变成另一个形状,在演唱的同时也可设置一些动作,这样使其与队形动作更加协调。
新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追求平等、合作、对话的师生关系。新时期的教学,应改革过去的传统教法,让课堂由“静”变“闹”,要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让课堂从教材及教师的专制中逐渐走出,走向学生,走向开放,走向互动,变“鸦雀无声”的看一人表演为灵活多变的多组、多人互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要动、静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活跃的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需要活力,但是静下心来思考是学习探究的基础。所以课堂教学要动静有机结合,留足安静的思考时间,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
2.课堂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
有人总结:“动”的课堂,首先是一个动态的课堂;“动”的课堂,还应该是一个自主生发的课堂;“动”的课堂,还是一个生动的课堂。
如何让“静”的课堂“动”起来?关键在于一个“活”字。首先,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实现耳、眼、口、手、脑“全频道”接收、“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要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放开手脚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教学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再次,要放飞学生的心灵,允许学生自由争论。要让课堂活起来,就得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这样才会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同时教师也要放下架子,主动亲近学生,鼓励学生敢说而不要怕说错,对于学生回答错了也不应强压打击。
让学生“动”起来,是让学生学会动手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是让学生学会动手做,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让学生“动”起来,是让学生学会动脑思考,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理、提升。只有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课堂,提高上课的效率,那么,提高教学成绩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3.“动与静”有的放矢
新课改以来,我们的课堂应该说是相当的热闹。如果教师总是一味钟情于课堂讨论,学生的思维是“活”了,情趣是“灵”了,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内化并形成相应能力就得不到保障。
因此我们不能片面追求“热闹”,要经得起“冷场”,教学过程中适度的“沉默”和“讨论”乃至“争辩”等环节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
总之,教学是门艺术,激活课堂更需要技巧。它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材,不同的语言,采用不同的教法,运用灵活的教艺,定会使“静”的课堂“动”起来,达到动静相宜,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实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