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障碍遗传学发病机制及诊断策略_吴逸雯
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锁定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提供内容并参与编辑。
王玉平(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卫华(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的以肌张力异常的动作和姿势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综合征,具有不自主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依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与遗传有关。
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包括一大组疾病,有的是遗传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亨廷顿舞蹈病,神经节苷脂病等),有的是由外源性因素引起的(如围生期损伤、感染、神经安定药物)。
西医学名肌张力障碍英文名称dystonia 所属科室内科- 神经内科主要病因遗传因素目录1 疾病分类2 病因及发病机制3 临床表现▪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Meige综合征▪手足徐动症▪书写痉挛4 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鉴别诊断5 疾病治疗▪药物治疗▪注射A型肉毒毒素▪手术6 疾病预后7 疾病预防疾病分类依据肌张力障碍的发生部位,可分为局限性、节段性、偏身性和全身性。
一般而言,发病年龄越早,症状可能越严重,波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可能性也越大。
发病年龄越大,肌张力障碍越可能保持其局灶性。
局限性肌张力障碍指肌张力障碍只影响到躯体的一部分,如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等。
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累及一个以上相邻部位,如Meige综合征(眼、口和下颌),一侧上肢加颈部,双侧下肢等。
累及一侧身体时称偏侧肌张力障碍,一般由对侧大脑半球病变所致。
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累及至少一个节段,加上一个以上其他部位。
病因及发病机制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多为散发,少数有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或X染色体连锁遗传,最多见于7~15岁儿童或少年。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原发性扭转痉挛绝大部分是由定位在9q32-34的DYTl基因突变所致,外显率为30%~50%。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也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GCH-1)基因突变所致。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相关DYTl基因研究进展
前就有头部肌肉受累是非DYTl肌张力障碍最佳的 临床预测体征;研究还发现,与DYTl患者相比,非 DYTl患者症状发展到全身的时间较早、发病年龄较 晚、四肢起病不常见、颈部更容易受累、进展较慢。 Koukouni等¨41报道了76例28岁以前发病的颈部肌 张力障碍患者(原发性颈部肌张力障碍一般在50—
超过90%的早发性肌张力障碍,而这种突变在非德
鼠在行为、神经递质和细胞方面变化很少。这表明 年龄、性别可影响DYTl基因表型。但是,基因缺失 的knock—in(KI)纯合子小鼠出生时即死亡,这说明
DYTl肌张力障碍是由于TORA功能缺失引起的。
一些临床研究也为DYTl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线
索。Akbari等∞o对63例诊断为原发性肌张力障碍
hereditary disease of the
丘脑、苍白球、海马、大脑皮 质,其在多巴胺能神经元内 表达后,能选择地改变其
功能¨。o
2
tions.DYTI(dystonia gene 1)is the most common one among them and its structure and pathogenic mecha・ nisms are increasingly clear,which is very significant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On one hand,some atypical cases in clinical Can be diagnosed by genetic testing and progression of them can be pre—
肌张力异常讲课PPT课件
病例三:患者王某,男性,28岁,因“左上肢不自主抖动半年”就诊,诊断为局灶性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异常表现为左上肢屈肌群痉挛。
病例四:患者赵某,女性,52岁,因“颈部不自主扭动3个月”就诊,诊断为痉挛性斜颈,肌张 力异常表现为颈部肌肉持续收缩。
章节副标题
定义与分类
肌张力异常是一 种神经系统疾病, 表现为肌肉紧张 度异常,影响运 动功能。
肌张力异常分为 肌张力增高和肌 张力减低两种类 型,每种类型有 不同的表现和病 因。
肌张力异常可能 是遗传、脑损伤、 药物副作用等多 种因素引起的。
肌张力异常对患 者的生活质量和 健康状况产生负 面影响,需要及 时诊断和治疗。
肌张力异常的康复与护理
章节副标题
康复训练计划
制定康复训练计 划的目的和意义
康复训练计划的 制定原则和依据
康复训练计划的 实施步骤和方法
康复训练计划的 评估和调整
家庭护理与日常注意事项
家庭护理:对患者进行日常 生活照顾,协助完成日常活 动
日常注意事项:注意患者的 饮食、运动和休息,避免过 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肌张力异常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
章节副标题
诊断标准与流程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症状、家族史、用药情况等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肌肉、关节、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表现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液、尿液等相关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 影像学检查:如X光、CT、MRI等,以进一步确诊和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要点
肌张力异常的诊断依据 肌张力异常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肌张力异常的鉴别诊断方法 肌张力异常的鉴别诊断标准
物理疗法
A型肉毒毒素治疗耳聋肌张力障碍综合征1例报告
MT 作 为一种基 因突 变性遗传 性疾病 , S 尚无根 治方法 , 目前所有针对此 病的治疗均为对症及 支持治疗 , 治疗 旨在 本 应用 B X— T A治疗 局部肌 张力 障碍 , 项治 疗虽不 能影 响疾 此 病 的病 理进程 , 可以使患 者重新 获得丧失 的功 能 , 而提 但 从 高生存 质量 。 目前 B X A在 神经 医学领域 较多应用 于改善 T— 局 限性 的肌张力 障碍 ( 睑肌 痉挛 、 痉挛性斜 颈等 ) 肌 肉痉 挛 、 ( 如脑卒 中或脑 瘫后的肢体 痉挛状态 ) 等 。本文所报 道的 病例取 得 了较好 的临床效 果 , 尤其是 在定位技 术 、 镇静技术 的使用方面对指导今后的临床工作具有一定 的借 鉴意 义。 21 电刺激引导下 B X A注射 . T— 对于 B X A治疗手部 肌张力 障碍 , T— 报道 相对有 限 , 因 原 之一在 于手部肌 肉较小 , 定位靶 肌 肉难 度相对较 高 电刺 。
6 例确诊患有此 病 , 7 国内尚无基 因确诊病 例报道 。本病 尚 无有效 治疗 方法 , 当前治疗均 以对症支 持治疗为 主。本文所 报告病例 为国内经基 因检测确诊 为 M S的首例患者 , T 前期诊
动 作 ; 手拇 指无 自主外 展动 作 , 右 仅拇 指指 间关 节 可伸 展
5 。双手掌指关节无 自主伸 指和分指动作 。双手蚓状肌 、 。 骨 间肌 、 内收 肌 、 长 屈 肌 张 力 高 , 良 A h o h分 级 为 拇 拇 改 sw n Ⅱ一 Ⅲ级 。改 良T ri 量表评测 , a e du 双侧掌指关节 被动伸指角 度 : 。一 0 、 0 ; R 9 。 R 。拇指外展角度 : 左侧 R 0 、 :7 。拇 内 。3 。R 0 ,
肌张力障碍指南 ppt课件
1.原发性或特发性 2.肌张力障碍叠加 3.遗传变性病 4.发作性肌张力障碍 5.继发性或症状性
ppt课件
22
1.特发性或原发性肌张力障碍
• 肌张力障碍是临床上仅有的异常表 现,没有已知病因或其他遗传变性 病,如DYT-l、DYT-2、DYT-4、DYT6、DYT-7、DYT-13型肌张力障碍。
ppt课件
• 诊断:节段性肌张力障碍
N:\不自主运动录像\4.肌张力障碍\3.节段 性肌张力障碍\1004105-汪洪生-节段性 肌张力障碍\MOV03E.MOD
ppt课件
20
全身型肌张力障碍
N:\不自主运动录像\4.肌张力障碍\4.肌张力障碍(全身型)\00136.MTS
ppt课件
21
(三)根据病因分型
• 3.遗传变性病:肌张力障碍是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伴 • 有一种遗传变性病的其他特征,如wilson病、脊髓小脑性共 • 济失调、亨廷顿舞蹈病、帕金森综合征等。
ppt课件
24
(三)根据病因分型
• 4.发作性肌张力障碍:表现为突然出现且反复发作的 • 运动障碍,发作间期表现正常。依据诱发因素的不同分为 • 3种主要形式:(1)发作性起动诱发的运动障碍(PKD,DYT• 9),由突然的动作诱发;(2)发作性过度运动诱发的运动障 • 碍(PED,DYT-10),由跑步、游泳等持续运动诱发;(3)发作 • 性非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PNKD,DYT-8),可因饮用酒、茶、 • 咖啡或饥饿、疲劳等诱发。
挛样运动的肌张力障碍称为阵挛性肌张力障碍。但Okeso持反对 意见,他强调指出,肌张力障碍运动无论是持续性或电击样运 动(shock-like movemet)都应称做肌张力障碍,以与肌阵挛相鉴 别。
肌张力障碍综合征护理查房PPT
肌张力改善情况评价
运动功能评估:通过运动功能 测试,评估肌张力改善对运动 功能的影响
疼痛评分:通过疼痛评分,评 估肌张力改善对疼痛的影响
肌张力评估:通过肌张力测 试,评估肌张力改善情况
生活质量评估:通过生活质量 评估,评估肌张力改善对生活
质量的影响
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评价
评价指标:肌张力、关节活动 度、肌肉力量等
评估方法:观察患者肌肉紧张 度、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等
评估结果:根据评估结果制 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和措施
运动功能评估
评估目的:了解患者运动功能状况,制定护理计划 评估内容:肌张力、肌力、关节活动度、平衡能力等 评估方法:观察、询问、检查、量表等 评估结果: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护理计划,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生活自理能力评估
评估内容:穿衣、进食、洗漱、如厕等日常生活能力 评估方法:观察患者完成日常生活任务的情况,记录时间、完成程度等 评估标准:根据患者完成日常生活任务的情况,分为完全自理、部分自理和不能自理 评估结果: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
心理状态评估
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如焦虑、抑郁、恐惧等 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如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等 评估患者的心理适应能力,如应对压力、解决问题等 评估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朋友、同事等
护理问题:患者可能 出现肌肉僵硬、疼痛、 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
建议: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避免长时间
保持同一姿势
护理问题:患者可能 出现情绪波动、焦虑、
抑郁等症状
建议:加强心理疏导, 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 病,保持乐观心态
护理问题:患者可能 出现睡眠障碍、疲劳
等症状
建议:保持良好的睡 眠习惯,适当进行运 动,提高睡眠质量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PPT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避免过度劳累 和紧张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及时发现并治疗疾 病
保持良好的心态, 避免焦虑和抑郁
避免长时间保持同 一姿势,适当进行 运动和放松
肌张力障碍的案例 分析
诊断过程:病史询问、体格 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症状表现:肌肉紧张、抽搐、 疼痛等
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 职业等
神经功能
物理治疗师:专业人员指导 物理治疗方法:包括按摩、热敷、冷敷等 物理治疗目的:缓解肌肉紧张,改善肌肉功能 物理治疗效果:因人而异,需要长期坚持
手术目的: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手术方法:选择性神经切断术、深部脑 刺激术等
手术适应症: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 病情严重者
手术风险:手术风险较高,可能出现并 发症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 疗
汇报人:
目录
护理人员
肌张力障碍概述
肌张力障碍的诊 断方法
肌张力障碍的治 疗方法
肌张力障碍的康 复训练
肌张力障碍的预 防与护理
护理人员:XX医 院-XX科室-XX
肌张力障碍概述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紧张、僵硬和痉挛 症状包括:面部肌肉抽搐、颈部肌肉紧张、四肢肌肉僵硬等 病因包括:遗传因素、脑损伤、药物副作用等 诊断方法包括:临床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制定康复计划: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家庭环境改造:为患者提供安 全、舒适的康复环境
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肌肉放松、 关节活动、平衡训练等
家庭护理:包括饮食、睡眠、 心理等方面的护理
肌张力障碍的预防 与护理
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避免 过度劳累和紧
张
保持良好的饮 食习惯,避免 过度摄入咖啡
八年制第三版神经病学-12第十一章+运动障碍性疾病
临床表现:运动症状
三、运动迟缓(bradykinesia)
➢ 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 ➢ 手指精细动作受累 ➢ 面具脸(masked face) ➢ 小写(micrographia)
临床表现:运动症状
四、姿势平衡障碍 (postural instability)
屈曲姿势
临床表现:运动症状
100
• 最有效的症状治疗方法 – 提
80
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60
未治疗的病人
40
治疗的病人
20
0
1-5 6-10 11-15 years years years
病程
• 所有病人都会需要左旋多巴的 治疗
• 随着病程的进展,可以持续提 供抗帕金森病的益处
• 耐受性好
帕金森病的病程进展
“蜜月期”
运动并发症期
鉴别诊断
四、伴发于其他神经变性疾病的帕金森综合征
4.多系统萎缩
(1)MSA-P型 • 临床特征:运动迟缓, 肌强直, 震颤不明显 • 可有锥体系\小脑症状, 常伴自主神经症状,即直 立性低血压,性功能障碍,排尿障碍 • 对左旋多巴治疗不敏感
鉴别诊断
四、伴发于其他神经变性疾病的帕金森综合征 4.多系统萎缩
二、肌强直(rigidity)
➢ 屈肌与伸肌同时受累,被动运动关
节阻力始终增高,似弯曲软铅管(铅
折刀样
管样强直,lead-pipe rigidity )
➢ 若伴震颤,检查感觉在均匀阻力
有断续停顿,似转动齿轮(齿轮样 铅管样
强直,cogwheel rigidity),是
肌强直与静止性震颤叠加所致
齿轮样
帕金森病
流行病学
➢ 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1,700/10万 ➢ 随年龄患病率增高 ➢ 男性患病率稍高于女性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指南 ppt课件
早期出现显著的延髓功能障碍,如构音障碍、口吃和吞咽困难
ppt课件 7
三、肌张力障碍的诊断
肌张力障碍的诊断可分为3步:
首先明确是否肌张力障碍, 其次肌张力障碍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
最后明确肌张力障碍的病因。
ppt课件
8
四、肌张力障碍的鉴别诊断
1.精神心理障碍引起的肌张力障碍:
特点为常与感觉不适同时出现,固定姿势,没有感觉诡计效用, 无人观察时好转,心理治疗、自我放松及明确疾病性质后可好转 甚至痊愈。
13
肌张力障碍的治疗
一、一般支持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
心理治疗、 家庭社会支持、
功能锻炼及中医治疗等,
可应用于所有肌张力障碍患者, 作为临床治疗的基本内容。
ppt课件
14
肌张力障碍的治疗
二、病因治疗
明确肌张力障碍的病因,对其长期、根本的治疗最为关键! 目前仅对一些症状性肌张力障碍采用特异性治疗。 与wilson相关的肌张力障碍综合征可用D-青霉胺或硫酸锌促进铜盐排泄.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可用左旋多巴替代治疗; 药物诱发的患者可及时停药并应用拮抗剂治疗,
肌张力障碍 局灶或节段 注射肉毒毒素 全身或节段 左旋多巴
抗胆碱能制剂
巴氯芬 氯硝西泮 劳拉西泮 替扎尼丁
抗胆碱能制剂
巴氯芬 卡马西平 丁苯那嗪等
外科手术
肌张力障碍的治疗
ppt课件 21
谢 谢
ppt课件 22
倾向于保持其局灶性或有限地累及邻近肌肉。
ppt课件
3
(二)根据症状分布分型
1.局灶型:
单一部位肌群受累, 如眼睑痉挛、书写痉挛、痉挛性构音障碍、痉挛性斜颈等。
2.节段型:
肌张力障碍综合征诊断与治疗PPT
心理康复训练
放松训练:通过深呼吸、冥 想等方法帮助患者放松身心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认 识和改变不良认知和行为模 式
社交技能训练:提高患者的 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心理支持:给予患者情感支 持和鼓励,帮助其面对疾病
和康复过程中的困难
家庭康复训练指导
训练目标:提高肌肉力量、改善协调性、增强平衡能力 训练方法:包括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协调训练等 训练频率:每周至少进行3次,每次至少30分钟 注意事项: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训练,避免过度训练导致肌肉损伤
肌肉活检与病理检查
肌肉活检:通 过手术取出部 分肌肉组织进
行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观 察肌肉组织中 的细胞、纤维、 血管等结构, 判断是否存在 肌张力障碍综
合征
活检部位:通 常选择大腿、 小腿、手臂等
部位的肌肉
活检方法:包 括针吸活检、
切开活检等
病理诊断:根 据活检结果, 判断是否存在 肌张力障碍综 合征,以及可 能的病因和病
症状:肌肉紧张、抽搐、痉 挛等
诊断方法:临床检查、神经 电生理检查等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 治疗、康复治疗等
Part Three
肌张力障碍综合征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观察
肌肉紧张:肌肉持续紧张, 无法放松
姿势异常:身体姿势异常, 如头部倾斜、颈部扭曲等
睡眠障碍:睡眠质量下降, 难以入睡或保持睡眠状态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保持乐观 心态
学校与社会教育支持
学校:提供特 殊教育服务, 如特殊教育课 程、辅助技术
等
社会:提供康 复服务,如康 复中心、社区
康复等
家庭:提供家 庭支持,如家 庭护理、家庭
康复等
政府:提供政 策支持,如特 殊教育政策、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遗传学进展和诊断策略
374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 40 (3)文将对各型遗传学机制及其他相关基因进行总结。
1.1 单纯性肌张力障碍1.1.1 DYT1 致病基因TOR1A(torsion-1A)编码的蛋白参与细胞脂质代谢、小脑突触连接的成熟及内质网应激。
该蛋白C末端302/303位氨基酸位点缺失突变,导致ATP酶活性下调,从而影响上述生理过程[2-3]。
1.1.2 DYT2 DYT2主要致病基因HPCA(hippocalcin)编码的海马钙结合蛋白属于神经元特异性钙结合蛋白家族成员,在脑部及视网膜具有钙离子感受器的功能。
该基因突变致突触后抑制电位无法正常形成而致病[4]。
此外,Tuschl等[5]报道了SLC39A14(solute carrier family 39,member 14)基因突变病例,表现为DYT2伴高锰血症(hypermanganesemia with dystonia-2,HMNDYT2)。
该基因编码二价金属离子转运蛋白,参与锰的摄取与排泄。
1.1.3 DYT4 致病基因TUBB4A(tubulin β-4A)编码的蛋白属于脑特异性β-微管家族,主要表达于小脑、壳核及大脑白质。
该基因突变可能导致微管网络紊乱、神经元及少突胶质细胞发育停滞,进而引起发病[6]。
1.1.4 DYT6 致病基因THAP1(THAP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编码的转录因子能调控自身表达,以及抑制TOR1A的表达,突变可干扰该抑制作用而致病。
THAP1也参与其他神经元基因的转录调控过程[3, 7]。
1.1.5 DYT23 DYT23主要致病基因CACNA1B(voltage-dependent N-type calcium channel subunit α-1B)编码N型电压依赖钙离子通道α-1B亚基,调控流入神经细胞内的钙电流以影响细胞膜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递质的释放[8]。
肌张力障碍遗传学发病机制及诊断策略
肌张力障碍遗传学发病机制及诊断策略吴逸雯;陈生弟【期刊名称】《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13(0)7【摘要】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不自主性主动肌和拮抗肌不协调持续性收缩引起的扭转、重复运动或异常姿势的综合征,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在迄今已知的20种肌张力障碍亚型(DYT1~21基因型,除外DYT14基因型)中共有10种亚型的致病基因已经明确.近年的遗传学研究发现,转录因子THAP1和DNA复制因子CIZ1突变与成人起病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相关;PRRT2基因突变可导致发作性运动诱导性运动障碍;早先报道的DYT14基因型是由GCH1基因缺失突变所致,属DYT5基因型亚型.目前肌张力障碍综合征的诊断尚缺乏高效且实用的方法,对于快速诊断、于分子学水平明确病因仍存在较大困难.本文聚焦于肌张力障碍的遗传学新进展,并提出与肌张力障碍临床诊断相关的问题,供临床医师参考.%Dystonia is a syndrome of abnormal involuntary movements that are repetitive,twisting or patterned,and can result in abnormal postures.Genetic fact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dystonia.To date,at least 20 dystonic syndromes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on a genetic basis (DYT1-21,except DYT14),10 of which have had clear causing genes.Recently,major discoveries have appeared in the genetic field:mutations in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THAP1 and DNA replication factor CIPl-interacting zinc finger protein l (CIZ1) have been linked to adult-onset primary dystonia; proline-rich transmembrane protein 2 (PRRT2) has been tied to paroxysmalkinesigenic dyskinesia; DYT14 has been redefined as DYT5 due to a deletion mutation in guanosine triphosphate cyclohydrolase 1 (GCH1).In addition,the existing diagnostic algorithms for dystonic syndromes rely on the clinicians' experience,without a streamlined diagnostic pathway.Non-specialist clinicians and neurologists may,therefore,find diagnosis of dystonic syndromes difficult.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molecular and phenotypic features of the hereditary dystonias,with emphasis on recent advances.Also an eight-question approach is proposed in this review to inform specialists and general neurologists on the appropriate diagnostic test for each patient with a possible dystonic syndrome.【总页数】6页(P568-573)【作者】吴逸雯;陈生弟【作者单位】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钟立业;李扬秋2.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分子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的发病机制 [J], 陈原稼;梅玫3.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遗传学进展和诊断策略 [J], 邬静莹; 刘晓黎; 曹立4.智力障碍/全面性发育迟缓遗传学诊断策略探讨 [J], 周有峰;黄艳;刘光华5.四川地区先天性心脏病胎儿产前遗传学诊断策略 [J], 陈林;党彩玲;魏星;王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肌张力低下相关基因
肌张力低下相关基因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肌张力低下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异常导致的肌肉无法正常收缩和保持张力的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将出现肌肉疲乏、无力、僵直、协调不良等症状。
虽然肌张力低下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但其中一些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其发病机制之一。
有研究指出,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与肌张力低下有关。
其中一些基因与肌肉收缩、神经传导以及细胞信号传导等相关。
研究发现,这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肌肉收缩的无法正常进行,从而影响肌张力的维持。
1. ACTA1基因ACTA1基因编码肌动蛋白,是肌肉中最重要的蛋白之一。
研究表明,ACTA1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肌张力低下的症状。
ACTA1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肌肉收缩的异常,从而影响肌张力的维持。
这一现象可能是肌张力低下的一个潜在机制。
2. DMD基因DMD基因编码一种蛋白质,称为肌营养膜蛋白。
研究表明,DMD基因突变与肌张力低下之间存在关联。
DMD基因在肌肉细胞膜的维持和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DMD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肌间的膜结构异常,进而影响肌张力的维持。
总结而言,肌张力低下可能与某些基因的突变有关。
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在肌肉收缩、神经传导以及细胞信号传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对这些基因的研究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肌张力低下的发病机制,并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揭示肌张力低下与基因之间的关系,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字数超过了要求,请适当删减】第二篇示例:肌张力低下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肌肉疾病,其主要症状为肌肉松弛、无力和运动功能受限。
这种疾病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即与特定基因的突变有关。
研究肌张力低下相关基因对于了解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 GABRB3基因GABRB3基因编码γ-氨基丁酸受体的β3亚基,是一种离子通道蛋白,主要在神经元突触处调节神经传导。
GABRB3基因突变会导致γ-氨基丁酸受体功能异常,进而影响神经肌肉的正常活动。
肿瘤相关性肌肉减少症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肿瘤相关性肌肉减少症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戚倩;吴蓓雯;费晓燕
【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
【年(卷),期】2018(21)15
【摘要】肌肉减少症是以骨骼肌质量减少及其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的复杂综合征.伴随世界范围内肿瘤高发病率以及高病死率,肿瘤相关性肌肉减少症的发生及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且尚无有效的标准治疗措施.目前对肿瘤相关性肌肉减少症的研究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对肿瘤相关性肌肉减少症发生、发展影响因素(如:年龄、体力活动、营养状况、肿瘤治疗等)进行综述,旨在加强对肿瘤相关性肌肉减少症的评估及筛查,为后续研究建立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提供依据.
【总页数】6页(P1769-1774)
【作者】戚倩;吴蓓雯;费晓燕
【作者单位】200025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瑞金医院放射介入科;200025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瑞金医院护理部;200025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瑞金医院放射介入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5
【相关文献】
1.肌肉减少症与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J], 李诗薇; 于卫华
2.肌肉减少症与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J], 李诗薇; 于卫华
3.肌肉减少症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J], 陈羽; 吕洋
4.恶性肿瘤相关肌肉减少症与肠道微生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J], 张子龙;马艳庆
5.营养风险筛查结合患者主观整体评估与恶性肿瘤肌肉减少症的相关性 [J], 刘莹;谭寅凤;王雷;王玉娇;陈锡颖;赵艳金;祁薇;张迎;何抒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Dystonia is a syndrome of abnormal involuntary movements that are repetitive, twisting or patterned, and can result in abnormal postures. Genetic fact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dystonia. To date, at least 20 dystonic syndromes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on a genetic basis (DYT1-21, except DYT14), 10 of which have had clear causing genes. Recently, major discoveries have appeared in the genetic field: mutations in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THAP1 and DNA replication factor CIP1⁃interacting zinc finger protein 1 (CIZ1) have been linked to adult⁃onset primary dystonia; proline⁃rich transmembrane protein 2 (PRRT2) has been tied to 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 DYT14 has been redefined as DYT5 due to a deletion mutation in guanosine triphosphate cyclohydrolase 1 (GCH1). In addition, the existing diagnostic algorithms for dystonic syndromes rely on the clinicians' experience, without a streamlined diagnostic pathway. Non ⁃ specialist clinicians and neurologists may, therefore, find diagnosis of dystonic syndromes difficult.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molecular and phenotypic features of the hereditary dystonias, with emphasis on recent advances. Also an eight⁃question approach is proposed in this review to inform specialists and general neurologists on the appropriate diagnostic test for each patient with a possible dystonic syndrome.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年 7 月第 13 卷第 7 期 Chin J Contemp Neurol Neurosurg, July 2013, Vol. 13, No. 7
· 569 ·
及我们研究小组的经验,为临床工作者拓宽视野、 回答临床问题、提供实用的诊断策略。
一、肌张力障碍遗传学发病机制 1. 致病基因分类及其与临床亚型的关联 肌张 力障碍是一种不自主性主动肌和拮抗肌不协调、持 续性收缩引起的扭转、重复运动或异常姿势的综合 征。其临床分类方法较多,但主要包括三大类,即 发病年龄(早发型、晚发型)、症状分布(局灶性、节 段性、全身性、多灶性、偏身性)、病因分类(单纯性 肌张力障碍、肌张力障碍叠加综合征、发作性肌张 力障碍、遗传变异性肌张力障碍、继发性肌张力障 碍)。除此之外,以致病基因为依据的疾病分类方 法 越 来 越 受 到 关 注 ,以 此 为 基 础 的 研 究 也 持 续 升 温。目前,许多类型的肌张力障碍的致病基因已被 发现、定位和克隆。致病基因的确定,毋庸置疑对 认识不同类型肌张力障碍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和 治疗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当前已知的 20 种肌 张力障碍亚型(根据年代命名为 DYT1 ~ 21 基因型, 除外 DYT14 基因型)中有 10 种亚型的致病基因已经 明确(表 1)[2]。其中 DYT1、2、4、6、7、13、17、21 基因 型归类于原发性肌张力障碍;DYT5(DYT5a 和 5b)、 11、12、15、16 基因型归类于肌张力障碍叠加综合 征;DYT8 ~ 10 基因型归类于发作性肌张力障碍; DYT18 ~ 20 基因型更适宜归类于发作性运动障碍; DYT3 基因型归类于遗传变异性肌张力障碍。值得 一提的是,2008 年 Wider 等[3]对瑞士一多巴反应性 肌张力障碍(DRD)家系的 32 名成员进行遗传学分 析后排除早先定位的 DYT14 基因位点,确定该家系 实际是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 1(GCH1)基因杂合 外显子缺失。 2. 新发现的致病基因及相关蛋白质功能 近两 年来陆续有新的肌张力障碍致病基因被报道,而发 作性肌张力障碍新的致病基因的发现和克隆无疑 是最振奋人心的。2011 年,我国学者首先在 8 个家 族性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家系中发现 PRRT2 基因存在 3 种截短突变,并最终成功克隆了 首个致病基因 PRRT2[4],来自国内的另外两个研究 小组也几乎在同一时间报告了这一结果[5⁃6]。此外, 成人起病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AOPD)相关致病基 因的研究也有所突破:2012 年 Xiao 等 首 [7] 次报告, CIP1 相互作用锌指蛋白 1(CIZ1)基因的杂合突变与 成人起病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相关,该基因的编码 产物属于锌指蛋白,是参与 DNA 合成和细胞周期蛋
1911 年 ,德 国 医 学 家 Oppenheim 首 次 用
doi:10.3969/j.issn.1672⁃6731.2013.07.0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 号 :81200981);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 会 科 研 创 新 项 目(项 目 编 号 : 13YZ026) 作者单位: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 通讯作者:陈生弟(Email:chen_sd@)
“Dystonia(肌张力障碍)”一词描述家族遗传性运动 障碍性疾病,并提出“变形性肌张力障碍(dystonia musculorum deformans)”和“进行性脊柱前凸步行困 难(dysbasia lordotica progressive)”的概念。近一个 世纪以来,对于这一疾病本质的探索从未间断,新 的研究结果不断挑战传统观念,诊断与治疗方法不 断取得进展。因此,本文希望通过总结国外最新研 究进展并结合我国《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指南》[1]
较大困难。本文聚焦于肌张力障碍的遗传学新进展,并提出与肌张力障碍临床诊断相关的问题,供临床
医师参考。 【关键词】 张力失调; 遗传学研究; 综述
Research progress and diagnostic strategy of genetic pathogenesis of dystonia
WU Yi⁃wen, CHEN Sheng⁃di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and Institute of Neurology, Ruijin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25,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CHEN Sheng⁃di (Email: chen_sd@)
· 568 ·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年 7 月第 13 卷第 7 期 Chin J Contemp Neurol Neurosurg, July 2013, Vol. 13, No. 7
· 专题讲座·
肌张力障碍遗传学发病机制及诊断策略
吴逸雯 陈生弟
【摘要】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不自主性主动肌和拮抗肌不协调持续性收缩引起的扭转、重复运动或 异常姿势的综合征,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在迄今已知的 20 种肌张力障碍亚型(DYT1 ~ 21 基因型,除外 DYT14 基因型)中共有 10 种亚型的致病基因已经明确。近年的遗传学研究发现,转录因子 THAP1 和 DNA 复制因子 CIZ1 突变与成人起病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相关;PRRT2 基因突变可导致发作性 运动诱导性运动障碍;早先报道的 DYT14 基因型是由 GCH1 基因缺失突变所致,属 DYT5 基因型亚型。 目前肌张力障碍综合征的诊断尚缺乏高效且实用的方法,对于快速诊断、于分子学水平明确病因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