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合集下载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情怀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情怀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情怀发表时间:2018-11-23T09:48:14.970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1月作者:刘斌[导读] 更对日本人精神价值观产生了诸多影响,在日本人的性格中仿佛注入了一丝婉转、一抹阴柔,形成了一种难以诉说之美。

本文以日本文学作品为载体,阐述了“物哀”这一文学理念的发展历程和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希望对正确认识日本文化有所帮助。

刘斌辽东学院摘要:“物哀”作为日本文学的美学理念由来已久,不仅在日本文学作品的各个方面予以体现,更对日本人精神价值观产生了诸多影响,在日本人的性格中仿佛注入了一丝婉转、一抹阴柔,形成了一种难以诉说之美。

本文以日本文学作品为载体,阐述了“物哀”这一文学理念的发展历程和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希望对正确认识日本文化有所帮助。

关键词:日本文学日本文学美学在岛国的自然风土的熏陶下,日本人形成其特殊的文化性格和精神结构,培育出崇尚悲哀、幽玄、风雅的气质,进而成为酝酿日本艺术精神的底流,产生了相应的独特的日本艺术美的形态。

一、何谓“物哀”通过古代神话、历史传说,歌谣等口头文学,以及8世纪有文字记载后诞生的历史文学《古事记》、《日本书纪》和最早的歌集《万叶集》等作品,开始萌发日本文学的“哀”的美学理念。

在《源氏物语》中,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首先提出将平安时期的美学理论命名为“物哀”,并解释为“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世间诸多不如意的事,才是使人触动最深的。

”“物哀”意识在日本文学中,所体现的是纤细而幽怨的情调,着眼点不是炙如烈酒的浓重,却是淡如止水的清雅。

“物哀”先于其他各种美的形态而存在,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属于日本固有的美范畴。

从《古事记》、《日本书纪》时代开始,日本文学就已产生“哀”的美学理念。

换句话说,从古代起,“哀”就深深地渗透到并参与了日本文学的形成,其内与容也随着历史的推移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物哀”这样一种特殊的日本艺术美的形态。

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探析

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探析

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探析摘要: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物哀”的体现越来越普遍。

其属于一种重要的思想和情感理念,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这里所说的“物哀”,指的是和自然景物进行接触时产生的抽象情感。

在日本的审美体系中,“物哀”主要包括了“物”、“情”、“意”三种,将其综合起来便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习惯。

通过对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物哀”进行分析,能对其文化风俗、社会趋势产生极深的了解。

在本文中,笔者也深度分析了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物哀”,而且剖析了其美学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日本;美学;文学作品;物哀;一、什么是“物哀”所谓“物哀”,指的是日本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系或思想,同时也是人除了自身之外的世界的一种反映。

人们通过观察外部世界,从而采用主观的表达方式,展现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物哀”在日本文学中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更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物哀”作为一个日本词汇,代表了细腻深层的情感、思想,其包含面非常广阔,很难用一个词语来进行概括。

其中的“物”指的是实际、客观的物体,而“哀”则包含了主观的情感态度和观念。

两者进行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概念。

最早所产生的“物哀”,来源于日本的古书《古语拾遗》。

其中将“物哀”作为一个形容词,展现出了对情感的表达,相当于中文里的“啊”。

在这个词中,“物”指的是世界上存在的客观事物,而“哀”则指的是一种思想、情感,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物哀”的思想,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常见的包括了傍晚的残月,以及秋天散落的花瓣、傍晚的夕阳等等。

在作者们看来,容易消逝的事物都是美好的,尽管这些景色属于现实事物的体现,但却被赋予了主观的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用来表现惋惜和哀愁,这就是“物哀”及其美学意义。

二、为什么会产生“物哀”(一)日本的地理环境原因日本的地理条件并不好,因为四面临海的缘故,频发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日本人形成了面对自然灾害的坚强意志和心理。

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探究

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探究

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探究谭培培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摘要:“物哀”是日本文化中十分突出的美学思想,在日本文学领域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

想要对“物哀”进行深入理解,除了要加强概念层面的认知以外,深入到其形成的环境中进行探知,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必要功课。

文章首先从“物哀”这一概念出发,指出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偏差,始于翻译。

而后进一步考察其内涵以及产生的环境,深入对“物哀”思想展开辨析,对于加强对这一思想的认知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物哀;日本;文学“物哀”是贯穿于日本传统文学以及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其在日本文学体系中,可以追溯到《古事记》,并且在对于日本文学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源氏物语》中,“物哀”一词同样有着极高的出现频率。

而在《源氏物语》之后,日本的文学大多都受到其影响,也因此进一步带动“物哀”不断深入人心。

“物哀”曾经在日本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但是中国对这一思想的理解,却并无一帆风顺。

“物哀”的思想,对于中国而言,首先是一个外来词,即其翻译文“物哀”本身,并不对应于中国文化中的任何一个词,因此造成了对于这一思想理解偏差的出现。

“物哀”在日语中被表示为「もののあわれ」,在这之中「もの」翻译成汉语就是“物”,同时「あわれ」翻译成汉语就是“哀”,这种直接翻译固然在一定层面是有效的,但是也会带来理解领域的问题,很多人都会将这个思想理解成为关于“物”的“哀”。

但是如果深入到日本文学环境中,就会发现“物哀”的思想远远不至于表面的理解。

例如川端康成,曾经对于“物哀”的概念做出过明确的解释,即“物哀’中的‘物’指的是人类本身的外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而‘物哀’中的‘哀’指的则是对于外部世界人类自身的一种主观情感表达,不仅限于哀伤的情感,更是一种对世界万物独特的审美”。

并且日本作家本居宣长在对《源氏物语》的注释书中也对“物哀”的内涵进行了细致的解释,他认为“物哀”的思想更加注重在变化的世界中,自然流露的情感表达,而不是对于某个物体对象的机械性的情感主张。

论日本文学中的物

论日本文学中的物

论日本文学中的物作者:哀程茗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12期摘要:从本质上看,物哀是日本民族的审美追求,也可以以一种生活和艺术活动之外的动情及其审美进行活动。

物哀的形成不仅和日本特有的位置有关系,还和其美学的内涵具有着一定的关联性。

针对于世间万物的感念和领悟,此种意识深深地流进了日本民族的血液中,在此基础上生根、发芽,呈现了一丝婉转和一抹阴柔,难以诉说的悲与美的盛宴。

关键词:日本;文学;物哀一、物哀的相关概述“物哀”(物の哀),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经典理论范畴之一。

从日本文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基于《古语拾遗》考证中,“哀”也就是汉语中的“啊”等情感表达词语。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渐渐的“あわれ”被“哀”字代替,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下,还区别于中国的“哀”字意识。

起初,《万叶集》中的“哀”和“あわれ”主要表达是悲凉的情调。

与此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怜悯的感情。

到了《古事记》开始之后就为“哀”字烙印上了一种凄凉的色调。

一直到《源氏物语》出现,悲凉的风格转变为了具有日本文学色彩的核心代表,也不再是本质意义上的含义,也不再是简单的悲伤和哀愁,与此同时,融入了一种感动和壮美、同情的意味。

就像中国的汉字一样,在不同的语境下,在不同的环境下,在不同的发展背景下,同样一个字,展现的含义也就不尽相同,再也不是字体表面上单一的内涵。

根据日本民族的特点分析,他们更钟爱于残月和刚刚绽放的花蕾,这样更能触景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1]。

从特质的角度进行分析“物哀”,首先,其中“物”主要展现的是外部的世界,“哀”主要展现的是自身的情感世界,与此同时也展现了比较主观性的意味。

其次,“物哀”这个词语是不仅具有情感因素在内,还具有一种的审美趋向。

接着,“物哀”展现在日本文学中的是美趋向的特征,同时也展现了高洁的品质。

进而,“物哀”在日本文学中是一种人物合一的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调物的反应,衰的体现,一种忘我的情怀[2]。

二、日本文学中物哀形成的原因(一)特殊地理位置从地理位置上进行分析日本的“物哀”思想,日本原本是一个岛屿国家,并且四面环海,不仅如此,大部分人们都是在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境遇中度过的。

日本文学“物哀之美”与传统理念的关联性研究

日本文学“物哀之美”与传统理念的关联性研究

日本文学“物哀之美”与传统理念的关联性研究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之美”是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指的是一种独特的美感,即在物体消逝、毁灭、腐朽、老化和死亡的过程中,仍然能够产生悲伤之外的美感,这种美感与传统理念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日本传统美学中的“五感美”思想与“物哀之美”密不可分。

传统美学强调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在美感体验中的作用,而“物哀之美”正是通过视觉与嗅觉,感知对象的颜色、纹理和气味等细节,以及通过听觉,感受它们的声响与声息,最终产生特殊的美感。

例如,《小林一茶集》中的一首短歌写道:“黄昏灯下/侵蚀褪色的旧时刊物/一页一页流逝/洒落纸尘的音响”。

这首短歌通过描述旧时刊物变旧、变褪,发出纸尘轻轻飘落的声响,唤起了读者心中的惆怅和感怀,形成了“物哀之美”的审美体验。

其次,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禅宗思想也与“物哀之美”有着紧密的关系。

禅宗强调“把握当下”,追求“无我”、“空”、“寂静”等境界,这些思想在日本文学中也得到了体现。

许多经典的日本小说、短歌和俳句中,都有表达“无常”、“无我”的主题,以及对短暂、飘忽而又珍贵的人生的感慨。

例如,《飞鸟集》中的一首短歌写道:“今朝是/世上最好时节/因为我在此”。

这首短歌表达了抓住当下的重要性,以及对时间短暂而珍贵的感慨,意味着当下的美好,不久将消逝,因此更加珍视它。

这种通过珍视“无常”而产生的美丽的审美体验,正是“物哀之美”的一种体现。

此外,日本文学中的“侘寂”美学也是“物哀之美”的表现。

侘寂美学强调自然的不完美、独特和独特之美,以及生命的脆弱和有限性,这种思想在日本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例如,《枕草子》中写道:“秋之夕,或らへば、天の涯まで、あらしふく、/ときもあり、けさもあら、ゆめのかよひ路”。

“秋之夕”是一句特别的季节性词汇,黄昏时的感受和境界被表现出来了,黄昏时,人们不禁会想象到秋天的到来,在黄昏的时刻,这种想象尤其的强烈;而“天の涯まで”表现出人类永远无法到达那片天空的边缘,即使多么美丽和令人向往的东西也是如此,这种茫然不知道日积月累会不会真正实现的、遥远却又真实存在的感觉,可以称作“物哀之美”。

浅谈日本物哀文化

浅谈日本物哀文化

浅谈日本物哀文化作者:刘晓檬来源:《学习导刊》2017年第07期摘要:纵观日本文学发展,物哀理念贯穿始终。

物哀是一种独特美学的体现,不仅对日本的文学发展产生影响,对日本人的审美取向及社会意识形态同样发挥重要的作用。

物哀理念为日本人的性格、价值观体系形成注入了婉转、阴柔的动力,使日本人在其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难以诉说的性格之美。

本文针对“物哀”产生的历史根源、原因进行阐述,期待对日本文学理解高度的全面提升。

1“物哀”的内涵“物哀”是日本文学的审美理念之一,在日语中写作「物哀れ」,它是起源于平安时代的艺术观,凝聚着清幽、余韵和古典,追求自然、伤感的美。

日本作家认为即使不用语言来表达,也可以感受到“物哀”的美丽与哀愁。

“物哀”审美意识原本就属于佛教和道教思想,注重追求自然美、传统美、色彩美和人性美。

自本居宣次评价紫式部的代表作品《源氏物语》的特性为“物哀与幽玄”以后,“物哀与幽玄”就被当作文艺本质的概念。

作为平安时代末期至镰仓时代前期的代表和歌诗人藤原俊成采用了大量的“物哀”手法编制了《千载和歌集》。

此后,能乐、茶道、俳谐和小说以及现代日本文学都在使用“物哀”审美理念。

文化传承伴随历史车轮不断前行,日本文坛对“物哀”独特的热爱方兴未艾,众多文学著作中继承和发扬了“物哀”理念,不断将“物哀”理念进行升华、具体化,逐步使物哀理念脱离文学的依托,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取向。

“物哀”理念也是日本人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境界,是人与物实现高度统一之后形成的一种人对物的思想状态,着重强调外部世界在个人世界中的体现。

2 透视日本文学“物哀”理念的成因哲学领域认为万事万物存在因果联系。

文学领域认为任何文学著作必须具有内在精神支柱。

无论因果联系论还是精神支柱论,无不说明一种理念的产生具有多重因素,“物哀”理念的产生同样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就的。

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人文形态对不同民族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从而造成不同民族之间各自不同的民族性格和审美意识。

关于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探讨

关于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探讨

2018-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关于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探讨王露(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江西南昌330099)摘要:“物哀”是日本文学的传统美学观念,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意识集中体现在自然之美、传统之美、色彩之美以及人性之美等四个方面。

有许多日本作家都深受“物哀”的影响,极为推崇自然之美和传统之美,善于挖掘色彩之美,追求人性之美。

文章深入探究了日本文学当中的“物哀”倾向,旨在为日后的日本文学研究提供相应的指导借鉴。

关键词:日本文学;物哀;倾向中图分类号:I31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7-0072-01一、引言作为日本文学的主流审美倾向,“物哀”情感成分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简而言之,“物哀”即人和人、人和世界之间构建起来的情感共鸣,形成一种人们共识的自然而然的情感意识。

日本文学中“物哀”倾向的产生有针对性地接受了我国文学中的部分元素,并且进行了改良完善,在某些方面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审美风格。

深入探讨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有助于全面了解作者创作时的心境。

二、日本文学中“物哀”的内涵在日本文学的审美理念之中,“物哀”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其在日语中的表达为「物哀れ」,源自于日本平安时代的艺术感,散发着古典、忧伤以及追求自然的美感。

“物哀”的审美意识来源于道家以及佛教思想,崇尚追求自然之美、传统之美、色彩之美以及人性之美。

日本复古国学的集大成者本居宣长曾对紫式部的代表作品《源氏物语》给予了“物哀与幽玄”的高度评价之后,“物哀与幽玄”随后便被诸多学者视为文艺本质。

和歌诗人藤原俊成使用了诸多“物哀”手法编写了《千载和歌集》,随后茶道、小说、俳谐以及当代日本文学当中都开始普遍使用“物哀”的审美观。

“物哀”在日本文学史当中被定义为:不用言语表达,即便肉眼无法直视,也可以说它是人类可以感受到的美的世界,这便是“物哀”的深层内涵。

比方说看到了鲜花就想到了美,那是客观存在的美。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鉴赏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郑香花 通化师范学院摘要:“物哀”在日本传统文化与审美意识中一直都是一个特殊的审美总结与概括,它不只是简单的存在日本文学中,也存在日本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通过日本特殊的地理条件形成特殊的民族观念,每时每刻都呈现出日本的宗教色彩。

本文主要从“物哀”概念的形成出发,对日本文学中“物哀”的具体体现与“物哀”的正确解读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完善。

关键词:日本;文学;“物哀”日本传统美学理念强调真实性,即是重视艺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从日常生活细节中有感而发,而作者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诚实的原则,用于发现生活中的自然美,而不是注重复杂、浮华的美。

在日后发展中,日本人的审美基石又将其升华到“物哀”,即用物哀体现出对人与事物的同情,逐渐变成日本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物哀”概念的形成日本人在自然界中感受到生命轮回与变化,从而丰富自已的审美体验。

并将对自然生命中存在的体验规划为“物哀”或者是“物哀美”的范围,当成一种文学概念与审美理论。

自然美中存在的季节感与生命感是“哀”的雏形,而“物哀”位居自然中各种美的首位,它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是日本固有美的一种范畴。

从《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时代开始,日本文学中就出现“哀”的美学概念,到了江户时代,《源氏物语》就开始慢慢的挖掘“哀”中的美学含义,并对“物哀”的概念存在的美学理念进行总结。

二、日本文学中“物哀”的具体体现(一)《源氏物语》的“物哀”体现从《源氏物语》整个主题构思来说,可以将这部作品分成:对人的感动,突出男女恋情、对世相的感动,突出人情冷暖以及自然的感叹等三个层次,而“物哀”是思想结构的中心。

从日本独特的美学观点来说,“物哀”即是这部作品的基本精神,也可以说是对人生一切不尽人意的哀感。

例如在《源氏物语》中,描写了人生不同的真实情感:“在人的种种情感上,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如意的事,才使人有最深感动”、“凡高兴、有趣、愉快、可笑等一切都可以称为‘哀’”、“说‘物哀’就是善于体验事物的情趣,并感到渗入到心灵”以及“悲哀只是‘哀’中的一种情绪,它不仅是悲哀的精神”。

日本文学中的物哀(肖书文)

日本文学中的物哀(肖书文)

求 索/2006/3182 日本文学中的“物哀”肖书文(华中师范大学日语系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79) 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特点。

其一,它非仅是“感于物”而哀,而且是物本身的哀。

其二,它是无法解脱的、无望的哀,是在绝望中对哀情的摩挲玩味。

第三,这种哀情又是一切其他情绪感动的净化剂,超越所有世俗情感之上并使它们带上高洁的精神意味。

第四,这种精神层次又由于被束缚于物的无常和瞬间,所以它对人的精神的提升是有限的,带有无法预料的偶然性和眼前物象的局限性,但同时又具有无比细腻和纤巧的特质。

川端康成曾将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溯源于平安朝的《源氏物语》。

据有人研究,在《源氏物语》中直接用“物哀”一词为13个,而用“哀”字达1044个,①形成了弥漫在整个《源氏物语》中的审美情调。

通常日本文学中最常见的审美意识也总是带给人一种感物伤情的哀愁,用“物哀”一语来概括也是极为恰当的。

不过,川端康成的这一说法也有另外一种不同的解释。

由于《源氏物语》的时代正是唐代文学大量传入日本的时代,因此有人主张,“不应过高估计日本文学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可以认为,日本`物哀'文学思潮是直接受到中国古代诗学中的`物感说'的深刻影响而出现的。

”②这样,“物哀”作为日本文学独特的审美情调也就遭到了质疑。

但从直接的审美感觉来说,“物哀”又的确是日本文学的一个与众不同、甚至也区别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明显的特点。

如叶渭渠先生说:“中国文化、文学对《源氏物语》的影响是相对的,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③如何理解这样两种不同的看法?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一方面,“物哀”的审美意识在日本文学中所占据的分量和地位是非同一般的。

任何民族的文学都包含有一定程度的感物伤情的抒情性,但似乎都不像《源氏物语》中那样一直从头贯到尾,成为笼罩一切的基本情调。

日本文学中缺乏那种彻底放松的欢乐,即使有兴高采烈的时候,那背后也总有一层淡淡的哀愁。

日本女性文学中的物哀审美观--以《青梅竹马》为例

日本女性文学中的物哀审美观--以《青梅竹马》为例
Th e Ae s t h e t i c o f M ONOAW ARE i n J a p a n e s e F e ma l e L i t e r a t u r e :Ta k e‘ ‘ TAKEKU RABE” a s A n E x a mp l e
YANG Hu i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 C o n c o r d U n i v e r s i t y C o l l e g e F u j i a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F u z h o u 3 5 0 1 1 7 , C h i n a )
Ke y wo r d s: MONOAW ARE;f e ma l e l i t e r a t u r e;T AKEKURABE
“ 物哀 ” 是 日本 审美 文化 中的 一个 重要 概 念 。 自古 以来 ,日本人 对 于 自然 的美就 有着 一种敏 锐的 感悟 ,在对 自然 物 的欣 赏及对 季节 变化 的深切感 受
要 :“ 物 哀” 是 日本 审美文化 中的一个重要 概念 。“ 物哀 ” 代表 的是 对世 间万物 的抽 象化情感,既包含了对 自然物的喜爱、感动 ,也 包含有对生命的无奈和赞赏。这种复杂的情 感融汇在 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中,成为了日本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特殊的感情表达方式。从 日 本文学

发展史来看,女性文学的发展和物哀审美的发展息息相关。在近代女性作 家中,楹 口一叶的作品 也被认为是物哀审美的重要代表 。其代表作 《 青梅竹马》 中,通过对 悲剧 恋情的描写,运用借 物抒情等方式生动体现 了物哀审美观。 关键词 :物哀;女性文学;《 青梅竹马》 中图分类号 :D /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1 6 7 1 — 3 8 0 X( 2 0 1 4 )0 8 一 O l l 0一 o 3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作者:翁文远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11期内容摘要:谈及日本文学,便不得不谈起物哀,其是日本民族一种传统的审美观,但物哀本身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了美学范畴,对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日本文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为日本文学增添一种阴柔婉转、清新悠远的纤柔之美。

本文立足于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思想,分析其起源、成因和影响,希望给相关学者一些启示。

关键词:日本文学物哀1.物哀之内涵在现代日语中,“物哀”假名写做“物の哀”(ももののあわれ),时至今日,关于“物哀”的翻译都五彩斑斓、不胜枚举,对于物哀在日本文学中的位置的研究也一直如火如荼地进行。

“物哀”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其提倡将“物哀”作为日本国学发展和神道复兴的思想基础。

叶渭渠先生曾指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悲哀美’。

悲哀仅仅只是’物哀’的一种基本情绪,这种情绪包含着同情与怜悯。

意味着对他人悲哀的共鸣,乃至对世相悲哀的共鸣”。

由此看来,物哀伤本身包含的含义远远高出悲哀本身。

因此物哀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悲伤感情的共鸣,触景生情,有所感触,心为所动,是一种自然流露出的感情,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同时也是内心的喜怒哀乐。

2.物哀形成之原因2.1地理原因。

物哀的形成与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一定的联系,日本拥有着数不胜数的美景,有着山涧清流的婉转、雪山陡立的威严、落英缤纷的凄婉等等,同时日本这个国度承载着世界近40%的自然灾害,生命在这样的国度显得是如此的无力和苍白,这片国度中,无尽的灾难和无尽的美丽共存,充满着稍纵即逝、昙花一现般的美丽,此时的美丽可能在顷刻间化为乌有,绽放过之即是凋零,绚烂过后只是黯然。

今日绽放的樱花明日便片片凋零,充斥这种转瞬即逝的国度,也难免会产生物哀这种情绪。

2.2古代中国文学的影响。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交流频繁,古代中国是日本长期学习追随的榜样,古代中日两国的交流程度在唐朝达到顶峰,古代中国文化给日本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伤春悲秋”自诗经也来也便成为中国文学审美观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大量诗句蕴含着感伤的情节,陈子昂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贺之“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杜甫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些文学元素传入日本,经历其自身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促成“物哀”的形成。

日本传统文学物哀美意识研究-传统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日本传统文学物哀美意识研究-传统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日本传统文学物哀美意识研究-传统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物哀”美意识是日本美的源流,其发展而成的“物哀论”是对日本文学民族性的概括总结,也是日本文学独特性的体现。

它通过对文学价值取向、审美判断、创作与接受心理的影响,深刻参与到日本传统文学空间的建构。

本文探究“物哀”美意识如何在自然、宗教、文化的多重因素中创生,如何在不断的审美超越中建构文学这一自由的生命形式,又如何在二战以后的历史阶段受日本社会意识形态西化、审美情趣异化、创作视角内化的多重压迫下消解了物哀美的韵味,造成这一传统文学理论的解构。

关键词:物哀;日本文学;文学空间;建构;解构美意识,是“在主观与客观志向相关并使主体与客体能动与受动相互反转的创作或鉴赏经验中,将创造性对象规定与接受性的自我反省二者的动态平衡作为肯定基准,而对带有情绪性出现的对象的主客融合状态作出直观判断的意识作用”。

[1]“物哀”(mono-no-aware)是日本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文化宗教形态的影响,所形成的独特美意识。

这种美意识从上古时代的《古事记》《万叶集》等作品中萌生,至中世的《源氏物语》成熟,经近世传统文学的锻造,渗透到日本人的文化基因,浸润着日本文学创作、接受的全程,成为决定其审美情趣的根本要素,呈现出相当长远的延续性、传承性和稳定性。

而在日本文学步入现代之后,这种美意识之于文学的影响受到诸如意识形态西化、审美情趣异化以及创作视角内化的挑战,逐渐走向衰微,并参与到日本传统文学在后现代背景下的转型与解构。

这一过程,不仅是日本传统文学所遭遇的一场重大危机,也是对后现代主义图景下的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一种警示。

一、“物哀”美意识在日本古代文化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创生“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师本居宣长所提出的文学理念。

本居宣长受《古事记》影响,认为文学应从儒家道德观的中解脱出来,关注并尊重人本身的情感,进而提出“物哀”的概念。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审美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审美

99品 评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审美尚雅颀日本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文学方面推崇表达人的真情实感,这为“物哀”审美奠定了基础。

日本文学先是用“哀”来表达人的情感,随着主观感情的不断加深,只用“哀”已经无法完整表达出文学中所蕴含的感情和审美理念,随后衍生出“物哀”,它是日本文学的精髓,也是日本民族精神的本质体现。

一、“物哀”内涵日本文学的审美情趣以“物哀”为主,“物哀”审美情趣不仅包含在日本文学中,也与日本人的生活精神面貌有关。

“物哀”观念的诞生和日本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

日本人的审美心理饱含对生命的珍惜,一旦美好的事物消逝,就会感到无限悲伤,受这种心理根深蒂固的影响,日本文学就形成了特殊的“物哀”审美。

“物哀”由两部分组成,“物”指的是世间万物,“哀”指的是悲哀。

一个是客观事物,而另一个是主观情感。

两者相结合,表达的是对眼睛所看、耳朵所听的事物而产生的内心感触,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伴随着这种情感在日本文学中的积淀,现在“物哀”已经不是一种理性的内心感情,而是一种需要依靠内心去体会、去感受的美感。

简单来说,“物哀”就是由人和客观事物的接触而产生的一种醇厚情感,在此基础上,去感受人情世故、世间万物之间的情感美。

由感动到“物哀”的过程就是一种体验式的、不可言喻的美的享受。

《〈源氏物语〉玉小栉》是日本国学家本居宣长的作品,这部作品第一次把有关美学的思想进行总结,并提出“物哀”审美理念。

不过,他所提到的“哀”是包括忧伤、难过、开心等多种情绪在内的。

除了本居宣长,也有很多别的学者对“物哀”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

例如,久松潜一在文学作品中把“物哀”的性质分为五种,那就是优美、感动、调和、情趣、哀愁。

他认为哀愁性质最为重要,虽然“物哀”所指的不仅仅是哀愁情绪,但是它主要仍然是对哀愁的描写。

100品 评概括来讲,“物哀”是一种体现情真意切的表达情绪,就像人们常讲的感物伤怀,只不过“物哀”里的“哀”是多种情绪的表现形式,是人们都有的喜怒哀乐情绪。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畴深厚地渗透在 日 本文学作品当中, 本文将 以《 源氏物语》 和《 伊豆的舞女》 为例来说明此概念 的影响。
关键词 “ 物哀” 《 源氏物语》 自 然美 的体悟 。 美观念的生命感和季节感。 “ ‘ 物哀 ’ 先于其他各种美的 自然 美是 日本 全部 文化 形 态之美 的原型 , 自然美 观 念 形 态而 存在 ,它 的形成 与发 展经 历 了一 个较 长 的历史 是 日本美学的基石 ,其美学范畴序列也是以 自 然美为 过程 , 属于 日 本固有的美范畴。 从‘ 记、 纪’ ( 即《 古事记》 逻辑起点的。最早 的诗歌集《 万叶集》 中就表现出了对 《 日 本书纪》 ) 时代开始 , 日 本文学就已产生了‘ 哀’ 的美 季节的情感反应及心理变化 , 并 由此把季节同人的青 理念 。 ” 翻 到 江户 时代 , 本 居宣 长在 《 源 氏物语 》 中描写 的 春、 爱情 、 生命等感受结合起来 , 相互 比喻和象征。 艺术 “ 哀” 的情感体验去发掘其 中的美学含义 , 并明确提出 中表 现 自然事 物 的色彩 和状 态 就是 表现 人 的思想 与情 总结“ 物哀” 的美 的理念 。本居宣长认为紫式部写出了 感。 这 种季 节感 和表 现“ 季题 ” 的艺术 要求 , 使 自然人情 人 生 种 种 真实 的情感 , 但是 “ 在人 的种 种情 感 上 , 只有 化、 人 与 自然互 渗 交融 , 也更 强 化 了 日本 人 对植 物 、 花 苦 闷 、 忧愁 、 悲哀——也 就是 一切 不 如意 的事 才 使人 感 树 的- -h i - 一枝 的敏锐 感受 。一 切事 物都 是 亲切 可爱 又 动最深 ” “ 悲哀只是 ‘ 哀’ 中的一种情绪 , 它不仅 限于悲 都是飘渺无常的, 这种纤细的敏锐感受通过 比喻 、 象征 哀的精神” “ 凡高兴 、 有趣 、 愉快 、 可笑等一切都可 以称 与联想的方式进入艺术创作之 中,就上升为艺术范畴 为 ‘ 哀” 。说物哀“ 就是善于体味事物的情趣 , 并感到 “ 物哀” 。此范畴强烈地渗透到了 日 本作家的文学创作 渗入心灵的事” 刚 , 从本居宣长的论述 中可以看出, 他所 中, 使得作品显示 出强烈的真切之情。 理解 的 “ 物哀 ” 这一 范 畴 更 主要 的 是指 “ 真情 ” , 即对 自 然及人生世相是以对生命 、生活的变化无常和对人生 种种情感 中最初 的真切情感之一。 因此 , 与其说 日 本人 “ 物哀 " 概念 的形成 日本民族对 自 然是有着很强烈 的感悟的 ,他们首 以自然物来象征或 比喻人情 ,不如说是 以人心的真情 揭示花之心 、 树之心、 寸草之心 , 而且特别以残 先对 自然美的定位在于 自然美和色彩美 ,他们 的审美 来体验 、 残雪 、 落花 、 枯枝 、 红 叶、 衰草来 表达对生命不可避 意识 的原型 就在 于 自然 美 和色彩美 。 树木 花草 从发 芽 、 月、 免地将要消逝的感伤情绪。 因为 , 这一切都是瞬间的存 成长以至开花结果的生命历程 ,使 日本人有了最初的 在 人生 中弥 足珍 贵 的就是真 诚 的情感 。所 以 , 如 以 生命轮回和变化 的感受 ;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 和风花 在 。 雪月 的瞬 时 即逝 ,则强 化 了生命 的短 暂无 常 的感 伤心 真 情为基 点 ,那 么 在悲哀 之 外 的其他 真情 实 感也 就可 哀” 。这里 的“ 哀” 指种 种人 生真 情 , 例 如喜 、 理。 他们往往从短小的诗歌形式中表现一定的季节感 , 以称之 为 “ 哀、 乐、 愁、 苦等等真切 的情感体验 。“ 物哀” 这一范 春 天最 美 的是 樱 花 ; 秋 天 最美 的是 晕月 、 残月 ; 冬 天最 怒 、 美的是薄雪、细雪 。在他们丰富而敏锐的审美体验之 畴 的内涵不 仅止 于 悲哀 ,而 且包 容人 生 中多种 的普遍 即“ 真情” 或“ 同情” 。 中, 对雪 、 月、 花都有数十种不同的细腻的描述。 在对生 的情感体验 ,

以悲为美——简述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以悲为美——简述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鉴赏以悲为美——简述日本文学中的物哀陈星好 长春光华学院摘要:全球化指的不仅仅是经济全球化,同时也是政治,文化的全球化。

各国文化独具特色,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崇尚孔子儒家文化,而日本民族文化审美追求的是以悲为美的物哀。

日本人喜爱美,尤其是钟爱物哀。

日本列岛被美丽的大自然所环抱,可是资源匮乏和天灾多难却使日本人心里形成了“悲观”的尊贵气质。

物哀是日本传统的文学理念,同时也是一个美学范畴。

关键词:以悲为美;日本文学;物哀物哀是了解日本古典文论的精髓,是理解日本文学和民族特色的基础。

日本代表物哀之物,就要数日本的樱花了。

樱花虽美,但却只是昙花一现,樱花的花期一般为三,五日,之后就会凋零。

人们都喜爱盛开的樱花,享受短暂美好的青春,但与此同时也喜爱凋零一刻的美,落红与风一起归于大地,然后便会联想到生命和青春的转眼即逝。

物哀就是表现心中所孕育出的瞬间之美,此时此刻所孕育出的微妙情感的审美观念。

对于重视心灵的日本人来说,现实的东西仅仅是东西而已,在特别的环境之下所孕育出的瞬间之美才是永恒的。

一、物哀的概述和文化内涵(一)物哀的概述物哀意识诞生于日本,与其国家本身的地理环境也有很大关系,日本属于岛国,常常被雾霭笼罩,自然景色给人们的总是朦胧,虚幻,变幻无常的感觉,而且日本国家集雪山,海滩,山涧,峡谷,温泉瀑布等景观于一身,但是也常年伴有地震,火山,海啸等等灾害,因此,人们看到的美都是稍纵即逝,在日本人心中,美好的事物缺乏稳定性,美好与悲伤是相辅相成的,因而在日本文学中一直崇尚物哀思想。

日本中具有历史悠久的审美传统便是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来的一种文学理念,所谓物哀观通俗解释就是“真情流露”,人心在与外部接触时,触景生情,感知事物滋生感情,心为之所动,对此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可能喜悦,可能愤怒,可能悲伤,可能低徊婉转,可能思恋憧憬。

拥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

这有点像中国话里的“真性情”。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作者:岳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7期摘要:物哀与幽玄是日本文学的传统美学观念,这种独特的审美意识体现在自然美、传统美、色彩美和人性美的四个方面。

在物哀这种审美意识的影响下,大多数日本作家的笔端特别重视传统美和自然美,善于捕捉色彩美,崇尚纯洁的人性美。

本文将举例探讨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希望可以为日本文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物哀” 倾向;日本文学;审美意识;作家作者简介:岳琳,平顶山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2“物哀”在日语中写作「物哀れ」,是日本文艺审美理念之一,可以翻译成物哀、物之感情、幽情和多愁善感等,原本属于平安时代的文艺特点,在不断的继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识。

本文将简单介绍“物哀”的内涵,并从自然美、传统美、色彩美和人性美这四个方面来举例探索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一、“物哀”的内涵“物哀”是日本文学的审美理念之一,在日语中写作「物哀れ」,它是起源于平安时代的艺术观,凝聚着清幽、余韵和古典,追求自然、伤感的美。

日本作家认为即使不用语言来表达,也可以感受到“物哀”的美丽与哀愁[1]【1:1】。

“物哀”审美意识原本就属于佛教和道教思想,注重追求自然美、传统美、色彩美和人性美。

自本居宣次评价紫式部的代表作品《源氏物语》的特性为“物哀与幽玄”以后,“物哀与幽玄”就被当作文艺本质的概念[2]【2:1】。

作为平安时代末期至镰仓时代前期的代表和歌诗人藤原俊成采用了大量的“物哀”手法编制了《千载和歌集》。

此后,能乐、茶道、俳谐和小说以及现代日本文学都在使用“物哀”审美理念。

物哀在日本文学史中被定义为:「言葉の意味には表れず、また、目には定かに見えなくても、その奥に人間が感じることが可能な美の世界、これが物哀れといえる。

たとえば、花を見て美しいと思う。

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理念

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理念

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理念作者:阴慧丽来源:《卷宗》2015年第12期摘要:纵观日本文学发展,物哀理念贯穿始终。

物哀是一种独特美学的体现,不仅对日本的文学发展产生影响,对日本人的审美取向及社会意识形态同样发挥重要的作用。

物哀理念为日本人的性格、价值观体系形成注入了婉转、阴柔的动力,使日本人在其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难以诉说的性格之美。

本文针对“物哀”产生的历史根源、原因进行阐述,期待对日本文学理解高度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日本文学;物哀理念;根源“物哀”作为日本文学传承中普遍认可的审美追求,在日本文化传承中具有悠久的历史。

物哀是日本文学的的传统理念,更是日本民族重要的审美追求。

其形成具有特殊的民族环境和浓厚的人文背景。

1 日本文学中物哀理念的起源“物哀”是日本文学的基础色调,在日本文学中处处体现,是日本文学的一大审美特征,蕴涵了高洁的情感色彩。

追溯“物哀”来源,可以从《源氏物语》中找寻轨迹。

《源氏物语》作为日本文学的著作,“哀”字出现了十三次之多,频繁的流露出“物哀”的理念,字里行间体现日本文学云淡风轻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是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的深刻诠释。

文化传承伴随历史车轮不断前行,日本文坛对“物哀”独特的热爱方兴未艾,众多文学著作中继承和发扬了“物哀”理念,不断将“物哀”理念进行升华、具体化,逐步使物哀理念脱离文学的依托,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取向。

“物哀”理念也是日本人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境界,是人与物实现高度统一之后形成的一种人对物的思想状态,着重强调外部世界在个人世界中的体现。

2 透视日本文学“物哀”理念的成因哲学领域认为万事万物存在因果联系。

文学领域认为任何文学著作必须具有内在精神支柱。

无论因果联系论还是精神支柱论,无不说明一种理念的产生具有多重因素,“物哀”理念的产生同样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就的。

2.1 独特自然环境唤醒特殊精神理念众所周知,日本在地理学角度被定义为岛国。

四面环海的独特地理环境,加重了人们面对自然灾害的压力,同时促使人们在生活中与自然灾害斗争能力的提升,长此以往日本人形成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态度,在面对自然灾害上具有顽强的斗争精神,然而人类在自然面前是微小的,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希望是渺茫的,这种人与自然的矛盾使日本人生成一种内心的落差,以至怨天尤人思想的产生。

浅议日本文学物哀思潮的发展历程

浅议日本文学物哀思潮的发展历程
研究物哀思潮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深入了解日本文学的 演变过程,进一步挖掘日本民族的文化心理,为中日文 化交流提供更多启示。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物哀思潮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品进行分析, 探究物哀思潮在各个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思想内涵及 发展脉络,以期深入理解物哀思潮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研究方法
“物哀”思潮对日本文学的
05
深远意义
“物哀”思潮对日本文学的推动作用
拓展了文学表现的主题和内容 01
提供了新的审美视角和感受 02
增强了作品的情感渲染和艺术表现 03
“物哀”思潮对日本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了日本古代文学的优 秀传统
结合了日本本土文化特色 ,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的创 作技巧和手法
“物哀”对日本文学创作的影响
01
02
03
情感表达的深化
物哀思潮强调对生命短暂 、世事无常等主题的感悟 ,使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创作手法的创新
物哀思潮激发了日本作家 在创作手法上的创新,如 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的 运用。
作品意境的拓展
物哀思潮使日本作家的作 品具有更深的哲理性,拓 展了作品的艺术意境。
“物哀”思潮对日本文学的未来展望
01 将继续在日本文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02 有望成为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03
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以适应时代的发
展和变化
06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01 日本文学物哀思潮起源于平安时代,是日本文学 中的一种重要思潮,强调对生命无常和悲剧美的 欣赏。
02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哀思潮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 逐渐上升,成为日本文学独特的审美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9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总第134期Sep2012[摘要]“物哀”作为日本文学的美学理念由来已久,不仅在日本文学作品的各个方面予以体现,更对日本人精神价值观产生了诸多影响,在日本人的性格中仿佛注入了一丝婉转、一抹阴柔,形成了一种难以诉说之美。

论文主要从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的精神特质分析“物哀”美学思想产生之原因,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就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的正确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相关文学理念研究的探讨抛砖引玉。

[关键词]日本文学;物哀;文学研究[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9-0202-02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陈晓敏(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16)一、日本文学作品中“物哀”之起源在日本文学代表著作《源氏物语》中,“哀”字处处可见,揭露了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充分体现了日本文学淡然幽深的审美情趣。

据统计,在《源氏物语》中“物哀”一词就出现了13次,这种频繁出现的“物哀”或多或少对全文作品的价值取向形成了一定的基调,并形成了弥漫在整个《源氏物语》中的审美情趣。

在这之后,从紫式部开始,村上春树、川端康成等日本文学家一如既往地继承了日本文学“物哀”之倾向。

其中,川端康成将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特质进行了简单归纳:第一,“物哀”,“物”是指的外部世界,而“哀”是自我的情绪表达,是个人的主观感受,“物哀”所体现的对象非仅是“感于物”而哀,而且是物客观存在的本身之哀。

具体来说,就是对于“物”的个人情绪的一种外露,一种审美价值的表达。

第二,“物哀”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元素,是一种审美价值取向,与哀伤并无直接关系。

第三,纵观日本文学史,“物哀”作为日本文学的主基调,几乎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日本文学作品中,这种审美取向作为日本文学的特征,所包含的感情色彩在日本人看来具有高洁的意味。

第四,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在日本人意识中具体体现,已经上升到具有某种人物统一、物我两忘、自然流露的美学境界,其讲究的是外部事物在个人世界的如何体现,强调的是“物”的反映,是“哀”的体现。

二、日本文学作品中“物哀”之原因任何文学作品产生的精神特质都是有原因的,或受历史、自然、民族、地理等等因素影响,都是受一定因素制约的。

日本文学作品中“物哀”倾向产生的原因同样如此。

纵观日本文学史中的古典文学作品,从最早《古事记》算起,“物哀”倾向伴随始终。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大致有三方面:1.自然地理原因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岛国,四面环海,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因此,为了共同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千百年来,日本人总是强调坚韧、集体主义,骨子里磨炼出了顽强、好斗的性格。

但尽管如此,个人的力量在自然界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在千百年与自然界抗争的过程中,日本人的心理难免产生不平衡,怨天尤人在所难免。

也正是这个原因,在最初的文学作品中,对于自然灾害的描写格外引人瞩目,给人感觉弥漫着一种悲观、对现实不满意的情调,如描写地震,感叹风暴,抱怨火山等等。

我们所熟知的村上春树的地震题材小说《神的孩子全跳舞》、小松佐京日本灾难小说《日本沉没》都属于这一类型,《日本沉没》中作者小松佐京运用很大篇幅描写了日本地质地壳变动、日本列岛逐渐沉入大海、日本人流离失所的故事。

这些经典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在日本人的思想中灌输着这种意识,自然而然地在日本文学中,这种因自然地理原因导致的“物哀”倾向曾几何时便成了主流价值观,成了日本文学作品的基本格调。

2.审美价值原因就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物哀”美学思想而言,情和物都是“物哀”构成的主体,情只有和物完全融为一体,才能称之为“物哀”,在这其中,“物”作为“物哀”之现实基础,格外关键。

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豪迈大气的作品对象相反,日本人似乎更喜欢精致典雅的事物,究其原因,与日本人的审美价值取向不无关系,整个日本社会的审美价值取向是通过小巧玲珑、精致典雅的事物与天地自然相对比,如此更增添一种无助、渺小之感,先天地蕴含着一种“哀”的思绪。

这种审美价值取向更进一步强化了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物哀”之倾向,成为了整个日本社会的真实映照。

此外,在日本人的固有思维中,瞬间即逝才是美的最高境界。

众所周知,日本国花樱花的花期是很短的,大约在每年4月左右,持续时间仅202··仅20天左右。

在樱花盛开的季节,日本人总是成群结队去观赏那转瞬即逝的樱花,在他们心里,这种难得一见、转瞬即逝的美才是美的极致,才能够在个人主观世界里留下深刻印象。

以川端康成为例,其在《伊豆舞女》中以一种巧妙的技法、独特的艺术构想、极富诗意的语言,以静写动、连贯首尾的感伤凄清,构筑了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

其中清纯的舞女形象,“生如春花般烂漫,死似秋叶般静美”,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物哀”美学思想无处不在,是基于审美价值观念所导致,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之中。

3.唐代文化影响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源远流长。

其实,紫式部在写《源氏物语》的时候,正是日本从唐代文学大量汲取营养的时代,遣唐使不仅给日本带来了各式各样先进的生产工艺,所带回去的唐代文化更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就曾惊讶于“日本人对于唐代文化了解的如此之深。

”在《源氏物语》中,紫式部直接引用的白居易诗句达到了90多处之多。

众所周知,白居易多以自己独到的视角针砭时事,在白居易的作品中,作者将平下中层阶级的凄苦处境描写得栩栩如生,尤其是他那些哀怨的感伤诗和带有很大感伤成分的诗,与日本人最为敏感的“物哀”意识不谋而合,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本文学中“物哀”倾向与我国唐代文化有着某种直接联系。

可以说,在中日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唐代文化的某些因素成为了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的催化剂。

三、对于“物哀”的正确理解“物哀”作为日本文学的审美价值取向,对于其的理解,深受汉字影响。

从字面上看,也许大多人认为就是哀伤、哀怨,原因就在于“物哀”的“哀”字,潜意识里就会认为是“悲哀”,其实这是对“物哀”狭隘的理解。

“物哀”之所在造成这种理解上的误差,关键在于日语字面的直译。

“物哀”在日文中用假名表示为:「もののあわれ」。

其中「もの」用汉字表示就是“物”,而「あわれ」用汉字表示就是“哀”字。

纵观日本文学史,很多学者对“物哀”进行了分析。

最早见于本居宣长所著的《源氏物语》注释书《源氏物语玉の小栉》中,对“物哀”进行了详细分析。

本居宣长认为,「あわれ」就是指本来是意随心动,自然而然流露出的个人情感,在对外界事物心有所感而发出的叹息声。

通俗地说,就是触景生情,通过自己的眼看尽世上万物,通过自己的心品味世界万物,了解万物之间的情趣,这就是“物哀”,是“我”(主观感受)与“物”(世间万物)的情感共鸣,包含悲伤、喜悦、愤怒、高兴等个人感情。

其实“哀”就是感叹的意味,包含着含蓄的个人感情,哀伤只是其中一种,具体的韵味需要将“物哀”放入具体语境中加以仔细玩味。

以日本著名的涩谷忠犬八公为例,也许我们中国人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殊,但对于日本人却有着特别的意义,它对主人的忠诚和执著是日本人所标榜忠诚的代名词,曾经有个人感叹道:“涩谷忠犬八公也许还会回来的。

”我们中国人看了这句感叹肯定缺乏更深的体会,但日本人肯定会不住地点头赞同,会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悲哀和一种期望。

这种现象就叫做“物哀”。

实际上,任何文学作品,只要能够在作品和读者之间建立起互动联系,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就已经算“物哀”的范畴。

“物哀”作为日本文学的主流审美倾向,其情感成分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简单一点说,“物哀”就是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情共鸣,形成一种大家共识的自然而然的感情意识。

在这其中,日本文学中“物哀”倾向的形成有选择地接受了中国文学中的某些因素,并加以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在某些方面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审美风格。

在日语文学学习时,通过“物哀”倾向的掌握,对于作者当时的心境可以更好地加以理解和掌握。

四、结语不同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审美价值观,“物哀”倾向作为日本文学的审美价值观念,有其本身的特点。

在学习日本文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这一价值内涵,更好地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情感含义,更好地理解日本那个时代的价值取向,更好地从心理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换言之,正确理解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可以帮助作为日语学习者的我们通过作者之笔对日本社会的审美观念加深理解、加深领悟,更好地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理解日本文化中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1]姜文清.“物哀”与“物感”———中日文艺审美观念比较[J].日本研究,1997,(02).[2]毛执剑,裴永蕾.从《源氏物语》看“物哀”文学观[J].文学教育(上),2010,(12).[3]方爱萍.论日本民族的“物哀”审美意识[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4]尤忠民.日本文学中的传统美学理念———物哀[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06).[5]杨永生.情以物迁感于哀乐———论《源氏物语》中“物哀”的美学思想[J].福州师专学报,1999,(01).[6]周萍萍.追寻“物哀”———对日本文学传统理念的文化解读[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04).[7]肖书文.日本文学中的“物哀”[J].求索,2006,(03).[8]王萌.浅谈日本文学中的悲剧情结[J].教育教学论坛,2011,(03).2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