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有关化学家的名人故事-word范文模板 (6页)
著名化学家的小故事
著名化学家的小故事
好呀,以下是一篇关于著名化学家的小故事:
有这么一位传奇的化学家,他叫门捷列夫!嘿,你可别小瞧了他呀!有一次,门捷列夫就像着了魔一样,整天都在琢磨那些元素的排列规律。
他的朋友都打趣他:“你这是要和元素谈恋爱呀!”可门捷列夫不在乎,他就一门心思地沉浸在他的化学世界里。
那时候,他房间里摆满了各种资料和卡片,不就像一个元素的小王国嘛!他不停地摆弄着那些卡片,试图找到一种完美的排列方式。
有一天晚上,门捷列夫实在是太累了,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嘿,没想到这一睡,奇迹发生了!他在梦里竟然清晰地看到了元素们整齐地排列起来,就像士兵列队一样!等他醒来,他兴奋地跳了起来,大喊:“我找到了!我找到了!”这不就像是老天爷给他送了一份大礼嘛!
门捷列夫的这个发现,那可不得了啊!就像为化学世界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人们对元素的理解一下子上了一个新台阶!你说厉害不厉害?
从此以后,门捷列夫的名字就和元素周期表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他难道不是一个伟大的化学家吗?。
著名化学家的故事事迹
著名化学家的故事事迹
《门捷列夫的故事》
嘿,你知道门捷列夫吗?那可是化学界的超级大明星啊!
有一次,门捷列夫就像一个痴迷于宝藏的探险家一样,整日沉浸在对化学元素的研究里。
他的实验室可不是一般的乱哟,到处都是瓶瓶罐罐和实验器具,简直就像个小杂货铺!(就像你的房间有时候也会乱乱的一样!)他的助手们呢,整天跟着他忙前忙后。
门捷列夫常常自言自语:“这些元素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他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尝试各种排列组合。
这难道不就像我们玩拼图游戏,努力想把那些碎片拼成一幅完整的画吗?
有一天,门捷列夫突然灵感爆发,就好像一道闪电划过他的脑海!他兴奋地大喊:“我找到了!我找到了!”(你能想象他那激动的样子吧!)他终于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就如同为化学世界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这一发现,那可真是太了不起了!这好比是在黑暗中找到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整个化学的前行道路啊!
门捷列夫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我们就能创造奇迹,不是吗?。
【名人故事】化学家卢嘉锡的故事
【名人故事】化学家卢嘉锡的故事卢嘉锡(1898年-1976年),中国著名化学家,被誉为“现代化学之父”。
他对化学的研究和贡献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中国的化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卢嘉锡出生在湖南岳阳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展示出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他自学数理化知识,年纪小小却能独立研究化学实验,模仿当时的大国化学家进行实验。
卢嘉锡热爱学习,喜欢探索未知的领域,他对各种自然现象都充满了好奇。
为了更好地学习化学,他在15岁那年,离开家乡来到了湖南长沙。
在长沙他考入了第三十八中学,并成为了学校的化学竞赛的冠军。
这个成绩让他得到了师傅的赞赏,并加入了湖南省立大学,专修化学专业。
在大学里,卢嘉锡成为了化学系的佼佼者,他追求卓越,敢于挑战,经常在实验室里进行各种尝试。
一次实验中,卢嘉锡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反应,这个发现引起了师傅的兴趣。
师傅鼓励他继续研究,卢嘉锡也毫不退缩,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最终他成功地将这个反应公之于众,并发表了一篇重要的科研论文。
这次研究让他得到了全国范围内的认可,并成为了中国化学界的一颗新星。
毕业后,卢嘉锡继续深造,在外国著名的化学家的指导下进行研究。
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学校深造了数年,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和实践经验。
在这期间,他对无机化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表了多篇重要的学术论文。
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成为了国内外化学界一位杰出的学者。
回国后,卢嘉锡担任了北京大学化学系的教授,开始了他在中国化学事业的新篇章。
他积极推动无机化学的研究,组织了多个实验室,并招收了大批优秀的学生。
通过多年的努力,他逐渐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化学研究团队,并取得了多项重要的科研突破。
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方法,对无机化学的发展产生了突出的贡献。
除了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卢嘉锡还积极参与国家的科技事业。
他曾多次被邀请为国家科技部门提供咨询意见,并担任了多个科研机构的领导职务。
他推动了中国化学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化学人才,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世界著名化学家的故事
世界著名化学家的故事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个领域里,有许多杰出的化学家,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研究,改变了我们关于世界的认识。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位世界著名化学家的故事,展示他们的成就和对化学领域的突破性贡献。
1. 亚历山大·弗雷明亚历山大·弗雷明(Alexander Fleming)是苏格兰的一位医生和微生物学家,也是抗生素发现的先驱之一。
在20世纪20年代,弗雷明注意到贴在他实验室的培养皿上的一种细菌竟然被一种蓝绿色的霉菌杀死。
这个发现引发了他的极大兴趣,并最终导致了青霉素的发现。
弗雷明的发现为人类医疗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2. 玛丽·居里玛丽·居里(Marie Curie)是一位波兰出生的科学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她是放射性研究的先驱之一,也是现代核化学的奠基人。
居里夫人通过她对放射性的研究,不仅发现了两种新元素——铀和钋,而且开创了使用放射性物质进行医疗诊断和治疗的新领域。
3. 丹尼尔·博尔丹尼尔·博尔(Niels Bohr)是丹麦的一位物理学家,也是原子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提出了著名的量子力学原理,解释了原子结构和原子光谱现象。
博尔的理论被广泛用于解析原子和分子的结构,为化学反应提供了理论基础,影响了现代化学的发展。
4. 里夫金·克拉姆里夫金·克拉姆(Roald Hoffmann)是一位波兰裔美国化学家,因他对有机化学的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克拉姆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提出了许多有机化合物反应的机理和模式。
他的工作为有机合成化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并为药物研发和化学工业的进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5. 丹尼尔·勃兰斯特丹尼尔·勃兰斯特(Daniel C. Branstettar)是美国的一位化学家和发明家,以其对聚合物材料的研究和贡献而闻名。
关于化学的名人故事简短
关于化学的名人故事简短
嘿,今天我要给你们讲居里夫人的故事,她在化学界那可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居里夫人,也就是玛丽·居里,她对科学那叫一个痴迷,尤其是化学。
她和丈夫皮埃尔一起研究放射性物质,那过程就像在神秘的宝藏世界里探险一样。
他们在一个破破烂烂的小棚子里做实验,那棚子条件差极了,就像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夏天的时候,里面热得像蒸笼,太阳一晒,那热气就往上冒,玛丽在里面就像在蒸桑拿,汗水不停地流,衣服都湿透了,贴在身上可难受了。
可她就像没感觉似的,眼睛一直盯着那些实验器材。
有一次,他们在处理一种矿石,要把矿石里的成分一点点分离出来。
玛丽拿着个大铁棒,在一个大锅里不停地搅拌那些矿石和化学试剂。
那搅拌可不容易,矿石又重,试剂的味道还刺鼻,那味儿直往鼻子里钻,呛得人直咳嗽。
玛丽就用一块布捂着鼻子,继续搅拌,就像个勤劳的厨师在做一道超级复杂的菜肴。
经过无数次这样艰苦又枯燥的操作,他们终于发现了镭这种神奇
的放射性元素。
当他们第一次看到镭发出的那种神秘的蓝光时,玛丽激动得手都在颤抖。
那蓝光就像黑暗里的精灵一样,美丽又迷人。
她知道,他们找到了一个了不起的东西。
这就是居里夫人,她不怕苦,不怕累,在那么差的条件下坚持做化学研究。
她就像一个勇敢的战士,在化学的战场上冲锋陷阵,为我们打开了放射性元素的大门。
她的故事让我们知道,搞化学研究得有股子执着劲儿,就像她一样,为了科学可以不顾一切。
她是化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一直闪耀在我们的记忆里,激励着后来的科学家们。
化学家拉瓦锡励志故事
化学家拉瓦锡励志故事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进行的化学革命被公推为18世纪科学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在这场革命中,他以雄辩的实验事实为依据,推翻了统治化学理论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建立了以氧为中心的燃烧理论。
针对当时化学物质的命名呈现一派混乱不堪的状况,拉瓦锡与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创立了化学物质分类的新体系。
根据化学实验的经验,拉瓦锡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在化学中的运用。
这些工作,特别是他所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拉瓦锡原来是学法律的。
1763年,年仅20岁的拉瓦锡就取得了法律学士学位,并且获得了律师从业证书。
拉瓦锡的父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律师,家境富有,所以拉瓦锡没有马上去做律师。
那时他对植物学发生了兴趣,经常上山采集标本使他又对气象学产生了兴趣。
在地质学家葛太德的建议下,拉瓦锡师从巴黎着名的伊勒教授学习化学。
从此,拉瓦锡就和化学结下不解之缘。
拉瓦锡是现代化学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业绩是将过去和当时的许多实验结果加以综合,使之成为完整的学说。
1766年,年仅23岁的拉瓦锡“关于城市照明问题”的论文,荣获了法国科学院金质奖。
1772年,由于他对天然水的研究卓有成果而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他所进行的长达百天之久的“烧干了水不会变土”的实验,是人所共知的。
通过这一实验,他推翻了物质不能互变的学说,并进一步证明了物质不灭的正确性。
化学家拉瓦锡励志故事2:对“燃素”学说持怀疑态度的拉瓦锡,实在难以接受“燃素”是物质燃烧原因的观点。
1772年2月,他读到了达尔塞的一篇研究报告,其中谈到“在高温下烧得炽热的金刚石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一实验结果使他深受启发。
那么,在没有空气的条件下,加热金刚石会怎样呢?于是他把金刚石用调成糊状的石墨厚厚地包上一层,再把这些乌黑的圆球放在烈火中烧得通红。
几小时后,剥开石墨外衣,里面的金刚石竟然完好无损!拉瓦锡捉摸着:“金刚石的失踪看来与空气有关!莫非它与空气发生作用了?”这种想法和当时流行的“燃素”学说截然相反!为了证明自己的设想,他用白磷作了一系列实验,毫无例外,白磷燃烧之后产生的白烟比白磷重了,这证明“磷和空气发生了化合”。
关于化学家的小故事
关于化学家的小故事
化学家是研究化学现象和物质变化的科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化学领域,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这些故事见证了化学家的智慧、坚持和奉献精神。
首先,我们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创立。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首次绘制了元素周期表。
他通过整理和分析已知的化学元素,发现了元素之间的周期性规律。
这一发现使得化学研究从此有了系统的框架,为后来化学家们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次,我们来看看居里夫妇的放射性研究。
波兰化学家玛丽亚·居里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发现了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化学领域的发展,还为放射性治疗和核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玛丽亚·居里也因此成为了唯一一位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女性。
在我国,化学家们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例如,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打破了西方国家对碱业的垄断;钱人元和梁树权等科学家,为我国石油化工和有机化学领域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
总之,化学家们通过他们的智慧和辛勤努力,推动了化学领域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
化学名人故事600
化学名人故事
以下是一个化学名人的故事:
卡尔·肖莱马是一位在化学领域有着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挑战和奋斗,最终他在化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卡尔·肖莱马于1850年开始在一所职业学校接受教育,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只在学校读了三年便辍学了。
尽管如此,他对化学的热爱并没有因此消减。
为了继续学习和研究化学,他来到一家药房当学徒,通过勤奋自学,很快成为药剂师的得力助手。
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化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几年后,他有幸来到海德堡大学旁听著名化学家本生的演讲,这次经历更加坚定了他对化学的热爱。
然而,由于学费不足,他只在吉森大学读了一个学期便离开了。
尽管面临困境,他并没有放弃对化学的追求。
1866年,英国曼彻斯特的欧文斯学院化学教授罗斯科招聘一名私人的实验助手,肖莱马闻讯立即赶赴英国,只身远离祖国,来到英国这一工业城市。
经过努力他成为罗斯科的实验助手。
此后,他在英国定居了30多年,一直到1892年逝世。
在这段时间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化学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卡尔·肖莱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的经历也展示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付出,以及科学家们为追求真理和进步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化学家的成就或故事
化学家的成就或故事化学家一般是指从事于近现代化学研究的科学家,有专制和兼职之分,在英国亦可指药剂师。
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化学家的成就或故事,一起来看看吧!化学家的成就或故事篇1杨石先教授1896年生宁杭州,祖籍安徽怀宁。
1918年于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毕业后,两次被选送赴美留学,先攻读农科,后改修化学,分别在康奈尔大学和耶鲁大学获硕士、博土学位。
回国后,历任南开大学教授、西南联合大学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国家科委化学组组长、全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南开大学校长、名誉校长,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等职。
杨石先教授是一位久负盛名的化学家、教育家。
1949年9月,他作为教育界的代表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
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忠诚于教育事业,坚持真理,刚正不阿,德高望重。
杨石先教授长期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他认为,高等学校有雄厚的科学研究后备力量,应该担负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
在教学上,他非常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科研方面,他创建了我国高等学校中第一个化学研究机构;;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指出学科发展方向,大力培养人才。
他多年从事农药化学和磷有机化学的研究,成为我国从事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他先后领导研制成功杀虫剂久效磷、螟铃畏,除草剂燕麦敌、胺草磷,杀菌剂叶枯净等十几种新农药,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译书《有机磷农药的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编著《国外农药进展》等,为我国农药化学和磷有机化学的发展莫定了基础,作出了重大贡献。
杨石先教授在南开大学执教六十余年,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学、教育入才。
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他严谨治学、精勤俭业,虽身居领导职务,兼任多项社会工作,又年事已高,但始终坚持讲课、著作、指导研究生、培养中青年教师,为人民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
化学家的成就或故事
化学家的成就或故事化学家一般是指从事于近现代化学研究的科学家,有专制和兼职之分,在英国亦可指药剂师。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化学家的成就或故事,一起来看看吧!化学家的成就或故事篇1杨石先教授1896年生宁杭州,祖籍安徽怀宁。
1918年于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毕业后,两次被选送赴美留学,先攻读农科,后改修化学,分别在康奈尔大学和耶鲁大学获硕士、博土学位。
回国后,历任南开大学教授、西南联合大学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国家科委化学组组长、全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南开大学校长、名誉校长,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等职。
杨石先教授是一位久负盛名的化学家、教育家。
1949年9月,他作为教育界的代表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
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忠诚于教育事业,坚持真理,刚正不阿,德高望重。
杨石先教授长期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他认为,高等学校有雄厚的科学研究后备力量,应该担负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
在教学上,他非常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科研方面,他创建了我国高等学校中第一个化学研究机构——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指出学科发展方向,大力培养人才。
他多年从事农药化学和磷有机化学的研究,成为我国从事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他先后领导研制成功杀虫剂久效磷、螟铃畏,除草剂燕麦敌、胺草磷,杀菌剂叶枯净等十几种新农药,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译书《有机磷农药的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编著《国外农药进展》等,为我国农药化学和磷有机化学的发展莫定了基础,作出了重大贡献。
杨石先教授在南开大学执教六十余年,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学、教育入才。
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他严谨治学、精勤俭业,虽身居领导职务,兼任多项社会工作,又年事已高,但始终坚持讲课、著作、指导研究生、培养中青年教师,为人民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
【名人故事】化学家卢嘉锡的故事
【名人故事】化学家卢嘉锡的故事卢嘉锡(1881年-1936年),原名延续,字嘉锡,号文庵,江苏江宁(今江苏南京)人,中国近代有机化学家,被誉为“中国化学之父”。
卢嘉锡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明好学。
他对数理化等自然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化学特别感兴趣。
在那个时代的中国,科学教育非常欠发达,能够接触到先进化学知识的机会非常有限。
尽管如此,卢嘉锡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才智,依然继续深入研究化学。
1905年,卢嘉锡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洋大学化学系。
在大学期间,他刻苦钻研,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里度过,对化学的研究和学习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908年,卢嘉锡顺利毕业,并获得了博士学位。
他随即被北洋大学留校任教,并担任化学系主任一职。
在留校任教期间,卢嘉锡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逐渐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有机化学理论体系,并结合中国特色,推动了中国有机化学的发展。
卢嘉锡把自己的思想和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在实验室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的实验。
他成功地合成出了多种有机物质,对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了深入探索。
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化学界的高度认可,并且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除了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外,卢嘉锡还致力于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
他积极招揽优秀的学生,鼓励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并提供全面的指导和支持。
他的努力使得中国有机化学的人才队伍得到了极大的壮大,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卢嘉锡始终秉持着科学家的职业道德和精神,对科学持有敬畏之心。
他坚信科学的力量,相信科学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
他热衷于科学普及工作,积极参与一系列的科学公益活动,向大众传播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术。
他的努力使得化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卢嘉锡的生命之火并没有燃烧得很长久。
他因过度劳累和患上肺结核,健康状况逐渐恶化。
1936年,年仅55岁的他不幸去世,结束了自己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卢嘉锡的离世给中国科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他被誉为“中国化学之父”的美誉也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
【名人故事】化学家卢嘉锡的故事
【名人故事】化学家卢嘉锡的故事卢嘉锡是一位著名的华裔化学家,被誉为“20世纪中国化学的奠基人”。
他在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赞誉。
他的故事以他的决心、勤奋和坚持不懈地追求科学真理为主题,是一个启示人们努力追求梦想的感人故事。
卢嘉锡于1892年出生在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普通家庭。
在当时,中国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很低,但卢嘉锡的父母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地鼓励他接受教育。
在他的父母的帮助下,他顺利地进入了成都高等师范学校。
尽管成绩优秀,但卢嘉锡的求知欲望和对科学的好奇心使他追求更深入的学问。
他知道他需要更好的教育机会来实现他的梦想。
于是,他辞去了教师的工作,辗转到了上海,在私立大学上课,并获得了化学学位。
毕业后,卢嘉锡被派往美国进一步深造。
在美国,卢嘉锡进入了伊利诺伊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他的研究成果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被认为是领先世界水平的。
他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化学界的赞誉,并为他赢得了助教职位。
卢嘉锡并没有因此而满足,而是继续努力学习并探索新的研究领域。
在其后的几十年里,卢嘉锡一直致力于研究有机化学,并进行了多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发现。
他的研究成果包括有机合成方法的改进、新型分析技术的开发以及对一些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探索和研究。
卢嘉锡的道路并不平坦。
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他这样的华裔科学家来说是不友好的,他经常遭到歧视和排斥。
这些挫折并没有打倒他,反而激发了他更大的动力和毅力。
卢嘉锡的故事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坚信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够成功。
他一直勤奋地学习,每天都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以达到自己科学事业的目标。
在取得了多个重要的研究成果之后,卢嘉锡的学术地位得到了国际认可。
他成为许多国际化学组织和学术机构的会员,并在世界各地发表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论文。
他的贡献被广泛认可,他的名字在化学界赢得了声誉。
卢嘉锡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保持热情、努力学习,并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够取得成功。
专题一世界著名化学家的故事1
专题一世界著名化学家的故事主讲: 潘桂丽通过化学史的讲解、科学家事迹的介绍, 使同学们认识到科学的发展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科学家们为人类进步勇于牺牲的精神激励我们为科学、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积极拼搏, 早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第一节诺贝尔化学家诺贝尔(Nobel,A,1833年-1896年), 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父亲是一位颇有才能的机械师、发明家。
在诺贝尔出生的前一年, 他家遭火灾, 烧毁了全家家产, 生活陷入困境。
由于他父亲的一些发明受到俄国的欢迎, 在1843年, 诺贝尔全家迁到俄国的彼得堡。
在俄国由于语言不通, 他和两个哥哥都没有进学校, 只能请教师到家里教俄、英、德、法等语言, 然后才跟着俄国教师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
虽然诺贝尔身体很弱, 但是他能发愤学习, 不仅得到老师的赞扬, 也受到父兄的喜爱。
1848年回到瑞典, 诺贝尔在父亲办的工厂里当助手。
为了开阔眼界, 学到更多的东西, 1850年诺贝尔出国旅游学习, 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
由于他善于观察、分析, 凡是耳闻、目睹的物质现像、变化规律、前人的创造发明, 都成为他学习研究的对像, 因而知识益丰, 能力益强。
当他两年后回到俄国时, 已经成为精通几国语言的化学家了。
诺贝尔回家后立即投入他父亲办的“诺贝尔父子机械铸造工厂”工作。
他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研究了地雷、水雷、炸药的生产流程, 以及大炮和蒸气机的设计。
在这里他不仅学到了许多适用的工艺技术, 还懂得了怎样生产和管理工厂。
克里米亚战争结束, 军火工厂开始倒闭, 1859年诺贝尔全家迁回了瑞典。
此后, 诺贝尔专搞创造发明, 据不完全统计, 他一生中共获得专利达355项, 其中有关炸药的约127项。
在炸药中有几项特别有意义, 也是十分艰险的。
硝化甘油对震动十分敏感, 容易爆炸, 储存、运输都很困难。
诺贝尔的父亲对此进行了研究, 但未解决问题。
他经过50多次的实验, 到1862年, 才有较大的进展。
化学科学家事迹材料范文
化学科学家事迹材料范文
《化学巨匠:杰出化学科学家事迹》
化学科学家是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他们的成就推动了现代科技和医学的发展。
在众多的化学科学家中,有一些人因其杰出的成就而被世人所敬仰。
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勤奋的探索,开创了新的领域,为化学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中一位化学巨匠的事迹尤其令人瞩目。
他是一位顶尖的化学科学家,他的名字永远刻在了化学史的丰碑之中。
他早年的求学生涯颇为坎坷,但他始终怀着对化学的热爱和追求,并不断努力探索。
在不断的实验和研究中,他终于有了一系列的重大发现和创新。
他最著名的贡献之一是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他的发现不仅使得一些原本绝症的疾病有了新的治疗方法,也为医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可能性。
此外,他还开创了一种新的合成方法,使得一些昂贵的化合物得以大规模生产,从而使得这些物质的应用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在他的一生中,他不断地向前迈进,不断地探索着化学的奥秘。
他的杰出成就和无私奉献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佩和尊重。
他的事迹成为了化学科学家们的榜样,他的成就也将永远照耀在人类科学史上。
化学巨匠的事迹就像一道光芒,照亮了化学科学的道路,也激
励着无数的化学爱好者和科学家。
他的故事不仅让人感到敬佩,更是激励着新一代的科学家们不断地追求知识和创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荐)化学家的故事
(荐)化学家的故事侯德榜,字致本,是一位中国化学家和工程师。
他于1890年8月9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坡尾村,出身于农民家庭。
侯德榜在求学期间,一直是勤奋好学、成绩优秀。
1907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福州英华书院;1909年,毕业于沪皖两省路矿学堂,并在津浦铁路当过实习生。
1910年,他又考上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三年学习结束后,他以10门功课1000分的特加成绩,于1913年被保送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化工。
1917年,他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学学士学位;1918年,他获得柏拉图学院制革化学师文凭;1919年,他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1年又获得该校哲学博士学位。
1921年10月,侯德榜胸怀报国志,接受了我国永利制碱公司的聘请,毅然回国,为发展祖国的化工事业贡献写力量。
侯德榜历任永利制碱厂总工程师、总经理,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顾问,财政委员会委员,化工部副部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他还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侯德榜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壮丽的中国化工事业,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1933年,他完成了光辉巨著《制碱》,此书轰动了科学界,被誉为制碱名著;1959年,出版了《制碱工学》;1962年,又出版了《制碱工业工作者手册》。
这些书也都是博大精深的科学巨著。
侯德榜的主要化学成就是:(1)1940年他创立了“侯氏联合制碱法”,在中国和世界化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高度的评价。
(2)20世纪69年代,为发展我国的农业,他与其它科技工作者合作,根据氨碱法的原理,利用合成氨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二氧化碳,创造出“碳化法制碳酸氢铵”的新工艺,为我国化肥工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我国采用此法生产的碳酸氢铵占全国氮肥的一半以上,有力的支援了农业生产。
侯德榜不仅是一位爱国者,而且还是一位国际主义者,他曾先后到工业落后的印度和巴西帮组办碱厂,并担任这两个国家有关厂的技术顾问。
他还用印度塔塔公司所得的酬金买下了北京东四二条一号一座房舍,捐赠给中国化学会,以支持中国的化学事业。
化学家戴维
化学家戴维第一篇:化学家戴维化学家戴维1778年12月17日,戴维出生在英格兰彭赞斯城附近的乡村。
父亲是个木器雕刻匠。
戴维6岁入学,是个淘气、贪玩的学生。
他衣服的两个口袋常常是一个装有钓鱼的器械,另一个装满各种矿石。
他有惊人的记忆,富有情感,从小喜欢背诵诗歌、讲述故事。
小学毕业后,父亲送他到彭斯城读书。
老师认为他成绩最好的功课是将古典文学译成当代英语。
另外,他还阅读过哲学著作,如康德的先验论等,并且开始写诗。
不过在城里,最吸引他的是医生配制药物时物质的各种奇异变化。
他就常常偷偷躲入顶楼,用碗、杯、碟作器具,学做实验。
从此,他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有增无减。
1794年,戴维的父亲去世。
他为谋生糊口就到药房做学徒。
他一方面充当医生的好助手,学习行医的本领;一方面他为调制各种药物,用溶解、蒸馏的方法配制丸药和药水,真正操作起化学实验仪器。
这时他就开始自学拉瓦锡的《化学纲要》等著作,以弥补自己知识的不足。
这时恰好格勒哥里·瓦特(发明家詹姆斯·瓦特的儿子)来此地。
戴维闻讯后就登门求教,瓦特很喜欢这个聪明勤奋好学的年轻人,帮他解疑答惑。
就这样,在学徒期间,戴维的知识有了很大的进步。
1789年,瓦特介绍戴维到布里托尔一所气体疗病研究室当管理员。
戴维对这里有更好的学习和实验机会感到称心如意。
不久,研究室的负责人就发现他有精湛的实验技术,是个有前途的人才,就提出愿意资助戴维进大学学医。
但这时,戴维已下定决心终生从事化学研究。
在气疗研究室戴维承担的一项任务是研究一氧化二氮的特性。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有毒的气体,也有人认为它能治疗瘫痪病。
究竟是怎样的气体呢?戴维决心亲自试验一下。
许多朋友劝阻他,认为这样做太危险。
勇于探索的戴维却不以为然,立即投入了实验。
有一次戴维制取了大量的一氧化二氮,装在几个大玻璃瓶里,放在地板上。
这时医学家贝多斯来到了实验室,看到戴维做出的成绩非常满意。
当他正在高兴地与戴维交谈,由于不灵便的转身,胳臂碰到一个大铁三角架,架子倒下来砸碎了装满一氧化二氮的玻璃瓶。
化学名人故事
化学名人故事
化学名人故事:玛丽·居里与放射性元素的发现
1867年,波兰出生的科学家玛丽·居里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是一名大学教授,母亲则是一名钢琴家。
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的她,展现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科学的兴趣。
在玛丽·居里年轻的时候,她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当时,化学是一门被视为男性领域的学科,但玛丽·居里并没有因此而退缩。
她决定投身于这项充满挑战的学科,开始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
1890年,玛丽·居里进入巴黎的索本尼翁学院学习,在那里她遇到了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
两人在学术上互相扶持,共同为科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1898年,玛丽·居里和皮埃尔·居里开始了一项重要的研究项目,即寻找一种能够产生放射性的元素。
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镭。
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为医学界带来了巨大的突破。
为了提取镭,玛丽·居里和皮埃尔·居里在艰苦的条件下工作了数年。
他们的实验室充满了危险和未知,但他们的决心和毅力让他们克服了困难。
在发现镭的过程中,玛丽·居里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她的贡献不仅为科学界所称赞,也为女性在科学领域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玛丽·居里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我们就可以克服任何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她的发现不仅为医学界提供了新的工具,也为人类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有关化学家的名人故事
导语:化学家一般是指从事于近现代化学研究的科学家,有专制和兼职之分,在英国亦可指药剂师。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化学家的名人故事。
欢迎大家阅读。
道尔顿发现色盲病
约翰.道尔顿(1766-1844)是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
1808年他发表了《道尔顿原子学》,从而被誉为原子理论的创建人。
为了纪念他,科学家至今还把他的名字用作原子量的单位。
奇怪的是,医学上有一种病叫"道尔顿病"。
这里的道尔顿,不是别人,正是这位化学家和物理学家。
那么,"道尔顿病"是一种什么病呢?为什么用道尔顿的名字命名?这里还有一段故事呢!
那一天是圣诞节。
青年道尔顿到街上去买了一双长筒袜,作为节日礼品,亲手送给母亲。
母亲收到这份礼品非常高兴。
她打开礼品盒一看,"啊,原来是一双长筒袜。
"她感到颜色实在太鲜艳了,与自己的年龄和身份不太相称。
她笑着问道:"约翰,你的礼物真让人高兴,但是你怎么看上了这么鲜艳的颜色呢?"这使道尔顿感到有些奇怪。
他不以为然地说:"难道深蓝的颜色还不稳重吗?妈妈。
""什么?约翰。
它和樱桃一样红呀!""不对,妈妈。
是我亲手挑的,是深蓝色。
""是红色,约翰。
你的眼光不坏。
"母亲重复回答。
道尔顿找来了弟弟。
弟弟也说是蓝色的。
而且,他俩对颜色的感受完全一样。
可是,他的朋友们和他俩的识别力却不同。
朋友们开玩笑说:"照你所说,你将永远也看不到女性美丽动人的面容。
你会把她们面颊上那羞涩的红晕,看成一片浅蓝。
"
从那天起,道尔顿才知道自己的色觉与别人不同。
道尔顿没有放过这一偶然的发现。
他不但仔细分析了自己的体验,还对周围的人做了各种调查研究。
在此基础上,他又经过多方考查验证,写出了一部科学著作--《论色觉》。
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色盲病,而道尔顿既是色盲病的第一个发现者,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病人。
发现苯的结构
近代化学史上著名的有机结构化学家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凯库勒,1829
年9月7日出生于德国达姆施塔特。
中学时代的他已才华初露,能够流利地使用法语、拉丁语、意大利语和英语。
他在研究苯的化学结构时,碰到了一个难题--苯的空间结构。
正当他百思
不解的时候,他从梦境当中得到启迪,把苯的六个碳原子首尾相连,组成一个
环状结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苯环的空间结构,奠定了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的基础,成为人类科学史上
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他在梦境中发现苯环的结构并不是巧合,而是由于大量的,深入的对笨结构的研究以至于在潜意识里,对笨有了深入的了解。
我成功了
诺贝尔,瑞典杰出的化学家、发明家、慈善家。
他把一生献给了炸药的研
制和发明。
他发明的安全炸药,是瓦特发明蒸汽机后的一个划时代的重大发明,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他临终前设立的"诺贝尔奖",
是对给人类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文学家最高奖赏的表征,为人类的美好事业起
了巨大的作用。
诺贝尔年轻的时候,欧洲正在进入大工业革命时代,到处开矿山、修铁路、凿隧道、挖运河,炸药需求量很大。
可是当时欧洲使用的仍然是从中国引去的
黑色火药。
这种火药爆炸力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
许多科学家都在寻
找威力强大的新炸药。
当时,科学家们发现油有强烈的爆炸性能,但是,油是一种像油一样的液体,性能极不稳定。
这种东西不但非常容易爆炸,而且爆炸起来威力很大,有
时在器皿中晃得厉害了它就炸开了,人们没有办法控制它。
年轻的诺贝尔决心通过试验,用油取代黑色火药。
1864年9月3日这天,寂静的斯德哥尔摩市郊,突然爆发出一连串震耳欲
聋的巨响,滚滚的浓烟霎时间冲上天空,一股股火苗直往上窜。
仅仅几分钟时间,一场惨祸发生了。
当惊恐的人们赶到出事现场时,只见原来屹立在这里的
一座工厂已荡然无存,无情的大火吞没了一切。
火场旁边,站着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突如其来的惨祸和过度的刺激,已使他面无人色,浑身不住地颤抖着----这个大难不死的青年,就是诺贝尔。
诺贝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所创建的油实验工厂化为灰烬。
人们从瓦砾中找
出了五具尸体,其中一个是他的弟弟埃密,另外四人也是和他朝夕相处的亲密
的助手。
五具烧得焦烂的尸体,令人惨不忍睹。
诺贝尔的母亲得知小儿子惨烈
伯噩耗,悲痛欲绝。
年老的父亲因大爱刺激引起脑溢血,从此半身瘫痪。
然而,诺贝尔在失败和巨大的痛苦面前却没有动摇。
三四年过去了,失败的记录已经有几百次了,这些都没有动摇诺贝尔的决心。
1867年秋,诺贝尔把雷汞(雷酸水银)装进一根管子里做引爆物,用它来
引爆油。
试验开始了,他独自一人点燃了雷汞,为了把试验的整个过程都看在
眼里,他凝神注视着,忘记了一切,也忘记了自己的安全。
只听得"轰"的一声
巨响,转眼间,实验室被送上了天,地上炸开了一个大坑,试验仪器在浓烟里
翻飞。
远处的人们不禁哀叹:"可怜的诺贝尔完了!"
正在人们悲痛的时候,忽然发现一团烟火向人群跑来,原来是血迹斑斑的
诺贝尔从硝烟中跑出来了。
他一边奔跑,一边狂呼:"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罗蒙诺索夫的班门弄斧
德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沃尔夫因成功发明一种从熔炼废渣中回收铁的方法
而誉满欧洲。
不少爱好物理和化学的年轻人,都甘愿当他的学生。
一次,沃尔夫的一名弟子罗蒙诺索夫在权威学术杂志《德国科学》上发表
了一篇化学论文。
在文中,这名"狂妄"的学生,竟然点名批评他的老师沃尔夫
是个"保守的老头儿",并指出"这个老头儿在教学中有一些错误观点"。
一时间,舆论哗然。
许多人打电话或写信给沃尔夫,为他鸣不平。
同时,几乎每个人都
希望沃尔夫狠狠地教训一顿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班门弄斧"的罗蒙诺索夫,
好让他以后知道怎么尊敬老师,尊重权威。
孰料,面对学生的公开指责,沃尔夫教授非但不生气,反而颇为得意。
在
罗蒙诺索夫批评他后不久举行的一次演讲中,他只用寥寥数语,就解释了一切:"其实,那篇文章是我推荐给《德国科学》发表的。
我的观点不一定是完美的,敢于向老师挑战、能提出自己见解的人才是最有出息的人。
"
台下的听众先是一愣,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人们在钦佩沃尔夫教授宽
容大度的同时,也为罗蒙诺索夫高明的"弄斧"技巧所折服:作为一名深具实力
但默默无名之辈,他没有将文章直接发表,而是先恭恭敬敬地送给老师指教,
在老师面前弄了一回漂亮的"斧技",然后才由大名鼎鼎的老师推荐发表。
这次"班门弄斧",使得沃尔夫更加欣赏罗蒙诺索夫的勇气和才华;而老师
的谦逊和博学,也让罗蒙诺索夫十分敬仰。
在沃尔夫的悉心指导下,罗蒙诺索
夫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很快成为世界闻名的科学家。
找高手下棋,你也能成为高手;与庸者对弈,你只会日趋平庸。
只有勇于
在高手面前"弄斧"的人,才会褪去平庸,成就卓越。
中国化学家侯德榜的故事
侯德榜,字致本,是一位中国化学家和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