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逍遥管理哲学

合集下载

《庄子》的“逍遥”之道研究

《庄子》的“逍遥”之道研究

《庄子》的“逍遥”之道研究《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其中逍遥思想几乎贯穿全书。

逍遥一词,既有自在、自由、舒畅之意,也有独立、超越、升华之意。

在庄子看来,逍遥是一种境界、一种状态,更是一种人生哲学。

本文旨在探究《庄子》中的逍遥之道,分析其哲学内涵及实践价值。

一、逍遥哲学的内涵“夫逍遥游者,必有方寸之间”的说法,本质上是要求人们在追寻逍遥之道的过程中,辨明自我与外界的关系。

庄子认为,人的内心是万物的根源,也是万物的归宿。

为了达到逍遥境地,需要让内心自由自在,不被外界所侵扰,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此,要保持内心的清明,保持人的真实本质。

逍遥不是单纯的放弃,而是“心无所住,而道自通”的一种自我超越。

此外,庄子对逍遥的解释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我两忘,即超越与自我的界限;二是跳出时空轮回的限制,实现宇宙大同的境界;三是超越生死,达到灵与神的境地。

这些观念同样是逍遥哲学的重要内容,其中第二个方面,即跳出时空轮回的限制,又体现为超越人类文化的局限,实现文化跨越的价值。

二、逍遥哲学的意义与价值逍遥哲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首先,逍遥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是对权利人权的某种超越。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有很多着重强调个人自由的理论,但个人自由的实现化往往受到法律、国家、社会等方面的限制与干扰。

逍遥哲学提供了一种不受外在干扰、完全自主的自由,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现代理性主义的局限。

其次,逍遥哲学具有实践价值。

逍遥不仅是一种人生哲学和境界,更是一种文化跨界的全球化思想。

随着经济、技术、文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融越来越频繁。

对于我们来说,要想避免文化对立、制定全球文化共识,必须具备超越文化局限的视野和境界,也就是逍遥哲学所具备的价值。

最后,逍遥哲学也对于当代的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启示,即人们应该尽量让自己过一种轻松、开心、自在、无奈的生活。

此外,还需要通过自己的方式来生活,让自己与生存环境相协调、相适应。

庄子“逍遥”之我见

庄子“逍遥”之我见

庄子“逍遥”之我见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庄子》一书。

在《庄子》中,他谈到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探讨了人的自由、无为、逍遥的哲学思想。

逍遥,是庄子对人生的一种理解和态度。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和无为,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

庄子提出了“自由无为”的概念,认为人应该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他用逍遥之境来形容人生的理想状态,即无所追求、无所畏惧、无所拘束,心态宁静、自由自在。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抛弃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不要为名利所困扰,不要追求权力和地位,而是要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内心的平静。

他以“蝴蝶梦”为例,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

他认为,蝴蝶在梦中飞翔,自由自在,无所拘束,而一旦醒来,却感到束缚和困惑。

他将人的一生比喻成蝴蝶的梦境,人们应该追求逍遥之境,摆脱尘世的缠绕和束缚。

庄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勉强改变和干涉事物的发展。

人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事物,不要主动去干涉,而是随遇而安。

他用水的自然流动作为例子,表达了他对无为的理解。

他认为,水能够顺势而下,不枯不竭,不争不让,是最自然而然的状态。

人们应该像水一样,以自然的方式去处理事物,不要刻意去追求,凡事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发展。

庄子的逍遥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家和文化人。

他的思想与儒家的仁爱与礼教有所区别,也增添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庄子的逍遥思想呼唤人们返璞归真,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内心的宁静。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为忙碌的工作和生活所困扰,缺少放松和休闲的时刻。

庄子的逍遥思想提醒我们,要追求身心的平衡和自由,要给自己一方逍遥之境,享受生活的美好。

庄子的逍遥思想是对人生的一种理解和态度。

他通过自由无为的思想,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内心的宁静。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逍遥之境,摆脱尘世的束缚,顺应自然,不要勉强干涉事物的发展。

他的思想对于当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拥抱自由、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美好。

王德峰庄子解读

王德峰庄子解读

王德峰的庄子解读:逍遥游的哲学与当代启示一、庄子的背景与成就庄子,全名庄周,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他出生于一个动荡的时期,面对着社会巨变和政治斗争的严峻局面。

他代表了道家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后世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涵盖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如道家哲学、无为而治、逍遥游等。

二、主要观点阐述1. 道家哲学:庄子的道家哲学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它超越了人类的认识和理性,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绝对存在。

庄子认为,“道”是万物运行的规律,它体现了宇宙万物生成、变化和消亡的根本原因。

2. 无为而治: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不干预事物的本性。

他认为,人类的错误行为都是出于对名利的追求和欲望的驱使,只有通过无为,才能使人们回归到自然的本性。

3. 逍遥游: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是一种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精神境界。

他认为,人类的痛苦和束缚都是由于我们对名利和欲望的追求所导致的。

只有通过逍遥游,才能摆脱这些束缚,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自由和独立的精神境界。

三、对后世影响庄子的哲学思想对道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世界哲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地位。

他的思想激发了许多人对于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思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些概念。

同时,他的思想也启发了许多文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成为了他们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

四、当代意义与启示在当今社会中,庄子的哲学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首先,他的思想启示我们要保持一种自然的心态,顺应生命的规律,不干预事物的本性。

其次,他的逍遥游思想启示我们要追求一种超越世俗的自由和独立的精神境界,摆脱名利和欲望的束缚。

最后,他的哲学思想也启示我们要深刻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的价值,寻找一种更加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五、结论部分总的来说,庄子的哲学思想是一种深刻的思考和探索,它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庄子》的“逍遥”之道研究

《庄子》的“逍遥”之道研究

《庄子》的“逍遥”之道研究论文:《庄子》的“逍遥”之道研究摘要:《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其“逍遥”之道探究了人与自然、生命与宇宙的关系,提出了一种自由、自然、无忧无虑的生活理念。

本文从“逍遥”之道的哲学原理、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通过深入挖掘《庄子》文本,深度探究“逍遥”之道的理论体系,以期为现代社会提供新的思想启示和生活方式的建议。

关键词:《庄子》;逍遥;哲学原理;思想内涵;现实意义一、引言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生命、自然、宇宙等问题的探究,促使了哲学这门宏大学问的产生和发展。

而《庄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一直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其中的“逍遥”之道则是一种自由、自然、无忧无虑的生活理念,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求。

那么,《庄子》的“逍遥”之道到底是什么?它的哲学原理是什么?它又具有怎样的思想内涵与现实意义?本文将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旨在深入挖掘《庄子》文本,更好地理解和探索“逍遥”之道的理论体系,为现代社会提供新的思想启示和生活方式的建议。

二、“逍遥”之道的哲学原理《庄子》认为,人生不应该受到任何束缚,应该抱着自由、自然、无忧无虑的态度去生活。

这种“逍遥”之道源于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即人应该按照天道、自然规律去做事,而不是刻意追求功利目的。

在这种思想下,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不被任何物质或精神的束缚所限制,而是应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如《逍遥游》中所言:“今吾将遗汝而去,归园之林,园有竹,竹有寒虫,鸣者以为鸣,不鸣者不知其不鸣也。

同林之中,偃止息,虽大白日,含影自茫,如此万物,则以此内视之,不亦悦乎!”可以看出,《庄子》主张通过沉浸在自然环境中,放松内心,让人能够自由地享受自然中的美好事物,达到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进一步地,庄子认为人在生命里该有所追求,但这种追求不能只是功利主义的一面,而应该更多地强调人的本性。

《庄子》认为,人的真正本性是没有私欲、像自然界一般无私无欲的,所以只有领悟了人的本性,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庄子“逍遥”思想研究

庄子“逍遥”思想研究

庄子“逍遥”思想研究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之一。

他的“逍遥”思想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引起了广泛的学术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通过阐述庄子的“逍遥”思想的内涵、特点和实现方式,进一步探究这一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一、庄子“逍遥”思想的内涵和特点“逍遥”是庄子哲学思想中极具特色和内涵的一个概念,其含义不仅仅是指人对物质财富和地位的追求或者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更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和把握。

在庄子看来,“逍遥”是一种超越自我的自由和完美状态,是一个人的人间境遇中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境界。

庄子的“逍遥”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和特点:1、超越人性的自由和完美庄子认为,人类的存在本质上是一种微观和宏观的和谐,每个人都应该超越纷扰的人间和世俗的束缚,追求人性中自由和完美的境界。

对于庄子而言,自由并不是指人的无所束缚或放任自己,而是指一个人超越人性的束缚和限制,走向生命本质的境界。

这种自由,不是人为的,而是与天地自然相通的。

2、对人性本质的认知和理解庄子的“逍遥”思想基于对人性本质的认知和理解。

庄子认为,人的存在依附于天地之间的制衡和协调,人应该秉持“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天地之间的和谐和平衡。

这种和谐,不仅仅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还包含了对于生命本质的理解和领悟。

庄子认为,生命本质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绝对存在,而人只有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逍遥。

3、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庄子的“逍遥”思想追求的是一个人生活的本真、意义和价值。

庄子认为,人的生存离不开对自身价值的认知和把握,而这种价值的实现必须追求超越自我、超越世俗的自由。

人应该通过对生命本质的掌握,最终实现自我解放和完美。

这种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更是庄子“逍遥”思想的基石。

4、哲学上的反思和探讨庄子的“逍遥”思想最重要的就是哲学上的反思和探讨。

对于庄子来说,哲学不只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生存方式和境界。

庄子认为,获得逍遥的境界需要哲学的、精神的、知性的把握,追求超越人性的自在,透过哲学的深思和反思,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完美。

庄子“逍遥”之我见

庄子“逍遥”之我见

庄子“逍遥”之我见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以“逍遥”为主题,这个主题是围绕人类的自由和自在展开的。

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中,“逍遥”不是简单的自由,而是一种高度的境界。

首先,庄子认为“逍遥”是一种解脱自我的行为。

在庄子看来,人们应该摆脱物质的束缚,脱离生存的压力,追求真正的自我。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才能真正逍遥自由。

其次,庄子认为“逍遥”是一种内心的境界。

无论人处在任何环境中,只要能够做到不被外界所动,不被物质所干扰,就能够达到“逍遥”的境界。

这种境界不是“无为而治”,而是“无为而无不治”。

也就是说,只有在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自在时,才能真正的做到心中没有杂念,真正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第三,庄子也认为“逍遥”是一种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状态。

在庄子看来,“逍遥”不是一种消极的退缩,而是一种积极的行为。

只有人与自然,与社会环境和谐共处,才能真正地实现“逍遥”。

最后,庄子还提出了“忘我”这一概念。

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中,“忘我”不是指忘掉自我,而是指超越自我。

只有在“忘我”的过程中,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自在,实现真正的“逍遥”。

总的来说,庄子的“逍遥”思想是一种关乎人类内在精神世界的境界,而非一种外在的自由状态。

只有人类追求内在的自由,才能真正地达到“逍遥”的境界,从而让自己更加自在、平静、从容地面对周围的一切。

庄子的“真逍遥”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启示

庄子的“真逍遥”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启示

庄子的“真逍遥”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启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现代大学生的人生启示仍然可以引发深刻的思考。

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中提出了“真逍遥”的概念,主张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与外界的纷扰保持距离,以达到人生的真正目标。

这种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有以下几点启示。

庄子的“真逍遥”思想要求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

现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惑,例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等等。

庄子告诉我们,只有在内心真正自由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应对外界的困扰。

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会独立思考,不被他人的意见和期望左右,追求自己真正感兴趣和擅长的事物,从而找到内在的平静与满足。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与世界的一切纷争保持距离。

现代社会变化快速,信息爆炸,大学生常常陷入竞争和攀比的困境中,追求名利和表面的成功。

庄子主张人应该摒弃功利心态,超越物质欲望,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内在的增长。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这就意味着要摒弃虚荣心和浮躁情绪,专注于内在的修养和提升,追求真正的智慧和品质的完善。

庄子的思想给予大学生专一和专注的人生观。

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中强调内心自由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当人们专注于自己的内心,追求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时,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

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现代社会中,大学生面临诱惑和选择的多样性,常常陷入焦虑和迷茫的状态中。

庄子的思想告诉我们,只有专注于自己的内心,追求真正感兴趣和热爱的事物,才能找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庄子的思想鼓励人们积极追求自由和平静的内心状态。

庄子的“真逍遥”并不是麻木冷漠或逃避现实,而是一种追求内心真实自由状态的积极心态。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在追求内心自由和平静的过程中,他们也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庄子的思想告诉我们,人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成长的过程,只有积极面对内心和外界的挑战,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的逍遥。

庄子的“真逍遥”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启示

庄子的“真逍遥”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启示

庄子的“真逍遥”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启示庄子的思想主张了一种超越世俗束缚的自由境界——真逍遥。

他认为,人生并非追逐权势、财富和名声的过程,而是要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这种自由境界可以给当代大学生带来深刻的人生启示。

庄子的真逍遥思想提醒了现代大学生重要的价值取向。

在当今社会,很多大学生追求的是金钱、权力和地位,他们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在才华出众、成功出人头地。

庄子认为这些追求只会让人们的心灵被世俗束缚,无法真正获得内心的满足。

相反,应当追求心灵的自由,这是一个更加持久和宝贵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们应该重拾内心的纯真和快乐,不受现实条件的限制,追求真实的自我,摆脱物质追求的困扰。

庄子的真逍遥思想教导了当代大学生应对困境的心态。

现代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压力和困扰,他们需要应对各种挑战和不确定性。

在这个时候,庄子的思想给予了他们一种正确的心态。

庄子认为,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多变和不确定的,我们不能控制一切,但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在。

当遇到挫折和困境时,大学生们应该学会释放自己,接受生活的变化,并从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力量。

只有放下,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安宁和快乐。

庄子的真逍遥思想呼吁当代大学生关注内心的成长。

如今,大学生们常常忙于追逐物质的满足和社会的认同,而忽视了内心的成长和修养。

庄子认为,人的内心是一个有无限潜能的世界,它可以超越现实的局限,实现真正的逍遥和自由。

大学生们应该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的世界,培养自己的精神力量。

通过思考、修身养性、探索智慧等方式,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维、情感和人格素养。

庄子的真逍遥思想也提醒当代大学生要关注自然界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与自然世界的联系,将自己与自然对立起来。

庄子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皆有用,每一样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大学生们应该学会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反思自己对自然界的过度侵占和破坏,思考如何与自然界建立起更加和谐的联系。

名家对庄子逍遥的理解

名家对庄子逍遥的理解

名家对庄子逍遥的理解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主要思想是追求自由自在、超脱于尘世之外的逍遥境界。

许多名家对庄子的逍遥理念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位名家的观点。

第一位名家是王弼。

王弼是庄子思想的注释者和发扬者,他认为逍遥境界是庄子思想的核心。

他解释说,逍遥境界是指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摆脱尘世的纷扰和束缚,融入自然的大道中。

在王弼看来,逍遥境界不仅是一种心灵的状态,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和境界。

第二位名家是刘勰。

刘勰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他在《文心雕龙》中对庄子的逍遥思想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刘勰认为逍遥境界是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是一种内心的宁静和自在。

他认为庄子的逍遥思想可以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和体验,通过文字和形象的表达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超越。

第三位名家是朱熹。

朱熹是宋代理学家,他对庄子的逍遥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阐述。

朱熹认为逍遥境界是一种超越人世的理想境界,是一种无欲无求、超然物外的状态。

他认为逍遥境界可以通过修身养性和修养内心来达到,通过悟道和修行来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第四位名家是胡适。

胡适是现代文化人,他对庄子的逍遥思想进行了现代化的解读。

胡适认为逍遥境界是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态,是一种超越世俗和固有观念的境界。

他认为逍遥境界可以通过思考和反思来实现,通过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来达到。

以上是几位名家对庄子逍遥的理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逍遥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掘。

他们的观点丰富了庄子思想的内涵,也为我们理解和应用逍遥思想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庄子的逍遥思想是一种追求心灵自由和宁静的境界,是一种超越尘世和物质的追求。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逍遥思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它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尘世的纷扰和困扰,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庄子观后感逍遥游无为而治

庄子观后感逍遥游无为而治

庄子观后感逍遥游无为而治庄子观后感——逍遥游:无为而治庄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和思想。

在庄子的著作《庄子》中,有着一篇名为《逍遥游》的篇章。

阅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不禁想要思考其中所蕴含的深意。

《逍遥游》表达了庄子关于人生观和治理观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无为而治”。

以下是我对庄子观点的个人体会。

“逍遥游,尽情畅想,人生非诸此,无为而治。

”这是《逍遥游》开篇的一句话。

在庄子看来,人应该像“逍遥游”一样,按照自己的心境和意愿去生活,不必受到外界的干扰和束缚。

逍遥游的境界是一个超越世俗束缚的理想状态,是一种纯粹自由的心灵境界。

庄子在文章中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将逍遥游的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也产生了一种想要逃离尘世的冲动。

在《逍遥游》中,庄子还提到了“无为而治”这一重要观点。

他认为人们应该摒弃功利的观念,秉持“无为而治”的原则。

所谓“无为”,并非指完全不做事,而是指在做事的过程中不勉强不争取,不去追逐功名利禄,不张扬自我。

庄子认为,如果人们能够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就能够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生活的方方面面会迎来自然、轻松和平衡。

庄子以他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探讨了人生和治理的问题。

他的“逍遥游”和“无为而治”的理念对我而言充满启发和借鉴。

在如今繁杂复杂的社会中,人们常常忙忙碌碌,为了名利追求而不知疲倦。

然而,当我们冷静下来思考,也许能够发现庄子的观点才是真正取得内心平静和幸福的途径。

对于个人而言,逍遥游的境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来实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琐事和烦扰,但如果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学会从容面对变故,相信自己的心境也能变得逍遥自在。

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庄子心中的那种“无为而无不为”的自在境界。

从治理的角度来看,“无为而治”也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庄子认为,管理者应该以“无为而治”的态度来对待事务,不偏不倚,随缘应变。

当管理者过于追求权力和控制,往往会导致事物运行的僵化和阻塞。

《庄子内七篇》的“逍遥”思想研究

《庄子内七篇》的“逍遥”思想研究

《庄子内七篇》的“逍遥”思想研究庄子内七篇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所著的一部学术著作,它的思想内容丰富多彩,尤以“逍遥”思想最为著名。

逍遥不单指外在的自由,更是一种内心深处的超然与自在,是一种达到心灵与自然和谐的境界。

本文将分析庄子内七篇中的逍遥思想,并举出五个例子,探讨逍遥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一、庄子内七篇的逍遥思想逍遥思想可以视为庄子哲学的核心,其涵义在于超越了一切限制的自由、安逸、欢愉和自在。

在庄子眼中,逍遥来源于心境的平静和淡泊,人们应当超越一切天然与社会的限制,将生命过得华丽而自如,并且自得其乐。

逍遥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1. 自由。

自由是生命的本质和最终目的,自由的精神和价值与自然和谐共存着。

看似繁琐和束缚的现实生活,实际上是心灵自由的必要条件,通过自由,我们寻求到生命的真实意义,实现自我实现与变革。

2. 淡泊。

淡泊是一种内在的超然,是对物质财富、名誉地位的超越。

庄子认为,淡泊不为而自然,让我们独立于社会、独立于他人的认知外表、内在精神味道、规范、道德规范和价值感性,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做我们想做的事情,发挥我们的天性和潜能,让思想和身体自由地追求自豪和幸福。

3. 品德。

品德是人们个人生命的内在体验和标准,是超越社会传统的生命价值和大众文化的内在反应。

在庄子看来,品德源于自然,它不仅仅只是个人的状态,甚至孕育着人们与自然、他人、社会的联系。

在品德的准则上,庄子不仅仅强调道德义理,更突出了灵魂、心灵与自然相通的标准。

4. 静思。

庄子认为,静思是洞悉心灵、揭示事物根本的方法。

静思是在一定方向内倾注全部体力,使特定的思想、感觉、心境得到了挖掘和让我们获得内心宁静的境界,平静了我们内心繁杂的思想和情感,使我们的灵魂得到了滋润和重生。

5. 自由活动的欢愉。

欢愉在逍遥思想中是一种内在的、顽童的、青春活力的、生命言行的表现。

欢愉不是单纯的身体上的快乐,而是精神上的升华,是胜利、情感、智慧和力量的表达。

《庄子》的“逍遥”之道研究

《庄子》的“逍遥”之道研究

《庄子》的“逍遥”之道研究本文主要探讨庄子所倡导的“逍遥”之道,并从哲学、心理学和生活方式三个方面来分析逍遥之道的内涵和实践方法。

一、哲学上的逍遥庄子《逍遥游》中提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深刻思考。

庄子认为,人生固然有限,但我们的理性思维却是无限的,因此,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无限的外在成就,而在于实现自我境界的内在提升。

庄子主张放弃唯物的追求,而将思考和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一种生活理念,这种理念不仅表示一个人对真理的求索,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他认为,人类与自然万物虽然存在巨大的感性差异,但是人类天生具备理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自我完善跳出自我局限,成为自己的掌控者。

因此,庄子认为,逍遥之道就是通过反省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实现自我提升,跳出浊世俗官化现象,进入真实精神世界,体验真正的逍遥境界。

二、心理学上的逍遥逍遥不仅仅是哲学上的叙述,庄子对逍遥的概念有着广泛的心理学解释。

庄子强调了“大成若缺”的思想,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但我们应该看到自己的缺点,并努力改进,实现自我完善。

庄子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消除烦恼,拥有逍遥的心态,是因为我们具备逆境逆转的心理素质。

只有经历过一些挫折和苦难,才能体验到失败和成功的巨大差距,才能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逍遥之道不是像佛教中的涅槃那样追求阿片般的“空灵”,而是在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仍能坚持自己的追求,不屈不挠地追求自我完善。

三、生活方式上的逍遥逍遥之道在庄子的思想中不仅仅是一种哲学上的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日常行为模式和认知方式。

庄子反对走向功利和物质奢华的追求,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心灵的丰盈和内在的满足。

因此,他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在尽可能地减少局限性环境的影响下,尽情发挥个体的自由和创意。

庄子也主张在自然和谐环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尽可能在自由的空间中享受自己的生命,而不是被人生的重负所压倒。

庄子逍遥哲学探讨

庄子逍遥哲学探讨

庄子逍遥哲学探讨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以“逍遥”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心灵自由的追求。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逍遥哲学,包括其思想核心、逍遥的含义以及对人生的启示。

一、庄子的逍遥思想核心庄子的逍遥思想核心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另一个是心灵自由的追求。

1. 人与自然的和谐:庄子认为,人应该像自然界一样,顺其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们应该追求与自然相融合的状态,摆脱功利与压力的困扰,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2. 心灵自由的追求:庄子提倡人们解放内心,追求“逍遥”的境界。

他认为人们应该超越一切的束缚,包括社会的规范和期望,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宽广。

只有摆脱了功利的追求,人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自在和逍遥。

二、逍遥的含义逍遥在庄子的哲学中有着深刻的内涵,它体现了一种超越世俗尘嚣的境界,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1. 心境自由:逍遥意味着摆脱烦恼和困扰,心境宁静自在。

人们应该以宽广的心胸对待一切变故,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苦难时也能泰然处之,坦然接受。

2. 自然追求:逍遥也意味着追求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们应该顺应天道,放眼大千世界,超越生活的琐碎和困扰,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3. 自我的超越:逍遥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它也涵盖了对于自我的超越。

人们应该超越自我利益的追求,关注他人,去感悟他人的痛苦与乐趣,以一颗平等和关怀的心对待他人。

三、庄子逍遥哲学对人生的启示庄子逍遥哲学对人生有着深远的启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1. 返璞归真:庄子的逍遥哲学呼吁人们回归真实的本性,摆脱社会的束缚和压力,返璞归真。

只有返璞归真,回归到最本真的自己,才能获得内心的真正满足和和谐。

2. 心灵自由:逍遥哲学教导人们追求心灵的自由,超越功利,超越物欲的追求。

只有内心自由,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快乐与逍遥。

3. 平和宽容:庄子逍遥哲学强调了平和的态度和对他人的关怀。

庄子中的哲学思想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哲学思想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哲学思想原文与解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著作《庄子》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本文将围绕庄子的哲学思想进行深入的原文解析。

一、自由无为的思想庄子的自由无为思想是他的核心理念之一。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自由,不受外界的束缚与压力。

在《庄子·逍遥游》中,他写道:“逍遥游在无穷者,标属衣与严刑旃。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自由无为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自由无为,人们可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庄子进一步阐释了自由无为的意义,在《庄子·养生主》中写道:“物盛则衰,衰极则复。

”他认为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要顺应这个规律,不强求和干涉。

只有顺其自然,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才能真正实现自由无为的境界。

二、虚幻与真实的关系庄子对虚幻与真实的关系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在《庄子·大宗师》中,他写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通过庖丁解牛的形象,庄子告诉我们现象与本质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

庄子认为,事物的真实性并非表面所见,而是对事物本质的深入理解。

他在《庄子·外篇·逍遥游》中写道:“逍遥者,行于天下也。

”他认为真实是一种超越具体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只有通过追求内心的宁静,才能窥见事物的本质和真实。

三、万物一体的观念庄子强调了万物一体的观念。

他认为宇宙万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庄子·齐物论》中,他写道:“物各以其类聚,物各以其养生。

”他认为事物有各自的属性和特点,但是它们又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庄子进一步解释了万物一体的意义,在《庄子·德充符》中写道:“故形而上者谓之道。

”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也是万物存在的本质。

人们应该通过追求道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真正的自由。

四、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庄子的政治思想中,强调了无为而治的重要性。

在《庄子·天运》中,他写道:“尽其天年而不敢不治,所以道也。

庄子的“真逍遥”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启示

庄子的“真逍遥”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启示

庄子的“真逍遥”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启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真逍遥”的概念,也就是在生活中能够自由自在地舒适地生活。

他的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也有很重要的启示。

首先,庄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意味着我们不应该过于执着于取得成功和荣誉,而应该顺其自然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我们常常会被社会和自己的期望所束缚,认为自己必须通过各种方式追求成功并尽可能避免失败。

但是,庄子的思想告诉我们,在选择生活方式和追求目标时要有所选择,而不是力图一味地追求成功,而不顾及后果。

更重要的是,庄子让我们认识到了无论成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的舒适和顺畅。

其次,庄子的思想强调了我们应该适应自然,以自然之道为师。

那就是说,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事情都可以随着它的自然地进展发展,而不应该试图改变这一事实。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去适应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的文化背景,而不是强迫自己使用不适应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大学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其它人的期望推动,而不是追求真正的自我,庄子的思想告诉我们应该留意自己的内心,追求自我愿望,而非凭借别人的价值标准来评价自己。

最后,庄子强调了生活中应该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而不是追求物质财富。

创造人的基本需要是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不是为物质世界苦心劳累,因此庄子的思想特别适合现代的大学生。

庄子谈到了自然和谐的概念和自由放松的感觉,这也是人类追求的愿望,而不是追求物质的财富所带来的虚荣和无限欲望。

总之,庄子的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非常有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

他提醒我们要舒适自在,要适应环境,要注重心灵的满足,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度过快乐的人生。

诸子百家之庄子的逍遥哲学

诸子百家之庄子的逍遥哲学

⼀、清贫的智者1.悠然的歌者在我们的印象中,庄⼦就像是⼀个永远流浪在社会边缘的歌⼿。

他聪明睿智,才华横溢,却⼜⾐衫褴褛,⾐⾷⽆着。

他盘着腿坐在家门⼝的门槛上,他拉着车奔⾛在乡间的驿路上,他滔滔雄辩于哲⼈和诸侯之间。

庄⼦的⽣活是极度贫困的,但他穷得很有⾻⽓。

⼀次,他穿着带补丁的⾐服,拖着⼀双草鞋去见魏王,魏王说:“何先⽣之惫邪?”这个“惫”,也就是疲惫中带着点⼉狼狈的意思。

但庄⼦纠正说:“我是贫穷,但并不疲惫。

”贫穷是物质层⾯上的概念,庄⼦必须承认;但在精神上,他是活泼⽽⼜富⾜的,所以他并不疲惫。

庄⼦穷得⽆⽶下锅,到监河侯那⾥借粮⾷。

监河侯说:“好的,等我发了⼯资,借给你三百⾦。

”庄⼦⾮常⽣⽓,但他并没有直接指斥。

庄⼦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我来的路上,看到⼀只被困在车辙⾥的鲋鱼,向我哀告。

我说好的,你等着吧,我去游说吴、越的国王,让他们把江⽔引过来迎接你。

鲋鱼⽣⽓地说,我困在这⾥,你弄很少的⽔就可以救活我,可你却说那不着边际的话。

等你弄来江⽔的时候,到⼲鱼铺去找我的⼫体吧!”这则寓⾔昭⽰了⼈的⼀个最基本的⽣存困境,那就是怎样在⾃我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获得⼀种平衡?为了⾃由和洒脱,庄⼦放弃了利禄;但为了⾃⼰和家⼈最基本的⽣存需要,他还是得出去告借。

物质与精神之间的接缝⾮常狭窄,在穿过它的时候,庄⼦也能那么⽆慨于⼼吗?我们不知道他是否有情绪上的动荡,但我们可以看到庄⼦的⾏为信条⼀直是坚定的。

庄⼦在濮⽔边钓鱼,楚王派⼈⽤⾼官厚禄来聘请庄⼦,却被庄⼦拒绝了。

庄⼦说:“我听说你们楚国有神龟,死了三千年了,壳⼦被楚王供奉在庙堂,从这个龟的⾓度来想,他是愿意这样死了被尊奉,还是愿意⼀直在⽔中快活地摇头摆尾?”使者当然肯定后者。

庄⼦说:“我也不想做名利的牺牲品啊,我宁肯做⼀个快活的穷汉!”庄⼦对⽣死并不执著。

庄⼦的⽼婆死了,惠⼦到他家⾥去吊唁,发现庄⼦正在那⾥敲着⽡盆唱歌呢。

惠⼦说:“你和⼈家⽣活了这么多年,现在⼈家死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还在那⾥唱歌,不也太过分了吗?”庄⼦说:“妻⼦刚去世的时候,我怎么能⽆动于衷呢?可是后来我就想通了。

庄子“逍遥”之我见

庄子“逍遥”之我见

庄子“逍遥”之我见《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本经典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概念之一就是“逍遥”。

逍遥不仅是庄子思想中的核心,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那么,什么是“逍遥”? 逍遥是指有意无意地超越世俗人事的束缚,达到一种超然的自由境界,内心的快乐和安宁不受外界的干扰,一种真正的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状态。

这种状态不受事物的限制和约束,是精神上的升华和境界上的提升。

对于庄子来说,“逍遥”是他哲学观念的核心,是他对现实世界和哲学理论和哲学实践的总结和纵览,是他人类思想智慧的凝练和结晶。

庄子认为,人的自由状况与环境和他的生存、发展等条件之间的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人类应该以一种自由的状态,生活在一个安达的社会中。

对于庄子来说,“逍遥”不是一种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意义不在于去追求物质上的成功和物质上的享受,而是在于追求精神上的成长和自由,即追求人性本质的实现。

对于庄子而言,人类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在于追求真理和智慧,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升华,这种升华不受任何物质财富的限制和约束。

在庄子看来,人类应该避免陷入繁琐的琐事和纷争之中,以一种逍遥自在的状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他认为,只有达到一种凌波微步、逍遥自在的状态,才能真正的体味自由的意义,活出这种自由的精神。

在庄子看来,“逍遥”不是一种简单的遁入山林、出走社会的状态,而是一种面对现实的智慧和勇气,是一种对现实自由的选择和思考,以及对个人境界的升华和提升。

总之,“逍遥”是一个跨越时空的哲学概念,是见证了中国智慧和哲学智慧的最好代表,它不仅是“庄子”哲学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国哲学智慧的重要承载体,它传承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生命意义。

庄子的逍遥管理哲学

庄子的逍遥管理哲学

引言庄子一直是有争议的人物,但他同时是将人的本性力量运用得淋漓尽致的大家,能将消极化为积极的力量。

哲学也是一直被认为是“无用”的。

然而哲学好比是酵母,需要找到适合它发酵的面粉,才能够发挥其功用,庄子的哲学也是如此。

当近代西方的管理思想家在大谈赋权管理的时候,其实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庄子早就以至人的姿势逍遥地阐释了赋权管理的真谛以及如何在真正意义上有效地实现赋权。

本文拟提炼庄子《逍遥游》得管理思想精髓,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管理思想:从人本的角度看人,从人的自我实现的本质需要有效管理人的情绪资本,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赋权管理。

一、庄子的一卮水引出“逍遥管理”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庄子就是那个在妻子死了之后坐在地上“鼓盆而歌”的老头,这似乎有点不大近人情,不通世理,但却是洒脱超然的。

诚如钱穆所说:“庄周的心情,初看像悲观,其实是乐观的。

初看像淡漠,其实是恳切的。

初看像荒唐,其实是平实的。

初看像恣纵,其实是单纯的。

他只有这些话,像一只卮水里流水般,汩汩地尽日流。

只为这卮子里的水盛得满,尽日汩汩地流也流不完。

”[1](P11)然而,庄周的那一卮水,“几千年人喝着,太淡了,又像太冽了,总解不了渴。

”[1](P11)庄子的那一卮水里蕴藏着人世间的大智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以管理学的视觉来看《庄子》:则其《逍遥游》就是管理大千世界的一枝独秀的奇葩,而从哲学的视觉来看管理思想,更鞭辟入里,如庖丁解牛,脉络清晰。

庄子的本性是“逍遥”的,而“卮言”是“逍遥”的诠释、著述风格。

“卮言”就是酒话,“曼衍”就是泛无边际的,“以卮言曼衍之”,就是纵口而谈,纵意而谈。

[2](P232)那么权且以庄子的一卮水里——《逍遥游》——掘取精华,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如何有效地实现赋权管理,即逍遥管理。

从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来看,随着企业管理层级日益扁平化,授权管理被推上管理日程。

然而授权的出现并不能够真正有效地解决管理层级扁平化与员工的积极参与问题。

庄子逍遥的辩证评价

庄子逍遥的辩证评价

庄子逍遥的辩证评价引言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以逍遥游为核心,通过对人生、自由、道德等问题的思考,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辩证哲学观。

本文将对庄子的逍遥思想进行辩证评价,探究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逍遥的内涵逍遥,字面意思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在庄子的哲学中,逍遥是一种处世观和生活态度,强调人应该摆脱烦恼和困扰,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逍遥的辩证意义庄子的逍遥思想具有深刻的辩证意义,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庄子认为,逍遥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人的感受和情绪上,而应该与客观世界相结合。

他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界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当人们能够适应周围的环境、顺应物事的自然规律时,他们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2. 自由与责任的辩证统一庄子并不是主张放任自流,任何都不去做。

他认为,逍遥需要基于一种自由意志的选择,而这种自由意志是在对自身内心的探索和认识之后才能得出的。

同时,庄子也提醒人们,自由的个体需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因为追求逍遥而忽视对他人和社会的关爱和贡献。

3. 存在与虚无的辩证统一庄子的逍遥思想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概念——虚无。

他认为,人们应该摒弃对名利、成就的过渡追求,而是放松身心,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这种虚无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而是一种对人生和价值的重新思考。

通过对存在和虚无的辨证关系的思考和领悟,人们才能解脱于繁杂的人生压力和束缚,获得真正的逍遥自在。

庄子逍遥思想的时代价值庄子的逍遥思想虽然产生于古代,但其内涵和精神仍然具有现实的时代价值:1. 缓解压力,追求内心的宁静在当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庄子的逍遥思想提醒人们,适度放松身心,关注内心的感受和真正的需求,可以更好地应对压力,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2. 实现自我与世界的和谐庄子的逍遥思想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在当代环境问题愈发突出的情况下,透过庄子的思想,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意识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自我与世界的和谐。

庄子逍遥哲学的六个主要思想

庄子逍遥哲学的六个主要思想

庄子逍遥哲学的六个主要思想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思想最为深刻、语言最为鲜明的哲学家,他是道家哲学的第二号人物,他的思想,和老子一起,被称之为老庄思想。

老庄思想,是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文化中的一个有益的补充。

我们可以说,几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端坐着三个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老子,一个是释迦牟尼。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主张积极入世,用一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去投身社会,通过积极努力和奉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而老子为代表的老庄的道家哲学,这主张人要清心寡欲清静无为,用一种游离于世界之外的无为思想,来实现个人的精神的逍遥。

以释迦牟尼为代表的佛家这主张一切都是虚空,一切都是幻象,人要慈悲为怀,放下一切的执着,实现涅槃。

庄子是影响中国文化、影响中国人思想和价值观最为深刻的人之一,也是我国古代的散文写得最好的人之一。

后来的李白、苏东坡等大家,都十分佩服庄子的散文。

庄子散文的特点就是天马行空而雄奇瑰丽的想象,大部分使用独特怪诞的寓言。

可以说,读不懂庄子的寓言,就无法真正了解庄子思想的精髓。

在众多寓言的背后,其实蕴含着庄子思想的干货。

作为道家哲学的集大成者,庄子的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庄子的无神论和天道观。

在人类的婴儿期,人们认为,天也就是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是神创造的,天就是上帝或者说是帝。

而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否定了这种理论。

老子说天是道的产物。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个思想,并把天的概念抽象化了。

庄子在《大宗师》中说,“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道”是真实而又确凿可信的,然而它又是无为和无形体的;“道”可以感知却不可以口授,可以领悟却不可以面见;“道”自身就是本、就是根,还未出现天地的远古时代“道”就已经存在;它引出鬼帝,产生天地;它在太极之上却并不算高,它在六极之下不算深,它先于天地存在还不算久,它长于上古还不算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庄子一直是有争议的人物,但他同时是将人的本性力量运用得淋漓尽致的大家,能将消极化为积极的力量。

哲学也是一直被认为是“无用”的。

然而哲学好比是酵母,需要找到适合它发酵的面粉,才能够发挥其功用,庄子的哲学也是如此。

当近代西方的管理思想家在大谈赋权管理的时候,其实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庄子早就以至人的姿势逍遥地阐释了赋权管理的真谛以及如何在真正意义上有效地实现赋权。

本文拟提炼庄子《逍遥游》得管理思想精髓,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管理思想:从人本的角度看人,从人的自我实现的本质需要有效管理人的情绪资本,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赋权管理。

一、庄子的一卮水引出“逍遥管理”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庄子就是那个在妻子死了之后坐在地上“鼓盆而歌”的老头,这似乎有点不大近人情,不通世理,但却是洒脱超然的。

诚如钱穆所说:“庄周的心情,初看像悲观,其实是乐观的。

初看像淡漠,其实是恳切的。

初看像荒唐,其实是平实的。

初看像恣纵,其实是单纯的。

他只有这些话,像一只卮水里流水般,汩汩地尽日流。

只为这卮子里的水盛得满,尽日汩汩地流也流不完。

”[1](P11)然而,庄周的那一卮水,“几千年人喝着,太淡了,又像太冽了,总解不了渴。

”[1](P11)庄子的那一卮水里蕴藏着人世间的大智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以管理学的视觉来看《庄子》:则其《逍遥游》就是管理大千世界的一枝独秀的奇葩,而从哲学的视觉来看管理思想,更鞭辟入里,如庖丁解牛,脉络清晰。

庄子的本性是“逍遥”的,而“卮言”是“逍遥”的诠释、著述风格。

“卮言”就是酒话,“曼衍”就是泛无边际的,“以卮言曼衍之”,就是纵口而谈,纵意而谈。

[2](P232)那么权且以庄子的一卮水里——《逍遥游》——掘取精华,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如何有效地实现赋权管理,即逍遥管理。

从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来看,随着企业管理层级日益扁平化,授权管理被推上管理日程。

然而授权的出现并不能够真正有效地解决管理层级扁平化与员工的积极参与问题。

因此西方的管理大师们提出“赋权管理”,希望通过更人性的授权,让员工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动性,更有效地完成工作。

然而,西方管理大师们“赋权管理”思想的提出是基于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这一根本目标,是从经济学上考察人的。

因此,我认为,它并不能够真正认识人的本质以及人的自我实现需要,也就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赋权管理”。

庄子深刻地洞察了人的本质以及人的自我实现需要。

我认为,这是真正实现“赋权管理”的关键。

逍遥管理思想就是一种从人的本质出发深刻洞察和了解人的本真需要,从而成就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管理思想,它尊重人才,给予人与生俱来的劣势和弱点以积极的肯定,并不以世俗的眼光否认“消极”,而是将“消极”视为一种积极的力量,让人的劣势在适当的情境中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庄子逍遥管理哲学的旨归在于认识人的本质需求,通过有效的赋权管理而真正地实现人的价值,从而最终实现企业和组织的价值。

二、返璞归真话逍遥管理“人”之真义“人是什么,比人有什么更为重要。

”——斯宾诺莎在当今高度物质文明的时代,人们穿梭于钢筋水泥的城市物欲横流里,几乎迷失了真性情和自我。

人们工作的目的原本是为了更快乐、更好地生活,可人们却反过来被他们的工作所异化、所困扰,成为工作的机器,并不快乐。

而从庄子的那一卮水里引出的逍遥管理哲学,还原人的本真状态——消极的抑或积极的,返璞归真人之本义。

1. 现代企业管理中“三个和尚”的悲剧“哲学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而人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实现问题。

”[3](P28)管理的实质是关于人的管理,它的使命是使人们作为一个团体协同作战,有效地发挥他们的优势并且避免弱势集中。

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不是科技,不是企业的财务,不是它的现金流,也不是它的规模,而是人,因为其他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人来运作,即使在科技如此发展的今天也不例外。

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拥有优秀的人才和成功的团队。

就像范里安在阐释其经济学原理的时候,构建了只有鲁滨逊和星期五的两人企业模型[4](P636),我姑且在逍遥管理中假设这个企业模型只有三个人——三个和尚——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悲剧?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方面,和尚本身的问题——假设碰到的正好是三个体弱多病的和尚;第二方面,假定三个和尚都是身强力壮、有劳动能力的人,那么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可能是和尚们闹情绪。

作为第一种,出现这样的结果是无可指责的;然而作为第二种,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这种现象,在知识经济时代尤为凸显,情绪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竞争力日益被管理界人士重视:真正认识情绪作为资本的力量,从而很好地引导企业的管理。

然而进一步深层分析:和尚们为什么闹情绪?其实,闹情绪仅仅是外在的表现,而本质上是员工对企业缺乏广泛的认同。

缺乏有效的情绪管理固然是问题的一方面,但更深层次的是企业用人机制和企业文化上的问题,企业的用人机制是企业文化的产物或者反映。

因此,归根结蒂,企业文化是整个问题的瓶颈。

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是有共同愿景、持续不断的学习型组织。

企业的共同愿景也就是员工和企业共同需要实现的目标,即所谓“上下同欲者胜”的最高境界。

如何打造这样的企业文化,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对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根本性认识。

一个企业惟有“上下同欲”才能够真正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否则,一个企业就不能够长寿,只能够演绎“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悲剧。

2. 西方赋权管理中“不完全”的人随着企业管理层级结构的扁平化,管理者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授权成为企业发展的必需。

在20世纪80年代甚至更早以前,授权就被认为是成功管理和领导的要素之一。

授权管理是管理者将部分工作授权给下属去做,实际上并不是真正赋予下属全部权利,他们仍然是重大事件的决策者,他们只是将相对不重要的事情交给下属去做。

然而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日益扁平化、管理幅度的加大,管理者需要越来越多地授权,赋权管理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对于授权,“赋权管理”是消除了对下属的约束,使他们能够独立将自己的工作完成得更有成效。

哈佛大学的奎因·米勒认为:“赋权是描述一种管理风格,其含义非常接近于授权,但如果要进行严格的定义,赋权是指下属获得决策和行动的权利,它意味着被赋权的人有很大程度的自主权和独立性。

通过对其他人赋权,一位领导并不会因此而减少权力,反而会增加权力,特别是当整个组织发挥更大效力时。

” [5](P87)就像米勒说的那样,“赋权管理要求管理者信任下属能完成工作,并且能在没有自己的干预下取得成就。

” [5](P87)赋权管理实际上做起来比说起来要难得多。

我认为,成功的管理者需要三方面的前提条件:第一,作为赋权的管理者是位高人,在能力上和心理素质上高人一筹,能够统观全局;第二,作为被赋权的人,必须具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即被赋权者有极强的专业素养和技能;第三,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文化和企业氛围。

而企业文化是人的作用的产物。

在一定程度上,企业性格就是由组织性格决定的,而组织是由有一定教育背景和思想观念的人组成的。

西方关于企业管理的观点,即使是人性化管理,也是基于经济学的考虑。

作为企业来说,无非是要实现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用经济学家厉以宁的话说:一个企业总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产量最大化或者成本最小化,即在给定约束的条件下,这三个方面都要努力追求。

但是企业的努力不一定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而作为个人来说,也无非是追求机会成本最小化,收益或者受益最大化。

然而,在现实中,很少有个人和企业同时实现双赢的,这种精明的运算似乎被繁杂的现象掩盖了,人的情绪由于种种原因似乎也丧失了真正表达的空间。

雇员可能并不赞成老总的决策,可能并不满意老板的独裁作风等等,但为了不被炒鱿鱼而不得不表示赞成。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工作情绪肯定会受到打击,跳槽现象因而时有发生。

所以赋权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人的有效管理。

而关键是认识人的本质,了解人是什么,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情绪资本,使个人目标以及个人的自我实现与组织和企业的目标统一起来。

在西方的赋权管理中,当事者虽然认识到人的重要作用,但却未能从人的本质、人的本真需要、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出发真正地认识人。

因而,在某种程度上,西方赋权管理中的人是“不完全的人”。

3. 庄子逍遥管理哲学中的人在许多人看来,庄子似乎庄子是消极怠世。

然而,在我看来,庄子是深谙管理之道的大家。

庄子的逍遥并非弃世状态,而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

我认为,庄子的“逍遥”至少有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逍遥乃自然而然、随自在自然。

在这种状态中,人是作为有自由意志的生命体存在;第二,追求本真存在。

在庄子哲学中,人由于返璞归真而显示出婴儿状态,这可以说是具有自然性的人;第三,内在超越。

这点是庄子《逍遥游》的内核,也是庄子哲学鲲鹏意象的真髓。

庄子哲学充满了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以雄奇的笔调、诙谐的语句诠释人生的真谛,“从人生存在的事实出发,反省考察人类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克服人生的盲目性与沉沦,揭示人生能够达到的理想境界,是老庄哲学的根本追求。

”[3](P3)庄子认为,人“对世界的困惑惊诧与追问理解无不是在自我存在条件下,叩问世界是什么以及人是什么,这些都是意义问题的具体表现。

人类是通过理性的或者感性的方式,对自我存在、存在的价值、地位等关系自己生死存亡的终极性问题做出回答。

人类任何活动形式的背后总是隐藏着精神性的观念、欲望与追寻的动机,主体自我的存在始终决定着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不存在纯粹客观无意识的行为方式。

” [3](P3)关系人类存在的一切现象与事实,都是“以我观物”,即人类以自己的眼光,“以主体自我的存在为中心,认识观察与我们并存的世界,力图解释自然与自我之间的内在关系,为自我局限的克服与解放提供合理的方案。

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知性的明确指导下进行的行为,是头脑中早已筹措、预谋已久的蓝图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

”[3](P3-4)自我实现就是摆脱一切外在的负担,使所有活动变为自我生命存在的部分的过程,而人生的意义,根本归宿在于实现自我。

于庄子而言,就是构造他的“至人”的理想人格,“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在庄子看来,即使能够“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还算不上是“至人”,符合庄子“至人”条件的是能够“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子一类的人。

庄子的理想人格是“至人”,亦是“真人”。

一如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仁者”、求“善”,庄子的道家理想人格是“至人”,讲求一个“真”。

我认为庄子“至人”的特点可以用“逍遥”来概括:追求率真随性的本真状态,追求内在超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实现了自我的人才是“真人”。

庄子对“真人”的界定和阐释是有着丰富内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