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全文及译文(参考文章)

合集下载

《大学》全文及白话翻译

《大学》全文及白话翻译

《大学》全文及白话翻译《大学》全文及白话翻译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白话解: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白话解: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白话解: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4.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白话解: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国),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齐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一定要先修养好自己本身的德行(修身);要想修养自己本身的德行,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意(正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意,必先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诚意);要想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必先明理─穷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确的观念(格物)。

※格者:正其不正。

※【研机于心意初动之时,穷理于事物始生之处。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白话解:经过一番穷理尽性的功夫,物欲革除之后(物格),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知至);明理之后,起心动念皆是真诚无妄(意诚);起心动念真诚无妄,自然存心端正无私无偏(心正);身心端正无私,自然会好好地修养德行(身修);能够修养德行身体力行,自然一家和睦井然有序(家齐);家庭经营得井井有条之后,才能够治理好国家(国治);国家的治理能够上轨道之后,才能进一步使天下太平(天下平)。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大学》一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今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启迪意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大学》全文及翻译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阅读参考学习!第一章【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大学》翻译及原文

《大学》翻译及原文

《大学》翻译及原文《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以下是《大学》翻译及原文,欢迎阅览!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进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讨论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讨论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平易近,在止于至善.知止尔后有定,定尔后能静,静尔后能安,安尔后能虑,虑尔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文】大学的主旨在于弘扬光亮正大的品格,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干够志向果断;志向果断才干够沉着不躁;沉着不躁才干够问心无愧;问心无愧才干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干够有所收成.每样器械都有基本有枝末,每件工作都有开端有终结.明确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成长的纪律了.【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世界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家齐,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世界平.【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世界弘扬光亮正大品格的人,先要治理好本身的国度;要想治理好本身的国度,先要治理好本身的家庭和家族;要想治理好本身的家庭和家族,先要教养自身的品性;要想教养自身的品性,先要正直本身的心思;要想正直本身的心思,先要使本身的意念真挚;要想使本身的意念真挚,先要使本身获得常识;获得常识的门路在于熟悉.研讨万事万物.经由过程对万事万物的熟悉,研讨后才干获得常识;获得常识后意念才干真挚;意念真挚后心思才干正直;心思正直后才干教养品性;品性教养后才干治理好家庭和家族;治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干治理好国度;治理好国度后世界才干宁靖.【原文】自皇帝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度君王,下至平平易近苍生,人人都要以教养品性为基本.若这个基本被捣乱了,家庭.家族.国度.世界要治理好是不成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颠倒却想做功德情,这也同样是不成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平易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正人无所不必其极.【译文】《康诰》说:“可以或许弘扬光亮的品格.”《太甲》说:“时刻不忘这上天付与的光亮禀性.”《尧典》说:“可以或许弘扬崇高的品格.”这些都是说要本身弘扬光亮正大的品格.商汤王刻在浴盆上的规语说:“假如可以或许有一天改过,就应保持天天改过,永久不竭改过.”《康诰》中说:“勉励人们弃旧图新.”《诗经》中说:“周朝固然是古老的国度,但却禀受了天命,自我更新.”所以,品格崇高的人无处不寻求完美.【原文】《诗》云:“版图千里,惟平易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译文】《诗经》说:“京城及其四周,都是老苍生神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缗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丘的角落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岂非人还能不如一只鸟儿吗?”《诗经》说:“品格崇高的文王啊,为人光亮磊落,做事始终稳重谨严.”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到恭顺;做后代的,要做到孝敬;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来往,要做到讲信誉.【原文】《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正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正人,终不成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正人,终不成兮”者,道大德至善,平易近之不克不及忘也.【译文】《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温文尔雅的正人,研讨学问像加工骨器一样,不竭商讨;修炼本身像打磨美玉,重复揣摩.他稳重而爽朗,内心堂堂.如许的一个温文尔雅的正人,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像加工骨器,不竭商讨”,是指做学问的立场;这里所说的“像打磨美玉,重复揣摩”,是指自我修炼的精力;说他“稳重而爽朗”,是指贰心坎谨严而有所戒惧;说他“内心堂堂”,是指他异常稳重;说“如许一个温文尔雅的正人,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因为他品格异常崇高,达到了最完美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却.【原文】《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平易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正人无所不必其极.【译文】《康诰》说:“可以或许弘扬光亮的品格.”《太甲》说:“时刻不忘这上天付与的光亮禀性.”《尧典》说:“可以或许弘扬崇高的品格.”这些都是说要本身弘扬光亮正大的品格.商汤王刻在浴盆上的规语说:“假如可以或许有一天改过,就应保持天天改过,永久不竭改过.”《康诰》中说:“勉励人们弃旧图新.”《诗经》中说:“周朝固然是古老的国度,但却禀受了天命,自我更新.”所以,品格崇高的人无处不寻求完美.【原文】《诗》云:“版图千里,惟平易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译文】《诗经》说:“京城及其四周,都是老苍生神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缗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丘的角落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岂非人还能不如一只鸟儿吗?”《诗经》说:“品格崇高的文王啊,为人光亮磊落,做事始终稳重谨严.”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到恭顺;做后代的,要做到孝敬;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来往,要做到讲信誉.【原文】《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正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正人,终不成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正人,终不成兮”者,道大德至善,平易近之不克不及忘也.【译文】《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温文尔雅的正人,研讨学问像加工骨器一样,不竭商讨;修炼本身像打磨美玉,重复揣摩.他稳重而爽朗,内心堂堂.如许的一个温文尔雅的正人,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像加工骨器,不竭商讨”,是指做学问的立场;这里所说的“像打磨美玉,重复揣摩”,是指自我修炼的精力;说他“稳重而爽朗”,是指贰心坎谨严而有所戒惧;说他“内心堂堂”,是指他异常稳重;说“如许一个温文尔雅的正人,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因为他品格异常崇高,达到了最完美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却.【原文】《诗》云:“於戏! 前王不忘.”正人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译文】《诗经》说:“啊呀,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可以或许以前代的君王为范例,尊敬圣人,亲近亲族,一般平平易近苍生也都遭遇恩惠膏泽,享受安乐,获得好处.所以,固然前代君王已经逝世,但人们是永久不会忘却他们的.【原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平易近志,此谓知本.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期近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世界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世界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部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译文】孔子说:“审理诉讼案子,我也和他人一样,目标在于使诉讼不再产生.”使隐瞒真实情形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以大德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理解了基本的道理.说获得常识的门路在于熟悉.研讨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常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完整研讨它的道理.人的心灵都具有熟悉才能,而世界万事万物都总有必定的道理.只不过因为这些道理还没有被完整熟悉.所以使常识显得很有局限.是以,《大学》一开端就教授教养习的人接触世界万事万物,用本身已有的常识去进一步探讨,以完整熟悉万事万物的道理.经由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大小都被熟悉得清清晰楚,而本身心坎的一切熟悉才能都得到极尽描摹的施展,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熟悉.研讨了,这就叫常识达到极点了.【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正人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正人尔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正人必慎其独也.【译文】使意念真挚的意思是说,不要本身诱骗本身.要像厌恶腐臭的气息一样,要像爱好英俊丽的女人一样,如许才叫问心无愧.所以,品格崇高的人在一小我独处的时刻必定要谨严当心.品格低下的人在暗里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格崇高的人便躲躲闪闪,掩饰本身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他人看他们,就像能看见他们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晰,如许做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心坎的真实必定会表示到外表上来.所以,品格崇高的人在一小我独处的时刻必定要谨严当心.【原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怖,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置若罔闻,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友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世界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成以齐其家.【译文】之所以说教养自身的品性要先正直本身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恼怒就不克不及够正直,心有恐怖就不克不及够正直,心有爱好就不克不及够正直,心有放心就不克不及够正直.心思不正直就像心不在本身身上一样:固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固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固然在吃器械,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教养自身的品性必需要先正直本身的心思.之所以说治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教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本身友爱的人会有偏幸;对于本身厌恶的人会有成见;对于本身敬畏的人会有倾向;对于本身同情的人会有偏幸;对于本身歧视的人会有偏意.是以,世上很少有人能爱好或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陷,厌恶或人又看到那人的长处.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本身孩子的缺陷,人都不知足本身庄稼的强壮.”这就是不教养自身就不克不及治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原文】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成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正人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尔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尔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恰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尔后平易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译文】之所以说治理国度必须先治理好本身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克不及管教好家人还能管教好他人,是没有的事.所以,有教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度方面的教导:对怙恃的孝敬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顺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后代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平易近众.《诗经》说:“桃花鲜美,树叶稀疏,这个姑娘出嫁了,让全家人都和气.”让全家人都和气,然后才干够让一国的人都和气.《诗经》说:“兄弟和气.”兄弟和气了,然后才干够让一国的人都和气.《诗经》说:“容貌举止稳重严正,成为四方国度的榜样.”只有当一小我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照样兄长.弟弟时都值得人师法时,老苍生才会去师法他.这就是要治理国度必须先治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原文】所谓平世界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平易近兴孝,上长长,而平易近兴弟,上恤孤,而平易近不倍.是以正人有矩之道也.【译文】之所以说平定世界要治理好本身的国度,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白叟,老苍生就会孝敬本身的怙恃,在上位的人尊敬长辈,老苍生就会尊敬本身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援孤儿,老苍生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格崇高的人老是实施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矩之道”.【原文】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矩之道.【译文】假如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你的部属;假如厌恶部属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你的上司;假如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在你后面的人;假如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在你前面的人;假如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在你左边的人;假如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动,就不要用这种行动去看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矩之道”.【原文】《诗》云:“乐只正人,平易近之怙恃.”平易近之所好好之,平易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平易近之怙恃.《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平易近具尔瞻.”有国者不成以掉慎.辟,则为世界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天主.仪监于殷,峻命不轻易.”道得众则得国,掉众则掉国.【译文】《诗经》说:“使人甘拜下风的国君啊,是老苍生的怙恃.”老苍生爱好的他也爱好,老苍生厌恶的他也厌恶,如许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苍生的怙恃了.《诗经》说:“巍峨的南山啊,岩石矗立.卑微的尹太师啊,苍生都仰重着你.”统治国度的人不成不谨严.稍有偏颇,就会被世界人颠覆.《诗经》说:“殷朝没有损掉平易近心的时刻,照样可以或许与上天的请求相符的.请用殷朝作个借鉴吧,守住天命其实不是一件轻易的事.”这就是说,得到平易近心就能得到国度,掉去平易近心就会掉去国度.是故正人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效.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平易近施夺.是故财聚则平易近散,财散则平易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译文】所以,品格崇高的人起首重视教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戴,有人拥戴才干保有地盘,有地盘才会有财宝,有财宝才干供应应用,德是基本,财是枝末.假如把基本当成了外在的器械,却把枝末当成了内涵的基本,那就会和老苍生争取好处.所以,君王聚财敛货,平易近心就会掉散;君王散财于平易近,平易近心就会聚在一路.这正如你措辞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答复你;财贿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掉去.原文】《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掉之矣.《楚书》曰:“楚国无认为宝,惟善认为宝.”舅犯曰:“亡人无认为宝,仁亲认为宝.”【译文】《康诰》说:“天道命是不会持之以恒的.”这就是说,积德道便会得到天命,不成善便会掉去天命.《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善当作宝.”舅犯说:“亡命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仁爱当作宝.”《秦誓》曰:“如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百姓,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 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 不克不及容,以不克不及保我子孙百姓,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工资能爱人,能恶人.【译文】《秦誓》说:“假如有如许一位大臣,忠实诚实,固然没有什么特此外本领,但贰气量气度宽广,有容人的肚量.他人有本领,就如同他本身有一样;他人德才兼备,贰甘拜下风,不只是在口头上暗示,而是打心眼里赞美.用这种人,是可以呵护我的子孙和苍生的,是可认为他们造福的啊! 相反,假如他人有本领,他就嫉妒.厌恶;他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抑.排斥,无论若何容忍不得.用这种人,不但不克不及呵护我的子孙和苍生,并且可以说是安全得很!”是以,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赶到遥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同住在国中.这解释,有仁德的人爱憎分明【原文】见贤而不克不及举,举而不克不及先,命也.见不善而不克不及退,退而不克不及远,过也.大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正人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掉之.【译文】发明贤才而不克不及提拔,提拔了而不克不及重用,这是慢待;发明恶人而不克不及撤职,撤职了而不克不及把他驱赶得远远的,这是错误.爱好世人所厌恶的,厌恶世人所爱好的,这是违反人的赋性,灾害确定要落到本身身上.所以,正人要有准确的原则:必定要经由过程忠实信义去获得一切,而骄奢放肆便会掉去一切.【原文】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家.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译文】临盆财宝也有准确的门路:临盆财宝的人多,花费财宝的人少;临盆财宝的人勤恳,花费财宝的人节俭,如许,财宝便会经常充足.仁爱的人以财宝来教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吝以性命为代价去敛钱发家.没有在上位的人爱好仁德,而鄙人位的人却不爱好忠义的;没有爱好忠义而做事却做不成的;没有不把国库里的财物不当做本身的财宝来爱护的.【译文】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奠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失去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容搜索平易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索平易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窃器械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度不该该以财贿为好处,而应当以仁义为好处.做了国君却还同心专心想着剥削财贿,这必定是有小人在引诱,而那国君还认为这些小人是大好人,让他们行止理国度大事,成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良的人,却也没有方法抢救了.所以,一个国度不该该以财贿为好处,而应当以仁义为好处.【原文】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剥削之臣.与其有剥削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度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度,灾祸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

《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

《大学》全文及译文书名:《大学》作者:不详(相传为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第二章《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第三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五章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第六章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

盖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大学》全文及翻译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大学》原文和翻译赏析

《大学》原文和翻译赏析

《大学》原文和翻译赏析《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一说曾子作。

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1《大学》全文及译文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白话解: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白话解: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白话解: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4.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白话解: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国),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齐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一定要先修养好自己本身的德行(修身);要想修养自己本身的德行,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意(正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意,必先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诚意);要想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必先明理─穷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确的观念(格物)。

※格者:正其不正。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白话解:经过一番穷理尽性的功夫,物欲革除之后(物格),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知至);明理之后,起心动念皆是真诚无妄(意诚);起心动念真诚无妄,自然存心端正无私无偏(心正);身心端正无私,自然会好好地修养德行(身修);能够修养德行身体力行,自然一家和睦井然有序(家齐);家庭经营得井井有条之后,才能够治理好国家(国治);国家的治理能够上轨道之后,才能进一步使天下太平(天下平)。

《大学》的全文及译文

《大学》的全文及译文

《大学》的全文及译文《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

下面小编收集了《大学》的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翻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翻译】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大学》原文和翻译

《大学》原文和翻译

《大学》原文和翻译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
《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原文】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他们,就像能看见他们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这样做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
【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原文】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矩之道。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译文】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缗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丘的角落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能不如一只鸟儿吗?”
商汤王刻在浴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有一天自新,就应保持天天自新,永远不断自新。”《康诰》中说:“鼓励人们弃旧图新。”《诗经》中说:“,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大学》原文及译文优秀6篇

《大学》原文及译文优秀6篇

《大学》原文及译文优秀6篇大学:古大学亦作太学。

《礼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

”《大戴礼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

束法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6篇《大学》原文及译文,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章篇一【原文】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译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章篇二【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

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章篇三【原文】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大学》原文以及翻译

《大学》原文以及翻译

《大学》原文以及翻译《大学》原文以及翻译《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以下是《大学》原文以及翻译,欢迎阅读。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

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全文-注释(1)【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解释【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国学经典《大学》全文「带翻译」

国学经典《大学》全文「带翻译」

国学经典《大学》全文「带翻译」国学经典《大学》全文「带翻译」《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下面一起来看看国学经典《大学》原文及译文吧!【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译文:篇一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到达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到达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决;志向坚决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开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假设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大学》原文及译文〔下篇二10、治平天下之一:明道立德以安民,忠信实善亲仁可得民。

〔此段言治国之本,在明道以立德,推己德以安人;拿得失作衡量,得国失国在君不在民。

〕〔二十三〕原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悖。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译文:之所以平定下天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能够先修其身,以立杆见影。

吾孝吾老,顺其心,养其身,尽力做好子道,上行下效,那么一国民众,都能以老老之道而孝其亲;在上位的人能够吾敬吾长,谦恭忍让,尽力做好悌道,那么一国民众,都能以长长之道而敬其兄;在上位的人怀抱悲天悯人的宏慈,照顾鳏夫寡妇孤儿独老,人民也会慈悲喜舍,不违背慈祥的人道。

《大学》原文和译文

《大学》原文和译文

《大学》原文和译文大学原文:大学,为之者无不得其志,得其所欲。

修其身而正其家,治其国而平天下。

故贤者不怀非其所欲,大学之道,可以求之。

本原无名。

术无名。

生之、畜之者谓之道。

修之、安之者谓之教。

道者,万物之奥。

教者,百姓之方。

夫孰能无名以为方?夫唯无名,是以为上;虽有名,亦可废也。

夫唯不尤,是以为下;亦可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大学,凡受教育的人无不实现其志愿,获得所期望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因此,明智之人不存非自己所渴望之事,大学之道可在其中寻求。

本源无名,方法无名。

生养和养育之者称为道,修养和安定之者称为教。

道,是万物的内核;教,是百姓的准则。

然而,谁能没有名而作为准则呢?正是因为没有名,才能成为至高之道;即使有名,也能被废弃。

正是因为没有尤,才能成为次要之道;也可以被人所夺取。

只有不争,所以天下无人能与之争论。

大学,启蒙教育之经典之一,受到爱因斯坦等众多学者的推崇。

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大学的核心理念,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能够不仅关注个人发展,更能为社会、国家做出贡献。

文章开头即指出了大学教育的价值,无论是从个人层面还是整个社会层面来看,大学教育都能够满足人们的愿望和需求。

随后,文章分别解释了"道"和"教"的含义。

"道"即为生养和养育之道,是指人类作为万物的一部分,在生存、发展中所应遵循的规律。

"教"则是指引人们如何修养和安定自己,以及如何制定国家、社会的准则与规范。

文章中指出,准则不一定需要有明确的名字,甚至更好地不具备明确的名字。

因为没有名字的准则才能高于一切,即使有名字的准则也可以被废弃。

而毫不争论,正是因为不争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至高之道。

只有不争论的道才能不受争议地通行于天下。

大学教育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仅培养个人的专业技能。

通过多学科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实世界的多变和复杂。

《大学》原文和翻译

《大学》原文和翻译

《大学》原文和翻译大学的原文全文《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康诰》曰:“作新民。

”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大学》的原文和翻译

《大学》的原文和翻译

《大学》的原文和翻译《大学》的原文和翻译《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的原文和翻译,欢迎阅读!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全文及译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
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
矣。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贲事,一人定国。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唯命不于常。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为有容焉。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

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瑁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

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中国同。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速,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此谓国家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译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