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重点知识马新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美的意义就是由这样一种功利的、整个身心通体舒畅的愉悦之美向后来味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等感官刺激享受和纯形式的欣赏给人的愉悦、陶醉的美感方向发展。总结:人类审美活动的诞生是从实用到非实用、功利到非功利的历史发展过程的结果。

2、美的发展的三阶段

(1)、审美意识的产生。(2)、美学思想阶段。(3)、美学学科阶段

3、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美学学科成立的标志应是1750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的《美学》发表为标志的。鲍姆嘉通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原作是“Aesthetic”.美学学科的巨大发展是此后康德、黑格尔、歌德、席勒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家们的努力来完成的。

4、鲍姆嘉通创立的“美学”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感性认识是哲学不可忽视的一个人类知识领域。理性认识以概念的方式存在,是逻辑学的对象;感性认识的主体是“感觉”,是感觉的科学或美学研究的对象。(2)、审美活动(诗)作为感性认识,是一种混乱而明晰的认识。混乱是因为审美活动是感觉和情感的活动,是非概念的、非逻辑的;明晰则是因为审美活动把握和呈现了感性形象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是清晰可感的。(3)、美学是用美的方式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5、从总体上来说,美学的发展大致经过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三个发展阶段。

(1)本体论阶段的美学:所谓本体论的哲学就是把“是”、“存在”

本身而不是把那些具体存在的东西作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本体论阶段的特点:主要是透过具体个别的美的事物,追求一种独立的、终极的、普遍的美,也就是使一切事物成为美的共同本质。代表人物主要有: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等。(2)认识论阶段的美学。人们关注的中心从客观世界是什么转入到关注主体自身怎样才能认识这个客观世界,人自身的认识能力、认识途径和认识方法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人们的整体思维模式从客观世界转向了主体自身,西方由此进入了一个认识论的时期。特点:在认识论阶段,西方美学主旨是探求审美何以可能与审美如何构成。代表人物:休谟、笛卡尔、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等。(3)语言学阶段的美学。人们从关注人的认识能力是怎样的转向关注人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这世界的认识的。特点:关注的重心在于人是如何生存于世界以及如何谈论世界和人对世界的认识的。代表人物:人本主义美学:卡西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科学主义美学:瑞恰兹、贝尔、维特根斯坦等。

6、王朝闻先生在《美学概论》;叶朗先生在《现代美学体系》;朱立元先生的《美学》;陈望衡先生的《当代美学原理》;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主编的《美学基本原理》;杨春时的《美学》;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四讲》。

7、美学研究对象:审美关系基础上的审美活动。把审美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怎样才能建立起各种审美关系,审美关系的存在样态、审美关系的存在价值等问题,并通过这种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经验、审美范畴、审美意识和各种美学思想。

8、西方美学史上有关美本质探讨的四大观点:(1)认为美是人主观的一种心意状态或感受;(2)认为美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3)认为美是主观和客观综合在一起的一种状态;(4)认为美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实践的结果。

(1)从客观事物的属性来定义美。特点:从客观事物本身应该满足某种条件来规定美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学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那。美的客观派除了这种认为美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的观点以外,还有一派便是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客观理念”。这种看法的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普洛丁。

(2)从主观感受来界定美。特点: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心意状态,让人愉快的就是美,让人不愉快的就是丑,或者认为美的产生是人自己的情感、心理活动、心理反映的结果。认为美主要是人主观作用的结果的学者还有象谷鲁斯“内模仿”的观点,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的观点。

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人主观的感受、主观的心理活动,注意到了美的主体性,美能产生快感,但产生快感的并不就是美,同时它又忽视了美的客观对象性,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历史性,也是有不足的。(3)从社会生活、劳动实践的角度来定义美。特点:从人类社会生活、劳动实践方面来认识美。代表人物:车尔尼雪夫斯基、马克思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9、立普斯: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

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是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

它夸大移情的作用,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否定美的客观存在。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移情说”的贡献不在于指出存在着移情这种心理现象,而在于通过对移情作用的分析揭示美感的特征。移情作用的核心是情景相融、物我同一(自我和对象的对立的消失),是意象的生成。这正是美感的特征。美感的对象不是物,而是意象。

10、中国当代关于美本质论争的几种主要观点。

(1)美是主观的,代表人物是吕荧、高尔泰。(2)美是客观的,代表人物是蔡仪。(3)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代表人物是朱光潜。

(4)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代表人物李泽厚。

11、美的几个特点。

(1)感性形象性。(2)非功利性。人面对事物的三种态度:科学的态度;功利的态度;非功利的态度。

(3)情感的感染性。审美必须以形象感染人,打动人,以情动人是审美的重要特点。(4)美是一个具有一定相对性的概念。美是一个活的概念,它总是与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一定文化意识形

态的特定人们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僵化的永恒不变因而可以一劳永逸的概念。

12、美感活动的过程:主要经过审美感知活动、情感活动、想象活动、理解活动和通感等一系列活动。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感觉、知觉、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和审美通感这些心理活动,不是先进行了感知活动,然后进行情感、想象活动,而往往是互相交织的,没有明显的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

13、审美活动的产生:

A、审美活动产生的前提(1)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存在为

前提。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包含先天的感官感受能力和后天的学习辨识能力。(2)美感的产生要以人的审美需要的存在为前提。

马斯洛需要层次。(3)必须要有审美的态度。所谓审美的态度就是一种非功利的非抽象逻辑的非科学式的态度,从功利中解放出来从科学探索中解放出来,从而在自由的心态下只注重事物的整体形式本身,在自己的直觉感知活动和想象、情感活动等心理活动中获得精神的陶醉和快乐愉悦。(4)美感的存在,是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的。(5)美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14、美感作为感觉的一般特点:(1)美感是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

的对美的反映这两个方面构成的。对象首先要以审美的特征对感官产生刺激。而对那些非审美的特征就不会引起感官的注意。(2)美感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气息和触觉等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