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城市化》疑难规律方法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0个知识点1、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6个理论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迈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5)经济全球化理论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相当集中、相当分散、绝对分散。
3、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
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可达性、外部效应。
4、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5、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英:费希尔、克拉克三部类:第一、二、三产业2)美:贝尔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6、城市化含义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7、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
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
8、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美英格尔斯 :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9、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
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 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城市与城市化》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下图为我国某城市简图。
读图,完成下列两题。
1.铁路穿越市区的影响因素最可能是()A.经济因素B.社会因素C.行政因素D.历史因素读“某城市住宅区内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示意图”,完成以下两题。
2.当L线变成P线时,反映了各功能区的变化是()A.商业区范围变小B.工业区范围变大C.住宅区范围变大D.工业不断向外围移动某大型超市在厦门火车站广场开张,后又在位于远离商业中心的城郊地带、出入厦门岛主干道(BRT)站点旁开设第二家店铺。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超市首选火车站广场的最主要原因是()A.流动人口多B.常住人口密度大C.劳动力充足D.居民购买能力强读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回答下列两题。
4.图中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分别是()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③①②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5.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活用水量增加B.植被覆盖率增加C.降水下渗量减少D.城市热岛效应下图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0:00时和10:00时的人口集聚状况,该图是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
读图回答下列两题。
6.根据城市地域结构特点推断,该城市位于()A.丘陵地区B.平原地区C.山地地区D.沟谷地区下图为“我国某中等城市常住人口数量与距市中心距离的关系图”。
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7.③区域可能属于()A.工业区B.住宅区C.商业区D.行政区读“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增长图”,其中四种图例分别表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①与②表示发展中国家,③与④表示发达国家),完成以下两题。
8.图中表示城市人口的图例是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
完成以下两题。
9.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A.①处和③处B.①处和④处C.②处和③处D.②处和④处植物墙,是指充分利用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攀援植物及其它植物栽植并依附或者铺贴于各种建筑物及其它空间结构上的绿化方式。
河南省林州市林州一中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 章末总结(共47张PPT)
2.城市交通问题 城市交通问题一般包括交通线路拥堵、交通环境污染、交通事故、公共交 通问题、步行者问题、停车问题等。
合理的城市总体规划具体要求做到:城市布局要紧凑,城市生活区与工 厂区、政府机关区距离不要太远,商业服务区和文化娱乐场所不能过分 集中,过境道路与市内道路相分离等。要确保城市交通的畅通,具体措 施如下: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拓展城市道路,建设立交桥,控制货车进 入市区,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发展,遵守交通法规、礼 貌行车、文明驾驶、不乱穿马路,建立健全相应的交通法规,加大交通 宣传力度等。
解析答案
(2) 图 中 P 区 域 地 价 低 于 周 边地区是因为( D ) A.土地形状不规整 B.交通不便 C.远离市中心 D.受铁路影响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P区域离市中心较近且交通条件好,土地形状规 则,但P区域距离铁路近,噪声污染等导致其地价较低。
解析答案
专题三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解析答案
专题五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方法技巧 (1)甲为城市化进程曲线图,反映某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判读要注 意根据转折点划分阶段,借用数学的斜率判断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结合社 会经济发展分析其原因。 图甲反映了发达国家(英国、美国)城市化开始早,水平高,近年来出现逆 城市化现象;而发展中国家(中国)城市化水平低,近年来出现发展速度快 的特点。
解决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途径有二:(1)城市交通问题的综合治理:合 理布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物;全面掌握城市客、货流的流源、流向和流 量,调整城市交通运营;合理组织城市交通的运营路线和时间;(2)城市交 通设施的建设: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性质;建立完善的道路系统;改善旧 城区的道路系统;形成地上、地下结合的交通枢纽;增加路网密度,提高 交通建设决策水平。
高中地理《城市与城市化》教案
高中地理《城市与城市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城市的概念和主要特点。
(2)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主要标志和动力机制。
(3)能够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图表数据的解读,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带来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含义、主要标志和动力机制。
(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教学难点(1)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2)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城市的图片,如北京、上海、纽约等,提问学生:“这些地方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它们被称为城市?”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城市与城市化。
2、新课讲授(1)城市的概念和特点讲解城市的概念,强调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城市的特点,如人口密集、产业多样、交通便利、服务设施完善等。
(2)城市化的含义和主要标志通过展示城市发展的历史图片和数据,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即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接着,讲解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包括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等。
(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小组讨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教师进行总结,指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包括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推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
以我国为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4)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展示一些城市中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二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学案含答案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为新课标选修Ⅱ-4内容)第三节城市化情景激趣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知识体系导引目前,许多大城市居住困难,交通拥堵,受教育费用高,就医困难,环境质量恶化,居民幸福感下降。
这些被称为“城市病”。
其“病因”是城市发展过快,城市规模过大,城市规划不合理。
世界城市化过程有何特点?解决“城市病”的“药方”是什么?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1.运用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运用资料,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什么是城市化|知识清单|阅读教材P31~P32上部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城市化含义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标志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城市化动力机制含义表现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推力促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4.城市化意义(1)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
(2)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3)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
微讨论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吗?提示(1)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只能说是一般规律,但不能说是绝对规律。
(2)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就不遵循这种规律。
(3)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南美洲这种状况最为突出。
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则表现为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
|案例分析|2017年12月21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上中央对城市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
目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型社会,城市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创造国家财富的主力军。
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到2014年末,我国城市化率从17.9%提升到54.7%,城市数量从193个增长到653个,城市人口已经超过农村,并且今后每年城镇化率仍会以1%的速度增长。
选修4城乡规划
受地 形、 资源 影响
资源丰 富、地 形相对 平坦
交通联 系不 便,难 以组织 较合理 的城市 功能和 生活服 务设施
因地 制宜 的规 划布 局
大庆
考点二
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变化
疑难剖析
2.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
演变过程
图示
经济实力
人口、用地规模 演变规律
弱→强
小→大 从简单到复杂
考点三
城乡规划
疑难剖析
增加城市 建设投资 和经营管 理费用 不能完全 改善城区 住房、交 通及公共 服务设施 紧张的状 况
发展交 通,加 强各单 元之间 的联系
淄博 、 重庆
完善卫 星城服 务功能
上海 、 纽约
考点二
城市空间形态及其变化
疑难剖析
1.城市空间形态
没有明 显的主 体城 散点 区,各 型 基本单 元呈散 点状分 布
考点三
城乡规划
疑难剖析
城市和乡村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它们的各自发展必须相互协调,如有些大城市已 有利于协 向郊区扩展,乡村成了“都市中的村庄”,而一 调城乡发 部分城郊乡村经过迅速的工业化,也已呈现出城 展 市景观。因此,在城乡规划中,大型基础设施的 分布都尽可能考虑城乡结合、协调发展
可相对减少 建成区由 市内的绿地 受地形、 组团 两个以上 建设用地, 河流等自 型 相对独立 比较容易处 然条件影 的单元组 理城市近期 响 成 和远期发展 之间的关系 由一个规 地形平 星座 模相当大 坦、经 利于控制城 市规模,调 的主体部 型 济发达、 整工业布 分和三个 中心城 以上规模 局,改善环 市多为 小的部分 境质量等 特大城市 组成
主要解 决措施
举例
呈同 心圆 向外 延展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华侨中学专题 《城市与城市化》练习
专题《城市与城市化》练习时间:50分钟总分:82分组题人: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答案填在后附表格内)(2019年新课标I文综)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
据此完成1-3题。
1. 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A.服务种类B.服务等级C.服务范围D.服务人口2. 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A.技术创新B.空间集聚C.市场拓展D.产品升级3. 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B.降低人口密度C.促进城市竞争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
4.上海建设“海绵城市”,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对地理坏境产生的影响还有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B.防止海水倒灌C.减缓地面沉降D.减弱酸雨污染5.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A.退耕恢复湿地B.铺设防渗路面C.完善排水系统D.增加绿地面积(2019•上海卷)(十二)海港城市秦皇岛市为响应北京城市功能的拓展,调整城市空间布局,致力于发展成为北京的又一出海大通道。
6.在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中,秦皇岛市依托海岸线打造由北向南延伸的城市发展轴。
这样做是为了A.扩大城市土地面积 B.优化城市生态环境C.传承悠久历史文化 D.发挥自然环境优势7.秦皇岛市将玻璃制品制造、食品加工、金属冶炼等企业从沿海向中部发展轴转移。
这样做的作用主要是A.转移企业污染空间B.优化城市功能分区C.调整第二产业结构D.扩大农业用地范围(2019•上海卷)(九)黄浦江笑迎米奇,迪士尼情牵金猴。
关于城市管理工作中几个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
关于城市管理工作中几个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关于城市管理工作中几个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当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进一步地加快,许多大型的建设项目、大型的住宅小区形成和城市道路的不断扩展,使得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日新月异。
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怎样管理城市、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是我们每一个城市管理工作者应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本文提出如下几个问题的思考:一、城市管理涉及的法律、法规问题城市管理法制化是城市管理现代化的首要前提。
近年来,随着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日趋重视,国家和地方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
但是,存在的不足也十分明显。
首先是全国至今还没有一部统一的《城市管理法》。
所有城管的领导体制和城管部门的主体资格、职权、管理原则、强制措施以及与其他部门的关系都不太明确。
其次,某些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保障不健全,影响了城管执法工作的展开。
虽然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对违法者都采取相应的处罚,但是后续的保障都没有做出规定,从而导致处罚执行难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城管部门只能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这浪费了时间,增加了执法成本和执法难度,造成执法部门无法及时迅速对违法行为做出处理,严重影响了执法部门的威信,使得有些人敢于与执法部门对抗,拒不履行执法部门做出的处罚决定。
二、城管执法的疏堵结合问题(一)城市流动商贩多,乱摆摊设点屡禁不止,是目前维护市容秩序的难点问题一方面,随着经济特区的开发,许多外来民工、城郊农民进城务工人员也日益增多。
他们当中一部份人员做起了小买卖,当起了肩挑小贩。
另一方面,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企业合并等因素造成下岗工人的增多,这些人有的自找出路,也加入了摆摊设点的行列。
这些流动商贩,乱摆摊设点者,即堵塞了交通,又严重地破坏环境卫生,流动商贩的出现,破坏了市场经营秩序,损害了合法经营,也造成了国家税收的流失。
城市化规律与我国城镇化战略策略选择及制度创新
镇 化 的规 律进 行 专 门研究 ,以此 为认 识 工具 , 重 薪 审视 我 们走 过 的城 镇化 道路 ,理 清发展 思 路 , 推 动我 国城镇 化快速 健康 发展 。
城 市化 遵循 的客观 规律
泛 , 括城 镇化 的 内涵 、 镇 化与 工业 化 进程 、 包 城 第
三 产 业 发 展及 现 代 化 的关 系 、城 镇 化 的 发 展 速 度 、 量 和动力 、 镇 化与 资 源节 约和 环境 保 护 、 质 城
尽管 世界 各 国城 市 化所 走 的道 路 、 取 的模 采
式千差万别 , 但认 真 总结 分 析 , 就会 发 现 其 中蕴
含着 以下一 些普遍 规律 : ( ) 口城市 化 与城 市二 、 一 人 三产 业 对劳 动 力 的需求 相适 应 的规 律
得 了很 多有 重要价 值 的成果 。但 在一些 重要 问题 上 , 论 是在 理论 研 究还 是 实践 推进 上 都存 在 一 无
人 口的增 加 和 工 业 的 进一 步 发 展 又 创造 出更 多
“ 城 市化 ” “ 城 市 化 ” 是 这 一 规 律 的特 殊 逆 和 再 都 表 现 。人 口迁 徙 自由是城 市化健 康发展 的户 籍制
度保 证 。 ( ) 四 良好 的区位优 势和 企业投 资环境 是城 市 发展 的重要 条件
些不 足 , 在 城镇 化 的 战略 上 , 如 如何 认 识 大 中小
这 是一 条 贯穿 城市 化 进程 始 终 的最 普遍 、 最
根 本 的规律 。首先 是工 业 的发展产 生 了对 劳动 力
城 市 和小城镇 的地位 和 功能定 位 ?如何 正确处 理
等 生产 要 素 的需求 ,吸 引农 村 人 口流 人 工业 区 :
城市化的基本理论与规律
城市化的基本理论与规律
社会学:城市化是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他意 味着人们不断被吸收到城市中,并被纳入城市的生活组 织中去,还意味着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出现的城市生活方 式的不断强大。 人口学: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 程。 经济学: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离开农业 经济向非农业活动转移并产生空间集聚的过程。 地理学:城市的向外围扩展,面积不断增大。
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 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 过程,也可以认为是非农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 境的地理集中过程,以及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乡村的 地理扩散过程。
1.2.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农业剩余贡献 农业生产里的发展及农业剩余贡献是城市兴起 和成长的前提. 工业化推进 工业化的集聚要求促成了资本、人力、资源和技 术等生产要素在有限空间上的高度组合,从而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 发展,并进而启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比较利益推动 城市化发生的规模与速度受到城乡间比较利益 差异的引导和制约。 制度变迁促进 制度变迁对城市化进程在根本动力上具有显著 地加速或滞缓作用。 市场机制导向 市场能推动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配置,在市 场力的作用下,城市化的进程也就得到了不断的推进。 城乡规划调控 以城乡规划为主导的系列手段和调控机制,充 分发挥城乡规划对于城市化进程有序健康发展的综合调控作用
(1)城市化启动阶段(1949—1957),这一阶段处于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城市化有了很显著的提高。 (2)城市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违背客 观规律的城市化大起大落时期。 (3)城市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十年动乱, 国民经济面临崩溃,城市人口萎缩,城市化水平下降。 (4)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来),随着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以及政府的一系列方针、政 策,城市化水平有了整工业革命开始,大约持续到二战结 束。其显著的特征是人口与产业从乡村向城市的集聚。 2、郊区化阶段 1950年以后,由于特大城市的环境恶化,加上汽 车、交通网络设施的现代化原因,社会富裕阶层为了改善生活水平而 追求低密度的独立住宅,而迁往郊区。 3、逆城市化阶段 1970年以后,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区不仅中心市 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想更大的外围区域迁移,出现了大都市 区人口负增长的局面。 4、再城市化阶段 1980年带至今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三个阶段以 后,积极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开发市中心衰落区,改善城市环境和提 升城市功能,逐步吸引了一些年轻专业人员的停留和老龄人口由郊区 化向城市的回流。
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
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位于必修2第二章的第一节,承 接着第一章人口的学习,转而对人类活动空 间的学习。对整章内容来说,本节又起着开 篇引导的作用,同时又为之后工业区位的选 择奠定了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承上启 下,地位重要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0级罗超帅
一、课程标准 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六、课时安排 七、教学过程
一、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 求是“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 构的特点,解释其形成原因”。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以及 它的形成原因。 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 影响。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运用活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 用了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力求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坚持“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 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评价在后”的原则,让学生学习 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对本节的学习,同学们切不可对课本的内容进行死记硬背。一 方面可以结合自己所在的城市的实际,通过访谈、实地调查等 方式,使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以印证相关的原理, 使自己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地 图进行学习,即收集不同规模城市较详细的地图,在分析地图 资料的基础上,勾画出该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然后进行小组讨 论和对比分析,理解这些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形成的原因
(1)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城市地域结构的一般规律。 (2)能说出图中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并解释其形成 原因。
地理 人教版必修2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3节 城市化》王小燕
8.拉各斯(尼日利亚)
9.加尔各答(印度) 10.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占阿根廷总人 1280 口的 30% 1270
1230
原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 剩.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 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乡村和小城 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 不断增强;④乡村的人均收入高于城市;⑤城 市的地价昂贵,房租高于农村。( A.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C) B.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2000年世界人口最多的十个城市
发展中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 人口(万) 城市 人口聚集于少数大城市。 2880 1 .东京(日本)
城市发展不合理
1780
2.墨西哥城(墨西哥)
3.圣保罗(巴西)
4.孟买(印度) 5.纽约(美国) 6.上海(中国) 7.洛山矶(美国)
1750
1740 占墨西哥总人 口的16.8%1650 1400 1300
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处于哪个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70%
25%-30%
中期加速阶段 或初期阶段
2.世界城市化进程
选项:①逆城市化②人口增长微弱,再城市化③城镇数目迅速增加, 城镇人口比例提高④出现郊区城市化;形成英格兰城市带
19世纪
现象
? 3
1950年来
20世纪
现象
? 1
近0年来
现象
? 4
温宿二中 王小燕
学习目标
• 1. 通过阅读课本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 标志,说出哪些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 2. 运用有关资料,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各 阶段的特点; • 3. 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 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 提出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讲义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讲义一、城市发展的历程城市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最初的简单聚居地到如今的现代化大都市,城市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
在古代,城市主要是作为政治和宗教中心而存在。
例如,古埃及的孟菲斯和底比斯,它们是法老统治的核心区域,拥有宏伟的宫殿和神庙。
古希腊的雅典则以其民主政治和丰富的文化而闻名,成为了当时欧洲文明的重要中心。
随着贸易的兴起,中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
如意大利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商业活动,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并在艺术和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工业革命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城市的面貌。
工厂的建立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英国的曼彻斯特和伯明翰等城市成为了工业革命的重要据点,工厂烟囱林立,铁路交通繁忙。
进入 20 世纪,城市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一些城市成为了金融中心,如纽约和伦敦;一些城市则以科技创新为特色,如旧金山的硅谷。
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
二、城市化的概念与特征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日益复杂的过程。
城市化的主要特征包括:人口的集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产业结构的转变,从以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社会文化的变迁,城市文化逐渐成为主流。
三、城市化的驱动力城市化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驱动。
经济因素是推动城市化的核心力量。
工业化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人们前往城市工作。
服务业的发展也需要依托城市的人口聚集和市场需求。
社会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城市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吸引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而迁移到城市。
政策因素对城市化的进程也产生影响。
政府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户籍制度等都会引导人口和资源的流动。
技术进步也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
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的辐射范围扩大,加强了城市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2018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单元测试1
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地主要因素.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和“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中字母代表以城市为中心地土地功能分区,包括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小麦种植区、花卉与乳牛区,其中表示商业区以及花卉与乳牛区地是( >A.a和e B.a和dC.b和d D.b和c (2>乙图中,地租分布等值线并不是规则地同心圆,而是有明显地凹凸,试分析等值线分布地规律及原因.(3>若要在乙图中①②③④处选建一仓储式超市,其最好地区位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建一高级住宅区,最好地区位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读:解决该题关键抓住以下几点:(1>地租水平受距市中心地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地影响;(2>商业区中地批发市场或大型超市多分布于城市外缘地环路或高速公路沿线;(3>高级住宅区在区位上指向高坡、文化区或风景名胜区答案:(1>B (2>地租由市中心向周围递减,等值线在主要交通干线处向郊区凸出,地租较高.原因:影响地租水平地因素主要是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地远近,干道两旁,通达度相对较高.(3>②位于城市两中心之间,可兼顾市场分布,同时交通便利,地价相对较低④位于城市外缘,污染较轻,临近风景区,环境优美,且交通便利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城市化》 讲义
《城市化》讲义一、城市化的定义与历程城市化,简单来说,就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日益复杂多样的过程。
回顾历史,城市化的进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一些地区,如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出现了早期的城市。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工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城市的经济结构从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
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许多发达国家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
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通信、电力等系统逐渐建立起来。
同时,城市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职业群体。
二、城市化的驱动因素1、经济发展经济的增长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随着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发展,企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和更便捷的市场,这促使人口向城市集中。
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吸引人们前来谋求发展。
2、技术进步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人员和货物的流动成本,使得城市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例如,铁路、汽车和飞机的出现使人们能够更方便地在城市之间往返,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能够迅速传播,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创新。
3、政策引导政府的政策在城市化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提供优惠政策等方式,引导人口和产业向特定的城市或区域集中,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的均衡发展。
4、社会文化因素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资源在城市中相对集中,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以及丰富的文化生活,也愿意向城市迁移。
三、城市化带来的影响1、积极影响(1)经济繁荣城市化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和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城市中的企业能够共享基础设施、技术和人才等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2)社会进步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和培训机会,有助于提高人口素质。
同时,城市中的文化交流和创新氛围也能够促进社会观念的更新和进步。
2.3《城市化》教学设计
2.3《城市化》教学设计潍坊实验中学高一王建亮【课标链接】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笔者认为,本节主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可以通过自主预习,读图分析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通过插图上的景观变化来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是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这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二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城市化三个阶段的特点,提高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对城市化类比分析的方法。
3.激情投入,享受成功,体味人和城市的和谐。
【教学重难点】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的标志、城市化初期、中期、后期的特点)。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271高效课堂模式,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预习,结合预习参与课堂小组讨论,点评质疑,老师适时点拨提升。
【教学过程】学生课前需要完成的内容如下:Ⅰ.教材助读一.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的概念?2.城乡人口迁移的主要推力因素、拉力因素分别是什么?(读图2.17总结)3.城市化的标志?意义有哪些?(落实课本32页第一段)二.世界城市化进程1.世界城市化(读图2.19总结)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 ”形曲线。
世界各国城市化水平高低不一。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处于哪一阶段?2.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见下表)。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问题》 讲义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问题》讲义一、城市化的定义与发展历程城市化,简单来说,就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日益复杂多样的过程。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城市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
早期的城市往往是由于政治、宗教或军事的需要而形成。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兴起,一些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方逐渐形成了商业中心,城市开始有了更多的经济功能。
工业革命的到来则是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工厂在城市中大量涌现,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求工作机会。
这一时期,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城市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进入现代社会,城市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成为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城市化进程的主要驱动因素1、经济发展经济的增长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在工业、服务业等领域。
企业在城市聚集,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和信息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2、工业化工业化促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同时,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如交通运输、仓储物流等,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3、科技进步科技的进步使得城市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交通、通信更加便捷,城市的承载能力和辐射范围不断扩大。
同时,科技创新也催生了新的产业和职业,吸引着人才向城市汇聚。
4、政策引导政府的政策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出台吸引人才和企业的优惠政策等,都能够引导城市化的方向和速度。
三、城市化带来的积极影响1、促进经济增长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化有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产业的升级和创新,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2、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城市拥有更完善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居民能够享受到更高质量的生活。
同时,城市也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和娱乐活动。
中国农村发展与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中国农村发展与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中国农村在25年的国民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的进程中,稳定地解决了中国农业问题,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并通过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使2.25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摆脱贫穷;使2.5亿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就地转移或者流动就业;他们在中国GDP长期增长份额中贡献率平均达46.26%,但是人均年收入水平却只是城镇居民的1/3弱;城乡之间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更是差距巨大。
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奥秘也可能恰在其中。
在中国非农就业率已达53%,而城镇化率仅41%的现实条件下,数亿实现劳动力转移和非农就业的农民工,几乎相当于城镇人口的1/3。
尽管被承认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生力军。
但是,他们的合法权益和地位却并没有如城镇户籍居民那样享有公平的福利待遇。
这种制度瓶颈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危害已经逐步显现。
近年来,农村产值份额、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村市场份额持续下降、农产品和工业品都先后出现销售持续疲软等问题,证明单纯靠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靠分散化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国经济多年内需不足的问题。
在加入WTO之后所持续出现的国际贸易纠纷,中国进出口总额、外汇储备持续超量增加等面临的国际压力看,中国经济增长必须实行转型,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必须要追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种种矛盾问题,使原有二元体制架构下建立的城乡关系到了必须调整的阶段。
城市发展的问题为解决日益严重的内需发展不足问题,缓解城乡和区域间日益扩大的差距问题,“十五”(2001-2005年)时期,中国政府实施了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战略。
5年来城市因行政区划调整,城镇数量减少,城镇规模和质量有所提高。
由2000年的663座成2004年的661座,特别是县级市(大多是小城市)减少了26座,基本变成中等城市的市辖区。
市辖区数量大幅增加,增加65个,2004年达到852个。
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一地理人教版《城市化》说课稿
一、内容:高一地理下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第一课时)二、授课类型:新课教学三、说教材1、教材分析这届高中使用的是人教版地理新教材,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
本课知识内容可分两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因素,其二是世界城市化的进程2、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总结的能力。
2、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培养学生遵循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增强学生为国家经济建设做贡献的责任感。
3.教材处理本节课知识难度不大,主要是采取以学生读图——获取知识——归纳规律的线索来组织内容的。
教学过程要避免照本宣科式的讲述,要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中谈话法、读图法应贯穿始终。
发挥电脑多媒体的优势,将各种图像通过powerpoint演示出来,增强直观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四、说学生高一新生初中时普遍对地理不重视,地理知识相当欠缺,外加普通班的学生基础较差,地理思维能力不强的情况,本节课的教学将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学生生活探究地理问题,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学习城市化问题,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五、说教法(一)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探究学习法。
(二).教学手段:(1)通过图片引导,同学们之间的讨论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与城市化》疑难规律方法一、城市功能分区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集中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三大主要功能区的形态、位置及特征列表如下:形成功能区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形态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集聚成片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特征经济活动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位置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1)图例A表示的功能区为________区。
(2)图中①地适宜建立________工业部门,试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
(3)图中②③④⑤四地中,________地最适宜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住宅(2)钢铁靠近煤、铁产地,燃料原料丰富;靠近铁路线,交通便利;位于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对城区污染小。
(3)③靠近科技文化区环境优美二、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分析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地理位置距市中心的远近影响地租水平,结合各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不同,进而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现总结如下表:地租随距市中心的距离变化示意图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付租能商业用地付租住宅用地的付工业用地的付力分析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大,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商业影响最大租能力随距离递减较小,距离市中心远近对住宅影响较小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工业的影响最小区位市中心靠近市中心处远离市中心处功能区商业区(A) 住宅区(B) 工业区(C)区位选择原因最大限度接近消费人群,商业付租能力最高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该区域内工业付租能力最高交通通达性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通达性越差,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
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着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练习2下图为“某城市地价等级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与图中M—N一线地价等级变化相符的是( )(2)图中P区域地价低于周边地区是因为( )A.土地形状不规整B.交通不便C.远离市中心 D.受铁路影响答案(1)C (2)D解析(1)从图中一类地价分布在市中心可以判断其地价最高,由此可以判断一类地价到六类地价价格依次降低,根据图中M—N一线的图例变化即可判断。
(2)从图中可以看出P区域离市中心较近且交通条件好,土地形状规则。
但P区域距离铁路近,噪声污染等导致其地价较低。
三、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1.速记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特点(1)口诀:“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
(2)含义:城市等级高,城市数目少,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职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与空间分布的关系练习3读“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城市服务范围叙述正确的是( )A.上海的服务范围最大B.上海的服务范围与无锡相同C.南京的服务范围大于杭州D.杭州的服务范围包括南京(2)有关城市级别与提供职能的正确叙述是( )A.城市等级越高,提供的职能种类越少B.同级别城市提供的职能完全相同C.高等级城市不具有低等级城市的功能D.城市等级越低,提供的职能种类越少答案(1)A (2)D解析第(1)题,上海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级别最高,服务范围最广;南京、杭州都属于省会城市,服务范围大致相当。
第(2)题,城市的等级越高,职能种类越多,但同级别城市提供的职能不一定完全相同。
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可以用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来表示。
“S”形曲线将城市化的过程分为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稳定阶段)三个阶段。
如下图表所示: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化特征出现的问题发展新趋势典型国家和地区水平速度初期阶段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发展中国家中的落后国家和地区中期阶段水平提高速度加快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后期阶段水平比较高速度减慢,人口增长停滞中心区衰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1)~(2)题。
(1)按城市发展过程,上述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 )A.a—c—d—b B.a—d—b—cC.c—d—b—a D.d—b—c—a(2)该城市在图示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城市环境得到改善B.城市交通拥挤现象得到缓解C.商业中心多分布在城区边缘D.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答案(1)A (2)C解析(1)随着城市化的进行,郊区人口密度逐渐增大,进入城市化后期,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市中心区人口密度降低,人口向郊区甚至农村移动。
(2)城市的商业中心多位于市中心及交通干线两侧,城区边缘很少分布。
五、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1.解读图表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来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通常以过程图、坐标图等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对比。
2.方法技巧(1)甲为城市化进程曲线图,反映某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判读要注意根据转折点划分阶段,借用数学的斜率判断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其原因。
图甲反映了发达国家(英国、美国)城市化开始早,水平高,近年来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而发展中国家(中国)城市化水平低,近年来出现发展速度快的特点。
(2)乙为不同时期城市化要素(人口密度、地租、功能区面积等)变化曲线图,多以与市中心的距离为横坐标,以人口密度、地租、面积等作为纵坐标,用多条曲线反映某一要素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
判读要看清坐标含义、明确表达内容;根据图示信息归纳某一要素在不同时段的变化特征,运用城市化的基本原理对其变化做出解释。
图乙中①~④曲线反映出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减小,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3)丙为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综合反映该区域城镇各要素的发展变化。
判读要从用地规模、城镇等级、数量、交通线路、功能区分布等方面找出其发展变化,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图丙A~C的过程反映了地域城市化过程。
练习5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
下图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
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B.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C.Ⅳ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抑制D.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2)影响Ⅳ—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状况 B.产业结构C.人口政策 D.自然环境答案(1)A (2)B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认真读图,并能够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
第(1)题,A项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为负值,表明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
B项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由正值变为负值,表明中心城区人口减少。
C项Ⅳ阶段后,费城中心城区人口的减少并没有得到有效抑制反而是增大了。
D项Ⅳ阶段到Ⅴ阶段,巴尔的摩中心城区的人口增长率一直是负值,中心城区人口仍然在减少。
第(2)题,以巴尔的摩、费城为代表的制造业中心,伴随着传统制造业的衰退,中心城区人口持续负增长。
纽约、波士顿由于制造业的外迁导致中心城区人口大幅减少,以后由于以金融、信息为主导的产业兴起,吸引了大量人口集聚,中心城区人口增长。
六、城市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1.城市问题及表现形式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表现形式环境质量下降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噪声污染;④固体垃圾污染;⑤光污染;⑥辐射污染城市交通问题①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②交通事故频发;③公共交通发展缓慢;④停车位紧张城市住宅问题①居住环境差;②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③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④出现贫民窟、棚户区城市社会问题①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②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③老年人口增加,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④内城经济衰退(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合理布局城市各功能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练习6读“城市温度与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变化关系图”,回答(1)~(2)题。
(1)下列判断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 )①城市热岛效应明显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③城市人口与城市面积不相关④该城市职能为政治、文化中心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由此必然会带来的现象有( )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②城郊间形成热力环流③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④城市环境恶化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1)A (2)D解析第(1)题,从左图可以看出城市建成区面积越大,城市温度越高,城市热岛效应越明显;从右图可以看出城市人口越多,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温度越高。
第(2)题,图示信息反映出城市面积增大,城市人口增加,因此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气温升高,城郊间必然形成热力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