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计算说明书
水井降水计算书
水井降水计算书
1. 前言
本文档旨在提供水井降水计算的方法和步骤,用于确定井底地区的降水量,以便进行水资源管理和规划。
2. 计算方法
水井降水计算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1. 确定所研究区域的降水量数据来源,例如气象站的观测数据或模拟模型的输出结果。
2. 收集所选数据的时间范围,并确保数据的在一定时间间隔内连续。
3. 对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去除异常值和填补缺失值。
4. 将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平均降水量、最大降
水量和最小降水量等参数。
5. 根据井底地区的位置和地形条件,确定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例如,可以使用插值方法对离散的降水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得到连
续的降水场。
6. 根据得到的降水场,结合井底地区的地理信息和土壤条件,
进行水井降水量的估算。
可以使用适当的模型或公式,如水环境保
护标准中的计算方法。
3. 注意事项
在进行水井降水计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选择合适的数据源和时间范围,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要注意异常值的处理方式和缺失值的填
补方法,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 在确定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插值方法,避免过度平滑或不准确的结果。
- 在进行水井降水量估算时,要考虑地理信息、土壤条件和水文地质情况等因素,选择适当的模型或公式,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4. 结论
本文档介绍了水井降水计算的方法和步骤,希望能为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有用的参考。
在进行水井降水计算时,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数据源、方法和模型,以获得准确可靠的计算结果。
降水工程计算书
降水工程计算书1.场地降水工程设计方案条件的分析根据已掌握的场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根据场地的地质特性及水文地质情况的分析,场地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上部为粉细砂、中砂、粗砂为含水层,下部以细砂、中砂、粗砂为主的承压含水层,按区域水文地质工作资料,松花江漫滩过渡区粉质粘土夹层大面积以透镜体分布,各含水层水力联系密切,即为统一含水层。
总含水层厚度为40米。
场地含水层厚度大,水量较丰富,根据以往经验,其渗透系数K=10m/d。
根据渗透系数变化规律及附加系数本工程降水井深范围内含水层综合渗透系数取暂定为K=10m/d。
选取适当地质条件和各种参数,进行合理的井点布设能够满足工程施工的要求,场地内地势较为平坦,周边没有建筑物,所以不用设置应急回灌井点。
2.基坑降水设计方案的确立根据《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并根据场地的地质条件,主要对上部粉细砂、中砂、粗砂,含水层进行降水,其渗透性好,含水量丰富,为保证正常施工,采用管井降水。
3.渗水系数的选择根据地质报告建筑物基础所需无水施工深度要求,井管降水面大部分坐落在粉细砂、细砂、中砂层上,降水深度在基准零点以下至8.0米标高位置处,根据地质报告及经验其实际渗透系数K=10m/d。
根据渗透系数变化规律及附加系数本工程降水井深范围内含水层综合渗透系数取暂定为K=10m/d。
根据以往降水工程经验,渗水系数K值的变化非常大,实际施工时K值还要按实际抽水确定,以满足降水深度的要求。
4.确定井管的埋置深度H=h1+h2+△H+IL1+l=4.0+3.5+0.5+0.1×40+6=18米式中:H—井点管埋置深度(m);h1—地下水位至基坑底面的距离(m);h2—井点管埋设面至地下水位的距离(m);△H—降水后地下水位至基坑底面的安全距离(m); I—降水曲线坡度,一般可取1/10;L1—井点管中心至基坑中心的水平距离(m);l —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m ),过滤管的长度可按6.0米计算。
降水管计算书
降水管计算书
一、计算说明
本文档用于计算降水管的尺寸和流量,确保排水系统能够有效处理降水情况。
二、计算公式
1. 计算管径尺寸的公式:D = √(4Q/πv)D = √(4Q/πv)
其中:
- D 表示管径尺寸(单位:米)
- Q 表示需要处理的降水流量(单位:立方米/秒)
- v 表示水流速度(单位:米/秒)
- π 表示圆周率,取值约为3.14
2. 计算降水管的流量:Q = Av Q = Av
其中:
- A 表示管截面面积(单位:平方米)
- v 表示水流速度(单位:米/秒)
三、操作步骤
1. 确定需要处理的降水流量 Q(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测算或估计)。
2. 根据计算公式 1,计算出管径尺寸 D。
3. 选择合适的管径尺寸 D(为了更好的流动性,建议选择较大的尺寸)。
4. 根据选择的管径尺寸 D,计算出管截面面积 A(使用公式 A = πD^2/4)。
5. 根据计算公式 2,计算出降水管的流量 Q。
6. 检查计算结果是否符合预期,如果不符合,重新调整参数并重新进行计算。
四、注意事项
1. 在计算过程中,尽量使用合适的单位进行计算,例如流量使用立方米/秒,尺寸使用米等。
2. 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可以进行多次计算和调整,以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3. 计算结果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请在实际施工中根据需要进行合理调整。
4. 本文档提供的计算方法适用于一般情况,复杂情况可能需要更为精确的计算方法,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以上为降水管计算书,希望能对您的工作有所帮助!如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和我联系。
雨水量的计算说明书
雨水量计算说明书一、雨水量的计算1.1 根据该城镇的暴雨强度公式为:497.0)724.3()y lg 625.01(078.992++=t T q 式中 q ——设计暴雨强度公式(ha s L ∙/)y T ——设计重现期(a)t ——设计降雨历时(min )重现期:y T =1年,降雨历时:t=t 1+mt 2。
式中 t 1——地面集水时间(min ), 取5~15min ;t 2 ——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m —— 折减系数,暗管取2,明渠取1.2。
在该城镇中采用暗管排水,取m=2, t 1=10min 。
1.2 径流系数计算根据规划的地区类别,采用区域综合径流系数。
城市市区区域综合径流系数值0.5—0.8,在此城镇计算中C1-10取0.6,C11取0.4。
单位面积径流量:497.020)724.3210(078.992++⨯=t C q W =497.02)724.3210(078.9926.0++⨯t 497.021)724.3210(078.992++⨯=t C q W =497.02)724.3210(078.9924.0++⨯t设计流量Q 为:0q A Q ⨯=灌渠内雨水流行时间为:t 2=L/v式中 L ——管长(m )V ——雨水在管内的流速(m/s )坡降:L S h ⨯=设计管内底标高的最小值为地面标高减去管道的最小覆土厚度加上管径,埋深为设计地面标高减去设计管底标高。
管径、流速、流量等的确定采用满流水力计算表。
二、雨水管网定线2.1排水体制的选择规划区排水设施不完善,无完整排水系统,雨污合流排放,未经处理就近排入水体。
规划区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片区内规划用地竖向高程均在20年一遇的洪水位线之上。
暴雨强度公式根据附录:福建各地暴雨强度公式选用。
管材采用钢筋混凝土管。
2.2管线定线原则: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
雨水管渠应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坡度布置,要以最短的距离靠重力流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池塘、河流、湖泊等水体中。
降水计算书
降水计算书一、计算过程及相关公式说明1、基坑涌水量计算(1)本工程基坑类型属于均质含水层潜水完整井基坑,且基坑远离边界。
(2)基坑简图:(3)计算公式:其中 Q──基坑涌水量,单位m3/d;k──渗透系数,本工程取k=2;H──潜水含水层厚度,单位m;S──基坑水位降深,单位m;R──降水影响半径,单位m;R=2S(Hk)-2r0──基坑等效半径,单位m。
对矩形基坑r=0.29(a+b),a、b分别为基坑长短边,对不规则形状的基坑r=A/π,A为基坑面积。
2、降水井数计算(1)降水井数计算公式:n=1.1Q/qn──降水井数,单位眼;Q──基坑涌水量,单位m3/d;q──单井出水量,单位m3/d。
(2)单井出水量计算公式:q=120πrslk-3q──单井出水量,单位m3/d;rs──降水井半径,本工程为0.15m;l1──过滤器长度进水管长度,单位m;k──渗透系数,本工程取k=2。
3、基坑中心点水位降深计算(1)本工程基坑类型属于块状基坑,且属于潜水完整井稳定流。
(2)计算公式:其中 S──基坑水位降深,单位m;H──潜水含水层厚度,单位m;Q──基坑涌水量,单位m3/d;k──渗透系数,本工程取k=2;R0──基坑等效半径与降水井影响半径之和,单位m;R= r+Rn──降水井的数量,单位眼;r1,r2,……rn──各井距基坑中心或各井中心处的距离,单位m。
4、降水井深计算(1)计算公式:h=S+h1+l+l1+l2h──降水井深度,单位m;S──基坑水位降深,单位m;h1──现状地面至现状水位高差,单位m;l── ir(降水曲线坡度×基坑等效半径) ,本工程取i=1/10;l1──过滤器进水管长度,单位m;l2──沉砂管长度,单位m。
(2)计算简图:二、粗格栅间及提升泵房1、基坑涌水量计算=1.366*2*(2*16.50-11.70)11.70/lg(1+134.42/21.13)=785.31m3/dQ──基坑涌水量,单位m3/d;k──渗透系数,本工程取k=2;H──潜水含水层厚度,H=16.50m;S──基坑水位降深,S=16.50-4.80=11.70m;R──降水影响半径,R=2S(Hk)-2=2*11.7*(16.5*2)-2=134.42m;r0──基坑等效半径, r=0.29(a+b)=0.29*(43.05+29.8)=21.13m。
降水计算书
降水设计计算书1、水文地质参数的选择根据本工程的地质勘察报告及勘察单位所提供的具体参数和我方掌握的抽水试验资料,临近场区地质勘察报告,并考虑几年来本场区地下水变化及地下水水位的季节性变化等因素,合理选取计算参数。
2、计算过程2.1、基坑等效半径r0r0=0.29(a+b)式中:r0—矩形基坑圆形概化后的等效半径(m)a、b—分别为基坑的长、宽 (m),取a=76m;b=53.0m计算得:r= 37.41m2.2、降水井深度HH≥H1+h+iL+l+l1+l2式中:H —井点管井的埋置深度(m)H1—井点管埋设面至基槽底面距离 (m),取H1=7.35m(集水坑加深1.0m考虑) h—基坑中央最深挖掘面至降水曲线最高点的安全距离(m), h要求值为0.50m。
L—井点管中心至基坑中心的短边距离(m),取L=20mi—降水曲线坡度,因为基坑内潜水将被疏干,所以取i≈0.1l—滤管有效长度(m),取l=1.00ml 1—沉砂管长度(m),取l1=1.00ml 2—井拖高度(m),取l2=0.3m计算得,H =7.35+0.5+2.5+1.0+1.0+0.3=12.65m取H=13.0m(考虑沉淀)并且施工时,降水井四周全包裹双层100目尼龙网过滤砂子,并填满滤料。
2.3、降水影响半径RR=2S√kH式中:R—降水影响半径(m)S—水位降低值(m), S=7.35mk—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d),取k=0.03m/dH—含水层厚度(m),取H=13m。
计算得:R=9.18m2.4、基坑涌水总量QQ=1.2*1.366k(2H-S)S/lg(1+R/r)计算得:Q=70.95m3/d其中1.2—经验系数2.5、降水井井点数量nn=1.1Q/q式中:Q—基坑总涌水量(m3/d)q—设计单井出水量(m3/d)单井出水量q=j·120πdl• 3√ k式中:j—经验系数,取j=0.13d—滤管直径(m),取d=0.40ml—滤管长度(m),取l=1.00m计算得:q=5m3/d计算得:n=15眼,根据实际情况布设15眼,井间距16.0m,井深13m。
降水计算书
北通220KV架空线入地(新城基业)工程降水井计算书一、降水井深度设计:Hw= Hw1+ Hw2+ Hw3+ Hw4+ Hw5其中:Hw:降水井深度(m)Hw1:基坑深度Hw2:降水水位距离基坑底要求的深度Hw3:iri为水利坡度。
取i=1/4,r为降水井分布范围内的等效半径。
Hw4:降水井过滤器工作长度取1mHw5:沉砂管长度取3m二、基坑涌水量计算以100米为一计算段流量计算公式为:Q= 1.366K(2H-S)SIgR-Igr其中:Q:出水量(m3/d)K: 渗透系数(m/d)本工程为K =1.2(m/d)S:基坑设计水位降深值(m)Hm: 1/2S(m)I: 3(m)H:潜水含水层厚度(m):H=S+hm+IR:井群影响半径(m):R=2S*(H*K)-2r: 基坑等效半径(m)单井出水量:q= ld *24 =1*300*24 =40.00(m3/d)a 180井点数:n=Q/q井距: m=100/n三、详细计算(一)过河段计算1、井深计算已知:设计过河段设计河底高程14.65m,基底高程最低点8.25m,得出Hw1=6.4m,降深1m后高程为7.4m,得出Hw2=1m,基础宽度B=5.6m,则r=1/2*5.6+11.2=14m,得出Hw3=1/4*14=3.5mHw=6.4+1+3.5+1+3=14.90m 井深取15m,施工中不小于15m。
2、涌水量计算:现状地下水位14.65m,降深后高程7.25m,则S=7.4mH=7.4+1/2*7.4+3=14.1mR=2*7.4*(14.1*1.2)-2=57.90mr=14mQ= 1.366*1.2*(2*14.1-7.4)*7.4 =409.19(m3/d)Ig57.90-Ig14井点数:n=Q/q=409.19/40.00=10.23=11(眼)井距:m=100/n=100/11=9.09m 取m=8m3、过河段降水井深度不小于15m,在隧道中线两侧14m处错开布置,每侧降水井间距8m。
降水计算书样本
----------------------------------------------------依据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 简称: 《建筑基坑规程》(2012)计算模型:潜水,完整井,基坑远离边界--------------------------------------------------基本参数:水位降深 2.500(m)潜水含水层厚度 9.000(m)渗透系数 25.000(m/d)过滤器半径 0.250(m)井水位降深 12.000(m)单井出水量 250.000(m3/d)--------------------------------------------------沉降影响深度内土层数:1地下水埋深: 1.500(m)层号层厚度(m) Es(MPa)1 9.000 22.000--------------------------------------------------基坑轮廓线定位点数:4定位点号坐标x(m) 坐标y(m)1 659.154 466.3732 719.150 466.3733 719.154 446.3734 659.154 446.373--------------------------------------------------降水井点数:6井点号坐标x(m) 坐标y(m) 抽水量(m3/d)1 656.713 467.026 250.0002 686.713 467.026 250.0003 716.713 467.026 250.0004 656.713 445.026 250.0005 686.713 445.026 250.0006 716.713 445.026 250.000--------------------------------------------------任意点降深计算公式采用:《建筑基坑规程》(2012)公式沉降计算方法: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2011》方法,考虑应力随深度衰减,且考虑相互影响半径沉降计算影响半径: 20.000(m)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0.800--------------------------------------------------[计算结果]:1.基坑涌水量计算:根据《建筑基坑规程》(2012)7.3.11 确定降水影响半径 R = 360.000(m)根据《建筑基坑规程》(2012)附录E 确定基坑等效半径 r0 = 19.544(m)基坑涌水量 = 1025.994(m3/d)2.降水井的数量计算:按《建筑基坑规程》(2012)7.3.15计算得:单井出水量按250.000(m3/d)计算,需要降水井的数量 = 53.单井过滤器进水长度计算:按《建筑基坑规程》(2012)7.3.16验算得:单井过滤器进水长度 = 0.907(m)4.各点降深与地表沉降计算:降深按《建筑基坑规程》(2012)计算按用户指定的井数(6)、井位、各井抽水量,计算得:在指定范围内: 最小降深=0.000(m) 最大降深=0.000(m)在指定范围内: 最小沉降=0.0(cm) 最大沉降=0.0(cm)5.建筑物各角点降深与沉降计算:建筑物角点1: 降深=2.151(m) 沉降=0.616(cm)建筑物角点2: 降深=1.424(m) 沉降=0.422(cm)建筑物角点3: 降深=1.502(m) 沉降=0.447(cm)建筑物角点4: 降深=2.505(m) 沉降=0.702(cm)建筑物各角点: 最小降深=1.424(m) 最大降深=2.505(m)建筑物各角点: 最小沉降=0.4(cm) 最大沉降=0.7(cm)建筑各角点之间最大倾斜率 = 千分之 0.0516.观察剖面上各点降深与沉降计算:观察剖面上: 最小降深=2.151(m) 最大降深=2.505(m)观察剖面上,地表: 最小沉降=0.6(cm) 最大沉降=0.7(cm)观察剖面上,建筑物埋深平面: 最小沉降=0.6(cm) 最大沉降=0.7(cm)。
降水计算书
一、基坑底渗流稳定验算---------------------------------------------------------------------- ----------------------------------------------------------------------式中_P cz ———基坑开挖面以下至承压水层顶板间覆盖土的自重压力(kN/m 2);_P wy ———承压水层的水头压力(kN/m 2);_ K y ———抗承压水头(突涌)稳定性安全系数,规范要求取大于1.100。
H=5.8m ,h=2.0m ,承压水位1.7m ,承压水头7m ,P=7×10=70kPa K y = 39.46/70.00 = 0.56 < 1.10基坑底部土抗承压水头不稳定!二、基坑涌水量计算(1)③层均质含水层承压水完整井涌水量按下式计算:)01lg(73.2r R MSK Q +=其中:含水层厚度M=2.1m ,承压水位1.9m ,水位降至坑底以下0.5m ,即水位降至标高-3.7m ,降深5.6m 。
含水层室内渗透系数K=9.1×10-5cm/s ,考虑到水平渗透性能强于垂直渗透性能,该层渗透系数K 取1.4×10-4cm/s ,即K=0.12m/d 。
基坑面积A=24357.1m 2降水影响半径R=10S k =10×5.6×12.0=19.4m基坑等效半径r 0=πA =88m基坑涌水量Q=)884.191lg(6.51.212.073.2+⨯⨯⨯=44.5m 3/d (2)确定井点管数井点管数n=1.1q QQ=44.5m 3/d ,取单根井管经验值q=0.5m 3/d ,n=98根每套轻型井点降水主管长60m ,支管间距1.2m ,支管50根。
共需2套降水井点管。
(3)⑥层均质含水层承压水完整井涌水量按下式计算:)01lg(73.2r R MSK Q +=其中:含水层厚度M=6.6m ,承压水位1.7m ,水位降至坑底以下0.5m ,即水位降至标高-3.7m ,降深5.4m 。
降水井设计计算书
本工程A 区:1 降水范围:为了不影响土方开挖和基础施工,降水井布置在基坑开挖线上外1m 处。
2 降水深度:要求将地下水降至建筑物标高-8.0m ;。
3 地下水静止水位:ho=-2.0米。
4 渗透系数:K =30.0m /d ;5 基坑为长方形箱体,取83.1米长度计算和33.3米宽度计算则假象半径:ro= 0.29(a+b )=0.29⨯(83.1+33.3)=33.8米;6 基坑降水降深:S=1m 。
7 单井涌水量q=120πrlk 1/3=120⨯3.14⨯0.15⨯2⨯3.1=350立米/d.采用600直径的降水井,井管内径0.15m ,壁厚5cm ;滤管长度2m 。
8基坑涌水量:9 井的数量为:1.1⨯5077.4/350=16个建筑物总长度:83.1+83.1+33.3+33.3=232.8米。
则井点布置采用基坑西侧每10米均匀设置,其余三侧每15米均匀设置,自基坑坡顶线外1米设置。
()dm arsh arsh l l /4.50777.1786.286)018.022.041.1/(247.0/986.286]22.0lg 1lg 72[730366.1]22.0lg lg S KS[366.1Q 35020.4433.820.6633.8502b0.44l r 0.66l r b 200=⨯=⨯--+⨯=-++⨯⨯⨯=-++=⨯⨯⨯K——渗透系数=30m/dH——含水层厚度=13mS降——基坑降水降深=1.0m10.井管的埋设深度:H=Hw1+Hw2+Hw3+Hw4+Hw5+Hw6=8+1+0.1 15+2+2+0.5=15.米取H=15米式中H:井管的埋设深度Hw1——基坑深度(m);Hw2——降水水位距离基坑底要求的深度(m);Hw3——ir0;i为水力坡度,在降水井分布范围内宜为1/10~1/15;r0为降水井分布范围的等效半径或降水井排间距的1/2(m);Hw4——降水期间的地下水位变幅(m);Hw5——降水井过滤器工作长度(m);Hw6——沉砂管长度(m)。
降水计算书
二、降水计算书
本次按照基础底板需开挖深度考虑基坑降水方案,该基坑降水主要采用管井降水,电梯井部分开挖后如有必要可以另外采用轻型井点从开挖后的基坑底部进行二次降水。
基坑西侧若在汴西湖蓄水后施工,可根据需要增设一级轻型井点辅助降水。
(1)管井计算
管井井深20m,井底进入第⑤层细砂层底、⑥层粉质粘土层表,按完整井、基坑远离边界计算,管井外径0.6m,内径0.3m,四周布置在距离基坑边缘2m处。
本次依据开封市地层渗透性经验值,综合考虑土层渗透系数取k= 3.0m/d,含水层厚度按17.0m计算,降水至基坑中心坑底下0.5-1.0m处,其水位降低值Sw=4.0m。
1)基坑等效半径r0及降水影响半径R
基坑降水面积约为:50000㎡,故由公式得基坑的等效半径为:126米,降水影响半径R=57米
2)基坑涌水量计算
基坑总涌水量按均质含水层潜水完整井计算,总涌水量为:3903m3/d
3)管井布置数量确定
管井单井出水量q:400 m3/d,考虑群井效应及地区经验,取q=60 m3/d
降水井个数n为:1.1*3903/60=71.6
取降水井个数n=72。
实际布置管井92眼。
降水方案满足要求。
管井降水计算书
管井降水计算书
一、水文地质资料
r0为基坑范围的引用半径(m):r0=(r1+r2r+r3+r4+…+rn)1/n 降水干扰井群分别至基坑中心点的距离;
S为基坑水位降深(m):
D为基坑开挖深度(m):取9.0m
d w为地下静水位埋深(m):取4.5m
sw为基坑中心处水位与基坑设计开挖面的距离(m):取0.5m
通过以上计算可得基坑总涌水量为2672m3。
2、降水井深度确定:
降水井深度按下式:
H W =H1+ H2 + H3 + H4 + H5 + H6
H W—降水井深度(m);
H1—基坑深度(m);(取9.0m)
H2降水水位距离基坑底要求的深度(m);(取1.0m)
H3
H1
H2
H W
3
q
d
l
a100)
4、基坑中心水位降深计算:
S1为基坑中心处地下水位降深;
r i为各井距离基坑中心的距离。
根据计算得S1=5.512m > S=5m,故该井点布置方案满足施工降水要求!。
一份完整的井点降水参数计算书
轻型井点降水1、适用范围本工工艺标准使用于单级轻型井点降水,进行井点降水后利于基础施工、排水 固结、增加基坑的稳定性、消除流沙、管涌、减少地下水对建筑的上浮作用等。
1.1、 土质条件:土层渗透系数0.1〜20m/d 的填土、粉土、粘土、砂土;1.2、 降水深度:W 6m ;2、编制依据2.1、 《上海市基坑工程技术规范》2.2、 《嵌基坑支护技术规范》2.3、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2.4、《建筑施工手册一一第四版》3、施工准备3.1、 材料准备支管、总管、连接套管、中粗砂、粘土、膨润土;3.2、 设备准备1) 泵机:真空泵或射流泵;2) 成孔设备:高压水枪、钻孔机、洛阳铲;3.3、 场地准备1) 现场用水:给水管网布置,冲孔高压水枪用水;2) 现场排水:安排合理排水管道,降水前施工现场排水系统完成;3) 现场用电:按井点冲成孔时用电量、抽水设备用电量;4、施工方法4.1、布置方式1)井点构造DG/TJ08-61-2010 JGJ120-99GB50497-2009并点:降水构造图A、井点管直径宜为38mm〜55mm,长度为6m〜9m;B、过滤器采用与井点管相同规格的钢管制作,长度为1m〜2m,过滤器底端封闭。
过滤器表面的进水孔直径10mm〜15mm,梅花状排列,中心距30mm〜40mm,孔隙率应大于15%。
紧贴过滤器外壁采用双层滤网包裹,内层滤网宜采用30〜80目的金属网或尼龙网,外层采用3〜10目的金属网或尼龙网,管壁与滤网间采用金属丝绕成螺旋形隔开,滤网外层应再绕一层粗金属丝。
滤管下端安装一个锥形铸铁头;C、连接管与集水总管连接管采用透明塑料管,集水总管直径宜为65mm〜110mm;D、抽水设备真空井点降水通常采用真空泵、射流泵,真空泵由真空泵、离心泵、水气分离器等组成,射流泵由离心水泵、射流器、水箱等组成;2)布型确定井点管布置根据基坑平面形状、水文地质条件及降水深度确定;A、基坑宽度小于6m时采用单排井点,布置于地下水上游,其布置见下图;单排线成井点布宜B、基坑宽度在6m〜20m时采用双排井点,布置于长边两侧;C、基坑宽度大于20m时采用环形井点,大于30m时坑中设置线状降水井点,线状降水井点总管长度不宜横跨两个土方开挖分段。
管井降水计算书
管井降水计算书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1、基坑总涌水量计算:根据基坑边界条件选用以下公式计算:Q=πk(2H-S d)S d/ln(1+R/r o)=π5(2×ln(1+=Q为基坑涌水量;k为渗透系数(m/d);H为含水层厚度(m);R为降水井影响半径(m);r0为基坑等效半径(m);S d为基坑水位降深(m);S d=(D-d w)+SD为基坑开挖深度(m);d w为地下静水位埋深(m);S为基坑中心处水位与基坑设计开挖面的距离(m);通过以上计算可得基坑总涌水量为。
2、降水井数量确定:单井出水量计算:q0=120πr s lk1/3降水井数量计算:n=q0q0为单井出水能力(m3/d);r s为过滤器半径(m);l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m);k为含水层渗透系数(m/d)。
通过计算得井点管数量为4个。
3、过滤器长度计算群井抽水时,各井点单井过滤器进水长度按下式验算:y0>ly0=[k×(lgR0-lg(nr0n-1r w)/n]1/2l为过滤器进水长度;r0为基坑等效半径;r w为管井半径;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R0为基坑等效半径与降水井影响半径之和;R0=R+r0R为降水井影响半径;通过以上计算,取过滤器长度为。
4、基坑中心水位降深计算:S1=H-(H2-q/(πk)×Σln(R/(2r0sin((2j-1)π/2n))))S1为基坑中心处地下水位降深;q=πk(2H-S w) S w /(ln(R/r w)+Σ(ln(R/(2r0 sin(jπ/n)))))q为按干扰井群计算的降水井单井流量(m3/d),按下式计算:S w= H1+s-d w +r o×i =+根据计算得S1= >= S d=,故该井点布置方案满足施工降水要求!。
雨水量的计算说明书
雨水量计算说明书一、雨水量的计算1.1 根据该城镇的暴雨强度公式为:497.0)724.3()y lg 625.01(078.992++=t T q 式中 q ——设计暴雨强度公式(ha s L ∙/)y T ——设计重现期(a)t ——设计降雨历时(min )重现期:y T =1年,降雨历时:t=t 1+mt 2。
式中 t 1——地面集水时间(min ), 取5~15min ;t 2 ——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min );m —— 折减系数,暗管取2,明渠取1.2。
在该城镇中采用暗管排水,取m=2, t 1=10min 。
1.2 径流系数计算根据规划的地区类别,采用区域综合径流系数。
城市市区区域综合径流系数值0.5—0.8,在此城镇计算中C1-10取0.6,C11取0.4。
单位面积径流量:497.020)724.3210(078.992++⨯=t C q W =497.02)724.3210(078.9926.0++⨯t 497.021)724.3210(078.992++⨯=t C q W =497.02)724.3210(078.9924.0++⨯t设计流量Q 为:0q A Q ⨯=灌渠内雨水流行时间为:t 2=L/v式中 L ——管长(m )V ——雨水在管内的流速(m/s )坡降:L S h ⨯=设计管内底标高的最小值为地面标高减去管道的最小覆土厚度加上管径,埋深为设计地面标高减去设计管底标高。
管径、流速、流量等的确定采用满流水力计算表。
二、雨水管网定线2.1排水体制的选择规划区排水设施不完善,无完整排水系统,雨污合流排放,未经处理就近排入水体。
规划区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片区内规划用地竖向高程均在20年一遇的洪水位线之上。
暴雨强度公式根据附录:福建各地暴雨强度公式选用。
管材采用钢筋混凝土管。
2.2管线定线原则: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水体。
雨水管渠应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坡度布置,要以最短的距离靠重力流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池塘、河流、湖泊等水体中。
排水井降水计算书
排水井降水计算书
1. 引言
本计算书旨在对排水井进行降水计算,以为相关工程提供必要
的数据和依据。
2. 计算方法
排水井的降水计算一般采用罗斯托克公式,该公式是根据降水
强度和排水井的容量来计算排水井的排水速率。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Q = C \times A \times i\]
其中,\(Q\)表示排水速率,\(C\)表示罗斯托克系数,\(A\)表示
排水井的有效面积,\(i\)表示降水强度。
3. 数据输入
以下是进行排水井降水计算所需的数据输入:
- 排水井的有效面积(单位:平方米)
- 降水强度(单位:毫米/小时)
- 罗斯托克系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值)
4. 计算结果
根据输入的数据,通过罗斯托克公式进行计算,可以得出排水井的排水速率。
将计算结果提供给相关工程师或设计师,以便进行后续工程设计和规划。
5. 结论
排水井降水计算是设计和规划排水系统的重要工作,通过合理的计算和数据输入,可以获得准确的排水速率,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
以上为排水井降水计算书的基本内容,希望能对您的工作有所帮助。
道路降水设计计算书
道路降水设计计算书
一、项目背景
本项目是针对某个道路工程进行降水设计计算。
二、设计要求
根据相关标准和规范,对道路工程进行降水设计计算,确保能
够合理、高效地排水,防止道路积水。
三、设计方法
为了准确计算道路降水设计需要采用以下步骤:
1. 收集相关数据:收集降雨资料、地形地貌数据和道路工程相
关参数。
2. 计算设计频率:根据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确定设计频率。
3. 降雨计算:利用设计频率和降雨资料,进行降雨计算,得到
不同时间段内的降雨量。
4. 设计流量计算:根据降雨量和道路工程参数,计算设计流量。
5. 排水设施设计:根据设计流量,确定适当的排水设施类型和
容量,进行排水设施的布置和设计。
四、设计结果
经过以上计算和设计,得到了道路降水设计的结果如下:
1. 设计频率:XX年一遇;
2. 不同时间段内的降雨量:XX毫米;
3. 设计流量:XX立方米/小时;
4. 排水设施:采用XX类型,容量为XX立方米。
五、结论与建议
根据设计结果,可以确定道路工程的降水设计满足相关要求。
在实际施工中,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排水设施的建设和布置,以确保道路的排水正常,避免积水问题的发生。
降水计算说明书
XX项目基坑降水计算说明书一、基本条件XX基坑深度从建筑正负零到基坑底深度5.45m,基坑降水井轴线所围区域近似为梯形,长边最长约200m,短边最宽约160m,基坑周长约640m,降水面积约26600m2。
场地为Ⅰ级阶地,场地地层主要为场区内地基土自上而下依次为:(Q4ml)①杂填土、(Q4ai+pl)②含砂粉质黏土、③细砂、④圆砾、⑤卵石、⑥圆砾混黏性土、(γ52)⑦~⑨花岗岩。
场地地层的典型剖面如图。
图:场地地层典型剖面根据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地地下水属孔隙潜水类型,具有微承压性质,主要埋藏于③~④层中。
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侧向径流补给,并以蒸发及地下径流方式排泄。
地下水位受季节影响,每年6~9月为丰水期,12月至翌年3月为枯水期,年变化幅度1.00m左右。
勘察期间(1月初)为枯水期;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3.20~5.10m,平均稳定水位3.90m,高程184.49~185.57m,平均高程185.40m。
根据当地经验,粉质黏土的渗透系数经验值K=0.2-0.4m/d;细砂层的渗透系数为经验值K=1-3m/d;圆砾层的渗透系数为经验值K=60-80m/d;卵石层的渗透系数为经验值k=80-100m/d ;粉质黏土混圆砾层的渗透系数为经验值k=5-10m/d ;花岗岩(全风化)层的渗透系数为经验值k=4-6m/d 。
根据勘察单位的潜水完整井抽水试验,建议混合含水层渗透系数K=70m/d 。
本工程降水含水层主要为砂层及圆砾,取混合含水层渗透系数k=70m/d 。
二、降水目的基坑开挖深度内存在地下水,为保证地下室基础施工的质量及安全,需将地下水降至基础底板下1.0m 。
三、降水参数选取①渗透系数k本工程降水含水层主要为砂层及圆砾,取混合含水层渗透系数k=70m/d 。
②降水影响半径R降水影响半径宜通过试验确定,本工程依据《吉林市万达广场(A1大商业)地块补充水文地质勘察报告》(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总院,2014.10),降水影响半径R=340m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项目
基坑降水计算说明书
一、基本条件
XX基坑深度从建筑正负零到基坑底深度5.45m,基坑降水井轴线所围区域近似为梯形,长边最长约200m,短边最宽约160m,基坑周长约640m,降水面积约26600m2。
场地为Ⅰ级阶地,场地地层主要为场区内地基土自上而下依次为:(Q4ml)①杂填土、(Q4ai+pl)②含砂粉质黏土、③细砂、④圆砾、⑤卵石、⑥圆砾混黏性土、(γ52)⑦~⑨花岗岩。
场地地层的典型剖面如图。
图:场地地层典型剖面
根据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地地下水属孔隙潜水类型,具有微承压性质,主要埋藏于③~④层中。
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侧向径流补给,并以蒸发及地下径流方式排泄。
地下水位受季节影响,每年6~9月为丰水期,12月至翌年3月为枯水期,年变化幅度1.00m左右。
勘察期间(1月初)为枯水期;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3.20~5.10m,平均稳定水位3.90m,高程184.49~185.57m,平均高程185.40m。
根据当地经验,粉质黏土的渗透系数经验值K=0.2-0.4m/d;细砂层的渗透系数为经验值K=1-3m/d;圆砾层的渗透系数为经验值K=60-80m/d;卵石层的渗透
系数为经验值k=80-100m/d ;粉质黏土混圆砾层的渗透系数为经验值k=5-10m/d ;花岗岩(全风化)层的渗透系数为经验值k=4-6m/d 。
根据勘察单位的潜水完整井抽水试验,建议混合含水层渗透系数K=70m/d 。
本工程降水含水层主要为砂层及圆砾,取混合含水层渗透系数k=70m/d 。
二、降水目的
基坑开挖深度内存在地下水,为保证地下室基础施工的质量及安全,需将地下水降至基础底板下1.0m 。
三、降水参数选取
①渗透系数k
本工程降水含水层主要为砂层及圆砾,取混合含水层渗透系数k=70m/d 。
②降水影响半径R
降水影响半径宜通过试验确定,本工程依据《吉林市万达广场(A1大商业)地块补充水文地质勘察报告》(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总院,2014.10),降水影响半径R=340m 。
③潜水含水层厚度H
根据《本工程岩土勘察报告》,含水层厚度12-14m 。
本工程取H=12m 。
④基坑等效半径r 0
基坑圆形概化的等效半径r 0,概化为圆形基坑,其等效半径按下列规定计算: 矩形基坑等效半径m A r 9214
.3266000===
π ⑤地下水设计降深s d
本工程场地勘察时地下水平均稳定水位标高185.40m ,基坑底标高184.10m ,则水位降深m m m m s d 30.20.110.18440.185=+-= 四、基坑涌水量计算
本地块井点降水按潜水非完整井计算基坑涌水量,计算公式如下:
)2.01lg()1lg(00
2
2r h l l h r R h H k Q m m +-++-=π 其中 : H :潜水含水层厚度,H=12m ;
h :降水后基坑内的水位高度,h=H-2.3=9.7m ;
h m :h m =(H+h )/2=10.85m;
R :降水影响半径,R=340m ;
r 0:基坑等效半径,r 0=92m ;
K :渗透系数70m/d ;
l :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取2.0m (m )。
经计算:Q=15297m 3/d 。
五、所需井点数
降水井的井点数量n 按下式计算:
q Q n /1.1=
式中:
Q
—— 基坑总涌水量(m 3/d );15297m 3/d q —— 设计单井出水量(m 3/d )。
单井出水量随着抽水时间的延长,由大变小趋于稳定(刚开始抽水时单井进水长度大,抽水量大,逐渐变小)。
根据经验按300.0m 3/d (15m 3/h ,一昼夜有效工作时间20h )计算,计算需要降水井的数量n =56,基坑周长640m ,井间距约11.4m 。
六、井点布置
单井出水量随着抽水时间的延长,由大变小趋于稳定(刚开始抽水时单井进水长度大,抽水量大,逐渐变小)。
根据设计计算及综合考虑,本工程基坑西侧、北侧及南侧降水井井间距按12.0m 在基坑周边均匀布置,基坑东侧与大商业基坑降水井共用,降水井间距10.0m 。
本工程共布置降水井56口。
降水井井径300mm(成孔直径大于400mm),单井深度15m,降水井管采用钢筋笼。
布置降水井能够达到降水要求。
为及时掌握降水效果,可在基坑中央及周围设置2~4口观测水井,同时由于基坑范围较大,应根据勘察报告,在基坑内在粘性土与非粘性土互层分布的地层、或非均质土层处,设置若干疏干井(也可集水明排),井间距可取20~40m。
基坑开挖至设计深度时,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设置排水沟、集水坑等,进行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