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期末考试名解与简答重点

合集下载

儿科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5

儿科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5

第八版儿科学名词解释by 总要减肥的稻草人11.生理性体重下降:是指出生后因奶量摄入不足、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约在生后3-4天达最低点。

2.头围:是指经眉弓上缘、枕骨结节左右对称环绕一周的长度。

3.胸围:是指平乳头下缘经肩胛角下缘绕胸一周,代表肺与胸廓的生长。

4.上臂围:是指肩峰与鹰嘴连线中点绕臂一周。

5.脱水:是指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6.围生期:是指自妊娠28周至生后7天的这段时间。

7.胎龄:是指从最后一次月经第1天起至分娩时止,通常以周表示。

8.正常足月儿:是指胎龄≥37周并<42周,出生体重≥2500g ,并≤4000g ,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

9.新生儿窒息:是指婴儿出生后不能建立正常的自主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及全身多脏器损伤。

10.原发性呼吸暂停:是指胎儿或新生儿缺氧初期,呼吸代偿性加深加快,如缺氧未及时纠正,随即转为呼吸停止、心率减慢。

1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是指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

12.新生儿溶血病(HDN ):是指由于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同族免疫性溶血。

13.风湿热(RF ):是一种由咽喉部感染A 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后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风湿性疾病,主要累及关节、心脏、皮肤和皮下组织。

14.风湿小体(Aschoff 小体):是风湿热增生期的特征性改变,中央为有胶原纤维素样坏死物质,周围绕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大的多核细胞(风湿细胞)。

15.皮下小结:风湿小体分布于关节处皮下组织和腱鞘,形成皮下小结,是诊断风湿热的病理依据,提示风湿活动。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 ):是指儿童时期(16岁以下)不明原因关节肿胀、疼痛持续6周以上者,以慢性关节滑膜炎为主要特征,伴全身多脏器功能损害的风湿性疾病,16.过敏性紫癜:又称亨-舒综合征(HSP ),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炎,临床特点为血小板不减少性紫癜。

儿科学试题及其答案解析(护理学三基)

儿科学试题及其答案解析(护理学三基)

儿科护理一、名词解释1、生长、发育: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测量值表示其量的变化。

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

生长是发育的物质基础,生长的量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体器官、系统的成熟情况。

2、生理性腹泻:多见于 6 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添加辅食后,大便逐渐转为正常。

3、咽结合膜热:由腺病毒 3型或 7 型引起,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

4、肾病综合征: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大量血浆蛋白从尿中丢失,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一种临床症候群,期临床特征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以及不同程度的浮肿。

5、21-三体综合征::又称为先天愚型,是人类最早发现且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病。

以智能落后、特殊面容、生长发育迟缓。

并可伴有多种畸形为主要特征。

6、先天性巨结肠:又称先天性无神经节细胞症或赫什朋病,系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在近端结肠,使该段肠管肥厚、扩张。

7、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由于幽门括约肌肥厚、增生使幽门管腔狭窄引起的上消化道不完全梗阻性疾病。

8、肠套叠:系指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9、三凹征;上呼吸道梗阻或严重肺实变时,胸骨上、下,锁骨上窝及肋间隙软组织凹陷。

10、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又称肺透明膜病,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呼气末肺泡萎陷,致使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

11、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初生后数日内,因进奶少、丢失水分较多,排出胎便而出现体重下降,约一周末降至最低点(小于出生体重的 10%),生后 10 天左右恢复到出生体重。

12、脑性瘫痪:是指发于早期阶段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13、肥胖—换气不良综合征:严重肥胖患者由于脂肪过度堆积限制了胸廓和膈肌的运动,使肺通气量不足、呼吸浅快,故肺泡换气量减少,造成低血氧症、气急、紫绀、红细胞增多、心脏扩大或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儿科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解析

《儿科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解析

《儿科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解析(-)名词解释1、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小儿出生为止,共40周。

2、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28天之前。

3、婴儿期:自出生到1周岁之前,是生长发育第一高峰。

4、幼儿期:自一岁至满三周岁之前。

5、学龄前期:自三周岁至6 ~ 7岁入小学前。

6、学龄期:自入小学开始(6〜7岁)至青春期前。

7、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从10-20岁,是儿童的体格生长发育第二高峰。

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

8、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量的变化。

9、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

10、生理性体重下降縛&了周内由于奶量摄入不足,水分的丢失,加上胎粪的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

约在3~4天达到最低点,以暦逐渐回升,至出生后』左0应恢复到岀星时的体重。

11、低渗脱水血钠:血清钠低于130mmol/L o等渗性脱水血钠:血清钠在130〜150mmol/L之间。

高渗性脱水血钠:血清钠大于150mmol/L o高钾血症:血钾浓度大于等于5.5mmol/L o低钾血症:血钾浓度小于3.5mmol/L012、计划免疫(主动免疫):是根据小儿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发生的情况而制订的魚疫程序,通过有计划地使用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13、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14、围生期:指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个特定时期,自妊娠28周(胎儿体重约1000g)至生后7天。

15、早产儿:指岀生时胎龄满28周至未满37周(196 - 259天)。

16、足月儿:指出生时胎龄满37周至未满42周(259 - 293天)的新生儿。

17、过期产儿:指出生时胎龄满42周(294天)及以上的新生儿。

一 1 一18、小于胎龄儿(SGA):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十百分位下。

儿科护理学考试重点(名解、简答)

儿科护理学考试重点(名解、简答)

儿科护理学考试重点(名解、简答)贫血:单位容积末稍血中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

生理性贫血:指出生后细胞生成素减少,生理性溶血,循环血量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至2-3个,同时,红细胞数降至3.0*10的12次方/L,血红蛋白量降至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

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是小儿经历巨大变化和生命遭到最大危险的时候,死亡率最高主动免疫:指给易感都接种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被动免疫:指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在接触传染源后,被给予相应的抗体,从而立即获得勉力。

食物热力作用:指人体摄食物而引起的机体能量代谢的额外增加,主要用于食物消化、吸收、转动、代谢和储存。

适中温度:指能维持正常体核及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身体耗氧量最少,蒸发散热量最少,新陈代谢最低。

PEM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能量和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不能维持正常新陈代谢而导致自身组织消耗的营养缺乏性疾病。

胆红素脑病(核黄疸):血清胆红素>342umol/L,游离的间接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造成神经基底核处神经细胞损害,重者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营养性给D缺乏性佝偻病:指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失常,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牲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婴幼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指由多种病原或因素引起的,以大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肺炎:指不同病原体及其它因素所引起肺部炎症,临床上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湿啰音为主要表现。

髓外造血:婴儿时期严重感染或溶血性贫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肝脾、淋巴结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可见有核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缺铁性贫血病因:1.先天储铁不足2.铁摄入不足3.生长发育快4.铁吸收减少5.铁丢失过NS: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病,是一组多种原因所致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导致的大量血浆蛋白尿丢失而引起的临床症候群。

儿科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儿科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1.生理性体重下降:出生一周由于奶量摄取不足,水粉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生后一周达最低点。

2.骨龄: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出现时间、数目、形态变化并将其标准化。

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VD佝偻):是一种儿童由于体内VD不足而导致的钙磷代谢紊乱,以骨性病变为特征的慢性营养缺乏病。

4.VD缺乏手足搐搦症:由于VD缺乏,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血清钙降低,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为惊厥,手足搐搦及喉痉挛等。

5.小于胎龄:指体重在同胎龄婴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下。

6.正常足月儿:指胎龄≥37周并<42周,体重≥2500g并≤4000g的无畸形、疾病的活产儿。

7.中性温度:是指机体维持体温正常所需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的最适环境温度。

8.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出生时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巩膜黄染的一系列综合征。

9.胆红素脑病:血清胆红素升高,透过血脑屏障,引起以大脑基底核为中心的脑组织广泛黄染,导致脑细胞受损,出现惊厥,意识模糊等神经系统症状及后遗症。

10.腹泻病:是一种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为特征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儿童常见疾病之一。

11.新生儿溶血:指由于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

12.呼吸暂停:呼吸停止>20s,心率<100次/分,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13.麻疹黏膜斑(koplik斑):是麻疹早起特征性病变,常于出疹前1-2天出现,见于下颌于想对的颊膜上,出现0.5~1mm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并于1~2天内增多,遍布整个颊黏膜甚至唇部颊膜,出疹后逐渐消失,留下暗红色小点。

14.结核菌素试验(PPD):小儿结核感染4~8周后即呈阳性,结核直径<5mm(-),5~9mm(+)阳性,10~19mm(++)中度阳性,≥20mm(+++)强阳性,除结节外还有水肿,破溃,淋巴管处及双圈反应(++++)极强阳性,提示有活动性结核存在。

儿科常见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儿科常见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儿科常见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摘要:一、儿科基本概念与阶段划分1.胎儿期2.新生儿期3.婴儿期二、新生儿生理特点与护理1.生理性体重下降2.新生儿的生理反射三、青春期发育与保健1.青春期定义与分期2.青春期的生理变化3.青春期的疾病风险与预防四、儿科常见疾病与治疗1.缺氧缺血性脑病2.儿童生长发育疾病正文:儿科是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的健康、疾病和保健问题的综合医学科学。

以下是对一些儿科常见名词的解释和简述。

一、儿科基本概念与阶段划分1.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小儿出生为止,共40周。

这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2.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28天之前。

新生儿期是婴儿出生后的关键时期,需要特殊的护理和关注。

3.婴儿期:自出生到1周岁之前,是生长发育的第一高峰。

在这个阶段,婴儿的体重和身高迅速增长,各种生理功能逐渐成熟。

二、新生儿生理特点与护理1.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生后由于体内水分丢失较多,体重逐渐下降。

通常在第5-6天降到最低点,体重下降小于出生体重的9%。

经过7-10天后,体重通常会回复到出生体重。

2.新生儿的生理反射:新生儿的生理反射包括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和拥抱反射。

这些反射是新生儿生存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

三、青春期发育与保健1.青春期定义与分期:青春期是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

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

2.青春期的生理变化: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身高、体重迅速增长,内脏器官和生理功能逐渐成熟。

3.青春期的疾病风险与预防:青春期由于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不成熟,容易发生各种疾病,发病及死亡率较高。

因此,青少年需要关注自身健康,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

四、儿科常见疾病与治疗1.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期最常见的脑部疾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嗜睡或迟钝。

儿科常见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儿科常见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儿科常见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最新版)目录1.儿科的定义和重要性2.儿科常见名词解释a.新生儿b.婴儿c.幼儿d.学龄前儿童e.学龄儿童3.儿科常见简答题a.如何喂养新生儿?b.婴儿期的常见疾病有哪些?c.幼儿期的发育特点有哪些?d.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e.学龄儿童的健康问题及预防方法正文一、儿科的定义和重要性儿科,即儿童医学,是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的健康、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医学科学。

儿科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它旨在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提高儿童生活质量,同时为家庭和社会培养健康人才。

二、儿科常见名词解释1.新生儿: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开始至出生后满 28 天之前的婴儿。

2.婴儿:出生后至满 1 周岁之前的儿童。

3.幼儿:1 周岁后至满 3 周岁之前的儿童。

4.学龄前儿童:3 周岁后至入学前的儿童,一般指 6 岁以下的儿童。

5.学龄儿童:入学后至青春期的儿童,一般指 6-14 岁之间的儿童。

三、儿科常见简答题1.如何喂养新生儿?新生儿期是婴儿成长的关键时期,科学的喂养方法对其发育至关重要。

新生儿应采取母乳喂养,如果母乳不足或者其他原因,可以采取配方奶粉喂养。

喂养过程中要注意喂养的次数、分量以及喂养的方式,遵循由少到多、逐渐增加的原则。

2.婴儿期的常见疾病有哪些?婴儿期儿童抵抗力较弱,易患各种疾病。

常见的疾病有新生儿黄疸、肺炎、腹泻、湿疹等。

家长要密切关注婴儿的生长发育,发现异常要及时就医。

3.幼儿期的发育特点有哪些?幼儿期儿童生长发育较快,特点如下:身体逐渐坐稳、站立、行走;语言发育迅速,开始学习说话;大脑发育迅速,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社交能力逐渐增强,开始与其他幼儿互动。

4.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自尊心逐渐增强,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认可;好奇心强,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开始形成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情感丰富,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5.学龄儿童的健康问题及预防方法学龄儿童常见的健康问题有近视、龋齿、肥胖等。

儿科学期末考试名解与简答重点

儿科学期末考试名解与简答重点

儿科学期末考试名解与简答重点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1.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典型的表现是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

维生素D不足造成骨矿化不全,则表现为骨质软化症。

2.新生儿窒息:是指婴儿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而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代谢酸中毒,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导致胎心或新生儿脑损伤。

4.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又称肺透明膜病,是由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而导致,以生后不久出现呼吸窘迫并呈进行性家中的临床综合征。

5.潜水反应:缺氧和酸中毒时,机体产生经典的“潜水”反射,机体内血液重新分布,肺、肾、肌肉和皮肤等非生命器官收缩,血流量减少,以保证脑、心和肾上腺等生命器官的血流量。

6.新生儿黄疸:是由胆红素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若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成人超过2mg/dl),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7.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是先天性氨基酸代谢障碍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因患儿尿液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代谢产物而得名。

8.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因基因异常,导致铜在体内储积,临床上以肝硬化,眼角膜K-F环和椎体外系症状及体征三大表现为特征。

9.风湿热: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心脏病,游走性关节炎,舞蹈病,环形红斑和皮下小结,可反复发作。

10.过敏性紫癜:又称亨-舒综合征,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病变。

临床特点为血小板不减少性紫癜,常伴关节肿痛、腹痛、便血、血尿和蛋白尿,多发生于2-8岁儿童。

11.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已知最具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之一,病后大多可获得终身免疫。

儿科重点知识总结

儿科重点知识总结

计划免疫的基本原则:
� 严格执行免疫程序:活疫苗-活疫苗之间至少间隔 4 周。
� 正确掌握禁忌症:
对疫苗成分过敏者;
发热、腹泻、严重皮疹、慢性病急性发作时;
有免疫缺陷者禁用任何活疫苗。
� 了解可能出现的反应并向家长告知。
� 免疫接种一定要记录。
国家基本预防接种疫苗(6 种)
疫苗
制备方式
免疫方法
禁忌
卡介 苗 ( BCG , 由减毒结核杆菌 1. 生后 24h 内首次接
12. 因出生早期喂养不耐受,需要胃肠外营养,长期(>2W)肠外营养已造成胆汁淤积—肝 脏纤维化。
13. 早产儿铁储备不足,以及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不足,医源性失血都会促成或造成贫血。 14.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红细胞破坏更多,肝
脏更不成熟,新生儿黄疸程度比足月儿更重,持续时间更长,血脑屏障不成熟,更容易 形成胆红素脑病。 15. 早产儿维生素 K 合成少,易造成维生素 K 缺乏的出血。出生后要补充维生素 K。. 16. 早产儿代谢问题主要表现在出生早期调节血糖的及置不成熟,血糖水平不稳定,容易出 现低血糖也容易出现高血糖。长时间的低血糖和高血糖均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伤害。 早期需要注意监测血糖。 17. 早产儿早期的低血钙与尿磷排出减少,肾脏对甲状旁腺素反应迟钝有关。更容易发生在 出生后的第二天。 18. 早产儿晚期酸中毒,用酪蛋白过高的牛奶喂早产儿,可产生高氨基酸血症,早产儿肾脏 发育不成熟排酸能力有限,形成早产儿晚期酸中毒。 19. 早产儿脑室周围血管丰富,血管壁薄、弹性差,在缺氧和外力的作用下很容易颅内出 血 ; 脑白质软化;宫内窘迫和出生时的窒息更容易形成缺血缺氧性脑病。严重者会对远期预 后造成不良影响。

儿科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儿科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儿科期末考试名词解释第一篇:儿科期末考试名词解释小于胎龄儿:BW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的婴儿;适于胎龄儿:BW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至90百分位之间的婴儿;大于儿:BW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的婴儿。

早期新生儿:生后1周以内的新生儿,也属于围生儿。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整个新生儿期最高,需要加强监护和护理;晚期新生儿:出生后第2周至第4周末的新生儿。

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常见的氨基酸代谢病,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的酶缺陷,使得苯丙氨酸不能转变为酪氨酸,导致苯丙氨酸及其酮酸蓄积并从尿中大量排出。

临床主要表现为智能低下,惊厥发作和色素减少。

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病理性黄疸①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lumol/L(12.9mg/d1)、早产儿>257umol/L(15mg/d1),或每日上升超过85umol/L(5mg/d1);③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umol/L(2mg/d1)。

具备其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持续胎儿循环:肺炎、酸中毒、低氧血症时,肺血管压力升高,当压力等于或超过体循环时,可致卵圆孔、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出现右向左分流,称持续胎儿循环或持续肺动脉高压。

临床上出现严重紫绀,低氧血症,且吸人高浓度氧紫绀不能减轻。

出生体重: 指出生1小时内的体重。

①低出生体重[(low birth weight,LBW)儿:BW<2500g,其中BW<1500g称极低出生体重(very low birth weight,VLBW)儿,BW<1000g称超低出生体重(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ELBW)儿。

LDW儿中大多是早产儿,也有足月或过期小于胎龄儿;②正常出生体重(normal birth weight,NBW)儿:BW≥2500g和≤4000g;③巨大(macrosomia)儿:BW>4000g。

儿科常见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儿科常见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儿科常见名词解释及简答题1. 生长监测:生长监测是对儿童的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等生长发育指标进行定期的测量,并绘制生长曲线,以评估儿童的生长是否正常,及早发现生长迟缓、肥胖、性发育异常等问题并进行干预。

2. 儿童哮喘:儿童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等症状,与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有关,可由多种变应原和刺激因素诱发。

3. 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情绪易冲动,常常伴有学习成绩下降和社交困难。

4.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铁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导致红细胞内铁缺乏,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引起贫血。

简答题:1. 简述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答案: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包括年龄分期、速度不均、个体差异和关键期等。

影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营养因素和疾病因素等。

2. 如何进行儿童生长发育监测?答案:儿童生长发育监测需要进行定期的生长发育指标测量,绘制生长曲线,并关注生长偏离正常范围的情况,及早发现生长迟缓、肥胖、性发育异常等问题并进行干预。

3. 什么是儿童哮喘?如何预防和治疗?答案:儿童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等症状。

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触变应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湿度适宜、加强运动和呼吸功能训练等。

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如吸入糖皮质激素等)、物理治疗(如雾化吸入治疗)和心理干预等。

4. 什么是儿童多动症?如何干预?答案: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情绪易冲动。

干预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如哌甲酯等)、心理干预和行为干预等。

同时,家庭和学校也需要提供支持和关爱,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5.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有哪些?答案: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措施包括合理膳食,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如动物肝脏、红肉等;治疗措施包括补充铁剂、维生素C等,同时要改善饮食习惯,增加富含维生素B12和叶酸的摄入。

儿科常见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儿科常见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儿科常见名词解释及简答题1. 发热:发热是儿童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是机体在抵抗感染或疾病时产生的一种生理反应。

体温超过正常范围时称为发热,通常正常体温为36.5-37.5摄氏度。

儿童发热常见的原因包括感染、病毒性疾病、细菌感染等。

2. 咳嗽:儿童咳嗽是呼吸道疾病的常见症状,可以是干咳或有痰的湿咳。

咳嗽通常是呼吸道感染或炎症导致,也可能是过敏反应或其他疾病引起。

儿童咳嗽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以防病情加重。

3. 腹泻:儿童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便便呈水样或糊状,常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腹泻通常由病毒、细菌感染引起,也可能是饮食不洁或其他疾病导致。

腹泻时儿童容易脱水,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4. 呼吸困难:儿童呼吸困难是指呼吸频率增加、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的症状。

呼吸困难可能是由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炎等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心脏病或其他疾病导致。

儿童呼吸困难时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简答题:1. 什么是儿科疾病的常见症状?如何应对这些症状?儿科疾病的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等。

应对这些症状首先要及时观察症状的出现和变化,保持儿童的病情稳定,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疗帮助,遵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同时,儿童疾病的症状可能会随病情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家长应注意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如何预防儿童疾病的发生?预防儿童疾病的发生需要从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入手,保持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

首先要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保持儿童的个人卫生,避免病毒、细菌的传播。

其次,要保证儿童的营养均衡,多食疏食,避免食用过热、煎炸食物。

另外,要保证儿童的充足睡眠,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3. 如何疏导儿童病痛的情绪?儿童病痛会导致病痛症状病痛病痛病痛病痛病痛病痛病痛病痛病痛病痛病痛病痛病痛病痛病痛病痛病痛病痛病痛病痛病痛病痛病痛病痛病痛病痛病痛病痛病痛病痛病痛病痛病痛病痛病痛病痛。

儿科学重点名词解释填空简答

儿科学重点名词解释填空简答

1.Measles:麻疹。

指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1.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到2个月的腹泻。

2.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体重小于1500g的新生儿。

3.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体重小于2500g的新生儿。

4.新生儿溶血:指母子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

5.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

6.新生儿呼吸暂停:指呼吸停止时间超过20秒,伴心率小于100次/分及发绀。

7.新生儿黄疸: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

8.生长:小儿各器官、形态的长大形态变化,可测出其量的变化。

9.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和功能上的成熟,为质的改变。

10.营养不良:因缺乏热能和(或)蛋白质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11.化脓性脑膜炎: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

12.原发性肺结核:包括原发综合征和支气管淋巴结结核。

为结核杆菌初次侵入肺部后的原发感染,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

13.惊厥:指由于神经细胞异常放电引起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强直性或阵挛性收缩,常伴意识障碍,是一种暂时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是儿科较常见的急症,尤以婴幼儿多见。

14.癫痫持续状态:凡一次癫痫发作(或惊厥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反复发作而间歇期意识无好转超过30分钟者均称之。

15.中性温度:指能够维持体核温度和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

在此温度下,人耗氧量最低,新陈代谢率最低,蒸发散热亦少。

16.幼儿期:自1岁至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

17.贫血: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

18.生理性贫血:由于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至2-3个月时(早产儿较早)红细胞数降至3.0 X1012/L、血红蛋白量降至100g/L 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之。

19.身材矮小:身高落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第三百分位数以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学期末考试名解与
简答重点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1.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典型的表现是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

维生素D不足造成骨矿化不全,则表现为骨质软化症。

2.新生儿窒息:是指婴儿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而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代谢酸中毒,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导致胎心或新生儿脑损伤。

4.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又称肺透明膜病,是由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而导致,以生后不久出现呼吸窘迫并呈进行性家中的临床综合征。

5.潜水反应:缺氧和酸中毒时,机体产生经典的“潜水”反射,机体内血液重新分布,肺、肾、肌肉和皮肤等非生命器官收缩,血流量减少,以保证脑、心和肾上腺等生命器官的血流量。

6.新生儿黄疸:是由胆红素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若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成人超过2mg/dl),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7.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是先天性氨基酸代谢障碍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因患儿尿液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代谢产物而得名。

8.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因基因异常,导致铜在体内储积,临床上以肝硬化,眼角膜K-F环和椎体外系症状及体征三大表现为特征。

9.风湿热: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心脏病,游走性关节炎,舞蹈病,环形红斑和皮下小结,可反复发作。

10.过敏性紫癜:又称亨-舒综合征,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病变。

临床特点为血小板不减少性紫癜,常伴关节肿痛、腹痛、便血、血尿和蛋白尿,多发生于2-8岁儿童。

11.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已知最具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之一,病后大多可获得终身免疫。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结膜炎、口腔麻疹粘膜斑、全身斑丘疹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糖麸脱屑为特征,死亡主要是由于肺炎等导致的严重并发症。

12.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遗传性极强的儿童期出疹性疾病。

其临床特点为皮肤黏膜相继出现和同时存在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等各类皮疹,全身症状轻微。

13.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以5-15岁患者较为多见,一次感染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临床上以腮腺肿大及疼痛为特征,各种腺体组织及器官均可受累。

14.胃炎:由各种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有害因素引起的胃粘膜或胃壁炎性病变。

15.消化性溃疡: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也可发生在与酸性胃液相接触的其他胃肠道部位,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以学龄儿童多见。

16.腹泻痛: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的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

17.支气管哮喘: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的增加,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18.气道高反应:气道对多种刺激因素,如过敏原、理化因素、运动和药物等表现高度敏感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道炎症的严重性,气道炎症通过气道上皮损伤、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作用引起气道高反应。

19.急性肾小球肾炎:指一组病因不一,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以血尿为主,伴不同程度蛋白尿,可有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等特点的肾小球疾患。

20.肾病综合征:是一组有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临床有以下四大特点:①大量蛋白尿②低白蛋白血症③高脂血症④明显水肿。

以上第④②两项为必备条件。

21.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的贫血症。

2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点是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和束臂试验阳性,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块收缩不良
23.癫痫:是脑部的一种慢性疾患,其特点是大脑神经元反复发作性异常放电引起相应的突发性和一过性脑功能障碍。

24.惊厥:是痫性发作的常见形式,以强直或痉挛等骨骼肌运动性发作为主要表现,常伴意识障碍。

25.化脓性脑膜炎:是小儿,尤其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急性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征。

1.川崎病的临床表现?①发热:39-40°C,持续7-14天或更长,呈稽留或弛张热型,抗生素治疗无效。

②球结合膜充血:于起病3-4天出现,无脓性分泌物。

③唇及口腔表现: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

④手足症状: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重者指、趾甲也可脱落。

⑤皮肤表现:多形性皮斑和猩红热样皮疹。

⑥颈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坚硬有触痛。

⑦心脏表现:于病程第1-6周可出现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

⑧其他:可有间质性肺炎,无菌性脑膜炎,消化系统症状,关节痛和关节炎。

2.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发热5天以上,伴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川崎病:①四肢变化: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

②多形性红斑。

③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

④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

⑤颈部淋巴结肿大。

3.川崎病的治疗?①控制血管炎症:包括阿司匹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

②抗血小板凝聚:加用双嘧达莫。

③对症及支持治疗:补液、护肝、控制心衰、纠正心律失常。

④心脏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

IVIG非敏感型KD可以在IVIG使用基础上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加阿司匹林。

4.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①90%的化脓患儿为5岁以下儿童。

②感染中毒及急性脑功能障碍症状:包括发热、烦躁不安和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

③颅内压增高表现:包括头痛、呕吐、婴儿则有前囟饱满与张力增高,头围增大等。

④脑膜刺激征:以颈项强直最常见,其他如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

⑤年龄小于3个月的婴幼儿和新生儿化脑表现可不典型。

5.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①早起诊断是保证患儿获得早起治疗的前提。

②凡急性发热起病,并伴有反复惊厥,意识障碍或颅内压增高表现的婴幼儿均应怀疑本病的可能,结合脑脊液检查确诊。

③婴幼儿患者和经不规则治疗者应仔细询问病史和详细进行体格检查,结合脑脊液中病原体特异性免疫学检查及治疗病情转变,综合分析后确立诊断。

6.化脑的治疗?原则:早起诊断、早期治疗、早起足量、正确使用抗生素,抑制炎症,纠正脑水肿,对症支持治疗,防止并发症。

①抗生素治疗:选择对病原菌敏感药物,易通过血脑屏障药物,急性期静脉给药,早期、足量、疗程够。

②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
抗炎消肿。

③并发症的治疗:A硬膜下积液:硬膜下穿刺引流。

B脑室管膜炎:侧脑室穿刺引流。

C脑积水:主要手术治疗。

④对症及支持治疗:A检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呼吸等。

B维持水,电解质,血浆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C控制惊厥发作,防治脑水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