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地下水环评导则与相关环境标准

合集下载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的任务和要求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的任务和要求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5)水资源调查
(6)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是预测拟建项目排放污染物对地下 水的可能影响,一般应该采用定量预测的方法,在评价 级别较低、污染物排放极小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定性分析 的方法。
(7)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
(四)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地下水质量分类
根据地下埋藏条件的不同,地下水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自流水三 大类。
包气带 包气带是指位于地球表面以下、潜水面以上的地质介质。有 时人们也把包气带称为非饱和区(unsaturated zone),但是这两 个概念的含义不完全相同。非饱和区一般不包括潜水面之上的毛细上 升区(capillary fringe)和季节性饱和区域。
(二)污染方式
地下水污染方式可分为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两种。
直接污染,特点:污染物直接进入含水层,在
污 染 方 式
污染过程中,污染物的性质不变。这是对地下水污染 的主要方式。
间接污染,特点:特点是:地下水污染并非由于
污染物直接进入含水层引起的,而是由于污染物作用于 其他物质,使这些物质中的某些成分进入地下水造成的。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 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 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 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 于各种用途。 Ⅲ类 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 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水. Ⅳ类 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 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 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知识点梳理总结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知识点梳理总结

地下水导则梳理总结1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1、潜水含水层2、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且具有饮用水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

2地下水工作程序1、准备阶段搜集和分析有关国家和地方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资料;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识别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开展现场踏勘工作,识别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确定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评价重点。

2、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工作,进行现状评价。

3、影响预测与评价阶段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的法规及标准,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直接影响。

4、结论阶段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控措施,制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完成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工作流程图3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一览表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评价要求5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5.1调查与评价原则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应遵循资料搜集与现场调查相结合、项目所在场地调查(勘察)与类比考察相结合、现状监测与长期动态资料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的深度应满足相应的工作级别要求。

当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通过组织现场监测或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等方法获取。

对于一、二级评价的改、扩建类建设项目,应开展现有工业场地的包气带污染现状调查。

对于长输油品、化学品管线等线性工程,调查评价工作应重点针对场站、服务站等可能对地下水产生污染的地区开展。

5.2调查评价范围1、基本要求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评价范围应包括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以能说明地下水环境的现状,反映调查评价区地下水基本流场特征,满足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为基本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

2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特征与矿产资源
包气带岩性、结构、厚度、分布及垂向渗透系数等(场地范 3
围内应重点调查)
含水层岩性、分布、结构、厚度、埋藏条件、渗透性、 4
富水程度等;隔水层(弱透水层)的岩性、厚度、渗透性等
5
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6
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温、地下水化学类型
泉的成因类型,出露位置、形成条件及泉水流量、水质、水 7
较敏感
未划定准保护区的集中水式饮用水水源,其保护区以外的
补给径流区; 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特殊地下水水资源(如矿泉水、温 泉等)保护区以外的分布区等其他未列入上述敏感分级的
环境敏感区。
不敏感 上述地区之外的其它地区。
注:a“环境敏感区”是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 所界定的涉及地地下下水水的环环境境影敏响感评区价。工作等级划分表
水文地质 条件。 基本掌握 调查评价
之间以及地表水与地下 征、地下水 区 的 地 下
水之间的水力联系等
补径排条件、 水 补 径 排
地下水流场等 条件
详细掌握调查评价区内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与 规划
了解调查评价 区地下水开发 利用现状与规 划
/
开展地下水环
境现状监测,
开展地下水环境现状监 测,详细掌握调查评价区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和 地下水动态监测信息,进 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5.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应通过对地下水水质、水位的监测,
掌握或了解评价区地下水水质现状及地下水流场,为地下水环境现状 评价提供基础资料。
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项目的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参照HJ 25.2 执行。
地下水水质监测点布设的要求

地下水导则

地下水导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610-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Groundwater Environment本电子版为发布稿。

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1-02-11 发布2011-06-01 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HJ 610-2011目次前言 (II)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5 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5)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 (5)7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 (10)8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1)9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18)10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20)11 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21)1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文件的编写 (22)附录A(资料性附录)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24)附录B(资料性附录)典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 (25)附录C(资料性附录)地下水位变化区域半径的确定 (27)附录D(资料性附录)废水入渗量计算公式 (32)附录E(资料性附录)环境水文地质试验方法简介 (33)附录F(资料性附录)常用地下水评价预测模型 (35)IHJ 610-2011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范和指导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保护环境,防治地下水污染,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1 年2 月11 日批准。

地下水导则讨论

地下水导则讨论

地下水导则讨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讨论一、关于导则的适用范围问题(1)供水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应由水资源论证报告论述,环评是否可以不考虑?水资源论证报告论述的只是水资源量的保证程度,而不是针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因此,需要单独开展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对于城市城镇生活供水水源地建设可以不考虑。

二、关于评价类型导则中“II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条件一(项目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及条件二(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同时满足,才可判定为属于II类建设项目?二者同时满足才可以定为II类建设项目。

三、关于评价等级1.环评工作等级判定的步骤与所需收集的资料?工作等级判定的步骤一般分为资料收集分析、野外现场踏勘、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分析及综合判读三个阶段。

(一)、资料收集分析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收集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报告图件、项目的可研报告、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和水资源论证报告。

收集分析项目所在区的区域水文地质报告图件,了解项目所在地的地下水含水层介质类型、地下水埋藏条件、富水性及地下水总体流向。

通过项目可研报告分析,了解建设项目的地理位置、建设历史(新建、改扩建)规模及工艺流程、需水量,分析污废水产生量、污水的化学成分,确定项目污废水产生量及水质复杂度。

通过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分析,了解项目区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其厚度变化,并依据该信息初步判定项目区包气带厚度、第一层岩土岩性、渗透性能及其连续稳定性。

通过水资源论证报告分析,了解建设项目周边水源数量、位置、类型(地表水、地下水)、取水量等,并依此初步判断建设项目与水源的位置关系,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的影响等。

通过地质灾害评估报告分析,了解建设项目周边地质条件、所属地质灾害分区特征以及建设项目过程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

(二)、建设项目场地踏勘阶段野外现场踏勘主要目的是了解场地所处地形地貌类型、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特征以及项目周边地区居民饮用水概况,初步确定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相关导则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相关导则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 价
REPORTING
WENKU DESIGN
预测方法
数值模型法
通过建立地下水流动和溶质运移的数值模型,模拟预测污染物在 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影响范围。
解析模型法
利用解析解或简化解析解的方法,对地下水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进 行快速预测。
经验模型法
基于历史数据和经验公式,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预测,适用于 数据充足且变化规律的地区。
文字部分
01
采用规范的专业术语,文字简练、准确,逻辑清晰。
图表部分
02 包括必要的插图、表格等,以直观展示项目概况、地
下水环境现状、影响预测和保护措施等内容。
附录部分
03
可附上相关的研究资料、监测数据等,以供审查人员
参考。
报告提交与审查
提交时间
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初步设计阶段,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 审查。
水质改善
通过注入清洁水、曝气、生物修复等技术手段,改善地下水水质, 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生态恢复
在治理过程中注重生态恢复,保护地下水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良 性循环。
应急措施
应急预案制定
针对可能发生的地下水污染事件,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 ,明确应急处置流程。
应急处置
在污染事件发生时,迅速启动应急处置措施,如切断污 染源、紧急疏散等,减轻污染危害。
WENKU DESIGN
目的和背景
保护地下水环境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环境面临严重污染和破坏的风险。为 了保护和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必须进行有效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促进可持续发展
地下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于维护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 评价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可以推动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附件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执行有关问题的说明一、资料收集途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应尽可能收集已有相关资料。

资料收集途径为:地质与水文地质图件、调查报告,地质钻孔、水文地质钻孔等基础性资料,可从国土部门收集;场地区大比例尺的建设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及报告,可从项目建设单位收集;评价区地下水水位与水质等动态监测资料,可从国土、水利、建设、环保等部门收集;水源地位置、水源地开采量、水源井分布情况等地下水开发利用方面的资料,可从水利部门收集;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污染源分布资料,可从当地环保部门收集;降水、气温、蒸发量等气象资料,可从当地气象部门收集。

当收集的资料不满足地下水影响评价技术要求时,应补充环境水文地质专题调查,并在满足《导则》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已有的水井、泉等地下水露头点进行现状监测。

二、野外踏勘前的已有资料分析方法为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在野外踏勘前应首先根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任务与相应工作等级的评价技术要求,整理、汇编各类已有资料,对各类量化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编制综合图表。

其次,综合分析评价区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系统了解评价区地下水环境形成、分布、地下水补径排特征与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最后,对污染源进行编录,了解重要污染源类型及其分布情况,分析地表水、地下水质量、污染情况变化及与建设项目的关系。

三、资料精度与时限不同评价工作等级的水位、水质监测精度及资料时限性按《导则》“8.3.4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规定执行。

对于地质平面图、地质剖面图、水文地质平面图、水文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等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没有时限要求;在水文地质条件未发生大的变化,且能够充分说明评价区水文地质现状的前提下,评价区的水文地质平面图、水文地质剖面图等水文地质资料没有明确时限要求,但应尽可能利用最新的和精度高的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

四、评价等级《导则》“4.1建设项目分类”中定义“Ⅲ类建设项目是指同时具备I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加快,地下水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威胁。

因此,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是指通过系统的方法和技术,对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其目的是为了预测和评估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潜在影响,从而制定出合理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建立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

通过在地下水水源地、地下水补给区和重要水源地区建立定点监测井,对地下水的水质、水位、水文地质等进行实时监测。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地下水环境变化的趋势和问题,为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评估地下水环境敏感性。

地下水环境敏感性评估是指通过对地下水补给区、地下水水源地和地下水敏感区的地质、水文地质、水文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确定地下水环境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

这样可以为地下水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评估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人类活动,如城市建设、工业生产、农业活动等的影响进行评估,分析其对地下水水质、水位和水文地质等方面的潜在影响。

这样可以为制定出合理的保护和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制定地下水环境保护和管理措施。

在评估地下水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如加强对地下水水源地的保护、实施地下水污染治理、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等。

这些措施旨在减少地下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在于保护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

通过对地下水环境的全面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地下水环境问题,提高地下水资源利用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然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地下水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评价工作变得非常繁琐和耗时。

其次,缺乏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技术也制约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梳理总结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梳理总结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 J610-2016)--梳理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地下水导则梳理总结1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1、潜水含水层2、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且具有饮用水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

2地下水工作程序1、准备阶段搜集和分析有关国家和地方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资料;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识别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开展现场踏勘工作,识别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确定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评价重点。

2、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工作,进行现状评价。

3、影响预测与评价阶段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的法规及标准,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直接影响。

4、结论阶段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控措施,制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完成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工作流程图3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一览表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评价要求5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5.1调查与评价原则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应遵循资料搜集与现场调查相结合、项目所在场地调查(勘察)与类比考察相结合、现状监测与长期动态资料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的深度应满足相应的工作级别要求。

当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通过组织现场监测或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等方法获取。

对于一、二级评价的改、扩建类建设项目,应开展现有工业场地的包气带污染现状调查。

对于长输油品、化学品管线等线性工程,调查评价工作应重点针对场站、服务站等可能对地下水产生污染的地区开展。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范的各方应探讨使用
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574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GB3838—8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8978—8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5084—92
5.2 表征分级条件的分类标准
5.2.1 评价区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分为以下三类;
a.复杂的(Ⅰ类):含水层结构和水动力条件复杂、空间分布不稳定;地表粘性
土覆盖层薄,不连续或缺失,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自净;“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较多
的地区。
B.中等的(Ⅱ类):含水层结构和水动力条件较复杂、含水层层次多,但具有一
确定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治对 策
编写地下水环评报告书
图 1 地下水环评工作程序框图
数据处理












——建设项目的环境特征,以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表征;
——建设项目的工程特征,以污水排放量和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表征;
——对评价区地下水水质要求,以地下水质量类别表征;
——环境敏感区存在状况。
查清主要污染源与主 要污染因子。 一般可通过搜集资料 解决,不再进行现场调 查。 一般可不进行开采量 调查;水位监测在评价 工作期间进行;水质监 测只在枯水期采样一 次。 监测项目能基本包括 有影响的污染因子。 以搜集利用类比资料 与经验资料为主,可进 行现场简易试验。参数 值以采用经验值为主。
宜采用经验模式、类比 分析、近似解法进行半 定量至定性影响预测。 预测参数的选用以经 验值为主,预测参数与 预测点数量较少。 预测、评价内容以建设 项目为地下水水质污 染影响为主。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
5 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通常有抽水试验、注水试验、渗水试验(R、k) 、浸
溶试验、土柱淋滤试验、弥散试验(溶出物、吸附降解能力、a、D)、流速试验(连通 试验)、地下水含水层储能试验(如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等 。
精选课件
三、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环境现状评价
❖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 ❖ 区域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状况分析,应叙述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的面积、
精选课件
三、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调查与评价范围
❖ Ⅰ类建设项目应包括与建设项目相关的环境保护目标和 敏感区域,必要时还应扩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 一级50km 2 ;二级20~50km 2 ;三级20km 2。
❖ Ⅱ类建设项目应包括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 阶段的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影响区域,其中应特别关注相关 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敏感区域(平原地区),必要时应扩展 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矿山疏排水),以及可能与建设 项目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存在直接补排关系的区域(大型 供水水源地)。
❖ 需预测的水质指标<6。
❖ 当根据污水中污染物类型所确定的污水 水质复杂程度和根据污水水质指标数量 所确定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不一致时, 取高级别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级别。
精选课件
一、地下水影响评价工作分级 (Ⅱ类)
❖ 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以下四个方面因素划分
❖ 1、地下水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大、中、小 ; ❖ 2、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 :大、中、小 ; ❖ 3、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敏感、较敏感、不敏感; ❖ 4、可能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强、中等、弱。
精选课件
三、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调查与评价原则 ❖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应遵循资料搜集与现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
2.2.2.7 矿山开发工程 (1)露天采矿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工程对地下水水位、水质、水
资源量的影响; (2)地下采矿排水工程对地下水水位、水质和水资源量的影响; (3)矿山、矿渣、废石堆对土壤、渗滤液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4)尾矿库坝下淋渗、渗漏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5)矿坑水对地下水水位、水质的影响; (6)矿山开发工程可能引起的水资源衰减、岩溶塌陷、地面沉
2.1 基本要求 (1)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分析应在建设项目初步
工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编制阶段 完成。
(2)应根据建设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 的工程特征,分别识别其正常与事故两种状态下的环境影响。
(3)对于随着生产运行时间推移对地下水环境影响有可能加 剧的建设项目,还应按生产运行初期、中期和后期分别进行 环境影响识别。
地下水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矿山开采、工农业生产、 水工建筑及其它工程项目等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具有很 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
3.1 建设项目大规模开采对地下水 Nhomakorabea境的影响
3.1.1 地下水水位下降 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导致水量减少,水源枯竭,区域性地下水水位下
降,乃至引起地面沉降、地下缺氧等,也会导致海水入侵、地下水质污 染等公害。
1、拟建项目概况,初步工程分析。重点给出与地下水环境影响相关的内容, 如建设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污染源基本情况、排放状况和地下 水污染途径等。
2、拟建项目所在区域的地下水环境概况。重点说明已了解的评价区水文地 质条件,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地下水环境敏感目标情况,地下水环境功能及 执行标准等内容。
.
3.3 农业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1)农业灌溉对地下水动态平衡的影响

地下水导则

地下水导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610-201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Groundwater Environment本电子版为发布稿。

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1-02-11 发布2011-06-01 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目次前言 (II)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5 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5)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 (5)7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 (10)8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1)9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18)10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20)11 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21)1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文件的编写 (22)附录A(资料性附录)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24)附录B(资料性附录)典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 (25)附录C(资料性附录)地下水位变化区域半径的确定 (27)附录D(资料性附录)废水入渗量计算公式 (32)附录E(资料性附录)环境水文地质试验方法简介 (33)附录F(资料性附录)常用地下水评价预测模型 (35)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范和指导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保护环境,防治地下水污染,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1 年2 月11 日批准。

地下水新导则评价

地下水新导则评价

第5章水环境影响评价5.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5.1.1 总论5.1.1.1 评价依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是应充分掌握水文地质条件,工作区在地质、水文地质方面的研究程度较高,前人做过多次不同目的、不同程度的研究工作,提交过不同比例尺的地质、水文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等报告,积累了丰富资料和研究成果,主要有:1、1982年,XX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队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2、1988年,XX省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队提交的《XX地区旅游地质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报告》;3、1989年,XX省地质矿产局及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提交的《XX 省XX地区l:20万水工环综合勘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4、1994年12月,XX省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队提交的《XX省xx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报告》;5、1999年7月,xx市地质矿产处及xx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提交的《xx市地质矿产概论》;6、2000年,xx市人民政府提交的《xx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1~ 2010)》;7、2001年,xx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提交的《xx省xx市地质环境监测与评价报告(1996年~2000年)》;8、2002年,xx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提交的《xx省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9、2002年9月,xx市地质矿产处及xx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提交的《xx 市矿产资源规划研究(2001~2010)》;10、2003年3月,xx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提交的《xx市地热资源调查报告》;上述资料为本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较充分的基础资料和技术依据。

5.1.1.2 评价执行标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的标准为《地下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及国家环保部2011年6月1日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

5.1.1.3 建设项目分类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I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II类:指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III类:指同时具备I类和II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地下水环评导则2011

地下水环评导则201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及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GB500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HJ/T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1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338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地下水groundwater/subsurface water。

以各种形式埋藏在地壳空隙中的水,包括包气带和饱水带中的水。

3.2包气带/非饱和带vadose zone / unsaturated zone。

地表与潜水面之间的地带。

3.3饱水带saturated zone。

地下水面以下,土层或岩层的空隙全部被水充满的地带。

含水层都位于饱水带中。

3.4潜水unconfined water / diving water。

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3.5承压水confined water / artesian water。

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其承受压力大于大气压力。

3.6地下水补给区groundwater recharge zone。

含水层(含水系统)从外界会的水量的区域。

对于潜水含水层,补给区与含水层的分布区一致;对于承压含水层,裂隙水、岩溶水的基岩裸露区,山前冲洪积扇的单层砂卵砾石层的分布区都属于补给区。

3.7地下水排泄区groundwater discharge zone。

含水层(含水系统)中地下水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失去水量的区域,如天然湿地分布区、地下水集中开采区、接受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分布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水环境标准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 )适用于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及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可参照执行。

2建设项目分为三类:(l)I 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起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2)II 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3)III类:指同时具备I 类和II 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3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

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包括:(l)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2)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包括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位变化),(3)并针对这种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对策,预防与控制地下水环境恶化,保护地下水资源,为建设项目选址决策、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5四个工作程序: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划分为准备阶段、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预测评价及报告编写阶段。

6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I)准备阶段搜集和研究有关资料、法规文件: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踏勘现场,对环境状况进行初步调查:初步分析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在此基础上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

(2)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进行现状评价工作,同时进行工程分析。

(3)预测评价阶段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管理的法规及标准,进行影响范围和程度的评价。

(4)报告编写阶段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治对策,编写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题报告。

7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方法:矩阵法。

注意水质、水温、水位具体调查内容8典型建设项目的地下水环境影晌识别( 1) 工业类项目①废水的渗漏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②固体废物对土壤、地下水水质的影响:③废水渗漏引起地下水水位、水量变化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④地下水供水水源地产生的区域水位下降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2 )固体废物填埋场工程①固体废物对土壤的影响:②固体废物渗滤液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3 )污水土地处理工程①污水土地处理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②污水土地处理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③污水土地处理对土壤的影响。

(4 )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开发建设及调水工程①水源地开发(或调水)对区域(或调水工程沿线)地下水水位、水质、水资源量的影响:②水源地开发(或调水)引起地下水水位变化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③水源地开发(或调水)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5 )水利水电工程①水库和坝基渗漏对上、下游地区地f Jj(水位、水质的影响:②渠道工程和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在施工和运行期间对地下水水位、水质、水资源量的影响:③水利水电工程可能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盐渍化、沼泽化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6 )地下水库建设工程①地下水库的补给水源对地下水水位、水质、水资源量的影响;②地下水库的水位和水质变化对其他相邻含水层水位、水质的影响;③地下水库的水位变化对建筑物地基的影响:④地下水库的水位变化可能引起的土壤盐渍化、沼泽化和岩溶塌陷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7 )矿山开发工程①露天采矿人工降低地下水水位工程对地下水水位、水质、水资源量的影响:②地下采矿排水工程对地下水水位、水质、水资源量的影响;③矿石、矿渣、废石堆放场对土壤、渗滤液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④尾矿库坝下淋渗、渗漏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⑤矿坑水对地下水水位、水质的影响;⑥矿山开发工程可能引起的水资源衰竭、岩溶塌陷、地面沉降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8 )石油(天然气)开发与储运工程①油田基地采油、炼油排放的生产、生活废水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②石油(天然气)勘探、采油和运输储存(管线输送)过程中的跑、冒、滴、漏油对士壤、地下水水质的影响;③采油井、注水井以及废弃油井、气井套管腐蚀损坏和固井质量问题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④石油(天然气)田开发大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⑤地下储油库工程对地下水水位、水质的影响。

(9 )农业类项目①农田灌溉、农业开发对地下水水位、水质的影响:②污水灌溉和施用农药、化肥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③农业灌溉可能引起的次生沼泽化、盐渍化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 10 )线性工程类项目①线性工程对其穿越的地下水环境敏感区水位或水质的影响;②站场、服务区等排放的污水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9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划分原则:I 类和II 类建设项目,根据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类型、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程度划定评价工作等级。

Ⅲ类建设项目应根据建设项目所具有的I 类和II 类特征分别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并按所划定的最高工作等级开展评价工作。

10 I 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依据: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指标确定。

建设项目场地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储运工程等涉及的场地。

表5-7中,对于Ⅰ类建设项目:1、只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敏感,评级等级为一级2、对于利用废弃盐岩矿井洞穴或人工专制盐岩洞穴、废弃矿井巷道加水幕系统、人工硬岩洞库加水幕系统、地质条件较好的含水层储油、枯竭的油气层储油等形式的地下储油库,危险废物填埋场应进行一级评价,不按表5-7 划分评价工作等级。

11 II 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范围、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以及可能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大小等条件确定。

表5-12中:对于Ⅱ类建设项目:1、只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敏感,评价等级为一级。

2、只要环境影响程度存在三个中等以上(包括三个中等),三个中等中必须有一个为高等,评价等级为一级。

3、环境影响程度都在中等以下(包括中等),评价等级为三等12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1 一级评价要求:通过搜集资料和环境现状调查,了解区域内多年的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详细掌握建设项目场地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给出的环境水文地质资料的调查精度应大于或等于1/10 000)及评价区域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给出的环境水文地质资料的调查精度应大于或等于1/50 000)、污染源状况、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与规划;查明各含水层之间以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同时掌握评价区评价期内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平、丰水期的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特点及具体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勘察试验,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对地下水水质、水量采用数值法进行影响预测和评价,对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的预测和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2. 二级评价要求通过搜集资料和环境现状调查,了解区域内多年的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基本掌握建设项目场地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给出的环境水文地质资料的调查精度应大于或等于1/50 000 )及评价区域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污染源状况、项目所在区域的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与规划;查明各含水层之间以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同时掌握评价区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的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结合建设项目污染源特点及具体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补充必要的勘察试验,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对地下水水质、水量采用数值法或解析法进行影响预测和评价,对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半定量或定性的分析和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3. 三级评价要求通过搜集现有资料,说明地下水分布情况;了解当地的主要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污染源状况、项目所在区域的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与规划;了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区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结合建设项目污染源特点及具体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现状监测,通过回归分析、趋势外推、时序分析或类比预测分析等方法进行地下水影响分析与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13、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原则:( 1)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应遵循资料搜集与现场调查相结合、项目所在场地调查与类比考察相结合、现状监测与长期动态资料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2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的深度应满足相应的工作级别要求。

当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组织现场监测及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

对一级评价,还可选用不同历史时期地形图以及航空、卫星图片进行遥感图像解译,配合地面现状调查与评价。

(3 )对于地面工程建设项目应监测潜水含水层以及与其有水力联系的含水层,兼顾地表水体,对于地下工程建设项目应监测受其影响的相关含水层。

对于改、扩建I 类建设项目,必要时监测范围还应扩展到包气带。

14调查与评价范围:I 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范围应包括与建设项目相关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敏感区域,必要时还应扩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

当I 类建设项目位于基岩地区时,一级评价以同一地下水文地质单元为调查评价范围,二级评价原则上以同一地下水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块段为调查评价范围,三级评价以能说明地下水环境的基本情况,并满足环境影响预测和分析的要求为原则确定调查评价范围。

14、II 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范围应包括建设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的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影响区域,其中应特别关注相关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敏感区域,必要时应扩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以及可能与建设项目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存在直接补排关系的区域。

15、III类建设项目II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范围应同时包括2 和3 所确定的范围。

16调查内容1. 水文地质条件调查(1 )气象、水文、土壤和植被状况。

(2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特征与矿产资源。

(3 )包气带岩性、结构、厚度。

(4 )含水层的岩性组成、厚度、渗透系数和富水程度;隔水层的岩性组成、厚度、渗透系数。

(5 )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6 )地下水水位、水质、水量、水温。

(7 )泉的成因类型,出露位置、形成条件及泉水流量、水质、水温,开发利用情况。

(8 )集中供水水源地和水源井的分布情况(包括开采层的成井的密度、水井结构、深度以及开采历史)。

(9 )地下水现状监测井的深度、结构以及成井历史、使用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