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重点知识马新国
马工程美学原理知识点
马工程美学原理知识点1. 对称性原则:马工程美学强调对称性的重要性。
对称性能够给人一种平衡、整齐、稳定的感觉。
在马工程设计中,应该注意在设计元素、形状和布局中保持对称性。
2. 简洁性原则:马工程美学注重简洁、明了的设计。
简洁性可以使设计更易于理解和欣赏。
马工程设计应该尽量避免过多、复杂的元素,保持简单而有力的表达。
3. 节奏和动感原则:马工程美学认为设计中的节奏和动感是吸引和引导观众注意力的重要因素。
在马工程设计中,可以通过重复、变化、对比等手法营造出动感和节奏感。
4. 比例和尺度原则:马工程美学强调比例和尺度对于设计的重要性。
恰当的比例和尺度可以给人一种和谐、舒适的感觉。
在马工程设计中,应该注意元素之间的比例和尺度的协调性。
5. 色彩和材质原则:马工程美学认为色彩和材质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适当使用颜色和材质可以增强设计的视觉效果,传达出特定的感觉和情绪。
6. 空间和层次原则:马工程美学注重空间的运用和层次的处理。
合理的空间布局和明确的层次结构可以使设计更具层次感和深度。
7. 特点和个性原则:马工程美学鼓励在设计中表现出独特的特点和个性。
设计应该体现出个性化,与众不同,以吸引观众的注意。
8. 功能和实用性原则:马工程美学认为设计的功能和实用性是至关重要的。
设计应该符合实际需求,满足使用者的功能和实用性要求。
9. 历史和文化背景原则:马工程美学强调设计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联系。
设计应该尊重并体现出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特点和价值观。
10. 创新和突破原则:马工程美学鼓励创新和突破传统的设计思维,尝试新的形式和表达方式。
创新可以为马工程设计带来新的突破和发展。
美学原理知识点回顾、作业总结
纹理和图案
纹理和图案让设计更有可视性、纹理和层次感。
距离和空间
距离和空间是帮助将元素正确放置到设计中的 关键因素。
各自的学习体会和困惑
1
困惑阶段
大家对这门课程都感到很有意思,但是理解起来有一些不易,有一些未清晰的概 念。
2
学习过程中ຫໍສະໝຸດ 在课程的过程中,大家逐渐理解了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一些中心思想。
3
学习总结
通过这门课程,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带着美学眼光看待周围世界的重要性。
老师针对作业中常见问题的答疑
问题1
如何处理那些过于复杂的设计?
问题2
设计的时候应该关注什么具体的 细节?
问题3
如何通过单一元素模拟多重视觉 元素的效果?
学生们的心得分享
变幻的美感
每个人对于美的观感都不一样, 它会随时间,跟环境改变而改 变。
未来,我们应该利用学到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设计能力,创建更美好的世界。
色彩理论
不能随意搭配颜色,颜色搭配可 以带来强烈的心理和情感效应。
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是人类视觉理解创造美 学的基本准则。
对称性
对称性让设计更加准确、自然和 平衡,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原则。
美学原理中的几个关键点总结
比例和平衡
图形、颜色和空间的比例和平衡是取得最佳效 果的关键。
重复和模式
重复和模式在视觉艺术和设计中都扮演着非常 重要的角色。
2 练习技巧
多练习,熟能生巧,在实 践中更好地掌握美学的每 个知识点。
3 寻找美的视角
更加多元、更加开放的视 野,寻找到快乐的灵感, 用美学思维处理我们身边 的美好事物。
总结和未来展望
重点 黄金分割 对称性 颜色搭配
导论《美学原理》 马工程
2.“美”
一个多义的“美”不宜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范畴术语。
3.“审美经验”
只有作为涵括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经验”才是美 学的研究对象。
二、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
(1)审美对象
审美活动构成 (2)审美意识
(1)社会美
(2)自然美
审美活动存在领域 (3)艺术美
(4)美育
(1)崇高
(2)悲剧
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基于生产-生活本身的现实审美眼光。 因此,马克思主义美学不能仅视为一个流派,而是现代美学 制高点。
第二节 美学研究的对象
• 一、美学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 • 二、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
一、美学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
1.艺术
美学曾被规定为“艺术哲学” 但美学研究艺术与艺术学不同。
美学和艺 术学关系
• 所以,鲍姆嘉通在审视莱布尼兹-沃尔夫哲学体系的壮丽结构 时,发现要给艺术一个恰当的位置,需要创立一门新学科来弥补 体系的缺陷。他的博士论文就致力于创立这样的一门研究感性认 识的新学科,他以拉丁文“Aesthetica”命名,希腊文的词根意 思为“感性的”,也就是“感性学”的意思,即英文 “Aesthetics”。
化;“美学”学科是人类知识近代分化所产生的这种理论自觉形态;
•
美学是研究方法不仅要求哲学思维的
思辨力,而且要求审美乃至所有精神经验的敏锐体验,这二者结合所
形成的意象思维运动,是基于内在体验对所“看”(直观)到的审美
本质的描述性概括。
推荐书目
• 1.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 2013年版。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 鲍姆嘉通是在十八世纪近代学科分化独立的时代背景下提 出建立美学学科的,这具有深刻的时代必然性和代表性。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 美学原理是指一种美学思想或原则,用于审美经验和创作艺
术作品的指导,旨在探讨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创造美。
- 美的主观性:美是一种主观感受,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评价
都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艺术作品要能够触动不同个体的审美情感,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
- 美的客观性:尽管美具有主观性,但也存在一些客观的美学
规律和准则。
例如,比例、对称、韵律等,这些规律可以在不同的艺术作品中被运用和体现。
- 美的表达方式:美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和形式来表达,如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
每种表达方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技巧,通过这些语言和技巧的综合运用,艺术家才能达到艺术作品的美感效果。
- 美的价值:美不仅是一种感受,还具有一种价值。
美可以给
人带来愉悦、启发、思考等心理体验,并且能够提升个体和社会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品位。
- 美的历史和发展:美学原理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中形成和发展的。
不同时代和地域的审美理念和艺术风格都存在差异,这也为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多维度的观察角度。
- 美学的运用和实践:美学原理不仅在艺术创作中起着重要的
指导作用,也可以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认识和理解美学原理,个体可以更好地领略和欣赏美的存在,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
1第一章审美的本质-王 《美学原理》 马工程
第三节 审美的本质
• 一、探讨审美本质的若干原则 • 二、审美本质及其逻辑 • 三、作为元价值的真善美及其对立面的假恶丑
一、探讨审美本质的若干原则
• 1.对审美现象深层根据的探讨与表述,是美学思想中心。 • 2.审美本质并非经验科学的实体对象或纯认识论对象,而是精神哲学范畴并且
具有价值理想性。 • 3.审美活动体验优先于主客二分后的审美静观。 • 4.以劳动为核心的实践及其结构成为探讨审美本质的基础与出发点。
二、审美本质及其逻辑
• 审美的普遍必然性根源于审美内在于劳动所代表的实践活动的普遍必然关系。 • 就根源言,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相统一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 • 就功能言,审美的本质是能动协调规律与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 • 就价值言,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
二、审美本质及其逻辑
• 1.以劳动工具及其使用(进而制造)技术为中心,劳动双向陶冶着作为主体的 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
三、作为元价值的真善美及其对立面的假恶丑
• 作为人类核心与基础形态的劳动不仅包含着人类三种基本活动的关系结构,同 时也包含了人类三种元价值关系体系:
性质
认知
审美功利内容源自规律中介并超越目的
状态
理(知)性
情感
意志
学科
科学
美学
伦理学
元价值
真
美
善
三、作为元价值的真善美及其对立面的假恶丑
• 美是真与善相统一的自由形式。美并非物质实体,而是超越性中介真与善所 构成的现实世界、使之趋向自由的意境。
• 泛义的“劳动”是“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寻求统一达成实现的活动。 • “美的规律”——“自由劳动”——“人的本质”三个概念三位一体。 • 自由劳动是劳动的理想形态,并非有限的具体劳动。 • 有限的具体劳动可依托自由劳动超越而显示无限性的自由境界。 • 自由劳动对有限的具体劳动的依托:有限劳动的无限创新进程。 • “自由劳动”的价值本体论性质。 • “美的规律”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化与历史性的现实生成运动。
马工程美学原理知识点(一)
马工程美学原理知识点(一)马工程美学原理1. 简介马工程美学原理是由美学家马克斯·沃尔夫提出的一套关于建筑与艺术美学的理论体系。
它以人类视觉感知和心理体验为基础,探讨了创作中的形式、结构和空间等因素对美感的影响。
2. 原理解读形式原理•形式与感知:马工程美学强调形式对美感的作用,认为形式通过人类感官和视觉系统的运作,产生了美的体验。
•简约与复杂:马工程美学主张以简约的形式表达创意,避免过多复杂的细节,使作品更加纯粹和易于理解。
•比例与尺度:马工程美学关注创作中的比例和尺度的选择,追求一种协调统一的感觉。
结构原理•对称与平衡:马工程美学注重对称和平衡的运用,以创造一种稳定和谐的视觉效果。
•节奏与重复:马工程美学强调在创作中使用节奏和重复的元素,以增加作品的有机性和动态感。
•分层与层次感:马工程美学提倡在建筑和艺术创作中运用分层和层次感的手法,以增加空间的深度和丰富度。
空间原理•封闭与开放:马工程美学认为将空间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制造一种封闭感和私密感,而开放的空间则可以创造一种宽广和舒适的感觉。
•对比与对照:马工程美学倡导在空间创作中运用对比和对照的手法,以产生视觉上的冲突和张力。
•光线与阴影:马工程美学强调光线和阴影在空间中的运用,以提升空间的氛围和品质。
3. 应用案例巴塞罗那圣家堂•形式原理:圣家堂以简约的几何形式为基础,通过尖顶和雕塑等细节,展现了沉稳和庄重的美感。
•结构原理:圣家堂的对称结构以及塔楼的分层设计,给人一种和谐和均衡的感觉。
•空间原理:圣家堂内部的高大空间和光线的运用,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巴黎卢浮宫•形式原理:卢浮宫以对称的建筑形式为基础,通过圆顶和雕塑等细节,展现了华丽和奢华的美感。
•结构原理:卢浮宫内部的空间设计注重分层和层次感,给人一种富丽和壮观的感觉。
•空间原理:卢浮宫的开放式庭院和空旷的展厅,营造了一种宽广和自由的氛围。
4. 总结马工程美学原理以形式、结构和空间为核心,探索了建筑和艺术创作中的美学规律。
美学原理》(XXX)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美学原理》(XXX)期末复习资料整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P62.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
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P23、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XXX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XXX提出的,因此又称为“XXX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
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5.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6.社会美是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它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第一章美学产生过程:审美意识——审美者对自身审美活动的非理性自觉的自觉意识【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美学思想(审美思想)——审美者有了对美、审美活动的理性自觉思考,但没有上升到对审美活动的整体进行全面研究,多以哲学、文艺评论或者创作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美学学科——有意识地对审美活动进行整体性独立思考的学科========================================================================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1750 《美学》标志着学科的建立1.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通过低级认识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2.1742 法兰克福大学开设美学课3.1750 《美学》======================================================================== =======原因:莱布尼茨:认识区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明晰的认识分为明确的明晰认识和混乱的明晰认识,作为理性主义者他不看重混乱的明晰认识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沃尔夫:知识分为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理论的知识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科学他在心理学中不重视感觉能力=====================================================================影响:拉丁语着作影响不大认为美学是对感性认识能力的研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家把审美经验当作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美学低于逻辑学======================================================================== =======学科的发展:康德:1790 《判断力批判》提高了美学学科的地位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平等扩大了美学的影响黑格尔:《美学》影响到美学研究的重心研究感觉和情感的学科======================================================================== =======在我国的发展:1 出现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的英汉辞典中出现aesthetics词条译为审美之理审美学1875花子安《教化之议》出现“美学”一词2 美学研究的开始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把美学介绍给国人推动了它的发展[1902 王国维翻译《哲学概论》——桑木严翼][1903 蔡元培翻译《哲学要领》——科培尔][1906 王国维要求国内文科大学开设美学课程]======================================================================== ===美学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感经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鲍姆加登观点: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产生的美感构成感性认识(美感)的条件:1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2意象的明晰生动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尽管他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并不排斥艺术并以艺术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研究对象:【美感艺术美的规律】黑格尔的观点:研究对象:【美的艺术排除自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研究对象:【大于美包括整个艺术理论】近代心理学派:研究对象:【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美育】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美学原理马工程第二版知识点总结
美学原理马工程第二版知识点总结《美学原理——马工程第二版知识点总结》一、基本美学概念1、美学:美学是一种以审美经验为基础,以审美理论为依据,探讨审美理想的一门学科。
2、美感:美感是指人们对一种审美形式的赏识或喜悦,以及在审美对象上产生审美效果的过程。
3、审美:审美是指人们对美的判断或感知,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理性的。
4、美学标准:美学标准是指用来衡量一个审美形式是否对人们有足够的审美效果的标准。
5、美学道德:美学道德是指以将美学概念应用于行为道德的学术。
二、马工程美学原理1、马工程原则:将一种重要的负荷应用于特定的结构中,而不使这种结构受损或改变,并以此来获得最佳的效果。
2、均衡原则:均衡原则是指在设计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使得每一部分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3、比例原则:比例原则是指某种审美形式的比例可以作为审美标准的依据。
4、实用原则:实用原则是指一种审美形式应具备有实用性,即它具有实际的处理或操作能力。
5、把握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将材料和结构的质量和表达引导到一个有效的水平,而不是尽可能地把它表现得更好。
6、可识别原则:可识别原则是指某种审美形式应该具有良好的可识别性,即能够使人们很容易识别或理解它的特性。
三、马工程的应用1、交互设计:交互设计是指在设计交互界面时,应用马工程原则以保证设计的有效性和令用户的体验有趣又有趣的美学体验。
2、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指在设计建筑时,应用马工程原则以保证其结构坚固稳健,并给用户带来安全且充满审美效果的建筑美学体验。
3、工程设计:工程设计是指在设计工程时,应用马工程原则以保证最佳的结果,从而实现最佳效果。
7第七章艺术美-李 《美学原理》 马工程
图7 . 《自由引导人民》
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2.艺术美作为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艺术美从自然美中汲取形式感形成艺术美的形式结构,主体内在的审美意识找 到适宜的外在自然表现对象,外在自然物的审美特性被主体发现而产生了自然美。 艺术美对于自然美的再现经历了一个从“物”到“心”逐层深入的过程,以简单 的自然观审为起点,直至“天人合一”的自然圆融之境。
四、艺术美作为审美共通感交流的结晶
1.审美共通感及其存在意义 审美共通感是共通感的一种,共通感的产生有赖于主体社会生活感受的共同性。 审美共通感是一种不执著于分别对象化的心体丰盈共通感对五官感知的融通状 态,有助于整体把握审美活动,可以帮助美的本质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交叉呈现。 审美共通感的存在调动了主体的集体审美意识,在审美活动中找到了文化认同 感和群体归属感。
四、艺术美作为审美共通感交流的结晶
2.审美共通感交流中的艺术美 艺术作为审美交流的主要方式,是不同审美个体得以客观交流的依托方式,也 是人类审美意识积累与继承传播的主要方式。只有在审美共通感的不断交流之中, 艺术的审美特性才能得到最大范围的认可和体现,调动更多主体体验艺术所带来 的审美享受,艺术美才能走出了局部区域限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普遍关怀,呈 现出属于人类社会的整体美感。
图9. 《在蒙娜丽莎的脸上画上胡 须》,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p,1887--1968),纽约达达 主义的团体的核心人物。
三、艺术美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
2.审美理想的情感表现 艺术中的情感因素促进了艺术美的实现,成为表现审美理想的重要因素。审美 理想就是主体的心灵之美,艺术的感性特征促使主体心灵之美的表现具体化为主 体的情感表现,情感的成功表现是审美理想实现的前提。 审美理想是主体所向往的审美目标,它是审美的期望所在,这种期望因符合主 体的价值观、审美观而存在,主体对审美理想本身就存在一种特殊情感。
美学原理重点难点知识
• 二、什么是自由创造?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 什么是自由创造? 最珍贵特性? 最珍贵特性? • 1、自由创造是指人类在对事物必然性认识的基础 、 上和对能动地去改造世界, 上和对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 求的活动。 求的活动。 • 2、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原因 、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 有三点: 有三点: • (1) 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 ) 特征之一。 特征之一。 • (2) 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3) 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发展了人本身。 ) 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发展了人本身。
• 二、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中涉及哪些 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客体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主体、 以及主客体的辨证关系。其基本内容包括美、 以及主客体的辨证关系。其基本内容包括美、 美感、美的创造和美育。在研究艺术时, 美感、美的创造和美育。在研究艺术时,也 是从审美的角度, 是从审美的角度,把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和审 美对象的集中表现,以区别于别的艺术概论。 美对象的集中表现,以区别于别的艺术概论。
• 一、形式美: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 形式美: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 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 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及其有规律的组 合所具有的美。 合所具有的美。
• 二、形式美的特征:1、形式美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 形式美的特征: 形式美概括了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 义。2、形式美概括了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具有 一定的抽象性。 形式美和自然的物质属性、 一定的抽象性。3、形式美和自然的物质属性、规律有 着密切的联系。 着密切的联系。
10第十章丑-李-《美学原理》-马工程
• 丑是一个特殊的否定性的审美范畴,广义的丑 与广义的美相对立,是现实对人本质的否定, 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背离;狭义的丑则与 狭义的美(优美)相对立,是对优美的纯粹性、 完满性与和谐性的否定和破坏。
2021/8/14
杜尚《L.H.O.O.Q》,
又名”带胡须的蒙娜丽莎“;
5
一、丑的审美界定
• 1. 丑的审美关系界定 • 从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看,丑是人本质对象化的未实
• 2.“酷”作为审美文化 • “酷”的广泛流行不仅体现了语言
的发展演变,也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 化意义,成为一种审美文化现象。 “酷文化”作为时尚文化的一部分游 离于主流文化之外,是一种以青年人 为主体、表现青年人群的生活方式、 个性品味及其消闲娱乐要求的亚文化 现象。
2021/8/14
“酷”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无深度的平面文化, 诸如”上网“、”泡吧“,青年人只是消费它。
2021/8/14
19
二、丑与其它审美范畴
• 1.丑与崇高 • (1)共同点 • 从形式上看,丑与崇高都具有不和谐、不完整、扭曲变形的特点。 • 从审美效应上看,丑与崇高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的苦痛感。 • 从观念与形式的关系上看,丑与崇高都具有非理性因素,体现出观念大于形
式的特征。
2021/8/14
2021/8/14
22
二、丑与其它审美范畴
• 2.丑与喜剧 • (2)丑与喜剧的区别 • 从审美心理效应看,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喜剧“将人生中无价值的东西撕
破”,让人看到它是“另外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最终 将矛盾调和化解,使人笑,让人乐;而丑却通常并不一定引发笑和乐。
2021/8/14
21
8第八章优美和崇高-李 《美学原理》 马工程
• 崇高的特征:
二、崇高的本质及其特征
• 崇高侧重展示人的本质(实践劳动及其自由性)对象化(规律与目的相统一) 实现的曲折过程,崇高美的力量正根源于个体项总体性人类的更高的升华。
• 崇高突出的形式特征是“大”即具有各种特定有限形式的包容、涵括的性质, 带有趋向无限性的特点。
• 崇高的审美感受与效果特征,按康德的说法是一种痛苦的愉悦性,期间伴随 有审美想象与情感的剧烈变化,也伴随有审美领悟与理解的不断超越与升华。
• 涵义: • 优美与崇高的相互转化,是指对象化过程中不同审美范畴所呈现的关系状态,
是对其活动、发展的进一步描述。 • 规律: • 依人的本质对象化的纵向运动看,审美范畴相互转化的实质是指主客体对立
统一的矛盾运动,因主体在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一个纵向发 展的审美形态序列:崇高、悲剧、喜剧及优美。
推荐书目
• 1.[德]玛克斯·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兰金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版。
• 2.[英]博克:《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载《古典文艺理论 译丛》第5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 3.[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思考题
• 1.如何理解优美与崇高的联系与区别? • 2.试述优美在审美形态中的特殊地位。 • 3.从现代性语境看崇高的生成与演变。 • 4.举例说明优美与崇高的相互转化。 • 5.结合现代审美状况阐释崇高的现代意义。
二、优美与崇高的相互转化
• 优美作为人类审美史上历史悠久、在审美生活中最为流行普及的成果, 集中体现了审美关系的本质,代表了诸种审美范畴发展的基本趋向。
• 二者相互转化的常态性规律是由崇高趋向优美。 • 优美与崇高是美的两极,没有优美,就无以突出崇高;反之没有崇高,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马新国-西方文论史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Q:美的来源(本质)毕达哥拉斯:数。
数的和谐。
从数量比例关系上着力探寻艺术的形式美,得出“美是和谐统一”的结论。
只从形式结构方面探寻艺术的和谐美。
↓赫拉克利特用他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研究艺术和美,首先提出“艺术摹仿自然”的观点。
“摹仿”不只是指再现自然,而且有摹仿自然的生成规律的意思。
“差异的东西相会合,从不同的因素产生最美的和谐,一切都起于斗争。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不同于毕侧重于静止、平衡的统一,赫的统一是运动与斗争的,特别强调内在的和谐。
看不见的和谐,是对立面斗争形成的更高的和谐。
↓德谟克利特:文艺摹仿自然“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
”(伍蠡甫《西方文论史》)他所说的“从……学会了……”,显然不是重复再现自然,而是自然启发下进一步的创造。
“任何艺术……都不能不经研究而获得。
”(伍蠡甫《西方文论史》)文艺的对象:不是生物性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是外形和内心统一的人。
应该“仿效好人”“好事”。
↓苏格拉底:“艺术摹仿自然”,强调通过描写眼睛、姿态等外在的东西,表现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即描绘出人物的“心境”“品格”和“感情”。
让人物像活的一样。
↓柏拉图:理式论摹仿伦。
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
文艺摹仿自然,只能摹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隔着三层纸”。
把艺术摹仿自然贬低为照镜子。
但是在客观上揭示了文艺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事实;同时隐约见出了对文学艺术的共性方面的要求,要求艺术表现个别事物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事物的本质和共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美的意义就是由这样一种功利的、整个身心通体舒畅的愉悦之美向后来味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等感官刺激享受和纯形式的欣赏给人的愉悦、陶醉的美感方向发展。
总结:人类审美活动的诞生是从实用到非实用、功利到非功利的历史发展过程的结果。
2、美的发展的三阶段(1)、审美意识的产生。
(2)、美学思想阶段。
(3)、美学学科阶段3、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美学学科成立的标志应是1750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的《美学》发表为标志的。
鲍姆嘉通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鲍姆嘉通原作是“Aesthetic”.美学学科的巨大发展是此后康德、黑格尔、歌德、席勒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家们的努力来完成的。
4、鲍姆嘉通创立的“美学”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感性认识是哲学不可忽视的一个人类知识领域。
理性认识以概念的方式存在,是逻辑学的对象;感性认识的主体是“感觉”,是感觉的科学或美学研究的对象。
(2)、审美活动(诗)作为感性认识,是一种混乱而明晰的认识。
混乱是因为审美活动是感觉和情感的活动,是非概念的、非逻辑的;明晰则是因为审美活动把握和呈现了感性形象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是清晰可感的。
(3)、美学是用美的方式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5、从总体上来说,美学的发展大致经过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三个发展阶段。
(1)本体论阶段的美学:所谓本体论的哲学就是把“是”、“存在”本身而不是把那些具体存在的东西作为研究对象的哲学。
本体论阶段的特点:主要是透过具体个别的美的事物,追求一种独立的、终极的、普遍的美,也就是使一切事物成为美的共同本质。
代表人物主要有: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等。
(2)认识论阶段的美学。
人们关注的中心从客观世界是什么转入到关注主体自身怎样才能认识这个客观世界,人自身的认识能力、认识途径和认识方法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人们的整体思维模式从客观世界转向了主体自身,西方由此进入了一个认识论的时期。
特点:在认识论阶段,西方美学主旨是探求审美何以可能与审美如何构成。
代表人物:休谟、笛卡尔、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等。
(3)语言学阶段的美学。
人们从关注人的认识能力是怎样的转向关注人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这世界的认识的。
特点:关注的重心在于人是如何生存于世界以及如何谈论世界和人对世界的认识的。
代表人物:人本主义美学:卡西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
科学主义美学:瑞恰兹、贝尔、维特根斯坦等。
6、王朝闻先生在《美学概论》;叶朗先生在《现代美学体系》;朱立元先生的《美学》;陈望衡先生的《当代美学原理》;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主编的《美学基本原理》;杨春时的《美学》;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四讲》。
7、美学研究对象:审美关系基础上的审美活动。
把审美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怎样才能建立起各种审美关系,审美关系的存在样态、审美关系的存在价值等问题,并通过这种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经验、审美范畴、审美意识和各种美学思想。
8、西方美学史上有关美本质探讨的四大观点:(1)认为美是人主观的一种心意状态或感受;(2)认为美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3)认为美是主观和客观综合在一起的一种状态;(4)认为美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实践的结果。
(1)从客观事物的属性来定义美。
特点:从客观事物本身应该满足某种条件来规定美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学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那。
美的客观派除了这种认为美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的观点以外,还有一派便是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客观理念”。
这种看法的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普洛丁。
(2)从主观感受来界定美。
特点: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心意状态,让人愉快的就是美,让人不愉快的就是丑,或者认为美的产生是人自己的情感、心理活动、心理反映的结果。
认为美主要是人主观作用的结果的学者还有象谷鲁斯“内模仿”的观点,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的观点。
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人主观的感受、主观的心理活动,注意到了美的主体性,美能产生快感,但产生快感的并不就是美,同时它又忽视了美的客观对象性,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历史性,也是有不足的。
(3)从社会生活、劳动实践的角度来定义美。
特点:从人类社会生活、劳动实践方面来认识美。
代表人物:车尔尼雪夫斯基、马克思等。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9、立普斯: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是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
它夸大移情的作用,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否定美的客观存在。
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
“移情说”的贡献不在于指出存在着移情这种心理现象,而在于通过对移情作用的分析揭示美感的特征。
移情作用的核心是情景相融、物我同一(自我和对象的对立的消失),是意象的生成。
这正是美感的特征。
美感的对象不是物,而是意象。
10、中国当代关于美本质论争的几种主要观点。
(1)美是主观的,代表人物是吕荧、高尔泰。
(2)美是客观的,代表人物是蔡仪。
(3)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代表人物是朱光潜。
(4)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代表人物李泽厚。
11、美的几个特点。
(1)感性形象性。
(2)非功利性。
人面对事物的三种态度:科学的态度;功利的态度;非功利的态度。
(3)情感的感染性。
审美必须以形象感染人,打动人,以情动人是审美的重要特点。
(4)美是一个具有一定相对性的概念。
美是一个活的概念,它总是与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一定文化意识形态的特定人们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僵化的永恒不变因而可以一劳永逸的概念。
12、美感活动的过程:主要经过审美感知活动、情感活动、想象活动、理解活动和通感等一系列活动。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感觉、知觉、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和审美通感这些心理活动,不是先进行了感知活动,然后进行情感、想象活动,而往往是互相交织的,没有明显的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
13、审美活动的产生:A、审美活动产生的前提(1)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存在为前提。
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包含先天的感官感受能力和后天的学习辨识能力。
(2)美感的产生要以人的审美需要的存在为前提。
马斯洛需要层次。
(3)必须要有审美的态度。
所谓审美的态度就是一种非功利的非抽象逻辑的非科学式的态度,从功利中解放出来从科学探索中解放出来,从而在自由的心态下只注重事物的整体形式本身,在自己的直觉感知活动和想象、情感活动等心理活动中获得精神的陶醉和快乐愉悦。
(4)美感的存在,是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的。
(5)美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14、美感作为感觉的一般特点:(1)美感是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的对美的反映这两个方面构成的。
对象首先要以审美的特征对感官产生刺激。
而对那些非审美的特征就不会引起感官的注意。
(2)美感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气息和触觉等这样一些变化的形式因素。
如果对象本身没有形、声、光、色等感官形式吸引人的感官,美感也难以存在。
(3)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向,它是人们根据自己自由意志的需要,自由地选取感觉世界的信息,然后对那些符合自己意向和兴趣的感觉特征做出自己的反应。
14、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
美感活动是人的感官、知觉、情感理智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作用中产生的。
首先通过感受和直觉,使心灵外接于物,然后通过知觉与表象,在内心对对象进行初步的概括与抽象。
然后这些对象转化为信息,触类旁通,激发了记忆和联想。
在各种心理功能的综合作用中,人全身心地融会在审美活动的心物交融中,产生了通体舒畅的审美愉悦。
(1)感受和直觉活动。
(2)知觉和表象活动。
审美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外部各部分审美特性的整体反映。
知觉表象活动把感受直觉阶段所获得的对象个别的、分散的印象再加以区分和概括,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总之,审美感知和表象活动是从现实生活通向审美世界的桥梁,它把毫无生意的物质世界转化成了充满情感的富有人的个性特色的审美的世界,一个有了生命律动的鲜活的世界,它把有限的物质形式转化成了无限的自由创造。
(3)想象活动A .想象的作用。
想象是人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
审美想象的核心就是把无形变成有形,把无限的东西用有限的东西来表达出来。
B 想象的类型。
接近想象:是两件物象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当接近,人们习惯上将两者联系起来,从而一感受到甲就自然想到乙。
相似想象:想象对象与现实对象有相类似的一面。
对比想象:是由某一事物触发对于另一种性质、状貌相反、相对的事物的联想。
C想象的特点。
审美想象主要是想象审美对象的整体形象,事物的形状,是充满了审美主体的情感,物我交融的。
两个特点:它饱含着情感。
它需要充分调动形象。
(4)情感活动。
在人的生活中不能没有情感,在审美活动中更是离不开情感。
情感是人进行审美活动,观照外物的动力,是审美活动的发动机。
只有审美主体怀着情感,在情感的驱动下,他才会自觉地调动自己各种感官和心理机能协调有力地工作,融入到客体中,使对象成为一个在自己情感逻辑下建构起来的一个完整的意象世界。
A 情感的丰富性。
人的情感是极其复杂的,总的说来,人的感情可分为对自己的感情和对外在于自己的客体的感情两大类。
B 情感在审美中的重要性。
C 情感的产生。
天赋本能说。
感物致知说。
主观说。
客观说。
认为情感、情绪为对象自身的情感性质所激发。
联想说。
认为人的情感情绪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而唤起的。
无意识说。
审美情感的产生是一个多方面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定审美对象、环境的刺激和这个对象的形式所具有的“召唤结构”是审美情感发生、发展的客观根源。
(5)通感和理解活动。
“通感”一般有三种意思:一是指由某一门艺术的感受连带勾起对其相关艺术门类的感受,通常称为“艺术通感”。
二是指艺术创作中由于外界事物的启发、诱导,勾起对艺术构思、艺术手法的顿悟。
三是指审美中借助当前刺激引起的单一感官感觉、知觉,通过理解、联想、想象等作用,又引起其他感官感觉、知觉兴奋和整体感受的心理现象。
15、审美活动的心理特征(1)、生理中的心理。
(2)、个性中的社会性。
(3)、具象中的抽象。
(4)、非功利中的功利。
功利性是指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并满足一定的主观欲望,取得一定的现实利益。
克罗齐认为人类的活动总共有四种:直觉活动、概念活动、经济活动和道德活动,而艺术是直觉活动,直觉就是对诸印象加以综合而获得一个完整的形象,这个形象的获得就是直觉的表现,因此,艺术就是直觉,直觉就是表现。
16、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1)、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
审美惊异:从实质上说,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