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态污染物的吸收法净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态污染物的吸收法净化
概念:吸收法是根据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 液体溶剂中物理溶解度和化学反应活性不同 而将混合物分离的一种方法。
特点:优点:效率高、设备简单、一次投资 相对较低等;缺点:产生废液、设备易受腐 蚀。
分类:
物理吸收
化学吸收
9、1 吸收平衡
9、1、1物理吸收平衡 1、气体组分在液相的吸收
rR
如果化学反应进行得极快,根据A组分与反应物B的扩散
速率不同,会使液相浓度分布出现3种情况:
(1)CBL<CKP时,吸收速率 方程如下
NA
K AG (PAG
a bH A
DBL DAL
CBL )
1、化学吸收过程
(1)化学及收过程:①气相反应物从气相主体通过气膜向气 液相界面传递; ②气相反应物从气液相界面向液相传递; ③反应组分在液膜或液相主体内与反应物相遇发生化学反应; ④反应生成的液相产物向液相主体扩散,留存于液相,若生 成气相产物则向相界面扩散; ⑤气相产物自相界面向气相主
体扩散。(与物理吸收过程有何区别?)
A (气)
A(液)+B(液) M(液) 设溶剂中活性组分的初始浓度为CB0,若平衡转化率为x,则溶
液中组分B的平衡浓度为[B]=CB0(1-x),而生成物M的平衡 浓度为[M]=CB0x,CA=[A]+CB0x,
又 K=[M]/([A][B])=x/([A](1–x)) 又有[A]=HAPA*,代入上式得
NA=DAG/ZG(PAG–PAi)=kAG(PAG–PAi)
NA=DAl/ZL(CAi–CAL)=kAl(CAi–CAL)
CAi=HAPAi
NA=KAG(PAG–PA*)
NA=KAL(CA*–CAL)
其中:
吸收过程速率方程
1/KAG=1/kAG+1/(kALHA), PA*=CAL/HA 1/KAL=1/kAL+HA/kAG,
混合气体
吸收
(可吸收组分) 解吸
吸收剂 (液相)
溶解度: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吸收过程的
速率和解吸过程的速率相等时气体溶质在液相中 的含量称为该气体的平衡溶解度,在同一系统中 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
2、享利定律
Pi* = Ei xi
式中: Pi* ——气相组分的分压,Pa; xi——组分溶 液于溶剂中的浓度,摩尔分率; Ei——享利系数, 其大小随物系的特性和温度而异,单位与压力单位 一致,反应了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小,在温度 和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对一定的物系为一常数;*— —为平衡状态。
倍。
2、被吸收组分在溶液中离解 A(气)
A(液)
M++N-
则
[源自文库]物理平衡 =HAPA* [A]化学消耗=[M+]=(K[A]物理平衡 )0.5
CA=[A]物理平衡 +[A]化学消耗 =HAPA*+(KHAPA*) 0.5
例题:例8-1,见教材P141。 3、被吸收组分与溶剂中活性组分作用
(3)应用条件:在系统压力不太高、温度不太低、 溶解气体不与液体起化学反应时,难溶气体、中溶 和易溶气体在液相溶解度较低时可认为遵守享利定 律。
9、1、2有化学反应存在的气液相平衡
设气态污染物A与吸收液中所含组分B,C发生反应:
aA + bB+ cC+ …
mM + nN+ …
气态污染物A在溶液中的转化过程:
(无扩散阻力)
体 气膜 相界面 液膜 液相主体
(气膜阻力(无传质阻力)(液膜阻力)(无扩散阻力)
(3)传质推动力:气膜内传质推动力:PAG-PAi;液膜内传质 推动力:CAi-CAL
PAG 气相主体
气膜 液膜 界面
传质方向
CAL PAL Z0 ZL
液相主体 ZAL
双膜理论模型
2、吸收过程速率
PA*=x/(KHA(1–x)) 若物理溶解量与化学溶解量相比可忽略,令K1=KHA,表征带有
化学反应的气液平衡,得
CA≈xCB0=CB0K1PA*/(1+K1PA*) <CB0
9、2 吸收速率
9、2、1物理吸收速率 1、双膜理论(由刘易斯和怀特曼提出) (1)组成:气相主体+气膜+相界面+液膜+液相主体 (2)气体的吸收过程:被吸收组分 气相主
1、被吸收组分A 与溶剂相互作用 A (气)
A(液)+B(溶剂) 由亨利定律
M(液)
[A] 物理平衡=HAPA* 由化学平衡
[A]化学消耗=[M] =K [B][A]物理平衡 故
CA=(1+K[B])HAPA*
变形后得
PA*= CA /(HA(1+K[B])) (化学吸收)
Pi*= CA/ HA(物理吸收) 比较上式发现:由于化学反应使溶解度系数增大至(1+K[B])
动力学控制:传质速率>>化学 反应速率
(2)控制步骤 扩散控制:传质速率<<化学 反应速率
动力学与扩散同时控制
(3)传质速率 气膜:教材中公式(8-23)
的表示 相界面:亨利定律
29)
液膜(过程稳定时):费克定律,教材公式(8-
2、极快速不可逆化学反应的吸收过程(扩散控制)
对于典型的气液相反应
aA(气相)+bB(液相)
aA(气)
aA(液) + bB+ cC+ …
mM + nN+ …
气态污染物的总溶解量
CA=[A]物理平衡+[A]化学平衡 其中
[A]物理平衡=HAP*A [A]化学消耗:在达到化学平衡时,根据化学平衡常数K和反应前
后某种反应物浓度的变化可以求出生成物浓度,再由化学反 应方程式即可求出[A]化学消耗。 下面讨论几种特殊情况:
CA*=HAPAG
气膜控制:气膜阻力>液膜阻力 物理吸收类型
液膜控制:气膜阻力<液膜阻力 提高过程吸收速率的措施: 1、提高气液相对运动速度,以减小气膜和液膜的厚度; 2、增大供液量,降低液相吸收速度,以增大吸收推动力; 3、增大气液接触面积; 4、选用对吸收质溶解度大的吸收剂。
9、2、2 伴有化学反应的吸收速率
(1)前提:液相为理想溶液、气相为理想气体、溶 液温度高于气体临界温度。
(2)当溶质浓度用摩尔浓度来表示时
Pi*=Ci/Hi 故
Hi=ρL/(MLEi)
式中: Ci——单位体积吸收剂中溶质的摩尔数,kmol/m3; Hi——溶解度系数,kmol/(N.m); ρL,ML——纯溶剂的密
度(kg/m3)和摩尔质量(kg/kmol)。
概念:吸收法是根据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 液体溶剂中物理溶解度和化学反应活性不同 而将混合物分离的一种方法。
特点:优点:效率高、设备简单、一次投资 相对较低等;缺点:产生废液、设备易受腐 蚀。
分类:
物理吸收
化学吸收
9、1 吸收平衡
9、1、1物理吸收平衡 1、气体组分在液相的吸收
rR
如果化学反应进行得极快,根据A组分与反应物B的扩散
速率不同,会使液相浓度分布出现3种情况:
(1)CBL<CKP时,吸收速率 方程如下
NA
K AG (PAG
a bH A
DBL DAL
CBL )
1、化学吸收过程
(1)化学及收过程:①气相反应物从气相主体通过气膜向气 液相界面传递; ②气相反应物从气液相界面向液相传递; ③反应组分在液膜或液相主体内与反应物相遇发生化学反应; ④反应生成的液相产物向液相主体扩散,留存于液相,若生 成气相产物则向相界面扩散; ⑤气相产物自相界面向气相主
体扩散。(与物理吸收过程有何区别?)
A (气)
A(液)+B(液) M(液) 设溶剂中活性组分的初始浓度为CB0,若平衡转化率为x,则溶
液中组分B的平衡浓度为[B]=CB0(1-x),而生成物M的平衡 浓度为[M]=CB0x,CA=[A]+CB0x,
又 K=[M]/([A][B])=x/([A](1–x)) 又有[A]=HAPA*,代入上式得
NA=DAG/ZG(PAG–PAi)=kAG(PAG–PAi)
NA=DAl/ZL(CAi–CAL)=kAl(CAi–CAL)
CAi=HAPAi
NA=KAG(PAG–PA*)
NA=KAL(CA*–CAL)
其中:
吸收过程速率方程
1/KAG=1/kAG+1/(kALHA), PA*=CAL/HA 1/KAL=1/kAL+HA/kAG,
混合气体
吸收
(可吸收组分) 解吸
吸收剂 (液相)
溶解度: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吸收过程的
速率和解吸过程的速率相等时气体溶质在液相中 的含量称为该气体的平衡溶解度,在同一系统中 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
2、享利定律
Pi* = Ei xi
式中: Pi* ——气相组分的分压,Pa; xi——组分溶 液于溶剂中的浓度,摩尔分率; Ei——享利系数, 其大小随物系的特性和温度而异,单位与压力单位 一致,反应了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小,在温度 和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对一定的物系为一常数;*— —为平衡状态。
倍。
2、被吸收组分在溶液中离解 A(气)
A(液)
M++N-
则
[源自文库]物理平衡 =HAPA* [A]化学消耗=[M+]=(K[A]物理平衡 )0.5
CA=[A]物理平衡 +[A]化学消耗 =HAPA*+(KHAPA*) 0.5
例题:例8-1,见教材P141。 3、被吸收组分与溶剂中活性组分作用
(3)应用条件:在系统压力不太高、温度不太低、 溶解气体不与液体起化学反应时,难溶气体、中溶 和易溶气体在液相溶解度较低时可认为遵守享利定 律。
9、1、2有化学反应存在的气液相平衡
设气态污染物A与吸收液中所含组分B,C发生反应:
aA + bB+ cC+ …
mM + nN+ …
气态污染物A在溶液中的转化过程:
(无扩散阻力)
体 气膜 相界面 液膜 液相主体
(气膜阻力(无传质阻力)(液膜阻力)(无扩散阻力)
(3)传质推动力:气膜内传质推动力:PAG-PAi;液膜内传质 推动力:CAi-CAL
PAG 气相主体
气膜 液膜 界面
传质方向
CAL PAL Z0 ZL
液相主体 ZAL
双膜理论模型
2、吸收过程速率
PA*=x/(KHA(1–x)) 若物理溶解量与化学溶解量相比可忽略,令K1=KHA,表征带有
化学反应的气液平衡,得
CA≈xCB0=CB0K1PA*/(1+K1PA*) <CB0
9、2 吸收速率
9、2、1物理吸收速率 1、双膜理论(由刘易斯和怀特曼提出) (1)组成:气相主体+气膜+相界面+液膜+液相主体 (2)气体的吸收过程:被吸收组分 气相主
1、被吸收组分A 与溶剂相互作用 A (气)
A(液)+B(溶剂) 由亨利定律
M(液)
[A] 物理平衡=HAPA* 由化学平衡
[A]化学消耗=[M] =K [B][A]物理平衡 故
CA=(1+K[B])HAPA*
变形后得
PA*= CA /(HA(1+K[B])) (化学吸收)
Pi*= CA/ HA(物理吸收) 比较上式发现:由于化学反应使溶解度系数增大至(1+K[B])
动力学控制:传质速率>>化学 反应速率
(2)控制步骤 扩散控制:传质速率<<化学 反应速率
动力学与扩散同时控制
(3)传质速率 气膜:教材中公式(8-23)
的表示 相界面:亨利定律
29)
液膜(过程稳定时):费克定律,教材公式(8-
2、极快速不可逆化学反应的吸收过程(扩散控制)
对于典型的气液相反应
aA(气相)+bB(液相)
aA(气)
aA(液) + bB+ cC+ …
mM + nN+ …
气态污染物的总溶解量
CA=[A]物理平衡+[A]化学平衡 其中
[A]物理平衡=HAP*A [A]化学消耗:在达到化学平衡时,根据化学平衡常数K和反应前
后某种反应物浓度的变化可以求出生成物浓度,再由化学反 应方程式即可求出[A]化学消耗。 下面讨论几种特殊情况:
CA*=HAPAG
气膜控制:气膜阻力>液膜阻力 物理吸收类型
液膜控制:气膜阻力<液膜阻力 提高过程吸收速率的措施: 1、提高气液相对运动速度,以减小气膜和液膜的厚度; 2、增大供液量,降低液相吸收速度,以增大吸收推动力; 3、增大气液接触面积; 4、选用对吸收质溶解度大的吸收剂。
9、2、2 伴有化学反应的吸收速率
(1)前提:液相为理想溶液、气相为理想气体、溶 液温度高于气体临界温度。
(2)当溶质浓度用摩尔浓度来表示时
Pi*=Ci/Hi 故
Hi=ρL/(MLEi)
式中: Ci——单位体积吸收剂中溶质的摩尔数,kmol/m3; Hi——溶解度系数,kmol/(N.m); ρL,ML——纯溶剂的密
度(kg/m3)和摩尔质量(kg/km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