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要的观测站

合集下载

青海海吉星

青海海吉星

青海海吉星
青海海吉星是指位于中国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
一个天文台,它是中国国家天文台下属的一个重要观测站。

该观测站位于青海省德令哈市以南约40公里的海拔3190
米的海吉山上,地理坐标为北纬37°23′,东经97°20′。

青海海吉星是中国国家天文台的观测站之一,主要用于天
文研究和观测工作。

它拥有一系列先进的天文观测设备和
仪器,包括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天文摄影机等。


些设备可以用来观测和研究太阳、行星、恒星、星系等天体,以及宇宙射线、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宇宙现象。

青海海吉星的位置选址优越,因为它位于海拔较高的地方,远离城市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大气清澈,适合进行天文观测。

同时,该地区的气候特点也使得观测条件较好,年平
均降雨量较低,云量较少,有利于观测工作的进行。

青海海吉星在天文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为中
国的天文学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观测平台,还参与了一系
列国际合作项目,与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共同开展科研工作。

通过青海海吉星的观测数据和研究成果,可以对宇宙
的起源、演化、结构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人类对宇宙
的认识做出贡献。

中国天眼原理

中国天眼原理

中国天眼原理
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设计建造,位
于贵州省的大方县观测站。

它是一个球形天线,直径达到500米,由四千余块铝板组成,
重量达到3万多吨,是一项世界领先的技术建设。

中国天眼主要用于观测天体射电波和地
外文明信号的探测。

中国天眼的成像原理是基于射电望远镜的台盘和引导系统,能够实现千分之一角分辨
率以下的高精度定位和跟踪。

天眼的特别之处在于采用了主动反射面技术,又称为活镜面
技术,也就是由多个可控的气垫顶起天线面来调整反射面形状,以消除地球自转对扫描线
带来的扭曲,使得接收器的入射光更加准确,提高了接收效率,降低了接收噪声。

天眼的实现主要是光学原理。

从天体发出的微弱信号会被天线面反射和集中到指向接
收器的一个点上,然后传到天线的回形针精密机构,进而转换成电信号传输到数据处理单
元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实现了高精度的天体成像。

拥有如此高精度的设备,将允许科学
家们探究宇宙中的许多未知的领域,从脉冲星导航系统来说,也会为中国国家安全提供价
值上千亿的安全保障。

中国天眼还具备一种叫做太赫兹接收技术的高新技术。

太赫兹范围在微波和红外波段
之间,传输速度更快,可以适用于超高速通讯、大容量数据传输和高精度定位技术等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之,中国天眼是中国在射电望远镜领域的一项巨大突破,是我国射电天文观测和研
究的骨干设施,它的研究和建设也标志着我国天文相关科技事业的发展迈上了一个崭新的
台阶,必将促进我国在世界射电天文研究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开创未来更广阔的
天文研究之路。

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的前世今生

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的前世今生

2023收稿日期:2022年5月11日;修回日期:2023年4月11日第一作者:李德林(1977—),Email :93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气象科技进展 13(4)- 2023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的前世今生李德林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简称“瓦里关站”)应时代召唤而建立,随科技发展而发展成熟。

其提供的温室气体观测数据是我国对全球大气科学的重要贡献,对于研究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等科学问题,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起着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经过近30年的发展,瓦里关站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开展相关业务、科研和人才培养的示范台站以及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桥梁。

DOI:10.3969/j.issn.2095-1973.2023.04.013一个气象站,特别是一个填补了本底观测在亚欧大陆腹地空白的全球站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复杂的,包含时代召唤、科技发展、大国担当,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也是沿着这条轨迹走过来的。

1 台站建设史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气候变化首次作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

此后,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计划(WMO /GAW )及有关国际机构相继组织了一系列与气候和气候变化有关的科学计划。

自1986年起,在国家气象局邹竞蒙局长的倡导和主持下,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组织专家在我国西部的云南、四川、青海、新疆等省、区进行调研考察和本底站的前瞻性预选。

1988年,根据中国政府和WMO 在我国西部地区建立全球本底站合作计划的建议,按照WMO /GAW 全球本底站站址和周边环境条件要求,国家气象局组织国内外专家着手考察站址及前期技术准备工作。

1990年6月专家组再次对预选站址进行实地考察,初步选择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瓦里关山作为我国全球性大气本底基准站的试验、论证站址。

1990年7月,国家气象局同意将瓦里关山作为我国全球本底站的意向性站址。

观测站点介绍

观测站点介绍

观测站点介绍2.1 SACOL观测站[13]某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emi-Arid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Observatory of Lanzhou University,SACOL)位于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甘肃省某大学榆中校区翠英山顶(35。

57’N,104。

08’E),海拔高度1965.8m,距离某市约为48km。

观测场占地约120亩,南北向均匀平坦长度约为600m,东西向200m,盛行风向fetch约为120m,全年盛行西北和东南风,年平均风速约1.6m/s。

观测场西侧为一个非常大的V型谷,下垫面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塬面梁峁基本为原生植被,植被平均高度约为0.15m,夏秋季节植被覆盖率在80%左右,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

全年日照时数2607.2小时左右,年平均气温为6.7O C,年平均降雨量381.8mm,相对湿度为63%。

翠英山顶的环境状况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基本属于自然状态。

观测站点的气候状况可以代表方圆几百公里半干旱地区的气候状况。

某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是按国际标准建设的气候观测平台,拥有先进的环境和气候观测设备仪器和一支高素质的观测队伍。

同时某大学气候观测点是继中国科学院吉林通榆站之后由我国自主建设的长期观测站,也是第一个在我国高校建立的气候观测站点,建立了包含边界层气象、地表辐射、地表通量、土壤水热、气溶胶光学特性、温度水汽廓线、环境空气质量和天气状况等完备的监测系统,并先后加入CEOP、AREONET等国际合作项目,为资源环境、大气科学、区域生态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实时观测资料,同时也为大型气象实验提供特别的观测项目和服务。

2.2 通榆观测站[14]吉林通榆长期观测实验站位于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新华乡的行政地域内。

观测站地理位置为(44°25′N,122°52′E),处在白城至双辽沙丘覆盖的冲积平原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84 m,观测区地形非常平坦。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名单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名单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江西鹰潭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辽宁沈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内蒙古奈曼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国家林业局
甘肃民勤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
甘肃省政府
国家林业局
中国气象局
浙江临安大气成分本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浙江省气象局
中国气象局
南极中山雪冰和空间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国家海洋局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
国家林业局
西藏林芝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西藏大学
西藏自治区政府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
西藏拉萨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新疆阿克苏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新疆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附件1:
2005年批准建设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名单
野外站名称
依托单位
主管部门
河北沽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国农业大学
教育部
湖北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35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试点站)名单

35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试点站)名单
湖北科技厅
2
极地长城考察站
中国极地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
3
东川泥石流观测站
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4
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大气本底(1个)
1
青海大气本底观测站
中国气象科学院
中国气象局
地球物理(6个)
1
长白山天池火山观测试验站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
中国科学院
5
鼎湖山森林生态站
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6
禹城农业综合试验站
中科院北京地理资源和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7
太湖湖泊生态研究站
中科院南京地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8
阜康荒漠生态试验站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9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研究站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
附件1:
35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试点站)名单
序号
台站名称
依托单位
主管部门
生态环境(24个)
1
安塞水土保持试验站
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2
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3
沙坡头沙漠试验站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4
长白山森林生态站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10
珠江口海域渔业生态环境野外观测工作站
水科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农业部
11
南方红黄壤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试验站

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简介

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简介

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简称本底台或CGAWBO)的建设是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由中国政府与世界气象组织(WMO)和环境基金(GEF)合作开展的对全球尺度大气本底污染浓度进行监测的国际合作项目。

本底台严格按世界气象组织有关大气本底监测的规范和标准,在全球基准大气本底条件下开展包括温室气体、大气臭氧、气溶胶、太阳辐射、气象和边界层气象、降水化学等多个方面的观测。

她将向世界提供亚洲内陆大气本底基准基本状况的系统观测资料,是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监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在亚洲大陆腹地的全球第一个大陆型的基准观象台,将对未来大气成份的变化起着早期预警、监视作用,将长期、稳定、连续地获取全球基准大气本底监测资料,为研究、评价、预测大气成份变化进而研究对气候变化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她的建设和今后的发展受到了国内、外大气科技界的极大重视和关注。

她是我国具有全球代表性的大气本底监测台,经不断完善、发展和提高,成为一个对国内、外大气环境科技工作者开放的大气本底基准监测实验室,成为具有先进水平和技术装备的、世界一流的,也是到目前为止,全球唯一的大陆性大气本底基准监测站,其所获取的特种资料和各项科研成果对全球来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组织结构本底台的人员受青海省气象局管理,业务工作由青海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管理和指导。

二、基地概况业务基地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境内的瓦里关山。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坡,瓦里关山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孤立山体,南北长21公里,东西宽约7公里。

站址位于该山的最高点附近,海拔3816米。

东经100°54′,北纬36°17′。

瓦里关山东距省会西宁市150公里,直线距离约90公里;西距共和县城50公里,直线距离23公里;南距黄河上游最大的龙羊峡水电站17公里;北距闻名遐迩的青海湖40公里。

瓦里关山及周围广大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荒漠草原及沙洲,平均年降水量370mm,主要集中在5-9月。

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简介

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简介

中国⼤⽓本底基准观象台简介中国⼤⽓本底基准观象台中国⼤⽓本底基准观象台(简称本底台或CGAWBO)的建设是根据《联合国⽓候变化框架公约》,由中国政府与世界⽓象组织(WMO)和环境基⾦(GEF)合作开展的对全球尺度⼤⽓本底污染浓度进⾏监测的国际合作项⽬。

本底台严格按世界⽓象组织有关⼤⽓本底监测的规范和标准,在全球基准⼤⽓本底条件下开展包括温室⽓体、⼤⽓臭氧、⽓溶胶、太阳辐射、⽓象和边界层⽓象、降⽔化学等多个⽅⾯的观测。

她将向世界提供亚洲内陆⼤⽓本底基准基本状况的系统观测资料,是世界⽓象组织全球⼤⽓监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在亚洲⼤陆腹地的全球第⼀个⼤陆型的基准观象台,将对未来⼤⽓成份的变化起着早期预警、监视作⽤,将长期、稳定、连续地获取全球基准⼤⽓本底监测资料,为研究、评价、预测⼤⽓成份变化进⽽研究对⽓候变化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她的建设和今后的发展受到了国内、外⼤⽓科技界的极⼤重视和关注。

她是我国具有全球代表性的⼤⽓本底监测台,经不断完善、发展和提⾼,成为⼀个对国内、外⼤⽓环境科技⼯作者开放的⼤⽓本底基准监测实验室,成为具有先进⽔平和技术装备的、世界⼀流的,也是到⽬前为⽌,全球唯⼀的⼤陆性⼤⽓本底基准监测站,其所获取的特种资料和各项科研成果对全球来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

⼀、组织结构本底台的⼈员受青海省⽓象局管理,业务⼯作由青海省⽓象局、中国⽓象局监测⽹络司及中国⽓象科学研究院管理和指导。

⼆、基地概况业务基地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境内的⽡⾥关⼭。

地处青藏⾼原东北坡,⽡⾥关⼭为东北─西南⾛向的孤⽴⼭体,南北长21公⾥,东西宽约7公⾥。

站址位于该⼭的最⾼点附近,海拔3816⽶。

东经100°54′,北纬36°17′。

⽡⾥关⼭东距省会西宁市150公⾥,直线距离约90公⾥;西距共和县城50公⾥,直线距离23公⾥;南距黄河上游最⼤的龙⽺峡⽔电站17公⾥;北距闻名遐迩的青海湖40公⾥。

⽡⾥关⼭及周围⼴⼤地区属于⼲旱、半⼲旱荒漠草原及沙洲,平均年降⽔量370mm,主要集中在5-9⽉。

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856 2022 年 . 第 37 卷 . 第 6 期修改稿收到日期:2022年5月31日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20524002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 CAS Field Station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合肥 2300262 安徽省地震局 合肥 230071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蒙城站”)于 2007 年在安徽省蒙城地震台的基础上建成,地处郯庐断裂带西侧,位于安徽蒙城小涧镇黄柏山麓,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安徽省地震局共同建设,主管部门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地震局。

蒙城地震台是中国地震局国家基本台,蒙城站是中国科学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的重点站,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子午工程”(一期)的重要节点。

蒙城站是国内唯一(国际上也比较少有)同时开展地球内部和外部空间物理场观测和研究的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站,为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地震监测、地震灾害评估、近地空间环境监测、空间灾害预警等提供不可或缺的观测资料和研究支撑。

1 研究目标和定位蒙城站开展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固体地球内部和外部空间环境物理场的综合观测和研究,研发新型观测设备,发展新型观测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开展联合地球物理探测和组网观测,提升数据和方法软件共享。

蒙城站现已开展测震、地电、地磁、形变等多种固体地球物理观测,中高层大气风场、温度、密度、金属层、大气气辉辐射、电离层电子浓度总含量、太阳射电等多种近地空间环境参数观测,具备良好的综合地球物理科学观测、仪器研发和研究能力。

蒙城站还联合安徽省内其他台站开展地球物理场联合探测,同时针对郯庐—大别构造带开展流动地球物理观测,提升郯庐—大别构造带地震灾害研究和风险防范能力。

蒙城站为中国中东部地区的地震监测、地震灾害评估、近地空间环境监测、空间灾害预警等提供不可或缺的观测资料和研究支撑。

蒙城站立足于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区域地球物理观测实验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在我国固体地球和近地空间探测、防灾减灾等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并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国内外合作交流与研究。

打卡中国天眼朋友圈说说

打卡中国天眼朋友圈说说

打卡中国天眼朋友圈说说1. 今天终于来到中国天眼了,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2. 在中国天眼观测站,仿佛置身于星空之中,真是太壮观了!3. 看着天眼巨大的射电望远镜,感叹人类的智慧和勇气。

4. 来到中国天眼,让我对宇宙的奥秘有了更深的认识。

5. 在中国天眼的观测站,我仿佛能听到宇宙的声音。

6. 中国天眼是我心中的科学圣地,来到这里真是太激动了!7. 在中国天眼的观测站,我看到了科学家们的辛勤工作和无限热情。

8. 中国天眼的建设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里程碑,为我们国家争光!9. 来到中国天眼,我对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实力感到无比自豪。

10. 在中国天眼的观测站,我看到了中国科学家们的智慧和勇气。

11. 中国天眼的建设让我们更加了解宇宙,也为人类的科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12. 来到中国天眼,我对中国科技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13. 在中国天眼的观测站,我看到了中国科学家们的团结和奋斗精神。

14. 中国天眼的建设是中国科技实力的象征,让我们更加自豪!15. 来到中国天眼,我对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的实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16. 在中国天眼的观测站,我看到了中国科学家们的才华和创新能力。

17. 中国天眼的建设是中国科技进步的重要里程碑,为我们国家争光!18. 来到中国天眼,我对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发展速度感到惊叹。

19. 在中国天眼的观测站,我看到了中国科学家们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20. 中国天眼的建设让我们更加了解宇宙的奥秘,也为人类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

21. 来到中国天眼,我对中国科技的创新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22. 在中国天眼的观测站,我看到了中国科学家们的智慧和勇气。

23. 中国天眼的建设是中国科技实力的象征,让我们更加自豪!24. 来到中国天眼,我对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的实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25. 在中国天眼的观测站,我看到了中国科学家们的才华和创新能力。

26. 中国天眼的建设是中国科技进步的重要里程碑,为我们国家争光!27. 来到中国天眼,我对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发展速度感到惊叹。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基地2.16米望远镜OMR卡焦光谱仪-----使用手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20号北京100012=========目录======== 1.OMR光谱仪概述历史回顾OMR光谱仪的基本性能2.光路图3. OMR光谱仪各部套的结构与性能接口法兰盘狭缝滤光片快门准直镜光栅及光栅驱动机构照相机定标系统导星系统CCD计算机及计算机卡主控台电源及电机电路,编码器和读出光学系统4. 附录流量定标标准星波长定标比较光谱1.OMR光谱仪概述1 历史回顾在国家85攀登计划项目“天体剧烈活动的多波段观测和研究”于1993年2月召开的专家委员会上,与会的专家建议为我国最大的2.16米望远镜购置一台中低色散卡焦光谱仪,这一建议得到了国家科委和科学院基础局的批准和支持,经过广泛调研,最后确定向美国的Optomechanics Research, Inc(简称OMR)订货,于1993年底正式签署了合同。

1994年底,光谱仪制造完毕,为了保证质量,在Kitt Peak天文台的支持下,利用其2.10米望远镜对光谱仪进行了2个观测夜的实测,实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如相机成像面积不能满足1Kx1K CCD的需要,CCD电缆线不符合要求等等,经与光谱仪和CCD的制造厂家协商,问题都逐一得到了解决。

1995年4月,OMR光谱仪运抵北京天文台兴隆站,厂方代表与兴隆站的工作人员一起进行了最后的测试,测试结果基本符合订货要求。

之后又经过一年多的试运行和不断的摸索和改进,使仪器达到了良好的工作状态,并于1996年9月通过了由国家科委高科技和基础司及中科院基础局组织的验收。

2OMR光谱仪的基本性能工作波段:3700—10000A狭缝:缝宽0.05—1.0mm,可以由主控台遥控调节,在主控台上显示缝宽对应的电压值,SPEC软件可显示缝宽在望远镜焦面上的投影值(狭缝机构与焦面的夹角为20度)和在探测器上的投影值;有效缝高28.8mm,反光面面积32.8mmx38.0mm。

中国的四个极地科考站

中国的四个极地科考站

中国的四个极地科考站江西省井冈山市宁冈中学(343600)龙吉忠一、长城站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建立于 1985年2月10日,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地理坐标为62°12′59″S,58°57′52″W。

站区南北长2千米,东西宽1.26千米,占地面积2.52平方千米,平均海拔高度10米。

该地距离北京17500千米。

长城站现已初具规模,每年可接纳越冬科考人员40名,度夏科考人员80名。

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面临大西洋,被称为南极洲的“热带”,乔治王岛位于南极洲板快、南美洲板快和太平洋板快的交会地带,现在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成为研究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地震成因、大气环流变化和气候演进规律的良好场所。

长城站附近沿海地带是企鹅、海鸟、海豹的栖息地和繁殖地,被称为南极洲的“绿洲”,是研究南极洲生态系统及生物资源的理想之地。

二、中山站中山站是我国第一个建于南极圈以内的高纬度极地科考站,建成于1989年2月26日,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

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维斯托登半岛上,地理坐标为69°22′24″S,76°22′40″E,距离北京12553千米。

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地处南极圈之内,位于普里兹湾东南沿岸,是进行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

拉斯曼丘陵地带易于登陆,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地域广阔,便于发展,而且可作为向南极内陆进行考察的前进基地。

中山站建站以来,经过多次扩建,现已初具规模,有各种建筑15座,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

站上设施齐备,可以满足考察队员的工作和生活需要。

每年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员60名,越冬考察人员25名。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中山站全年进行的常规观测项目有气象、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地磁和地震等。

三、黄河站黄河站建于2004年7月28日,是我国第一个北极科考站,位于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北极科考基地的新奥尔松,地理坐标为78°55′N,11°56′E,是我国继南极长城、中山站之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院刊 223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长沙 410125中科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环江站”)始建于 2000 年,隶属于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该站于 2005 年进入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 ),2008 年进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 ),2009 年被批准成为水利部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2013、2014 和 2017 年经广西科技厅批准分别建设广西石漠化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院士工作站和广西重大科技创新基地。

同时,该站也是国际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网络(International Long-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ILTER )的成员单位。

1 主要研究方向(1)喀斯特生态系统演替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2)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理与恢复技术;(3)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监测与评估;(4)喀斯特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与优化管理对策。

2 研究成果与科学贡献针对喀斯特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稳定性差、土壤生态服务恢复滞后、生态治理成效缺乏系统科学评估、恢复模式可持续性弱等问题,环江站开展了长期定位监测、实验、技术研发及试验与示范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我国西南喀斯特区域石漠化综合治理、扶贫长效机制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1)阐明喀斯特坡地地表-地下水土二元流失特征,发现人为干扰加剧地表侵蚀,为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案的制订提供了科学依据。

(2)证实喀斯特土壤养分含量高但干扰后易退化,阐释了耕作扰动作用下土壤碳、氮快速损失机制,揭示了退化生态系统演替初期受氮限制,后期受磷限制。

(3)发现退耕后表层土壤碳、氮储量较快累积,阐明了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养分胁迫的消减机制,恢复中、后期氮供应有助于保障生态工程的固碳效应。

(4)定量评估了坡面、小流域表层岩溶带水文调蓄功能,揭示了全球尺度喀斯特地球关键带厚度空间格局,发现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CAS Field Station224 2018 年 . 第 33 卷 . 第 2期全球变化背景下我国西南喀斯特区旱涝风险加剧。

观星台优秀案例

观星台优秀案例

观星台优秀案例
观星台的优秀案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值得参考的例子:
1. 河南登封观星台: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观测站之一。

它由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年主持建造,是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重要遗址。

2. 江苏盱眙天文观测台:这是中国首个光纤光缆增强的天文观测台,拥有国内领先的光纤光缆增强的天文望远镜,可以对暗弱天体进行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光谱观测。

3. 贵州平塘天文观测台:这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的所在地。

FAST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能够对宇宙进行深空探测,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4. 云南丽江高美古天文观测台:这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天文观测台之一,位于丽江古城以北的高山上,拥有多台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和观测设备。

这里的天文观测条件非常好,可以进行高精度的天文观测和科学研究。

5. 北京天文台:这是中国最早的天文观测和研究机构之一,拥有多台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和观测设备,涉及天体物理、天体测量、天文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里的天文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这些观星台的优秀案例各有特色,但都拥有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和观测设备,以及专业的科研团队和科研成果。

它们不仅对天文学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平台。

中国重要的观测站

中国重要的观测站

中国重要的观测站2016年7月3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主持建设,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洼地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完成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的吊装。

根据建设规划,FAST将在2016年9月全部建成并初步投入使用,届时,FAST成为世界上现役的口径最大、最具威力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始建于1957年,原名为中国科学院乌鲁木齐人造卫星观测站,1987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乌鲁木齐天文站,2001年4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乌鲁木齐天文站,2011年1月更名为现名。

新疆天文台经过近60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综合性天文研究机构之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简称长春人卫站)始建于1957年10月,原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1974年迁至长春市净月潭西山。

2001年4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长春人卫站研究领域包括空间目标精密测定轨、卫星动力学、天文地球动力学和天体物理学。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成立于1950年5月20日。

前身是1928年2月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

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

紫金山天文台是以天体物理和天体力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所,1999年3月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成立于2001年4月,系由中国科学院天文领域原四台三站一中心撤并整合而成,包括总部及4个直属单位,总部设在北京,直属单位分别是:云南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新疆天文台和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继续保留院直属事业单位的法人资格,为国家天文台的组成单位。

1938年,原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从南京迁到云南省昆明市东郊凤凰山(现云南天文台台址)。

抗战胜利后,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迁回南京,在凤凰山留下一个工作站,该站隶属关系几经变更,1972年经国家计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新疆天文台的历史与发展

新疆天文台的历史与发展

新疆天文台的历史与发展新疆天文台是中国大陆最年长的天文观测站之一,它坐落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昌吉州。

天文台的建设始于1957年,是为了支持我国的太空科学研究和天文学研究。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新疆天文台为我国的天文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它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国际天文学合作中心。

天文台的历史新疆天文台在1957年建立时,起初是一个移动观测站,但它很快就成了一个固定的科学研究机构。

这一年是人类空间探索的开端,苏联的果斯托夫费共和国一号卫星已经上天,而随之而来的是更多国家的太空航天计划的启动。

中国也不甘落后,她开始在天文学和宇宙学领域成为世界领导者。

然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有先进的测量仪器和设施,这就需要建立现代天文观测站。

天文台的发展新疆天文台由于它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观测条件,得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国内和国际天文学合作中心。

在它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附属机构之后,它承担了许多测量和观测任务。

例如,在80年代,新疆天文台是首批被选为参加国际射电天文学年度观测计划的天文台之一。

在90年代,天文台承担了中国卫星通信系统的重要任务,支持了一系列的太空科学实验和计划,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天文观测站之一。

天文台的现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新疆天文台一直致力于推进天体物理、宇宙学、射电天文学和其他学科的研究发展。

如今,它已经成为了一个高科技集成和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机构。

在未来,天文台将继续不断提高观测精度和技术水平,从而更好地支持我国的太空科学和天文学研究。

总之,新疆天文台在中国大陆和国际天文学领域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建立和发展成为了我国天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契机。

天文台的未来也将继续为我们的太空科学和天文学研究提供强大的支持。

长城站南极气象观测的意义与价值

长城站南极气象观测的意义与价值

长城站南极气象观测的意义与价值南极是世界上最冰冷的地区之一,日平均温度更可低至零下30度,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使得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自1985年起,在南极地区连续30年建立了长城站并开展科学考察和气象观测,这为科学家们研究南极气候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珍贵的数据和样本资源。

一、南极气候的特点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寒冷、最干燥的地区之一,整个南极没有一棵树、一株草、一群鸟、一只昆虫,仅有海洋哺乳类动物和海鸟。

由于赤道地区的阳光照射不能穿透极厚的臭氧层,所以南极光线弱透明度低,日照时间短,这使得南极气候独特而稳定。

由于南极降雪快,雪量大,流动缓慢,积压很深,形成了冰盖。

南极冰盖极厚极大,占世界总冰量的90%以上,集中了地球近70%的淡水资源。

而卡文迪许冰架、罗斯冰架等重要冰架在过去数十年里的减退证明了南极冰盖对全球气候的极大影响,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到南极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长城站气象观测的意义和价值中国长城站是南极洲上唯一一座比较完善的气象观测站,长城站分为气象站、天文站和无线电站三个区,共设有80个科学考察点位,通过对南极的环境、气候、气象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中国科学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长城站医疗、生态等领域的研究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其野外考察以及环保和技术方面的成果也获得许多荣誉。

1,提供了气象数据,为全球气候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中国长城站采集的大量气象数据和长期持续的观测,为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长城站气象数据反应出了南极地区的温度、湿度、压力等环境参数的变化趋势,这些数据对于解释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是非常有价值的。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长城站的资料已在包括《科学》、《自然》和《国家科学基金会议论文集》在内的众多国际期刊上发表了超过300篇的论文,这充分证明了南极政府在全球气候监测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重要的观测站
2016年7月3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主持建设,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洼地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完成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的吊装。

根据建设规划,FAST将在2016年9月全部建成并初步投入使用,届时,FAST成为世界上现役的口径最大、最具威力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始建于1957年,原名为中国科学院乌鲁木齐人造卫星观测站,1987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乌鲁木齐天文站,2001年4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乌鲁木齐天文站,2011年1月更名为现名。

新疆天文台经过近60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综合性天文研究机构之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简称长春人卫站)始建于1957年10月,原
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1974年迁至长春市净月潭西山。

2001年4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长春人卫站研究领域包括空间目标精密测定轨、卫星动力学、天文地球动力学和天体物理学。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成立于1950年5月20日。

前身是1928年2月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

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

紫金山天文台是以天体物理和天体力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所,1999年3月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成立于2001年4月,系由中国科学院天文领域原四台三站一中心撤并整合而成,包括总部及4个直属单位,总部设在北京,直属单位分别是:云南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新疆天文台和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继续保留院直属事业单位的法人资格,为国家天文台的组成单位。

1938年,原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从南京迁到云南省昆明市东郊凤凰山(现云南天文台台址)。

抗战胜利后,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迁回南京,在凤凰山留下一个工作站,该站隶属关系几经变更,1972年经国家计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2001年,经中央机构
编制委员会批准,将北京天文台、云南天文台等单位,整合为国家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天光所)于2001年4月由原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的科研部分和高技术镜面实验室组建而成,1998年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南京天光所是我国专业天文仪器研制及天文技术研究和发展的重要基地,自其前身1958年成立起五十多年来,为我国天文观测研制了众多门类齐全的天文仪器,包括恒星物理观测仪器,太阳物理观测仪器,人造卫星观测仪器,天体测量观测仪器,射电天文观测仪器,空间(含球载)天文观测仪器等。

中国国家天文台阿里观测站,阿里在紫外波段和亚毫米波段探测具有明显优势。

地处理想的中纬度区域,水汽含量低、大气透明度高,是北半球观测条件绝佳的台址,未来可建成世界一流天文台。

目前,根据大气透射率,科学家在全球共选出了4个最佳观测点,南半球是南极和智
利阿塔卡马沙漠,北半球在格陵兰岛和中国西藏阿里。

阿里有望成为北半球天区第一个地面观测点,与南半球实现联合观测。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简称上海天文台)成立于1962年,其前身是1872年建立的徐家汇天文台和1900年建立的佘山天文台。

松江佘山地区。

上海天文台以天文地球动力学、星系宇宙学以及行星科学为主要学科方向,同时积极发展现代天文观测技术和时频技术,努力为天文观测研究和国家战略需求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持。

在应用研究方面,上海天文台在国家导航定位、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西藏羊八井国际宇宙线观测站位于海拔4300米的西藏羊八井镇。

1990年,这个观测站经
过6年的选址及前期准备,正式建站并开始进行各项科研活动。

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站以其世界最佳的高山站址优势,和能够同时开展气候、空间天气等方面研究的综合性能,在科研观测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2年被科技部列入首批25个野外试点台站之一,2009年10月被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明安图观测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境内,地处草原,四周有丘陵环绕。

观测站站址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5′,北纬42°12′,海拔1365m。

国家天文台承担的财政部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新一代厘米-分米波射电日像仪”在明安图观测站实施建设,计划2015年7月竣工并投入观测运行。

另外,还有两台2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

总征地面积8.2425公顷(123.6375亩),分三个功能区,办公生活区3.0000公顷,观测区1.3625公顷,天线阵3.8775公顷。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丽江天文观测站高美古园区坐落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的铁甲山巅,海拔3200米,由于海拔高,该站内的望远镜可以观测南半球的较大天区,弥补了中国其它天文台的不足;由于同一经度附近,天文台站较少,该站在全球天文观测网和空间与地面的联合观测中占据不可缺少的位置。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