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亲子交往的引导 1. 家长必须了解亲子交往的重要性。 非母乳喂养或与父母分离时间过长,学前儿童因其情感需要不 能满足而产生焦虑,会给其成年以后身心健康埋巨大的隐患。 2. 父母应该了解亲子交往的技巧。 (1)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土壤”。 (2) 家长角色的科学合理定位,是提高亲子交往效能的关键。 另外,亲子交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①由自然人的需要而进行亲子交往,是最初级的交往; ②单方面的主动、应答式的交往,属于中等层次; ③亲子双方主动的交往,属高级交往,是最具效能的亲子交往。 3. 克服不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专制/权威/放任)
三、 同伴交往 (一) 同伴交往的意义 1. 独生子女缺少同伴。 2. 同龄伙伴认知的同步性。 3. 同伴交往影响的有效性。 (二) 同伴交往的方式 1. 游戏。 2. 共同活动。 3. 随机交往。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品德的发展
一、 学前儿童品德的概述
1. 定义 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 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社会道德在人身上的具体化。幼儿期 是一个人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 2. 社会性与品德的关系 虽然品德作为幼儿发展目标中的一部分,不能等同于社会性发 展,品德教育也不能替代社会性教育,但是我们依然不能把 社会性与品德割裂开来。
(二) 攻击性行为(非常重要的内容) 攻击性行为是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 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语言伤害和间接的、 心理上的伤害。 →骂人、推人、打人、抓人、咬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 从意向性上可以分为两类:①敌意的攻击(更为严重) ②工具性的攻击。 1. 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1岁左右→工具性攻击行为; 两岁左右→明显的冲突(打、推、踢、咬、扔东西等),其中 绝大多数冲突是为了争夺物品。
二、 学前儿童品德的发展
1.儿童早期道德行为的萌发 儿童出生后的前一两年,主要是通过 感知觉与身体动作逐步认识周围的 人和事物,并逐步对自己和他人产 生各种情感。这是他们道德行为的 萌芽,也是社会性发展的起步。 2.幼儿期品德的发展 儿童入园以后,随着他们的生活、社 会交往范围扩大,学前儿童心理水 平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道 德情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道德行 为逐渐增多。
二、 师幼交往 (一) 师幼交往概述 指在幼儿园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由于教育教学的需要而进行的交 往活动。师幼交往是儿童在幼儿园生活中社会交往的重要内 容,对其社会性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二) 构建良好师幼关系,促进幼儿发展 1. 教师要学充分关爱和宽容幼儿, 创造良好的师幼交往氛围。 2. 师幼之间平等互动。 3. 注重师幼互动中的技巧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社会性?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是什 么? 2.如何对待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3.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有什么意义? 4.如何构建良好的师幼关系促进幼儿发展? 5.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的影响是什么?
To DO: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 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 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 学习人生之道。 ——陶行知
(一)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他人性格、人与人关系、人的 行为原因的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 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二) 学前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情绪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很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幼儿情绪呈现两极化特征,两种对立情绪短期内可相互转换。 受认知水平限制,幼儿在感受周围事物时不能进行正确全面的 分析,缺乏对情绪的认知和控制,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和暗示。
一、 亲子交往
(一) 亲子交往的作用 1. 儿童安全感形成的重要因 素 2. 儿童自信心形成不可或缺 的条件。 3. 良好的亲子交往促进学前 儿童身心健康。 4. 亲子交往影响学前儿童的 认知发展。 5. 亲子交往影响学前儿童健 全人格的形成。
(二) 亲子交往的途径 1. 哺乳。亲子交往是从哺乳开始的。 2. 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亲子交往的基本途径。 3. 保育活动中的亲子交往。三岁前儿童的保育工作,对儿童的 成长发育来说尤为重要。 4. 教养活动中的亲子交往。
第九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
第一节 社会性概述
一、 什么是社会性
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称之为儿童心理社会化过程 。 ★ 自然人→心理社会化→社会人 社会性的特点: 1. 不是先天的。 2. 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1. 人际关系的形成(社会性的基本内容)。 包括三方面:①学前儿童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②学前 儿童与同伴的关系;③学前儿童与幼儿园保教人员的关系。
2.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1)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有着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 男孩的攻击性行为普遍都比女 孩多。 (2) 中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明显多于小班、大班。 (3) 儿童攻击性行为表现为 以身体动作为主。 (4) 攻击性行为以工具性攻 击行为为主。
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途径
四、社会性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一) 通过促进儿童社会性实现儿童的健康全面发展 (二) 幼儿期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一、社会性行为的界定
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 度、言语和行为反应。 根据动机和目的,社会性行为可以分为: ①亲社会行为(积极) ②反社会行为(消极) 二、 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1. 生物性因素 2. 家庭教育 3. 社会文化环境
三、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一) 亲社会性行为 1. 亲社会性行为的发生 此时的亲社会行为更多停留在情绪反应或属于模仿性助人行为 ,真正的亲社会行为如合作分享等的出现一般要到幼儿时期。 2. 幼儿期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特点: (1)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不存在性别差异。 Q:女孩的亲社会行为要多于男孩吗? (2)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向同伴,极少数指向教师。 (3)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存在年 龄差异。 (4)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其次为分享 行为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
2. 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本 身的认识和看法。 3. 性别角色的形成 按照游戏准备说的解释,男 女孩玩的多数都是那些与 成年以后要充当的社会角 色有关的游戏,是为生活 做准备的。 4. 社会性规范的形成 社会性规范在儿童心目中形 成,体现其心理社会化进 程的尺度。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三、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