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第27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第27课《答谢中书书》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 熟悉唐代制度和文化背景; - 了解《答谢中书书》的写作背景和意义; -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方法; - 通过课堂讨论和阅读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唐代制度和文化背景;•理解《答谢中书书》的写作背景和意义;•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掌握古代文化背景和阅读技巧相对较难。
教学方法•听说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解读文本中的重点短语和句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师讲解、课堂讨论、配合多媒体教学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唐代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以及唐诗宋词等文学代表作品,引导学生了解《答谢中书书》的作品背景。
二、文本阅读教师播放语音朗读本课文,并要求学生跟读,帮助学生打下古文语音基础。
下面是本课的阅读中的一些重点内容解析:1.热闹非凡这是本文中的一个常用词组,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
指的是周围环境的嘈杂喧闹,形容场面十分热闹。
2.中书舍人指唐朝时期的一种职务,属于中央机构中的一个职务,是帝王职权机构中的文臣官员。
3.担保之言形容一个人责任心强,对所说的话负责到底。
4.唾骂之声形容众人恶言相向,对被指责的人进行严厉的批评攻击。
三、语境理解通过课后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思考扩大古代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并建立实际情景下的语境。
四、小结与提高让学生总结本课学到的知识内容,强化对本节课的理解。
并可以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语言文字练习和关注其他相关的古代文化信息。
课后作业1.仔细阅读并背诵本课文;2.查找一些关于唐代文化、社会制度的相关资料,扩大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知识; 3.练习写一篇短文,结合故事情节或者自己的经历等,用古代文言文的形式写一篇小说或者文集。
总结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唐代的制度和文化背景,以及《答谢中书书》的写作意义和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对古代文学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提高语言文字综合素养和阅读能力。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通用11篇)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b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教案及板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5分钟1、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多义词掌握的情况。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个“书”字,试试看你能用这个书字,组哪些词语。
书本、书写、书信、书桌、书包、书皮、判决书、楷书等2、请大家一不做二不休,继续通过查工具书来解释这些词中“书”的意思。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shū)①写字;记录;书写。
②字体。
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④书信。
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
例如: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书信——④书信楷书——②字体判决书——⑤文件二、引入课文,感知内容 10分钟学生齐读感受(一)、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
1、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认识,猜想一下两个书分别该怎样去理解。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2、让大家这样凭空猜想两个书的意思,似乎有些为难大家了。
这样吧,老师把“答谢中书书”的出处告诉大家,可能帮助大家正确理解“书”的意思。
(大屏幕上展示《答谢中书书》一文)请大家齐声朗读这篇文章,了解一下以“答谢中书书”为题的文章,会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你能从中得到启示吗?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答谢中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答谢中书》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答谢中书》教案内容预览:答谢中书书【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重点:教学目标1、2难点:教学目标3【课前准备】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1、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
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班级交流【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教案4(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27课《答谢中书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出示大屏幕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出示陶弘景照片)大屏幕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
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好读书,喜道术。
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
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
三、齐读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答谢中书书教案公开课
明确:意境优美
结构缜密
语言凝练
12.齐读课文
说美这一环节设计旨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基于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差,因此在研读写景部分之后才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有方向可依,有话可说。
五、结束语
今天我们随着陶弘景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他为谢徵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相信同学们也会为我们祖国拥有这般大好河山二感到骄傲,想想我们自身,我们的家乡文祠四周环绕着什么?山、树林。我们生长在大山的环抱之中,相信等你们长大了,会走出这里,到大城市中去,大城市恐怕很难再见到这些好山好水了,恐怕很难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了,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现在这种自然生活环境,山也好,水也好、我们应该热爱周遭这片美丽的自然。
(提示:同桌间讨论)
7写景部分小结:写景的短短四句话中,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各类皆备。作者用简练的四字句,向我们展示了如此美妙的一个自然世界,实在了不得。
8那面对如此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自豪、得意之情)
10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热爱大自然)
小结:其实这也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就是对大自然的热爱。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美不胜收的大好风光,这里有着无处不在的美,流露着作者对这篇美景的由衷赞叹和热爱。
(明确: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5写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是杂乱无章随便乱写吗不是,那作者是怎么具体描绘的从哪一句到哪一句是具体描绘景物(2~5句)
《答谢中书书》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
2. 对诗中意境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谢灵运及其作品《答谢中书书》。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诗文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目聆听音乐,想象诗中的美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深入体会诗文意境。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亮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1)背诵《答谢中书书》。
(2)写一篇关于诗文意境的感受。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文意境。
2. 引入相关古代文化知识,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3. 创设互动平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内容1. 诗文翻译:解释诗文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大意。
2.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识别诗中的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答谢中书书教案(附原文)
答谢中书书教案(附原文)答谢中书书教案(附原文)《答谢中书书》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课《短文两篇》,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二课。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除我以外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2、教师导言: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二、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的题目“答谢中书书”应该怎样读?如何理解两个“书”的含义?2、给谢中书的这封信是谁写的呢?(陶弘景)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1分钟小结本文奇景之奇在“景中含意,事中瞰景”。
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夕日欲颓.(tuī)B.与.其奇者(yù)C.藻、荇.交横(xìng)D.何处无竹柏.(bǎi)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2)相与..步于中庭()(3)沉鳞..竞跃()(4)四时俱.备()3.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晓雾将歇.B.夕日欲颓.C.但.少闲人D.猿鸟乱鸣.4.填空。
(1)《答谢中书书》文题中第二个“书”的意思是。
文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2)《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光下庭院美景的句子是:,,。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第5~7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之仙都。
自康乐..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四时..俱备()(2)实是欲界..之仙都()(3)庭下如积水空明..()(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7.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
乙文中蕴含了“美无处不在”的哲理的句子是:?(2)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语句中。
课外拓展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0题。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精品3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5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美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
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⑴准确理解课文注解的词语,弄懂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⑴布置预习,学生解决生字认读识记,结合注释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记下文中难点,教师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自主、合作、探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山明水秀》乐曲,《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历代诗人山水诗文佳作精选。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查阅作者生平、了解作品背景。
教学活动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检查预习1、指导学生读课文(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全文每句基本上读两拍。
提醒“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的读法2、字词正音(课件1)。
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丹阳秣(mò)陵夕日欲颓(tuí)与(yù)其奇者(二)导入(播放背景音乐《山明水秀》)1、导入新课(课件2)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无暇欣赏。
其实,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中书”、“答谢”、“山水”、“奇景”等。
(3)了解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山水美的欣赏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欣赏古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注释。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答谢中书书》,提问:“中书”指的是谁?为什么作者要答谢他?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2)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汇。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5.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课文中所描述的山水美景。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6.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关于山水美景的作文。
7.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古文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8. 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究的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以及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8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8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篇一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
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
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
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生齐读课文。
(提示重点字音:颓,与)本文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
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5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5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常识,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赏析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赏评佳句,感知情感。
【教学步骤】读--写--说【教学准备】教学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
二、读。
1、读课题。
解释课题。
2、读资料。
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概况。
3、读课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3)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①自由阅读,结合注释和老师补充的解释翻译课文。
②齐读,指导学生理出层次。
③齐读。
指导学生读出写景内容的壮美和秀美;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赞叹和陶醉。
(4)诵读。
二、写。
1、指导学生如何写佳句赏评。
2、示范佳句赏评。
3、要求学生写佳句赏评。
三、说。
请学生展示自己写作的佳句赏评的成果,给予学生指导。
三、布置作业。
将本文改写成现代散文。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二教材分析: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学情分析: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夕日欲颓沉鳞能与其奇2、几个重点词语:五色交辉四时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
《答谢中书书》教案(4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4篇)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结合书下解释疏通文意,理清全文的构造。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把握变换角度、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的写景技巧,体会景物特点以及蕴含其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满意之感。
教学重点:对写景技巧的分析以及对情感的感悟。
教学难点:体会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满意之感。
教学过程: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南北朝时期,在一个日暮黄昏的时候,曲山脚下,翠竹掩映下的茅屋中走出一位白衣老者,他轻捻胡须,面对群山悄悄思考,这已经不知是第多少次的拒绝皇帝的呼唤了。
此刻他想到了当年做帝王之师时的点点滴滴,想到了这些年来国家每有大事皇宫的来信,想到了官场的步步惊心。
于是他转身,挥毫画了这样一幅画,画上是两头牛,一头埋头于青草间,满意得意,一头被戴上了金笼头,让人牵着鼻子走。
这幅画隐晦的表达了他归隐之意,他就是时人谓之‘山中宰相’”的陶弘景。
今日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被称为“流淌的山水诗”的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一、解读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能够流畅的翻译课文,理清课文构造。
合作学习,通过妙用词语、变换角度、动静结合、巧用修辞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以及蕴含于景物中的情感。
探究学习,体会文中蕴含的喜爱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首先我们进展自主学习,请大家依据课文的解释翻译文章大意,现在开头。
二、疏通文意,理清构造请同学们依据书下解释翻译课文。
翻译的比拟精确,真正高水平的翻译是能最终的语言风格抓住文章的神韵,盼望在课后反复的诵读中我们也可以自己试着把它变成一篇风景美文,趣味训练一:我们是否可以将课文进展小变形,大家尝试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依据内容变成多段。
请同学翻译,明确文章构造为(总分总)三、小组合作探寻景物之美本文主要描写的对象时山川那么我们就去看看在笔下山川的魅力。
2、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妙用词语”“动静结合”“角度变换”几个角度来分析景物描写方法,体会景物特点,感受蕴含在景物中的特点3、总结景物特点妙用词语(板书小组合作结果,从词语运用角度来解析分析出景物特点,总结出情感)动静结合(板书小组合作结果,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体会情感)视角变换(从颜色的变换、时空的变换、视角的变换体会景物的特点,总结情感)能够总体的概括这么景物特点的词是?美仙都奇文章中都是对景物的描绘,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发觉的影子呢,在干吗?”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醉情山水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常识,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赏析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赏评佳句,感知情感。
【教学步骤】读--写--说【教学准备】教学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
二、读。
1、读课题。
解释课题。
2、读资料。
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概况。
3、读课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3)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①自由阅读,结合注释和老师补充的解释翻译课文。
②齐读,指导学生理出层次。
③齐读。
指导学生读出写景内容的壮美和秀美;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赞叹和陶醉。
(4)诵读。
二、写。
1、指导学生如何写佳句赏评。
2、示范佳句赏评。
3、要求学生写佳句赏评。
三、说。
请学生展示自己写作的佳句赏评的成果,给予学生指导。
三、布置作业。
将本文改写成现代散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PPT演示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图片演示)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1.2理解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情感。
1.3学习文中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3.2学习作者坚持真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结构。
1.2学习文中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难点2.1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2理解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陶弘景及其作品《答谢中书书》。
1.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交流对文章的理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2学生查找并学习文中的生字词。
3.合作讨论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
4.精讲细读4.1教师讲解文中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4.2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5.比较阅读5.1学生选取其他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
6.课堂小结6.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评价。
7.课后作业7.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精讲细读等环节,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文章内容,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深入分析了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对作者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3.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课堂讨论效果。
3.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六、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关注其他描写自然景物的文言文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3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2学习目标1、朗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研读,品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得。
教学设备:录音机和磁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释题,简介作者、写作背景,明确学习目标答:答复。
谢中书:谢征,作者的朋友。
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翻译句子,整体感悟。
1、正音:颓:tuí与:yù2、释词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欲界: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
或指天堂。
3、翻译句子:每人任选一句翻译,看谁译得又快又好。
4、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山:青、高水:清、秀三、分析课文的结构。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结构。
四、朗读,入文入景,品味语言之美。
1、复习重点字词:四时、俱、歇、颓、沉鳞、欲界、仙都、与2、你体会到本文的语言特色了吗?句式很整齐,大多是四字(言)一句,加上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读来朗朗上口。
五、分析课文意境美。
1、思考:本文美在何处?2、描写景物的方法,你学会了吗?1、抓住景物的特征;山:青、高水:清、秀2、按照一定的顺序;总分总3、注重图画美:色彩的搭配、观察的视角、感观的冲击、动静结合……六、小结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7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前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曾经引发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穷情思,他们为咱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今天,咱们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二、朗诵课文,翻译课文,感知文意;3、体味、探讨文章内涵,体会情感。
三、教学新课自学指导一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
走进作者: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mo)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人称“山中宰相”。
有《陶隐居集》,本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因此称之为谢中书。
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很多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摆脱。
因此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说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
这种作品虽没有表现踊跃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精湛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文体小解:书,即书信,前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答复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自学检测练一书,即书信,前人的书信又叫“”或曰“”,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
自学指导二朗诵课文,翻译课文。
自学要求:一、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拍、轻重音等。
初步感知课文。
二、自由朗诵课文两三遍,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畅的朗诵。
3、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自学检测练二一、高声朗诵,体味四字句的节拍。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顶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第27课《答谢中书书》教案(通用12篇)
第27课《答谢中书书》教案(通用12篇)第27课《答谢中书书》篇1教学目标: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1、文章字词的梳理。
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3、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教学设想:这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
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
教学课时:1~2课时《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
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
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
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
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
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
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
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
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
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分析: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文章字词的梳理。
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3、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教学设想:这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
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
教学课时:1~2课时《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
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
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
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
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
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
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
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
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
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分析: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
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
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文章主旨和结构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
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并抒发
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二)完成班本教材相关练习:略
板书设计:第1句:总起全文:“
2020-02-04
教学目标: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文章字词的梳理。
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3、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教学设想:这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
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
教学课时:1~2课时《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
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
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
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
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
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
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
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
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
鱼出没,竞相跳跃。
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分析: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
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
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文章主旨和结构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
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并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二)完成班本教材相关练习:略
板书设计:第1句:总起全文:“
2020-02-04
教学目标: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文章字词的梳理。
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3、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教学设想:这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
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
教学课时:1~2课时《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
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