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增养殖讲义

合集下载

鱼类增养殖讲义

鱼类增养殖讲义

《鱼类增养殖》讲义绪论绪论重点鱼类增养殖学-掌握鱼类增养殖业简史-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鱼类增养殖的成就-掌握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了解我国鱼类增养殖存在的问题-掌握我国鱼类增养殖的发展趋势-掌握水产养殖业面临21世纪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强劲挑战-了解加快渔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了解一、鱼类增养殖业与鱼类增养殖学我国的鱼类增养殖业包括养殖和增殖二个部分:鱼类养殖包括池塘养鱼、河道养鱼、湖泊水库养鱼、稻田养鱼、工业化养鱼、港养、海水网箱养鱼等;鱼类增殖包括天然水域(江河、湖泊、水库、海湾与海域等)鱼种人工放流增殖、水域养殖环境保护和自然增殖等。

鱼类养殖包括以下四个阶段:①通过鱼类人工繁殖取得鱼苗;②鱼苗经过数十天至数月培育成鱼种;③鱼种经过数月或经1~2年养成食用鱼;④食用鱼经挑选培育成供繁殖用的亲鱼。

池塘养鱼则完整地包括上述四个生产阶段;而河道、湖泊和水库养鱼、港养往往由池塘供应鱼种,养成食用鱼。

至于鱼类增殖中的鱼种人工放流,其鱼种来源也是由池塘养殖供应。

鱼类增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鱼类增养殖学科的发展,相继建立起: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水产增养殖学、特种水产养殖学、海水鱼类增养殖学等学科。

由于这些学科的基本原理相同,故合并为一门学科——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以研究养殖对象的生态、生理、个体发育和群体生长为基础,研究其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殖和增殖技术等的一门科学。

学科性质:应用科学鱼类增养殖学研究的目的:保护和合理开发我国水域的鱼类资源,提高单位面积鱼产量和经济效益,为人类提供优质的鱼体蛋白质。

二、鱼类增养殖业简史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历史悠久,技术精堪,是世界上养鱼最早的国家。

1.甲骨卜辞证明我国殷商时代即开始在池塘中养鱼。

2.公元前460年左右的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养鱼史上有名的始祖范蠡就著有《养鱼经》,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著作。

(鲤鱼养殖场、繁殖、养殖密度)。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 记述了鱼苗捕捞和饲养方法,记载了投饲‘四定’(定时、定位、 定质、定量)和‘轮捕轮放’等先进养鱼技术。
➢ 胡世安《异鱼赞闰集》归纳了群众谚语“正乌二鲈”,即正月出 鲻鱼苗,2月出鲈鱼苗。鲈鱼是肉食性,养殖者称为“鱼虎”。
➢ 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转载了前人有关的养鱼资料,总结了江 西的养鱼法,包括鱼池建造、鱼种搭配、放养密度、投饲与施肥、 鱼病治疗。草、青、鲢、鳙混养,到明朝已经发展到更完整。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二、我国鱼类增养殖业发展简史
➢ 公元前1世纪,殷墟甲骨卜辞:“贞其雨,在圃鱼”,“在圃鱼, 十一月”。
➢ 公元前460年,越国范蠡«养鱼经»,鲤鱼养殖和繁殖,指出“治 生之有五,水畜第一”。
➢ 公元前206-后220年(汉),养鲤。《史记》中载有“水居千石 鱼陂” 。
➢ 葛洪《西京杂记》说,汉武帝在长安筑昆明池,用于训练水师 和养鱼;所养之鱼除供宗庙、陵墓祭祖用外,多余的在长安市 上出售。
2
➢ 第九章 鱼类越冬2
➢ 教学实习:养殖场参观学习8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绪论
➢ 海淡水水域幅员辽阔,池塘、湖泊、水库,海湾、浅滩 涂星罗棋步。
➢ 海岸线3.2万km ,水深15m以内的浅海、滩涂1333万 hm2 .
➢ 内陆水域1760万hm2,其中: ➢ 河流:666.7万hm2 ;湖泊:666.7万hm2 ➢ 水库:200万hm2 ;池塘:200万hm2 ➢ 地处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 鱼类资源丰富,淡水鱼800种,海水鱼2200种。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内容1
➢ 绪论6
➢ 第一章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18
➢ 第二章 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与调控4

《鱼类增养殖技术》项目一任务二教学课件.ppt

《鱼类增养殖技术》项目一任务二教学课件.ppt

《鱼类增养殖技术》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 【案例分析】
• 【思考与练习】 • 1.鱼苗的发育分哪几个阶段? • 2.鱼苗的生物学特点有几些?
《鱼类增养殖技术》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鱼类增养殖技术》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Thank You!
2.鱼苗期
• 第三阶段(图2-11-3):体长6.5~ 7 mm,卵黄囊完全吸收,鳍褶中无鳍条,初齿
脱离,仍然栖息在离岸边0.5 m的杂草中,以微小水蚤、无节幼体和轮虫等为饵料,为 外源营养期。

第四阶段(图2-11-4):体长7~9 mm,脊索末端略向上弯曲,且在其下方出现骨质
鳍条,领骨上出现为数不多的角质齿,仍栖息在沿岸的水草中,尚不集群,其饵料组 成同第三阶段。
《鱼类增养殖技术》精品课程资育的时间 • 浮性卵和漂流性卵的胚胎期较短(20 h~40 h)
• 粘性卵的胚胎期较长(60 h~100 h)
• 沉性卵的胚胎期最长(数十天)
《鱼类增养殖技术》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鲤科鱼类草鱼为例
第一阶段:卵裂和囊胚期 第二阶段:原肠期 第三阶段:神经胚期 第四阶段:器官形成期

第七阶段(图2-11-7):体长13.5~ 15 mm,所有鳍都出现骨质鳍条,肠管形成第
二肠袢,角质齿停止发育,基部并开始合并,摄食周丛生物为主,也时常到池底摄食 底栖生物。
《鱼类增养殖技术》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3.幼鱼期 • 第八阶段(图2-11-8):体长15~19 mm ,开始出现鳞片, 鳍褶全部消失,口角出现第一对触须始基,角质齿脱落, 幼鱼转入底栖生活,以摄食摇蚊幼虫、介形目为主,此时 已很难捕净。
《鱼类增养殖技术》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项目三主要淡水养殖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 任务二鱼类的胚胎和仔鱼发育特点的观察与认识

鱼类增养殖学——第一章 淡水养殖基础知识 ppt课件

鱼类增养殖学——第一章 淡水养殖基础知识 ppt课件
2.水温对养殖鱼类的影响 水温直接影 响鱼 类的代谢强度,从而影响鱼类的摄食和生长。
鲢、鳙、草、青、鲤等生长的适温范围在20~ 32℃左右,15℃以下则食欲下降,生长变慢。
我国广大地区的鱼类池增养殖塘学——水知第识一温章 淡水状养殖况基础 适合温水性鱼类
水温影响鱼类的性腺发育和决定产卵开始的时期。成 熟亲鱼产卵开始的时期主要决定于水温高低,一般都在 18℃才开始产卵。
③水平变化(主要是受风力的影响):白天下风处的
溶氧都比上风处高,上下层均是如此。但清晨溶氧的水平 变化恰恰与中午相反,是上风处溶氧高于下风处。所以清
鱼类增养殖学——第一章 淡水养殖基础
晨池鱼开始浮头时,一般总是知识趋向于上风面。
④季节变化:池水溶氧的高量多出现在夏季
和 秋季,低量一般也出现于夏、秋季。上层氧往往超 过饱和度,而下层溶氧则很低,夜间(特别是黎明 前)池塘含氧常常很低,容易产生缺氧浮头的现 象。
(三)池水的运动 造成池水运动的原因主要是风和水的密度差。水的注 入和流出也可以产生池水的流动。 池水运动虽然较为微弱,但对促进水中氧的溶解和传 递,改善水质状况有一定的作用。 因密度差而产生的池水对流是池水运动的一种重要
形式。水的热阻力(即温度较低、比重较大的下层水被温 度较高、比重较小的上层水所替换的阻力)是很大的。
(2)氧盈与氧债
知识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受下列条件制约:
(1)与水温成反比。 (2)与该气体的分压成正比。 (3)与水中的溶质浓度成反比。
气体的溶解速度受制于:
(1)与温度成正比。 (2)与该气体在水中的饱和度成反比。 (3)与气——水面界的接触程度成正比。
气体在水中的扩散速度依赖于:
(1)水分子的扩散作用。 (2)密度流的强弱。 (3)搅拌作用。 鱼类增养殖学——第一章 淡水养殖基础

鱼类增养殖学第一章绪论

鱼类增养殖学第一章绪论

1985与1999淡水养殖面积、产量比较
面积:万公顷
总计
产量:万吨
池塘 湖泊
单产:公斤/公顷
水库 河沟
面 积
产 量 单 产
1985
1999 1985 1999 1985 1989
364.36
504.21 237.92 1421.97 653 2820
125.76
214.51 174.94 1019.58 1391 4753




3、1966~1981 徘徊期。文化大革命。 70年代开始港养鲻、梭鱼,70年代末80年代初, 开始海水网箱养殖(鲷)。 4、1982~ 持续快速发展时期。 确立以养主的方针。 养殖方式、养殖种类不断增加,养殖面积不断扩 大,养殖产量持续快速增长。 1993年起,水产品总产量中,养殖超过捕捞。
虾蟹类 56.23


13.00
16.38 1424.40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变化



产业布局:从沿海地区和长江、珠江流域等传 统养殖区扩展到全国各地。 养殖品种:呈现多样化、优质化的趋势。海水 养殖由传统的贝藻类为主向虾类、贝类、鱼类、 藻类和海珍品全面发展;淡水养殖打破以“青、 草、鲢、鳙”四大家鱼为主的传统格局,鳗鲡、 罗非鱼、河蟹等一批名特优水产品已形成规模, 进行规模化养殖的水产品种类已达50多种。 养殖方式:工厂化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生态 养殖等发展迅速。
第三节 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与成就




3.1 特色 (1)鱼类养殖业已是我国水产品增长的主要途 径。 养殖超过捕捞 (2)产量较高的养殖品种大多为食物链短、适 应性强、苗种易获得,饲料易解决的鱼类。 淡水池塘养殖是我国鱼类养殖的主体,以温水 草食性和杂食性鲤科鱼类为主。养殖成本低, 效益高。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

(资环)鱼类增养殖学一、名词解释1、仔鱼和稚鱼仔鱼:指刚从孵膜孵出,卵黄囊较大,眼无色素,身体具鳍褶的鱼。

稚鱼期:指鳍褶完全消失,体侧开始出现鳞片至全身被鳞的鱼。

2、鱼苗和鱼种鱼苗:系指孵化脱膜后的仔鱼和稚鱼的统称;鱼种:指供池塘、水库、河沟等水体放养,以养成食用鱼的幼鱼。

3、轮养和套养轮养:又称轮捕轮放,是将多种且多规格的鱼类混养在同一池塘中,分次捕捞达到食用规格的个体并补放适量鱼种的养殖方式。

套养:指同一种或不同种鱼类不同规格的鱼种同池混养。

4、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个体绝对繁殖力指一尾雌鱼在繁殖季节前卵巢中所怀的成熟卵粒数。

个体相对繁殖力指一尾雌鱼在一个生殖季节中,单位体重或单位体长所具有的平均怀卵量。

5、池塘养鱼和网箱养鱼池塘养鱼:是利用经过整理或人工开挖面积较小的静水水体进行养鱼生产。

网箱养鱼:指在天然水域中设置由合成纤维网片或金属网片等材料装配成的一定形状的箱体(称网箱),借助箱内外不断的水交换,维持箱内适合鱼类生长的环境,利用天然饵料或人工投饵,高密度地培育鱼种或饲养商品鱼的养鱼方式。

6、生态养鱼和综合养鱼生态养鱼:指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在总结传统渔业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的综合养殖生产模式。

综合养鱼:是以养鱼为主,渔、农、牧(或渔、农、牧、果)和农副产品加工综合经营及综合利用的生产形式。

7、合理放养和放养效益合理放养:指使放养鱼类种群对天然饵料的利用程度尽可能与水体的供饵适应,在能养成商品规格的成鱼或能达到预期规格鱼种的前提下,可以达到最高鱼产量的放养密度。

放养效益指产出量与放养量的比值。

8、水域生产力和水域鱼产力水域生产力指单位水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能生产生物有机质的能力。

水域鱼产力是指自养生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再转化到鱼类的生产能力,是水域内在的产鱼潜力,即水体在不投饵、不施肥,依靠天然饵料(初级或次级生产力),通过逐级营养层次的能量转化,可能提供的最大鱼产量。

鱼类增养殖课件 第一章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

鱼类增养殖课件  第一章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

鲂类有团头鲂、三角鲂、广东鲂和长体鲂等
长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隶属鲤 科、鳊亚科、鳊属。全国各地自然水域均有分 布。
泥鳅(Mi sgurnus anguill ica udatus),隶属 鳅科、泥鳅属。分布甚广,除西部高原区外,我星 自南到北各水系都有分布。
(九)鱼类的生殖洄游: 1.由外海向浅海、近岸的洄游 2.溯河生殖洄游:
(1)过河口性鱼类的溯河生殖洄游 (2)淡水鱼类的溯河生殖洄游 3.降海生殖洄游:
(1)过河口性鱼类的降海生殖洄游 (2)由江河游向河口、近海的降海洄游
六、鲤形目的主要养殖鱼类
罗非鱼是指丽鱼科、罗非鱼属(Tila pia)和口孵 属(Oreochromis)以及刷齿属(Sa—roth erodn) 的鱼类,3属鱼类有100种以上。
五、光照
1.光对鱼类的视觉器官 2.光对鱼类摄食的影响 3.光对鱼类胚胎发育的影响 4.光对鱼类繁殖的影响 5.肥度是什么
二、鱼类的栖息习性
1.中上层鱼类:
2.中下层鱼类
3.底层鱼类
三、鱼类的食性
1.鱼类食性的变化: ①.鱼类食性在不同发育阶段(或年龄)产生变化 ②.食性的季节变化 ③.栖息场所不同引起的食性变化 2.鱼类的摄食方式 ①.滤食性鱼类依靠鳃耙过滤进入鳃腔的水流滤取水中的食物, 大多数以浮游生物为食。 ②.草食性鱼类用咽喉齿切断水革或陆生植物 ③.捕食鱼虾的凶猛鱼类,多采取直接追捕吞食的方式
(二)影响鱼类生长的因素: ①.饵料 ②.温度 ③.光照 ④.化学因子 ⑤.水体的大小
五、鱼类繁殖习性
(一)鱼类的性别差异: 鱼类一般都足雌雄异体(gonochorism),在鲱、鳕、黄鲷、狭鳕等少数 鱼类中发现有雌雄同体(he rma phro diti sm)现象,甚至还有自体受精 能力。黄鳝、剑尾鱼、石斑鱼、某些鲷类等少数种类尚有性逆转现象, 即性腺的发育从胚胎期一直到性成熟期表现为雌性(雄性),经第一次繁殖 后,性腺内部发生了改变,逐渐转变成雄性(雌性)鱼。 (二)鱼类的生殖方式: 1.卵生 2.卵胎生 3.胎生

《鱼类增养殖学》课件

《鱼类增养殖学》课件

鱼类饲养管理技术
饲养管理技术包括鱼类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疾病防控等方面。科学的饲养 管理可以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和体重增加,有效预防疾病发生,保证鱼类的 健康养殖。
饲料的选择与饲喂方法
饲料是鱼类增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合适的饲料类型和品牌,合理的饲喂方法可以提高鱼类的饲养效果, 增强鱼类的抗病能力,并确保鱼类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
鱼类生长环境及需求
了解鱼类的生长环境和需求是成功养殖鱼类的关键。不同鱼类对水质、温度、 氧气等因素有不同的要求,合理创造适宜的生长条件,可以促进鱼类的健康 生长。
养殖鱼类的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是鱼类增养殖的重要决策之一。根据市场需求、养殖环境和养殖技术等因素,选择适合的鱼类品种可 以提高养殖效益,并符合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
鱼类病害防治
鱼类病害是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对鱼类的生长和养殖效益有很大影响。 采取科学的病害防治措施,包括预防、检测和治疗,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提高养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鱼பைடு நூலகம்增养殖的市场前景与发展建议
鱼类增养殖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各种可持续发展的鱼 类养殖方式将获得更多关注和推广。为了取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效益,建议养殖者积极创新、探索新的养殖技术 和管理模式。
《鱼类增养殖学》PPT课 件
本课件将介绍鱼类增养殖学的基础知识,包括鱼类生长环境、品种选择、养 殖管理技术、饲养方法、病害防治以及市场前景与发展建议。
鱼类增养殖学简介
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如何有效地养殖各类鱼类的学科,涵盖了鱼类生态学、 生物学和食品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它关注着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鱼类的生产 效益和质量。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
Ø 公元618-907年(唐),养殖青草鲢鳙,并逐步发展出混 养技术。
三、我国鱼类增养殖业 发展简史
《癸辛杂识》
Ø 960-1297(宋)长江、珠江捕捞草、青、鲢、鳙鱼苗 运输到各地,进行饲养,已很发达,饲养地区相当广 了。
Ø 宋人周密所著《癸辛杂识》 ,详细记载鱼苗运输过 程:
Ø ①运苗用具。 “除备以竹丝编制、内糊漆纸容器外, 又有口圆底尖为罩篱之状覆之以布,纳器中。” 即“去 其水之盈者”。
Ø (14)弹涂鱼科的大弹涂鱼; Ø (15)毒鲉科的鬼鲉; Ø (16)六线鱼科的大泷六线鱼; Ø (17)鲽科的石鲽; Ø (18)海龙科的三斑海马和大海马; Ø (19)军曹鱼科的军曹鱼; Ø (20)鲟科的中华鲟。
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的历史与发展
Ø 1957潮汕、捕获海马亲本,进行饲养繁殖试验首获成功。 Ø 1959-1960年海南岛大鳞鲻人工授精孵化育苗成功。 Ø 1960-1961年海南岛获得大鳞鲻育苗成功。 Ø 1981年深圳黄鳍鲷人工孵化育苗成功。 Ø 1983年棱鲻人工孵化育苗成功。 Ø 1983年赤点石斑鱼人工繁殖成功。 Ø 1985年平鲷人工催产、孵化和育苗试验成功。 Ø 1985年中华乌塘鳢人工繁殖成功。
Ø 鲇形目:鲇、胡子鲇、大口鲇、革胡子鲇、斑 点叉尾鱼回、黄颡鱼、长吻鮠等
(三)淡水养殖业主要养殖种类
Ø 鲈形目:鳜、鲈(条纹鲈、大口黑鲈)、 淡水白鲳、罗非鱼、乌鳢等
Ø 鲑形目:虹鳟、公鱼、银鱼 Ø 鲟形目:中华鲟、匙吻鲟、史氏鲟 Ø 其它:黄鳝、鳗鲡、鲥鱼
鱼类养殖基础理论 与技术的进步
Ø 鱼类生殖生理与人工繁殖技术 Ø 鱼苗、鱼种生物学培育技术 Ø 养殖池塘生态学与成鱼养殖技术 Ø 以网箱、网围、网栏为内容的“三网”养鱼技术

鱼类增养殖学——淡水养殖基础知识(培训资料)

鱼类增养殖学——淡水养殖基础知识(培训资料)

1
对鱼类关系最密切的是池水的水温,其次是
透明度和池水的运动。
(一)水温 直接影响鱼类,而且影响其他环
境条件而间接对鱼类发生作用,几乎所有的水环境
条件都受到温度的制约。
1.池塘水温的变化特点 在一年中随着天气变
化而变化,但和气温的变化不尽相同。池塘水温变
化的幅度要比气温变化小得多。一天中的平均温
度,水温高于气温,而白天平均水温一般低于平均
第一节 淡水养殖水环境
池塘环境条件从大的方面讲,可分为池水的物 理性、化学性、池塘的生物和地质等项。
主要从两方面影响鱼类和池塘产量:一方面直 接影响鱼类的生理活动而使鱼类有不同的生长发育 状况;
另一方面通过影响池塘的物质循环和鱼类天然
食料生物的繁殖而间接影响鱼类。两者最终都影响
到池塘的鱼产量。
优选课件
在正常天气情况下,池水透明度的高低,可以
大致表示水中浮游生物的丰歉和水质的肥度。
一般说来,肥水的透明度在20~40cm之间,
水中浮游生物量较丰富。
透明度用萨氏盘的深度来间接表示。
优选课件
5
(三)池水的运动
造成池水运动的原因主要是风和水的密度差。水的注
入和流出也可以产生池水的流动。
池水运动虽然较为微弱,但对促进水中氧的溶解和传
优选课件
6
在夏季晴天,生产上主要发生以下四种情况: 1、白天晴天、风力小,但上半夜风力增强,气 温下降速度快。……鱼类浮头。 2、白天晴天、风力小,夜间风力仍小,气温 下降速度慢。…….不会引起鱼浮头。 3、白天晴天、风力小,到夜间天气闷热,无 风,气温下降速度极为缓慢。 4、白天晴天,傍晚下雷阵雨。…..易严重浮头.
用,可使上、下层的水温逐渐趋于一致。

鱼类增养殖学淡水养殖基础知识讲课文档

鱼类增养殖学淡水养殖基础知识讲课文档
二氧化碳对鱼类和水生动物也有重要影响,是水生植
物光合作用的原料。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对鱼类有麻痹和毒
害作用,鱼类表现在为呼吸困难。
第16页,共77页。
鱼池中游离二氧化碳的含量,在夏天超过40 mg/L时,表示池水已被污染至危险的程度,大 量有机物的分解有可能造成鱼池缺氧而引起鱼类窒 息死亡。
控制池塘二氧化碳的方法: ①对碱度和硬度偏低的池水施加生石灰; ②控制池塘不被有机物过度污染; ③池底过多的淤泥必须挖除。
在降低池塘有机物耗氧方面: ①根据季节、天气合理投饵、施肥。 ②根据鱼类生长,及时轮捕,降低池塘载鱼量. ③采用水质改良机或吸泥泵,降低氧债。 ④每年及时清塘,挖出过多底泥。 ⑤施用有机肥料需经发酵后在晴天施用。
第15页,共77页。
2.二氧化碳(CO2)
主要来源:是水生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及有机物质分
物、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和无机还原物在缺氧条件 下,其理论耗氧值受到抑制的那部分耗氧量。
第12页,共77页。
(3)氧对养殖鱼类的影响
是鱼类生存和生长的重要环境条件,也在池塘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改善水质等方面起重要作 用。饲养鲤鱼生长的摄食量的突变点为4.1毫克/升 氧,而且摄食和生长随含氧量的升高而加快。饱和 度很高有时会引起鱼类发生气泡病。
第4页,共77页。
(二)透明度 透明度是表示光线透入水中的程度。 混浊度是指水中混有各种微细物质和浮游生物 所造成的混浊程度。 在正常天气情况下,池水透明度的高低,可以 大致表示水中浮游生物的丰歉和水质的肥度。
一般说来,肥水的透明度在20~40cm之 间, 水中浮游生物量较丰富。
第5页,共77页。
第24页,共77页。
4.磷酸盐
磷的组成:养殖水体的磷包括溶解的无机磷、

增养殖水环境工程学讲义

增养殖水环境工程学讲义

增养殖水环境工程学第一章绪论我国是世界上水产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具有几千年的水产养殖历史, 从最初的鲤鱼养殖到主要经济鱼、虾、蟹、贝、藻类的人工繁育和工厂化养殖, 创造了精湛的人工增养殖技艺。

藻-筏架虾-池塘贝-筏式鱼-工厂化、网箱内陆水域总面积约1760万hm2。

其中河流666.7万hm2 ,湖泊666.7万hm2 ,水库200万hm2 ,池塘200万hm2 。

水深15m以内的浅海滩涂面积达1333.3万多渔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

20年来,我国水产品的年增长率达到10.5%,是世界上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仅有的两个国家之一。

增养殖工程学(Aquacultural Engineering) 作为水产学( Fishery Sciences) 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水产科技进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增养殖工程学的概念和内涵概念:增养殖工程学是把土木工程原理和生物学原理相结合并应用于水产动植物养殖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水产养殖设施、设备的科学设计、建造和研制开发及其有关生产工艺、营渔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实施和应用;是渔业工程学(Fishery Engineering)的重要组成部分。

增养殖工程学的概念和内涵内涵:增养殖工程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养殖水生经济动植物的适宜生态环境,量化和评价鱼类生活生长的适宜环境参数,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二是研究健康养殖和增养殖的工程技术方法与措施,即在养殖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适宜的工程技术来达到养殖对象经济增殖的目的。

具体来说主要是指:养殖工程信息采集和工程量的计算;养殖场的规划设计;鱼池系统工程;人工繁殖设施;封闭式水循环养殖系统(Closed recirculating water system for aquaculture);天然水域增养殖工程;拦鱼设备(barricade)过鱼设施(fish pass strucuture);供排水工程等。

《鱼类增养殖学》课件

《鱼类增养殖学》课件
发展历程
鱼类增养殖学经历了从传统养殖到现代集约化养殖的发展过程,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现状
目前,全球鱼类增养殖业发展迅速,成为重要的水产资源供应途径。同时,面临环境压力、病害防治等问题,需 要加强科技创新和规范化管理。
02
鱼类增养殖的基本原理
鱼类繁殖原理
鱼类繁殖方式
鱼类繁殖方式包括卵生、卵胎生 和胎生,每种繁殖方式都有其特
维护生态平衡
合理的鱼类增养殖可以优化水域生态结构,提高水域生产力,维护生 态平衡。
传承渔业文化
鱼类增养殖业的发展可以传承和弘扬渔业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
鱼类增养殖的未来发展趋势
科技创新驱动
加强鱼类增养殖的科技创新, 研发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 ,提高养殖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生态优先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实现鱼类 增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保障水域生态安全。
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鱼类增养殖业与相关产业 的融合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 链条,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国际化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 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 我国鱼类增养殖业的国际地位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
01
鱼类增养殖学发展历程
从最早的鱼类捕捞,到人工繁殖,再到增养殖技术的广泛应用,鱼类增
养殖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环境友好型养殖
注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发展可持 续的养殖模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 面影响。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共同推进鱼类增养殖学强学科建设和教育 普及,为鱼类增养殖学的发展提供更 多优秀人才。
THANKS
鱼类生长环境对鱼体的生长速度和健 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包括水温、水质 、食物供应等。

鱼类增养殖学王武养殖鱼类生物学课件

鱼类增养殖学王武养殖鱼类生物学课件
饲料。
水质管理
定期监测水质指标,保持水质 的稳定和良好状态,为养殖鱼 类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日常管理
做好养殖池的清洁、消毒工作 ,及时处理残饵、粪便等废弃 物,保持养殖环境的卫生。
养殖密度
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密 或过疏,以保证养殖鱼类的健
康生长。
养殖鱼类的疾病防治
疾病预防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如定期消毒、免疫接种 等,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02
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
养殖鱼类的形态特征
总结词
养殖鱼类的形态特征是识别鱼类品种和分类的重要依据。
详细描述
不同种类的养殖鱼类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如身体长度、宽度、厚度、头型、鳍 型等。这些特征有助于区分不同品种的鱼类,并了解其适应环境和繁殖后代的能 力。
养殖鱼类的生活习性
总结词
了解养殖鱼类的生活习性有助于合理安排养殖环境和管理措 施。
鱼类增养殖的未来发展
技术创新
关注鱼类增养殖技术的创新与改进,如新品种培育、养殖模式优化、智能化养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可持续发展
强调鱼类增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平衡发展策略。
05
总结与展望
对鱼类增养殖学的总结
01
鱼类增养殖学的发展历程
从早期的野生捕捞到现代的养殖技术,鱼类增养殖学经历了漫长的探索

疾病诊断
掌握常见的养殖鱼类疾 病症状和诊断方法,以
便及时发现和治疗。
药物治疗
选用合适的药物,按照 使用说明进行合理的用 药,控制疾病的蔓延。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微生物、寄生 虫等生物资源,对养殖 鱼类疾病进行生物防治

养殖鱼类的捕捞与运

内陆水域增养殖复习概要

内陆水域增养殖复习概要

绪论一鱼类增养殖的意义增养殖概念增殖:为了恢复、维持和增加渔业资源所采取的措施。

养殖:在人工控制的水域,采取清除敌害、改良环境、人工放养、施肥、投饵等养鱼措施,以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繁殖生长特点:繁殖力高,但生存竞争激烈;繁殖与生长受环境因子制约力强;生态系统易破坏发展趋势:渔猎捕捞养殖发展速度快发展空间:新品种开发饲料的发展空间营养价值社会的需求量水产品加工二鱼类增养殖的内容三鱼类增养殖的任务保证水域中鱼类资源的再生产过程——生殖和生长,并在人为经营管理下,使充分发挥水体鱼产力,以达到最高持续产量并在质量上获得改善。

四鱼类增养殖的措施1 通过改良自然环境或采用人工繁殖以保证鱼类的生殖过程;2 根据水域的特征,改良鱼类区系的种类组成,使与水域条件相适应;3 改良作为鱼类栖习环境的水域状况;4 通过人工放流、放养以及小水体的精养增加鱼产量;5 调整和改善捕捞业,以保证资源的再生产过程。

五我国鱼类增养殖发展概况我国是世界上养鱼最早的国家。

从单一养殖种类转到多种鱼类混养,是我国养鱼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使我国的养鱼业跨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一章陆水学基础第一节河流一我国河流概况二流域和水系三河水的理化性质1 透明度:上游比下游高、枯水期比丰水期高2 溶解氧:与溶解氧有关的因素:水温、水的流速、气压、有机物含量一般江河水体溶氧高,大都接近于饱和状态3 pH:多数江河成弱碱性:长江7.4~8.4在林区穿流的河流及流经酸性土壤的河流pH值较低4 河水矿化度和水化学类型1)影响河水矿化度和水化学成分的因素补给来源气候因素2)河水矿化度的年内变化春夏季:洪水期河流地表水补给增加,矿化度低秋冬季:枯水期地下水补水为主,矿化度高5 总硬度和总碱度1)各类水体碱度大小的变化趋势基本上与矿化度相同;2)我国多数河流的水化学类型属重碳酸盐类;3)多数情况下,河水总硬度和总碱度的比值接近于1。

6 营养盐类N、P水源补给:生活污水、农田肥水、工业废水1)氮盐NO3——N 0.1~0.5mg/L 一般下游大于上游NH4+—N 0.1mg/LNO2——N 0.01mg/L三氮年内变化,枯水期大于丰水期2)磷酸盐一般河水磷无机化合物含量不大,且各地差异较大黄河干流 0.01mg/L以下南方含量较大,珠江水系 0.41mg/L四河流的生物1 河流生态系统的特点(与湖泊等静水比较)1)水流急流区:坚硬的石头:底栖无脊椎动物静水区:松软沙和软泥:很少的底栖动物和植物2)陆—水的相互交换河流中的初级消费者的大部分能量来自于陆地3)氧气溶氧稳定而充足,故河流生物耐氧性狭窄幻灯片182 我国河流生物的一般概况1)浮游植物江河藻类的种类组成:大多为普生性种类2)藻类的数量和生物量各地差别很大,但都比湖泊、水库少3)浮游动物以桡足类和轮虫为主,桡足类在中下游数量较多,轮虫在上中游较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增养殖》讲义绪论绪论重点鱼类增养殖学-掌握鱼类增养殖业简史-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鱼类增养殖的成就-掌握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了解我国鱼类增养殖存在的问题-掌握我国鱼类增养殖的发展趋势-掌握水产养殖业面临21世纪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强劲挑战-了解加快渔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了解一、鱼类增养殖业与鱼类增养殖学我国的鱼类增养殖业包括养殖和增殖二个部分:鱼类养殖包括池塘养鱼、河道养鱼、湖泊水库养鱼、稻田养鱼、工业化养鱼、港养、海水网箱养鱼等;鱼类增殖包括天然水域(江河、湖泊、水库、海湾与海域等)鱼种人工放流增殖、水域养殖环境保护和自然增殖等。

鱼类养殖包括以下四个阶段:①通过鱼类人工繁殖取得鱼苗;②鱼苗经过数十天至数月培育成鱼种;③鱼种经过数月或经1~2年养成食用鱼;④食用鱼经挑选培育成供繁殖用的亲鱼。

池塘养鱼则完整地包括上述四个生产阶段;而河道、湖泊和水库养鱼、港养往往由池塘供应鱼种,养成食用鱼。

至于鱼类增殖中的鱼种人工放流,其鱼种来源也是由池塘养殖供应。

鱼类增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鱼类增养殖学科的发展,相继建立起: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水产增养殖学、特种水产养殖学、海水鱼类增养殖学等学科。

由于这些学科的基本原理相同,故合并为一门学科——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以研究养殖对象的生态、生理、个体发育和群体生长为基础,研究其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殖和增殖技术等的一门科学。

学科性质:应用科学鱼类增养殖学研究的目的:保护和合理开发我国水域的鱼类资源,提高单位面积鱼产量和经济效益,为人类提供优质的鱼体蛋白质。

二、鱼类增养殖业简史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历史悠久,技术精堪,是世界上养鱼最早的国家。

1.甲骨卜辞证明我国殷商时代即开始在池塘中养鱼。

2.公元前460年左右的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养鱼史上有名的始祖范蠡就著有《养鱼经》,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著作。

(鲤鱼养殖场、繁殖、养殖密度)。

3.公元前206-公元后220年的汉代,发展大水域养殖鲤鱼4.公元618—907年唐代,饲养草鱼、青鱼、鲢、鳙鱼,但鲤鱼养殖产量下降。

5.公元1368—1644年的明朝,我国的养鱼业有了很大进展,我国的池塘养鱼已从粗养逐步向精养发展。

并有海水鲻鱼养殖的记载。

6.公元1644—1911年的清朝,曲大均的《广东新语》对鱼苗的生产季节、鱼苗习性、鱼苗的过筛分类方法和运输均有详细的记载。

总体上,淡水鱼类养殖发展较早也较成熟,但海水鱼类养殖发展缓慢。

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鱼类增养殖的发展和成就(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鱼类增养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鱼类增养殖业蓬勃发展,大体经历四个时期:1.1949~1957年,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淡水鱼类养殖恢复和发展,产量增加。

2.1958~1965年,渔业发展上的争论时期,展开“捕捞业”和“养殖业”的全国性讨论,确定“养捕并举”的方针。

①1958年5月,钟麟教授突破了家鱼的繁殖技术。

②“八字精养法”:“水、种、饵、混、密、轮、防、管”。

3.1966~1976,我国养鱼业的徘徊时期。

4.1977~至今,我国养殖业高速发展时期。

方针“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鱼类增养殖的成就1、1958年5月,钟麟教授突破了家鱼的繁殖技术。

尔后,我国水产工作者又利用相同的原理和方法解决了草鱼、青鱼、团头鲂、胡子鲶、中华鲟、长吻鮰、鲈鱼、牙鲆、大菱鲆、大黄鱼、半滑舌鳎。

2、对催产剂的作用机制和鱼类的繁殖生理等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在国际上首先大规模将催产剂应用于鱼类人工繁殖,并首先合成了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从而提高了鱼类催产效果和鱼类人工繁殖的生产效率。

3、通过引种驯化、遗传育种、生物工程技术等方法,开发了大量的鱼类增养殖新对象。

4、通过总结群众增养殖经验,对各类水域的高产高效理论、方法和养殖制度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出不同水域系列的鱼类增养殖高产高效技术体系。

5、对我国的几种主要养殖鱼类的营养生理需求进行了研究,探索它们对蛋白质、各种必需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种矿物质的需求,为生产鱼类配合饲料提供理论依据。

6、对我国主要养殖鱼类的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方法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提高了防病技术,(药、疫苗、微生态制剂、免疫增强剂)。

四、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1.鱼类养殖业已成为我国水产品增长的主要途径。

2.选用生长快、肉味美、食物链短、适应性强、饲料容易解决、苗种容易获得的鱼类作为我国的主要养殖鱼类。

比如:鲢、鳙、草鱼、青鱼、鲤、鲫、鲂、鳊、鲮等都是我国传统的养殖对象。

这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养殖过程中,从几百种野生鱼类中挑选出来的。

这些养殖鱼类由于具有上述特点,其养殖的成本低,收入高,经济效益显著。

3.充分利用当地天然饵料资源和某些有机肥料(如禽、畜粪便)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后的废弃物(如糠、饼、麸、糟类)作为养殖鱼的饲料和肥料。

4.立体混养:在同一水体中混养多种鱼类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探索、积累的生产经验。

五、我国鱼类增养殖存在的问题1、苗种问题:苗种产量不稳定,新品种的育苗技术尚处在攻关阶段,有些品种自然采苗。

2、饲料问题:配合饲料使用率低、饲料原料紧缺、饲料配方不合理。

3、水域环境污染严重:随便排放污水、环境污染严重(荣成寻山、烟台桑沟湾)。

4、疾病传播加重:“养什么死什么”、“鱼病只能防,不能治”,滥用药,药物残留严重。

六、我国鱼类增养殖的发展趋势1、通过生物技术培育出大量新的鱼类品种,供增养殖需要。

抗病力高、价格高的品种。

2、优化配合饲料配方,加大配合饲料的使用量。

3、采用疫苗、免疫增强剂、微生态制剂,增强鱼类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免疫力,建立健康养殖新工艺,培育出大批符合人们健康需求的绿色食品。

4、增养殖工程设施现代化,主要包括:温室工程——建立人工控制小气候的智能化育苗温室,实现鱼类育苗工厂化、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

环境工程——建立节水型、生态型养殖设施。

养殖用水和废水必须先经处理才能应用和排放,以保护水环境。

水族馆工程——在城市内建立的浓缩型现代化的鱼类养殖设施,供观赏、美食、研究之用。

“蓝色”工程——是发展海洋增养殖业的基础,包括鱼礁工程等。

5、增养殖技术将进一步提高:增养殖的重点由淡水逐步转为海水,由小水域转向大水域,由河口、内湾装向外海。

6、鱼类增养殖的功能由单纯的物质享受扩大到精神享受,集旅游、观赏、游钓、娱乐、美食、休养、度假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将成为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

7、鱼类养殖业的劳动强度下降,劳动条件明显改善,劳动生产力显著提高。

8、通过水环境保护、水产种质资源增殖,保持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人工鱼礁、人工放流)七、水产养殖业面临21世纪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强劲挑战第一篇鱼类的生态学基础本次课重点我国的鱼类资源;养殖鱼类选择的标准;鱼类年龄的鉴定;鱼类生长的特点;影响鱼类生长的因素;鱼类生长率的计算方法。

第一章我国的鱼类资源一、内陆土著淡水鱼类1、我国内陆土著淡水鱼类共804种,分别隶属于13目39科232属。

鲤形目的种类为最多,有632种,分隶于6科160属,占内陆水域土著鱼类总数的77.2%。

鲶形目鱼类共84种,分列于8科23属,占总数的10.4%。

鲈形目鱼类共56种,分列于9科20属,占总数6.9%。

鲑形目鱼类共22种,分列于5科14属,占总数2.7%。

鲟形目7种,分别为2科3属;七鳃鳗目、鲱形目、颌针鱼目、鳕形目及合鳃目各有1科1属6种。

2、内陆土著淡水鱼类的特点:种类繁多,而且以鲤科鱼类为主体。

我国的鲤科鱼类共有12个亚科120个属433种,占全国内陆水域土著淡水鱼类总数的53.7%。

我国特有的种类,如青鱼、草鱼、鲢、鳙鱼均为主要的经济鱼类。

它们的发源在我国,也是我国固有的种类。

以温带鱼类为主。

主要经济鱼类分布广、适应性强。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鲤鱼、尖鳍鲤、武昌鱼。

二、过河口洄游性鱼类及河口半咸水鱼类共有238种分别隶属于22目73科144属。

过河口洄游性鱼类约60余种,隶属于9目21科30属,绝大多数是有经济价值的名贵鱼类。

具体可分为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和降河产卵洄游鱼类。

溯河产卵鱼类:中华鲟、大麻哈鱼、鲥、凤鲚、刀鲚、香鱼、暗纹东方鲀、日本七鳃鳗等降河产卵鱼类:鳗鲡、松江鲈鱼等。

河口半咸水鱼类,主要指生活于江河入海处咸淡水水域的鱼类,有分布于我国沿海各河口的鱼类。

其中大多数鱼类是重要的养殖对象或河口捕捞的渔获对象。

鲻、梭、花鲈、棘头梅童鱼、狼牙鰕虎鱼、黄鳍鲷、黑鲷、遮目鱼、尖吻鲈、舌鰕虎鱼等三、国外引进的养殖鱼类至二十世纪90年代末,我国从国外引进的养殖鱼类约有50余种左右。

其中移植效果较好,并已大批量推广生产(或应用其制种)的有l0余种。

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虹鳟、白鲫、短盖巨脂鲤(淡水白鲳)、德国镜鲤、革胡子鲇、斑点叉尾鮰、加州鲈、杂交鲟等。

大菱鲆四、沿海海水鱼类我国沿海是海水鱼类繁殖的良好场所。

其物种丰富,现记录约有1500多种。

黄海、渤海海区:260多种,本区是我国冷温性鱼类最多的海区。

产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是小黄鱼,还有鳕、高眼鲽、牙鲆等。

东海区:400多种,温水性鱼类。

主要有小黄鱼、大黄鱼、带鱼、鳓、银鲳。

南海区:约1100种,暖温性鱼类。

鲷科、石斑鱼科、笛鲷科等为主。

五、我国珍稀濒危水生鱼类国家一级保护的濒危鱼类:中华鲟、达氏鲟、白鲟、新疆大头鱼。

国家二级保护的濒危鱼类:黄唇鱼、松江鲈、克氏海马、胭脂鱼、唐鱼、大头鲤、金线鲃、大理裂腹鱼、花鳗、川狭哲罗鱼、秦岭细鳞鲑。

第二章养殖鱼类的选择正确选择合适的养殖鱼类,是养鱼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

一、养殖鱼类选择的标准(一)以生产的整体效益为目标,为发展生态渔业创造条件•1.经济效益:被选择的养殖对象必须是能产生较高经济效益的鱼类。

•2.社会效益:被选择的养殖对象不仅能高产、优质,而且还能为均衡上市创造条件(如容易捕捞、运输不易死亡等)的鱼类。

•3.生态效益:选择的养殖对象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节约能源,循环利用废物,提高水体利用率和生产力,改善水环境等特性。

(二)具有良好的生产性能•1.生长快:在较短时期内能达到食用规格。

•2.品质高: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

•3.食物链短: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借助于食物链来实现的。

•4.食性或食谱范围广:饲料容易获得。

•5.苗种容易获得。

•6.对环境的适应性强。

(牙鲆、大菱鲆)二、我国的主要养殖鱼类我国养殖历史悠久,经长期养殖实践,从中选择出符合人们要求的养殖鱼类,主要有:淡水方面:青鱼、草鱼、鲢、鳙、鲤鱼、鲫鱼、团头鲂、三角鲂、长春鳊、鲮鱼、罗非鱼等。

海水方面:牙鲆、大菱鲆、半滑舌鳎、真鲷、大黄鱼、鲈鱼、红鳍东方鲀、黑鲷、黄鳍鲷、石斑鱼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