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空气热状况及其调节

合集下载

第六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

第六章 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

土壤通气性测定 土壤通气性造成的土壤剖面分异
第二节 土壤热状 况
一、土壤热量soil heat (一)土壤热量来源 太阳辐射、生物热、地球内热 (二)土壤热量消耗 土壤水分蒸发、给近地面空气升温、向地下传 递 热通量: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的热量。 J/cm2.min
二、土壤热性质
土壤热性质包括土壤热容量、导热率和导温率,决定 着土壤热量和温度变化的程度、热量传导的速度和深度。 (一)土壤热容量soil heat capacity,分为质量热容量和容积 热容量 1、质量热容量mass heat capacity是指单位质量土壤的温度升高 1℃所需的热量(焦/克.度),也叫土壤比热 2、容积热容量volume heat capacity是指单位容积土壤的温度升 高1℃所需的热量(焦/厘米3.度) 土壤容积热容量=土壤重量热容量×容重 土壤矿物质的质量热容量为0.71-1.09焦/克.度,平均为0.84 水的热容量最大,容积热容量为空气的千倍 各种土壤组分的密度和热容量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土壤上由土 壤扩散出来的CO2量。 2、氧气扩散率ODR(oxygen diffusion rate)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土壤截面扩散的氧的质量。 微克/厘米2.分钟
五、土壤通气性指标 3、土壤通气孔隙度soil air porosity 4、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 由土壤溶液中氧化态物质和还原态物质相 对比例变化而产生的电位。 Eh是土壤通气性指标。大于400mv为氧化 态,通气好。
O2(%) 20.94 18.0-20.03
CO2(%) 0.03 0.15-0.65
N2(%) 78.05 78.8-80.24
其他气体(%) 0.98 0.98
三、土壤空气的意义
1、土壤形成发育,二氧化碳溶于土壤溶液变为碳酸,使土壤中碳酸盐类 溶解,增加了土壤溶液中钙、镁、钾、钠、铁、锰,为植物增长提供了 养分,促进了他们的移动。 2、土壤空气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植物 营养物质的转化及其生物有效性产生影响。 3、由于氧的作用,可氧化土壤中某些矿物,如硫铁矿变为溶解态的硫酸 铁,亚铁和亚锰变为高价铁锰化合物。 4、植物生长发育 植物从种子发芽到成熟都需要有足够的土壤空气,块茎类植物对土壤空 气要求高于一般植物,种子发芽需要土壤空气中氧的含量10%以上,低 于0.5%种子不发芽,对于ODR临界值要求15×18-8—25×18-8克/厘米2. 分的范围。

土壤空气、土壤热量及水气热调节

土壤空气、土壤热量及水气热调节

式中:E0:标准氧化还原电位,即体系中氧化剂与 还原剂浓度相等时的电位。
n:反应中电子转移数
39/42
氧化还原 状况
氧化
弱度还原
中度还原 强度还原
表2-20 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分级
Eh范围
>400mV
400~ 200mV 200~100mV
<-100mV
化学反应
对作物生长的 影响
O2占优势,各物质以 旱作有利,水稻
2.5.2.2 土壤导热率(soil thermal conductivity)
土壤导热率是评价土壤传导热量快慢的指标,它 是指在面积为1m2、相距1m的两截面上温度相差1K度 时,每秒中所通过该单元土体的热量焦耳数。其单位 为:J·(m•K•s)-1。
土壤导热率的大小主要与土壤矿物质和土壤空气 有关。与土壤容重呈正相关,与土壤孔隙度呈负相关。
土壤
水分
4.187
4.187 0.0054-0.0059
矿质
土粒
1.930
0.712 0.0167-0.0209
土壤 有机质
2.512
1.930 0.0084-0.0126
导温率 (cm2 ·s-1) 0.1615-0.1923 0.0013-0.0014 0.0087-0.0108 0.0033-0.0050
2.6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与氧化还原性 2.6.1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 2.6.2 土壤氧化还原性质
30/42
2.6.1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 2.6.1.1 土壤水分的调节 (1)土壤水分平衡 土壤水分的收入以降雨和灌溉水为主,此外还有 地下水的补给和其它来源的水(如水气凝结、外来径流 等)。 土壤水的支出主要有土表蒸发、植物蒸腾、向下 渗漏及地表径流损失等。

土壤水、空气和热量教学文稿

土壤水、空气和热量教学文稿

第五章土壤水、空气和热量主要教学目标:学会分析土壤肥力要素水、气、热之间的关系。

由于土壤水分的重要作用,因此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土壤水的形态学观点和能量学观点。

在基本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并能系统地处理土壤水、气、热三者的相互关系和调节措施。

主要内容:第一节土壤水的类型第二节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第三节土壤水分能量的分析第四节土壤水分的管理与调节第五节土壤空气和热量第六节土壤水、气、热的相互关系第一节土壤水的类型土壤学中的土壤水是指在一个大气压下,在105℃条件下能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水分。

土壤中液态水数量最多,对植物的生长关系最为密切。

液态水类型的划分是根据水分受力的不同来划分的,这是水分研究的形态学观点。

这一观点在农业、水利、气象等学科和生产中广泛应用。

一、吸湿水土壤颗粒从空气中吸收的汽态水分子。

从室外取土,放在室内风干若干时间后,表面上看似乎干燥了,但把土壤放在烘箱中烘烤,土壤重量会减轻;再放置到常温常压下,土壤重量又会增加,这表明土壤吸收了空气中的水汽分子。

土壤的吸湿性是由土粒表面的分子引力作用所引起的,一般来说,土壤中吸湿水的多少,取决于土壤颗粒表面积大小和空气相对湿度。

由于这种作用的力非常大,最大可达一万个大气压,所以植物不能利用此水,称之为紧束缚水。

二、膜状水土粒吸足了吸湿水后,还有剩余的吸引力,可吸引一部分液态水成水膜状附着在土粒表面,这种水分称为膜状水。

重力不能使膜状水移动,但其自身可从水膜较厚处向水膜较薄处移动,植物可以利用此水。

但由于这种水的移动非常缓慢(0.2—0.4mm/d),不能及时供给植物生长需要,植物可利用的数量很少。

当植物发生永久萎蔫时,往往还有相当多的膜状水。

三、毛管水当把一个很细的管子(毛细管)插入水中后,水分可以上升的较高于水平面,并保持在毛细管中。

毛管水:由于毛管力的作用而保持在土壤中的液态水。

毛管水可以有毛管力小的方向移向毛管力大的方向,毛管力的大小可用Laplace公式计算:P = 2T/r式中的P为毛管力,T为水的表面张力,r为毛管半径。

调解土壤水、气、热的措施

调解土壤水、气、热的措施

调解土壤水、气、热的措施
调解土壤水气热的措施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
1. 排水:合理排除过剩的土壤水分,预防土壤积水。

可以采取开挖
排水沟、修建排水管道等措施。

2. 保持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有利于水分和气体的
交换。

可以进行定期翻耕、增加有机质、施加适量的施肥等。

3. 种植适合环境的作物:选择适应土壤水气热条件的作物进行种植,避免种植不适应的作物导致土壤水分不均衡。

4. 覆盖保护:通过覆盖保护土壤,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温度波动。

可以使用覆膜、覆盖物、秸秆等材料进行保护。

5. 调节灌溉管理: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量和生长时期,合理安排灌
溉时间和水量,避免过量浇水或不足浇水。

6. 构建防风护坡:对于易发生风蚀的区域,可以构建防风护坡,减
少土壤中的风蚀和水分蒸发。

7. 合理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在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8. 定期监测和评估:定期对土壤水气热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措施,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

综上所述,调解土壤水气热需要从排水、土壤结构、作物选择、覆盖保护、灌溉管理、防风护坡、合理利用水资源以及定期监测和评估等多方面入手,综合应用不同措施,才能有效改善土壤水、气、热状况。

土壤空气、土壤热量及水气热调节

土壤空气、土壤热量及水气热调节

项目 对照 自然含水量 9.90
化肥 11.76
猪粪 15.08
秸秆 14.10
化肥+猪 粪
16.92
化肥+秸 秆
15.71
田间持水量 25.00 28.40 30.98 29.12 31.23 31.41
饱和含水量 35.18 35.10 39.23 36.90 40.71 40.68
34/42
2.6.1.2 土壤空气调节
对于粘质土壤的通气不良可采取合理耕作结合增 施有机肥料,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孔隙。
对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的易涝地区的土壤通 气不良应加强土壤水分管理,建立完整的排水系统,降 低地下水位,及时排除渍涝。
对于因降(灌)水量大而造成的土壤过湿、表土 板结而影响通气的,应及时中耕、松土,破除地结皮等, 土壤通气性就会大大改善。
K =λ /Cv
式中:K为土壤导温率;
λ 为导热率;
Cv为土壤容积热容量。
26/42
27/42
土壤组成与土壤的热特性
重量
导热率
土壤组 成分
容积热容量 (J·cm-3·K-1)
热容量 (J·g-1·K-1)
(J·cm-1·s-1·K-1)
土壤
空气
0.0013
1.00 0.00021-0.00025
28/42
2.5.3 土壤温度与作物生长 2.5.3.1 土壤温度与种子萌发 2.5.3.2 土壤温度与作物根系生长 2.5.3.3 土壤温度与作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2.5.3.4 土壤温度影响养分转化与吸收 此外,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养分的释放以及土壤 中水、气的运动等也都受到土壤温度的影响。
29/42
2.6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与氧化还原性 2.6.1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 2.6.2 土壤氧化还原性质

土壤热量介绍

土壤热量介绍

3、土壤温度与作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主要作物营养生殖最旺盛期要求的土温是: 春小麦:16-20 ℃ 冬小麦:12-16 ℃ 玉米:24-28 ℃ 棉花:25-30 ℃ 水稻分蘖: >20 ℃,30-32 ℃最好
4、土壤温度影响养分转化与吸收
土壤温度的高低对微生物活动的影响很明显,如消化细菌 与铵化细菌最适的土温为28-30 ℃,土温过低导致土壤缺氮。
2、举例说明土壤温度的调节方法。 3、举例说明土壤水分、空气和温度的调节措施之间有什
么联系?
容积热容量
(Jcm-3c-1)
2.163 2.410 2.435
- - 2.515 1.255×10-3 4.184
2、土壤导热率
导热性:土壤具有对所吸热量传导到邻近土层性质,称为导 热性。导热性大小用导热率表示。
导热率(heat conductivity):在单位厚度(1厘米)土层,温 差为1℃时,每秒钟经单位断面(1厘米2)通过的热量焦耳数 ()。其单位是J·cm-2·s-1·℃-1。
当土壤干燥缺水时,土粒间的土壤孔隙被空气占领, 导热率就小。当土壤湿润时,土粒间的孔隙被水分占领, 导热率增大。
干燥土壤热传导示意图
湿润土壤热传导示意图
表 6-4 土土壤壤不不同同组组分成的分导的热导率热(率焦(耳焦/厘耳米/厘·秒米·度·)秒·度)
土壤组成分 石英
湿砂粒 干砂粒
泥炭 腐殖质 土壤水 土壤空气
二、土壤的热特性
1、土壤热容量(soil heat capacity)
土壤热容量: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 (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不同土壤组分的热容量
土壤组成物质
粗石英砂 高岭石 石灰

第五章 土壤空气与热状况

第五章 土壤空气与热状况

4、对土壤热特性的影响因素:固、液、气三相物质比例 由下表可见,土壤水分热容量最大,土壤空气最小,而 矿质土粒和土壤有机质介于两者之间,而固体是相对稳 定的,则主要取决于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的含量。 所以,粘土:水分含量较高,早春季节解冻迟,土壤回 升慢,为冷性土; 砂土:水分含量低,早春土温回升快,为热性土。
三、土壤通气性(soil aeration) 土壤通气性(土壤透气性):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进行气
体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动的性能。
土壤通气性影响多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各种有机物质转化的化
学过程,根际呼吸,种子萌发,土壤病虫害的发生。
土壤通气产生的机制:
(一)、土壤空气扩散(Soil air diffusion) 指某种气体成分由于分压梯度与大气不同而产生的移动。它是 土壤空气与大气间进行交换的主要因素,原理服从气体扩散 公式: F=-D· dc/dx F:单位时间气体扩散通过单位面积的数量; Dc/dx:气体浓度梯度或气体分压梯度; D:扩散系数,负号表示其从气体分压高向低扩散。
2、土壤水分调节:
减少土壤水分的损失;增加作物对降雨,灌溉水及土壤中 原有贮水的有效利用,同时包括对多余水分的排除等, 措施如下: (1)控制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入渗;

合理耕翻:创造疏松的耕作层,保持土壤适当的透水性 以吸收更多的降雨和减少地表径流损失。 等高种植,建立水平梯田:改造地形,平整土地,减少 水土流失,梯田层层蓄水,坎地节节拦蓄 改良表土质地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使蓄墒能力增强。
第二节
一、土壤热来源与平衡
土壤热状况
(一)土壤热来源
1、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 与所处的纬度有关,随纬度的提高,接受辐射减少;

调解土壤水、气、热的措施

调解土壤水、气、热的措施

调解土壤水、气、热的措施
1. 加强土地保水措施,例如建立防护林带、植被覆盖等,降低蒸发速率和水分蒸发量,增加土壤保水能力。

2. 在土壤上覆盖植物秸秆等材料,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和保肥能力,同时降低土壤表面温度,减少水分蒸发。

3. 实行灌溉管理,采取适当的灌溉方式,如滴灌、喷灌、微灌等,减少水分的浪费和土壤蒸发。

4. 改善土壤通气性,增加土壤的气体交换和氧气供应,促进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发展和植物根系的生长。

5. 选择适宜的农作物种植,根据其对水分的需求和生长特点进行合理配置,减少水分的浪费和土壤蒸发。

6. 加强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增强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和微生物群落的发展。

7. 控制土壤温度,避免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影响土壤水、气、热的平衡。

8. 合理利用农药和化肥,减少对土壤和水环境的污染,避免影响土壤水、气、
热的平衡。

土壤水、气、热调节

土壤水、气、热调节

有机无机配施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 %)
项目
对照 化肥
自然含水量 9.90 11.76 田间持水量 25.00 28.40 饱和含水量 35.18 35.10
猪粪 15.08 30.98 39.23
秸秆 化肥+猪粪 化肥+秸秆
14.10 29.12 36.90
16.92 31.23 40.71
15.71 31.41 40.68
灌溉方法:
地面平整、质地偏粘的土壤、大田作物和果园可采用畦灌; 土壤质地偏砂、丘陵旱地、菜园地等可选喷灌; 设施栽培的蔬菜可滴灌; 水分渗漏过快、深层漏水严重的土壤不宜采用沟灌。
灌溉方式:喷灌、滴灌、沟灌等
喷灌
滴灌
④提高土壤水分对作物的有效性
通过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降低凋萎系数,提高 田间持水量,增加土壤有效水的范围;加厚耕层,促 进根系生长,扩大根系吸水范围,增加土壤水分的作 物有效性。
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中耕除草,消灭杂草,减少蒸腾;切断上下土层间 的毛管,降低土表蒸发,减少水分损失。
地面覆盖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可使用地膜、作物 秸秆等进行土表覆盖,以减少水分蒸发损失。
③合理灌溉
灌溉目的:对根层补充水分,使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 灌溉定额:据土壤自然含水量与其田间持水量之差确定。
二、土壤空气调节
质地粘重、通气孔隙度不足10%、气体交换缓慢的粘质土壤。
措施: 合理耕作结合增施有机肥料,以改善土壤结构、
增加土壤通气孔隙。 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的易涝地区,建立完整
的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排除渍涝。 由降(灌)水量大而造成土壤过湿、表土板
结,则应中耕、松土,破除地结皮等。
三、土壤温度调节

土壤和空气的热量交换方式和热特性

土壤和空气的热量交换方式和热特性

第一节土壤和空气的热量交换方式和热特性一、土壤和空气的热量交换方式在土壤和空气中,存在着多种形式的热量过程。

除分子热传导、辐射和对流这三种方式外,还存在着平流、乱流和因水的相变而引起的热量转移形式。

这些过程对土壤和空气层热状况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分子热传导以分子运动来传递热量的过程称为分子热传导。

在土壤层中,热量交换是由分子热传导形式来完成的。

分子热传导过程强弱对土壤层内热状况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但在空气中,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其分子导热率很小,因而由传导方式进行的热量转移比其他方式要少得多,在多数情况下是可忽略不计的。

(二)辐射地面和大气层之间的辐射热交换是始终存在的。

地面一方面吸收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同时也向大气放出长波辐射。

白天当地面吸收的辐射超过放出的热量时,地面被加热增温,并通过辐射或其他方式把热量传送到大气层和土壤下层使之增温;夜间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超过吸收的大气逆辐射,结果使得地面损失热量,导致地面温度下降,此时土壤深层和大气就反过来以各种方式向地面输送热量,以维持地表温度不致下降太多,结果使得土壤深层和大气层的温度也发生下降。

(三)对流1、对流的概念空气在铅直方向上的大规模升降运动。

2、对流的种类对流按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两类:(1)热力对流(自由对流)发生在低层气温剧烈增高或高层空气冷却时,上下层气温差异加大,造成低层空气密度较小,高层空气密度较大的不稳定状态,因而很容易产生对流。

(2)动力对流(强迫对流)空气水平流动时遇到山脉等障碍物时被迫抬升或因其它外力作用强迫时发生的。

对流使上下层空气混合,并发生热量交换。

对流的空气升降速度有时可达10m/s以上,高度可达对流层顶部附近。

一般在夏季及午后对流较强,冬季及清晨较弱。

(四)平流大范围的空气水平运动称为平流。

冬季大规模冷空气南下,可使气温急剧下降,在24小时内甚至气温可下降十几度;夏季海洋上暖湿空气北上,可使它影响地区的气温升高。

土壤水分平衡、土壤空气的运动、土壤热量与土壤热性质

土壤水分平衡、土壤空气的运动、土壤热量与土壤热性质

其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应等于其来水水增加,负值表示减少。

田间土壤水分收支示意图P 下渗水 D 降水灌溉 I上行水 U根据田间土壤水分示意图,可列出土壤水分平衡的数学表达式:P+l+U=E+T+R+In+D+△W式中:△W 表示计算时段末与时段初土体储水量之差(mm);公式中左侧为水分进入量;而右侧则为水分支出量。

当△W 为零时,说明,土层中水分无增无减,即收支平衡。

植物冠层截流 ln蒸腾、蒸发ET 径流损失 R动,并不断地与大气进行交换。

如果土壤空气和大气不进行交换,土壤空气中的氧气可能会在12~40h消耗殆尽。

土壤空气运动的方式有两种:对流和扩散。

(一)对流定义:是指土壤与大气间由总压力梯度推动的气体的整体流动,也称为质流。

土壤与大气间的对流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低压对流方向:高压总压力梯度的产生:气压变化、温度梯度、表面风力、降雨或灌溉、翻耕。

土壤空气对流方程式:q v = -(k /η) ▽pq v—空气的容积对流量(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横截面积的空气容积);k —通气孔隙透气率;η —土壤空气的粘度;▽p —土壤空气压力的三维梯度。

空气对流量随着土壤透气率和气压梯度的增大而增大。

(二)扩散定义:在大气和土壤之间CO2和O2浓度的不同形成分压梯度,驱使土壤从大气中吸收O2,同时排出CO2的气体扩散作用,称为土壤呼吸。

是土壤与大气交换的主要机制。

扩散过程气相扩散液相扩散通过充气孔隙扩散保持着大气和土壤间的气体交流作用通过不同厚度水膜的扩散(二)扩散这两种扩散过程都可以用费克(Fick)定律表示:qd = - Ddc/dxqd — 扩散通量(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扩散的质量);“-”— 表示方向D — 在该介质中扩散系数(其量纲为面积/时间);dc/dx — 浓度梯度对于气体来说,其浓度梯度常用分压梯度表示:qd = - (D/B) (dp/dx )B — 偏压与浓度的比扩散系数D值的大小取决于土壤性质,通气孔隙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质地、结构、松紧程度、土壤含水量等)(一)土壤热量来源太阳辐射能:土壤热量的最根本来源。

土壤空气及热状况

土壤空气及热状况
水是热的良导体 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因此水分多导热性好,空气多导热性差
第三节
二、土壤导热率
土壤缺水,土粒间孔隙被空气占据,导热率降低
土壤湿润,土粒间孔隙被水分占领,导热率升高
土壤热性质
第三节
二、土壤导热率
土壤热性质
不同组成分的导热率 (J/cm· S· C) 土壤组成分 石英 湿砂粒 干砂粒 泥炭 腐殖质 土壤水 土壤空气 导热率 4.427×10-2 1.674×10-2 1.674×10-3 6.276×10-4 1.255×10-2 5.021×10-3 2.092×10-4
第三节
土壤热容量 (Cv)
土壤热性质
一、土壤热容量(soil heat capacity,soil thermal capacity)
单位质量/容积土壤每升高/降低1℃吸收/放出的热量
Cp—重量热容-单位J/(g.K)
Cv—容积热容—单位J/(cm3.K) Cv=Cp×ρb
请注意矿物颗粒,有机质,空气和水的热容量值
o
第三节
三、土壤的热扩散率
土壤热性质
土壤热扩散率 标准状况下, 土层 垂直方向上每cm距离内,1℃温 度梯度下,每秒流入1cm2土壤断 面面积的热量,单位体积(1cm3)土 壤所发生的温度变化. 大小等于土 壤导热率/容积热容量的比值 (厘米 2 / 秒) D
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热量部 分被大气吸收散射,部分被云层和 地面反射,土壤吸收其中一少部分
一、土壤热量的来源
第二节 土壤热性质及热平衡 (soil heat)
(二)生物热
据估算,含有机质4%的土壤,每m2耕层有机质的潜能为 6.28×109~6.99×109KJ,相当于燃烧4.94 ~12.36kg无烟煤 可用于升高低温,促进早春出苗或返青

土壤学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

土壤学土壤空气和热量状况

15 0.25 20.49 0.87 19.95 0.13 20.86 0.39 20.51
20 0.48 20.48 1.35 20.06 0.15 20.12 0.41 20.63
30 0.57 19.87 1.16 20.01 0.31 20.18 1.16 20.36
50 0.92 19.93 1.52 19.70 0.40 20.20 1.28 19.87
D=D0·S·l/le
D0—自由空气中的扩散系数; S—未被水分占据的孔隙度; l—土层厚度; le—气体分子扩散通过的实际长度。 l/le和S的值都小于1。
结构良好的土壤中,气体在团聚体间的大孔隙间 扩散,而团聚体内的小孔隙则较长时间保持或接近水饱 和状态,限制团聚体内部的通气性状。所以紧实的大团 块,即使周围大孔隙通气良好,在团块内部仍可能是缺 氧的。所以通气良好的旱地也会有厌气性的微环境。
六、土壤通气指标
1.土壤孔隙度 总孔隙度50~55%或60%,其中通气孔度要求
8~10%,最好15~20%。这样可以使土壤有一定 保水能力又可透水通气。 2.土壤呼吸强度(intensity of soil respiration)
覆膜
露地
05-01
07-29
05-01
07-29
CO2
O2
CO2
O2
C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
O2
CO2
O2
0

— 0.92 —
— 0.06 0.06

5 0.16 20.50 1.01 20.44 0.07 20.65 0.21 20.65
10 0.42 20.40 1.06 20.28 0.10 20.51 0.28 20.67

《土壤学》第四章 土壤水分、空气与热量状况

《土壤学》第四章  土壤水分、空气与热量状况
(四)水层厚度(水深)mm =土层厚度×水容%
(五)土壤水贮量(方/亩或吨/亩)
=2/3 ×水层厚度
(六)墒情:干墒、黄墒、灰墒、黑墒 干、 润、 潮、 湿
三、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 • (一)烘干法:常用
1、经典烘干法 :恒温箱105-110 ºC烘干称重计算
2、快速烘干法 :红外线烘干法、微波炉烘干法、酒精燃 烧法、电炉法等。
(三)土壤空气对植物抗病性的影响 通气不良产生还原性气体H2S、CH4、
H2、NO等会严重危害作物生长,CO2 过多致使土壤酸度增高,致使霉菌发育, 植株生病
氧扩散率(ODR与不同植物状况之间关系)
植物
茎叶菜 莴苣 菜豆 甜菜 草莓 棉花 柑橘
土壤类型
壤土 粉砂壤土
壤土 壤土 砂壤土 粘壤土 砂壤土
一是受辐射、气温、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素的影响; 二是受土壤含水率的大小和分布的影响
土面蒸发过程区分为三个阶段: 1、大气蒸发控制阶段 2、土壤导水快慢控制阶段
在土壤不是很湿能进入田间时,应及时锄地松土, 减少水分蒸发。 3、水汽扩散阶段
一般情况下,只要土表有1~2mm干土层就能显著降 低蒸发强度。
田间土壤水分收支示意图
总水势(Ψt) Ψt=Ψm+Ψp+Ψs+Ψg
(二)土壤水吸力
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 下所处的能态,简称吸力。
与土水势的意义一致,但只是 基质吸力和溶质吸力的和。
(三)土水势的测定
• 主要有张力计法(测定基质势最 常用)
• 压力膜法 • 冰点下降法 • 水气压法等
张力计法
压力膜法
冰点下降法
中耕
3. 合理灌溉排水,及时增减土壤水分。
变漫灌、畦灌、沟灌等地面灌溉方式为波涌灌、膜 下灌等改良的灌溉方式,有条件的可采用较为先进 的滴灌、喷灌和渗灌

第三章(1)土壤流体之土壤空气与热量

第三章(1)土壤流体之土壤空气与热量
③土壤中CO2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现有的研究表明,某一特定植物对CO2浓度有一最佳值, 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根系生长衰退。过高浓度CO2往往 伴随缺O2而造成不良后果,但一定浓度CO2对植物生长 也有促进作用,而且CO2造成的土壤溶液的微酸性也有 利于有些土壤养分的释放.
二、 土壤中的空气流
覆膜田块的CO2含量明显高于未覆稻草原露地,而 O2则反之
土壤空气中的CO2和O2的含量是相互消长的,二者 的总和维持在19~22%之间,
注意:
①土壤空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有许多过程和因素需进 一步研究。如土壤微生物需O2有一个很宽的范围。 ②仅仅一个空气容量指标并不能肯定土壤是否能满足植 物和微生物对氧的需求。
基质势(hPa) 含水率(%) 充气孔度(%)
K(m/s)
-9.8
40.24
14.06
12
-98
25.47
28.83
133
-310
23.07
31.23
272

0
54.30
682
三、 土壤通气性(soil aeration)
(一)、土壤通气性的定义和指标
土壤通气性是泛指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以及土 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通气的能力。
(二)、土壤通气性的调节
1、调节土壤水分含量 2、改良土壤结构 3、通过各种耕作手段来调节土壤通性
对旱作土壤,有中耕松土,深耙勤锄,打破土 表结壳,疏松耕层等措施。
一 土壤空气的组成 二 土壤空气的运动 三 土壤空气与土壤肥力
第三章(一) 土壤空气和热量 §1 土壤空气的组成与植物生长 一、土壤空气的组成与变化 土壤空气与大气组成的比较(容积%)
气体

八 土壤水、气、热状况

八  土壤水、气、热状况

壤管理措施。
第二节
一、土壤空气的组成
土壤空气
土壤孔隙中的气体称为土壤空气。土壤空气
和大气有很大差异。主要差异表现在: ● 土壤空气中CO2含量高于大气,而O2含量低 于大气。见下图。
土壤剖面CO2和O2体积含量分布示意图

土壤中水汽含量一般都高于大气。

土壤空气中含有还原性气体。
二、土壤空气交换
● 土壤空气与植物病害
三、土壤通气性与土壤氧化还原过程
(一)土壤氧化还原过程的基本概念
(二)土壤氧化还原反应体系 1.无机体系
● 氧体系 ● 铁体系
● 锰体系
●硫体系
●氢体系
●其他体系
2.有机体系
(三)影响土壤氧化还原过程的因素
●土壤的通气状况 ●土壤中易分解的有机质状况 ●土壤中易氧化或易还原的无机物质状况 ●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
综上所述,影响土壤中氧化还原 过程的条件是经常变化的,它受土壤 水分、通气状况、温度、施肥、微生 物活动、植物生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受农林业技术措施的影响更大。
第三节
土壤热状况
土壤中的热状况指土体中的热量分布及 其动态变化。
一、土壤热平衡 (一)土壤热来源与土壤吸热性
土壤热主要来源于太阳的辐射热,其次是有机 质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热、土壤中化学反应释放的 热以及地心向地表传导的热。
(二)土水势的表示方法 土水势多用帕(Pa)表示,但常用水柱高的 对数值表示,称为pF值。pF值即能反应土壤水 吸力能量大小,又能表示出各种水分常数以及土 壤水吸力与含水量的关系。 kPa与pF值的换算关系见表8-1。
表8-IkPa与pF值的换算关系
kPa 0.1 1 10 51 101 水柱高 pF值 度(cm) 1 0 10 100 501 1000 1 2 2.7 3 kPa 1520 3141 10133 101325 水柱高度 (cm) 15849 21623 100000 1000000 pF值 4.2 4.5 5 6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