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报刊中常见成语俗语使用错误(精品)

合集下载

媒体中常误用的成语

媒体中常误用的成语

媒体中常误用的成语近年来,随着媒体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成语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

然而,由于疏忽或者一知半解,媒体在使用成语时经常出现错误。

以下是一些媒体中常误用的成语:1. 本末倒置成语本末倒置常常被误用为“本末苗头”。

实际上,本末倒置是指把事情的轻重次序弄颠倒了,与“本末苗头”没有任何关系。

媒体在报道时应该慎用本末倒置这个成语,以免造成误解。

2. 画蛇添足画蛇添足是指做了多余或者不必要的事情,而媒体中经常将其错误使用为“画蛇添趾”。

这是因为“足”和“脚趾”在中国文化中都有类似的表达,但实际上画蛇添趾这个说法并不正确。

3. 昙花一现昙花一现表示现象短暂或者一时之间出现然后消失,而媒体中却经常将其误用为“瞬息万变”。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成语,瞬息万变是形容事物变化迅速,没有持久性,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上下文的适用性。

4. 亡羊补牢亡羊补牢原本是指事情发生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后,及时采取行动,尽量减少今后的损失。

但是媒体中常常将其误解为“亡羊得牛”,给人的感觉是得到了更大的回报。

5. 一帆风顺一帆风顺是指航行的时候一帆风顺,媒体中却常常将其误用为“一帆风顺”。

这是因为帆与旗帜有关,而旗帜指的是事物的象征,因此容易出现误解。

总的来说,媒体在使用成语时应当更加谨慎,避免错误的使用导致误解。

只有正确理解和应用成语,才能使文章更具准确性和说服力。

近年来,随着媒体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成语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

然而,由于疏忽或者一知半解,媒体在使用成语时经常出现错误。

以下是一些媒体中常误用的成语,需要引起关注和正视。

首先,我们要提到的是“本末倒置”。

成语“本末倒置”是指把事情的轻重次序弄颠倒了,但在媒体中却常常被误用为“本末苗头”。

这可能是因为“苗头”与“倒置”有相似之处,导致了误解的产生。

然而,“本末倒置”和“本末苗头”这两个成语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媒体报道中应该慎用“本末倒置”,以免造成误解。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下常见的误用成语之一:“画蛇添足”。

【高考专题复习】容易误用的成语

【高考专题复习】容易误用的成语

【高考专题复习】容易误用的成语第一篇:【高考专题复习】容易误用的成语【高考专题复习】容易误用的成语A 安之若素:在不该心安的情况下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不能表示一般情况的“心里安稳”。

B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发问为耻辱。

不可用于比自己高明的人.不寒而栗:不冷而发抖。

形容非常恐惧。

不能用于非心理状态。

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

常被人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写作“不温不火”,真是不伦不类。

不胫而走:消息传得很快.表示东西丢失用不翼而飞(“不翼而飞”也能用于消息传得很快)。

不以为然:不认为正确,不赞同。

不以为意:不当回事,不放在心上。

以上两个成语常被混用。

不知所云:批评说话人说得不好,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不能用来批评听者理解力差。

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

孚,使信服。

以上两个成语常被混用。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出乎意料,也强调神秘奥妙。

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结束.前面加“忙得”、“打得”等.不可收拾:事物败坏到无可挽救。

常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字,说成“一发而不可收拾”,没有这种搭配。

(“一发而不可收”:行为不受控制或无法停住。

“一发不可收拾”:更加无法整顿)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

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不可终日:形容形势危急或心中惶恐。

有人理解为“没过完一天”。

不刊之论: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

刊,删改。

常被误解为“不可刊登”。

不亦乐乎:不一定非乐不可,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准则。

与教训无关.。

C 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水平不一致,不用于时间等.出奇制胜:作谓语,不带宾语。

说成“出奇制胜叛军”之类则错。

差强人意:大体上使人满意。

多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侧目而视: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

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处心积虑:贬义.费尽心思筹划干坏事。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误用频率高的成语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误用频率高的成语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误用频率高的成语高考语文复习知识误用频率高的成语日常学习中,我们会接触不少的成语知识,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高考语文复习知识误用频率高的成语内容,欢迎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刊,削除,修改。

2.不容置喙:不容别人插嘴。

喙,嘴。

3.不瘟不火: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

瘟,戏曲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

4.不虞之誉:没有预料到的赞扬。

虞,预料;誉,称赞。

5.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看。

形容拘谨畏惧而又愤怒的样子。

6.城下之盟:敌军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跟敌人订的盟约。

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

7.曾几何时:时间没有过去多久。

8.差强人意:现在表示大体上还能够使人满意。

差,稍微,大致;强,振奋。

9.长袖善舞:善,擅长。

长衣袖便于舞蹈。

比喻做事的条件越好越容易成功。

后多用来形容有财势、有手腕的人善于钻营取巧。

10.登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更高的水平。

11.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语出唐代杜牧诗。

12.箪食瓢饮:一箪的食物,一瓢的饮料。

古代指贫困的生活。

13.得意忘言:原来是说,语言是达意的,已得其意,就不再需要语言了。

后来用以表示互相默契,心照不宣。

14.得鱼忘筌:比喻成功以后就忘了赖以成功的事物、条件。

15.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

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16.等而下之:形容比某一事物更差。

17.耳提面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耳朵叮嘱。

形容恳切地教导。

语出《诗经》。

18.繁文缛节:不必要的仪式或礼节繁多。

也比喻多余琐碎的手续。

文,礼节,仪式;缛,繁多,烦琐。

19.匪夷所思: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夷,平常。

20.罚不当罪:处罚得不适合所犯的罪行,多指处罚得过重。

21.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不到家,却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忘了,语出《庄子》。

22.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报刊杂志常见误用成语

报刊杂志常见误用成语

报刊杂志常见误用成语空穴来风;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能来风,必有空穴,传闻有一定根据。

大多用来表示毫无根据,完全用反了。

2三人成虎:传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便相信了。

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3美轮美奂: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丽。

媒体上凡形容美好事物皆用此语,错。

4炙手可热:形容人很有权势,含贬义。

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其本义。

6首当其冲:首先受到攻击,一般作谓语。

常被人误用为定语,代替“首先”。

7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

常被人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写作“不温不火”,真是不伦不类。

8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9一言九鼎:说话有份量。

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10首鼠两端:迟疑不决。

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

11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言词。

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12脱颖而出:比喻人才崭露头角。

陆星儿曾误用于“脱颖出来,潇潇洒洒地活一辈子”;还有人说“从母鲸腹中脱颖而出”。

13蓬荜生辉:谦敬之辞。

广告语说“让您的居室蓬筚生辉”,简直是骂人。

14不可收拾:无可挽救,不可救药。

15出奇制胜:作谓语,不带宾语。

说成“出奇制胜叛军”之类则错。

16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17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

这两个成语常被混用。

18义无反顾:为正义而勇往直前。

常被用于毫不犹豫的干坏事,错。

19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

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20望其项背:可以赶上。

只用否定形式。

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错。

21差强人意:大体上使人满意。

多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22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23风声鹤唳:惊慌疑惧,常与“草木皆兵”连用。

有人用“杀得风声鹤唳”来形容战斗激烈,错。

25人满为患:强调人多的坏处,贬义。

错用于表示人很多的情景,如“柜台前人满为患”之类。

27始作俑者:首先干某件坏事的人。

媒体中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

媒体中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

媒体中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媒体中误用成语是一个常见的现象,频率较高的成语误用导致了信息传递的混乱甚至误导读者。

一方面,这可能是由于记者的语文水平不够扎实,对于成语的理解存在偏差;另一方面,这也有可能是因为编辑组织不严,没有对文章进行仔细的校对和修改。

以下是一些媒体中常见的误用成语及其正确用法的例子:1. "页翻如刀"的正确写法应为"页翻如刀刃"。

这个成语比喻翻阅书籍时非常迅速。

2. "名列前锋"的正确应为"名列前茅"。

这个成语形容在某个方面表现出色,名列前茅。

3. "大材小用"的正确应为"大材小用"。

这个成语原本形容人才被浪费。

4. "壮士断腕"的正确应为"壮士断臂"。

这个成语比喻舍弃自己的一部分来完成某个艰巨的任务。

5. "井底之蛙"的正确应为"井底之蛙"。

这个成语形容只看到自己身边狭小环境的人,视野狭隘。

6. "如醉如痴"的正确应为"如痴如醉"。

这个成语形容人陶醉于某种事物,毫无自控能力。

7. "明目张胆"的正确应为"明目张膽"。

这个成语比喻明目张胆地进行某些违法或丢失行为。

以上只是一些媒体中常见的误用成语的例子,仅供参考。

媒体在使用成语时,应当确保准确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正确运用在文章中。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信息的准确性,避免给读者造成困惑。

媒体中误用成语是一个常见的现象,频率较高的成语误用导致了信息传递的混乱甚至误导读者。

一方面,这可能是由于记者的语文水平不够扎实,对于成语的理解存在偏差;另一方面,这也有可能是因为编辑组织不严,没有对文章进行仔细的校对和修改。

这种误用成语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媒体的专业形象,也破坏了读者对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的信任。

高考典型成语误用集锦

高考典型成语误用集锦

高考典型成语误用集锦一、弄清迷彩型成语的多义性所谓迷彩型成语,是指与今义字面意义容易混淆的成语(如1993年题“不刊之论”中“刊”,若单从字面上难以看出成语的褒贬义及整个成语的含义,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

这类成语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往往容易误写和误用,因此,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逐一剖析这些成语的多义性(本义、引申义及比喻义),才能正确使用。

望文生义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

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如: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1999年全国卷)“美轮美奂”出自《礼记檀弓下》,形容房屋华美高大而众多。

在句中使用时,由于望文生义,误解成了美好之意。

弄清引申、比喻义,全面掌握成语含义,才不致望文生义。

如1992年“灯红酒绿”考的是本义,1999年“炙手可热”考的是引申义。

“满城风雨”本义指“秋景”,现在一般用比喻义,指到处议论纷纷。

还要注意与今义容易混淆的成语,如“苦心孤诣”(别人达不到的境地)、“文不加点”(涂改)、“不足为训”(法则)、“山馐海错”(味)、怙恶不悛(怙:依靠;悛:悔改)、“繁文缛节”(文,仪式,规定;节,礼节)等等,上述加点字如模棱两可,就会望文生义。

易望文生义的几个成语有一些成语,我们不一定准确理解其意义,却很容易望文生义。

事实上,我们望文而生的义有时与这个词的本义相去甚远。

1.弹冠相庆例:园丁康居工程,确实抓到了点子上,消息一传出,广大教师奔走相告,弹冠相庆,称赞为他们办了实事。

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

《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本谓王吉、贡禹两人友善,王吉做了官,贡禹也准备出仕,后以“弹冠相庆”指因即将作官而互相庆贺。

多用作贬义。

高考成语常见错误类型

高考成语常见错误类型

第三节成语第一部分成语误用分析辨别成语使用正误的考题,这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每年都有。

由于学生平时对词语掌握得不够好,失分率很高。

为解决这个难点,现把成语误用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并附上练习,以供师生参考。

1、不明词义而误例一:(1)、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静悄悄的。

(1997年全国试题)(2)、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1999年全国试题)(3)、我本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应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1993年试题)(4)、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1995年全国试题)分析:(1)中的“万人空巷”意思是众多人都从胡同里跑出来,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2)中“炙手可热”是说手一接近就觉得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3)中“差强人意”意思是稍微适合人的心意。

(4)中“首当其冲”意思是首先受到冲击或伤害。

这四个成语的意思都与该句句意不和,这种错误都是不明词义造成的。

2、不明色彩而误例二:(1)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1997全国试题)(2)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1998全国试题)(3)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1995全国试题)(4)这家伙明知罪行严重,但却从容不迫地在抹桌子,好象啥事也没有发生。

(模拟试题)分析:(1)中的“趋之若骛”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2)中的“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盘算(干坏事),(3)中的“无所不为”是说啥坏事都能干得出来,(4)中的“从容不迫”形容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

前三个词都用于贬义,与句意不和;后一个词用于褒义,也与句意不和:它们在该句中的使用都是错误的。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容易用错的成语一览表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容易用错的成语一览表

容易用错的成语一览表成语俗语0818 0744容易用错的成语一览表1.刚愎(bì)自用:愎:固执;任性。

刚愎:倔强固执,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自用:自以为是。

为人固执任性,只凭主观意识行事。

2.殚(dān)精竭虑:殚:竭尽。

竭尽心思思考谋划。

3.一丘之貉(hã):同是一个山丘上的貉。

比喻都是同类事物,没有差别。

4.怙(hù)恶不悛(quān):怙:依靠,坚持。

悛:悔改,改过。

顽固作恶,不肯悔改。

5.病入膏肓(huāng):肓: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认为是药力所不能达到,病最难治的地方。

指病情极重,已无法治疗。

有时也指问题严重,难以挽救。

6.含英咀(jǔ)华:比喻细细地琢磨,欣赏和领会诗文的精华;也比喻诗文字画等富有精华。

7.有恃(shì)无恐:恃:倚仗,依靠。

恐:恐怖,害怕。

因有所依仗而胆大妄为,无所顾忌。

原多用于褒义,现多用于贬义。

8.相濡(rú)以沫:濡:浸润。

沫:口水。

比喻在困境中以微薄的力量相互救助。

9.和蔼(ǎi)可亲:和蔼:和气。

态度和善,使人感到亲切,容易接近。

10.唉声叹气:因伤感、愁闷、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11.按兵不动:按兵:抑制军队。

控制住军队,暂不行动。

泛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

常用以表示持观望态度而不行动。

12.按部就班:部:门类,种类。

就:归于。

班:次序。

(1)原指写文章时按部类安排层次结构,选词造句都纳入规范。

(2)后指做事按一定条理,遵循一定程序。

13.黯然失色:沮丧的样子。

情绪低沉,心神忧伤。

14.慷慨激昂:激昂:振奋昂扬。

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15.飞扬跋(bá)扈(hù):飞扬:放纵,高傲。

跋扈:蛮横,肆意妄为。

原指意态举动超越常轨不受约束。

后形容骄横放肆,不守法度。

16.纵横捭(bǎi)阖(hã):纵横:“合纵连横“的简称。

捭阖:开合。

现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

最新-报刊中常见误用成语辑录 精品

最新-报刊中常见误用成语辑录 精品

学科: 语文年级:高三版本:北大附中版期数:2339本周教学内容:报刊中常见误用成语辑录1、良莠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

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2、汗牛充栋只形容藏书很多,不用于其他事物.3、侃侃而谈:“侃侃”本为刚直之意。

谈得理直气壮才叫侃侃而谈。

人们大多用此语形容聊天,属误用。

4、一言九鼎:说话有份量。

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5、首当其冲:首先受到攻击,一般作谓语。

常被人误用为定语,代替“首先”。

6、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

常被人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写作“不温不火”,真是不伦不类。

7、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8、首鼠两端:迟疑不决。

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

9、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言词。

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10、脱颖而出:比喻人才崭露头角。

陆星儿曾误用于“脱颖出来,潇潇洒洒地活一辈子”;还有人说“从母鲸腹中脱颖而出”。

11、蓬荜生辉:谦敬之辞。

广告语说“让您的居室蓬筚生辉”,简直是骂人。

12、不可收拾:无可挽救,不可救药。

常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字,变褒为贬。

13、出奇制胜:作谓语,不带宾语。

说成“出奇制胜叛军”之类则错。

14、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15、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

这两个成语常被混用。

16、义无反顾:为正义而勇往直前。

常被用于毫不犹豫的干坏事,错。

17、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

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18、望其项背:可以赶上。

只用否定形式。

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错。

19、差强人意:大体上使人满意。

多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20、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21、风声鹤唳:惊慌疑惧,常与“草木皆兵”连用。

有人用“杀得风声鹤唳”来形容战斗激烈,错。

22、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无能。

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

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500个常见误用成语+精心整理+混乱+用错+公务员考试+高考+中考+事业单位

500个常见误用成语+精心整理+混乱+用错+公务员考试+高考+中考+事业单位

1、目无全牛:《庄子?养生主》中说,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全牛,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

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本词易误用为贬义。

2、天花乱坠:指说得极为动听,多指夸大或不切实际。

本词只能用来形容说。

3、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

多指男女间幼时的亲密感情。

4、不刊之论:刊,删改,修订。

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

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

易误用为贬义。

5、差强人意:差,稍微地。

愿意是很能振奋人,现多用来表示比人预想的好一些,还算让人满意。

易误解为“不如人意”。

6、弹冠相庆:《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取舍同也。

”弹冠,掸去帽子上灰尘准备做官。

后来用“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作贬义。

使用时易弄错感情色彩。

7、汗牛充栋:汗牛,用牛运输,使牛累得出汗;充栋,堆满了屋子。

形容书籍极多。

形容的对象仅指书。

8、明日黄花:苏轼诗《九日次韵王巩》中有“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句。

原指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也没什么好玩赏的了。

后来用“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此成语易被想当然地误写成“昨日黄花”。

比如冰心的《寄小读者·二七》中也有过关于“再经过四次月圆,我又可在母亲怀里,便是小朋友也不必耐心的读我一月前,明日黄花的手书了”的话。

期望威望9、深孚众望:孚,使人信服。

意思是深得众人的信赖和尊重。

区别“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10、重整旗鼓:指失败后重新集后力量再干。

也可写作“重振旗鼓”。

此词不能用作贬义。

11、信口雌黄:指不顾事实地随意乱说。

注意与“信口开河”区别开来,“信口开河”也有随口乱说的意思,但“信口雌黄”词义更重。

12、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

多用贬义。

13、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形容庆祝、欢迎等的盛况。

媒体中常误用的成语

媒体中常误用的成语

媒体中常误用的成语过去几十年以来,媒体在使用成语时经常出现错误的情况。

这些错误可能是由于记者对成语的理解不够,也可能是由于语境的错误或者其他因素所致。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误用成语的例子:1. 画蛇添足:媒体常常将这个成语用来描述做一些多余的事情。

然而,这个成语的真正含义是指在已经完美的作品上,却加入一些不必要的东西,从而使作品变得不完美。

比如,一篇精心编辑的新闻报道,突然冒出一个与主题无关的细节,就可以说是画蛇添足。

2. 牵强附会:这个成语经常被媒体用来形容某些解释或论述与事实无关的行为。

然而,牵强附会的真正意思是指无根据地将不相干的事物强行关联起来。

例如,一篇科技新闻中,将某个科技公司的增长与某个全球事件联系起来,而这两者实际上没有任何关系,这就是牵强附会。

3. 凤毛麟角:媒体常常使用这个成语来描述某个极为罕见的事物或人物。

然而,凤毛麟角的真正含义是指非常罕见的事物中的一种。

所以,如果某个媒体报道说某个事件是凤毛麟角,实际上是不正确的使用。

4. 蚍蜉撼树:这个成语常被媒体用来形容某个个体力量微弱,却试图挑战更强大的力量。

然而,蚍蜉撼树的真正含义是指勇敢而自大的人自不量力地与强大的对手交战。

如果媒体将某个人的举动描述为蚍蜉撼树,实际上是不准确的。

以上只是一些媒体中常见的错误使用成语的例子。

这些错误不仅可能会给读者带来困惑,也可能影响到媒体的信誉。

因此,媒体应该在使用成语时更加谨慎,确保其正确的含义和用法。

媒体作为我们获取信息和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然而,近年来,媒体在使用成语时经常出现错误的情况,这些错误给读者带来了困惑和误导。

在下文中,我将继续讨论媒体中常见的误用成语并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改善这种现象。

5. 刻舟求剑: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坚持错误的做法,不顾事实和环境的变化。

然而,许多媒体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将其错误地用来形容固执地寻找早已失去意义的东西。

实际上,刻舟求剑的真正含义是指人们在船上拔剑,然后将船移动,以找到剑的位置。

媒体中常误用的成语

媒体中常误用的成语

媒体中常误用的成语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中,我们时常能看到一些成语被误用的情况。

这不仅可能导致信息传达的不准确,也容易对语言文化的传承造成一定的影响。

“空穴来风”这个成语常常被错误地理解和使用。

很多人会用它来表示毫无根据的传言或消息,然而其真正的意思却是“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比如,“说他贪污是毫无根据的,这完全是空穴来风”,这种用法就是错误的,正确的用法应该是“关于他贪污的传言并非空穴来风,可能是有一定线索的”。

“美轮美奂”也是一个被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

它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

但现在,我们常常能看到它被用于形容各种美好事物,比如“这场演唱会美轮美奂”,这种表述就是不准确的。

演唱会可以用精彩绝伦、引人入胜等词汇来形容,而“美轮美奂”应该用在形容建筑方面,比如“这座新建成的博物馆美轮美奂,吸引了众多游客”。

“首当其冲”常被误解为首先、第一个做某事。

实际上,它的意思是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例如,“在这次地震中,这个村庄首当其冲”,是说这个村庄最先受到地震的影响。

如果说成“他在工作中首当其冲,完成了艰巨的任务”,就属于错误用法。

“万人空巷”也容易被用错。

很多人将其理解为街道上一个人都没有,空空荡荡。

其实它真正的意思是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的盛况。

比如“这部电影首映时,万人空巷,人们都争相前往观看”,而不是“春节期间,大街上万人空巷,十分冷清”。

再来说说“差强人意”,不少人认为它表示事情做得不好,让人不满意。

但实际上,它的意思是大体上能让人满意。

比如“这次考试他的成绩虽然不算优秀,但也差强人意”,而不是“这个方案差强人意,需要重新修改”。

“望其项背”也常被用错。

人们往往用它来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实际上它的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后背,表示赶不上或比不上。

例如“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极高,其他人难以望其项背”,而不是“经过努力,他的成绩已经能望其项背第一名了”。

高考语文人民日报总结60个常被误用的成语(9页)

高考语文人民日报总结60个常被误用的成语(9页)

高考语文人民日报总结60个常被误用的成语生活中,有一些我们常常见到的成语,在口语交流、写作等使用过程中却往往误解了它的本义。

今天就跟着诗词君一起看一看人民日报总结的60个常被误用的成语,算算平时用对了多少个。

1.三人成虎【解释】城市里本无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谎传市里有虎,听者就会以为真有虎了。

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误用】易被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2.美轮美奂【解释】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误用】易被误用为形容美好事物。

3.炙手可热【解释】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误用】易被误用为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背离本义。

4.侃侃而谈【解释】“侃侃”本意为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误用】现多被误用为形容聊天,易和娓娓而谈(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混淆。

5.首当其冲【解释】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

【误用】常被误用为“首先接受任务,或首先应当先做某事”。

6.鼎力相助【解释】敬辞,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

【误用】只用于对方或他人,自己。

7.一言九鼎【解释】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误用】易被误用为守信用,背离本义。

8.首鼠两端【解释】形容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

【误用】常被误解为前后言行不一致。

9.溢美之词【解释】过分夸赞的言辞。

【误用】常被误用为褒义。

10.蓬荜生辉【解释】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误用】易被误用在别人身上。

11.蹉跎岁月【解释】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

形容虚度光阴。

【误用】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

12.望其项背【解释】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多用于否定式。

【误用】常被误用为“只能望其项背”。

13.差强人意【解释】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误用】多被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背离本义。

14.抛砖引玉【解释】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高考中常见的成语误用情况梳理

高考中常见的成语误用情况梳理

高考中常见的成语误用情况梳理第一类: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成语是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其中个别成语的意义尽管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演变,但大多数还是也需要注意来源、典故、出处等,不能与成语本意或者固定意义相违背的。

下列成语就必须记清词意,不能望文生义。

1.间不容发: 2.对簿公堂: 3.拍手称快: 4.不足为训: 5.不刊之论: 6.目无全牛: 7.下里巴人: 8.不赞一词: 9.不绝如缕: 10.长此以往:11.久假不归: 12.明日黄花: 13.炙手可热: 14.无所不为: 15.巧夺天工: 16.别无长物: 17.蚂蚁进磨盘——条条是道: 18.细大不捐: 19.石破天惊: 20.危言危行: 21.豆蔻年华: 22.罪不容诛: 23.大快人心:24.休戚相关: 25.涣然冰释:另外,类似因误解意义而误用的成语还有:1.火中取栗: 2.万人空巷: 3.不为已甚: 4.望洋兴叹: 5.因人成事: 6.弹冠相庆: 7.司马青衫: 8.数典忘祖: 9.大动干戈: 10.高山流水: 11.不翼而飞: 12.文不加点:第二类容易用错适用对象的成语成语用法的固定性还体现在其适用对象的固定化上。

下列成语就是高考题中经常出现的用错对象的成语。

1美轮美奂: 2 相敬如宾,琴瑟之好,破镜重圆: 3青梅竹马:4休戚相关: 5置若罔闻:6筚路蓝缕: 7汗牛充栋: 8耳提面命:9三令五申: 10、络绎不绝: 11、挥洒自如: 12、豁然开朗:13、不可磨灭: 14、人老珠黄: 15、巧夺天工: 16、循序渐进:17、如履薄冰: 18、豆蔻年华: 19、破镜重圆: 20、琴瑟之好:第三类容易把褒贬颠倒的成语褒义词容易被误用作贬义词的有:1.拭目以待:2.神机妙算:3.名不虚传:4.凤毛麟角:5.洋洋大观:6.沁人心脾:7.别有天地:8.别出心杼:9.有口无心: 10.惨淡经营: 11.来日方长:带贬义的词语容易误用褒义的主要有:1.满城风雨:2.形形色色:3.无独有偶:4.无所不为:5.长此以往:6.趋之若鹜:7.半斤八两:8.等量齐观:9.绞尽心机: 10.大言不惭: 11.明目张胆: 12.明哲保身: 13.忘乎所以: 14.高谈阔论:15.始作俑者: 16.好高骛远: 17.邯郸学步: 18.如丧考妣: 19.一丘之貉: 20.咄咄逼人: 21.虎视眈眈: 22.别有用心: 23.衣冠楚楚: 24.巧言令色: 25.好为人师: 26.人模人样: 27.神气活现: 28.趾高气扬:29.为所欲为: 30.呜呼哀哉: 31.天花乱坠: 32.巧舌如簧: 33.一团和气: 34.改头换面:下面成对举出的成语,基本意义相同而感情色彩相反,每对中,前一个词是褒义词,后一个词是贬义词:1.情投意合:臭味相投:2.见机行事:见风使舵:3.侃侃而谈:夸夸其谈:4.一得之见:一孔之见:5.无所不至:无微不至:6.再接再厉:变本加厉:7.深思熟虑:处心积虑:8.绞尽脑汁:费尽心思:9.开山祖师:始作俑者:10.昂首阔步:趾高气扬:第四类容易造成语境(上下文)不合的成语成语也是词,它必须符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语境不合,自然造成误用,成语的意思必须与句意相合,否则会错误。

语文知识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常见成语误用

语文知识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常见成语误用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以下是常见成语误用,请考生掌握记忆。

1、黑色的高三漫不经心地就来了。

漫:随便。

指人对事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2、外援和主教练在转会费和出场费等问题上意见不合,终于瑟瑟失调,不得不分手。

比喻夫妇不和。

不能用于其他人物关系。

3、今夏洪水肆虐,淹没无数的城镇和大片的良田,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必须精诚团结,战胜洪魔。

指对人的重大罪行不可容忍,极度愤慨。

不能用于对自然灾害等。

4、不论什么时候,她都是亲切随意,如坐春风,娓娓道来,不拉架子而棱角自见,不事喧哗而锋芒难避。

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用于表现听者一方的感受。

5、实际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和痛苦经历,使他时时刻刻念念不忘。

念念:时刻思念着。

形容牢记心上,时刻不忘。

一般不用于不幸和痛苦的事情。

6、取得了成绩当然值得高兴,但是不能因为成绩就连我们的失误也一笔抹杀了。

指把成绩、优点全部勾销或全盘否定,一般不用于否定错误或罪行。

7、二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这场改革与我们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休:喜;戚:悲伤,不幸。

彼此之间的忧喜、祸福都互相关联,形容彼此利害一致。

一般用于人与人或人与集体之间,而不用于事物。

8、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一定要认真对待,绝不能敷衍了事。

敷衍:做事不认真。

随便应付一下,就算把事办了。

用于对事。

9、这场戏真演得绘声绘色,赢得满场观众的喝彩。

指讲述、描摹事物的情景非常生动、逼真。

不用于演戏。

10、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必须和剔除、针砭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进行,•不能厚此薄彼。

形容对彼此待遇不同。

一般用于对人、单位、集体。

11、近几年,知识经济成了炙手可热的话题。

炙:烤,烧。

手一接触就感觉到热得烫人。

比喻气焰盛,权势大。

用于有权势者,含贬义。

12、放眼望去,满山的杜鹃花姹紫嫣红,真是美不胜收。

姹:美丽;嫣:美好,常指笑容。

形容各色娇艳的花,不能单用于某一种花。

13、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那种不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知识就急于做高难度题的喧宾夺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聚焦报刊上的误用成语

聚焦报刊上的误用成语

聚焦报刊上的误用成语作者:刘金华地址:江西省玉山一中现实性是高考题的特点之一,许多题目的素材都来源于报刊。

下面是笔者在近期阅读报刊时“吹毛求疵”找出来的用错成语,供考生复习时参考。

一、对象用错(1)每当我提出一个问题时,我总会把眼神转向他,一种非常温柔、期待的眼神。

我的问题不难,又在提问时加了许多暗示,答案几乎是呼之欲出。

(《读者》2004年第8期第19页)[析] “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似乎叫他一声就会从画里走出来,也形容文艺作品中人物刻画得十分生动。

显然,“呼之欲出”只适用于文学、绘画方面,“答案”是不能“呼之欲出”的。

(2)中国男篮以大比分输给西班牙队后,姚明怨声载道,指责队员缺乏战斗力。

(《体育竞技报》2004年8月17日)[析] “怨声载道”意即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人们的强烈不满。

由释义可知,“怨声载道”一般用于形容很多人怨恨的声音。

而句中是指姚明个人,所以不能用“怨声载道”。

(3)在这首长调词中,对秋天的礼赞更是达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

(《名作欣赏》2004年第8期第35页)[析] “如火如荼”原指军容盛大,现在用来比喻气势旺盛或热烈,也可用来比喻形势发展很快。

由此可知,“如火如荼”只适用于比喻气势、场面、形势、活动等,“对秋天的礼赞”显然不能用“如火如荼”。

(4)关于郑贵妃欲废太子由自己的儿子取而代之的政治谣言,早已不翼而飞,传遍街头巷尾,但那毕竟是私下的窃窃私语,如今竟然堂而皇之地以书面形式公开散发,可见事态的严重性。

(《文史知识》2004年第7期第32页)[析]“不翼而飞”应改为“不胫而走”。

这两个成语的适用对象不一样:“不翼而飞”现多用于比喻东西突然无故丢失;“不胫而走”本意是没有腿却走得很快,多用来比喻消息、谣言、文章等流传或传播迅速。

二、褒贬失当(5)后世合称的“高岑”,此时也登上了边塞的舞台。

高适有着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气派,整个唐代大诗人中政治才干最出色、官做得最大的就数他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刊中常见成语俗语使用错误(转)成语俗语0825 1520报刊中常见成语俗语使用错误(转)【凯旋而归】稿件中常见这样的用法,实际上“而归”属赘字。

因“旋”和“归”是一个意思,重复了。

“凯”是胜利的乐歌,“旋”是返回的意思,如“旋里”(返回家乡)。

“凯旋”一词即奏着胜利的乐歌归来。

加“而归”成了蛇足。

【始作俑者】“‘双代管’的始作俑者是(从)山东济南市学来的。

”(见人民日报1996年5月15日“读者来信”版大样《茌平“双代管”探秘》一文)将“始作俑者”错当作褒义词,近年来报刊上时有所见。

上例将从别处学来某种办法的人称为“始作俑者”,更是完全背离了这个词的意义。

俑,古时殉葬用的木制的或陶制的偶人。

“始作俑者”是“起初用俑为死人殉葬的人”。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意思是孔子说始作俑者“让他断子绝孙吧”,原因是以土偶象征活人埋进死人墓中,以致后来形成以活人殉葬的风气。

《中华成语大辞典》的解释为:“最初制作俑来殉葬的人,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据此可知,“始作俑者”切不可用于褒义。

只要记住孔夫子那句切齿痛恨的诅咒就不至于误用了。

也有人反用于自身的,说自己领头办了好事却不得好报,这是极个别情况下的特例。

【诞辰和诞生】在写纪念性的文章中,往往用到“诞辰”或“诞生”。

有的文章把“诞辰”、“诞生”两词混淆误用。

误用的原因,可能是认为这两个词读音相近且词义相同。

其实,这两个词的意义、结构、词性都有差别。

这两个词中的词素“诞”都是出生的意思,不同词素是“辰”和“生”:“辰”指时日,“生”指出生。

“诞辰”:就是出生的时日,是生日的敬称。

词义以“辰”为主,是偏正型的复合式名词。

例:“北京纪念荀慧生、尚小云百年诞辰。

”“诞生”:就是出生的意思,“诞”和“生”意义并列,是联合式动词。

例:“我们隆重庆祝了新中国诞生50周年。

”“诞辰”是一个敬词,准确的用法应该是“某某周年诞辰”,用“某某周年”从时间长短上限制“诞辰”,“诞辰”用在“某某周年”的后面;而“诞生”和“诞辰”的用法不同,“诞生”要用在“某某周年”的前面,应该是“诞生某某周年”,而不能用成“某某周年诞生”。

【首当其冲】“农民赖泽民首当其冲,办了全省第一家私营缫丝厂。

”(见1995年7月12日人民日报“经济生活”版大样《打工仔归故里》一文)这是由于误解而误用了成语,这个错误近几年在报刊上曾多次出现。

“首当其冲”是说处于冲要位置,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首先遭遇灾难、损害。

例句如:“欧舰东来,粤东首当其冲。

”(引自《清史稿》“大抵当敌人结束他的战略进攻,转到了保守占领地的阶段时,对于一切游击战争根据地的残酷进攻的到来,是没有疑义的,平原游击战争根据地自将首当其冲。

”(引自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莘莘学子】1997年3月24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优秀大学生士兵——公举东》一文中“莘莘学子们从公举东身上,再次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莘莘学子们”应当是“莘莘学子”。

“莘莘”,形容众多。

“莘莘学子”指“很多的学生”。

【曾几何时】“曾几何时,女性可以是交换马匹和玉米的财产。

”(见人民日报1997年3月8日“各地传真”版大样)此例误用了“曾几何时”,类似的差错在各种报刊上时有所见。

查任何辞书,“曾几何时”都解释为“时间过去没多久”。

上例包含两重错误,一是将“没多久”丢掉了,作了相反的理解,用于远古的风习,二是丢掉了“时间过去”,即由过去到现在,而作了相反的理解,以为是时间上的倒溯,所以完全用反了。

“曾几何时”一语来自韩愈《东都遇春》诗:“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

”后来成为固定的词语。

如”曾几何时,诸君子皆化为异物,而予亦颓然老矣”。

《现代汉语词典》的例句是“曾几何时,这里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都是“时间过了没多久”的意思。

【灯火阑珊】“晚风徐徐,城市的阑珊灯火尽收眼底。

”(见人民日报1997年4月15日“各地传真”版大样《自我撑起一片天》一文)上例所描写的是某城市入夜的繁盛灯火,把“阑珊”的意思用反了。

这个差错近几年在一些报刊上时有所见。

“阑珊”,辞书上列出五种含义,即衰减、消沉,如“诗情酒兴渐阑珊”;暗淡、零落,如:“众里寻他(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残、将尽,如“歌断酒阑珊”、“宴阑珊”、“梦阑珊”、“夜阑珊”;零乱、歪斜,如“字阑珊,模糊断续,都染就泪痕斑”,“南斗阑珊北斗稀”;困窘、艰难,如“官况阑珊”。

上列“阑珊”的五种含义当中,第二种所引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那一句就是“灯火阑珊”的出处。

当然,孤立地看这一句,似乎难以判定究竟说的是灯火辉煌还是灯火零落、暗淡。

但是,综览上列五种含义,没有一个与“繁盛”相关的,倒是恰恰相反。

【叹为观止】“叹为观止”原意是赞扬事物尽善尽美。

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在鲁国欣赏音乐舞蹈,当他看到舞“韶”时,赞美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情已。

”意思是舞乐好到了极点,后以“观止”一词赞扬所看到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是褒义词。

有人却把这个成语理解为“到了极点”,如,“台湾交通混乱叹为观止”将“叹为观止”当贬意词用,显然不妥当。

【有口皆碑】“有口皆碑”通常是用来称赞好人好事,不可用来形容缺点,例:“北京××商店服务之差是有口皆碑的,而且是大家一致公认的事实”。

“有口皆碑”最早见于宋代佛书《五灯会元》卷十七:“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碑”,指记载功德的石碑。

好人好事受到众人异口同声的赞颂,称“口碑”。

“有口皆碑”是歌功颂德的褒义词,例句用以批评商店的服务态度不好,是用错了,如果要以讽刺口吻表达对商店的批评,则应对有口皆碑一词加上引号,以表示反其意而用之。

【豆蔻年华】“这些女同志当初在豆蔻年华就干起了列车押运。

”(见人民日报1997年3月6日“经济生活”版大样)此例属于误用典故。

只了解豆蔻年华指女子年轻时候,但忽略了这个词所指的年龄段是幼年,不是青年,因而致误。

这个典故出自唐代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赠别》。

诗云:“娉娉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诗中明言所赠对象张好好是一个十三岁多一点儿的雏妓。

诗人用“二月初”的豆蔻花来形容她,是诗眼所在。

因为豆蔻是春末才开花的,“二月初”则离开花还早。

前人注解说:“牧之诗咏娼女,言美而少,如豆蔻花之未开。

”【空穴来风】语出战国时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意思是有了孔穴才来风,比喻某种消息或流言的传布是有一定原因的,乘虚而入。

唐代白居易《初病风》“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

李善注引司马彪曰:“门户空穴,风善从之。

”但一些人引用这一成语时,常将“空穴来风”比喻为没有根据的谣言,这就和本义相左了。

【炙手可热】1998年初,国际足联秘书长布拉特宣布参加国际足联主席的竞选,与此同时,欧洲足联主席约翰松也积极参与这一职位的竞选,一时竞争激烈。

报上有篇文章的标题是《国际足联主席一职炙手可热,继任人之间再掀波澜》。

在这里,炙手可热被当作竞争激烈(或是热门话题)的意思讲,显然是用错了。

炙手可热原意是手一接近就感受很热,使人接近不得。

引申比喻一些人权势气焰嚣张。

唐代大诗人杜甫《丽人行》诗:“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诗意为杨国忠气焰嚣张,千万不要去靠近他,以免因他发怒引来灾祸。

宋代李清照《逸句》诗:“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

”现代著名作家沙汀《淘金记》中说:“亲眼看见他成了这镇上炙手可热的红人,而且目空一切。

”所用炙手可热含义都与杜甫所用之意相同。

因而,从古到今,炙手可热都为嚣张跋扈之意,从来没有竞争激烈之意。

【明日黄花】有些人将“明日黄花”错写为“昨日黄花”。

“明日黄花”其本义是比喻过时的事物,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但有些不了解这是一个典故,或者不了解这个典故的由来,以常理推测,觉得应该用“昨日”表示“过时”才对,从而致误。

“明日黄花”出自苏轼在重阳节所写的一首诗和一首词。

他在《九日(按即重阳)次韵王巩》诗中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又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中写道:“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在这里,明日,指重阳节过后;黄花,即菊花。

古人多于重阳节赏菊,把菊花当作重阳节的时令花。

毛泽东也有“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之句。

“黄花”就这样与重阳紧紧联系在一起。

苏轼在诗和词中反复咏叹“明日黄花蝶也愁”,表达一种迟暮不遇的感喟。

意思说自己像过了时的菊花似的,类似俗语所谓“挑水的打回头——过了景(井)儿了。

”后人从这个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黄花”比喻种种过时的人或事物。

【亲眼目睹】这是一个人们日常用语和报刊用词中使用频率不算低的词。

人民日报1997年14月就有15篇文章用到这个词。

但是,这个词却是不正确的。

《现代汉语词典》对“目睹”的解释是“亲眼看到”。

既然目睹中已包含了亲眼的意思,那么,在“目睹”前面再加上“亲眼”二字,岂不成了画蛇添足?【差强人意】前些年,人民日报刊登一篇小评论,谈到某邮局服务工作的优点,接下去说“差强人意的是常常找不到笔、胶水”,这里将“差强人意”用作“使人感到差劲”的意思,这就将意思弄反了。

“差强人意”这个成语意思是“大体上能使人满意”,语出《后汉书吴汉传》:“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意思是说,吴汉指挥作战,在形势不利,将士惊慌失措时,仍整修兵器,鼓舞土气。

汉光武帝听到这一情况后感叹地说,吴公颇能振奋人的意志。

这里“差”作“稍微”、“较”、“尚”解,如“差可告慰”、“差可比拟”;“强”作“使强大”、“使强壮”、“振奋”解。

之所以将“差强人意”理解成“使人感到差劲”是将“差”字作“不好”、“差劲”解(音cha),而“差”字在此应作“稍微”、“较”、“尚”解(音chā)。

【缘木求鱼】某文中有这样几句话:“他们根据那位青年提供的线索,先找到张某,要他供出是从哪儿贩来的,再缘木求鱼,终于把制造假冒名酒的黑窝子找到了。

”将缘木求鱼当“顺藤摸瓜”讲,是错误的。

缘木求鱼,语见《孟子梁惠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缘:攀援。

缘木求鱼,即爬到树上去找鱼。

比喻方法、方向不对,结果徒劳无功,达不到目的。

如《镜花缘》:“今处士既未立功,又未立言,……忽要求仙,岂非缘木求鱼,枉自费力么?”如:希望帝国主义放弃侵略,简直是缘木求鱼。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人民日报1988年2月14日一版《与雷宇对话》一文中,在引用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后,紧接着说,希望对方“做成功的‘萧何’,而不做失败的‘萧何’”。

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语的理解,完全错了。

据史料记载,汉高祖刘邦依靠得力的大将韩信,取得天下;韩信居功反叛,吕后诱杀了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