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教学文档
孟子两章语文教案范文模板
![孟子两章语文教案范文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dc9be0a3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99.png)
孟子两章语文教案范文模板第一章:《孟子·告子下》1.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体会孟子的思想观点。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词语含义。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修养。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阅读和理解文言文。
难点: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句子结构的分析。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思想观点。
4. 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孟子的背景和思想特点。
二、讲解课文:逐句讲解课文,解释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三、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思想观点,联系实际生活。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翻译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章:《孟子·离娄上》1.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体会孟子的思想观点。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词语含义。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修养。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阅读和理解文言文。
难点: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句子结构的分析。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思想观点。
4. 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孟子的背景和思想特点。
二、讲解课文:逐句讲解课文,解释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三、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思想观点,联系实际生活。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翻译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第三章:《孟子·尽心上》1.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体会孟子的思想观点。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词语含义。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修养。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阅读和理解文言文。
难点: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句子结构的分析。
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思想观点。
一、导入:介绍孟子的背景和思想特点。
《孟子》两章初中语文教案.doc
![《孟子》两章初中语文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a7e121d143323968011c92fd.png)
《孟子》两章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的1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2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和借题发挥的特点。
教学设想这两章内容涉及儒家学派的一些基本思想,修辞上有特色,颇具机锋,必须反复诵读才能领会得深刻,仍宜采用诵读教法。
但两章的写法不同:《鱼我所欲也》纯属议论,《庄暴见孟子》由叙入议,全用对话形式。
内容深浅也不同。
应当针对这些不同采取灵活的诵读方式。
本课拟用三课时,具体分配如下:第一课时:介绍孟子和他的“性善说”(要点);诵读《鱼我所欲也》章第二、三段,讲解第一段。
第二课时:诵读《鱼我所欲也》第一段;讲《庄暴见孟子》的背景,诵读“庄暴见孟子……不若与众”这一部分。
第三课时:诵读《庄暴见孟子》中“臣请为王言乐…… 则王矣”这一部分;总结全课;整理词、语、句。
预习安排1要求诵读课文,仔细辨析“为”(在《鱼我所欲也》中出现12次)和“乐”(在《庄暴见孟子》中出现26次的读音。
)2想一想《鱼我所欲也》中哪一句话能概括全章主旨。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并导入新课。
1学生背诵《季氏伐颛臾》第3段和《荷篠丈人》第2段。
2概述这二章的思想内容,而后提到孔子的继承人—— 亚圣孟轲。
二、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 东邹县东南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早岁 丧父,幼年受母亲教诲(“孟母三迁”故事出自《烈女传•母仪 篇》可证)。
长大后受业于子思(即孔饭,孔子之孙)的门 人,治儒术,通《五经》,尤长于《诗》《书》。
曾游说梁惠重。
但当时各国国君用兵争强,以权谋为先,对孟子的“王道” 主张,都以为“迂阔而远于事情(实际情况)”,不予采纳。
以后孟子返回家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见齐宣王,一度充当“客卿J 颇受尊王,不成功。
又入齐,《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 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对话体也有很大的发展, 增加了反复辩难的内容,《庄暴见孟子》则属于这一类。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eb31d5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35.png)
《孟子》两章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孟子》两章教案,欢迎阅读与参考。
《孟子》两章教案(一)教学目的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1)顺畅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朗读课文,尽量能琅琅上口。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公孙丑〉,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正课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注意正音,读得顺畅)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965fb7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af.png)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
分析并理解《孟子》两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孟子简介:生平、思想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孟子》两章:选定两章进行深入学习和讨论。
文言文阅读技巧:推测词义、分析句子结构、理解修辞手法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孟子》两章的观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言文句子,培养阅读技巧。
2.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孟子生平图片、文言文文本等。
白板:记录学生讨论的重点和问题。
教学PPT:提供相关资料和阅读材料。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导入播放孟子生平介绍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孟子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3.2 学习孟子生平及思想背景讲解孟子的生平,包括他的家庭、学术成就等。
分析孟子的思想背景,如战国时期的特点、儒家思想的发展等。
3.3 深入解读《孟子》两章学生自读选定的两章,理解主要观点和论据。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章的内容和孟子的思想。
3.4 学习文言文阅读技巧讲解推测词义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词性等。
分析句子结构,讲解常见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课堂讨论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记录学生的讨论重点和问题,以便进行后续的教学调整。
4.2 阅读理解评估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评估学生对《孟子》两章的理解程度。
学生提交阅读笔记或小论文,评估他们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对比孟子的思想与其他儒家学者的观点,如孔子、荀子等。
分析孟子的思想在后世的影响,如宋明理学等。
5.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孟子纪念馆或相关历史遗址,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孟子二章教案模板
![孟子二章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1cd60a53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d7.png)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孟子》两章,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积累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积累文言词语。
2. 教学难点: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提高朗读、背诵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孟子及其《孟子》的背景。
(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孟子》两章,理解文意。
(2)学生圈点勾画重点词语,积累文言词语。
3. 小组合作(1)小组讨论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总结文章中心论点。
5.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孟子》两章,注意停顿和轻重音。
(2)教师挑选精彩片段,让学生进行背诵。
6.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孟子思想的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交流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程度。
3. 考试成绩: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孟子》两章的掌握程度。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7篇)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6d8889a3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c5.png)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7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积累古汉语知识。
⑴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⑴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⑴了解孟子和《孟子》;⑴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预习检查题及学习要点板书)3、课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内容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读书习惯是什么吗?(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可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能用这种习惯来学文言文吗?(生:不能)对,陶渊明他是大文学家,文学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而且他本人又不想考科举,所以他读书只需汲取文章中的思想精华就行了。
而我们就不行了,我们是学生,既需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又必须参加文化考试,所以积累汉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古汉语基础知识,更是必要的。
为了帮助大家学好《〈孟子〉二章》,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这节课,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学生分小组口头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
(了解孟子和《孟子》,交流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2、听课文朗读磁带,了解句读,并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课件)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域(yù)舜(shùn)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百里奚(xī)孙叔敖(áo)法家拂士(bì)3、抽生读文,教师做朗读点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67e929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4e.png)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了解《孟子》的作者、背景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2. 把握《孟子》中的重要概念和思想。
3.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1.2 教学内容1. 孟子简介:《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孟子。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称为“儒家第二圣”。
2. 《孟子》两章:本节课选取《孟子·告子下》和《孟子·离娄上》两章进行学习。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孟子》的作者、背景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孟子·告子下》和《孟子·离娄上》两章,理解文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两章中的重要概念和思想,解释文言文中的难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两章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章的主要观点,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2 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课堂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深入领会孟子的思想。
3. 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总结提升:通过总结和提升,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孟子》两章的理解程度,了解学生对孟子思想的掌握情况。
3.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对两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
3.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资源4.1 教材:《孟子》原著教材,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解。
4.2 参考资料:相关的研究资料和论文,用于教师备课和学生深入研究。
4.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强教学效果。
第五章:教学时间5.1 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5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739403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55.png)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作者、背景及地位。
2. 引导学生产生对《孟子》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简述《孟子》的主要内容。
3. 强调《孟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学生分享对《孟子》的了解和兴趣。
3. 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章:孟子简介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孟子的生平事迹。
2.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特点。
教学内容:1. 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孟子的思想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学生分享对孟子生平事迹的理解。
3. 教师总结并讲解孟子的思想特点。
第三章:《孟子》的经典名句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让学生体会孟子的思想智慧。
教学内容:1. 选取《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解读并讲解经典名句的含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学生分享对经典名句的理解。
3. 教师讲解经典名句的含义及启示。
第四章:孟子的仁爱思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仁爱思想。
2. 引导学生践行仁爱精神。
教学内容:1. 孟子的仁爱思想。
2. 仁爱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仁爱思想。
2. 学生分享对仁爱思想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仁爱精神。
第五章:孟子的义利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义利观。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教学内容:1. 孟子的义利观。
2. 正确义利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义利观。
2. 学生分享对义利观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用。
第六章:孟子的道德修养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教学内容:1. 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2. 良好道德修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56fc3f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12.png)
孟子二章教案教材:《孟子》第二章(《性善》)段落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章内容,包括对孟子对人性本善的观点的理解;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孟子的理论观点,并与其他经典文献进行对比;3. 培养学生对社会伦理问题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孟子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激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引导学生讨论对人性的理解和评价;- 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如“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人的行为是受天性还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更大?”等。
2. 阅读理解(10分钟)-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中的观点和论证;- 学生可以标记重要内容,或者做笔记。
3.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组织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讨论以下问题:a. 孟子为什么认为人性本善?b. 他是如何进行论证的?c. 你认为孟子对人性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d. 孟子的观点与《论语》中孔子的观点有何不同?e. 对于当代社会和教育的意义是什么?4. 小组展示和讨论(15分钟)- 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和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同时从听到的其他小组的观点中挑战和补充自己的观点。
5. 总结归纳(10分钟)- 教师对孟子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并提醒学生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教师对孔子和孟子的观点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学生观点可以进行投票,展示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6. 知识延伸(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孟子的观点如何应用到社会实践和个人生活中;-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现实问题,如公平正义,教育制度,家庭教育等,进行思考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7. 结束(5分钟)-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提醒学生记住本次课程的重点观点和问题;- 学生可以提问、回顾或给出自己的学习感悟。
评估方式: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小组讨论、展示和讨论、个人思考)2. 学生的笔记、问题和讨论记录3. 学生的个人思考和应用能力4. 学生对孟子观点的理解和评价是否准确和深入。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ccdb2809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06.png)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精选10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重难点分析: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理清文章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
(怎样分析本文写了什么。
明确: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应该先分清层次,再概括出层意,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最后看本文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是什么。
)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么?(揠苗助长),什么意思?(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坏)这里还有一句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们懂得它的意思吗?说说。
(学生说不上,老师就析题:施行仁政的人就会很多人帮助,不施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帮助他)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么?它们出自《孟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文章。
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孟子生活在社会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仁政”。
二、学法指导: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必须熟读才能有所领会。
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准确句子的节奏。
三、理解文意:1、学生听课文录音,勾画出重点字词(粟、“畔”通“叛”:背叛)2、初读课文,勾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
(小组讨论解决疑问,重点强调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3、教师小结:请指出句子的含义: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夫”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4、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争论(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我可以这样提问么?请指教)5、辨析学生提出的中心论点,局部分析,明确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开篇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了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的观点,即要具备“人和”这个条件)第二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关系么?(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的前部分内容)第三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课文的前面部分有关系么?(举例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的后部分内容)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人和”才是最有利的作战条件。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ce3325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48.png)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孟子》的作者、背景及地位。
2. 激发学生对《孟子》的兴趣,培养阅读经典的习惯。
教学内容:1. 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简介《孟子》的主要内容。
3. 阐述学习《孟子》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孟子及其思想。
2. 讲解《孟子》的主要内容。
3. 强调学习《孟子》的意义。
练习与作业:1. 学生课后阅读《孟子》一章。
第二章:孟子简介教学目标:1. 了解孟子的生平事迹。
2. 掌握孟子的主要思想。
教学内容:1. 孟子生平事迹简介。
2. 孟子主要思想概述。
教学步骤:1. 讲述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分析孟子的主要思想。
练习与作业:2. 绘制孟子思想脉络图。
第三章:孟子论人性善恶教学目标:1. 理解孟子的人性善恶观。
2. 掌握孟子论人性善恶的论证方法。
教学内容:1. 孟子论人性善恶的观点。
2. 孟子论证人性善恶的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孟子的人性善恶观。
2. 分析孟子论证人性善恶的方法。
练习与作业:第四章:孟子论仁义教学目标:1. 理解孟子的仁义观。
2. 掌握孟子论仁义的方法。
教学内容:1. 孟子论仁义的观点。
2. 孟子论证仁义的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孟子的仁义观。
2. 分析孟子论证仁义的方法。
练习与作业:2. 结合生活实例,阐述对孟子仁义观的理解。
第五章:孟子论道德修养教学目标:1. 理解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2. 掌握孟子论道德修养的方法。
教学内容:1. 孟子论道德修养的观点。
2. 孟子论证道德修养的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2. 分析孟子论证道德修养的方法。
练习与作业:2. 结合自身经历,阐述对孟子道德修养观的理解。
第六章:孟子论治国理政教学目标:1. 理解孟子的治国理政观。
2. 掌握孟子论治国理政的方法。
教学内容:1. 孟子论治国理政的观点。
2. 孟子论证治国理政的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孟子的治国理政观。
2. 分析孟子论证治国理政的方法。
《孟子两章》的优秀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的优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2688251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2f.png)
《孟子两章》的优秀教学设计(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孟子两章》的优秀教学设计《孟子两章》的优秀教学设计5篇《孟子二章》出自孟子之手,别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两章教案【四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两章教案【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d3207fc2a300a6c30d229f22.png)
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两章教案【四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他的观点。
当我们遇到挫折,身处困境之时,不要埋怨,不要害怕,不要气馁,你应该感谢生活给了你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努力锻造自己的品格和学识才干,你就会走出逆境,开创出一片新天地!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两章教案【四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篇一1、知识目标(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
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标(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一、情景导入二、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论证结构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示范朗读带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角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估计时间第一板块(认读)一、情景导入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中国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1e5eb2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55.png)
孟子两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代表性思想,理解孟子的人性论和教育观点。
2.掌握《孟子·尽心上》和《孟子·离娄下》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理解《孟子·尽心上》和《孟子·离娄下》的思想观点。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难点】1.理解和解读《孟子·尽心上》和《孟子·离娄下》的意义和价值。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以提问的方式引出孟子的思想和文化背景:孟子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你们知道孟子的思想有哪些特点吗?2.师生互动,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介绍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孟子的思想。
二、学习《孟子·尽心上》(25分钟)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孟子·尽心上》,思考作者的思想观点以及文中的主要内容。
2.师生共同探讨:对学生预习的情况进行了解和梳理,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展开讨论,确保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个初步的理解。
3.课文讲解:通过老师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层次结构和表达方式,并解读关键词汇和句子。
三、学习《孟子·离娄下》(25分钟)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孟子·离娄下》,思考作者的思想观点以及文中的主要内容。
2.师生共同探讨:对学生预习的情况进行了解和梳理,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展开讨论,确保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个初步的理解。
3.课文讲解:通过老师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层次结构和表达方式,并解读关键词汇和句子。
四、课后拓展(10分钟)1.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孟子·尽心上》和《孟子·离娄下》的主要观点和意义。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对孟子思想的思考,展开讨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预习、讲解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和理解了孟子的人性论和教育观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75fd71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5b.png)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孟子》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2)能够分析并解读《孟子》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3)能够运用《孟子》中的思想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孟子》的内容。
(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孟子》与其他文献的关联和区别。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道德伦理的思考和关注。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学习了《孟子》中的两章内容,分别是“梁惠王问蛙”和“公孙丑问士”。
1. “梁惠王问蛙”:讲述了梁惠王与一位智者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对话。
通过智者对青蛙的比喻,说明了君主应该关心民生,以民为本,施行仁政。
2. “公孙丑问士”:讲述了公孙丑与孟子关于士的定义和作用的讨论。
孟子认为,士应该具备仁、义、礼、智、信等品质,才能够担任起治理国家的重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孟子》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2)分析并解读《孟子》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 教学难点:(1)对比分析《孟子》与其他文献的关联和区别。
(2)运用《孟子》中的思想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孟子》的背景和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章内容,理解其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对比分析《孟子》与其他文献的关联和区别。
4. 实践活动:让学生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孟子》中的思想观念进行分析和解决。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对《孟子》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的理解程度。
3. 创新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孟子二章教学文档
![孟子二章教学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edacf626336c1eb91b375d46.png)
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5、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6、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17)[至](18)[畔]。
(19)[顺][故]。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1)第三段中: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②战争结果如何?
③为什么?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3)从第2、3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齐读最后一段,学生回答)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②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
③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④原因何在?
译读课文3-4自然段,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⑺ [池]⑻ [兵革]。
⑼ [委];[去]。 ⑽ [域]。
⑾ [封疆]⑿ [固](13)[国](14) [威]。(15)[得道者]。 (16)[失道者]。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句话什么意思?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5)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样做呢?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4f8de4a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14.png)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2、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并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3、掌握两篇短文的论辩语言。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二课时一、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4、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4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接力赛诵读课文,后教师范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7、提问:(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8、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
(4)词性活用:域、固、威9、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10、作业:(1)、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并简要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孟子二章教学文档
![孟子二章教学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cc55fc2f0242a8956aece44a.png)
姓名:班级:座号:设计者:周维琴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运用2、背诵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3、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寡道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领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蕴涵的深刻哲理,正确面对逆境。
知识链接作者孟子。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
课文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自学课文完成任务1、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2、归纳整理,积累文言字词。
3、了解作者、出处及背景。
预习检查题一、填空、1、这两篇文章都出自于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孟子,名__________,是战国时期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家。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_______ 以后_______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____________ ,有________之称。
2、《孟子》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叙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二、字词:1、给加粗字注音米粟()域()舜()畎亩()胶鬲()孙叔敖()百里奚()行拂()()法家拂士()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环而攻之()池非不深也()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寡助之至()发于畎亩之中()空乏其身()委而去之()人恒过()而后喻()而后作()3、写出文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亲戚畔之畔:本字_____,义:_____ 曾益其所不能曾:本字_____,义:_____困于心,衡于虑衡:本字_____,义:_____ 入则无法家拂上拂:本字_____,义:_____三、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委而去之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兵革
..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g)乏.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