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教案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特点和阶段。
3. 学习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方法和策略。
二、教学内容:1.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与重要性社会性发展的定义社会性发展对儿童成长的影响2.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特点和阶段自我意识的发展同理心的培养社交技能的建立道德观念的形成3. 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方法和策略家庭教育的引导幼儿园教育的支持游戏活动的设计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三、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社会性发展》等。
2. 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重点。
3. 教学素材:案例、故事、图片等,用于引导讨论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故事,引发学生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性发展的概念、特点和阶段。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性发展在实际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互相学习和交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发言、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和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包括观点的提出和讨论的深入。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家庭角色扮演目的:培养儿童同理心与社交技能。
方法:家长与孩子一起扮演不同的家庭角色,如父母、兄弟姐妹,通过模拟情境,让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2. 活动二:合作拼图目的:培养儿童合作与团队精神。
方法:将孩子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一幅拼图,鼓励孩子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3. 活动三:道德两难故事讨论目的:培养儿童道德观念。
方法:讲述一个道德两难的故事,如“电车难题”,引导孩子讨论故事中角色的行为对错,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关注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建立与他人的关系,学会合作、分享、互助等社会技能。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我中心性在学前阶段,儿童往往还处于自我中心的发展阶段。
他们倾向于将自己置于世界的中心,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容易固执己见。
在社交互动中,常常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不愿考虑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2. 社会角色认知不完善学前儿童对社会角色的认知还不完善,往往难以理解社会规则和期望。
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判断何时该说话、何时该分享,容易在社交场合中犯错。
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经验积累,逐渐完善社会角色的认知。
3. 社会情感的表达学前儿童在社会互动中常常表现出丰富的情感表达。
他们可能会因为小事而开心、生气、难过,情绪波动较大。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需要慢慢学会控制情绪,适当表达情感,避免过度情绪化对社交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4. 同伴关系的建立在学前阶段,儿童开始建立与同龄儿童的社交关系。
他们开始寻找朋友,结交同伴,展开合作和游戏。
同伴关系的建立对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非常重要,能够帮助他们学会分享、合作、互助,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
5. 社会技能的培养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还包括社会技能的培养。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会与他人协调、合作,学会分享玩具、等待轮次、控制冲动等社会技能。
这些社会技能对于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指导和促进儿童的社会发展,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社会适应能力。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茁壮成长,成为具有良好社会性的个体。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从幼儿园入学到学龄前期之间,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经验积累,逐步形成社会性的能力和意识。
这一阶段是儿童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及重要任务、影响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以及家庭和学校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1.模仿行为:学前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社会规范和习惯,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角色认同。
2.感受和表达情感:学前儿童开始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能够根据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表达喜怒哀乐,并逐渐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
3.交往能力的形成:儿童逐渐学会与他人合作和相处,开始有朋友,通过互动和交往,发展自己的交往能力和社交技巧。
4.规则和秩序的认识:学前儿童开始学习和遵守一些简单的规则和秩序,例如排队、等候、分享等,从而逐步形成对社会规范的认识和遵循。
5.自我意识的形成:学前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并与他人进行比较和交流。
1.构建自我认同:学前儿童需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经验积累,逐步形成自己的自我认同,建立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认知。
2.发展协作合作的能力:学前儿童需要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和相处,并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发展自己的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情感管理能力:学前儿童需要学会辨认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学会如何与他人共情和沟通,从而培养良好的情感管理能力。
4.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差异:学前儿童需要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差异,包括性别、文化、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培养宽容和多样性的价值观。
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1.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家庭成员的互动方式、家庭氛围和家庭规范等都会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同伴关系:学前儿童开始与同伴进行交往和互动,同伴关系的质量和数量对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其人格和个性形成的重要阶段,
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
本文将探讨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它们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家庭环境
家庭是学前儿童最主要的成长环境,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
社会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家庭人际关系等都会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进而影响其社会性发展。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与其
他同龄儿童的互动和交流,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分享、合作、尊重他人等社会技能,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渠道。
在学前教育
机构中,孩子能够接受系统的社交训练,学会与他人相处、交流沟通,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促进其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也会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
周围社
会文化氛围、媒体影响、社会价值观念等因素都会对孩子的社会交往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其社会性的发展水平。
总结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家庭
环境、同伴关系、学前教育和外部环境等都会对其社会性发展
产生重要作用。
家长、教师和社会都应关注这些影响因素,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五、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概念: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 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 具体包括分享、合作、 谦让、援助等。
(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1.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岁左右) 2.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个别差异(3-6、7岁) (1)合作行为发展迅速 (2)分享行为受物品的特点、数量、分享的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3)出现明显的个性差异
′
体质弱、力气小、能力较差;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均较
少,性格内向、慢性、好静、不太活泼、胆小、不爱说话、
不爱交往,在交往中缺乏积极主动性、且不善交往;孤独感 较重,对没有同伴与自己玩感到比较难过与不安。
2.被排斥型幼儿
体质强、力气大、行为表现最为消极、不友好、积极行 为很少;能力较强、聪明、会玩、性格外向、脾气急躁、容 易冲动、过于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但又 很不善于交往;对自己的社交地位缺乏正确评价,往往估计 过高,对没有朋友一起玩不太在乎。
(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第一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 (2~3岁) 第二阶段: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 第三阶段: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
(三)学前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 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 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 •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 1.游戏活动兴趣 • 2.选择同伴的性别倾向 • 3.个性和社会性方面
• 在陌生情境中,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去探究周围 环境。母亲在场时,主动去探究;母亲离开时,产生分 离焦虑,探究活动明显减少。
• 忧伤时,容易被陌生人安慰,但母亲的安慰更有效。 • 母亲返回时,以积极的情感表达依恋并主动寻求安慰,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
尊重他人,学会感恩和分享
尊重他人
教育儿童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感受 ,不随意打扰或伤害他人。
学会感恩
引导儿童珍惜他人的付出和帮助 ,学会表达感激之情。
分享精神
鼓励儿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 和快乐,培养乐于分享的品质。
遵守规则,培养自律精神
家庭规则
制定家庭规则并要求儿童遵守,如按时作息、整理个人物品等。
关注特殊儿童群体的社会性发展,如 自闭症、多动症等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特点和干预措施。
关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长期效应 ,研究早期社会性发展对个体后续发 展和社会适应的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关爱与支持
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 温暖和安全。
鼓励与引导
鼓励孩子积极探索、尝试新事物,引导孩子 学会合作、分享等社会性行为。
榜样与示范
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通过示范和引导帮助 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幼儿园同伴关系对孩子成长影响
社会技能学习
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孩子可以学习如 何与他人沟通、协商、解决冲突等社 会技能。
游戏类型及其功能介绍
角色扮演游戏
合作游戏
通过模仿和扮演社会角色,促进孩子对社 会规则、人际交往的理解。
需要孩子们共同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 精神和合作意识。
竞技游戏
创意游戏
通过竞争和对抗,让孩子体验成功与失败 ,培养抗挫能力和竞争意识。
鼓励孩子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自 己的想法和感受。
游戏在促进孩子认知、情感、行为发展方面作用
同伴关系
同伴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 影响因素,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 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亲社会 行为。
幼儿园教育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一、引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从出生到入学前的这段时间内,在家庭、幼儿园等环境中与他人互动、建立社会关系的过程。
这一阶段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后期的成长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征1. 仿效行为学前儿童具有强烈的模仿欲望,他们会观察周围的大人或同龄人,然后尝试模仿他们的行为和语言。
通过模仿,幼儿学会了许多社交技能和行为准则。
2. 合作与分享在幼儿园等集体生活的环境中,学前儿童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并学习了分享的概念。
通过这些活动,他们懂得了互助、团结和友谊的重要性。
3. 情绪管理学前儿童逐渐学会了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学习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逐渐认识到情绪对社交行为的影响。
三、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是学前儿童最初接触社会的地方,家庭环境是否和谐、稳定,父母对幼儿的关爱和引导对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幼儿园环境在幼儿园中,幼儿与同龄人接触、互动,通过与老师和同伴的交流学会了尊重、合作等社会技能,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 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传统的家庭文化、价值观念等都会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造成影响。
四、如何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1. 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父母要给予幼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建立起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提供安全、温暖的成长环境。
2. 提供多样化的社交机会让幼儿有机会参与各种社交活动,与同龄人互动、交流,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情商。
3. 注重情绪教育教导幼儿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引导他们学会控制情绪,并且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
五、结语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合适的引导,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健康的社交能力,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基础。
希望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都能关注和支持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幼儿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自我意识、情感交流、合作与互助等社会性行为的能力。
社会性的发展对儿童的成长和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详细论述。
初级社会性阶段(2-3岁)是儿童初次接触社会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互动,他们会与其他儿童一起玩耍、分享玩具、简单模仿和合作。
此外,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与他人不同的个体,并试图通过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来与他人沟通。
在承认别人的权利和合作性的发展阶段(3-4岁),幼儿开始逐渐理解其他人也有自己的需求和权利,他们开始学会等待、分享和合作。
他们逐渐能够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能够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同时,他们也开始逐渐意识到其他人的情感和感受,并表达出关心、安慰和帮助别人的能力。
自我控制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4-6岁)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是社会上的一员,并逐渐形成自我意识。
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在与他人相处时能够辨别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同时,他们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行为,并能够参与到更复杂的合作活动中。
除了以上阶段,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还受到家庭和学校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初环境,家庭中的亲密关系和照顾能够满足儿童基本的情感需求,并为他们提供安全感和自信心。
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合适的社交场合,与孩子一起参加亲子活动,鼓励他们与他人进行互动和合作。
学校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第二个重要环境。
学校中的集体活动、游戏和小组合作可以帮助儿童建立更多的社交关系,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师需要关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并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冲突、分享和合作。
总体而言,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简单的互动到合作、互助和理解他人。
家庭和学校是非常重要的环境因素,它们可以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社交经验和学习机会,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 一 )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既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内容,又是影响儿 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儿童自出生之日起,就生活在各 种社会关系中。儿童在早期的社会交往中主要存在三种人际 关系:亲子关系、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1.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在广义上指家庭中父母与子 女间的交往活动,其中也包括与非血缘但承担抚养责任的养 父母、继父母的亲子关系;在狭义上指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 基础,以抚养、教养、赡养为基本内容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 往的总和。亲子关系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也是最持久的一种关系,对个体社会心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 奠基作用。 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对儿童情绪情感及健康人格的形 成具有重要意义。
活的支持作用上。个体自出生以来就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 分为内外两个维度。内部因素主要指自身因素,即学前儿童 自身的特性。内部因素包括儿童自身的个性特点,如年龄、 性别、外貌和气质类型等;外部因素则指环境因素。外部因 素包括家庭、社区、教育机构及大众传媒等。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3.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指的是儿童与生理及心理年龄相仿或临近的其 他儿童之间的交往关系。相比前两种人际关系,在同伴关系 中,儿童是主动的参与者,人际互动具有平等、互惠的特点。 同伴交往相比于亲子交往更能够促进儿童社交技能的提 高。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 二 ) 性别角色 心理学研究认为,性别既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社 会现象。前者指的是男性和女性自出生起,在生理结构和生 理机能方面的差别。后者指的是社会文化对男性和女性差异 的理解,反映了社会区分男性和女性的一般标准。对于社会 现象中的性别,人们常用性别角色这一概念来描述。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知识拓展:
霍夫曼的信息加工模型
霍夫曼(Hoffman)是信息内化与儿童社会性发展领域研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一个 信息内化的模型即“信息加工模型”,该模型指出,信息内化的效果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儿童已有的认知能力,他保证父母传授的信息能够为儿童所理解;二是儿童的情绪状态, 父母在传递信息时,既要富有情感,又要严格,只有当儿童体验到适度的压力,才能产生积 极的影响。压力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儿童对信息的内化。
2. 模仿
学前阶段的幼儿模仿能力很强,而模仿父母的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儿童一方面通过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学会新的行 为方式,另一方面,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产生的后果得到“替代性强化”。通过模仿,儿童 从婴儿时期便从父母那里获得了大量的认识、表情、动作、语言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儿 童更是通过大量的观察和模仿练习,从父母的言行中学到了越来越多的知识、技能、态度 和行为方式。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学习目标:
1. 了解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 掌握依恋的类型及家长教养方式的四种类型; 3. 理解学前儿童亲子交往、同伴交往的重要意义; 4.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情况,并采取 应对措施。
一、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一) 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3. 归因方式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 过程。不同的归因方式反映了幼儿不同的特点及不同的行为方式,这种不同的特点和不同 的行为方式又影响到他们对未来的选择及努力程度。
(四)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 权威型
权威型的教养方式被认为是最成功的儿童养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高度接纳和 参与,父母有恰当的控制技巧并给予一定的自主性。权威型的父母对子女的态度是积极肯 定的,能够热情地对儿童的要求、愿望和行为进行反应,尊重孩子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他 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参与讨论。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
一、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一章: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1.1 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2)掌握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3)理解社会性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1)社会性发展的定义;(2)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包括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生物学理论等。
1.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二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特征2.1 教学目标:(1)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特征;(2)掌握各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3)理解不同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在规律。
2.2 教学内容:(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划分;(2)各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包括自我意识、同伴关系、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发展。
(1)讲授法:讲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主要表现;(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分享彼此的看法。
三、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三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3.1 教学目标:(1)了解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因素;(2)掌握各种因素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机制;(3)学会分析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外部因素。
3.2 教学内容:(1)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教育、父母社会化等;(2)学校因素:包括同伴关系、教师教育等;(3)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社会价值观、社会习俗等。
3.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各种因素;(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各种因素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具体作用。
四、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四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策略4.1 教学目标:(1)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策略;(2)掌握实际操作技巧,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3)学会设计适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方案。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家庭环境:家庭氛围、亲子关系等对学前儿童社会适应性有重要影响。 教育环境:幼儿园、托儿所等教育机构提供的环境和教育方式对儿童社会适应性有显著影响。 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存在差异。 儿童自身特点:儿童自身的性格、能力、兴趣等因素也会影响其社会适应性的发展。
自我中心阶段:儿童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无法理解他人的观点 权威阶段:儿童开始尊重权威,但对权威的理解可能过于绝对 可逆性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规则和权威的可逆性,开始有初步的道德判断 公正阶段:儿童开始能够基于公正和公平的原则来判断事物,不再完全依赖规则和权威
家庭环境:家庭氛围、亲子关系对学前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未分化阶段:儿童尚未形成明显的 社会性分化,与父母或照顾者关系 密切
复杂分化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他 人的存在和需求,逐渐形成一定的 行为规范和价值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简单分化阶段:儿童开始对不同的 人产生不同的依赖,但仍然以自我 为中心
自我调整阶段:儿童能够根据环境 和情境调整自己的行为,逐渐表现 出更加成熟的社会适应性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对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有重要影响。 教育因素:学前教育中教师对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文化、社区环境等对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 个体因素:学前儿童的性别、性格、兴趣等对自身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
学前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
定义:社会情感是人们在社交交往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需要,是人们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的情感反应。
幼儿园环境:营 造友爱、互助、 合作的班级氛围, 促进学前儿童的 同伴关系和集体 适应能力。
社会文化环境: 提供健康、积极、 正面的社会文化 环境,促进学前 儿童的道德观念 和社会责任感。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这一类型的父母从孩子一出生,他们就知道自己应该做一 个负责任的养育者。他们在孩子眼中是慈祥的、诚恳的,善于 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积极支 持孩子的爱好、兴趣;另外,他们在关爱的同时不忘对孩子有 一定的控制,常对孩子提出明确又合理的要求,注意将严格控 制与关心爱护相结合。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 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发展较好。
【认知理解】
二、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是学前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领域,促进 其社会性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学前期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性发 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认知理解】
三、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一)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他们与成人的关系, 成人主要是指教师和父母,由此形成了学前儿童与父母的关系, 即亲子关系,以及他们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即师幼关系;二是学 前儿童与同龄人之间的关系,即同伴关系。
【认知理解】
(2)矛盾型依恋。
母亲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关心和敏感。 这种儿童在母亲离开前就开始焦虑,他们紧张地关注母亲的 行为,生怕母亲离开,因此不能进行游戏;母亲离开后他们 更加不安,而当母亲回来后,他们的行为很矛盾,一方面想 亲近母亲,一方面又以尖叫、踢打来拒绝。这种儿童很少对 周围环境进行探索,很难安抚,对陌生人也不够友好。约有 20%的孩子存在这种依恋表现。
【认知理解】
(三)影响亲子关系的因素
1. 家庭因素
(1)婚姻关系 (2)家庭结构 (3)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中更容易出现紧张的亲子关系 (4)家庭生活中的日常事件
2. 父母因素
(1)父母的受教育程度 (2)父母的教养方式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教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建立人际关系、学习合作、理解彼此,这些都是为日后的社交生活打下基础。
通过适当的指导和培养,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发展社会技能,拓展他们的人际关系圈,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懂得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分享和合作。
这些社会技能对于孩子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社会性发展的培养,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1. 情商培养情商是指个体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可以有效处理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够理解和处理他人情绪的能力。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情商的培养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情绪认知游戏、情绪表达绘画等方式,引导孩子们认识不同情绪,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效地应对不同情绪。
2. 合作与分享在学前阶段,孩子们逐渐明白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
通过团体游戏、小组合作活动等形式,可以让孩子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资源、尊重他人意见。
这不仅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协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3. 礼仪和规范意识在学前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孩子们养成一定的礼仪习惯和规范意识。
通过模仿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可以让孩子们了解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学会尊重他人、礼貌待人。
培养孩子们的礼仪和规范意识,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社会性发展中,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们通过想象力的游戏、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不仅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品质。
结语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涵盖了情商培养、合作与分享、礼仪和规范意识、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这些内容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
学前心理学-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社会性发展ppt课件
第二节 社会性行为
一、什么是社会性行为: 1.含义: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
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 它在交往中产生,并指向交往中的另一方。
2.分类: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积极的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可分为自主的利他行为和规范的利他行为
自主利他行为:人们处于自愿的亲社会行为,并不 企图得带任何报酬或奖赏。
第二节 社会性行为
一、什么是社会性行为: 案例二
班里小朋友正在玩水,一个孩子拿起滋水枪对着另 一个小朋友的脸就喷射,小朋友躲闪,他就追着喷。 直到小朋友跑去告老师,老师质问他“人家这样滋你 行不行”,他才悻悻地走开。
第二节 社会性行为
一、什么是社会性行为: 案例三
公园里几个年轻人坐在公园里嬉笑吃喝,随后起身离开, 临走时并没有忘记带走废物垃圾袋。不巧一张包装纸从袋里 掉下来,青年看了看还是走了。一个 小朋友走过来对他说, “大哥哥你掉东西了”,青年说“没有的”。小朋友没说话 ,捡起包装纸送进垃圾箱,年轻人的笑声停止了。
的形成原因。 2.掌握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的特点与培养策略。(重点)
初步学会根据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培 养策略。(难点) 3.进一步激发探究幼儿发展的兴趣,巩固科学的儿童观, 增强职业责任感。
第二节 社会性行为
一、什么是社会性行为: 案例一
一名新来的小朋友站在图书角区,不出声的 看着坐着看书的几个小朋友。小姑娘悦悦看看她, 拿着书对她说:“想和我们一起看书吗?”新来的 小朋友高兴地坐到了悦悦旁边,几个小朋友热烈地 边看边讲起了图书。
第九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
第一节 社会性概述
学习目标 1.理解社会性、社会性发展的含义,知道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2.了解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明确促进幼儿社会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2)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表现以身体动作为主 儿童的攻击除了采取身体动作还有什么? 为什么以身体动作为主? 儿童还可以采取言语攻击的方式。
幼儿的言语发展水平的限制。
(3)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差异指的是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普 遍多于女孩,且在遭到攻击后会更多地采取报复行为。这与 男孩的生理因素有关,且受到家庭与社会教育的影响。
社会性最主要的特点:在社会交往中形成。
对于社会性行为的题解:
(1)具备社会性的特点,即其在社会交往中发生; (2)在社会交往中,其行为必然指向人或和人有密切相关的 事物; (3)其行为是对交往的人或事物的一种反应,反映可以是具 体行为动作,也可以是言语和态度上的反应。
社会性行为的定义:
社会性行为是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某人或某事物表现 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 在以上列举的各种行为中,哪些属于社会性行为?
(4)中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多于小班和大班
为什么中班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社会规范的还未了解和掌握之间的矛盾。
课堂总结:
(1)社会性行为的定义及其两种类型 (2)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特点
作业布置:
(1)简述社会性行为的定义、类型和幼儿两种社 会性行为的发展特点。
解答: 教师:权威的、坚强的形象,幼儿的遵从。
幼儿与同伴:亲近的、平等的,能力和兴趣等较为一致, 使得幼儿有能力有机会对同伴做出各种亲社 会行为。
我认为男孩子爱打架、粗心,而女孩子更富有 同情心、细心,所以女孩子较男孩子表现出更 多的亲社会行为,对吗? (2)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不存在性别差异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内容和发展特点
(一)0—3岁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 展
表现:
1、能把自己和“别人”明显地区分开来
2、语言的发展为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创造了条 件,能够准确的使用代词“我”,是儿童自我意识真 正形成的标志
3、开始出现了“自尊心”
(二)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1、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
表现在知道“我是谁?”
(二)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性别倒错
“性别倒错”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上的性别认 同与生物学上的性别不吻合,即生物学上确 定性别是男性或者女性,却强烈地认为自己 是个异性。
五、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
• 道德:人在社会中必须遵守的一系列行 为准则。 • 最基本道德感的形成,是幼儿期情绪发 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0-3岁儿童道德和道德感的产生和 发展
4、学前儿童问题行为
(2)嫉妒行为
不要批评挖苦 静静倾听 力求转化 家长是表率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4、学前儿童问题行为
(3)退缩性行为
(孩子太乖是“退缩行为” 过份安静也需重视 )
增加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
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用游戏和童话启发孩子
4、学前儿童问题行为
(4)破坏性行为
5、兴趣有不良倾向
四、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社会性行为: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 现出的态度、语言和行为反应 根据其动机和目的: 亲社会行为
反社会行为
四、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一)0—3岁儿童社会性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婴儿形成的最初人际关系是婴儿与父母 之间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即亲子关系 。
(二)幼儿期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1、幼儿与教师的交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生物性因素 2. 家庭教育 3. 社会文化环境
三、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一) 亲社会性行为 1. 亲社会性行为的发生 此时的亲社会行为更多停留在情绪反应或属于模仿性助人行为 ,真正的亲社会行为如合作分享等的出现一般要到幼儿时期。 2. 幼儿期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特点: (1)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不存在性别差异。 Q:女孩的亲社会行为要多于男孩吗? (2)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向同伴,极少数指向教师。 (3)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存在年 龄差异。 (4)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其次为分享 行为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
二、 学前儿童品德的发展
1.儿童早期道德行为的萌发 儿童出生后的前一两年,主要是通过 感知觉与身体动作逐步认识周围的 人和事物,并逐步对自己和他人产 生各种情感。这是他们道德行为的 萌芽,也是社会性发展的起步。 2.幼儿期品德的发展 儿童入园以后,随着他们的生活、社 会交往范围扩大,学前儿童心理水 平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道 德情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道德行 为逐渐增多。
第九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
第一节 社会性概述
一、 什么是社会性
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称之为儿童心理社会化过程 。 ★ 自然人→心理社会化→社会人 社会性的特点: 1. 不是先天的。 2. 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1. 人际关系的形成(社会性的基本内容)。 包括三方面:①学前儿童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②学前 儿童与同伴的关系;③学前儿童与幼儿园保教人员的关系。
二、 师幼交往 (一) 师幼交往概述 指在幼儿园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由于教育教学的需要而进行的交 往活动。师幼交往是儿童在幼儿园生活中社会交往的重要内 容,对其社会性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二) 构建良好师幼关系,促进幼儿发展 1. 教师要学充分关爱和宽容幼儿, 创造良好的师幼交往氛围。 2. 师幼之间平等互动。 3. 注重师幼互动中的技巧
三、 同伴交往 (一) 同伴交往的意义 1. 独生子女缺少同伴。 2. 同龄伙伴认知的同步性。 3. 同伴交往影响的有效性。 (二) 同伴交往的方式 1. 游戏。 2. 共同活动。 3. 随机交往。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品德的发展
一、 学前儿童品德的概述
1. 定义 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 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社会道德在人身上的具体化。幼儿期 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 2. 社会性与品德的关系 虽然品德作为幼儿发展目标中的一部分,不能等同于社会性发 展,品德教育也不能替代社会性教育,但是我们依然不能把 社会性与品德割裂开来。
一、 亲子交往
(一) 亲子交往的作用 1. 儿童安全感形成的重要因 素 2. 儿童自信心形成不可或缺 的条件。 3. 良好的亲子交往促进学前 儿童身心健康。 4. 亲子交往影响学前儿童的 认知发展。 5. 亲子交往影响学前儿童健 全人格的形成。
(二) 亲子交往的途径 1. 哺乳。亲子交往是从哺乳开始的。 2. 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亲子交往的基本途径。 3. 保育活动中的亲子交往。三岁前儿童的保育工作,对儿童的 成长发育来说尤为重要。 4. 教养活动中的亲子交往。
(二) 攻击性行为(非常重要的内容) 攻击性行为是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 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 心理上的伤害。 →骂人、推人、打人、抓人、咬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 从意向性上可以分为两类:①敌意的攻击(更为严重) ②工具性的攻击。 1. 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1岁左右→工具性攻击行为; 两岁左右→明显的冲突(打、推、踢、咬、扔东西等),其中 绝大多数冲突是为了争夺物品。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社会性?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是什 么? 2.如何对待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3.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有什么意义? 4.如何构建良好的师幼关系促进幼儿发展? 5.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的影响是什么?
To DO: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 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 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 学习人生之道。 ——陶行知
四、社会性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一) 通过促进儿童社会性实现儿童的健康全面发展 (二) 幼儿期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基础
பைடு நூலகம்二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一、社会性行为的界定
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 度、言语和行为反应。 根据动机和目的,社会性行为可以分为: ①亲社会行为(积极) ②反社会行为(消极) 二、 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他人性格、人与人关系、人的 行为原因的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 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二) 学前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情绪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很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幼儿情绪呈现两极化特征,两种对立情绪短期内可相互转换。 受认知水平限制,幼儿在感受周围事物时不能进行正确全面的 分析,缺乏对情绪的认知和控制,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和暗示。
2.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有着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 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普遍都比女 孩多。 (2) 中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明显多于小班、大班。 (3) 儿童攻击性行为表现为 以身体动作为主。 (4) 攻击性行为以工具性攻 击行为为主。
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途径
2. 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本 身的认识和看法。 3. 性别角色的形成 按照游戏准备说的解释,男 女孩玩的多数都是那些与 成年以后要充当的社会角 色有关的游戏,是为生活 做准备的。 4. 社会性规范的形成 社会性规范在儿童心目中形 成,体现其心理社会化进 程的尺度。
三、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三) 亲子交往的引导 1. 家长必须了解亲子交往的重要性。 非母乳喂养或与父母分离时间过长,学前儿童因其情感需要不 能满足而产生焦虑,会给其成年以后身心健康埋巨大的隐患。 2. 父母应该了解亲子交往的技巧。 (1)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土壤”。 (2) 家长角色的科学合理定位,是提高亲子交往效能的关键。 另外,亲子交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①由自然人的需要而进行亲子交往,是最初级的交往; ②单方面的主动、应答式的交往,属于中等层次; ③亲子双方主动的交往,属高级交往,是最具效能的亲子交往。 3. 克服不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专制/权威/放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