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 导学案
哈姆雷特导学案高二语文
哈姆雷特导学案高二语文《哈姆雷特导学案》一、导言《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之一,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本文通过《哈姆雷特导学案》的阐述,旨在帮助高二语文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著名的戏剧作品。
二、哈姆雷特的背景及主要人物《哈姆雷特》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丹麦王国,主要围绕着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展开。
哈姆雷特是一位充满矛盾和思考的人物,他在社会、家庭以及内心深处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矛盾。
除了哈姆雷特之外,本剧还有许多其他重要人物,如克劳狄斯国王、波洛尼斯、吉尔登斯特恩等。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心路历程,与哈姆雷特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为整个故事增添了许多戏剧性的冲突。
三、主题及意义探讨《哈姆雷特》是一部探讨人性、权力、背叛、复仇等主题的重要作品。
通过哈姆雷特这一复杂多维的人物形象,莎士比亚对人性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引发了读者对自我、他人以及社会的思考。
此外,复仇是《哈姆雷特》的重要主题之一。
哈姆雷特在得知父亲被杀后,决心为父亲复仇,然而在复仇的过程中却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和考验,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复仇这一主题也引发了对正义、家族荣誉以及人性黑暗面的探讨。
四、文学风格及艺术手法《哈姆雷特》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最为成功的悲剧之一,其文学风格极具特色。
在剧本中,莎士比亚巧妙地运用了夸张、隐喻、讽刺等手法,使得整个故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此外,莎士比亚还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他还通过对话、独白等形式,将人物之间的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注目。
五、学习与思考通过学习《哈姆雷特》,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莎士比亚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成就,更可以深入探讨悲剧文学的主题和意义。
在理解和解读《哈姆雷特》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反思人性的复杂性、复仇的意义以及良知与罪恶的边界等重要问题。
总之,《哈姆雷特导学案》旨在帮助高二语文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伟大的悲剧作品,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阅读、思考,并从中汲取启示,提升自我修养和文学素养。
(完整word)哈姆雷特导学案(教师)
第3课:哈姆莱特【学习目标】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
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重点难点】1.能够知道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初步分析人物个性。
2.赏析戏剧的语言艺术.【学法指导】诵读•讨论探究•点拨预习案 自主学习-台前幕后,先睹为快一、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诗人和戏剧大师。
1564年4月23日出生,默默无闻。
1616年4月23日去世,举世闻名。
在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他的剧本至今还在世界各地演出.在他生日的那天,每年都有许多国家在上演他的剧本纪念他.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作品有: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无事生非》。
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1984年选举世界10名伟大作家,莎士比亚名列第一,他被誉为“奥林匹亚山上的宙斯”,他的戏剧已被公认为是不可企及的典范。
2.了解作品《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
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
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要肩负起重整乾坤的重任。
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所以,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
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
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
哈姆雷特导学案教师版
哈姆雷特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课前预习】一、走近作者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生于1564年4月26日,卒于1616年4月26日。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著名的作品有《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莎士比亚的创作活动一般分成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590~1600),主要创作诗歌、历史剧和喜剧。
当时正值伊莎白女王执政的鼎盛时期,英国空前统一、强大,资本主义顺利发展。
新兴资产阶级与王权结成了暂时的联盟,政治局势比较安定。
这时,他的作品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情绪,他歌颂友谊谊,抒写爱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理想。
第二时期(1601~1608),主要成就是悲剧。
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各种矛盾,逐渐明显地暴露出来。
面对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动荡不安的现实,莎士比亚感到人文主义的理想难以实现。
在这个时期,他写下一系列悲剧,描写人文主义理想的爱情、友谊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愤怒抗议和猛烈抨击现实的黑暗。
第三时期(1609~1613)倾向于妥协和幻想的悲喜剧或传奇剧。
在理想同现实尖锐对立而又找不到出路的情况下,莎士比亚不得不以乌托邦式的幻想来加以调和。
他在这个时期所写的剧本对黑暗的现实虽有所揭露,但都以宽恕和谅解作为主题,人物和背景富有传奇色彩,戏剧矛盾冲突的解决常借助于偶然的机缘巧合。
代表作品: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6.《哈姆莱特》导学案(1)
哈姆莱特【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莎士比亚及文艺复兴,《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2、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品味戏剧语言,分析剧中人物性格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独白认识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与冲突,进而理解戏剧主题。
通过对白认识哈姆莱特与奥菲利亚二人的戏剧冲突与爱情悲剧。
4、文化传承与启示:正确认识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第一课时【自学指导】①在莎士比亚笔下,哈姆莱特怀有高贵的理想,却不得不面对人性堕落、良知泯灭的黑暗现实,并与之殊死抗争。
阅读时,注意梳理哈姆莱特与现实之间的各种冲突,理解剧作家在这个人物身上寄寓的理想和对现实的深刻批判。
②哈姆莱特被称为“忧郁的王子”,他的内心充满矛盾,常被深沉的无力感和幻灭感笼罩。
阅读时,要注意哈姆莱特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的“忧郁”,尝试分析他复杂的内心世界。
【知识提炼】环节一:知人论世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他是欧洲乃至世界文学的高峰之一。
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同时代人本·琼生称誉他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在西方,每家都必备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莎士比亚全集,即一个是宗教的神,一个是艺术的神。
他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第一幕主要是哈姆莱特的父亲、丹麦老王的鬼魂来告诉王子哈姆莱特他的死因:哈姆莱特的叔父谋害了他,然后和哈姆莱特的母亲结婚。
这就是哈姆莱特身上的双重悲哀:父亲的死和母亲的改嫁。
第二幕中哈姆莱特开始变得郁郁寡欢并装疯,他与叔父克劳狄斯互相试探,哈姆莱特准备证实鬼魂的话后再实施复仇计划。
哈姆雷特导学案
哈姆雷特导学案一、导入与预习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亚的经典之作,被广泛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之一。
在阅读《哈姆雷特》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些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二、剧情梗概哈姆雷特是丹麦国王哈姆雷特之子,父亲突然去世后,他的叔父克劳迪斯迅速登上王位并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格特鲁德。
哈姆雷特在父亲的亡灵出现前,一直陷入对死亡的痛苦思考中。
亡父的亡灵告诉哈姆雷特,他的死是被克劳迪斯谋杀的,并要求哈姆雷特复仇。
哈姆雷特开始怀疑父亲的死因,并决定扮演疯子来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
他设下陷阱,通过一出戏剧来揭露克劳迪斯的罪行,这使克劳迪斯感到恐惧和内疚。
与此同时,哈姆雷特的好友奥菲利娅也因受到家人和克劳迪斯的操纵而精神崩溃。
最终,哈姆雷特和克劳迪斯发生了决斗,哈姆雷特成功地将毒剑刺入克劳迪斯的身体,为父亲报了仇。
然而,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哈姆雷特不幸受伤,他将临终前王位传给了挚友霍拉修斯。
三、个人思考与讨论1. "哈姆雷特"这个角色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认为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吗?为什么?2. 你认为克劳迪斯为什么会选择谋杀哈姆雷特的父亲?3. 在这部戏剧中,与克劳迪斯和奥菲利娅相比,你更倾向于支持哈姆雷特吗?为什么?四、文学元素分析1. 威廉·莎士比亚是一位伟大的戏剧作家,他的作品涉及各种文学元素,例如情节、人物、对白和主题等。
你认为在《哈姆雷特》中,哪个文学元素对你产生了最大的影响?为什么?2. 通过分析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的语言运用,你觉得他有什么特点?他的语言技巧如何帮助你理解故事和角色?五、延伸阅读阅读莎士比亚其他的戏剧作品,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等。
比较不同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并思考莎士比亚作品的普遍主题和价值观。
六、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次导学案,我们对《哈姆雷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探讨了其中的一些重要元素和主题。
希望这次导学能为你进一步探索莎士比亚作品的世界提供了一些启示。
《哈姆莱特》导学案(最新稿附答案)
第四册第3课《哈姆莱特》第1学时一、学习目标1.梳理结构,把握情节。
(重点)2.鉴赏哈姆莱特的艺术形象。
(难点)二、学法指导1.通过分角色朗读,个人反复诵读,梳理结构,把握情节。
2.结合故事背景和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把握哈姆莱特艺术形象。
三、知识链接全剧剧情:《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
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
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
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
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
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
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
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
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
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莉娅的父亲。
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
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
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莉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
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
奸王利用奥菲莉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
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
《哈姆雷特》导学案
《哈姆雷特》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作品的主要情节。
2、分析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的复杂性和悲剧性。
3、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如复仇、道德、人性、命运等。
4、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包括戏剧结构、语言风格、人物塑造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深入剖析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及其内心世界。
(2)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主题思想。
2、难点(1)对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哲学思考的把握。
(2)领会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
他的作品包括喜剧、悲剧、历史剧等多种类型,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代表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等。
2、作品背景《哈姆雷特》创作于 1601 年,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封建势力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激烈,人性的丑恶和道德的沦丧在社会中普遍存在。
四、剧情梗概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求学时,突然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
回国奔丧时,他发现叔父克劳狄斯已经登上王位,并娶了自己的母亲。
父亲的鬼魂向哈姆雷特揭示了自己是被克劳狄斯谋杀的真相,哈姆雷特从此陷入了痛苦和复仇的挣扎之中。
为了证实鬼魂的话,哈姆雷特开始装疯卖傻,试图寻找机会复仇。
但他的犹豫和彷徨使他错失了多次良机,还误杀了大臣波洛涅斯,导致其女儿奥菲利娅发疯溺水身亡。
最终,在与克劳狄斯的决斗中,哈姆雷特虽然杀死了仇人,但自己也中毒身亡。
五、人物形象分析1、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
他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崇尚正义、善良和真理,但面对父亲的惨死和母亲的改嫁,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迷茫之中。
他一方面决心复仇,另一方面又对复仇的道德性和后果感到疑虑,表现出了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
哈姆雷特 导学案.doc
《哈姆雷特》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本剧主题。
2.了解哈姆雷特的矛盾性格。
3.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作家作品】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
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
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
他是“英国戏剧之父”,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被称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莎士比亚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
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
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
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知识链接】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的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
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辍学()酝酿( ) 庇护(铿锵有力()悲怆() 挑唆( ) 忐忑(大腹便便()刚愎() 专横( ) 抵牯(脍炙人口()2、写出下列注音字的字形。
闻名xid( )迩声名que ()起hong ()沟cang ()桑mei ()力迷wang( )跌dang( ) 打hun ( ) cuan ()位3近义词辨析质疑:提出疑问。
《哈姆莱特》导学案
《哈姆莱特》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作者莎士比亚的生平和艺术成就。
2、梳理故事情节,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
3、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理解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4、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包括戏剧结构、语言风格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分析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
(2)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人文主义思想。
2、难点(1)对剧中一些具有象征意义和隐喻的情节和台词的解读。
(2)探讨作品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启示。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作品广泛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等。
2、作品背景《哈姆莱特》创作于1601 年,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作品之一。
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封建势力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
莎士比亚通过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
四、自主学习1、阅读《哈姆莱特》全文,了解故事梗概。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五、合作探究1、哈姆莱特的形象分析(1)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2)哈姆莱特的复仇行动为何一再拖延?他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2、作品的主题探讨(1)《哈姆莱特》的主题是什么?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从哈姆莱特的悲剧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3、艺术特色鉴赏(1)分析《哈姆莱特》的戏剧结构,它有何独特之处?(2)品味作品中的语言,谈谈莎士比亚的语言风格特点。
六、课堂展示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
七、课堂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评价,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哈姆雷特》导学案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哈姆雷特》导学案八.《哈姆雷特》导学案正在威登堡大学读书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因父王暴死而回国,夜间他遇到了亡父的鬼魂,得知他的去世是被叔父克劳迪斯所害。
此时,克劳迪斯即将要娶他的母亲为妻。
哈姆雷特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依照王父所托,他决心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但他又犹豫不定、顾虑重重而形容忧郁。
他既怕叔父识破自己的用心,于是佯装疯癫,又怕鬼魂所言有差,错杀无辜。
这时国王派来了两位朝臣,试探哈姆雷特发疯的原因,未果。
于是请来了一个剧团,想要分散他的注意力。
哈姆雷特借此修改了剧情,把弑君篡位的情节编入了戏剧中,演给国王和王后看,自己从旁察言观色。
国王、王后果然心中有鬼,不等戏演完便匆匆退场,哈姆雷特据此证实了鬼魂的话,决定替父报仇。
他潜入克劳迪斯的房间,见他正在祈祷,这本是动手的良机,他却踌躇动摇了,错失机会。
母亲招哈姆雷特去谈话,发现幕帘后有人窃听,以为是克劳迪斯,便一刀刺去,不料却将自己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杀死。
哈姆雷特被迫接受克劳迪斯的命令前往英国,并想借英王之手加害他。
哈姆雷特中途识破此计,中途返回。
受了刺激的奥菲利娅神智不清,溺水而死。
她的哥哥雷欧提斯在克劳迪斯的挑唆下为替父亲和妹妹报仇,决定找哈姆雷特决斗。
决斗中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均被毒剑所伤,临死前他用毒剑刺死了克劳迪斯,为父王报了仇,而王后也误饮下克劳迪斯为杀死哈姆雷特所准备的毒酒而亡。
人物分析:哈姆雷特:“一颗多么高贵的心就这样陨落了”(剧中人语)。
莎士比亚和他同时代的人文主义者一样,对“人”总抱有美好的看法。
因而在塑造人物性格的时候,莎士比亚将哈姆雷特的复仇变为了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在实施复仇的过程中,他反复想着“生存还是毁灭”这样的问题,总是耽于沉思冥想,步履维艰,“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方法”去复仇,却又迟迟不肯行动。
第三幕第三场中,哈姆雷特放过了正在独自祷告的克劳狄斯,他觉得“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个时候结束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惨酷的机会吧;当他在酒醉以后,在愤怒之中,或是在荒淫纵欲的时候,在赌博、咒骂或是其他邪恶的行为的中间,我就要叫他颠踬在我脚下,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
哈姆雷特导学案
哈姆雷特导学案《哈姆雷特》导学案学习目标:、了解莎士比亚的相关知识,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全剧剧情。
2、体会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特点。
3、品味动作化、个性化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及主旨。
4、深入品味欣赏哈姆雷特身上蕴含的人性魅力及剧本的悲剧力量,初步了解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流露的人文主义思想。
自学感悟::、威廉•莎士比亚(164-1616)时期国伟大的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
四大悲剧:2、讨论人物关系•王子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哈姆莱特与王后乔特鲁德:•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国王克劳狄斯与王后乔特鲁德:•哈姆雷特与御前大臣波洛涅斯:•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3、节选剧情结构4、《哈姆雷特》结尾处霍拉旭说道:“你们可以听到残杀,反常悖理的行为、冥冥之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陷人自害的结局。
”请明确上面这段话所指的人事。
、节选部分有多少矛盾冲突?(1)人物之间的矛盾(2)人物内心的矛盾6、品味语言哈姆雷特的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克劳狄斯的语言:亲热,和善,阴毒,足见其是一个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家伙。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合作探究:、在你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2、悲剧结局有可能避免吗?(提示:性格决定命运;结合社会背景和人物思想)3、哈姆雷特最后说的话体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知识链接:、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
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哈姆莱特导学案
哈姆莱特导学案哈姆雷特导学案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本导学案主要围绕哈姆雷特这部作品展开,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杰作。
一、作品背景《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最具争议性和深度的作品之一,创作于16世纪末。
作品通过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复仇故事,探讨了欺诈、背叛、疯狂等主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二、主要人物1. 哈姆雷特作为本剧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复杂、矛盾、丰富多彩的角色。
他面对着父亲之死和母亲的再婚感到愤怒和痛苦,内心深处充满了挣扎和矛盾。
2. 克劳迪斯克劳迪斯是哈姆雷特的叔父,也是本剧的反面角色。
他图谋篡位,并与哈姆雷特的母亲结婚,被认为是一个狡诈、心机深重的人物。
3. 奥菲利娅奥菲利娅是哈姆雷特的心上人,也是波洛尼厄斯的女儿。
她柔弱善良,但最终却因为父亲的死和哈姆雷特的变态而走向了悲剧。
三、主要情节1. 丹尼设挡故事发生在丹麦国王的宫廷,国王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他被毒死,并要求他报仇。
哈姆雷特陷入了痛苦的挣扎,他不知道是相信鬼魂还是国王。
2. 表演陷阱哈姆雷特设下一场悲剧表演,试图通过表演中的情节来检验克劳迪斯是否是凶手。
结果表演让克劳迪斯惊恐逃离,证实了他的罪行。
3. 误杀波洛尼厄斯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哈姆雷特误杀了波洛尼厄斯。
这一事件让哈姆雷特陷入更深的痛苦和矛盾,为他的心灵留下了永远的伤痕。
四、主题分析1. 复仇与救赎《哈姆雷特》以复仇为主线,通过哈姆雷特对父亲的复仇来揭示救赎与宽恕的主题。
哈姆雷特在追求报仇的同时,也在内心中寻找着真相和宽恕。
2. 疯狂与理智在哈姆雷特的行为中,既有疯狂又有理智。
他表现出了极端的情绪和行为,但在关键时刻又能保持理智和清醒。
这种矛盾性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和难以捉摸。
3. 死亡与生存死亡是《哈姆雷特》中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不断的死亡和自杀展示了生与死之间的冲突和边界。
这使得读者深陷其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五、结语《哈姆雷特》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深度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人性、道德和命运等问题的探讨,引发人们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高中语文《哈姆莱特》导学案(学生版)
哈姆莱特(新授课)【学习主题】《哈姆莱特》【学习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其创作。
2.体会课文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分析哈姆莱特的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一、文艺复兴及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的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
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人文主义作为一种较系统的思想形态是和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联系在一起的。
14世纪下半叶,新兴资产阶级在欧洲历史舞台上开始崭露头角。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要求大批自由劳动力。
而当时生产的主力军却是中世纪封建领主统治下的农奴,他们被禁锢在马克思所说的“动物式的”世袭等级制度的最底层,还没有获得真正的人身自由。
要解放出自由劳动力,就得重新肯定人的价值。
于是,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旗帜的大规模思想文化运动在欧洲兴起。
公元15世纪到16世纪,首先从意大利兴起的、很快席卷欧洲各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近代人本主义哲学的诞生。
人本主义所追求的就是通过人文科学,以笔和舌为武器,在反对封建专制的统治与基督教神学的禁锢中,大力赞美和宣扬人的伟大、尊严、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
英国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莱特》中就有一段对人的精彩赞颂:“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想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动是多么像天使!论了解是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段话集中反映了人本主义者对人的伟大与神圣的歌颂,对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自然本性的渴望和追求。
哈姆雷特教案(优秀11篇)
哈姆雷特教案(优秀11篇)《哈姆雷特》节选1《哈姆雷特》(节选)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2.掌握品读人物的方法;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品读人物的方法;2.启发诱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品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1.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课前指导学生阅读作品并写出短评,课堂上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后归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2.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资源《哈姆雷特》剧本、计算机网络、《哈姆雷特》课件、贝多芬《献给爱丽丝》教学程序一、课前展示课题(幻灯片1),同时播放贝多芬《献给爱丽丝》。
导语:文学是人类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许多优秀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感染着读者。
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前段时间我们阅读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且写出了短评,今天这堂课,让我们来谈谈阅读《哈姆雷特》的体会。
对一部戏剧,我们可以从语言、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品评。
今天我们着重谈谈《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找出品评人物的一般规律。
二、展示教学目标:通过讨论掌握品评人物的方法。
(幻灯片2)三、引导学生讨论:由于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思想观念、阅读心理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往往是不相同的。
展示恩格斯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幻灯片3)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眼中的哈姆雷特是一个怎样的人?展示《王子复仇记》剧照:哈姆雷特特写镜头。
(幻灯片4)三、学生畅所欲言。
从开头和结尾可见,哈姆雷特是冷静而理智的。
哈姆雷特具有坚定的信念,富有责任心。
从哈姆雷特的语言可见,他的善良,叔父的奸诈。
从情节分析,哈姆雷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从语言上看,哈姆雷特复仇为的是尊严的重建,复仇是他生存的目的。
从全篇情节看,哈是一个悲惨的英雄,是一个罪人。
哈姆雷特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
哈姆雷特导学案1(学生)
匍匐( ) 意旨( ) 暴虐( ) 祈祷( )
难堪( ) 怪诞( ) 忏悔( ) 踌躇( )
迷惘( ) 延宕( ) 虔( )敬 紊( )乱
劝诱( ) 嫁奁( ) 陨落( ) 横( )暴
五、请说说节选剧情的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
叙述了。
第二部分(从到)
叙述了。
第三部分(从到结束)
高级科导学案
班组姓名自评组评师评
学案
编号
32
课题
《哈姆雷特》
课型
新授课
周次
13
使用
时间
5.12
编写人
审核
流程
具体内容
方法指导
学习
目标
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3、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叙述了。
六、剧中人物关系怎样
哈姆莱特() 克劳狄斯()
王后()波洛涅斯()
奥菲利亚()霍拉旭()
多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奥斯克里()
二.
合
作
探
究
七、探讨戏剧的矛盾冲突
1、分析整个剧本,归结起来看,全剧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什么的冲突进行的?
2、“比剑决斗”这一出戏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3、这些冲突的作用是什么?
四.巩
固
练
习
1、分角色熟读课文。
2、讨论并完成课后第二题。
课堂小结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三、创作背景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雷特导学案
哈姆雷特导学案《哈姆雷特》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的相关知识,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全剧剧情。
2、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特点。
3、品味动作化、个性化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及主旨。
4、深入品味欣赏哈姆雷特身上蕴含的人性魅力及剧本的悲剧力量,初步了解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流露的人文主义思想。
自学感悟::1、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时期国伟大的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
四大悲剧:2、讨论人物关系•王子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哈姆莱特与王后乔特鲁德:•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国王克劳狄斯与王后乔特鲁德:•哈姆雷特与御前大臣波洛涅斯:•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3、节选剧情结构4、《哈姆雷特》结尾处霍拉旭说道:“你们可以听到奸淫残杀,反常悖理的行为、冥冥之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陷人自害的结局。
”请明确上面这段话所指的人事。
5、节选部分有多少矛盾冲突?(1)人物之间的矛盾(2)人物内心的矛盾6、品味语言哈姆雷特的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克劳狄斯的语言:亲热,和善,阴毒,足见其是一个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家伙。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合作探究:1、在你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2、悲剧结局有可能避免吗?(提示:性格决定命运;结合社会背景和人物思想)3、哈姆雷特最后说的话体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知识链接:1、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
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2、《哈姆雷特》经典台词: (1)生存或毁灭, 这是个必答之问题: 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苛命运之无情打击, 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 并将其克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雷特》导学案
一、作品简介
《哈姆雷特》是由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
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
本剧是前身为莎士比亚纪念剧院的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演出频度最高的剧目。
世界著名悲剧之一,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二、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他亦跟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索福克里斯(Sophocles)及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合称戏剧史上四大悲剧家。
莎士比亚创作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认为戏剧是反映人生的一面镜子。
2、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剧要真实,切忌过火。
3、情节生动丰富,一个剧里常有几条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线索,悲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
4、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
如哈姆雷特、福斯塔夫。
第五,人物语言性格化,如哈姆雷特的话富有哲理和诗意,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语言矫揉造作,伊阿古的语言充满秽言秽语。
据电子计算机统计,莎士比亚创作的词汇量有29066个。
三、剧情概述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迪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
紧接着,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了父亲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迪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
随后,哈姆雷特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
由于错误地杀死了心爱的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克劳迪斯试图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机逃回丹麦,却得知奥菲莉亚自杀并不得不接受了与其兄雷欧提斯的决斗。
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劳迪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
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迪斯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来人。
四、创作背景
十六、十七世纪之交,英国正处在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是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
《哈姆雷特》是借丹麦八世纪的历史反映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
当时的英国,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而《哈姆雷特》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
剧中哈姆雷特与克劳迪斯的斗争,象征着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的斗争。
通过这一斗争,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同英国黑暗的封建现实之间的矛盾,揭露了英国封建贵族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为了争夺权力而进行的殊死较量,批判了王权与封建邪恶势力的罪恶行径。
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
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这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
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
面对这样一个热情而又混乱的时代,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哈姆莱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而又混乱的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
五、主要人物
(因为版本差异,人名可能有出入,请参考英文原名和莎剧汉译。
以下从朱生豪译本。
)
哈姆雷特(Hamlet)——丹麦王子,丹麦前任国王之子,现任国王的侄子
克劳狄斯(Claudius)——丹麦国王,哈姆雷特的叔叔
乔特鲁德(Gertrude)——丹麦王后,哈姆雷特的母亲
波洛涅斯(Polonius)——御前大臣
奥菲利亚(Ophelia)——波洛涅斯的女儿
雷欧提斯(Laertes)——波洛涅斯的儿子
霍雷肖(Horatio)——哈姆雷特的朋友
马塞勒斯(Marcellus)——军官
伯纳多(Bernardo)——军官
弗朗西斯科(Francisco)——士兵
雷纳尔多(Reynaldo)——波洛涅斯的仆人
哈姆雷特父王的灵魂(Ghost of Hamlet's Father)
福丁布拉斯(Fortinbras)——挪威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