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
新文化时期的保守主义
新文化运动中的“保守思想”——从传统到现代的另一种思考汪立洋(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的态度是复杂的,有激烈批判的一面,但也同样存在着注重传统的倾向,本文罗列了一些新文化运动时期各个派别显示出来的不同程度的保守思想,有些保守思想甚至出现在比较激进的人物身上,这些保守思想的出现,在当时中国的国情和所面对的国际形势来看,影响比较深刻。
关键词:保守思想传统新文化运动一.清末民初的保守思想进程及其演进(一)从清末的论战看保皇派的保守思想清末,从1903年到190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进行了三次论战。
三场论战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君主还是共和;第二,是改良还是革命;第三,是维护还是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
在20世纪初中国革命奔涌向前的时代里,这样的论战,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不同阶层在将中国建设成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上的分歧,无论是康、梁所主张的君主立宪方式,还是孙中山所主张的民主共和方式,二者在理论上各有自身的价值。
相对于中国的封建制度而言,君主立宪也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
而君主立宪相对于革命派而言,则是一种洋务派在思想上的延续和发展,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质。
两派各自的理论上表现出来的一定合理性也为以后康梁二人后来坚决的反对新文化运动埋下伏笔。
(二)西化派中的保守主义:共和派中的西化派也有类似的思想,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胡适在《文学改良诌议》发表后3个月的4月9日给陈独秀的信中说道:“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吾辈主张革命……绝不敢以吾辈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胡适虽然坚信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但也不排斥别人的反对,认为可以用辩论的方式是反对者接受自身的观点。
而陈独秀回信道:“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故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之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当代中国政治思潮改革开放以来读书笔记
当代中国政治思潮改革开放以来读书笔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思潮发生了广泛的变化和发展。
以下是我对当代中国政治思潮的一些读书笔记:1.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一系列的思想变革。
从毛泽东的“阶级斗争”思想到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念,中国共产党逐渐摒弃了一些过时的意识形态,转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2. 民主与自由思潮的兴起: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民主和自由的议题。
一些学者和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主化和政治改革的理念,包括多党制、言论自由、司法独立等。
这些思想逐渐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3. 国家主义思潮的复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崛起引发了一股国家主义思潮的复兴。
一些学者和知识分子呼吁加强国家实力和自主创新,强调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性。
这种思潮与西方自由主义的价值观产生了冲突,并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分歧和争议。
4. 新左翼思潮的起伏: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些知识分子对市场经济和私有制产生了质疑,提出了一些左翼的经济和社会理念。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左翼思潮开始衰落,一些知识分子转向了更加开放和市场化的观点。
5. 西方政治思潮的引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引入了一些西方的政治思潮。
一些学者开始研究西方政治理论,如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保守主义等。
这些思潮的引入丰富了中国的政治思想,并为中国的政治改革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思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政治思想面临着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局面,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学者们积极参与其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分析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分析文化保守主义作为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中的一种,本身有着自强不息、仁义礼智信、和谐统一等积极内涵,同时伴随封建主义、迷信、否定主流意识形态等消极因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健康发展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文化保守主义,批判其糟粕,汲取其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充分发挥文化保守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积极意义。
标签: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与理论相生相成,同时还与其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动力是改革开放,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也随之呈现各种思潮并存发展的局面。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这个重大转折时期的契机中异军突起,成为文化思想界一个引人注目的思想和文化流派。
国学热、读经热让人们在重温、赞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时,也在进一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
一种思潮或者说思想体系,往往不是完美无缺的,文化保守主义也一样。
文化保守主义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进一步提出了以儒学革新政治,甚至提出“儒化中国”主张,挑战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
此种极端取向十分不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的发挥形成阻力。
因此,如何使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进一步发挥它的深厚基础和民族性根基作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让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健康发展,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
一、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传统文化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举世瞩目的发展进步之路,在于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要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色,就要更加紧贴时代旋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贴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吸纳时代精华,尤其要赋予其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也就是要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对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哲学思考
对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哲学思考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号召,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
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以文化的复兴为支撑;而文化的复兴,又必然以鲜明的民族性为表征。
一、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确证回眸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思潮,自始至终一以贯之的是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对峙颉颃、交错迭代、争持消涨,不管是有序的激进,还是有效的保守,都既在不断疏离传统,又在不断洄游;既重创造,又重守成;既有现代化情结和历史挫折感交织的情绪,又有对民族和传承的温情和敬意。
激进与保守就犹如一对相依相伴的孪生子,彰显着中国文化自我变革与自我认同的精神面貌。
文化激进主义,顾名思义,即是指激烈的反传统文化,或是在一种焦虑、急躁心态支配下的激进改革和暴力革命,或是对先贤和古典时代的深刻疑虑,以及重新阐释历史的强烈冲动。
文化激进主义的生成是近代中国变革运动演化的产物,如果追根疏源,它应该端起于晚清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潮,“中体西用”本是当时为了维护中国传统文化而生,然而诛心而论,“中体西用”的语中深意与其说是守中学而暂权变,毋宁说实为开西学而创新局,直接导致几千年来讲究“体用不二”的儒学威权沦丧。
随着变革的日趋激烈,维新派知识分子索性突破了这层樊篱,反孔之说日盛,至五四运动时,以“打倒孔家店”为口号的全盘否定儒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激烈态度蔚然成风,陈独秀、鲁迅、胡适争相鼓吹,自由与科学成为文化激进主义的口号,彻底决裂于传统成为时尚。
在风云激荡的20世纪中国,西方文明的涌入、中国保守势力的顽固、现代化进程的迟滞、政治运动的连绵,构成了滋生文化激进主义的深厚土壤,至文革,至改革开放,至今,我们一直可以听到文化激进主义的主题一再重现和回响。
对于文化保守主义的定义,论者的观点不尽相同,北京大学欧阳哲生教授对文化保守主义作了如下界定: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承接新文化的主体,肯定中国文化历史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意义;强调科学与人生价值的分列,崇尚心力、伦理道德、人文精神对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怀疑乃至排斥现代西方的物质文明,强调传统的以群体而非个人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中国物质文明处于落后的状态时,主张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出道德至上、人格至尊的精神。
浅析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浅析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作者:李世彩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49期摘要:文化保守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新世纪以来成为我国非常关注的文化派别和社会思想潮流。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当今社会文化既有其积极一面,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用客观的、全面的唯物史观来看待当代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使其成为有益的力量,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关键词:文化保守主义;社会思潮;积极意义;消极影响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9-0232-02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文化保守主义,近年来已成为文化思想界一个引人瞩目的思潮和文化流派。
在复兴中国的道路上,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精糟并存,其将成为现当代文化的良方还是羁绊?在商品经济全球化的大冲击中,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在对现代化社会的进步给予肯定的同时,还提出了“儒化”的观点,引起了社会上某些思想混乱,这对文化保守主义的未来发展是不利的。
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使其健康良性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了。
一、当今文化保守主义兴起的基本原因任何一种文化思潮,它的产生都有着深厚的背景,中国现当代的文化保守主义也是如此。
(一)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当前,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开放深化的当今世界,哪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置身度外。
文化保守主义在我国的泛起,与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1.经济的全球化促使文化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
随着世界的高度开放,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此过程中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使我国的民族文化思想出现了多元化。
2.“文明冲突”论的刺激。
一些西方学者的中国文化威胁论,给中国文化在世界上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使中国文人对国外的文化产生了抵触情绪,掀起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国学、实现文化复兴的思想态势。
3.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传入。
谈谈对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认识
谈谈对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认识文化保守主义是在中西文化双重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也是在民族文化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一方面在维护传统的基础上反省传统,一方面在批判西方的前提下学习西方,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融会调和西方文化,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系统。
文化保守主义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意识,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上保守并不意味着这些人的政治取向也都趋向保守。
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主要有五个派别。
分别是国粹派,代表人物是章太炎、邓实、刘师培、黄侃、马叙伦等;孔教派,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沈曾植、陈焕章、马其昶等;东方文化派,代表人物有杜亚泉、钱智修、梁漱溟、张君劢等;学衡派,主要人物是梅光迪、胡先啸、吴宓、柳诒征等;新儒家,代表人物是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钱穆、张君劢等。
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近代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清末民初时期,是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起源时期,此时主要是国粹派和孔教派的活动。
原因是中国文化受到西学冲击,中国文化存在危机,有识之士提出救亡必先救学,其次是受到日本学者保存国粹,可以强国思想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五四时期,是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盛时期。
文化保守主义在这一时期兴盛的原因是知识分子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激烈反传统和主张西化的抗拒与回应,以及一战后西方兴起的东方文化救世论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
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逐渐走向成熟。
在民族危机加强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本位文化派和新儒家得到了长足发展,尤以新儒家的发展最为亮眼。
从新儒学自身的发展来看,经过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理论准备,对西方哲学的理解与消化,到三四十年代,伴随着一批留学欧美,并对西方哲学有相当研究的学者加入,新儒学逐渐走向成熟。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自产生起,就注定不能置身近代的文化论战之外。
除五四运动以前国粹派和孔教派人物参与的文化论战外,文化保守主义者在五四以后先后参与了1919年问题与主义论战、1923年科玄论战、30年代的中西文化大论战、三四十年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战。
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
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在达成一些共识的同时,在诸如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激进与保守”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关系、中国近代史上哪些人可以称为激进主义者,以下是小编收集关于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也说近代史上的“激进分子”与“保守主义” 篇1过去讲中国近代史,人们常用的概念是“改良”与“革命”,贬前者褒后者,倒也泾渭分明;后来,“改良”与“革命”的概念渐被“保守”与“激进”代替,其褒其贬也有“待商量”之议。
笔者以为,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首先应该弄清楚这些概念的内涵。
“改良”与“革命”的概念为大家所熟悉,又有具体而实在的对象;“保守”与“激进”的概念,则需要有所解释。
从字面看,“保守”的意思是“维持原状,不求改进”;“激进”则指“急进”(见《现代汉语词典》)。
但这两个词用在历史、思想文化领域就不能仅取字面上的意思,还应该搞清楚其特定的词源涵义。
在思想史上,“保守主义”作为政治哲学,形成于18世纪末的英国,早期的一位代表者是写《法国革命论》(汉译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一书的伯克(E.Burke1729-1797),伯克在这本书中对法国大革命进行反思,认为英国“光荣革命”所体现的,对人身基本权利(生命权、财产权、信仰及言论自由权等)予以尊重和保护的传统,要比法国大革命用暴力摧毁一切的做法好得多。
伯克所倡导的,也是自由主义的一种理念,因而伯克后来又被认为是自由主义的经典作家之一。
“激进主义”也出自18世纪的英国,最初是一些政治精英分子要求对国会和社会问题进行根本性改革的主张(“激进”一词,在英文里,即Radi鄄cal,与“根本的”一词同),其原则也是秉持强烈的自由主义,后来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则以极端手段实现根本变革的政治行为,代表了一种激进主义。
可见,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均为近代性质的西方思想,它们都与自由主义有着某种渊源关系。
中西方保守主义对我国构建文化自信的启示
中西方保守主义对我国构建文化自信的启示保守主义是一种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潮,强调传统价值观和秩序的维护,注重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
中西方保守主义的发展给我们构建文化自信提供了一些启示。
保守主义强调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维护,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和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下降,甚至对传统文化持有偏见和偏离。
而保守主义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为传统是社会的基础和文化的根本,是人们价值观的来源和指导。
我们需要重拾传统文化,推动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使之成为我们自身文化的坚实支撑和核心价值。
保守主义鼓励社会稳定和秩序的维护,这对于构建文化自信也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稳定和秩序是文化繁荣和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我们需要保持社会大局的稳定,维护社会和谐,以保证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我们也需要积极推动法治建设,加强法律的普及和执行,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保护原创精神和文化产权。
只有在稳定有序的环境中,我们才能真正发挥文化的作用,培养和展示我们的文化自信。
保守主义强调对社会价值观的坚守和传承。
文化自信需要建立在对自己价值观念的坚定和自信基础之上。
保守主义认为,传统的基本价值观念是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的基础,我们应该坚守传统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需要加强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人们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我们也应该积极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使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加立体和充实。
保守主义鼓励对历史和传统的研究和理解,这对于我们构建文化自信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历史是文化的镜子,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自己的文化,形成对历史的尊重和认同。
我们需要关注历史的教训和启示,了解历史的演变和变迁,从历史中提取自己文化的精华和特点。
我们也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和文化的历史经验,开拓我们的视野和思路,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待其他文化。
当代中国主要的哲学思潮及其社会效应
当代中国主要的哲学思潮及其社会效应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5-16 9:18:36 点击:1“思想冲破牢笼”,观念建构世界,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既是政治、经济变迁的结果,更是文化和思想主导的过程。
就以中国来说,在经过最近30 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和困境,因此,由什么样的观念来指导未来的发展就显得特别关键。
本文拟以对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总体格局与概况进行分析,来探究中国文化的出路和建构问题。
当代中国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和哲学还在建构当中,但就目前哲学研究的现状看,在队伍构成、研究视域和理论倾向等方面,基本上可以说是由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组合而成的总体格局,不能排斥三者之间的融通、会合,但融通、会合的程度还极为有限,总体看是呈“三足鼎立”之态势。
审慎、客观地分析这种研究格局,甄别各自不同的特征与趋势,无疑是建构未来哲学形态的重要前提。
一、文化保守主义:“复兴”梦幻与“原生”优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热潮兴起于20 世纪80年代中期。
当时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是,作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特异现象的亚洲“四小龙”经济上的迅速崛起以及如何对这一现象给予解释。
海外“新儒家”提出的一种解说,引起很大反响。
他们认为,亚洲“四小龙”以及此前已经实现了经济腾飞的日本处于东亚地区,历史上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或者说都处于传统儒家文化的辐射圈,它们的崛起是西方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和传统儒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因为单有西方文化还不能使其取得成功,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发展性危机”和众多的“两难困境”暴露了其文化上的缺陷,特别是哲学基础中的主客二体、天人相分的严重局限;而传统儒家文化正好可以疗救这种弊端,因为其核心理念是主客一体、天人合一。
这种分析使“新儒家”确认,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可以实现新的转化,可以再度得以复兴。
海外“新儒家”的这种认知,给正在急于探求中国现代化出路的国内学界以很大的震动,长期以来“反传统”的桎梏一旦解除,就走向一种反拨,复兴儒学、复兴传统文化遂成为一种时髦。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思潮的影响与启示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思潮的影响与启示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出现的一次思想解放和文化革命,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对当时思想和文化的推动,更在于对今天中国社会思潮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着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思潮的影响与启示进行探讨。
一、对传统思想的挑战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解放和文化革命,它挑战了传统文化观念和道德观念,呼唤了个性解放和现代文化的建立。
在新文化运动中,人们开始质疑“天下为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传统思想,提倡“以人为本”和人的个性解放,并通过语言文字革命和新文学的诞生,“白话文”和“白话小说”的推广,推动了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
二、对教育思想的改变新文化运动还对中国教育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早期的教育大多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灌输,缺乏注重学生思想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新文化运动则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倡导探索和思考,强调个性和创新教育,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
三、对政治制度的启示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政治制度的批判和挑战,对当时的革命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中有“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的主张,也提倡了“革命救国”的思想,为以后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
同时,新文化运动中强调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为中国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和完善提供了启示。
四、对中国社会思想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源地,其思想和理念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和文化。
在中国,随着人们逐渐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现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新文化运动所反对的权贵主义、腐败和传统主义等问题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仍然存在,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社会思想的影响和启示更是不可估量。
总之,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启示是深远而广泛的。
它挑战了旧的思想观念,推动了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改变了中国教育思想,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启示,并深刻地影响了今天中国社会的思想和文化。
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评析
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评析摘要: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主要的思潮,本文对近代史上的文化保守主义的产生环境和根源加以分析,对“非典型”和“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进行了简单的评价和区分,这其中“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可以看做是儒家中庸思想的独特体现,是民族文化惰性的产物。
在此基础上对“典型文化保守主义”在当代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进行了阐述。
关键字:文化保守主义;文化变革;国粹派;现代新儒学;文化惰性;文化态度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一面是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古老中国的大门,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国内矛盾的不断加深使中国所面临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一面是中华民族“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思想、器物,与列强抗争、争取民族解放的英勇历程。
其中,中华民族为争取自身的解放和寻找建国的航向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主流。
文化思潮的探索成为这一主流中的中流砥柱。
不论是清末时期的洋务派思想、康有为的保皇思想、还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全盘西化思想,亦或是后期的国粹派思想和新儒学思想。
可谓是流派众多、“百家争鸣”,让人联想到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的繁荣。
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思想的流变,其背后的主要推动力是社会环境所决定的,清末一场场对外反抗战争的失败和民初的政局动乱,封建割据势力纵横中国。
在近代中国多灾多难的状况下,国人不得不一步步的反思,尝试过学习西方器物的方式却依然没有保全民族,仁人志士们开始尝试进行思想和文化上的反思和探索,一场遍及各各领域的文化运动在中国兴起。
总结近代以来的各路思潮、流派,根本上都是在围绕对中西方文明或文化在中国体制和文化革新中所占的比重所做的探索,虽然各种思潮的立场不同、激进或温和,仁人志士都是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为国家的出路思考。
在笔者看来,不同的只是“思变”的程度,当代评价顽固派思想,几乎是以“迂腐”、“冥顽不化”毫无生机可言。
例如清末理学名臣倭仁,深受理学的影响,对于以恭亲王奕欣为代表的的洋务派痛加斥责,依然主张这“重人心轻技艺”,重谈“夏夷之防”①而对于以陈独秀和胡适的“全盘西化”思潮的评价也是“忘本”、“崇洋媚外”过于激进式的评论。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及其影响
后激烈反传统 主义 的非难 , 以儒学为 内核的传统 文化 内外交 困, 饱经磨难 , 近几十年尤其是文革期间 , 传统文化在 大陆又 被等 同于封建文化备受贬斥 , 几乎濒临绝境。 改革开放后 , 学 术界解放思想 , 以理性 的态度重新认识 中国文化 , 中国文 对
学” 遗产 , 眼光向 内, 从传统文 化中发掘新的文化 价值 资源 ,
作者 简介 : 吴雨欣 (96一) 17. ,女 , 汉大 学博 士研 究生 , 江工 商大 学公共 管理 学院讲师 。 武 浙
・
1 5・ 3
冷战思维基础上 的所谓“ 中国文化威胁 ” , 论 不仅在世界上产 生 了不 良的影响 , 造成世界特别是 亚洲的不稳定 , 而且直接 使 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 的认 同受到来 自政治 、 民族情绪 上的抵触 , 从而重 新检视 中国独特 的文化 , 珍惜 自己的“ 国
关键词 : 文化保 守主 义: 主义: 激进 现代化 中图分类 号 : 1 G1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3 8 7 (0 0 0 — 15 — 3 10 — 4 7 2 1 )3 0 3 8 0
文化保守主义是 与现代化进程相伴生 的全球性 现象 , 其 基本特 点是力 图以价值理性来批判导源于现代化 的工具理 性的过分膨胀以及 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 。在中国 , 保守主义
显著特征 。 所谓后殖 民主义是指 7 0年代以降 , 西方进入后工
业时期 , 对非西方 的控制主要手段是其文化优势 , 地缘政治
任何一种文化思潮的产生 ,均不可能是 突如其来的 , 自 有其深刻 的背景和原因 ,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 当然亦不例
外。
学变成地缘文化学。 此时 的西方霸权称 为后殖 民主义。 在这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浅谈文化保守主义思潮14空乘7班谷秀11号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在我国相继涌起,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而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层面,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
它通过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达到对社会存在的调控、改造和导向作用。
近期以来,一些文化保守主义者十分活跃,在当前我国的思想界,保守主义儒化派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政治和文化思潮。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扩张而引起的一股以认同、回归、捍卫本民族文化传统为根本特征的世界性文化潮流,这股潮流对整个近代中国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在当代获得新的发展,成为影响我国当代的重要社会思潮之一。
这股思潮在我国历史悠久,根深蒂固,有着深厚的土壤,同时也有着广泛的现实生活基础和需要。
由于这股思潮是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而兴起,与吸收人类社会积极文化成果特别是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相伴随而发展起来的。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起源在清末民初。
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国粹派”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保守主义的文化团体。
国粹派提倡保存国粹,基于的是这样一种认识,即国粹是立国之本,保存了国粹就能保国家,救民族。
故此,他们从民族、历史、语言、文字和地域的有机联系出发,界定“国粹”,发掘中国文化之独特价值。
尽管国粹派对于“国粹”的具体界定各有不同,但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即认为国粹是一种“民族精神”或“国家精神”,而这种精神又蕴含于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学遗产之中。
国粹派既反对脱离中国文化生命机制的“欧化”主张,也不赞成一味顽固守旧。
他们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本出路,就在以中国文化为本位实现中西文化的调和,具体来说就是中国的精神加西方的物质。
文化保守主义的另一发展是康有为的孔教运动。
康有为虽然要求设立孔教,对传统文化采取维护和弘扬的态度,但他并没有一概拒绝向西方文化学习。
他不仅主张采取西方政教分立的原则,以保持儒学的相对独立性,而且认为中国也有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和政治制度之必要,但这种学习必须以维护其“国魂”——孔教之功用为基础,为前提。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发展、影响及思考
收稿日期:2020-10-16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厅2019年研究生创新课题 海南省高校本科生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研究 以海南大学为例 (项目编号:Hys2019-209)㊂作者简介:刘炜擎(1993 ),女,河北承德人,海南大学教师㊁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㊂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发展、影响及思考刘炜擎(海南大学,海南海口㊀571737)㊀㊀[摘㊀要]何为 保守 ?往昔人多谓之 维持现状㊁故步自封 ,认为其是影响社会进步的需要摒弃的旧传统,是与变革格格不入的反动力量,其实不然㊂某种意义上而言,保守主义可以看作是一种稳定的现有社会秩序㊁形态和模式的思想㊂今人谓之保守主义,常持批判之态度,能以客观角度审度之人已是寥寥㊂今日本文希望另辟蹊径,望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 正名 ,纵论思潮发展进程㊂今日之世界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适逢国家民族复兴崛起之际,华夏民族当有点 少年中国 之血性,当重拾古老文化之传统,展中华崛起之雄心㊁复兴之骄傲㊂[关键词]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发展;影响[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11X (2021)09-0115-03doi :10.3969/j.issn.2096-711X.2021.09.051[本刊网址]http :// ㊀㊀保守也好㊁激进也罢,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总是 你方唱罢我登场 ,正如恩格斯说, 历史总是螺旋式地上升 ,唯有各派思想文化不断碰撞交融㊁ 百家争鸣 ,方有人类文明整体的进步㊂一㊁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发展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有着较为悠久的发展历程㊂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家和人民深陷水深火热的境地中,一些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西化思想开始逐渐兴起㊂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人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随着五四运动的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㊂在西化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中,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应运而生并成了当时一些知识分子的重要主张㊂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的一些精髓和内涵,在其重要思想中也可以洞察出近代中国社会环境所具有的特征㊂从近代到现代,在面对深陷民族危机的复杂背景下,中华民族顽强抵抗和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精神也不断地推动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想逐渐显现出提倡回归传统㊁坚决反对西化的必然趋势㊂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想萌芽于十九世纪初,兴盛于五四运动时期,并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得以全面丰富和成熟发展,伴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实现了再次兴起和快速发展,并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综合全面的发展㊂(一)思想萌芽阶段洋务派推行的 中体西用 思想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文化保守主义的最早萌芽, 中体西用 是洋务派在中西文化关系上的核心遵循,也是其主要的指导思想,意欲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技术来为我所用,这一思想强调原有封建制度不变,其核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㊂清末民初, 国粹派 成为文化保守主义的典型代表,他们拒绝全盘西化的思想,认为应该发扬中国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而推动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汲取西方国家文化的优势,最终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㊂(二)快速发展阶段梁漱溟于1921年所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演讲中,提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别不在于哪个优秀哪个先进,而是三个种类的文化种类:欧洲文化 意欲向前 ,把人与自然㊁人与社会对立起来,强调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中国文化 意欲调和精神 ㊂他认为 中国的路,孔家的路 将成为引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之复兴 ㊂30年代由陶希圣㊁何炳松等发表了‘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其宗旨是 以儒家之根本精神,为解决今世人生问题之要义 ,也在强调也推崇儒家精神㊂抗日战争时期兴起新儒学,主要有熊十力㊁冯友兰㊁贺麟等著名哲学家担纲㊂如冯友兰提出: 社会制度是可变的,而基本道德则是不可变的 ,贺麟主张: 以西洋之哲学发挥儒家之理学 ,等等㊂中华文化的复兴和传承在冯友兰‘新理学“中被给予了厚望,贺麟则提倡新儒学,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提出 新儒学 的口号㊂此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快速发展的阶段㊂(三)再次兴起阶段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受到先辈思想的影响的新儒家在文化保守主义思想中注入了更多民主自由㊁开放多元的内涵和精神㊂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背景下,面对着世界经济政治的紧密联系所带来的各类挑战和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所面临的各种环境,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再次兴起的同时,也显现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㊂儒学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一个标志是九十年代后大陆新儒学的出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实现了蓬勃的发展㊂ 新儒家 通过反思旧有儒家文化,坚持从传统出发㊁复兴儒学㊁中体西用,结合了现代社会对于文化发展的需求,也有着追溯传统的价值倾向㊂(四)新时期,新阶段进入二十一世纪,大陆 自由主义 新左派 开始在不同程度对儒家予以关注,大陆新儒家开始进入实质形成的阶段,并形成了 自由主义 新左派 和 保守主义 等不同的思想特征㊂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经济㊁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进步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价值,以及在创造文明成果中的显现出的创造力,对于打造独特民族特色的文化精神㊁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发展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都发挥着显著的积511第34卷第9期㊀总第295期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Vol.34.No.9(Gen.No.295)2021年5月(上)Journal of HUBEI Open Vocational CollegeMay(first half)2021极影响㊂二㊁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影响我们要学会正视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所带来的正面㊁负面影响,辩证的分析其思想价值和社会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助力㊂(一)积极正面影响1.树立中国影响,展现中国气派㊂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全盘西化等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㊂文化保守主义思想者们曾一度抵制主张以西方文化为主的思想,认为这样会导致中国社会 国家生活没有地位,民族精神完全丧失 ㊂无数的例子与教训也告诉我们,一味地推崇西化无法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振兴和传承,更不可能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㊂随着中国传统文化重要作用和地位的日益凸显, 国学热 也越来越受到追捧㊂社会逐渐开始关注儒家㊁追溯传统,在国际社会和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国精神和中国自信㊂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无论是历史经验出发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出发,如果优秀传统文化丧失了在国家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失去了在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而对西方文化照搬照抄盲目借鉴,最终的结果只是使自己成为西方思想和文化的简单复制㊂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正是从坚守文化民族性的角度出发,讲好中国话,展现爱国情,弘扬传统文化价值㊂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助力国家现代化事业发展㊂党的十八大指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㊂国学研究及传播潮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当代社会存在的理想信仰缺失㊁终极关怀迷茫㊁精神虚无荒诞等现象起到了遏制和改善作用,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沉淀起到了加强和促进作用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尚和合㊁崇正义㊁讲仁爱等内容,作为中国社会一直以来的价值评判标准,不仅推动着个人修养的提升,也为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不断全面深化改革㊁大力建设现代化强国,推动现代化道路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㊂3.增强文化认同,构建中华文化同一理念㊂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从国家角度出发,以弘扬中国文化作为目标,以传统文化为纽带,通过不断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价值,来激发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于国家㊁民族以及文化的认同感,推动全体中华儿女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贯彻两岸和平统一的政治理念,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对和平统一和 一个中国 的高度认同,为中华民族创造出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和强大的凝聚力㊂(二)消极负面影响实际实践中,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往往被误读,被别有用心之人滥用,而偏执陷入一元文化观,继而催生文化优越感,对外来文化视而不见,甚至出现强烈的抗拒想法,实际上与文化保守主义之初衷背道而离, 文化保守 而非 保护主义 ㊂1.保护主义抬头导致盲目自信㊂文化保守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过度强调传统文化的在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过分夸大传统文化的作用而忽视了经济基础和政治环境对于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甚至认为可以用传统文化思想来面对和解决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问题,由此显现出的极端主义和唯心主义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和遏制㊂以史为鉴,自诩 天朝上国 闭关锁国 之教训不过过去百余年,在实践中万不可教条主义㊂2.文化传承过程中精华与糟粕共生㊂信息文明发展到今天,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网络环境中充斥着大量有违传统文化思想的糟粕,其中不乏披 文化保守主义 之外衣,行谋求经济利益之实㊂对于那些假借 复兴传统文化 之名来谋求个人私利,打着 复兴传统文化 之旗号来对其进行过度商业化包装的不良现象,要坚决严厉打击和抵制㊂对于那些趁着国学热而出现的所谓 国学大师 文化专家 ,更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㊂三㊁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发展思考中华文明精神影响深远,内涵丰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自古以来崇尚和合,追求在各民族㊁各文化中建立相互尊重㊁平等互助的关系,积极探寻文化共识来面对不同文明中的冲突和摩擦㊂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㊁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㊁更深沉㊁更持久的力量 ㊂文化自信,源自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尊重与自豪,指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不断的文化探索㊂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文化自信是党中央提出的具有时代性的命题,它深深体现了国家和人民对于中华文明优秀成果的珍视,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久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美好愿景,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㊂文化保守主义,根植于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着人类文明的诸多优秀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引领㊂参考文献:[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㊀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8.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费孝通.中国文化的重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钱穆.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The Development,Influence and Thinking of Chinese Cultural ConservatismLIU Wei-qing(Hainan University,Haikou Hainan571737,China)Abstract:What is conservative ?In the past,people often called maintaining the status quo and self-proclaimed , thinking that it is an old tradition that needs to be discarded that affects social progress,and a reactionary force that is incompatible with change,but it is not.At the time of the nation s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rise,the Chinese nation should be a little bit young China ,and should regain the traditions of ancient culture and show the rise ambition and the pride of revival of China.Key words:cultural conservatism;development;influence(责任编辑:范新菊) 611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第34卷第9期㊀总第295期。
保守主义思潮
保守主义思潮保守主义思潮保守主义是西方社会的右翼政治思潮,也是西方社会的主流政治思潮之一,历久而不衰,在当代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保守主义来源于法文conservateur,是波旁王朝复辟时保王派的创造。
保守主义的内涵究竟什么是保守主义?顾名思义:“保”就是保持现状与稳定,“守”就是守住传统和秩序。
进一步说,保守主义认为信仰高于理性,传统高于科学,等级高于平等,集体价值高于个人主义,神的法则或自然法高于世俗法;保守主义还认为现行的社会形态,尤其是对权力、财富和地位的分配,都是“存在即合理”因而是值得保存的。
因此保守主义反对变革,尤其是激烈的变革,当然最反对革命。
事实上,历史上保守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就是由革命或激进变革所引发的反动,例如伯克的理论核心便是针对法国革命及其思想渊源启蒙运动的批判;而保守主义的另一位主要思想家哈耶克的主张也离不开对罗斯福“新政”及其指导思想凯恩斯主义的抨击。
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演变保守主义思潮虽然始终存在,但却并非一直占上风,只是掀起过几次浪潮。
(一)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近代保守主义形成近代意义上的政治保守主义出现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即18世纪末。
其特点是反对革命,反对革命中涌现的民主潮流,反对激进主义和理性主义,斗争的焦点是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
保守主义的鼻祖为英国思想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著有《法国大革命反思录》(1791)、《诉诸我党老前辈》(1791),都猛烈攻击法国大革命。
伯克不仅不反对自由主义,而且标榜自己追求自由。
他认为英国治理国家的经验是“保留了合乎自然的方法”。
经验教导人们,除了世袭王位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方法能够“使我们的自由得以经常地延续下去,并作为我们世袭的权利而保持神圣性。
”他说:“我也并不排斥变动,但即使当我改变的话,那也是为了有所保存。
”保守主义并不拒绝变革,更不反对变革,而是主张渐进的变革。
他否定启蒙学者的理论,认为其最大错误就是把人的理性抬到不恰当的高度,而忽视了人的非理性的一面。
文化保守主义评述
文化保守主义评述摘要:文化保守主义是近现代以来重要的文化思潮之一,他在发扬传统文化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也促进了现代文化的发展。
在文化引领时代的今天,如何看待文化保守主义,如何加强文化保守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分析文化保守主义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为文化争论和文化建设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和见解。
关键词:文化保守主义保守主义主要想维持现状,反对激烈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改革的势力和思想流派,主张社会改良,价值认同和维护传统(1)。
它有一种不想突破陈规的惰性,英国学者斯科拉顿说保守是一种自然性情,它是绝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特性:习惯、惰性、恐惧以及好胜心等等(2)。
梁启超认为:”唯留恋也故保守”(3)。
牟宗三认为:”真正的保守,就是切实而落于实践的创新(“4)。
学术界对保守主义作了比较一致的看法。
中国的保守主义起源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以章太炎为精神领袖的”国粹派”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保守主义的文化团体,”国粹派”和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分别代表着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
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又出现高涨,与强势的西化思潮、初步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五四时期有保守主义的”东方文化派”(以杜亚泉为代表)和”学衡派”(胡先骕、梅光迪、吴宓为代表)挑起的论战以及他们发表的文章和著作都对社会产生过巨大的反响。
三、四十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走向成熟。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及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围绕”中西文化”、”新旧文化”和”本土文化与现代化”这样几个问题展开思考的,并与反传统主义的激进主义者、主张俄化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争论,他们的理论建立与理论局限,也主要反映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理解上.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西方思想的侵蚀,传统的本土文化受到威胁,为防止本体改变,捍卫传统文化的保守主义者与各种思潮进行了争论,企图捍卫自古以来的人们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和稳定的社会生活。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学衡派是以欧美留学归国知识分子为主而形成的 一个学术群体,其核心人物有吴宓、梅光迪、胡 先骕、汤用彤等。他们以1922年创刊的《学衡》 杂志为学术阵地,打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的旗号,一方面继承晚清国粹派的某些论学宗旨, 一方面引入西方学者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以一 种特有的中西合璧式保守情怀,看待并从事现代 学术文化的构建。此派因主要精力在于比较专门 的学术研究领域,因此在社会整体文化的理论建 设方面未能留下更多的东西。 这两派在五四时期都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 出现的。
我们的文化建设应是: 不守旧; 不盲从。
四、五四时期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1915-1927)
杜亚泉与陈独秀之争由陈独秀首先挑起。1918年9 月,针对《东方杂志》上发表的《中西文化之评 判》(平佚译自日本《东亚之光》杂志)、《功 利主义与学术》(钱智修)和《迷乱之现代人心》 (杜亚泉)三篇文章,陈独秀写了《质问〈东方 杂志〉记者——〈东方杂志〉与复辟问题》一文。 时隔三个月,杜以“伧父”笔名发表《答〈新青 年〉杂志记者之质问》以为答复。次年2月,陈又 以一篇长文《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对杜的 答文逐条予以驳斥,杜没有下文,主动偃旗息鼓。
实际上,梁所强调的文化模式是“中国儒 家的人生态度”加上“西方的民主与科 学”。他一方面批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的中西文化调和论调,一方面自己所主张 的仍是中西文化调和,反映了其文化理论 的矛盾性,仍然未能摆脱“中体西用”思 想的窠臼。
梁启超早年对于西方文明是热烈欢迎的, 对中国文化有较多批评。但在欧游之后, 他的文化取向发生了明显变化,成了一名 保守主义者。突出反映在《欧游心影录》 中。一战后,梁启超和丁文江、张君劢、 蒋百里等人,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先 后游览了英、法、比利时、荷兰、瑞士、 意大利和德国。此行对他影响很大。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作者:王海朋于海平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8年第07期内容摘要: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伴随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扩张而引起的一股以认同、回归和捍卫本民族文化传统为根本特征的世界性文化潮流,是对我国社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社会思潮之一。
如今文化保守主义已在高校进行传播,并对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并通过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适应新媒体环境、参与社会实践等途径应对不良思潮,进而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对策。
关键词:文化保守主义高校影响调查分析近些年来在“传统文化热”、“儒学热”、“国学热”等潮流推动下,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当代社会获得新的发展空间,成为影响我国的不良社会思潮之一。
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极力维护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维护本民族的特色文化成果,所以极易引起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共鸣。
因此,深入调查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状况,提出应对该思潮的有效性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特点(一)大部分大学生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有一定了解,但认知程度不深,对该不良思潮的实质和危害不够重视本次问卷共调查50人,大多数大学生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有一定了解,但程度不深。
选择“非常了解”的有4人,占8%;选择“比较了解”的有12人,占24%;选择“一般了解”的有20人,占40%。
三项加起来,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有一定了解的人数在72%,说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高校中的传播已经成为客观事实,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但从总体上看,大学生中仅有极少数人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有较深的了解,绝大部分对该不良思潮的实质和危害知之甚少。
(二)大学生受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影响程度并不是很大,但影响客观存在,需要对此警惕和重视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高校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影响程度是此次调查的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
文化保守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与自觉性并存的文化现象,是对现代化过程所衍生的精神世界的迷失,是传统文化日渐衰落等现象的历史性反應。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冲击而形成的捍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价值的思想潮流。
本文结合改革开放之后的时代转向与传统文化的特征,分析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文化建设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提出规避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消极影响的措施,在开放的大格局中理性对待并创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本民族特色,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传统韵味。
标签:文化保守主义;中国传统文化;思潮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质与内在发展的需要,开放的格局吸引了众多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国的文化主体面临着主流价值选择、民族根性和民族认同感加强的形势。
在此文化背景下,文化保守主义学派捕捉契机重整旗鼓,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全国性“国学热”,“崇儒反马”思想理论甚嚣尘上,试图以儒教代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出现反对中国文化的“西方化”等思潮。
一、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分析
改革开放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再次兴起对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持肯定或者否定态度,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
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另一方面要警惕文化保守主义对社会和个人的消极影响。
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评价全面而深刻,温和不偏激,防止陷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困境。
(一)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有利影响分析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引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注重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资源来重构自身与社会的精神家园,尤其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文化素质的培养以及情操的陶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预防“急性病”与“人失其性”的危机。
文化保守主义学者的倡导不仅有利于塑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以助于社会稳定与幸福,而且促进了在新时代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有利于对民族根性和民族身份的强化,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感,形成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侵略,使西方霸权主义以及西方文化殖民主义成为泡影,在全球文化浪潮中保持自己民族特色与传统,避免文化“失语症”,拥有自己的文化话语权。
(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分析
首先,文化保守主义学者宣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引起对传统文化的回
归与重视,但是传统文化本身良莠不齐,糟粕与精华共存,在宣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一些传统文化的沉渣搭载传播的便车造成社会的“乌烟瘴气”。
一些文化保守主义学者倡导的读经活动将儒家经典奉为圭臬,但是儒家的某些对待女性的伦理道德与尊卑观念严重抑制了个人的主体性发展与自由选择,冠以传统文化的一些封建迷信或者風水之类思想盛行必然导致文明社会的倒退。
如若继续接受传统文化中糟粕思想的教化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愚忠、重回文化蒙昧时代的复古以及丧失文明理性的迷乱。
此外,在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商家发现了“国学热”的商机,开办“国学班” “读经课堂”甚至“女德班”等等,利用国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进行市场化操作,“国学班”浓厚的商业化气息致使学习传统文化浮于形式而逐渐失去带有文化意义的初衷。
其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在文化中的指导地位不容动摇。
而在这次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中一些文化保守主义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西化”产物而加以否定,力图建立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政治儒学,试图上儒化中国共产党进入政治主流,中建立儒家特区当作枢纽,下儒化民间社会,重新设计当代的中国政治制度。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倡导思想从单纯的文化现象波及政治意识领域,试图挑战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试图动摇马克思主义文化指导地位,其政治企图无疑造成文化格局的乱象丛生,打乱文化发展的规律,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从而减缓中国文明与现代化的进程。
最后,文化保守主义学派的鲜明保守性易于掩盖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忠诚”与盲目自豪感容易产生对外来文化的不屑与排斥,从而形成偏狭的民族文化心态与独断的文化一元论。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之间不断冲突碰撞,在多元的文化氛围中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是非常必要的,以自身文化优越感的心态高位自居不利于自身学习与进步,失去文化多样性下文化大繁荣的机遇。
从自身角度来反思文化是否有足够的拒腐防变能力,是否能抵住外来文化的侵蚀。
在全球化浪潮中各民族文化总是不进则退,自身文化过于保守必然被前进的历史潮流所淘汰。
二、规避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消极影响的措施
(一)以创新形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卫本土特色,但传承不是复古,结合自身的特色广泛地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别开生面地打造自己的民族文化品牌。
“复兴国学不是热炒国学,更不是盲目地拜在古人脚下,吸取死人的血。
如果我们要复兴国学,那就应该理清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角度出发,切切实实地整理传统文化,恢复国学地位,将国学作为一门文化学科进行发展。
”[1]真正的积极的保守是落于实践的创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下开辟一条特色之路。
创新不是空头喊口号,具体的实践措施才能够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
化和创造性发展。
比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三字经结合,从三字经中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契合因素,让儿童诵读传统经典的同时并理解当下的理念,做到传统和现代的融合。
另外,现代性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时代的快捷便利为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了高效的媒介,搭载互联网+的顺风车,利用互联网+传统文化传播民族文化精华,比如将互联网和书法结合开发网站或者软件客户端,在线开展书法的学习和书写,各种开发不断创新培养各种新的学习方式,新颖的形式为广大群众欣然接受,国民乐享其中,传统文化的传播便游刃有余。
(二)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義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为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文化之根与精神家园,以其丰富的底蕴对人民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我们没有必要抽象地争论两者的高低,而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站稳脚跟是因为其根植于中國的传统文化,与中国的历史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思想和情感上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
虽然我们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我们同样重视中国传统文化。
改革开放之后面临社会道德的转型期,理想信念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道德滑坡与信念迷失。
单纯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的,中国人如果没有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和优秀道德的涵养与继承,就不能成为有文化、有道德、有教养的中国人。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同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源,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并从中吸取精髓,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努力建设吸收西方与传统文化营养为一体的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文化。
(三)避免失去民族特色的现代化
惧怕外来文化的侵略而采取全盘拒绝的心态与行为大抵是文化弱国的表现,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我们应有充分的自信面对外来文化。
如果不认同自己的原有文明属性,而又不能完全地进入另一种文明,容易形成文明精神的挫败感,造成“自我文化撕裂,欲孵化为一别体而不成”的丑相。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涵养着具有民族品格与血性的中国人。
一个民族最可怕的就是自身根本文化消亡,如果沦落于此就会失去国家的特性,永远不会有自己的立脚之处。
因此,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21世纪的中国人必须树立第一个新观念就是:中国“现代国家”最大资源就是中国的“历史文明”。
未来的中国文化能开创多大的格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人是否能自觉地把中国的“现代国家”置于中国源远流长“历史文明”之源头活水中。
中华传统文化就像中华民族的根,根深深地扎在地下保证着各种文化的枝繁叶茂,就像龙应台所说的“传统的气质氛围,并不是一种肤浅的怀旧情怀,当人的成就就像氢气球一样向不可知的无限的高空飞展,传统就像绑着氢气球的那根粗绳,紧连着土地。
它使你仍旧朴实地面对生老病死,它使你仍旧与春华秋月冬
雪共同呼吸,使你的脚仍旧踩得到泥土,你的手摸得到树干,你的眼睛可以为一首古诗流泪,你的心灵可以和两千年前的作者对话”[2]。
如果做到龙应台所期待的这个境界,传统就活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我们既是现代的又是传统的,现代着的我们可以享受着高端的科技带给生活的便利,工作效率的提升与便捷,多元文化与先进文化对视角的扩展与冲击。
同时,在我们内心仍可以充盈着丰富的诗意世界,在传统文化的精华教诲中寻找到自我,在迷失的人生征途中看清未来的方向。
但凡能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优秀者必成为蕴含传统味道的现代人!
参考文献:
[1]霍晓玲.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J].探索,2012(5).
[2]龙应台.我的现代谁来解释?——以台北宝藏岩为例[N].南方都市报,2011-12-22.
[3]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4]冯桂芬.校庐抗议[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