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赏析
四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赏析——《江畔独步寻花》
四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赏析——《江畔独步寻花》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译文来到黄师塔前江水的东岸,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
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注释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独步:独自散步。
塔:墓地。
一簇:一丛。
无主:没有主人。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诗词赏析写到黄师塔前看花。
“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
“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
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
“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写作背景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
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
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是“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诗人感到很满足,“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
所以,时值春暖花开,更有赏心乐事,杜甫对生活是热爱的。
这是他写这组诗的生活和感情基础。
第二年(一说第三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第九课是《古诗三首》,包括一首唐诗(《暮江吟》)和两首宋诗(《题西林壁》《雪梅》),下边整理分享这三首诗的诗文、译文及赏析。
第9课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赏析】白居易的这首七言绝句就像一副构思妙绝的小画,学习它的过程就是徐徐打开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烂江景,进入一种弯月初升、露珠晶莹朦胧夜色。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
“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现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
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画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
画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可怜九江初三夜”,是个过渡。
可怜,可爱。
九江初三,是农历,指进入深秋。
意思说:深秋的夜晚多弯可爱啊!前两句描写日落时景象,这一句很自然地把时间从日落过渡到夜晚。
看似随意写来,实际很重要,让读者明确感到时间在推移,继续观赏后面的画面。
最后一句“露似珍珠江似弓”。
意思说: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江亮像弓一样。
秋天的江边夜色降临,空气湿润,草木上都凝结起露珠,“露似珍珠”,写出秋叶特点。
九江初三,江亮刚出现,还是江牙儿,弯弯的,所以说像一张弓。
“江似弓”,进一步点出江初的秋夜。
2019新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词古文日积月累阅读链接翻译赏析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古诗词、1、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唐】王维译文:江水滚滚似奔流天地之外,青山延绵水雾中时时隐现。
2、浪淘沙(其七)【唐】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译文:八月,浪涛呼啸而来,吼声像是从地下发出的。
浪头高达数丈,撞击著两岸的山崖。
顷刻间,浪涛便入海而去,在岸边卷起像雪堆一样的沙堆。
3、【词句段运用】【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锣鼓喧天】: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表示声音巨大,场面热闹。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响彻云霄】: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
【低声细语】:形容小声说话。
【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交谈。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画面:上课铃响了之后,教室里立刻停止了喧闹,非常安静。
【悄无声息】: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轻。
4、第一单元日积月累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意】:在深邃幽静的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只有夕阳的金光透过密密的丛林,又照在了青苔上。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歌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景色。
诗的第三、四句由声响转到夕阳返照深林,更突出了深林的幽静。
第2单元古诗词1、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宋】陆九渊释义:学习最怕没有疑问,有疑问学习就能有进步。
2、第二单元日积月累(1)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释义:喜欢向别人请教问题,学识就会渊博精深;自以为是,不虚心向别人求教,就办不成大事。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释义: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确地辨别,要切实地履行。
(3)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王充释义:即便是聪明有智慧的人,也是不学习就不会懂得,不求教就不会明白的。
小学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词鉴赏
小学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词鉴赏小学四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词鉴赏《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这首诗有哪些艺术特色?为何会被那么多人传唱。
接下来,语文小编跟您一起领略这首诗歌的艺术魅力!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2.使:出使。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4.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5.朝雨:早晨下的雨。
6.浥(y):湿。
7.客舍:旅店。
8.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赏析】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
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浪淘沙》《忆江南》《江雪》)课文原文及赏析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浪淘沙》《忆江南》《江雪》)课文原文及赏析
《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1.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3.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课文赏析
《浪淘沙》这首诗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以及河流中沙砾被浪涛冲刷、风卷的场景。
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自己比作河中的沙砾,经历了浪淘风簸后,最终来到牵牛织女的家,展现了人生的坚韧与不屈。
《忆江南》是一首充满赞美之情的诗,诗人通过对江南春色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江南的美丽和迷人之处。
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更是成为了描绘江南春色的经典之句。
《江雪》这首诗描绘了寒冬时节,大雪纷飞,天地间一片寂静的景象。
诗人通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描绘,展现出了冬天的肃杀与寂静。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却有一位独钓寒江雪的渔翁,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坚韧不屈、独立于世的精神风貌。
这三首诗各自展现了不同的景象和情感,但都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沉的内蕴,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启示。
2020年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外20首古诗词带译文
1、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
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
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2、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夜雨点疏落风势猛烈,沉沉地睡了一觉也消不了残留的醉意。
试着问那卷帘的侍女,却回答说海棠花依旧鲜嫩。
知不知道啊?知不知道啊?应该是叶儿茂盛花儿凋零。
3、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译文: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谁会不认识你?4、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做一个人上之人,就要做一个杰出之人!即使是已经死了,也要成为魔鬼中的霸者,领导群魔!我(指李清照)直到今天还在想念当初楚汉争雄时的项羽,因为兵败,无颜面对自己的江东父老,宁肯自刎于乌江!这是何等的气概啊!5、己亥杂诗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要报效国家,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6、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译文:园主人该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为什么客人轻敲柴门久久地不开。
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7、绝句南宋僧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lí)扶我过桥东。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词解读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词解读古诗词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瑰宝,它蕴含着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成为小学四年级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解读古诗词,孩子们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培养审美情趣,还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几首适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古诗词,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些经典作品。
一、《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解读:《静夜思》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短诗之一,作者李白以简练的文字和深刻的内涵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夜间躺在床上,看到窗外明亮的月光,想起了遥远的家乡。
通过短短四句诗,李白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娓娓道来,情感流露自然而真挚。
二、《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读:《登鹳雀楼》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人们对追求进步和突破的向往。
首两句通过描述白天的山川河流美景,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与辽阔;后两句则将这样的景色与人生进行类比,意味着只有不断奋发向前,才能达到更高更广的境界。
三、《古朗月行》- 杜甫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阳,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解读:《古朗月行》以诗人的视角,描绘了神话故事中的仙境和奇异景象。
首两句通过诗人小时候称月为“白玉盘”,象征月亮洁白如玉;接下来的几句则形容仙境中的景色,如“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等,带有神秘而唯美的意象;最后几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景象的惊叹之情,并突出了人世间的尘俗与神明之境的差距。
四、《春晓》-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解读:《春晓》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春天醒来的美景。
首两句强调了春天的清晨,人们在睡眠中不知不觉就被鸟鸣声吵醒;接下来的两句把前一晚的风雨与早晨的景色相对比,突显了万物生长的春天的鲜活和多变。
小学四年级语文学习中的古诗词赏析与欣赏
小学四年级语文学习中的古诗词赏析与欣赏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古诗词的赏析与欣赏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提高语文素养,更能够开阔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对美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本文将探讨小学四年级语文学习中的古诗词赏析与欣赏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方法和策略。
1. 古诗词赏析的重要性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了解古人的感悟和思考,体会他们对自然、人生、情感等的感悟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此外,古诗词中的优美语言和修辞手法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 古诗词赏析的方法和策略在小学四年级语文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赏析和欣赏。
2.1 选取经典古诗词进行学习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古诗词,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来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同时,教师可以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2 展示古诗词的艺术美感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将古诗词与艺术相结合,展示其独特的美感。
例如,将古诗词与中国画、古琴曲等进行搭配,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感受到美的艺术享受。
2.3 进行古诗词创作活动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古诗词相关的创作任务,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创作符合古诗词风格的作品。
通过创作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结构和特点,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古诗词赏析与欣赏的实施过程为了促进小学四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与欣赏,可以按照以下的实施过程进行。
3.1 引导学生主动欣赏古诗词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简短、朗朗上口的古诗词,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美感。
可以利用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古诗词的魅力。
3.2 讲解古诗词的背景和意义教师可以对选取的古诗词进行背景讲解,让学生了解古人创作的动机和历史背景。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词解读汇总(注释 译文 解析)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词解读汇总(注释译文解析)1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注释鹿柴(zhài):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古诗赏析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10首详细讲解及欣赏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10首1、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
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卧:趴。
【简析】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叙述描写。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
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
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片写大儿子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
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点辅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
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趴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全册古诗古文及名言积累翻译
四年级上册学习园地一学习园地二日积月累·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译:喜欢提出问题向别人请教,知识就会丰富,主观武断,不虚心向人求教,就办不成大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译: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汉】王充译:即便是聪明智慧的人,也是不学习就不会懂得, 不求教就不会明白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 译:人不是生出来就都懂得许多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第九课 古诗三首鹿柴zhài【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翻译第一二句: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第三四句: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注释: 【但】只【返景】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翻译第一二句:快要落山的夕阳,霞光柔和的铺在江水上,江水一半碧绿,一半艳红。
第三四句: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注释:【残阳】晚霞【瑟瑟】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第十三课 精卫填海炎帝之少shào女①,名曰yuē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nì②而不返,故③为精卫,常衔xián 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④于东海。
注释:①【少女】小女儿 ②【溺】溺水,淹没 ③【故】因此 ④【堙】填满 译文:学习园地四嫦娥【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翻译第一二句:云母屏风上烛影暗淡,银河渐渐斜落晨星也隐没低沉。
第三四句:嫦娥应该后悔偷取了长生不老之药,如今空对碧海青天夜夜孤寂。
四年级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意
四年级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意
以下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的诗意解释:
1.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首诗的意思是:稀稀疏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新叶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荫。
小孩子奔跑着追赶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儿童天真烂漫的赞美之情。
2.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这首诗的意思是: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也越长越大了;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这首诗通过对梅子、杏子、麦花、菜花等景物的描绘,展示了江南初夏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3.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诗的意思是: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水东边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表现了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夏日绝句几年级的古诗
《夏日绝句》几年级的古诗
《夏日绝句》是小学四年级的古诗(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
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人活着就要做一个人间的豪杰,即使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楚汉争雄时的项羽,他宁肯自刎于乌江也不愿逃回江东。
【赏析】这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是靖康二年金兵入侵后高宗率臣南逃,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女词人行至乌江所吟。
前两句抒发对待人生的态度,显示了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光明磊落的胸怀。
后两句借用项羽败后不肯苟且偷生的历史故事,讽刺了南宋君臣只顾逃跑而丢弃河山的行为。
【诗人】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读: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
学习古诗文,可以帮助小学生认识与理解我国优秀文化,下面为同学们整理了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帮助同学们进行古诗词的学习。
独坐敬亭山(唐代:李白)【原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注释】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赏析】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语文四年级上册人教版古诗词20首(含译文)
18.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 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 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 尽的畅快,真想拥抱一下这大自然。策马 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 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 花朵看完了。
12.鸟 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 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 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 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 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 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 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 的家门。
19.示儿 陆游
2.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译文: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 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 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鱼梁洲 因水落而露出江面,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 幽深。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
译文:谁说这群小鸟的生命微小,与所有 的生命一样都有血有肉。劝你不要打枝头 的鸟,幼 鸟正在巢中等候着母鸟回来。
13.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1、《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句意思: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
)★意境及意义(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2、《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句意思: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意境及意义(诗人以轻快地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前两句总写洞庭湖的秋色,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3、《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重点新知:“忆江南”是词牌名。
★诗句意思: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红日东升,阳光灿烂,在朝阳的映照下,江畔姹紫嫣红的鲜花比火还要红;春江水清,波碧,在满地绿草的映衬下,显得比蓝草还要绿。
★意境及意义(这首词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
从修辞上说,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都是比喻,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结尾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的向往。
)4、《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句意思: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坡原野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互辉映,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
★诗句意思: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意境及意义(前两句写了江南水乡初夏的景色,后两句写了农民劳动的繁忙紧张,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四年级古诗《登鹳雀楼》知识点
四年级古诗《登鹳雀楼》知识点《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千古名诗。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是小学四年级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篇目。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这首诗的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王之涣(688 年—742 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他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王之涣的诗作留存下来的虽然不多,但篇篇皆为精品,以描写边塞风光和抒发个人感慨为主,其中《登鹳雀楼》和《凉州词》最为脍炙人口。
二、诗歌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诗歌译文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四、诗歌赏析1、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所看到的景色。
“白日”指傍晚的太阳,“依山尽”形象地描绘出太阳逐渐西沉,消失在山的尽头的画面。
“黄河入海流”则写出了黄河奔腾不息、一去不返的气势,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伟壮观。
这两句诗对仗工整,用词精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2、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诗人的所思所想。
“欲穷千里目”表达了诗人想要看到更远更广阔景色的愿望,而“更上一层楼”则给出了实现这一愿望的方法,即登上更高的楼层。
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告诉我们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也鼓励人们不断进取,追求更高的目标。
五、诗歌意境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了壮丽的山河景色,同时又在写景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出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诗中的鹳雀楼高耸入云,周围是连绵的山峦和奔腾的黄河,景色雄浑壮阔。
而诗人站在楼上,思绪飞扬,从眼前的景色联想到人生的追求,使诗歌的意境得到了升华。
六、重点字词1、白日:傍晚的太阳。
2、依:依傍。
3、尽:消失。
4、欲:想要。
5、穷:尽,使达到极点。
七、诗歌朗诵朗诵这首诗时,要注意语调的高低起伏和节奏的快慢变化。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词解读汇总
1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注释鹿柴(zhài):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古诗赏析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10首详细讲解及欣赏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10首1、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1.鹿柴:地名。
柴,一作“寨”。
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
2.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
3.但:只。
4.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日光。
【简析】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
诗中描绘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
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
“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
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
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会无声。
“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
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
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
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
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
《辋川集》中的作品,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色的静美境界,前人认为这些诗不谈禅机而深得禅理,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绝。
这反映了王维晚年对现实冷漠的消极思想,但这些诗“诗中有画”的表现手法却具有不朽的美学价值。
2、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1.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 缘:因为。
3. 此山:指的是庐山。
【简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古诗赏析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苏轼的诗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种政治体验。
苏轼自进入仕途后卷入了新旧之法的争议,他在政治倾向上更贴近保守派,反对王安石主导的新法。
但他不偏激,主张汲取新法合理成分,主张讲究执行策略,反而又为旧党所不容。
因此,苏轼笔下的庐山,也可以看成是扑朔迷离的政局,新旧两党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
事实上,人们都置身局中,置身历史长河中,都不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应该更客观地思考问题,得出恰当结论。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
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
《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创作背景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游山西村宋代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随时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家门。
注释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足:足够,丰盛。
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箫鼓:吹箫打鼓。
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若许:如果这样。
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叩(kòu)门:敲门。
赏析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
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
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
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
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
读过此联后,人们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
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社”为土地神。
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农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
节日来源与《周礼》。
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可见到宋代还很盛行。
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尾联诗人故而笔锋一转,表明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被弹劾罢归故里后,心中难免有抑郁不平之气。
相较于虚伪的官场,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
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仍心系国事。
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
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
又层次分明。
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1167年(宋孝宗乾道三年)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
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
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注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
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注释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创作背景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
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赏析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伤感。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美好惬意。
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
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
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
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