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的意义

问题意识的意义
问题意识的意义

问题意识的意义----小学生的培养

问题既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活动的主线,同时学习过程又可以看成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从古至今,国内外的教育家、学者都非常关心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创新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同时又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对小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及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了初

步的分析和探究。

一、小学生问题意识缺乏的原因

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大多敢问个“为什么”,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而到了中、高年级,学生似乎变得少年老成,金口难开。这其实是患了“问题意识缺乏症”,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从来不提问题,二是不敢提出问题,三是不会提出问题。导致这些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教材权威的慑服

统一的教材被大部分老师当作金科玉律,进而灌输给学生,学生面对“无可置疑的东西”早已驯服,没有什么问题,也不敢有什么问题,否则会被认为“无知”获“叛逆”。

2、教师教学的压制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中,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是真理的代表,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照本宣科,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给学生产生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把学生视为容器,缺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想法和策略。有些教师甚至视学生的提问为干扰,讥讽、训斥,导致学生不服、不会提问题。

3、应试教育的遏制

由于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中一贯奉行“一卷定乾坤”,而应试教育更多关注的是纯记忆的知识,所谓的能力,说到底就是解答试题的方法和技巧。在“书山题海”中,学生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深入思考问题,缺乏对问题的敏感性。教师教学的目的,是期望学生在考试中考出好成绩;学生勤奋的目的,

是希望通过考试出人头地。功利化的教育关注的是问题的解决,而不是问题的提出,遏制了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

二、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从一定意义上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发展、发明创新的逻辑起点和推动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起点的“问题教育”。因此,我们应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那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1、创设良好环境,让学生“敢问”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表现和发展。学生不敢或不愿意提问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怕提出的问题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给自己惹麻烦;二是自信心不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多大的价值遭同学嘲笑。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敢问、愿问,关键是要创设良好的提问环境: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学习者、合作者,以此从情感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

其次,要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课堂中要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有心理安全感,敢于提出问题。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发问、允许补充、允许争论、允许出错、允许改正。

再次,要形成积极地评价机制。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发掘其中的闪光点,尽量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教师对学生一句简短的激励,一个肯定的手势,一个赞赏的眼神,都会鼓足其提问的积极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激活其创造潜能。

2、提高思维能力,让学生“善问”

首先,教师必须要有问题意识。现实中,不少教师本身就缺乏较强的问题意识,不能或不善于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教学中没有自己的思考,“人云亦云、书问亦问”,成了教学参考资料的代言人。教师没有良好的质疑习惯和能力,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成了无本之本,无源之水。所以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必须先行一步,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发掘自己的独到思想。如在教学《工程问题》后,我摆脱了“修一段路”、“做一批零件”等问题环境的束缚,编了这样一道题:某小学师生为“希望工程”捐款,捐款的钱如果单买桌子可以买40张,单买椅子可以买60把,如果桌椅成套买,

这笔钱可以买多少套桌椅?这类问题的提出,既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又突破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模式,提高了命题的生活性和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其次,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会问”、“善问”。有部分学生尽管思维比较活跃,但因存在知识、经验、语言等方面的不足,或限于思维水平的障碍,提问不得要领,缺乏深度。教学中,教师要在巩固学生已有问题意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发问水平。要特别注意给学生造就萌发问题的机会、产生问题的空间、去品尝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如在教学《年、月、日》后,留给学生发问的机会,“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年、月、日这些时间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如:多少年为一个世纪?为什么有些年份的第一季度的天数不一样,有几种情况?等等。教学中要及时“捕捉”这些学生的智慧火花,让学生在“提问---解答”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问题意识。

3、拓展问题空间,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它绝不是仅是一种课堂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实践能力的提升。数学学习中我们要留心生活中的事情,平时要养成爱发现、爱提问的好习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将课内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探索更多的未知问题,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纠正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误解,不要为提问而提问,不能认为课堂上多问几个“为什么”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注意防止课堂上师生交流问题的空乏、琐碎、中心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的现象。本着具体、实际、必要和有效的原则,时问题的探究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适当的思维含量,实现教学目标达成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双赢。

3、对问题的表达要尽可能清晰、准确、具有启发性。这样不仅可以使问题明朗化,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深入探讨和解决问题。

当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朝夕之功,应当成为我们平时课堂教学持之以恒的追求,在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组织、参与作用的同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地开展学习。让我们记住爱因斯坦的那句话吧:“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问题促使学生思考,让思考带给学生收获。

意识与潜意识的本质区别

意识与潜意识的本质区别 心理学流派众多,其中精神分析学是在心理疾病治疗过程中专门发展起来的学说,不仅在医学领域,更在整个人类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这个人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他和他的几位弟子,已被公认为人类思想史上为数不多的大师。如果我们对精神分析理论有所了解,那么不仅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大有裨益,还会在人生意义、文艺欣赏、哲学思想方面都获得深刻认识。何以如此?因为,精神分析是一门教你“如何认识自己”的学问,在精神分析的过程中你会感悟到普遍的人性,从而拓宽你的意识,心灵世界更加开放,塑造出一个崭新的自我。总而言之,它教你怎样摆脱痛苦与烦恼,走向心灵的幸福,人生的成功。故不光是有心理疾病的人需要精神分析,任何人都能够从精神分析中受益非浅。我们知道,20世纪涌现的许多文学家,画家,哲学家,在自己的文艺作品、理论著作中都渗透了精神分析理论的成果,如詹姆斯.乔伊斯的意识流,卡夫卡的超现实主义,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梵高与毕加索的画,等等,同学们若考上大学后接触到此类作品,就必须懂得一点精神分析理论才能理解。 精神分析学说最初是从对人的潜意识(又译无意识)的发现开始的。潜意识,是相对人的主观意识而言的,顾名思义,通常指一个人意识不到但确实存在的内在的精神领域。现代心理学已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即自我所意识的到的一切,并不是精神世界的全部,相反,意识只是精神世界的冰山一角。弗洛伊德有过这样一个比喻:意识是浮在海平面上看得见的冰山的上端,更庞大的部分隐藏在水面下看不

到,则好比潜意识的内容。对潜意识的认识是人类科学史上少有的震憾之一,哥白尼发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达尔文证实人类原本是从猿猴进化而来,而弗络伊德则表明个人甚至也不是自已思想的主人,人更多是受内在的潜意识的作用,并不那么自觉的行动。这一点应该很好理解:同学们试想一下:你能完全左右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吗?有些想法不由自主在你脑海中浮现,驱之不去;强烈的感情一下子控制住你,让你忍不住的悲伤哭泣;更何况在夜晚,莫名其妙的梦境不断涌入你的睡眠里。种种迹象表明,一个人主观意识到的一切,只是精神世界的表象,实际上人的精神从来就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复合体,人什么时候也不可能摆脱潜意识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意识是人特有的功能。动物是无意识的,它们靠本能行动。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独立的思想和意志。人类拥有意识能力大概是从几十万年前开始的,在此之前人类也几乎完全是受潜意识的支配。人类进化到今天,意识是否已强大到可以不必顾及潜意识的地步了呢?绝不。意识从潜意识分化而来,潜意识相当于意识的源泉,它一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大根基。尽管你也许觉察不到,每个人都是意识与潜意识共同协调作用的统一体。我们不要以为潜意识比意识低级,潜意识是一个人更内在、更深刻的自我,它包含着数百万年来的智慧。大家想一下,蜜蜂没有意识,可它天生知道去哪儿采蜜,怎样筑巢;动物先天的本能就能让它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有些潜意识功能好的人甚至可以像动物一样预知危险从而避开危险,我们称之为第六感。人类的潜意识中包含着惊人的潜力,丰富的功能。一个意识与潜意识配合良好的人能够发挥更大的潜能,取得比常人更大的成功。同学们都知道什么叫“灵感”吧,灵感就是应意识的请求,从潜意识中涌现的创造性

与潜意识沟通的方法

与潜意识沟通的方法 虽然经常说起“潜意识”这三个字,但,多数人不大知道它的意义,更不用说如何与它沟通了。我们身体里一些最重要、最复杂的部份,例如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等,都是由潜意识完全控制。我们的感情与情绪更是与潜意识密切相关,甚至是潜意识的代言人。 每一个人的潜意识都好像一个小孩子:力量又多又大、好奇贪玩、对文字不太感兴趣、需要呵护。它负责一个人所有的喜怒哀乐,也负责人生里需要的勇气、自信、激情、冷静、创造力、幽默感等各种能力。越肯定潜意识、越对它表示欣赏与感谢,它就做得越起劲,越会与你配合。与潜意识沟通时,记住这个特点,效果就会又快又好。 与潜意识沟通的技巧其实很容易。我们知道当一个人在动作快、紧张时,他的意识是在积极极活动的状态中。这时,潜意识忙于照顾可能出现的威胁、脱离情况、保护主人,是没有兴趣做沟通的。所以,与潜意识沟通的第一步就是:使它平静下来。 最容易的方法是做深呼吸,在呼气时把注意力放在双肩上。同时做这两件事(呼气时把注意力放在肩膀),能改变自主神经系统的工作,抑制交感神经而活跃副交感神经系统。简单地说,就是开始放松。深呼吸三次后,肩膀的放松感觉会漫延到身体更多的部份。这样,潜意识觉得可以松弛下来,也就乐于做沟通工作了。 第二步,把注意力放在身体的感觉上,甚至感受到心脏的跳动,想象那里就是潜意识的中心,像是对着心中一个人说话般,与它对话。这样的对话,可以说出声来,也可以只是在心里进行。若觉得找不到身体的感觉,可以直接把一只手按在胸口,那那里直接当作作潜意识亦可。 与潜意识沟通,在开始和结束时,都应对它说谢谢。在沟通过程中,每当它给你回应或者讯息,也应先说声谢谢,再继续下去。这样,潜意识会知道你肯定、接受、认同和欣赏它的工作,会更乐意与你有更多的沟通。(每当一个人在责骂自己没有用或不对时,都是在否定潜意识。想想,在这一生里潜意识不断默默地为你做这么多的事,保护照顾你,而你往往不断地否定它。换你是潜意识,你会肯沟通吗?) 当我们需要应用潜意识来调整一些负面信念时,我的建议是,先学会用与潜意识沟通,之后邀请潜意识配合做调整会比较顺利。所以,最好是要调整前的几天休息前用十到二十分钟,用心地表达对它的爱与感谢。 我建议的语言一般如下: 潜意识,你好。感谢你一直以来对我的照顾。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都有可能离开我,而你却永远不离不弃地陪伴我,支持我,爱我。 在过往的日子里,你不但照顾我,还为我担当了很多。 常常是快乐的感觉我们共享,而心痛、孤单、无助的感觉都压抑着给你承受。 我更常常忽略你的存在,对你透过身体和情绪给我的信息毫不在意。

关于职业意识的思考

关于职业意识的思考 摘要职业意识即职业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职业氛围中,在教育培养和职业岗位实践中形成的某种与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思想和观念。它反映一个人对于职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职业认知与职业行为的结合,包括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行为,它集中地表现为一种爱岗敬业的精神。阐述了职业意识的作用,概述了职业意识的构成,并详细介绍了职业意识的内容。 关键词职业意识;作用;构成;内容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时代,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最终取决于人才的职业素质的竞争。社会发展要求现代职业人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健康的职业意识则是职业素质的核心部分,职业意识统领职业生涯,对职业的发展起到调节和整合的作用。职业意识的形成是知、情、意活动的统一,体现在正确的认识、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行为等方面,同时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经受历练达到培养和养成目的,为成为有价值的职业人奠定坚实的基础。职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职业人只有自觉地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做,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发展自我、修炼自我、创新自我,铸造卓越的业绩,才能实现辉煌的人生。 1职业意识的作用 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培养和树立职业意识尤为重要。 1.1职业意识是人的主体意识的体现 人们之所以在各自的职业和兴趣上有所见长、有所发展,是因为学习这些专业知识是他自主、自愿的选择,在这种自择的实际工作中培养了与之相联系的职业意识。正是这种专业学习或职业意识所具有的能动作用和导向作用,促使其积累和掌握许多有关的知识和经验,并使之融会贯通,最终他就成为具有某方面真才实学和真知灼见的职业主体。 1.2职业意识是人的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调意识和奉献意识等各个方面。职业伴随着一生,价值取向决定一个人的

潜意识操控术解读

潜意识操控术—训练更厉害的自己 前言—潜意识不是神迹,而是力量 一、心智是超强的主宰—让人们不药而愈、超越极限的信念 二、各有所长的两个自己—让潜意识与显意识携手合作 三、你的超级生物计算机—让潜意识辨认目标、使命必达 四、潜意识的法则—期待,就是预言的自我实现 五、和潜意识沟通—怎么许愿,你的精灵才会懂 六、操控潜意识—指派工作、让它为你全力以赴 七、操控潜意识二—打开你的喜乐中心 八、操控潜意识三—用经典制约找回身心健康 终曲:你的超级市场 后续课程:潜意识里的祷告—让宇宙心智听见你的声音 前言:潜意识不是神迹,而是力量 与潜意识合作可以做到: 甩开恶习、增加自信、学得更快,记得更久、更有创意、促进身心健康、激励自己改善坏习惯、抛开坏情绪,转成好心情。 进入APHAL状态,情绪、重复、期待和正面思考。 第一部分:心智是超强的主宰—让人们不药而愈、超越极限的信念显意识:大脑能察觉的意识活动。 潜意识:大脑不能察觉的意识活动。掌握的是非自主功能、情绪和习惯。 1、不一样,真的不一样。 潜意识掌握的是非自主功能、情绪和习惯的软件。大部分的习惯和情绪是年幼的时候就写入的。了解潜意识的规则就是改变孩提时期写入的不良程序。 2、潜意识的力量,作者列举大量实例进行验证潜意识是很厉害的。 3、警告:先不要期待你知道那一刻 在潜意识写入程序之后,不要去执意寻找征兆、质疑自己的进步,这样会让显意识去妨碍或摧毁自己的努力。改变是微妙的,不经努力的。 4、心智状态 要想成功使用潜意识,需要进入知觉转换状态。 5、脑波图 脑波分为四种:alpha 、beta 、theta及delta状态。

谈谈你对职业意识作用的认识

请谈谈你对职业意识作用的认识 当今时代,大学生资源过剩,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日趋增大是一个不得不直面的现实。并且教育模式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也造成另一种局面,那就是市场上也急需专业上的对口人才。在这种晃动的十字路口,如何培养我们自己的职业意识就显得尤关重要。下面是结合我的情况及自己的想法对职业意识的认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国先强人,强人先强教育。任何时候,我们学生都应以学业为主。在这里,我强调一下,我们是要学会“会学”,而不是高中时代机器式的死学。我们除了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经常“下馆子去品尝其它口味的食物”,去了解对自己以后有用的东西。集百家之所长,成一己之绝技,真正做到“上得了刀山,下得了厨房,对付得了小三,打得过流氓。”做一个时代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在学校除了把学业搞好,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有人说人的一生在做两件事情,一是做事,一是做人。其实,做人和做事体现在一个过程中。做人体现在做事的过程中,做事反映做人的道理。学会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就是要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这是使社会和谐发展的保证,也是一种艺术和能力。与人交往的品质和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识,没有良好的品质和能力,要想在

社会生活中取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人际交往中,诚实和信用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深入,显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之一,能否奉守这个原则,不仅体现着人格的高低,而且也关系着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 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及协调精神。关二爷“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的时代早已过去。一个人再有能耐,如果没有其他人的协作,那他的潜力也不会发挥到极致的。木桶所盛的水的多少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当今时代,一个企业要想强大做好,就必须提高团队意识。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团队,一个士气高涨的团队,这样的公司怎能不优秀,怎能不强大?如今我们这一代的学生大部分是90后,属于独生子。从小衣来张手,饭来张口的不良恶习早已形成。个个都是傲慢自大,以自我为中心。我也接触了一些企业的负责人,他们反映大学生进场后,顶撞上司,目无普通员工,这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试想假如我们总是这样骄横,甩不掉“小皇帝,小公主”的帽子,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懂得协调他人,我们又怎能被社会所接受,在社会上立足? 提高竞争意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这个地球上有生命时,就充满了竞争。社会只有存在竞争,社会才会进步。我们的时代无处不存在着竞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竞争也日趋激烈。人们要生存发展,要适应社会,就必须具备竞争意识,必须学会竞争。竞争既然存在,就避免不了残酷与失败,优胜劣汰是竞争的结果。但即使如此,也应该遵循公平公正原则。,正确的、理性地对待竞争。

荣格 集体潜意识的原型

CARL JUNG “ARCHETYPES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1934) Jung, Carl. "Archetypes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Vol. 9i of Collected Works. Ed. Herbert Read, Michael Fordham, and Gerhard Adler. Trans. R. F. C. Hull. 20 Vols.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53-1978. 3-41. Jung draws a distinction between Freud’s notion of the “personal unconscious” (3) (henceforth, PU) and his own notion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3) (CU). He describes the PU as the “gathering place of forgotten or repressed contents” (3) and as derived from “personal experience” (642). However, the PU “rests upon a deeper layer” (3), the CU. The latter is “not individual but universal” (3): it is “identical in all men” (4), consisting of a “common psyche substrate of a suprapersonal nature which is present in every one of us” (4). Secondly, it is “not a personal acquisition but is inborn” (3), that is, it is biologically inherited rather than, as is the case with the PU, something produced during the formative stages of human development in the course of which the infant is ‘socialised’and acquires a gendered and sexualised identity. Where the contents of the PU are the instincts or drives (as Freud’s German term is more accurately and more often translated today), that is, those repressed desires which are socially incompatible with the dominant mores of human society, the contents of the CU are the “archetypes” (4). These are, according to Jung’s definition, “archaic or . . . primordial types” (5), that is, “universal images that have existed since the remotest times” (5), which are retained at unconscious levels of the psyche and which are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s part of the psychic inheritance of all humans. In short, Jung defines the archetype as the psychic residue of repeated patterns of experience,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since time immemorial, which prestructure our experiences in the present. An archetype is an “immediate datum of psychic experience” (5) that has “not yet been submitted to conscious elaboration” (5). It is an “unconscious content”(5) that is only subsequently “altered by becoming conscious and by being perceived, and takes its colour from the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in which it happens to appear” (5). Archetypes are expressed in a number of ways: especially in primitive tribal lore or myths (where they are “no longer contents of the unconscious, but have already been changed into conscious formulae taught according to tradition” [643]), fairytales and dreams which are, like myths, a particularly fertile source of study for understanding the archetypes found in the human psyche. Myths, Jung claims, are essentially “psychic phenomena that reveal the nature of the soul” (6): primitive man desperately needed to assimilate all outer sense experience to inner, psychic events. It is not enough for the primitive to see the sun rise and set; this external observation must at the same time be a psychic happening: the sun in its course must represent the fate of a god or hero who, in the last analysis, dwells nowhere except in the soul of man. All the mythologised processes of nature, such as summer and winter, the phases of the moon, the rainy seasons, and so forth . . . are the symbolic expressions of the inner, unconscious drama of the psyche which becomes accessible to man’s consciousness by way of projection--that is, mirrored in the events of nature. (6) In short, myths “refer to something psychic” (644) within human beings, being “involuntary statements about unconscious psychic happenings” (645) on the part of

与潜意识沟通 六步法 (李中莹)

与潜意识沟通六步法(李中莹) 身心一致的状态,就是我们的意识与潜意识处于一个完全和谐合拍、共鸣共振的状态。在这个状态里,我们蕴藏的内心力量,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出来,为人生创造出更多的成功、快乐。 与此相反的状态是,“知道应该做但不能下决心去做;知道不应做但忍不住偷偷地去做”的状态。这是因为理性和感性的立场不一致,意识与潜意识的价值排位有异。 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BVR),是随着每天出现的事情有所学习而不断变化的。因而此时此刻我对这一件事的BVR,仍然可能会有意识和潜意识层面上的不同。 每一个人的潜意识都很想与意识沟通,它不断地发出讯息,只是我们过去很少注意到,亦不知道如何做而已。以下介绍的技巧,是从“六步换框法”发展出来的一个自用版本。这个技巧,帮助我们掌握与潜意识沟通的方法, 1.潜意识的位置 潜意识虽然在我们的脑里,但是它是经由我们身体的情绪感觉而让我们知道它的存在的。当我们需要与它沟通时,我们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躯体里(头颅之下,大腿之上)的情绪感觉所在之处,这便是潜意识的位置;亦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心脏的位置。 若这两点仍觉难找,可以想像躯体内的一幅景象,其中哪一点有些不同,认定这一点是自己的潜意识便可。(那幅景象可以是一片黑暗,而那一点可以是一点的光。) 2.沟通的模式 认定了潜意识的位置,在内心对它说话。态度应该诚恳、专心和信任。 3.沟通前的准备 找一个舒适平静没有滋扰的环境坐下或躺下,做数个深呼吸,使整个人放松和平静下来。开始时第一步总是多谢潜意识的照顾,过程中亦应慷慨地多对它说多谢。 4.步骤 前提:假设内心对某事不甚积极,虽然心里知道是应该去做的。 (1)在内心对潜意识说:“多谢你今天的用心照顾。我想与你沟通,可以吗?”(静心、放松身体,等待潜意识的回应。这份回应不会是文字和语言,多数会是一份忽然涌出来的感觉。待出现后…… (2)“多谢你肯与我沟通。这件事,你觉得我不应该去做?”(等待它的回应。)待出现后…… (3)“多谢。不做这件事给我什么好处?请让我知道。”(等待回应。)待出现后……

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教学内容

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 第一节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概论 一、职业与职业道德 1、什么是职业 所谓职业是指由于社会分工而形成的具有特定专业和专业职责。并以此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它是在人类社会出现分工后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人作为社会的人,必然要从事各种职业。而职业在社会生活中,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的要素:一是职业职责,即每一种职业都包含着一不定期的社会责任,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二是职业权利,即每一种职业人员都一定的职业业务权力,就是说,只有从事这种职业的人才有这种权利。而在此职业之外的人就不具有这种权利。三是职业利益,即每种职业人员都能从职业工作中取得工资、奖金、荣誉等利益。任何一种职业都是这三个要素的统一体。 在经济生活中,职业首先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同时又是人与社会进行交往的一种渠道。在交往中必然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其中表现出的矛盾问题就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这就需要用道德来调节。为了确何职业活动的正常进行,必须建立调整职业生活发生的各种关系的职业道德规范。 2、什么是职业道德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 职业道德不仅不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化。 职业道德的一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内容方面,职业道德总是要鲜明地表达职业义务和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它往往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道德传统和道德品质。这种为某一特定职业所具有的传统,道德心理和道德准则,还往往在这一职业中世代相传,造成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道德品貌上的差异,致使人有“隔行如隔山”的感觉。 第二、在形式方面,特别是在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的表现形式方面,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多样。采用诸如制度、章程、守则、公约、须知、誓词、条例等简洁明快的形式。这样做,比较容易使从业人员接受和践行,比较容易使从业人员形成本职业所要求的道德习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第三、在调节范围上,主要是用来约束从事本职业的人员。概括地说,职业道德主要是调节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从事同一职业人们的内部关系,一是同所接触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各种职业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了维护自己的职业信誉和职业尊严,不但要设法制定巩固某些职业道德规范,以调整本职业集团内部的相互关系,而且要注意满足社会各个方面对本职业的要求,即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来调整本职业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面对不属于本职业的人或本职业人员在该职业之外的行为活动,则起不到调节作用和约束作用。 第四、在功效上,职业道德一方面使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职业化”;另一方面又使个人道德品质“成熟化”。这是因为,尽管职业道德是在特定的职业生活中形成的,但它绝不可能离开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而独立存大的道德类型。在阶级社会里,职业道德始终是在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的别约影响下存在和发展的。职业道德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的要求。反映着一定的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的影响;同样,任何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在很大范围内都是通过具体的职业道德体现或包含着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同时,又恰恰因为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联系的。主要表现在实际从事一定的职业的人们中间,也就是主要表现在“走上社会”的成人意识和行为中,因而是家庭影响和学校教育初步形成的道德状况的进

潜意识理论发展的三大里程碑

潜意识理论发展的三大里程碑 1.弗洛伊德个体潜意识 弗洛伊德在70诞辰庆祝大会上公然谢绝对他的潜意识的发现者的尊称,并说“在我以前的诗人和哲学家早就发现了潜意识” 1895年,弗洛伊德和弗洛伊尔合作出版了《歇斯底里研究》一书,他们对歇斯底里的观点开始从纯医学生理学角度转向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角度,歇斯底里的无意识原因首次以精神分析的面目出现。 1900年,他出版了《梦的解析》一书,提出了潜意识理论。 1915年,在《无意识》一书中,弗洛伊德详细介绍了他的潜意识概念 弗洛伊德在早期按心理地形学的方法(定位模式)(topographical model),将人的精神结构划分为意识(Cs)、前意识(具有变成意识的可能)(Pcs/preconscious)和潜意识(Ucs) ①凡是无意识的,就是未知的 “意识居于一个巨大的、不为人所知的、看来很晦暗的王国的表层” “无论何种心理历程,我们若由其所产生的影响而不得不假定其存在,但同时又无从直接觉知,我们即称此种心理历程为潜意识。” ②“心理结构主要是潜意识的” 在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的描述中,所有的心理事件均始于潜意识,潜意识的想法只有通过审查,才能变成意识,如果它通不过,就不会被允许进入意识。在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中,潜意识内容是以性为中心的各种本能冲动,它不存在理性经验的成分。 “潜意识是精神生活的一般性基础。潜意识是个较大的圆圈,它包括了‘意识’这个小圆圈;每一个意识都具有一种潜意识的原始阶段;而潜意识虽然也许停留在那个原始阶段上,但却具有完全的精神功能,潜意识乃是真正的‘精神实质’——《性爱与文明》” “意识一般说来是一个十分短暂的状态。意识之为意识,只是一时的现象”(——《精神分析纲要》)。 “心理活动本身是无意识的。意识只能像感官感觉外部世界一样去知觉它”(——《无意识》)。 意识起源于潜意识,并且是一种使潜意识适应外部世界的工具。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不承认无意识的存在则许多心理现象无法解释。 “只承认意识的心理学从来没有能够解释明显依赖于意识之外的其它因素的现象,只是停留在那些被割断顺序的阶段上”(——《精神分析纲要》)。 “研究意识的心理学并不能理解精神的正常功能,正如它不能理解梦一样。心理学所能支配的仅仅是关于有意识的自我知觉的资料,这种资料已经在任何方面都被证明不足以探测丰富多样、错综复杂的心理过程,提示其相互联系以至认识其失调状态的决定因素的”(——《精神分析纲要》)。 弗洛伊德强调,③潜意识主要来自于早期生活,特别是童年那些备受压抑、被遗忘的心理内容,因此,它往往是个人的、经验的,并总是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人被压抑的“性欲”有关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有两项:其一是各种本能冲动。 “无意识中所包含的内容就象一个原始王国中的原始臣民。如果说在人的内心存在着遗传而来的心理构成——与动物本能相似的东西——它们便是无意识系统的核心”(《无意识》)。 其二是被压抑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内容往往是与社会的伦理、道德等相背离的。 本能冲动为社会和道德所不容,它们被迫滞留在潜意识中,这是由压抑促成的。压抑是一种活动,它积极地、着力地反对不可接受的想法进入意识,是一种动力行为,而非关闭行为。

论潜意识及其视觉表现-2019年文档

论潜意识及其视觉表现 、潜意识及其不可见性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把人的意识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人的心理底层存在着不为理性、道德所容纳的本能与欲求。这些潜在的力量才是个体生命最实在的’本我’。其中最强烈的就是性欲。而人内心的’本 我实际上是支配人类行为与思想的最根本原动力。虽然它受到现实规范的压抑,但常以梦的方式表现出来。梦就是潜意识 '化装’的满足,代表着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梦境是指在意识中出现的各种奇幻情景。包括佛洛伊德在内的研究者认为梦是由生活经历及其生活环境所形成,来源于现实。现实是外在的、被规约的、真实的、可见的,但梦境却是个体内在的、不受拘束的、虚幻的、不可见的。每个人都会做梦, 梦境却又都不相同,怪诞、欢乐,更甚至是形式扭曲、模糊。潜意识是对外界遮蔽“本我”、自由释放的最好的途径。人与人之间不能直接互见对方的梦境,而间接的手段通常是借助语言的描绘,却使其不能完全可见。 二、潜意识的视觉化及其可能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心理底层存在着不为理性和道德所容纳的本能和欲望。人的本我最强烈的就是性欲,虽然它受到现实规范的压抑,但它常以梦的方式表现出来,梦成为体现真实潜意

识的一种方式。但是弗洛伊德主张潜意识的本我不应该受到压抑,当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绘画、跳舞、文学等形式。这是潜意识 视觉化最常用的表现手段一一视觉艺术活动。其中绘画创作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从精神分析学的立场来分析,梦中的材料是潜意识的客观的表现,视觉图像的创作,就是本我超越社会规范的一种体现。 超现实主义受弗洛伊德的影响,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无意识或潜意识的世界。丹麦超现实主义女画家莉塔?柯 恩?拉尔森就以“精神奥德赛”比喻探究潜意识,展示发现真实的“我”的过程。在她的自画像中,潜意识的领域是一片深邃的海洋,海面之下各种海洋植物与无可名状的东西就是神秘复杂的 潜意识王国。拉尔森的“我”在这片海的王国中孤独地漫游、探寻,试图揭开这盘根错节的谜团。 在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达利的绘画里,频繁地浮现蚂蚁、面包、软表、拐杖、抽屉等视觉符号,这跟他的童年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都是他童年虚假或真实记忆的反映。达利正是通过这些象征童年记忆的潜意识符号来诠释他的潜在创造情结。外表坚 硬、内部柔软的面包是性欲的象征;柔软的钟表达了达利对时间 的焦虑和恐惧;拐杖是达利眼中“死亡的象征”和“复活的象 征”;在达利的作品中,抽屉基本是在女人体上出现,而抽屉在 弗洛伊德的解释中是女人潜藏的情欲,这也表现了达利对情欲的 幻想。 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如同梦幻一般,是潜意识的表现和 象征,希望用能够颠覆生活的艺术作品来呈现潜意识的世界、用奇幻的景象取代现实的日常生活,从而创造出超越现实的意境。 超现实主义的幻想形象是不能与对世界的有意识的、理性的态度 相联系的。重点并不是某类具体的艺术形式,而是追求梦的本质, 是一种精神的解放。以此为源,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强调梦幻的万能,进行艺术创作不受理性的制约,任由意识自由流动,然

积极心理暗示

积极心理暗示在部队心理服务工作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工作向来有我军生命线之称,而心理服务工作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心理服务的方法多种多样,积极心理暗示作为心理学的一门技术,既是传统心理服务方法的补充,同时也可以为部队的心理服务工作助力加油。 一、积极心理暗示的含义及作用 受暗示性是人类共有的心理特性,它是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学习能力。所谓心理暗示就是指:“用间接方法诱使某人用特定方式去行动,接受某个观点或相信某个事情的过程。”心理暗示是一种具有操作性的心理行为技术。其内涵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非强迫性的意见,这表示施加暗示是顺其自然的过程而不能是强迫式的;二是不自觉、不加怀疑,对于被暗示者而言会对暗示内容不加批判地接受。心理暗示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心理暗示给人以正性的引导,给人的潜意识注入力量及一些美好的东西,例如:“我感觉越来越自信”“你真的很不错”。通过积极心理暗示可以让原本优秀的品质得到强化,原本不足的地方得到改进。反之,消极自我暗示只会让情况越来越糟糕,例如:“我的确是一事无成”“你永远也没办法获得成功”。从消极的自我暗示中人们感受到的就只有悲观、无助和失望。 部队的心理服务工作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说服劝导法,如果说常用的说服劝导法是打开了人们的意识之门,那么心理暗示就是打开了人类潜意识的通道。 积极的心理暗示为潜意识注入了能量和勇气。一方面,积极心理暗示可以促进说服对象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另一方面,积极心理暗示对于说服劝导无效的官兵可能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二、积极心理暗示在部队心理服务中应用的优势 (一)润物细无声的含蓄性

潜意识的力量读后感

潜意识的力量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潜意识的力量读后感(一) 感触很大,是我读过的书里,最基础的一本书,是人的本源里最核心的一本书,人的内心里都有杆称的,他自己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的,所以不要让一切影响我的平静、幸福、满足、富足、快乐,记得自己生活的目的:平静、和-谐、快乐,生活的目标:平静、和-谐、快乐。 昨天,我用潜意识使我的喉咙回复了健康,用了15分钟的时间,然后1个小时的巩固。而且没次坐地铁都有座位。 今天早上突然潜意识让我看到了“停止”两个字,是的,那一切都该停止了,我的新的一切该来了。苦难是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然而,继续受难下去确是愚蠢。所以,潜意识给了我清醒。 我一定要好好发挥自己的“潜意识和意识结合”的力量,这是神给我们的礼物,由我来再次实践证明他的伟大,然后作为榜样来帮助和教育更多的人。 潜意识的力量读后感(二) 这两天,认真读了潜意识心理学权威约瑟夫·墨菲的《潜意识的力量》这本书,感受颇深。书中指出:你的潜意识暗房中若充满了各种伟大的创新,你就不必担心旧意识会阻障你前进。问题是我们的潜意识里如何才有“伟大的创新”

我们如何看待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看待人生和社会,依靠的是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意识又来自何方为什么本来不少人有更大人生成就的可能,可是他们却甘于屈身于一片小小的天地。因为我们的意识总是很理性地告诉我们,要现实。 这里的“现实”,使我们没有产生“伟大创新”可能。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来自于对人类过去经验的学习,来自于新闻和各种各样的信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认知。这些支离破碎的信息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也许它们本身是真实的,但是反映的仅是外部世界的万分之一的真实。那么,可以说并不是真实的。但是这种并不真实、并不全面的信息却真实地影响我们的认识,影响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使我们无法发现更大更美的世界。 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所知道的现实,并不真的是真实全面的。我们总认为我们所知道的世界是真实的,越是这么认为,越是距离真实很远。 如果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不正确的,我们的潜意识自然也会有问题。潜意识的伟大力量当然无从谈起。 如果我们太相信我们所认识的“现实”,往往并不生活在现实中,而是生活在虚幻里。而如果你生活在想象中,也许你会离现实更近。想象力是刺激潜意识的工具,也是人类潜能的开发机。爱因斯坦说:“全世界最伟大的力量,就是想象力。” 一位思想家说过:“一个人之所以没办法成功,就是他没办法在脑中看到他成功的画面。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把脑海中的画面

荣格的集体潜意识

荣格的集体潜意识 在荣格看来人格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组成。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最顶层,是心灵中能够被人觉知的部分;个体潜意识是人格的第二层,它是潜意识的表层部分,包括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幻等,这和弗洛依德的前意识很相似,是可以进入意识的;集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中最底层的部分它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沉淀物,包括人类的活动方式和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如人对黑暗的恐惧。个体潜意识的内容是曾经有被意识过但被压抑后从意识中消失,而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从来没在意识中出现过,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得来的。集体潜意识主要组成部分是原型,即一种本原的模型。荣格认为原型是遗传的先天倾向,不需要任何帮助,就可使一个人的行动在一定的情况下与人类祖先的行动相似。原型有多种,但是最重要,最突出的有四种:人格面具(Persona)、阿妮玛(Anima)和阿妮姆斯(Animus)、暗影(Shadow).?Persona:人格面具(persona),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本义是指使演员能在一出剧中扮演某个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也被荣格称为从众求同原型(conformity archetype)。人格面具的形成是普遍必要的,对现代人的生活来说更是重要的,其产生与教育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保证了我们能够与人,甚至是与那些我们并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为各种社会交际提供了多重可能性,人格面具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人格面具的产生不仅仅是为了认识社会,更是为了寻求社会认同。也就是说,人格面具是以公众道德为标准的,以集体生活价值为基础的表面人格,具有符号性和趋同性。在荣格眼中,人格面具在人格中的作用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如果一个人过分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扮演的角色,如果他把自己仅仅认同于自己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它方面就会受到排斥。像这样受人格面具支配的人就会逐渐与自己的天性相疏远而生活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因为在他过分发达的人格面具和极不发达的人格其它部分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冲突。?Anima:阿妮玛(Anima),拉丁文原来的意思是“魂”,男人的灵魂。阿尼玛是男性身上的女性特征,是男性无意识中的女性补偿因素,也是男性心目中一个集体的女性形象。荣格说:“在男人的无意识中,通过遗传方式留存了女人的一个集体形象,借助于此他得以体会到女性的本性。”他又说:“…阿尼玛?是一种原始模型形式,它的涵义是指这一事实:一个男人身上会具有少量的女性特征或女性基因。它在男人身上既不呈现也不会消失,但始终存在于男人身上,并起着女性化的作用。” 荣格后来给阿尼玛所下的定义便是“在男性无意识中起着一种基本的或原始意象作用的女性特征的表现。”当一个男人积极地对待阿尼玛所传递的情感、心绪、憧憬和幻想时,他会将它们转化为某种固定的形式: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等。如果一个人长期孜孜不倦于这种转化,他的个体化过程就会不仅是一种幻觉,而且会逐渐成为一种实在,固定于这个人身上。这样,便会在文学、绘画音、乐等方面表现出特殊的才华。?Animus:阿妮姆斯(Animus),拉丁文原意也是“魂”,是指女性身上的男性特征。荣格认为,正如男性身上存在着无法消除的女性意象阿尼玛一样,在女性的身上也不可避免地保存着某种男性意象。这种雌雄同体的现象在任何人身上都存在着,只不过由于人格面具的作用,每个人身上的异性倾向潜藏在集体无意识之中而已。阿尼姆斯也是从遗传中获得了男性的集体形象;女性在与男人的不断接触中获得了自身对男性的体验。母亲是男性的阿尼玛化身;与此相应,父亲是女性的阿尼姆斯化身。它倾向于呈现一种隐秘的“神圣”信念。当某个女人以百折不挠的信念有所坚持时,当她运用某种强硬的方式和手段时,她内心中潜在的阿尼姆斯便显现出来。 显然,阿尼姆斯有着它积极的一面,它给予妇女勇气以及某些时候必不可少的好斗性,并在女性无意识自我和创造性活动中建起一座桥梁。阿尼姆斯如果不失去控制,对于女性是颇有好处的,能促进妇女对知识及真理的追求,并将她领向自觉自愿的活动。它给予女人精神信仰,给她一种隐而不见的内心支撑力,以补偿她外在的柔弱。?Shadow:暗影(Shadow),原型是指人格的最内层、具有动物性的低级的种族的遗传,包括一切不道德的欲望、情结和行为,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它是本性中的原始部分。在个体众多原型中,阴影原型是最强大、最危险的,也容纳着人的最基本的动物性,是人格中卑劣的部分。荣格说,绝大多数的人对自己或对他人都没有他们所表现的那么善良正直。我们所有的人都比我们自己认为的要更霸道、更放肆、更贪婪、更喜欢妒忌,并认为人身上的一切邪恶的根源存在于阴影之中,所以人若要避免邪恶,就必须压抑和排斥阴影中的兽性一面。然而,阴影却惊人地坚忍不拔,不会被彻底征服的。人格中被抑制和压抑的阴影总是暂时退隐到无意识之中,并且伺机进行反扑。阴影一旦进行反扑或突破,

(整理)成功者善于调动潜意识

【正文】 科学研究发现:我们人类的大脑具有无限的潜能,最聪明的人,一生仅能释放自己大脑潜在能量的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更多的则被闲置和浪费了。至于普通人的潜能浪费则更是惊人。 调动自身的能量宝库,协调人走向辉煌和成功,是人类一直在尝试的课题。 自从奥地利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发现潜意识以来,理性便成为人们所称的意识,隐藏于意识下面的被称为潜意识。意识和潜意识就好比海洋中的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只是巨大冰山的一角,即意识部分;潜在水平面以下的绝大部分,就是潜意识。人的行为不仅受意识的支配,更主要的还在受潜意识支配,由潜意识带来的能量称为潜能。自出生后,每个人一秒钟可存入1000件资讯进入大脑。这种能力在每个人体内隐藏着、沉睡着,唤醒它,我们都将是超人。 世界潜能大师博恩·崔西说:“潜意识的力量比意识大三万倍以上。”如此惊人、巨大的能量我们没有使用,似乎太可惜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在运用意识(理性)的部分进行工作、生活和学习,这就是现实世界的普通人。如果能把闲置在自身体内的潜意识适当地加以运用,让三万倍于意识的潜能发挥一点作用,恐怕人人都有奇迹出现。 既然人人都具有无所不能的潜能,为什么绝大多数人会走向平庸?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在自己的潜意识里总相信自己的命运不好,认定自己注定是平庸无为之人,结果在自己意识屏幕上会出现一个消极的自我,我不能成功,我肯定失败,我总是失败,我会生病,我可能得癌症……如此,对自己总失去信心,就会放弃拼搏、努力和竞争,只好随遇而安,随波逐流。 所以,改变命运要调动潜意识。因为所有人的改变都起始和结束于他的潜意识。那么,人们应如何开发、运用潜意识呢? 第一,要相信潜意识的存在。 一个人爬楼梯,分别以六层为目标和以十二层为目标,其疲劳状态出现的早晚是不一样的。卡耐基总结了人们生活的经验,认为:把目标定在十二层,疲劳状态就会晚出现些,当爬到六层时,你的潜意识便会暗示自己:还有一半呢,现在可不能累,于是就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