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心理问题向来就被视为一个神秘的领域,而教师由于其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某种意义上显得更为复杂。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教育体制改革的巨大压力。在教育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的形势下,教师评聘、考评考核、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新制度的实行,使每位教师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教师就容易导致心理危机。特别是一些在改革中面临分流和下岗的教师,心中总是充满了怨气,往往将心头的无名之火发泄到无辜的学生身上,导致各种各样施暴行为的发生。
其次,教师职业特点的制约。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的特点。他们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还要面临巨大的工作、生活压力。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社会对教师工作的理解程度却并不高,这也让教师心理压力逐渐增大。面对家长的望子成龙、学校的以升学率论英雄以及社会的沉重期望,不少教师往往“载不动许多愁”,心理不堪重负。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再次,社会环境的冲击。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所经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受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重义轻利,安贫乐道,耐得住清苦。“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甘愿吃苦、无私奉献”,长期以来成为教师们的理想信念和所奉行的职业道德的真实写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教师年平均工资在被调查的16个行业中列第13位,属于低收入阶层。与社会其他职业相比,教师职业社会认可和利益回报率偏低。这种对比与差异使得辛勤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极易产生巨大的心理不平衡。再次,教育机构管理方面的问题。教育机构有义务从观念、制度、设施等方面为教师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提供必要的条件。但事实上许多教育机构更注重教师的教学科研、福利待遇等,对教师的心理素质缺乏关注,对他们的负面情绪置若罔闻,致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积累日久,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教育机构在教育管理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和分配不均、待遇不公等也直接诱发了教师的不良情绪。
最后,教师自身因素。教师自身的某些因素也是导致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之
一。如教师的角色意识模糊,对自身角色缺乏认同,没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期望过高,看待问题过于理想化等,凡此种种都很容易使教师陷入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之中。
此外,职业疾病、婚姻失败、人际关系紧张、师生关系难把握等也是造成教师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种种情况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到了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的时候。
对于教师的心理问题,既不要害怕恐慌也不可置之不管,要正视它、分析它,进而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来解决它。笔者认为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正确认识自我,保持乐观心态。
1.正确认识自我。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师这一职业是如今最“开放”的职业。他的工作要接受许多人直接或间接的检查和监督——学生、校长、教研员、学生家长、教育局,乃至整个社会。并且,教师自己心里也有“一杆秤”,随时随地都在监督着自己的工作,甚至比别人更严格、更苛刻。这使教师的身心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推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这对教师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2.保持乐观心态。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科学研究也表明,笑一分钟,人全身会放松47分钟。面对工作的不顺、家庭的不和、人际关系的紧张、领导或同事的误解等问题,教师应该保持乐观心态,学会用微笑面对,以真诚对待,尽量避免正面冲突,改善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客观环境。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如果从消极的角度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陷人心理困境;从积极的角度看,则可以发现事物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所以,在审视、思考、评价自我或某一客观现实时,如能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就有助于克服困难,使人看到希望,充满信心,保持旺盛的斗志,顺利走出人生的困境。
(二)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教师要有心理保健的意识,要认识到心理健康要靠自己维护,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心理医生能做的也只是“助人”。因此,教师应善待自己,帮助自己,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来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1.形成“压力免疫”。
在应对压力之前,首先要对压力有明确的认识和接受的态度,认识到压力及其反应不是个性的弱点和能力的不足,而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其次,采取积极的压力应对模式。压力应对可分为情绪定向应对和问题定向应对。
处理引起压力的事件本身,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着手解决。再次,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寻求社会支持是应对压力的有效手段,当个体受到压力威胁时,社会支持可以缓冲生活事件的情绪冲击,也可以使人恢复信心,摆脱困境。
2.合理宣泄情感。
教师面对繁重的工作、复杂多变的教育对象、迅速变化的世界,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反应,如不及时疏导,不仅影响自身,更会投射到学生身上。
因此,教师千万不要把不良情绪闷在心里,要及时地宣泄出来。合理宣泄情感的方式很多,如,在适当的环境放声大哭,向亲友及时倾诉,打广播电台的心理热线,写日记倾吐,或者参加打球、唱歌、跳舞等文体娱乐活动,都可使紧张的情绪趋向缓和。
(三)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兴趣爱好。
1.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社会要不断进步,就要不断改革,教育也如此。而改革必然会给教师带来新的情境,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一情境的意义,就无法选择、修正和控制。而面对不能控制的情境,教师就会产生情绪问题。因此,控制情境的首要一点就是要认清教育改革的迫切性,了解改革的基本思路,做到“有备无患”,而非“措手不及”。
其次是根据教育改革的要求,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尽快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从而在工作中能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2.培养兴趣爱好。
兴趣爱好与人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密切的联系。教师拥有良好的兴趣爱好,不仅可以在教学中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还能使教师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同时,它还可以陶冶教师的思想情操,消除教师的疲劳,解除教师的苦闷,可以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有利于良好情绪的保持和培养,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大有裨益。教师可以利用双休日、假期及茶余饭后走出家门、校门,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培养一项或几项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使自己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身心得以锻炼、娱乐,释放心理负荷。
(四)换个角度思考,做到宽容待人。
1.换个角度思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件不好的事情,换个角度去思考,或许就会觉得并没有那么糟糕,这也是排解烦恼的一剂良方。如:丢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