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下层典型人物形象
浅析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
浅析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1000字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以写实主义的手法,生动、鲜明地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贫苦下层人物——孔乙己。
孔
乙己虽身处卑微,但他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坚强和不屈不挠的
精神,至今令人感受到他那种值得尊敬和钦佩的情感。
在小说中,孔乙己是一个行踪不定、身无分文的行乞者。
他身体瘦小,脸色黄瘦,眼神深沉,是一个富有良知和正义感的人。
当他拒
绝张大爷踩他裤脚的时候,他那种坚韧不拔、坚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所有人的心。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的生活场景,他在酒店里喝烧刀子,却被人骗了。
这一幕暴露了酒店的丑陋和欺骗的本质。
孔乙己没有沮丧或失望,
他反而更加不屈不挠,他不仅没有离去,而且还执意歌唱,本着自
己坚守的价值观和生命中的信念,孔乙己表现出了他那种内心强大
的力量。
在小说中,孔乙己的命运命运也让我们深感痛惜和无奈。
他原本可
以过得很平静,但却被虚伪社会的压制和铁拳压垮,最终孤立无援
地离开了人世。
他的离去似乎象征着对沉重阴影的人生的结束,也
引发了一个良知上的思考。
总的来说,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是鲁迅先生对在特定社会和历史
条件下,那些卑微与不屈不挠精神的高度肯定和歌颂。
他对孔乙己
这个人物形象的描写,让人们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柔情和爱
的力量,同时也为我们揭示了现当代社会巨大的缺陷和矛盾,同时
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矛盾和缺陷,让我们的社会变
得更加平等、公正、和谐。
鲁迅《祝福》人物形象
鲁迅《祝福》人物形象鲁迅《祝福》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是不可避免的,下面是鲁迅《祝福》人物形象的内容,欢迎阅读!《祝福》中的人物形象:1、柳妈的形象在鲁迅小说《祝福》中,柳妈是一个小人物――――――长舌妇,但正是这个长舌妇,却对主人公祥林嫂的死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柳妈是一个“吃素戒杀”的人,从她的政治、经济地位来说,她与祥林嫂一样,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也是个被压迫受剥削的下层人物;但由于封建伦理观念、迷信观念的毒害,在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中,却又不自觉地扮演着“帮凶”、甚至“刽子手”的角色,一步一步逼着祥林嫂往死路上走。
因此柳妈既是一个可怜可悲的人物,也是一个可恶、可恨的人物。
柳妈于祝福时到鲁四叔家,她也是前来帮工的,她的到来原本对于祥林嫂就是一种威胁和伤害。
往日的祝福是祥林嫂最繁忙的时刻,而现在封建宗法势力却不能谅宥她再嫁、再寡,祭祀、祝福时不让她沾手.她闲得只有烧火和看柳妈洗器皿的份了。
对于祥林嫂而言.生活中已经蒙受了巨大不幸――新寡、再嫁、再寡、丧子、大伯收屋,此时在精神上又进一步遭受迫害,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她需要人们的帮助、安慰、那怕是廉价的同情。
而此时的柳妈――这样一个“吃素” “不杀生”的“善女人”,对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富有同情心:她对阿毛的惨死不同情,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她和祥林嫂的对话,极富嘲讽的意味。
“唉唉,我真傻。
”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这一话语无疑反映祥林嫂在丧子后所受到的严重打击,也流露出一个丧子的母亲内心的无限痛苦,这样一个不幸的女人,是多么需要别人的安慰和关怀)“祥林嫂,你又来了。
”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
“我问你:你额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竞依了呢?”“ 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盯住她的眼。
朝花夕拾人物形象赏析
朝花夕拾人物形象赏析
"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鲁迅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的28篇散文。
这部作品主要描绘了作者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通过对各种人物的细致刻画,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1. 阿Q:阿Q是鲁迅笔下的一位典型人物,他在"阿Q 正传"中首次出现。
阿Q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有着盲目的乐观主义精神,总是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
他的形象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一些弊端和人性的弱点。
2. 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位穷困潦倒的书生,他在"孔乙己"这篇散文中出现。
孔乙己的形象代表了那些固守传统,不愿接受新事物的人。
他的悲剧性命运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3. 父亲:鲁迅在"父亲的病"中描绘了自己的父亲。
这位父亲形象严肃,但内心充满慈爱,他对儿子的关爱和期望深深地影响了鲁迅的人生观。
4. 母亲:鲁迅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她在"母亲的教诲"中出现。
她的形象代表了传统女性的忍辱负重和无私付出。
5. 长妈妈:长妈妈是鲁迅的乳母,她在"长妈妈和她的狗"中出现。
长妈妈形象慈爱而坚韧,她对鲁迅的照顾和教
育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上就是"朝花夕拾"中一些主要人物的赏析,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和社会象征意义,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思想和情感。
夏四奶奶与祥林嫂人物形象比较
夏四奶奶与祥林嫂人物形象比较夏四奶奶与祥林嫂是鲁迅笔下两个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
一个是《药》中次要人物,一个是《祝福》中的中心人物。
小说中两人生活的社会背景也不一样,一个生活在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个在辛亥革命以后。
但仔细分析,便可发现这两个人物有许多相似之处。
现分述如下:一、她们作为旧中国下层劳动妇女形象,都无名无姓。
一个因嫁给夏家排行第四辈分较高的人,旁人便称她夏四奶奶。
一个嫁给比她小十岁的少年祥林,别人就称她祥林嫂。
即便后来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鲁镇上的人也仍叫她祥林嫂。
二、她们都有丧子经历、切肤之痛。
夏四奶奶的儿子被清政府作为乱党杀害,鲜血还被蘸了馒头给华老栓买来让儿子吃。
对此,夏四奶奶悲痛之余,还添一层羞耻。
她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只能把对儿子的思念和哀痛深埋在心中,以至第二年清明节上坟祭拜儿子,也只能一大早悄悄走去,惟恐遇见别人。
祥林嫂的儿子是在祥林嫂第二个丈夫死了以后被狼叼走的。
这次丧子的打击使她精神崩溃。
这只要看她第二次到鲁镇的神情动作就知道了:“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到鲁镇后,她念念不忘阿毛,见人便讲儿子遇难的故事。
这些都凸现了丧子对她的打击之大三、她们都受封建社会凌辱。
其一,受亲属盘剥欺压。
夏四奶奶的儿子是伯父夏三爷为了五十两雪花银告发的;祥林嫂呢,婆婆只是为了小儿子婚事的花费,把她捆绑着像猪一样卖到贺家坳,而贺老六的本家在贺老六及儿子阿毛死后就来收贺老六的房子,让她无家可归。
其二,她们都受整个社会的排斥。
夏四奶奶的儿子因革命被砍头后,群众不理解为自己献身的烈士,对英雄的母亲也倍加歧视。
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茶客谈药,谈夏家,羡慕夏三爷,崇拜红眼睛阿义,奉承刽子手康大叔,对夏瑜被打幸灾乐祸,骂夏瑜狱中宣传“不是人话,疯了”。
这自然也暗示了夏四奶奶的处境。
鲁迅《呐喊》、《彷徨》中刻画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2019年精选文档
鲁迅《呐喊》、《彷徨》中刻画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鲁迅收入《呐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中的25篇现实题材的小说,主要有知识分子和农民两大题材。
其中,知识分子题材占14篇,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清末、辛亥革命和“五四”以后三个重要时期的精神和生存状况,从隋文帝杨坚的九品中正制开始,到清朝的八股取士,经过历代帝王推崇及儒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封建科举这个作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也诞生了封建制度下的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在他们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和可悲性.他们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封建体制的守护者,二是封建体制的抛弃者,三是封建体制的反抗者。
一、封建体制的守护者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兴亡更替,总有一些守护者,他们是封建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
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满腹经纶,整日里说着伦理道德,实际上满脑子男盗女娼,他们维护封建体制,其实就是在保护他们自身的利益。
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就是这些假道学、伪君子的典型。
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却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
四铭是一个尊孔、崇儒、专经、复古的国粹派,他在街上看到一个侍奉祖母讨饭的十七八岁的乞丐女子,便对她发生同情,称赞她是孝女,想做诗文表彰她,以为世道人心之劝.不过他这举动,从他多次兴致勃勃地复述小流氓“ 你不要看得这货色脏。
你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的话中,鲁迅无情地把这位道学先生的假面具撕了下来,让人们看到道貌岸然的下面原来藏着一团邪念。
实际上他是一个言行不符,名实不副的伪君子。
他神气十足的以有教养的正人君子自居,声言要维护伦理道德,向败坏风气的坏学生及恶社会宣战,但内心的丑恶更甚于用言语挑逗乞丐少女的无赖光棍。
道貌岸然的面具使他遗失了健康的人格和良知,四铭这样的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带给社会只有因循守旧,阻碍社会的前进。
高尔础则更是一个不学无术,假充正经的伪君子。
他标榜道德高洁、心性纯洁,骨子里却是无比的卑鄙肮脏。
孔乙己中的社会底层形象
孔乙己中的社会底层形象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位备受社会边缘人士的形象。
通过对孔乙己的描写与刻画,鲁迅既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困境与不幸遭遇,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分化。
本文将从孔乙己的外貌、性格特点、职业和待遇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凸显孔乙己中的社会底层形象。
孔乙己的外貌暗示着他社会底层的地位。
他身材矮小而弯曲,褪色的衣衫、瘦骨嶙峋的面容,充满着衰老与疲惫。
此外,他的脸上还有许多伤疤与痘疤,这无疑更加凸显了他的贫困之苦和社会底层身份的尴尬。
孔乙己由衣着与面容可以看出他生活在艰难的环境中,是社会底层人士的典型代表。
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使他更加与社会底层形象相契合。
他生性懦弱,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反抗压迫与不公,经常遭受欺凌与歧视。
鲁迅先生写道:“有人故意拿月票刺他,他也不敢抗辩一句,只是抱怨说‘不象话’。
”这句话揭示了孔乙己性格的软弱与低人一等的自我认知。
他的懦弱进一步加深了他在社会底层的地位,使得他难以摆脱贫困与痛苦。
孔乙己所从事的卖糖葫芦的职业也凸显了他社会底层形象。
卖糖葫芦是一项底层劳动,虽然孔乙己热爱这份工作,但收入微薄,与其他上层社会阶层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他整日在街头摆摊,不得不依赖别人对他的施舍,生活的无尽辛酸体现了社会底层的边缘化境遇。
与孔乙己的社会底层身份相呼应的,是他在社会中所遭受的待遇。
孔乙己的外貌和性格让人们对他产生了歧视和冷漠。
在小说中,酒肆提醒孔乙己喝酒,以此来维护他们自身的尊严。
“有的翻他白眼;有的用好像恶狗咬他的眼光看他。
”这些描写无不反映出社会底层人士在当时的生活中经常面对的冷漠和压迫。
尽管孔乙己善良且真诚,但社会对于他的歧视和排挤,使得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困境。
综上所述,孔乙己中的社会底层形象在鲁迅的笔下得到了生动描绘。
通过对孔乙己外貌、性格、职业和待遇等多个方面的刻画,鲁迅对那个时代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深刻的关注和揭示。
孔乙己的形象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被边缘化的底层人士所面对的苦难与困境,这对于深化社会的认知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探究草房子中的社会阶层与人物命运
探究草房子中的社会阶层与人物命运草房子是中国作家鲁迅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对社会阶层和人物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残酷现实。
本文将从社会阶层和人物命运两个方面,对草房子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探究。
一、社会阶层的划分草房子中的人物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他们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首先是主人公草儿,她是一个贫穷的女孩,根据其家庭环境和经济状况,可以划分为下层社会。
她的父亲是一个卖火柴的街头小贩,家庭生活贫困。
草儿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只能在草房子这个环境中与母亲一同劳动维持生计。
而草房子所在的胡同里,还有其他社会阶层的人物。
其中,有一些类似于草儿这样的下层人物,他们靠着艰难的劳作维持生活。
同时,也有一些中层社会的人物,如二爷、小混混等。
他们不像草儿一样缺乏物资,但因为对权势和金钱的渴望而失去了自己的人性,生活并不幸福。
最后,还有上流社会的人物,如卖大城隍庙的庙祝和其他富人。
他们通过剥削下层社会的劳动力,获取巨额财富,享受着上层社会的优待。
这些人物可以看作是草房子中社会阶层划分的顶层。
二、人物命运的反映草房子中的人物命运多种多样,展现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人物的不同经历。
对于下层人物来说,他们生活在贫穷、病痛和无常之中,命运多数是悲惨的。
草儿的母亲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卖掉儿子并患上了绝症,最终离世。
草房子的居民们,尽管辛勤劳作,但他们的命运依旧没有改变,仍然陷入贫困和无望之中。
对于中层社会的人物,他们的命运似乎比下层人物要好一些,但却并非幸福。
二爷是草儿的邻居兼保护者,他本来有着不错的家庭和前途,但因为贪婪和道德堕落,最终陷入了破产和恶劣命运的谷底。
而上层社会的人物,则因为他们掌握了权势和金钱,命运可谓是顺遂。
庙祝打着宗教的幌子,剥削下层人物并一步步发家致富。
他们高居上流社会,享受着无穷的权力和财富,远离下层人民的困苦和痛苦。
三、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草房子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和人物命运的不公平。
作为下层社会的代表,草儿和其他居民们面临着贫穷、疾病和无望。
鲁迅人物形象分类
1. 权势者的形象《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离婚》中的七大人等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都属于这一类。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他们是一些有权有势的“阔人”,是中国这场大的“人肉筵宴”的享用者。
封建的传统和伦理道德在本质上是维护他们的利益的,他们也自觉地维护着这种传统及其伦理道德规范。
可以说,他们与传统伦理道德本质层次上是一致的,他们的精神特征也体现了封建传统的本质。
首先,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漠视人、压抑个性,只把人当作封建统治者的工具看待;体现在这些人物身上,就是他们内心深处对人的冷酷无情。
如在《祝福》中,祥林嫂曾是鲁四老爷家一个不计报酬、不惜体力的好女佣,但当她在祝福时节死去时,鲁四老爷却没有一丝真诚的同情,反而因祝福时死人不吉利而骂她是“谬种”;在《孔乙己》中,孔乙己因穷困潦倒而偷了丁举人的笔墨纸砚小物件,被丁举人吊起来打,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这类的权势者行为都被周围人视为理所当然,这恰恰说明了他们的行为是得到封建伦理道德支持的,并且体现了这种道德的本质。
其次,他们的冷酷无情一旦被封建伦理道德的面纱罩起来,其虚伪性也便表现出来了。
他们一个个都是道貌岸然的,实际上却是一些最自私、狭隘、冷酷的人。
在《阿Q正传》中,赵太爷对阿Q的剥夺到了连他身上一件破布衫都不放过的底部;在《祝福》中,祥林嫂被婆家人像牲口般抢走、卖掉,对此,鲁四老爷也无动于衷,而对失去一件淘箩却极为关心。
他们一向以社会主人的面目出现在人们面前,但他们的理想却“是纯粹兽性方面的欲望的满足——威福、子女、玉帛”(热风随感录五十九圣武)他们是一些没有任何真诚的精神信仰、社会观念和政治信念的人物。
《风波》中的赵七爷,辛亥革命一来便把辫子盘在了头顶上,张勋复辟时又急忙放下来,待到张勋复辟失败后,又盘上了辫子;《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在辛亥革命胜利之后,立刻回转头巴结革命党人,其目的无非是保住自己的威福、子女和玉帛。
第三,鲁迅站在时代的高度揭露和讽刺了这类人物的腐朽性。
鲁迅笔下的下层人物
鲁迅文中的下层人物论文摘要:中学教材中所选取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描写下层社会人物。
他们的命运是那样的不幸,他们的思想精神是那样的愚昧、麻木、迂腐和虚伪,通过对他们的剖析,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和国民的劣根性,同时也可感受到鲁迅先生渗透在作品中的哀怒之情。
论文关键词:下层人物愚昧迂腐麻木鲁迅先生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描绘了下层人物的形象。
对于这些下层人物,先生是深恶痛绝的。
他不是因为这些人的贫穷和地位低下而看不起他们,他痛恨的是他们愚昧的思想,麻木的精神。
这正如他在《(呐喊)自序》中所说的:“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认为不幸的。
”因此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批判国民的病态人格,“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进而寻找医治中国社会病痛的良药,成了鲁迅先生的毕生追求,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尽显了先生所有的心绪。
当然,先生痛恨的是所有具有愚昧迂腐思想和麻木精神的国人,但在先生的诸多作品中,批判下层人物迂腐、麻木的文章居多,对下层人物所表现出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尤为突出,本文主要在于展现鲁迅先生对下层人物命运、思想精神的揭露。
在选入中学课本的许多鲁迅作品中,我们都能窥见下层人物的身影,体味到先生的哀怒。
在作品《藤野先生》中,描绘了这样一群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人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这群中国人中当然有部分可能是上层社会人物,但一定不乏大量的社会下层人物,他们目睹着自己的同胞被外国人枪毙,竟然无动于衷,就像在看戏一般,很难想象这群围观之中的下层人物们心里在想什么?他们难道就没有想到自己处在一个山河破碎、国运艰危的社会的底层更容易被外国入侵者蹂躏吗?尽然还有心思观看他人之不幸。
当此之时,先生内心悲哀当然是无法形容的。
这一幕最初让鲁迅先生看到了中国国民思想上的愚昧乃至麻木,从而激发了鲁迅先生的“疗救”意识,使他认识到“我们的第一要素,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朝花夕拾里的人物形象简介
朝花夕拾里的人物形象简介
《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简介如下:
1、长妈妈:是鲁迅的童年回忆中有着很大篇幅和影响力的人,鲁迅曾多次提到她,作为一个下层劳动者,她能干好很多人不愿干的活,善良真诚并关爱小孩,但除去这些美好的品质以外,她也是一个悲观消极的人物形象。
2、藤野先生:是鲁迅笔下的一位医学教授,对待他人都是平等的态度,不会因身份年龄而差别对待,在学术方面也有很大的造诣,为人很和蔼可亲。
3、范爱农:是一位正直倔强有着自己想法的一位知识分子。
4、父亲:鲁迅对父亲的感情是非常深沉的,父亲对他是严厉的,同时也是慈爱的,而鲁迅也为在父亲临死前叫醒他的行为非常后悔愧疚。
5、衍太太:是一位非常自私自利、内心非常坏的人,她经常教唆鲁迅去干一些不好的事,是鲁迅非常讨厌的一个人。
6、寿镜吾:是鲁迅的老师,为人公正博学,要求严格却不古板,鲁迅十分尊重他。
鲁迅对闰土的描写
鲁迅对闰土的描写鲁迅对闰土的描写有:少年闰土: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中年闰土: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
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上学的时候经常遇到一些艰深晦涩的古文,老师却要求全文背诵。
于是晚上先背个大概,第二天起个大早,趁着记忆深刻,再温习一遍,最后好歹勉强过关。
不过记忆中有一篇文章却很快就背下来了,因为主人公闰土曾是一位活泼少年,自己也非常喜欢这个人物形象,至今依然印象深刻。
鲁迅在小说《呐喊》中塑造了很多下层劳动者的形象,比如《故乡》中的闰土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鲁迅笔下闰土的形象,沧海桑田,却又感觉亲密无间,先看少年闰土: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闰土是一个被生活折磨得辛苦麻木、几乎变成木偶一般的老一代农民形象。
但他原本是一个海边农民的儿子。
年幼时天真活泼,机智勇敢,那时他见人很怕羞,但在跟他父亲到“我”家帮忙管祭器时,与幼时的“我”结下了很深的友谊。
年幼的闰土在大自然中获得了许多知识,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之事。
关于鸟雀、贝売、跳鱼等等知识,使“我”感到无比惊奇。
尤其是闰土看管瓜地时,拿着胡叉刺猹的勇敢、机灵的形象,深刻于作者的心坎里,30年来一直未曾忘记。
年幼的孩子纯真无邪,与小朋友分手时还痛哭失声,难舍难分。
当时他处在近于原生态的世界,才有纯净得如金黄圆月般的友谊。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分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
一、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由于从秦初到清末,封建阶级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封建思想又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鲁迅的小说里有一大部分是描写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
在他们当中,我们可分为两小类:1封建思想的受害者、2封建思想的维护者。
1、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
这二人都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进而家道中落、屡试不第、穷困潦倒,最后成为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在他们的身上充满了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一方面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另一方面又同情了受其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孔乙己是一个辛亥革命前受到封建思想严重毒害和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是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他的身上即有可悲的一面,又有可爱的一面。
首先,孔乙己虽是一个下层的知识分子,却不同于其他的下层社会的劳动者。
孔乙己虽然和那些短衣帮们同样是站着喝酒的,但是他却看不起那些短衣帮。
孔乙己为了显示自己是读书人,竟然一直都不肯脱掉那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同时他说起话来又是满口的之乎者也,甚至当别人戏弄他时,他还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即使是生存成了问题,但这个孔圣人的门徒依然是整日里只想进学,对造成自己如此狼狈生活的原因没有丝毫反省。
学而优则仕一直是知识分子的目标。
在这种封建思想的熏陶下,孔乙己自然鄙视农工商,因而他的生活自然十分穷困潦倒。
当他不得已去干些偷书的事时,被人嘲笑,却硬要去涨红了脸的争辩,死要面子,最后落到被大折腿的惨境,作者通过对孔乙己的外貌和语言的描写,来揭示孔乙己的可悲之处。
其次便是孔乙己的可爱之处——即他的心地善良。
值得玩味的“次要”人物——浅谈《孔乙己》中的掌柜形象
值得玩味的“次要”人物——浅谈《孔乙己》中的掌柜形象————————————————————————————————作者:————————————————————————————————日期:值得玩味的“次要”人物——浅谈《孔乙己》中的掌柜形象-中学语文论文值得玩味的“次要”人物——浅谈《孔乙己》中的掌柜形象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着重塑造了孔乙己这位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如果细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一个看似“次要”也容易被读者忽视的人物——咸亨酒店掌柜的身上,着墨不少也颇费心思,从而使得这个形象真实、鲜明、深刻,值得我们细细玩味。
一、刁钻、精明的生意人在主要人物孔乙己出场之前,作者已在两段不算简短的文字中,看似随意地对酒店掌柜作了一番颇有意味的介绍。
掌柜明白店内什么模样的伙计,才配伺候那些“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的长衫主顾,才能服侍好自己的这些财神爷,因此让“样子太傻”的“我”在外面做点事。
当“我”去招待那些没有多少钱却想过酒瘾的“短衣帮”,无法掌握给他们的酒中羼水的秘诀,不能为掌柜多赚点黑心钱时,很令掌柜失望。
但这位掌柜毕竟是个生意人,他知道如何巧妙地处理人际关系,碍于荐头的情面,没有直接辞退“我”,在几天的试用之后,便让“我”担负“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的职务了”。
由此可见,这位掌柜不仅懂得怎样才能多赚钱,而且知道怎样才能不得罪人,并使自己的雇工各尽其才,而不养清谈的食客。
在平日的经营中,“掌柜是一副凶脸孔”。
作为酒店的老板,他要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尊严。
他显然知道,如果整天一副和气模样,和手下的伙计们嘻嘻哈哈,也许他们会不尊敬自己,甚至会导致号令不畅,直接影响到自己的经济利益。
只有面露凶相,恶声恶气,甚至使用严厉的眼神,才能慑服这些花钱雇来的伙计。
当孔乙己最后一次露面时,掌柜的自私、精明的性格特点更是暴露无遗,从而也使得作者笔下这个生意人的形象更趋于丰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鲁迅笔下的杨二嫂形象300字
杨二嫂是鲁迅的作品《故乡》中的一个人物形象。
杨二嫂属于下层劳动人民,在当时的背景下,有着悲惨的生活遭遇,她是一个可怜又可恨的人。
俗话说得好,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作为一位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一个下层劳动人民,杨二嫂是可怜的,她要为如何生存下去而担忧,在她年轻的时候,她有一个称号“豆腐西施”,在那个时候,杨二嫂每天都要擦粉来维持美丽的形象,因此招揽更多人来光顾她的生意,而也确实有很多人因为她的美貌而来照顾她的生意。
从闰土形象看《呐喊》中的农民
从闰土形象看《呐喊》中的农民2篇《呐喊》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揭示了中国农民的悲惨境遇。
在小说中,闰土以其形象特点引起了读者的共鸣,闪烁着农民阶层的苦难和无奈。
本文将从闰土的形象角度来探讨《呐喊》中所体现的农民问题。
首先,闰土的形象在小说中是饱受折磨和颓废的,他蜷缩在角落里,身体憔悴,无精打采。
这种形象暗示了农民在历史、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残酷打压下,生活贫困、生活困境的窘迫。
农村在封建社会的束缚下,农民的土地被地主剥夺,成为贫苦的下层人群。
闰土的形象体现了这一困境,使读者对农民的命运产生了同情和关注。
其次,闰土形象中也呈现出农民的无助和无奈。
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无法改变社会现实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闰土晦暗的眼神传达出他内心的沮丧和无助,在现实面前他显得渺小而无力。
这种形象在小说中呈现出来,揭示了中国农民在封建制度下,无论怎样努力,都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闰土的形象还体现了农民与城市之间的巨大鸿沟。
他身处于农村,与城市的发展与进步相去甚远。
他看到城市的繁华,但却无法去享受其中的福利。
城市给予农民一种强烈的对比感,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失落。
闰土身上的形象,表达了农民对城市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的失望。
从以上的几个方面来看,《呐喊》中的闰土形象是对中国农民阶层苦难和无奈的生动描绘。
通过闰土这个形象,鲁迅展现了农民在封建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无力感,进而引发了读者对农民问题的思考。
通过描绘闰土的形象,鲁迅通过小说向社会传达了他对现实的批判和对农民处境的关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呐喊》中的闰土形象代表了农民的悲惨和无助,但农民问题不仅仅集中在农村。
中国农民工的崛起和农民进城的问题也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焦点。
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着各种问题,如低收入、劳动条件差、社会保障缺失等。
在当代社会中,农民问题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呐喊》中的闰土形象能够唤起人们对农民问题的思考,对我们今天的社会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浅谈鲁迅笔下的底层人物形象
浅谈鲁迅笔下的底层人物形象李昕奕【期刊名称】《语文天地(高中版)》【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2页(P36-37)【作者】李昕奕【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610000【正文语种】中文底层人物是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底层人物形象全景式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展现出了旧社会的氛围,从一个国民审视者的角度,对中国社会的现状做了深入思考,表达了鲁迅“哀其不幸”和“怒其不争”的思想,更表明了鲁迅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的认识与思考。
鲁迅的很多作品都对底层人物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主要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进行的,故事中的人物命运与鲁迅自身没有关联,但是大多数故事都是发生在鲁迅的周围。
“出色的描写”是鲁迅对小说中人物形象描写的重要体现。
对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进行淋漓尽致的描写,既起到了烘托气氛和揭露主题的重要作用,又在人物描写中实现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摒弃了在中国古典名著中不能运用的“个性差异”表现手法,借助外国名著精雕细琢的人物表现手法,对底层人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鲁迅小说采用了较多的农民题材,展现了鲁迅思想中“怒其不争”的一面,集中表现了鲁迅作为启蒙思想家的特点。
鲁迅的小说在表现农民形象时,主要描写了农民的愚昧、守旧和狭隘的心理特点,展现了农民的不争气、不觉醒和被压迫不敢反抗的人物特征。
他也从正面进行了人物形象的描述,主要有农民的善良、勤劳、勇敢和富有同情心的一面,但是描述的主要重心就是对农民悲苦命运的描述。
其农民形象的主要代表是闰土和祥林嫂等。
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这样一个细节,闰土与“我”接触时,在连续的情境中一迭声地叫了四声“老爷”,该段话充分展现出了闰土屈服于等级制度,默默承受剥削和压迫之苦的人物特征。
在向“我”要烛台中,展现出了闰土的封建思想,突出了农民的愚昧,将生活的希望全部寄托于神佛,充分地表现出了农民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同时,在鲁迅的小说中,也塑造了一系列的落后农民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封建思想,《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等都是典型的农民人物形象。
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
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孔乙己19世纪末期,清朝政府腐败,民不聊生,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仍在盛行。
少数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这就是孔乙己处在的小说背景,也是现实世界旧中国的真实投影。
封建社会的毒害了多少人民,阶级产生的悲哀,士农工商的排序,让多少穷苦人民全家省吃俭用都要供出一个读书人,即使最后他并没有考取什么功名,能读书写字就是无上光荣了。
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社会制度的腐朽造就了人民的不幸,也造就了更多的“孔乙己”的出现,环境决定人的价值观的形成。
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他代表着典型的旧知识分子,成为了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对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也是描写孔乙己的第一句话。
他接受过教育,但连秀才都没有考上,生活贫困潦倒,却依旧以自己是一个读书人的身份而感觉高人一等,不屑于短衣帮为伍,自得的穿着自己那又脏又破的长衫时刻,不愿脱下标志自己读书人身份的长衫,造就了这样“唯一”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的独特形象,一句话道尽了孔乙己这样一个迂腐落后、贫困潦倒的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具有双面性,他迂腐、好吃懒做,却也有着善良的一面。
他喜欢喝酒,在生活已经如此窘迫、甚至去偷书的情况下,也要时不时的去酒店花九文钱“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可是在那样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在“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咸煮笋,或茴香豆,做下酒物”的年代,孩子围住他,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直至所剩无几。
在生活中,他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坚持着自己的尊严,他把自己的感情真诚的对待孩子,但就连孩子都在笑话他,多可悲啊!比他有钱的人,比比皆是,谁又肯花在他们眼中的一点小钱给孩子分茴香豆吃,孔乙己那在藏着落魄外表下的一颗温暖的心,在当时是多难能可贵啊!最后,他因为偷书还是葬送了自己的生命也表明了他的悲剧性,他因封建社会染上的陋习,本不致死,但他却没有明白时代已经变了。
浅谈鲁迅小说中下层典型人物形象
作者: 汤道玲
作者机构: 淮北师范学校,安徽淮北235000
出版物刊名: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页码: 230-230页
主题词: 典型;下层人物;揭露
摘要:文章分析了鲁迅小说中几个比较典型的下层人物形象,如: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
通过分析发现,鲁迅在抨击、揭露封建思想、封建道德“吃人”本质的总主题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等级观念是怎样窒息人的心灵,戕害人的肉体,揭示了旧中国社会思想的冷酷和虚伪,黑暗和麻木,沉滞和落后。
从而全面深刻地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关系。
真正做到了“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浅析孔乙己的形象
浅析孔乙己的形象【摘要】鲁迅先生小说《孔乙己》,作品通过塑造孔乙己的悲剧性格,表现出了封建科举制度是怎样将一个下层知识分子摧残成了一个完全丧失了人的尊严,丧失了起码的生存能力的社会的“多余人”;也通过展现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表现出在封建科举制度的侵蚀下,社会各阶层的人是怎样共同构成一种巨大的、可怕的社会合力,吞噬着人的魂灵。
【关键词】孔乙己形象分析《孔乙己》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上。
在小说中,作者成功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位穷困潦倒、迂腐麻木、懒惰却又不失善良品性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小说全文不足3000字,但却以极其凝练的笔墨,表现了相当深广的思想内容。
一方面,作品通过塑造孔乙己的悲剧性格,表现出了封建科举制度是怎样将一个下层知识分子摧残成了一个完全丧失了人的尊严,丧失了起码的生存能力的社会的“多余人”;另一方面,作品也通过展现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表现出在封建科举制度的侵蚀下,社会各阶层的人是怎样共同构成一种巨大的、可怕的社会合力,吞噬着人的魂灵。
作品在展现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同时,还通过展现环绕在孔乙己周围的环境,从另一个角度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的毒害。
小说构思精巧,语言、动作描写十分细腻生动,讽刺中含着同情,庄谐俱备,读后发人深思。
我从小就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怀有很浓厚的神秘感,后来这种感觉一直跟随我到上大学,毕业后当了中学语文教师,不断加强鲁迅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丰富我对鲁迅先生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所做出的种种伟大贡献的了解。
我初读《孔乙己》,已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只记得主人公可怜可笑,他那一身破旧的长衫,长长的指甲,还有那些半文不白,迂腐得让人听了便发笑的话——“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如今自己教了31年初中语文,每次讲授《孔乙己》,其带给我的心灵震撼是无法言语来表述的。
孔乙已是鲁迅笔下知识群体中不幸的典型人物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鲁迅小说中下层典型人物形象
摘要:论文分析了鲁迅《呐喊》和《彷徨》两个小说集中三个下层典型人物形象,通过塑造这些下层典型人物形象展开了对当时全部的社会环境的描写,从而全面深刻地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关系。
真正做到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人物与环境的统一,“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关键词:下层、典型、人物形象、封建、环境
鲁迅在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集中于对他们悲剧命运的揭示,表现出对下层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对扼杀他们的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的强烈控诉,十分具有典型性,以下作着重探析。
一、辛亥革命前后愚弱农民奴性人格的典型——阿q
《阿q正传》集中地描绘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各种表现。
他很穷,但却常常自夸:“我先前——比你阔得多了。
”“我的儿子会阔得多了!”他用架空的吹嘘,求得精神上的满足。
除做工外,没有人记得起阿q,但当别人说“阿q真能做”时,他不想想自己牛马般的生活,反而感到很高兴。
他头上长了癞头疮,闲人们撩他时,“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打不过人家便“怒目而视”,或者说“你还不配”,仿佛他的癞头疮是一种光荣的标志。
他被人打了,吃了亏,但心里却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也就心满意足了。
精神胜利法被人识破后,闲人们抓住他的辫子逼着他说“人打
畜牲”时,他连忙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吗?”但闲人们并不放,仍旧让他在就近什么地方碰五六个响头。
他挨了打,受了辱,但立刻又想到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状元不也是第一个吗?于是他又觉得胜利了。
他挨了假洋鬼子的打,却转而欺侮小尼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概括来说,阿q 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夸耀过去,幻想未来,盲目的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对屈辱的健忘和向更弱者泄恨。
精神胜利法使得他不能正视自己的处境和地位,安于屈辱的奴隶生活和命运。
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生活在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广大民众奴性人格的集中表现。
它的产生根源:(1)就他自身来说,是政治上受压迫最大(连姓赵的权利都没有),经济上受剥削最重(被剥削到只剩下一条不能再脱的裤子),思想上受毒害最深和人格上受凌辱最惨;而他又孤立无援,目不识丁,主观盲目,瘦弱无力,他受压迫和凌辱而无力反抗,只好用自我麻痹的办法,在精神上寻求安慰。
(2)就他所属的阶级来说,农民落后的生产方式,分散、孤立、闭塞的状况,都妨碍他们正确认识世界。
(3)就中国传统来说,民间长期流传的所谓“圣经圣传”、“遁世主义”、“混世主义”,也是精神胜利的温床。
(4)就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思潮来说,中国历次被帝国主义打败,半封建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统治阶级从上而下产生了严重的精神胜利法,这自然要影响到阿q这样愚弱的农民。
由此看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国民劣根性的集中体现,暴露这些国民性的弱点,旨在唤起“民魂”。
鲁迅正是通过塑造阿q这
个独具特色的典型形象来“暴露国民弱点”,达到了非常深刻的地步。
二、备受封建等级观念和科举制度毒害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孔乙己
鲁迅写孔乙己,主要是写他的穷酸,迂腐的性格特点。
人物出场的第一句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就表明了这一点。
写他的穷酸,迂腐,是最能表现这个出身下层社会的老童生的性格特征的。
他读过书,但是没有爬上去,不能依靠所学的知识来过活,那就必须用劳动来谋生。
可是封建教育不但与劳动相脱离,弄得人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且还教育人们轻视劳动,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就是体力强的人,也不愿意劳动。
不劳动,不能生活,自然越过越穷,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
但讨饭抛头露面,不太光彩,孔乙己自然不愿意干,所以就只好偷。
这种人在社会上已经沦落到非常可怜的地步,可是他还是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还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应该比普通人高一等,处处要显示自己的身份,卖弄“学问”。
这样的人就不能不是又穷又酸,迂腐不堪的人物。
鲁迅写孔乙己,就是抓住这个本质特征来描写的。
活动在咸亨酒店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所中的孔乙己,他的心灵被封建文化的毒汁早已残害致死,对加在自己身上的凌辱,他只有哀求,没有任何一点愤怒和反抗,他带着肉体和精神上的累累伤痕,在周围人们的一片片讥笑声中,离开了那个冷酷的世界,尤其最后
用手走路的形象,更令人惨不忍睹。
他是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典型性的人物与典型的社会环境自然地融为一体,更增强了悲剧的社会批判力量。
三、深受封建礼教迫害和封建迷信毒害的农村劳动妇女典型——祥林嫂
祥林嫂是一个善良、朴实、淳厚的贫苦农村妇女,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的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
从这一典型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孤苦无依的处境、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深刻地反映出造成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客观原因: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造成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主观因素:她们对处于奴隶地位的不自觉。
祥林嫂的悲剧正是发生在这样一个典型的环境之中:旧中国江南农村落后、愚昧、闭塞,吃人的旧制度编织了一张无形但又严严实实的大网。
在这里,有的人吃人,有的人吃了人又被人吃。
祥林嫂则是这一典型环境中完全被人吃的最典型的人物形象。
总之,鲁迅小说在表现这种社会思想状况的过程中,突出了对辛亥革命的表现,对妇女问题的表现,对农民问题和知识分子问题的表现等等。
由于社会思想的沉滞落后、社会群众思想的愚昧麻木,使辛亥革命在夺取政权之后陷入了悲剧的失败;妇女是受封建传统道德摧残最重的一个社会阶层;农民是中国社会中人数最多的一个
阶级,他们不但在政治、经济上受到最惨重的压迫和剥削,在精神上也受到封建思想和封建道德的严重束缚和无情摧残;觉醒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直接联系着中国整个社会思想的改造,没有一个全民性的反封建思想启蒙,他们的个性解放的要求是不可能得到彻底实现的……所以说,鲁迅小说中塑造的下层人物形象系列全面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关系,真正做到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人物与环境的统一,“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参考书目
1、刘泰隆、赵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上下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杨义《鲁迅小说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陈涌《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人民文学出版出版社1984年版。
4、严家炎《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载《文学评论》1981年第5期。
5、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刘谚深《硕维新课标.教详解(高一语文下册)》,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