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送别组诗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送别组诗》教案

《送别组诗》教案

《送别组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2)了解唐代诗人王维、李白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离别的情感;(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2)了解诗人王维、李白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把握;(2)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王维、李白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2)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经历过离别?离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让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3)让学生思考: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诗人是如何表达离别的情感的?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让学生反复朗读《送别组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优美句子和片段;(3)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及其原因。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友谊和离别的感悟;(2)教师引导学生珍惜友谊,学会面对离别。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2. 写一篇关于《送别组诗》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写出鉴赏心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送别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送别》这首诗是中国现代诗人贺知章创作的作品,是一首以道别为主题的抒情诗。

通过本文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作者对生活与命运的思考,并培养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送别》这首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掌握《送别》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分析《送别》这首诗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4. 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送别”一词的含义,并与学生一起思考“送别”在生活中的常见情景。

步骤二: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简要介绍贺知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并与学生一起探讨作者写这首诗的意图和情感表达。

步骤三:诗歌解读(25分钟)1. 第一段:共四句,描述主人公临别的情景。

学生可以注意到诗中使用了“黄河”、“洞庭”等景观来象征主人公所处的环境。

2. 第二段:共六句,描绘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和对未来的困惑。

学生可以通过诗中的对比和押韵来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 第三段:共五句,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的期望和祝福,并通过运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意象来传递希望与坚毅的力量。

学生可以体会到这种喻意在诗中的表达方式。

步骤四:诗歌鉴赏(20分钟)1. 学生分小组,共同探讨《送别》这首诗的诗意和艺术特色,主要从诗的意象、语言运用、韵律等方面进行分析。

2. 汇总各组讨论的结果,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分享,共同总结《送别》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

步骤五:拓展延伸(15分钟)1. 导引学生思考,如果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写一首送别的诗,他们会选择怎样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2.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完成一篇类似《送别》的自创诗歌。

鼓励学生在表达方式、意象运用等方面进行创新和发挥,以展示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送别》这首诗的重要性和学习收获。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鉴赏和创作诗歌,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感悟能力。

(完整版)离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

(完整版)离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

(完整版)离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离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完整版)教案简介该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离别诗一组的群文作品。

离别诗一组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流派之一,以描写离别情感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深情表达和思考。

通过研究离别诗一组的作品,学生将加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 了解离别诗一组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

- 分析离别诗一组的作品结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 探讨离别诗一组的意义和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 提升学生的诗歌欣赏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离别诗一组的历史背景- 回顾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 介绍离别诗一组的形成背景和社会环境。

- 分析离别诗一组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课:离别诗一组的文学特点- 解读离别诗一组的作品,包括《离骚》、《登高》等。

- 分析离别诗一组的结构、用典和意象等特征。

- 探讨离别诗一组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第三课:离别诗一组与当代文学- 讨论离别诗一组的现实主义思想和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 与当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对话,探究其所共有的文学价值。

- 分享学生对离别诗一组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通过讲解和解读离别诗一组的作品,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鉴赏技巧。

-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分析和探讨离别诗一组的作品及其意义。

- 朗诵和表演:引导学生进行朗诵和表演,提升对离别诗一组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 口头回答问题:通过提问学生回答有关离别诗一组的问题,检测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 概念图绘制:要求学生绘制离别诗一组的概念图,展示其对作品结构和意义的理解。

- 作品欣赏和评论:通过学生对离别诗一组作品的欣赏和评论,评估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资源- 离别诗一组的原文和翻译文本。

- 相关的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资源。

- 学生笔记和作品分享。

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课:离别诗一组的历史背景(1课时)- 第二课:离别诗一组的文学特点(2课时)- 第三课:离别诗一组与当代文学(1课时)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写作:引导学生根据离别诗一组的风格和意境,创作一首自己的离别诗。

送别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课程目标:1.了解古诗送别的背景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通过对不同作者、不同时代的送别古诗的比较,引发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思考。

教学准备:1.《诗经》中的送别诗篇选段。

2.唐代元稹《离思》、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之涣《登鹳雀楼》等著名的送别古诗。

3.PPT演示或投影仪。

4.作业纸和笔。

课程安排: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送别场景的图片,激发学生对送别的联想和感受。

- 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你是否有过被别人送别或者送别他人的经历?你对送别古诗有了解吗?二、学习背景知识(10分钟)- 简要介绍古代送别的文化背景和意义,例如古人送别时的礼仪、送别诗的作用等。

- 选择《诗经》中的一两篇送别诗,分别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三、学习送别古诗(15分钟)- 分发选定的著名送别古诗,让学生先默读,然后轮流朗读。

- 共同解读每首古诗的意境、思想和情感表达。

- 引导学生注意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四、比较不同古诗的异同(15分钟)- 展示不同作者、不同时代的送别古诗,例如唐代元稹的《离思》,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引导学生比较这些古诗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诗歌结构上的异同。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并进行讨论。

五、应用拓展(15分钟)- 提供一些现代的送别场景或者情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自己的送别诗。

- 学生可以选择古诗的结构或者修辞手法来编写自己的诗歌,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内容,总结古诗送别的特点和意义。

-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创作的送别诗,展示他们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七、布置作业(5分钟)- 要求学生将自己创作的送别诗写在作业纸上,交给老师。

-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更多的古代和现代送别诗歌,并做简短的读后感。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学展览等,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和诗词艺术。

群文阅读送别诗优秀教案1

群文阅读送别诗优秀教案1
播放朴树《送别》,猜想朴树可能想到了什么
听歌,体会歌中的离情别绪。
六、板书设计
送别诗
经典意象
柳长亭酒芳草晚风风笛……
送别
七、作业布置
课后查阅资料,找一找还有哪些古诗中提到过今天学到的意象
八、课后反思
二、教学目标
1.群诗共读,对比发现送别诗中的相似之处。
2.理解什么是意象,知道柳是送别诗的经典意象,结合课前搜集的送别诗发现其它的送别经典意象。
3.通过对送别意象的解读,加深对送别诗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意象,知道柳是送别诗的经典意象,结合课前搜集的送别诗发现其它的送别经典意象。
3.理解一般意象和经典意象的区别。
知道柳树是送别诗的经典意象
4.再读李叔同《送别》
5.小组讨论:结合自己搜集的古诗,猜猜哪些可能是送别诗的经典意象?
6.汇报交流
7.明确课后作业
四、总结,解答课前疑问
提问:现在,你能说说李叔同为什么给这首词叫做《送别》吗?
思考《送别》命名的原因
五、再听《送别》,体会意蕴
2.思考“送别”这个词语的意思,发言
3.从词里寻找谁要离开?谁去送他?(词中没有答案)
4. 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群诗阅读,比较发现。
1.布置任务:拿出题单,浏览第一页,这里面有五首古诗,其中有三首是送别诗,把你认为是送别诗的打上勾。
2.抽生发言,出示答案。
3.出示三首送别诗PPT,一起来读一读。
4.提问:既然都是送别诗,你能准确地说出每首诗写的谁送谁?他们为什么分别吗?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诗?
3.播放朴树版本的歌曲《送别》
1.听曲,猜一猜。生发言。
2.听教师讲述曲子的作者,再齐读李叔同填的词。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文 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文化 自信。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引导学生感受离别之情,珍惜友 情和亲情。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积极 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内容
送别组诗的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送别组诗,如《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考虑组诗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主题、情感、风格等方面的相似之处 注重组诗的文学价值,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和作品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选择适合学情的组诗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送别组诗的 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课堂互动与讨论
小组合作:学生 分组讨论诗歌的 主题和情感
角色扮演:学生 扮演诗歌中的角 色,演绎诗歌情 境
提问环节:教师 提出问题,引导 学生思考和讨论
创意表达:学生 用创意方式表达 对诗歌的理解和 感悟
总结与反思
教学效果:评估学 生的学习成果和教 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教学方法:总结教 学过程中的优点和 不足,改进教学方 法和策略
学生反馈:收集学 生的意见和建议, 了解学生的学习需 求和困难
学科发展:反思教 学内容和方法的更 新和改进,促进学 科的发展和进步
教学评价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学生情感体验的丰富性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送别组诗 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如借景抒情、象征等。
文本的文化内涵:挖掘送别组诗 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文化价值观。
教学方法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群文阅读,培养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选取的送别诗作品及作者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送别诗的鉴赏方法。

2. 难点: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群文阅读: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送别诗的特点和差异。

2. 讲授法:讲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3.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选取的送别诗作品及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

【教学环节1】1.1 导入:简要介绍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2 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的送别诗作品,注意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环节2】2.1 教师讲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2.2 学生分享对选定诗作的理解和体会,进行讨论交流。

【教学环节3】3.1 学生分组进行群文阅读,对比分析不同送别诗的特点和差异。

3.2 各组汇报阅读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环节4】4.1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尝试创作送别诗。

4.2 学生互相分享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学环节5】5.1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送别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5.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继续阅读送别诗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环节六6.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送别诗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巩固。

6.2 学生分享课后阅读的送别诗作品,交流读后感。

七、教学环节七7.1 教师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送别诗,进行深入讲解和分析。

7.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学习如何鉴赏送别诗。

八、教学环节八8.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送别诗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何将诗中的情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8.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送别组诗》教案

《送别组诗》教案

《送别组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2)能够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3)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送别组诗》;(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离别的情感;(2)领悟真善美的人生价值观;(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送别组诗》的历史背景。

2. 诗歌内容学习:(1)学习《登鹳雀楼》:理解诗歌意境,分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2)学习《凉州词》:感受边塞风光,体会“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悲壮;(3)学习《送别》:解读“离别家乡岁月多,魂销日月凄风雨”的情感;(4)学习《登飞来峰》:领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的壮志;(5)学习《凉州词二首·其一》:感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2)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哲理;(2)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诗歌背诵和课后作业,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价;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送别组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唐诗三百首》中《送别组诗》相关内容;2. 参考资料:关于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内容、意境和哲理;4. 音频资料:播放古典诗词朗诵,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

群文阅读——送别诗优秀教案

群文阅读——送别诗优秀教案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理解诗意。

2、通过对比古诗的异同之处,感受依依不舍之情。

3、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养成积累运用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2、对比五首古诗异同之处,感受依依不舍之情。

三、教学难点对比古诗异同之处,感受依依不舍之情。

四、学法指导读中感悟、小组合作五、教学课时:第2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出示图片。

2、出示现代诗——人生。

在古时候,人与人之间离别时没有礼物相送,于是大家就赋诗相送,表达自已依依不舍之情,因此就有了《送别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组送别诗,去感受诗人送别时的情怀。

3、理解什么是群文阅读?在语文课堂上围绕一个议题选择一组相关联的文章,引导学生围绕这一议题展开立体式的自主阅读,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并进行多方面的言语实践。

二、探究学习(一)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大家齐读课题。

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解诗题)2、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凑。

(读诗文)3、自学古诗(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送别诗,并利用注释、工具书弄清楚每句诗的意思。

(明诗意)(2)想想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友人的?你从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是从诗中的哪些特有景象感受到的? (在诗中圈出来并完成表格。

)(悟诗情)3、全班交流(齐读古诗——交流完成表格)(二)自学四首送别诗1、学习提示:(1)利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解诗题一读诗文一明诗意一悟诗情,自主学习以上四首送别诗。

(2)重点学习提示: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友人的?你从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是从诗中的哪些特有景象感受到的?在诗中圈出来。

(3)组内五人每人选择一首送别诗进行重点学习并完成表格。

2、组内交流组长组织组员进行交流,交流自已重点学习的那一首送别诗,其他组员补充或修正。

3、全班交流你重点学习哪首古诗,就交流哪首。

其他小组学习相同古诗的同学作补充或评价。

群文阅读——送别组诗 教学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组诗 教学设计
1.古人送别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而送别的情景总是那么感人,他们究竟送的是什么啊?
2.诵读升华感悟:个别选择展示诵读→连诵。
3.毕业临近,你打算怎样送别自己的朋友?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这组送别诗,并选择其中最喜欢的一首改写成短文。
2.课外自主阅读送别诗,并与同学交流阅读收获和体会。
沿着《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这一线索引导学生品味友人之间的别样别情,看似随意,其实执教前教师必须对所选群文潜心钻研:对群文出示的顺序,执教中详略轻重如何把握,教学方法的灵活选用等一系列问题都须做到心中有数,有据可依。
课题(内容)
群文阅读:送别组诗
执教:
时间
2014年5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诵读《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并了解诗意、感悟诗情,陶冶情操。
2.尝试以“群文阅读”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初步感受群文间的内在联系及阅读方法。
3.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引领学生探寻群文议题。
重(难)点突破策略
导 学 过 程
主 备()
复备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深情目送”。
1.熟读诗歌:(1)教师出示并范读诗歌。(2)生齐声诵读。
2. 解诗题
3.悟诗意:(1)借助画面,引导学生试说诗意。(2)你觉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感情怎样?你从哪儿读出这份真挚深厚的朋友情意的?
4.再读悟情。(师相机指导)
1.背景故事感悟法。2.画面烘托联想法。3.质疑探究法。(准备有关乐曲及意境画)
板书
设计
《赠汪伦》李白踏歌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目光
送别组诗:相送~~~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

激发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送别诗的概念和背景。

通过举例说明送别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1.3 教学活动:向学生提问:“你们曾经送别过朋友或亲人吗?有没有用诗歌来表达你们的情感?”让学生分享他们的送别经历和感受。

教师展示一些著名的送别诗,如《登鹳雀楼》和《别董大》等,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其中的情感。

第二章:诗歌欣赏与分析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送别诗的欣赏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送别诗中的情感和意象。

2.2 教学内容:选取几首经典的送别诗,如《登鹳雀楼》、《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

分析每首诗的情感表达、意象描绘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活动:教师朗读每首诗,学生跟读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每首诗的主题和意象,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他们对每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诗歌创作与表达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帮助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送别情感。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送别诗的技巧和表达方式。

学生创作自己的送别诗,表达自己对朋友或亲人的情感。

3.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一些诗歌创作的指导和示例。

学生自由创作,可以选择写一首完整的送别诗或者写一段表达送别情感的诗句。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并给予彼此反馈和鼓励。

第四章:诗歌表演与展示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

增强学生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

4.2 教学内容: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送别诗进行表演。

学生通过动作、表情和语调等方式展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送别诗进行准备。

学生通过朗读、表演和展示等方式,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传达给其他同学。

教师和同学对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课程学习和诗歌表达的收获。

《送别》教学设计优秀4篇

《送别》教学设计优秀4篇

《送别》教学设计9教学重点: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②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难点:①通过鉴赏景物把握诗人感情。

②作者在融汇古典诗词中的自然性。

教学手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想: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这样评价王实甫作品“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王实甫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西厢记》中表现的最为突出。

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找出情节,理解主题,把握莺莺的叛逆性格的基础上,第二课时重点学习本文“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以及如何营造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从而进一步为鉴赏古代诗词打基础。

教学过程一、导入《西厢记》是一部迷人的诗剧。

全剧从头到尾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

它有明快的抒情喜剧的节奏,有“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所有这一切汇合成一种独特的风貌和格调,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二、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上节课我们已学过,这折戏情节内容可分为“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行叮嘱,惜别目送”四幅场景,作者是把莺莺的离愁别绪放在这四幅场景中展现的,我们逐一分析。

(一)送别路上:莺莺乘车去长亭,写的是途中之景。

1、朗读(端正好),找出景物,体会作用。

有“碧云、西风、黄花、归雁、枫叶”,点明时令为深秋。

写秋的诗句,我们学过很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在“西风紧,北雁南飞”的秋景中,莺莺读到的是什么呢?“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莺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离人的血泪染红的。

由此可看出,莺莺读到的是离愁,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也因此读到了莺莺因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2、朗读《滚绣球》一曲,找出描写了哪些景物,并体会主人公的情感?景物是:垂柳长条,疏林斜晖,迍迍行的马,快快随的车。

(完整版)离别诗集一组群文阅读教案

(完整版)离别诗集一组群文阅读教案

(完整版)离别诗集一组群文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阅读离别诗集一组群文,帮助学生:1. 了解离别诗的特点和主题;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 培养对情感和人生体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离别诗集一组群文1. 《离别之歌》2. 《别》3. 《离别的时候》4. 《别离》5. 《离别的回忆》2. 阅读理解与讨论学生阅读以上离别诗集中的任意一首诗,并进行以下讨论活动:1. 简要介绍所选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

2. 分享自己对离别的理解,以及与诗中情景的联系。

3. 探讨离别对人们的情感和人生体验有何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和介绍教师简要介绍离别诗的定义和意义,引发学生对离别主题的思考。

2. 阅读与理解学生独立阅读离别诗集中的一首诗,并尽量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

3. 讨论与分享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诗歌中的情景,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4. 总结和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离别诗集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 学生对离别的理解和情感表达是否更加深入。

3. 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的参与度和质量如何。

五、教学资源1. 离别诗集一组群文。

2. 合适的讨论和分享活动设计。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离别诗集。

2. 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或演出离别诗集的节目。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并通过讨论和分享活动,促使学生对离别主题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索离别诗集的情感内涵,教师可以提供更具体和引人入胜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

同时,适当的延伸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创作和表演中。

《送别组诗》教案

《送别组诗》教案

《送别组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

(2)理解每首诗的意境和主题,分析其表现手法。

(3)认识李白、王维、白居易等诗人,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对诗歌的贡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送别组诗》。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们对友情的珍视和送别时的不舍。

(2)领悟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学会珍惜相聚的时光。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

2. 理解每首诗的意境和主题,分析其表现手法。

3. 认识李白、王维、白居易等诗人,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对诗歌的贡献。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情感表达。

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进行详细解读。

3. 采用欣赏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美。

4.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介绍《送别组诗》的背景及意义。

(2)学习《送别》之一(王维),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朗读、背诵《送别》之一(王维)。

2. 第二课时:(1)学习《送别》之二(李白),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主题。

(2)朗读、背诵《送别》之二(李白)。

(3)探讨李白与王维的送别诗之间的异同。

3. 第三课时:(1)学习《送别》之三(白居易),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

(2)朗读、背诵《送别》之三(白居易)。

(3)介绍白居易的生平事迹和对诗歌的贡献。

4. 第四课时:(1)学习《送别》之四(杜甫),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

(2)朗读、背诵《送别》之四(杜甫)。

(3)探讨杜甫与白居易的送别诗之间的异同。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送别组诗群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送别组诗群文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送别组诗群文选集,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音频和视频材料。

3. 黑板、白板或投影仪,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4. 学生练习册和作文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播放《送别组诗群文》的背景音乐,营造音乐艺术氛围。

2. 引导学生回想自己曾经经历的离别场景,让他们复述或写下相关感受。

二、阅读与欣赏(25分钟)1. 教师逐首展示送别组诗群文的全文,并读出诗句。

2. 学生全班齐诵送别组诗群文的题目。

3.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送别组诗群文,注重诗句的语言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

4. 学生自由阅读,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记录下来。

三、讲解与解读(20分钟)1. 教师选择其中一首送别组诗进行讲解和解读,重点分析诗句的意象和主题。

2. 学生跟读诗句,教师即兴解读,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送别组诗的理解和感悟。

四、互动与合作(20分钟)1.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送别组诗的理解,提出问题和观点。

2.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和互动。

3. 教师指导学生互相批评和改进,促进深入思考和研究。

五、写作与表达(15分钟)1. 学生以送别组诗为题材,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短文或诗歌作品。

2.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情感,尽量运用丰富的文学修辞和表现手法。

3. 部分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朗读自己的作品,让全班同学共同欣赏。

六、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送别组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同学们给予肯定和批评。

3. 鼓励学生将作品保存下来,以便后续展示或参赛。

送别诗群文阅读(5篇模版)

送别诗群文阅读(5篇模版)

送别诗群文阅读(5篇模版)第一篇:送别诗群文阅读《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劳劳亭歌》、《山中送别》教学目标:1.理解六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主题1.回顾:学生回顾自己所学过的而送别诗歌。

2.明确: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些送别诗,看看古人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送别的。

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二、了解背景,把握基调1.教师讲解送别诗成为诗歌重要题材的原因。

2.出示诗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请学生谈谈理解。

三、第一板块,温故知新(一)已学的送别诗1.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一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余学生思考李白用什么方式送别孟浩然?(2)情境创设:孟浩然的船渐行渐远,李白却一直望啊望啊,这眼中满是 ?(3)配乐朗诵。

(4)板书:极目远送2.回顾《赠汪伦》(1)自读《赠汪伦》,思考汪伦是怎样为李白送行的。

(2)讲典故,找问题:为什么在李白临走的时候汪伦才匆匆赶到呢?(3)板书:踏歌送别四、第二板块,学思并重(一)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春夜洛城闻笛》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一腔深情的。

3.交流分享(1)理解“折柳赠别”的含义。

(2)分别时的这一杯杯酒,代表了什么?4.明确送别方式:折柳饯别、饮酒泣别(二)学习《劳劳亭歌》、《山中送别》1.自读诗歌,尝试找到诗歌中的地点和时间。

2.合作学习。

3.交流反馈、互通有无(1)长亭:想像画面,朋友们在长亭是怎样依依惜别的?(2)日暮:在送别时,我看到,可是。

送别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送别群诗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送别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体验送别群诗传达的情感和思想;3.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先展示一幅描绘秋日落叶纷飞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季节变化和岁月流转的思考。

二、理解诗词1. 阅读篇目:选择数首送别群诗,如杜牧的《秋夕》、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要求学生默读诗词,并在心中形成初步的感受。

2.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分小组,共同解读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每组选择一首诗词进行分析,并向其他组展示他们的解读结果。

3. 教师点拨:教师对学生的解读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送别群诗的内涵和表达。

三、感受情感1. 文学背景介绍:通过介绍唐代文化、社会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杜牧和杜甫等诗人的创作背景,并分析影响他们创作的因素。

2. 情感体验:播放相关音乐,营造浓郁的诗意氛围。

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演唱等形式的表达,让他们感受诗词所传达的情感和内涵。

四、审美鉴赏1. 诗词欣赏:播放名家朗诵送别群诗的音频,引导学生聆听并感受名家的诵读技巧和情感表达。

2. 诗词赏析:通过展示精选的送别群诗名篇,分析诗句的意象描绘、感情表达和修辞手法运用,引导学生对送别群诗进行深入的审美鉴赏。

五、扩展阅读1. 背景知识拓展:提供有关送别群诗的扩展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更多诗人、更多送别群诗,并进行相关讨论和分享。

2. 指导写作:引导学生模仿送别群诗的风格和篇章结构,创作自己的送别群诗,表达对一段时光、一位朋友或一地景物的留恋之情。

六、总结归纳1.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进行深入的讨论,分享他们的体验和感受。

2. 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学生在情感体验和文学鉴赏方面的提高。

教学反思:通过送别群诗的阅读教学设计,学生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又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

激发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1.2 教学内容介绍送别诗的概念和背景。

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出送别诗的情感表达。

1.3 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送别诗的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对送别场景的联想。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送别诗的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讨论送别诗的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第二章:经典送别诗欣赏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经典送别诗的欣赏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经典送别诗的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内容选择一首经典的送别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活动向学生介绍所选的经典送别诗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现代送别诗欣赏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现代送别诗的欣赏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现代送别诗的情感表达和主题。

3.2 教学内容选择一首现代的送别诗,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意义。

3.3 教学活动向学生介绍所选的现代送别诗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情感和主题。

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义和情感。

第四章:创作自己的送别诗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创作自己的送别诗,表达对离别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经历的离别场景或人物。

指导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离别情感。

4.3 教学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离别场景或人物的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创作自己的送别诗。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并给予互相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次群文阅读《送别诗》的学习内容。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

5.2 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回顾本次学习的送别诗内容和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人送别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而送别的情景总是那么感人,他们究竟送的是什么啊?
2.诵读升华感悟:个别选择展示诵读→连诵。
3.毕业临近,你打算怎样送别自己的朋友?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这组送别诗,并选择其中最喜欢的一首改写成短文。
2.课外自主阅读送别诗,并与同学交流阅读收获和体会。
沿着《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这一线索引导学生品味友人之间的别样别情,看似随意,其实执教前教师必须对所选群文潜心钻研:对群文出示的顺序,执教中详略轻重如何把握,教学方法的灵活选用等一系列问题都须做到心中有数,有据可依。
回顾总结,诵读升华学生内化于心的情感体验环节貌似传统的语文教学,但执教教师得明白此时的总结应有意识地与“为什么选择把这一组群文放在一起学?”这一问题及课后拓展有机结合起来,巧妙渗透群文阅读意识。这也是群文阅读教学向传统阅读教学的一种巧妙回归和有效延伸。
备教札记
通过教学,我对群文阅读的一提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首先群文阅读是一种阅读教学课型,主要在课堂上进行,通过老师的指导帮助,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成绩。这也是群文阅读教学作为一种阅读教学课型向传统阅读教学的回归和延伸。另一方面,“群文阅读”不论是作为一般意义的阅读活动,还是作为教学过程,关键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一方面,学生需要分担老师的劳动,另一方面,只有共同参与,相互参与,“群文阅读”才不会杂乱无章,成为老师新的工作负担和学生新的学业负担。
5. 回顾小结:(别样别情——深情目送)
(三)学习《别董大》,理解“话语壮别”。
1.熟读诗歌。
2.知诗人,闻背景。
3.悟诗意:(1)鼓励学生大胆试说诗意。(2)质疑探究,体悟诗情:始终描写送别时天气状况的是哪句?试想一下这样的天气人心里感到怎样?这对离别的朋友心情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如果你是高适,面对千里迢迢来看望自己朋友,离别的乐曲已在双方的脑子响起,你会想些什么?你又会怎样做呢?
三、学习内容,品味别样的别情。
(一)学习《赠汪伦》,品味“踏歌相送”。
1.初读(读正确、读流利):(1)出示并集体朗诵一遍《赠汪伦》。(2)让学生主动展示自己的诵读。
2.解诗题、悟诗意:(1)这是谁赠送给汪伦的诗?(2)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4)整首诗的意思已经懂了,你还有什么疑问?(预设:此时李白已来到哪儿?为什么在李白快要上船离开时汪伦才来送别呢?* 目的在追问中驱动学生的思维达得更远,真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 再读悟情(师相机指导)
4. 回顾小结:(别样别情——踏歌相送)
学情了解环节设疑:你发现了什么?这一问题的设置,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意图在引领学生通过初读感知,摸索群文阅读议题的集体建构;从教师执教选文角度探讨,其用意在告诉老师们,群文阅读的教学首先要确立科学的议题,并围绕议题精心选取群文。
小学集体样别情——话语壮别)
(四)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感悟“劝酒惜别”。
1.熟读诗歌。
2.知诗人。
3.解诗题,知诗意。
4.比较探究:这首诗中的王维又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元二的呢?(然后诵读悟情)。
5.回顾小结 :(别样别情——劝酒惜别)
四、回顾总结,诵读升华情感。
1.背景故事感悟法。2.画面烘托联想法。3.质疑探究法。(准备有关乐曲及意境画)
板书
设计
《赠汪伦》李白踏歌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目光
送别组诗:相送~~~
《别董大》高适话语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劝酒
导 学 过 程
主 备
复 备
一、谈话导入学习内容(略)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1.你读读懂了什么?
2.你有什么发现思考?
导 学 过 程
主 备()
复备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深情目送”。
1.熟读诗歌:(1)教师出示并范读诗歌。(2)生齐声诵读。
2. 解诗题
3.悟诗意:(1)借助画面,引导学生试说诗意。(2)你觉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感情怎样?你从哪儿读出这份真挚深厚的朋友情意的?
4.再读悟情。(师相机指导)
课题(内容)
群文阅读:送别组诗
执教:
时间
2014年5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诵读《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并了解诗意、感悟诗情,陶冶情操。
2.尝试以“群文阅读”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初步感受群文间的内在联系及阅读方法。
3.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引领学生探寻群文议题。
重(难)点突破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