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天命论的成因探究
《论语》中孔子的天命鬼神观念
关键词:
《论语》;孔子;天;天命;鬼神
Abstract
This text tries to make comparison of the usages for reference from the commentaries,written by the Confucian scholars in the past dynasties,on the book of the Analects,at analysis and sunlmary in the commentaries,re—examination the ideas of Heaven,the Mandate of Heaven,gods and ghosts of Confucius on the book of the Analects.
Key words:the Analects,Confucius,Heaven,the Mandate of Heaven,gods and ghosts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 示了谢意。
本论文未必能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愿对解决这个问题能够作出自己的一点贡二问题的解决方法我发现该领域的现代研究多数是根据某个儒者对论语的注疏或直接依据个人对论语原文的理解来分析孔子的天命鬼神观念并没有对历代儒者关于论语的注疏作一个全面而具体的分析与总结也正由于此对论语中的同一句话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以至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天,天命、鬼神,都属于中国古代哲学和 宗教问题中那些最重要的范畴之列。因此,孔子关于天的观念,对待天命鬼神的 态度,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关 系到中国哲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性质问题。所以这些问题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解 决。
孔子和孟子的天命观
孔子和孟子的天命观孔子和孟子的天命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他们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孔子和孟子的天命观的简要概述。
一、孔子的天命观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
在他的思想中,天命是一个核心概念。
他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神,是人类社会的创造者和支配者。
天命是指天的意志和命令,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孔子的天命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天命决定人类社会的兴衰治乱。
孔子认为,天命的体现是通过君王的德行和治理能力来实现的。
如果君王有德行、有能力,国家就会繁荣昌盛;反之,国家就会衰败混乱。
因此,孔子主张君王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实现天命的体现。
2.天命是人类命运的决定因素。
孔子认为,人类的命运是由天命决定的。
人们应该顺应天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要违背天意。
同时,孔子也强调人的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命运。
3.天命观与道德伦理相结合。
孔子认为,天命是道德伦理的基础。
人们应该遵循天命,遵守道德规范,做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人。
同时,孔子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助精神,认为人们应该相互关爱、相互帮助。
二、孟子的天命观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天命观与孔子的天命观一脉相承,但在某些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
以下是关于孟子天命观的简要概述:1.天命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
孟子认为,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权威。
人们应该遵循天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要违背天意。
2.天命与人性相连。
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是人类命运的决定因素之一。
同时,孟子也认为人性与天命相连,人性是天命在人类身上的体现。
因此,孟子主张通过培养人性来实现天命的体现。
3.天命观与政治伦理相结合。
孟子认为,政治伦理是天命在政治上的体现。
君王应该遵循天命,实行仁政,关注民生福祉。
同时,臣民也应该遵循天命,忠诚于国家和君王。
论孔子的天命鬼神观
明,作元后 ,元后作 民父母 。 (尚书 ・ ” 《 泰誓上》 “ ) 天佑 下 民 ,作之 君 ,作之 师 ,惟 其 克相上 帝 ,宠 绥 四方 。 ” (尚书 ・ 誓J》 “ 《 泰 二 ) 天子”所要做 的就是 “ 民父母 ” 作 、
“ 相 上帝 ” 克 ,因 为 “ 矜 于 民 , 民之 所 欲 ,天 必 从 之 ” 天 (尚 书 ・ 誓 》 。 “ 子 ” 当顺 从 “ ” 《 泰 匕) 天 天 ,以 “ ” 的 意 天 志 为意 志 。 “ ”是 爱 护 民众 的 , “ 子 ”亦要 爱 护 民众 。 天 天
21年 8 00 月
安 康 学 院学 报
J u n o k n ie s or ̄ f An a gUn v r
Aug2 0 .01 V0. 122 No 4
第2 2卷第 4期
论孔子的天命鬼神观
蔡 瑞 雪
( 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 ,陕西 西安 7 0 6 ) 10 2
、
孔子对 “ 天” 的理解
孔 子对 “ ”的 理解 与 其 所处 时代 的思 想 背 景 有 着 密 天
“ ”以民众 的意志作 为赏罚的根据 ,人 民要求 的事 “ 天 天”
切的联系。三代以来 , “ ”的涵义是在不断变化的 ,尽 天 管这种变化很微妙。夏代文献不足 ,但从 《 墨子 ・ 兼爱下》 所引的 《 尚书》 古佚文 《 禹誓》 来看 ,夏代 已经产生了至 上神 的观念… 。殷代惯用 “ 、 “ 帝” 上帝 ”来指称至上神 。 殷人观念中的至上神 “ 帝”是能呼风唤雨 ,掌管人间一 切
敬 地 祈祷 贞 问 ,通 过 大 量 的 祭 祀 来 取 悦 。而 周 人 的 “ ” 天 是有 道 德原则 的 : “ 皇天 无 亲 ,惟 德 是 辅 。 (尚 书 ・ 仲 ” 《 蔡
孔子的“天才天命”观
孔⼦的“天才天命”观在《论语》中,是找不出“天才”⼆字来的,孔⼦没有说过“天才”⼆字,也未曾提过“天才”论。
他说得⽐较多的乃是“天命”。
最著名的便是“为政”篇中的⼀章:“⼦⽈:‘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逾矩。
’”所谓“天命”,按照辞书的解释,指的是上天的意志,也指上天主宰之下的⼈们的命运。
孔⼦“退⽽修诗书礼乐”,在他“修”的“书”即《尚书》中,就多有“天命”与“上天”之说。
五经中的《易经》,似乎还是⼈之“通”天的⼀种⼿段。
孔⼦是不信⿁神的,所谓“⼦不语怪、⼒、乱、神”,所谓“敬⿁神⽽远之”,都透露着这样的信息,对于这⼀点,鲁迅曾实事求是地予以充分肯定,他说过:“孔丘先⽣确是伟⼤,⽣在巫⿁势⼒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神。
”(《鲁迅全集》第1卷P192)但世间是否真有所谓的“天命”,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孔⼦是相当⽭盾的。
你可以找出孔⼦⾃⼰说过的话,来证明孔⼦相信“天命”。
例如,孔⼦“畏于匡”之时,想到的就是“天命”,即上天的旨意,他说:“周⽂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化不都体现在我的⾝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化,那么匡⼈⼜能把我怎么样呢?”(参见《论语·泰伯》)⼦服景伯将孔⼦的学⽣公伯寮投靠季孙并向季孙告发⼦路的事告诉孔⼦时,孔⼦想到的也是“天命”,那时他说:“道能够得到推⾏,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也是天命决定的。
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参见《论语·宪问》)孔⼦还说:“君⼦有三畏:畏天命,畏⼤⼈,畏圣⼈之⾔。
⼩⼈不知天命⽽不畏也,狎⼤⼈,侮圣⼈之⾔。
”所以,说孔⼦根本不信“天命”,这是说不过去的。
但对于“天命”,孔⼦确有⾃⼰的疑惑。
他与⼦贡有⼀段对话,透露的就是这样的信息。
“⼦⽈:‘予欲⽆⾔。
’⼦贡⽈:‘⼦如不⾔,则⼩⼦何述焉?’⼦⽈:‘天何⾔哉?四时⾏焉,百物⽣焉,天何⾔哉?’”(《论语·阳货》)这只是孔⼦与⾃⼰的学⽣⽆意间说到的⼀句话,不是他正⼉⼋经讨伐“天命”论的檄⽂,但在那个时代,能够毫不讳⾔地说出这句实话,说穿这种实情,也是相当了不起的。
高三历史选修4_学术观点:孔子的天命观
学术观点:孔子的天命观
一种观点认为孔子的天命观有进步意义。
自西周时期始,天命论观点一直占统治地位,天是人格化了的神。
到了孔子时代,虽然他也讲天命,但并没把天人格化,甚至在不少地方还表现出对天、对命的怀疑,他的仁学思想的提出,就是引导人们从对天国的崇尚转向求助于人的主观精神。
孔子也讲“命”,但这种“命”是一种超然的神秘力量,它就存在于人世间,体现于国家兴亡、人事变革之中。
这其实是用神秘的字眼去形容那种当时无法认识的客观规律。
在当时天命论盛行的情况下,仁学对人的肯定,对理性的强调,无疑是对传统天命论作出了大胆挑战,也作了某些否定。
尽管这种挑战是不自觉的,但仍有积极意义。
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的天命观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没有脱离宗教有神论的藩篱,把好人不得好报归之于天命,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归之于天命。
另一方面孔子天命观中有新因素,认为天意是通过自然界的运行变化反映出来。
孔子对天进行非人格化的改造,使其有可能超越殷周的天命观。
在孔子的天命观中,天命主要不是指天主宰人类的生命寿夭、凶吉祸福、贫富贵贱,而是指天赋予人以某种东西。
如“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当然,这也说明孔子尚未逃出天命的窠臼。
1/ 1。
论孔子之后儒家天命观的发展与演变
论孔子之后儒家天命观的发展与演变
孔子之后,儒家天命观经历了由传统到改革的发展和演变。
首先,儒家传统天命观被改革,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例如,墨子在《墨子问道》中提出了“以仁治天下”的理念,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应该以仁治天下的责任。
同时,孟子也提出了“以义治天下”的理念,强调了义政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应该以义治天下的责任。
其次,儒家传统天命观也受到了政治思想的影响,并发展出了更加现代化的观念。
例如,韩非子在《韩非子》中提出了“以法治天下”的理念,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应该以法治天下的责任。
同时,老子也提出了“以道治天下”的理念,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应该以道治天下的责任。
最后,儒家传统天命观也受到了现代思想的影响,并发展出了更加现代化的观念。
例如,梁启超在《新义安息》中提出了“以民为本”的理念,强调了民主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应该以民主治理天下的责任。
同时,鲁迅也提出了“以理想治天下”的理念,强调了理想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应该以理想治天下的责任。
总之,儒家传统天命观经历了由传统到改革的发展和演变,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并受到了政治思想和现代思想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更加现代化的观念。
敬天、知命、畏天命——孔子“天命观”详析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1期2017年1月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Soc.Sci.Edit. )Vol.37 No.1Jan.2017•哲学研究. D01:10.3969/j.i n.l003-0964.2017.01.007敬天、知命、畏天命—孔子“天命观”详析赵婧(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要:“天命观”是儒家哲学中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之一,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建构的以 “仁”“礼”为核心的儒学体系,渗透着敬天、知命、畏天命的“天命观”思想。
孔子的“天命观”是相 信天命但更注重人事,充满着关注现实和人生的务实精神。
其中,对“天”的态度,是敬;而语及 “命”时,多和人事结合起来,强调如何在“天”意的指导下,更好地处理人事,因此更注重的是在“天 意”之下的现实的生活。
其对“天命”的叙述,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成分,实开董仲舒“天人合一”理论之先河。
孔子敬天,因而重祭祀;知命,因而重现实生活;畏天命,才“敬鬼神而远之”。
可以说 孔子以天命观为基础,建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价值体系。
关键词:孔子;《论语》;天命观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0964 (2017) 01-0030-04“天命观”是儒家哲学中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之 一,也是儒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作为儒学的 创始人,其建构的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学体系,渗 透着敬天、知命、畏天命的“天命观”思想。
据统计, 《论语》言“仁”04次,言“礼”4次,言“天”9次,言 “命”1次。
可以说,仁义”是孔子儒学思想的核心,而“天命观”思想则是他儒学理论的基点。
因此,关注 并探讨孔子的“天命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事实上,学界对于孔子“天命观”的探讨分歧很 大,并且一直未曾停歇。
许多学者专注于孔子“天命 观”性质的探讨:有的认为是唯物,有的认为是唯心,还有认为唯心中包含唯物的成分,或者唯心中包含唯 物的成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①。
论孔子的崇古与天命思想
论孔子的崇古与天命思想在先秦崇古观念的背景中,孔子缘于对社会秩序的关怀,在一定程度上借助古制传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此种品格在《公羊传》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论语》亦表明其崇古的态度。
同时,在《论语》和《公羊传》中也显示了孔子理想的天命根据,天命是孔子推行其政治理想的信念所在。
标签:孔子;崇古;天命崇古观念的形成,与社会文化的积累有关,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孔子的崇古思想便在此背景下产生。
在《公羊传》和《论语》中,不但表明了孔子的崇古思想,而且还透露出了其超越的天命根源。
一、先秦的崇古观念崇古不外是推崇古代经验,以及古代人格典范。
就古代经验而言,常表现为对典籍的重视。
中国人的典籍意识很早就有,例如《尚书·多士》就有“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早期的典籍意识是春秋战国以后经典及经的观念形成的前奏。
典籍中含有先前人们的经验总结,是文明传承的载体,典籍的形成表明了人们对以往政教经验的尊重。
而理想的人格典范,则表现为一种圣王、仁人观念,典籍与圣王的关系相当紧密,在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中,整体上弥散着一种古代圣王观念,这种观念在当时思想家对历史典籍中的圣王事迹和言论的不断重提中得到强化。
在先秦诸子思想开启的过程中,崇古的观念已然形成了一种表达思想的背景,《墨子·公孟》中,墨子批评公孟子曰:“子法周而未法夏也,子之古非古也。
”最能体现这种特征。
考察春秋战国的典籍对古代的称引,便会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例如,《墨子》引《诗》者十则,引《书》者29则,特别是引《书》者,多与传世本相异,此种相异,未必是《墨子》有误引,罗根泽谓:“古人引书,不沾沾于旧文,故字句每有改窜,然悬殊至此,则不能一委于引者所改窜也。
”[1]说明在墨子时代,《诗》、《书》等典籍的内容可能远比传世内容丰富,亦可以想见当时典籍有相当程度的流布。
对此,在《左氏》、《国语》、《论语》、《孟子》、《荀子》等作品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形,并且常有引用古代人物、圣王之语的情况。
浅谈孔子天命观
浅谈孔子天命观内容摘要:天命观作为孔子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但由于史料匮乏,社会环境复杂等等原因历来饱受争议。
是否信奉鬼神之说,天命与人事的主宰支配关系等问题即都源于对孔子天命观的研究和思考.本文将从孔子天命观的思想源头、本质和现世意义等方面,结合大家之说,浅谈笔者对孔子天命观的认识。
关键字:孔子;天命观;儒家思想一、孔子天命观的思想起源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了对祭祀的记载,甚至有人认为汉字的产生顺应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祭祀制度。
殷商时代,祭祀卜筮之风达到一个高峰。
据已经出土的文物,我们不难得出“殷人万事求卜”,“卜"即叩问天神之命。
在科技尚未萌芽之时,对天命鬼神的这些祭祀活动并非是现代人看来的一种仪式,而是整个民族的命脉与精神支柱.这种超越感知能力的力量在解决未解的现实问题时,往往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因而人们对此的推崇可想而知。
最明显的便是周对殷商的氏族宗教制度的因袭继承,即所谓“周因于殷礼”.周朝对天命的重视程度不减反盛。
在《周书·康诰》中有:“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此中提及的天帝关系,即反映了周人的天命观。
引用郭沫若先生对周人天命观的总结:“宇宙之上有至上神主宰,曰天,曰皇天,曰皇天王……上帝能命,有赐人以福佑,有威可畏,祸乱自天而降。
帝之所在曰帝所,亦曰上,亦曰天。
人受命于天曰命.死后其灵不灭曰严,亦谓之鬼,能降子孙以福佑.1"而孔子正是生活在这样宗教祭祀氛围浓烈的东周时期,其思想的诞生基础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其生活的环境和文化氛围。
由此,孔子天命观的思想来源决定了孔子不会如一些学者认为的不信天命,甚至唯物思想。
相反,孔子之天命观最基本的便是对鬼神天命的认同,推崇“敬天事鬼神"之礼。
又以《论语》为例,据统计其中记录孔子“论天”12次,“论命”5次,可见对于天命鬼神一说,孔子并非完全摒弃不谈,还是颇有见地的。
二、孔子天命观的本质内容和特点孔子的天命观虽然源于周的祭祀宗族礼仪,但并非完全认同和吸收.相比周人对鬼神的盲目迷信和绝对服从,孔子对待天和鬼神是敬而不耽,信而不淫.首先,在对“天命”的定义上,孔子并不将天归为一种喜怒无常,无德无仁的主宰,并非是需要过分谄媚才能满足的对象。
孔子“天命观”论文
孔子“天命观”浅析摘要:孔子的天命观,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理论之一,但理论界对此仍持较多的争论和异议。
本文旨在以《论语》为研究的文本依据,通过梳理学者对孔子“天命观”的不同解释,阐述笔者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并进一步将孔子的天命观与中国传统的天命观、西方宗教中的天神,以及马恩唯物辩证法中的相关方面作简略比较和分析,从而揭示孔子天命观的本质所在。
关键词:孔子;《论语》;天命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020-01《论语》中与“天命”有关的“天”,共出现十二处,与“天”相关的有十五处。
一般认为,天有三重含义:一是自然之天。
也就是我们头顶上的浩瀚苍穹。
二是超越之天。
即把天当作超自然的至高无上的人格神,它有意志并能主宰和支配一切。
三是根源之天。
在此,宇宙的本源已没有作为意志主宰之天的意义,被看作自然的是人性的依据,道德的依据。
后两者也就是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提到的命运之天(或主宰之天)和义理之天。
《论语》中与“命”有关的论述可见于《雍也》、《泰伯》、《子罕》、《先进》、《宪问》、《季氏》等篇。
“天命”仅在《为政》和《季氏》篇中有两处出现。
关于“天命”一词,朱熹的定义是:天命,即天道流行而赋予物者也,乃事物所以当然只故也。
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
然而孔子讲天命,并不代表他就是迷信的,是天神论者,相反,他对诸如天命、鬼神之类大都持存而不论的态度,他未说信也未说不信。
这大概是孔子认识到了人由于历史局限而带来的思想的局限,以及他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严谨的治学态度,所以他存而不论。
此外,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在当时大都信神的社会中,孔子要贯彻实现他的思想政见,即使他不信,他也不会明言,而只是回避。
从天命观的发展历程来看,孔子以前的殷商传统思想认为,“天”是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是一种看不见的支配人类生活的力量,具有不可质疑的绝对权威性。
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人们思想的落后和局限性。
浅析孔子的天命观
浅析孔子的天命观1000字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哲人,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其中之一便是天命观。
他认为人类的生命之路是被天命所决定,相信天命可以指导人类的行为,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本文将从若干方面进行分析孔子的天命观。
首先,孔子的天命观来源于传统的儒家思想,包括仁爱、礼义、忠诚、孝道等等。
这些思想并不是孔子所独创,而是儒家学派几位先贤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重要思想。
孔子的天命观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受到了道家思想、阴阳五行等其他思想的影响和融合。
其次,孔子的天命观注重人与天的关系,强调天命的正义和不可抗拒性。
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应当与天道相符,否则就会遭到天道的惩罚。
天命就像一个无形的法则,它可以调整人类社会的秩序和纠正人类的错误行为,以达到大道的和谐。
再次,孔子的天命观强调人类的责任,使人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和时间。
孔子认为,在天命的引导下,人类有责任成为道德之人,影响周围的人并向更高的境界发展。
通过成为道德之人,人类也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更准确地辨明人生的价值和目标。
最后,孔子的天命观表明了一种文化价值观。
孔子的天命观深化了中国尊重先祖和自然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生。
这种文化价值观穿透了中国古代社会,影响了现代社会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
总之,孔子的天命观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之一。
它不仅深刻影响了封建社会,还为现今人类社会所崇尚和借鉴。
孔子的天命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宝贵的智慧,具有不朽的文化价值。
略论孔子的天命观
畲 反 思 或 者 祝 儒 擎 的 精神 压 程 的暹 辑 起 黠 是 前 儒 擎 社 畲 的 巫 觋 祭 祀 文化 ( 商 畸 期 ) 其 中 引餮 的檀 柴 文 化 ( 周 峙 期 ) 夏 及 西 ,
乃佑 命 成 汤 . 黜夏 命 。 受 罪 浮於 桀 。 丧元 良 , 虐辣 辅 。 己 降 惟 剥 贼 蓿
由此 而 引 髅 的 社 舍 秩 序 的 棰 度 混 乱 和 社 畲 行 南 的 普 遍 失 筢 。
孔 子 一 方 面 追 慕 西 周 的 骚逵 褪 棠 文明 ,周 监 於 二 代 ,谬 谬乎 “
物 父母 , 人 莴物 之 霞 。 惟 直聪 明 , 元 後 , 後 作 民父 母 。 商 王 受 , 作 元 今
弗 敬 上 天 , 炎下 民。 湎 冒 色 , 行 暴 虐 , 降 沈 敢 罪人 以族 , 人 以世 , 官 惟
宫室、 台榭 、 陂池 、 侈服 , 以残 害 于 儒 莴姓 。焚 炙 忠 良, 剔 孕婶 。皇 刳
封 西 周 褴 檠 文 明 作 出全 面 而 深 刻 的 反思 ,而 遣 j 思 不 可 避 l 重反
古典文 学
略论 孔子 的天 命观
路 振 召
( 京 大 学 , 京 10 7 ) 北 北 08 1
摘 要 :殷 因 于 夏 檀 , “ 所损 益 , 知 也 。 周 因 于 殷 檀 , 损 可 所 益, 可知 也 。 或 罐 周 者 , 百 世 , 其 碓 可知 也 。 遣 正就 明 先秦 “ ” 儒 擘 式 的社 合 反 思或 者就 儒 擎 的精 神 蜃 程 的 遥 辑起 黠是 前儒 擎 社 合 的 巫 现 祭 祀 文 化 ( 商 时 期 ) 其 中 引餮 的檀 柒 文 化 ( 夏 及 西 周 时 期 ) 而儒 擘精 神 思 考 的 直接 母 题 是 西 周 檀 柒 文化 。 ” ,
孔子“天命”的含义
孔⼦“天命”的含义仁学探微——《论语》《⼤学》解析第七篇论天命第七篇论天命第⼀章孔⼦“天命”的含义⼀、孔⼦“命”的哲学性质 孔⼦“与命”,经常传述“命”的哲学。
“夫⼦之⾔性与天道”(《公冶长》),孔⼦所⾔之“天道”,显然是指关于世界观⽅⾯的学问的。
在孔⼦那⾥,“天命”与“天道”有何区别?由于“天道”⼀词出⾃⼦贡之⼝,《论语》记载孔⼦多⾔“命”⽽未⾔“天道”术语,似乎,“天道”是⼦贡对孔⼦关于世界观的学问的⼀种概括。
春秋时,以“天道”概括关于世界观问题者,现代学者多认为属于唯物主义者。
如何判断孔⼦“命”的哲学的性质?如果先了解孔⼦的认识论思想,然后再来讨论其“与命”的思想,其“命”的哲学性质便容易判定了。
孔⼦明确指出,⼈只有通过“学”然后才有可能“知命”、“知天”。
《宪问》记载:⼦⽈:“莫我知也夫!”⼦贡⽈:“何为其莫知⼦也?”⼦⽈:“不怨天,不尤⼈,下学⽽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领袖⼈物命中注定孤独,因其“知”为普通⼈所不及。
君⼦睿智在于能做到“下学⽽上达”。
有此理智,便“不怨天,不尤⼈”。
“上达”者,谓上达“天命”。
孔⼦认为“命”可知,⽽且认为君⼦是把“知命”作为⼀条重要的修养对待的。
《尧⽈》记载:⼦⽈:“不知命,⽆以为君⼦也……”强调“命”的可知性本⾝就说明孔⼦关于“与命”的思想与神秘的客观唯⼼主义的天命论不是⼀个哲学体系。
实际上,“知命”这⼀概念不是孔⼦最先提出来的,《诗经·庸·餟⾍东》中就批评⼀个⼥⼦私奔的思想根源就是“不知命也”,即不懂得应当如何⽣活之义。
古之⾔“命”者,未必就是指不可测度的由上苍主宰的命运。
关于“学⽽知命”的思想,《为政》篇所记载的孔⼦谈⾃⼰认识和掌握、运⽤客观事物规律⽔平的提⾼过程的这段论语,反映得很清楚: ⼦⽈:“吾⼗有1五⽽志于学,三⼗⽽⽴2,四⼗⽽不惑,五⼗⽽知天命3,六⼗⽽⽿顺4,七⼗⽽从⼼所欲,不逾矩5。
” 注释:1. 有——同“⼜”。
刘向雄:孔子的“天命观”浅论
孔子的“天命观”刘向雄天之高远寥廓,在科学尚未昌明的古代社会,很容易对这遥不可及的天产生种种幻想,自万物有灵观念的普遍性出发,中国古代将天上的云彩、雨雪、蓝天、闪电雷鸣等自然现象赋予人格性的存在,并对之产生敬畏之情,而天自身,由于其至高至宽,无限扩展,模糊不清而恍惚,无法赋予天一个具体的人格形态而顶礼膜拜。
古希腊在这方面显然想象力更丰富,虽同样承继万物有灵的观念,却与中国的承继方式不同,古希腊人眼中,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情感被赋予了神性,天上的诸神有司,却不重视风雨雷电这些自然现象,诸神各司其职,还有一个君王般的宙斯并不严格地掌握着至高的权力又惧内的至高神,诸神的优点和缺点一览无遗,很人性化的神,想来这是古希腊特有的幽默。
基督教中,创世者上帝本身也没有形体的描述,其子圣子耶稣则有着人的形体,后来的基督教思想家论证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从而使上帝也存有着人的形体,可以成为顶礼膜拜的对象;至于其他宗教,人格神及其形象的存在是其主要特征(或神、或最高宗教领袖崇拜)。
回到中国文化论及的天,这“天”,没有形体,没有性格,只有权力和运行的道,而这权力也不是可以一二三四地数清楚的,总体都是模糊不清,因而人们对天心存敬畏却难以膜拜,或者说,因为其无所不在,无所不可膜拜,也就降低了其至高的地位。
日常生活中,对天的态度,可以心存感激,也可以张口咒骂,而不必担心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
孔子所思,显然没有超出他所处的时代,但他对于人事的重视,对人的能动性的重视,相对于在夏商周以来时兴由占卜决定行动,以祭祀来作为生活的主要方面来说,有着很大的进步,至少,他回避着天、天命的规定性和对日常生活的约束,把个人的精力放在伦理政治和教育上,放在学生的成人和自我实现上,单此一点,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在孔子的论述中,仍有论及天及天命的观点,这些话语对于僵化的哲学史的编撰者来说,无异于寻找到一块“基石”,他们认为任何哲学家、思想家都首先要论述其世界观,因为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价值观,多么荒谬的决定论!是否一定要首先成为一个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的划分之后,才能有其思想和哲学?在我看来,唯物主义冷冰而漠视人的能动性,唯心主义很可能对人更有启示,一个蹩脚的唯心论者,比一个精细的唯物论者更高明。
知命与立命——浅析孔子的“天命”思想
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而何谓命?关于命的注解古往今来不外乎三种解释, 其思想更是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的“天 命”思想是其对天地与人生、外在与内在、物质与意 识之间辩证关系的凝练总结,具有朴素唯物论思想倾 向。本文主要从“知命”“立命”两个角度,分析孔 子的“天命”思想及其同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力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创新、发展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文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 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实现实践的成功。总 的来说,就是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一方面坚 决承认存在的第一性,承认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另一方面,也承认客观规律是能够被人所认识 和利用的。孔子“知命”思想内涵的两个方面恰恰就 同辩证唯物主义看待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两个角度有 异曲同工之妙:既要“知命”,又要“立命”。 “ 道 之 将 行 也 与? 命 也。 道 之 将 废 也 与? 命 除了最为常见的寿命一意以外,还具有两层含义。其 一为“命运”,朱熹有云:“既安于命,又当修其在 己者。”康有为说:“命者,人受于天也。人生富贵 贫贱,寿夭穷达,皆有定命,非人力所能为。”意思 就是人的命运皆有天定,不可强求,且非一人之力可 以改变,所以应当顺受安之,可谓天道。其二为“使 命”,所谓“天命不可违”,命者,虽受之于天,然 立于己。儒家认为,人就是天之使命的接收者,虽受 之于天,但掌控权仍然在个人,可谓人道。因此,可 以说,孔子所说的知命,即知天道,知人道。 (一)天道 孔子云:“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 是天道也。”(《礼记·哀公问》)孔子在这里所说 到的“天”,就是自然的天。囿于当时的生产力和科 技水平的限制,孔子不可能知道天的变化是有一定规 律可循的,因此他主张要敬畏上天。敬畏之外,孔子 也相信,天具有某种意志,笃信天道,就可以靠着对
孔子“天命”思想综述
摘要:“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孔子学说中的重要观念,也是天人关系的一个侧面体现。
但学术界对这一观念的认识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观点:宗教说、道德说、客观说和分立说。
这四种观点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也都得到一批学者的支持。
对天命的不同解读,可以看做是学界针对不同问题的矫正,但孔子天命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样的,需要从天命演变历程和孔子“一以贯之”的哲学体系的高度重新解读。
关键词:孔子天命思想综述《论语?为政》记录孔子之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这无疑是孔子对其一生学问境界的高度概括,也是后代学者把握孔子学说脉络的指向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孔子自言“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必然是从四十不惑到六十耳顺中间的关键一环,那么“不惑”之后又提升一层境界的“知天命”是什么呢?又是如何引导出“六十而耳顺”的呢?在“一以贯之”的孔学体系中又占据什么地位呢?这是研究孔子学说的深层次问题,但又是把握孔子学说方向的基本问题。
综观学界对此“天命”的解读,可谓是观点纷纭而又相距甚远,概括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孔子天命思考是透露宗教情怀的上天意志,即宗教说[2];天命已经转化为人文精神的超验道德,即道德说[3];天命是不为人所支配的偶然或必然,即客观说[4];天命是在客观限制下发挥人文主宰自觉的义命分立,即分立说。
一、宗教说在以“天命”为上天意志的主张者中,冯友兰是显著人物,其认为孔子所讲的天“乃有意志之上帝”,天命即指“上帝之意志也”[2]。
冯友兰自西学归来首次完整编写了中国哲学史,其所具有的影响力由之可管窥一斑,其天命观点在学界素有影响。
如常森认为:“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指以上帝为核心的诸神的旨意,是指神这种终极存在对此岸世界的不可违逆的规定。
”[3]张守东在考察孔子价值来源后表示孔子的天命观继承于西周,“即天是历史中的上帝,是拟人化的神,是自然界的主宰”[4]。
儒墨命运之探源——从孔子和墨子的“天人观”分析
中 国 自殷 商 时 起 , 有 了 “ ” 观 念 , 就 是 称 为 就 天 的 也 “ ” “ 帝 ” “ ” “ 命 ” 观 念 。那 时 的 “ ” 与 西 方 帝 、上 、天 、天 的 天 ,
也 。公 伯 寮 其 如 命 何 。” 这 与 孔 子 自身 遭 遇 也 有 关 系 , ‘ 他 周 游 列 国 , 魏 晋 皆 未 被 重 用 , L 感 叹 : 美 哉 水 , 洋 在 孑子 “ 洋
关 键词 : 子 孔
墨子
“ 人观 ” 天
先 秦 时代 , 学 派著 书 讲 学 、 互 论 战 , 术 上 呈现 各 相 学 出 百 家 争 鸣 的 繁 荣 景 象 。其 中儒 墨 为 显 学 ,而 儒 墨 之 学 中 , 以孔 子 ① 墨 子 ② 代 表 。 《 非 子 》 : 世 之 显 学 , 尤 和 为 韩 说 “ 儒 墨也 。 之 所至 , 丘也 ; 之所 至 , 翟也 。 墨子 早年 儒 孔 墨 墨 ” 学 习儒 术 , 不 满周 礼 的 繁 文缛 节 , 因 自创 学 派 , 子 对 待 墨
对 许 多 事 情 不 能 理 解 和 正 确 认 识 ,把 一 些 自 己 驾 驭 不 了 的 自然 现 象 当作 “ ” 意 志 。 有 “ ” 号 施 令 , 左 右 帝 的 只 帝 发 人
不 了 “ ” 这 是 一 种 单 向性 的关 系 。并 且 这 时 候 “ ” 殷 帝 , 帝 与
■蟹
. 篁
儒 墨 命 运 之 探 源
从 孔 子 和 墨 子 的 “ 人 观 ” 析 天 分
作为中国伟人,为何晚年的孔子会有宿命论思想?这是一种误解
作为中国伟人,为何晚年的孔子会有宿命论思想?这是一种误
解
宿命论来自于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一句。
孔子在晚年政治抱负没有实现后,也时不时在和弟子促膝长谈时,感叹一句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这些叹息的话,进一步让不了解孔夫子的人,错读了他。
首先有必要定义什么叫宿命论,因为中国传统第一少有辩论的风俗、第二没有下严格定义的传统,而如今是个全面西化、全球化的社会,如此学术传统需要改进。
宿命论又称命运论、命定论,指人生中早已注定的遭遇,包括生死祸福、贫富贵贱等或者相信一切事情都是由人无法控制的力量所促成的。
相信宿命论的人认为人间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注定的,由上帝或上天预先安排,人无法改变。
孔子为什么会有宿命论思想?这恐怕是许多人,对孔子一个深深的误会。
也许,被误解,被歪曲是圣人难逃的寂寞。
实际上,孔子虽然晚年口头禅是“命啊,运啊”的,但“此命非彼命”:孔子说的命,并不是机械的宿命论。
只能说孔子觉悟到了什么。
也如同有人认同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何常不也是一种觉悟呢?当然,我们一般人的觉悟是和孔子无法相比的。
孔子的思想也不会是宿命的思想,因为还有,朝闻道,夕死可矣。
看来孔子非常认同道。
原创码字着实不易,你的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欢迎跟我一起读诗书,学历史。
点个赞,就像是跟我击个掌。
大儒孔子的天命观是什么样的
大儒孔子的天命观是什么样的孔子的天命观,就是“知天命、畏天命、顺天命”,孔子曾经提出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说法。
关于孔子的天命观你还知道哪些?下面由店铺为大家介绍孔子的天命观,希望能帮到你。
孔子的天命观孔子的天命观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争议较多的部分。
究其原因,除社会环境影响外,主要是史料缺乏,导致论据不足。
争论是好事,一种声音无异于止水一潭,看见问题之所在已是问题解决的一半,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笔者认为:随着历史研究诸多方面的深入发展,研究者自我认识的提高,研究方法的不断科学,虽史料无增,也可以在原有史料的基础上,慎重取舍,提出有价值的观点来。
笔者不敏,愿就有关孔子天命观的问题,求教于各方学者。
孔子生活在“周礼尽在鲁”的社会环境中,少年时就对“礼”发生兴趣,《史记》中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客。
”这更说明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宗教气氛。
“礼”是什么?“礼”就是宗教仪式,后《说文解字》此作为“礼”字的本义:“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
”孔子生活在东周时代那样一个宗教气氛很浓的社会里,如果认同“天帝”、“鬼神”的思想,应该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甚至于无需多少正面的论证,甚至于只需提不出有说服力的反证。
况且,这不仅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宗教氛围,也符合孔子的思想体系。
并且从孔子的言行中也可得到证实。
如孔子对“周礼”十分推崇。
而“周礼”的基础就是“敬天事鬼神”的宗教仪式。
“礼”与宗教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而宗教又和政治连在一起,后人只愿意津津于孔子的政论和道德论,其实岂只是这些,哪怕是科学,在古代社会都是与先人的宗教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抛开宗教思想与宗教活动,古代的思想文化史将是一片空白。
这只是一个常识。
那么,还有一个经常讨论的问题是:孔子是否将“天”视为有意志的人格神呢?严格地说这是不可能准确回答的。
不能准确回答的原因并不在于提问的对象,而在于问题本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孔子天命观的成因探究
吉水二中李清云
孔子的自然观是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天命论并不是由孔子发明的。
“有夏服(受)天命”①证明了夏朝时就有天授权论。
商时又有“帝立子生商”②。
西周时继承商代关于天命论的观点,宣称周代商是天所授命“今予发,唯恭行天之伐”③
但孔子的天命论并不象商周时代那样,只是一种粗鄙的鬼神迷信,而是更加体系化,理论化的天命观,孔子相信天命,但对鬼神有所怀疑。
“敬鬼神而远之”④“未能能事人,焉能事鬼?”⑤孔子既相信天命又疑鬼神,这种矛盾的心理的出现,成为他改进传统的粗鄙天命论的动力。
这是有深刻的社会根源的。
传统的天命论,是最原始的唯心论,它的目的是为了从精神上来控制人民,使人民乖乖地接受奴隶主的统治,从理论上试图说明君权神授的荒谬观点。
而与之同时,朴素的唯物论观点也出现了,比如“五行”说,它在商未就在民间普遍流行,西周时又有进一步发展,史伯提出“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⑥。
“阴阳”说又是用两种不同性质的气(阴气、阳气)来解释四季的变化和万物的繁盛、凋衰的另一唯物论。
朴素的唯物论排挤“天”的生活空间,否定了能创造万物和主宰世界的有意志的天的存在。
这冲击了当时奴隶主统治思想——天命观。
出现了否定天神支配着人事的观点。
认为“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尊沓背憎,职竞由人。
”⑦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到春秋时期,新兴的地主势力掀起了改革的高潮,奴隶制制度纷纷解体,
奴隶起义和诸候争权,使周王室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这对“君权神授”的观点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开始对鬼神、天命表示怀疑,因为奴隶主的祭祀与寻求庇护,并没有保住他们的权力与地位。
孔子作为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人,奴隶主统治崩溃的现实,鬼神和天命并不能维持旧贵族统治的事实,使孔子不得不接受古代朴素唯物论和人民对鬼神、天命怀疑的影响,因此对鬼神敬而远之。
但他又是奴隶主贵族利益的维护者,面对西周奴隶制度崩溃的事实,还主张恢复“礼”,要维系风烛残年的奴隶主统治,还必须要继承君权神授和麻痹人们的天命论,因此他并没有抛弃传统的天命论,“而是看到了粗鄙的鬼神迷信已骗不了人,便努力对传统天命论进行加工,把它搞得精致些,成为比较体系化的唯心主义,以之作为挽救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工具。
”⑧
由于孔子所站的阶级立场,及他的政治倾向,他也只能把传统的天命论进行加工,把鬼神二字驱逐出去,而代之以新的内容和理论。
如称“五十而知天命”⑨“获罪于天,无所祷也”⑩“生死由命,富贵在天”⑪用“天”来代替鬼神的意志,同样也可以麻痹人民和神化王权,维护等级,他所说的“天”,仍然是一种不可捉摸的,不可违抗的富有意志的东西,鉴于他的历史局限性,他不可能用唯物观来彻底解释社会发展的现象,这也要求他只能用“天”来代替“鬼神”行使主宰自然与人间的职责。
这一点,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如汉代儒生董仲舒为适应当时统治的需要,就对传统的儒学作了发挥,进一步把孔子的天命论加以实用化,如宣称皇帝是天的儿子,称为天
子,代替天来统治人民,天下要无不服从。
既然孔子的“天”能主宰世界,那“天”的儿子自然也就无所不能,这就起到维护统治和神化皇权的作用。
总之孔子的天命论实质还是为了维护统治、麻痹人民的斗争意志的需要,他的天命论既脱胎于古代商周时的传统天命论,但又排斥鬼神的作用。
这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所决定的,孔子只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对天命论作了更新鲜、更理论的补充。
注释:①引自《尚书·召诰》
②引自《诗经·商颂·长发》
③引自《尚书·牧誓》
④引自《论语·雍也》
⑤引自《论语·先进》
⑥引自《国语·郑语》
⑦引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⑧引自《中国哲学纲要》1979年版,人民出版社出版
⑨引自《论语·为政》
⑩引自《论语·八佾》
⑪引自《论语·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