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课程PPT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14章超敏反应课件
(3)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抗膜性肾小球肾炎(肾毒性)——
(5)甲状腺功能亢进 又称Graves病。 是一种特殊的II型超敏反应,即抗体刺激型超敏反应。 由抗甲状腺刺激素(TSH)受体的自身抗体引起的疾病。
(5)甲状腺功能亢进 又称Graves病。
第14章-超敏反应课件
第14章-超敏反应课件
常见的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一)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Arthus反应 马血清 家兔 2.人类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胰岛素 糖尿病人 局部出现红肿。 (2)过敏性肺炎
皮下多次注射
局部多次注射
靶细胞:正常组织细胞、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和 被抗原或抗原表位
第14章-超敏反应课件
第14章-超敏反应课件
临床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输血反应 多发生于ABO血型不符的输血 (IgM)。(2)新生儿溶血症 可因母子间ABO、Rh等血型不符引起。 Rh阴性血型的人并不多,比较多的白人占15%比例,亚洲人约仅0.3% 血型为Rh-的母亲妊娠, 胎儿血型为Rh+时, Rh抗体为IgG类,效价≥1∶32时提示病情严重。 ABO不合的孕妇抗A或抗B抗体效价≥1∶64时才有意义,≥1∶512时提示病情较重,应住院治疗。
Ⅲ 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பைடு நூலகம்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Ⅲ 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1、概念2、参与成分:中等大小的IC 3、IC沉积条件4、发生过程5、临床常见疾病
1、概念
抗原 内在抗原 变性IgG,核抗原 外来抗原 微生物、寄生虫感染 生物制剂(如抗毒素血清)、药物等
抗原
第14章-超敏反应课件
第14章-超敏反应课件
超敏反应课程PPT
发病机制
Ⅰ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
由IgE介导,引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脱颗粒,释放组胺等活性介质,导致血管 通透性增加、支气管痉挛等。
由IgG或IgM介导,引起细胞表面IgG或 IgM的Fc段与靶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触 发细胞溶解或吞噬作用。
Ⅲ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
由免疫复合物引起,当循环中的免疫复合 物在局部大量沉积时,可引发补体活化、 中性粒细胞浸润和血管损伤。
常见疾病
过敏性休克
由于对药物、昆虫毒液、食物等 过敏原产生强烈反应,导致血压 骤降、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等
症状。
过敏性鼻炎
由于吸入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引 起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等症状。
荨麻疹
由于食物、药物或感染等因素引发 过敏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红色风团、 瘙痒等症状。
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通过皮肤试验、血液检测等方法 检测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水平; 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 判断。
Ⅳ型超敏反应
常见于接触性皮炎、药物过敏 等,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
疼痛等症状。
02
Ⅰ型超敏反应
定义与特点
定义
Ⅰ型超敏反应,也称为速发型超敏反 应,是由IgE介导的一种异常强烈的免 疫反应。
特点
发生迅速,通常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 钟至数小时内出现症状;反应强度剧 烈,可能导致严重的生理障碍甚至死 亡;常见于过敏体质个体。
肿瘤性疾病
某些肿瘤细胞可引发Ⅳ型 超敏反应,导致肿瘤组织 坏死和炎症。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 性关节炎等,由于自身免 疫反应引发Ⅳ型超敏反应 ,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
诊断与治疗
诊断
通过病理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和分子生 物学检查等方法诊断Ⅳ型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PPT课件
精选课件ppt
13
2.发敏阶段
多价变应原与致敏靶细胞表面两个或两个以上IgE结合 膜表面FcεRⅠ交联聚集,传递活化信号 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 预存介质:组胺、激肽原酶、胰蛋白酶、肝素等
➢ 新生介质:白三烯(LT)、前列腺素D2 (PGD2)、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 细胞因子:TNF-、IL-1、IL-6和IL-4
精选课件ppt
6
一、主要参与成分
变应原(allergens)
变应素(allergins)—— IgE FcεR 效应细胞
精选课件ppt
7
昆虫
能够诱导变态反应的抗 原性物质。
吸入性变应原
花粉 尘螨或其排泄物 真菌或其孢子 动物皮屑或羽毛
药物
青霉素 磺胺 普鲁卡因 有机碘化物
精选课件ppt
食入性变应原
信号转导
FcεR
FcεRП (CD23)
• 表达:B细胞、 活化的T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 等
•低亲和力受体
•功能:(1)膜 CD23结合IgE/ IgE免疫复合物, 降低B的IgE合 成(2)sCD23 与B细胞的 CD21结合可促 进IgE合成。
效应细胞
1.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表达高亲和力FcεRⅠ 胞浆内含大量嗜碱性颗粒(含组胺等) 与急性期反应有关 2.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M细胞 参与慢性期炎症反应
Urticaria(hives) (荨麻疹)
精选课件ppt
25
Many organ are be affected by “allergy”
The skin
Eczema(湿疹)
精选课件ppt
26
超敏反应PPT课件
――抗体刺激型超敏反应
.
29
半乳糖 岩藻糖
脂质或蛋白质
N-乙酰半乳糖胺
输血反应
基因型
表现型
红细胞上抗原
血清中抗体
.
30
新生儿溶
血症
.
31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Type III (Immune Complexmediated) Hypersensitivity
.
32
Ⅲ型超敏反应
➢ 免疫复合物不能被及时清除而沉渍,导致嗜 中性粒细胞的聚集,从而引起血管及周围发生炎 症, 所以也称为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或血管炎 型超敏反应。
.
13
2、Ⅰ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 ⑵发敏阶段 多价变应原与致敏靶细胞表面两个或两个以上 IgE结合 膜表面FcεRⅠ交联聚集,传递活化信号 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预存介质:组胺、蛋白酶、肝素等 新生介质:白三烯、前列腺素D2 、血小 板活化因子 作用于相应靶器官,表现临床症状
.
14
.
➢ 抗体:IgG、IgM ➢ 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 ➢ 补体
.
25
2、 Ⅱ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 IgG、IgM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借助补体、 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裂解靶细胞 激活补体,溶解靶细胞 调理作用 ADCC作用
.
26
2、 Ⅱ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 导的细胞毒作用 (ADCC)
抗体介导的补体依 赖的细胞毒作用 (Ab-CDC)
.
27
吞噬作用
.
28
3、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 输血反应(ABO抗原、Rh抗原、HLA) ➢ 新生儿溶血症(Rh抗原、ABO抗原)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抗红细胞抗体) ➢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药物结合于血细胞) ➢ 肺-肾综合症(Ⅳ型胶原) ➢ 甲状腺功能亢进(TSHR)
.
29
半乳糖 岩藻糖
脂质或蛋白质
N-乙酰半乳糖胺
输血反应
基因型
表现型
红细胞上抗原
血清中抗体
.
30
新生儿溶
血症
.
31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Type III (Immune Complexmediated) Hypersensitivity
.
32
Ⅲ型超敏反应
➢ 免疫复合物不能被及时清除而沉渍,导致嗜 中性粒细胞的聚集,从而引起血管及周围发生炎 症, 所以也称为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或血管炎 型超敏反应。
.
13
2、Ⅰ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 ⑵发敏阶段 多价变应原与致敏靶细胞表面两个或两个以上 IgE结合 膜表面FcεRⅠ交联聚集,传递活化信号 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预存介质:组胺、蛋白酶、肝素等 新生介质:白三烯、前列腺素D2 、血小 板活化因子 作用于相应靶器官,表现临床症状
.
14
.
➢ 抗体:IgG、IgM ➢ 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 ➢ 补体
.
25
2、 Ⅱ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 IgG、IgM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借助补体、 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裂解靶细胞 激活补体,溶解靶细胞 调理作用 ADCC作用
.
26
2、 Ⅱ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 导的细胞毒作用 (ADCC)
抗体介导的补体依 赖的细胞毒作用 (Ab-CDC)
.
27
吞噬作用
.
28
3、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 输血反应(ABO抗原、Rh抗原、HLA) ➢ 新生儿溶血症(Rh抗原、ABO抗原)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抗红细胞抗体) ➢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药物结合于血细胞) ➢ 肺-肾综合症(Ⅳ型胶原) ➢ 甲状腺功能亢进(TSHR)
超敏反应ppt课件
Hypersensitivity-1
.
21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 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 的细胞毒作用(ADCC)和抗 体介导的补体依赖的细胞毒 作用(Ab-CDC)而引起的对组 织和细胞的损伤,所以也称 为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
细胞毒 细胞
22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 特点: IgG、IgM类抗体 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 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 引起靶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
• 血管活性胺类物质 ----血管内皮间隙增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易
于IC沉积嵌入
• 局部解剖和血液动力学因素 ---- IC易于沉积于静脉压较高的毛细血管迂回处,
如肾小球基底膜和关节滑膜
.
37
2、 Ⅲ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 组织损伤
• 补体的作用 ----产生过敏毒素,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 系统性红斑狼疮(DNA、RNA等―抗核抗体) – 类风湿性关节炎(变性IgG-抗IgG抗体)
.
39
Type III hypersensitivity mechanism
内皮细胞层 血小板
嗜碱性 粒细胞
血管活 性胺
沉积 血小板集合 微血栓形成
.
嗜中性 粒细胞
趋 化 性
40
.
41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Type IV (Cell-Mediated)
.
49
.
51
3、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 传染性超敏反应 ➢ 接触性皮炎(如油漆、染料、农药) ➢ 移植排斥反应
.
52
Type IV hypersensitivity the three forms
.
.
21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 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 的细胞毒作用(ADCC)和抗 体介导的补体依赖的细胞毒 作用(Ab-CDC)而引起的对组 织和细胞的损伤,所以也称 为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
细胞毒 细胞
22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 特点: IgG、IgM类抗体 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 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 引起靶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
• 血管活性胺类物质 ----血管内皮间隙增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易
于IC沉积嵌入
• 局部解剖和血液动力学因素 ---- IC易于沉积于静脉压较高的毛细血管迂回处,
如肾小球基底膜和关节滑膜
.
37
2、 Ⅲ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 组织损伤
• 补体的作用 ----产生过敏毒素,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 系统性红斑狼疮(DNA、RNA等―抗核抗体) – 类风湿性关节炎(变性IgG-抗IgG抗体)
.
39
Type III hypersensitivity mechanism
内皮细胞层 血小板
嗜碱性 粒细胞
血管活 性胺
沉积 血小板集合 微血栓形成
.
嗜中性 粒细胞
趋 化 性
40
.
41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Type IV (Cell-Mediated)
.
49
.
51
3、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 传染性超敏反应 ➢ 接触性皮炎(如油漆、染料、农药) ➢ 移植排斥反应
.
52
Type IV hypersensitivity the three forms
.
超敏反应ppt课件
Skin test for allergy
脱敏、减敏治疗
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
小剂量、短间隔、多次注射。 小剂量变应原与少量致敏靶细胞作用后,只释放少 量的生物活性介质,不足以引起明显临床症状。
特异性变应原减敏疗法:
小剂量、长间隔、多次注射。 诱导IgG类循环抗体的产生,降低IgE类的产生; 并能阻止IgE与变应原在细胞表面结合,进而阻止 肥大细胞脱颗粒。 这种IgG抗体称为封闭抗体或阻断抗体。
免疫新疗法
使用IL-12,可使Th2型免疫应答向Th1型转换, 下调IgE的产生 应用人源化IgE单抗 重组可溶性IL-4R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 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 细胞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 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又称细胞 毒型超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
1、主要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组织 2、被一些细胞因子作用后可表达高亲和性FcεRⅠ 3、激活后可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一类介质是具有毒性作用的颗粒蛋白及酶类物质, 可杀伤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 一类介质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脂类 介质类似(LT、PAF)。
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俗称变态反应(allergy)
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 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 应性免疫应答。 其实质上是异常或病理性的免疫应答。
超敏反应分型(1963年Gell和Coombs)
二、临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一)同种异型抗原引起疾病 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症 (二)自身组织细胞成分改变或被修饰引起疾病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三)共同抗原引起疾病 肺出血-肾炎综合症、肾小球肾炎 (四)甲状腺功能亢进
超敏反应课程讲解优质PPT课件
阿司匹林
肾上 腺素、 钙剂、 Vc
(三)药物治疗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的药物
(1)色苷酸二钠 --- 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脱颗粒 (2)肾上腺素、氨茶碱 --- 提高细胞内cAMP的浓度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
(1)组胺拮抗剂 --- 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 (2)缓激肽拮抗剂 --- 水杨酸 (3)多根皮苷酊磷酸盐 --- 白三烯拮抗剂
过敏性哮喘
过敏性胃肠炎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荨麻疹及湿疹
荨麻疹
四、I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一)查找变应原,避免再接触 (二)脱敏和减敏治疗 (三)药物治疗
(一)查找变应原,避免再接触
从变态反应的发病机制来看,过敏诱因 的避免应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具有病因 治疗的性质。过敏诱因避免的方法,可归纳 为四个字,即“避、替、忌、移”。
肥大细胞:小血管周围、皮下
嗜碱性粒细胞:血液泳衣品牌
肥大细胞
静息肥大细胞
激活后 5 分钟
激活后 60 分钟
主要参与成分—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1.释放主要碱性蛋白, 阳离子蛋白,过氧化物酶等
→杀伤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也可引起组织细胞 损伤 2.释放LTS、血小板活化因子,加重过敏反应 3.释放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磷脂酶D →破坏相 应的生物活性介质(负反馈调节)
产生部位:鼻咽、扁桃体、气管 及胃肠道粘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 中的B细胞产生。
亲细胞性:牢固、持久结合
肥大、嗜碱性粒细胞
主要参与成分—细胞
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主要参与成分—细胞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特点: 1.表面表达高亲和力FCεRⅠ 2.胞浆内含大量嗜碱性颗粒 3.活化后可合成、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 分布
肾上 腺素、 钙剂、 Vc
(三)药物治疗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的药物
(1)色苷酸二钠 --- 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脱颗粒 (2)肾上腺素、氨茶碱 --- 提高细胞内cAMP的浓度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
(1)组胺拮抗剂 --- 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 (2)缓激肽拮抗剂 --- 水杨酸 (3)多根皮苷酊磷酸盐 --- 白三烯拮抗剂
过敏性哮喘
过敏性胃肠炎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荨麻疹及湿疹
荨麻疹
四、I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一)查找变应原,避免再接触 (二)脱敏和减敏治疗 (三)药物治疗
(一)查找变应原,避免再接触
从变态反应的发病机制来看,过敏诱因 的避免应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具有病因 治疗的性质。过敏诱因避免的方法,可归纳 为四个字,即“避、替、忌、移”。
肥大细胞:小血管周围、皮下
嗜碱性粒细胞:血液泳衣品牌
肥大细胞
静息肥大细胞
激活后 5 分钟
激活后 60 分钟
主要参与成分—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1.释放主要碱性蛋白, 阳离子蛋白,过氧化物酶等
→杀伤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也可引起组织细胞 损伤 2.释放LTS、血小板活化因子,加重过敏反应 3.释放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磷脂酶D →破坏相 应的生物活性介质(负反馈调节)
产生部位:鼻咽、扁桃体、气管 及胃肠道粘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 中的B细胞产生。
亲细胞性:牢固、持久结合
肥大、嗜碱性粒细胞
主要参与成分—细胞
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主要参与成分—细胞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特点: 1.表面表达高亲和力FCεRⅠ 2.胞浆内含大量嗜碱性颗粒 3.活化后可合成、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 分布
超敏反应 PPT课件
Arthus reaction Type-II
Weal & flare reaction Type-I
*
Serum sickness
Serum sickness(血清病) 大量注射抗毒素馬血清
後1-2周出現發熱、皮疹、 淋巴結腫大、關節腫痛和 蛋白尿等症狀。使用大劑 量青黴素和磺胺類藥物也 能出現類似症狀。
*
*
發病機制
1
抗原
2
免疫複合物的形成和沉積
3
免疫複合物沉積後引起組織損傷
*
1、抗原 內源性抗原:如變性DNA,核抗原,腫瘤抗原 外源性抗原:微生物、寄生蟲感染、藥物半抗原
2、免疫複合物的形成和沉積 抗原 機體 產生抗體(IgG、IgM) 免疫複合物形成 組織內沉積
3、免疫複合物引起組織損傷機制 ①啟動補體 ②中性粒細胞浸潤和集聚 ③活化血小板
上皮層
微血管
細胞浸潤
內皮層
細胞浸潤
*
IV型超敏反應的特點
發生時間 病理表現 組織學特徵
致敏原
接觸性皮炎 8-72h 結核菌素反應 24-72h
肉芽腫 21-28d
紅腫,水 上皮層
橡膠、植物毒素
泡
淋巴與單核浸潤, 金屬、化妝品等
皮內水腫
紅腫硬結 內皮層
結核菌素
淋巴細胞、單核與 巨噬細胞浸潤
硬化(皮 巨噬細胞聚集 膚,肺) 上皮樣變
*
變應素
致敏階段
發敏階段
g*o
靜息肥大細胞
啟動後 5 分鐘
啟動後 60 分鐘
*
*
*
臨床常見的I型超敏反應性疾病
1、過敏性休克:藥物/血清過敏性休克 2、呼吸道過敏反應: 過敏性鼻炎和過敏性哮喘 3、消化道過敏反應 4、皮膚過敏反應:蕁麻疹、濕疹、皮炎
第十章超敏反应ppt课件
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易于沉积在组织中。
抗原 + 抗体
抗原抗体复合物
大分子的免疫复合物
易被吞噬细胞清除
小分子的免疫复合物 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
不沉淀、易被肾滤过排出 存在于循环,可能沉淀
4.解剖和血流动力学因素(决定沉积部位) 毛细血管丰富,血流缓慢,流体静压高的肾小 球基底膜和关节滑膜等。
5.炎症介质的作用:炎症细胞与免疫复 合物结合在局部分泌血管活性胺等介质,使血 管内皮细胞的间距增大而增加了免疫复合物在 血管壁的沉积。
• 超敏反应:机体对某种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
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功能紊乱或组织损 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也称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病理性)。
• 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可以是完全抗原
也可以是半抗原。如:花粉、动物皮屑、各类食物、 青霉素、磺胺、奎宁。
超敏反应分型
I型超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 III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
粘液栓形成,因而气道变窄,胸闷、呼吸困难。
Asthma(哮喘)
• 特应性皮炎,约70%有阳性家族史。 血清IgE水平升高。以皮疹为主,剧烈瘙 痒。
进食后数分钟~1小时。舌咽肿、恶 心、呕吐等。
• 鸡蛋、牛奶、鱼和坚果果仁等引起。
Eczema(湿疹)
(hives)荨麻疹
10.1.6 防治原则
• 避免接触变应原 • 切断或干扰某个环节,终止发病
2.分子水平: IL-4 ( TH2细胞分泌)促进IgE合成, 而IFN-γ( TH1细胞分泌)抑制IL-4所诱导的IgE合成。
• IL-4使B细胞由产生IgM转换成产生IgE抗体,所以 IL-4是一个Ig类转换因子。
10.1.3 主要参与成分——细胞
抗原 + 抗体
抗原抗体复合物
大分子的免疫复合物
易被吞噬细胞清除
小分子的免疫复合物 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
不沉淀、易被肾滤过排出 存在于循环,可能沉淀
4.解剖和血流动力学因素(决定沉积部位) 毛细血管丰富,血流缓慢,流体静压高的肾小 球基底膜和关节滑膜等。
5.炎症介质的作用:炎症细胞与免疫复 合物结合在局部分泌血管活性胺等介质,使血 管内皮细胞的间距增大而增加了免疫复合物在 血管壁的沉积。
• 超敏反应:机体对某种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
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功能紊乱或组织损 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也称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病理性)。
• 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可以是完全抗原
也可以是半抗原。如:花粉、动物皮屑、各类食物、 青霉素、磺胺、奎宁。
超敏反应分型
I型超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 III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
粘液栓形成,因而气道变窄,胸闷、呼吸困难。
Asthma(哮喘)
• 特应性皮炎,约70%有阳性家族史。 血清IgE水平升高。以皮疹为主,剧烈瘙 痒。
进食后数分钟~1小时。舌咽肿、恶 心、呕吐等。
• 鸡蛋、牛奶、鱼和坚果果仁等引起。
Eczema(湿疹)
(hives)荨麻疹
10.1.6 防治原则
• 避免接触变应原 • 切断或干扰某个环节,终止发病
2.分子水平: IL-4 ( TH2细胞分泌)促进IgE合成, 而IFN-γ( TH1细胞分泌)抑制IL-4所诱导的IgE合成。
• IL-4使B细胞由产生IgM转换成产生IgE抗体,所以 IL-4是一个Ig类转换因子。
10.1.3 主要参与成分——细胞
超敏反应ppt课件
2、脱敏注射和减敏治疗 ➢ 脱敏注射:
指小剂量、短间隔、连续多次注射的方法 ➢ 减敏疗法:
对一些已查明但又难以避免的变应原(花粉、 尘螨)的处理,常用于外源性哮喘及荨麻疹 者的治疗,小剂量间隔一周左右多次反复皮 下注射防止急病复发
3、药物治疗 用药物切断或干扰超敏反应的某个环节
➢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 ➢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 ➢ 改善效应器官的反应性 ➢ 抑制剂的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抗代谢药物
1、全身性过敏反应 ➢ 药物过敏性休克 ➢ 血清过敏性休克 2、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 3、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 4、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
(四)IgE相关过敏疾病的治疗策略
1、查找变应原,避免接触 ➢ 青霉素皮试 ➢ 异种动物免疫血清皮试
Skin te巴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致敏T细胞再次与抗原相遇,直接杀伤 靶细胞或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引起以单 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思考题
➢ 什么是超敏反应? ➢ 常见的变应原有哪些? ➢ 试列举每型超敏反应的概念、特点和发生机
制,以及相关疾病? ➢ 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例,阐述Ⅲ型超敏反应
的发生机制。
概念: 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以后, 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以机体 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 疫应答。
抗原
机体
隐匿性过程 初次应答
抗原
已致敏机体
明显的症状
再次应答
➢ 超敏反应又叫变态反应(allergy)或过敏反应 (anaphylaxis);
➢ 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变应原(allergen)或过 敏原(anaphylactogen)。
Ⅱ型 (细胞毒型)
Ⅲ型 (免疫复合 物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应原 IgE FceRI
脱颗粒 炎症反应
效应阶段
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 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速发相反应和迟 缓相反应。
速发相反应:组胺、激肽原酶 迟缓相反应: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
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速发反应和迟发相反应
(1)速发相反应特点
①发生迅速; ②多为功能紊乱; ③IgE参与,无补体参加 ④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青霉噻唑蛋白 青霉烯酸蛋白
血清过敏性休克
临床上应用动物免疫血清,如用马破伤风抗毒 素进行治疗或紧急预防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这是因为马免疫血清中的抗破伤风毒素抗体对人 来说是异种蛋白,具有免疫原性。休克发生速度很快, 从接触抗血清至死亡,时间间隔约为15~120分钟不 等。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
可溶性抗原 + 抗体IgM、IgA和IgG类
AgAb复合物
小分子 大分子 中等大小
肾小球滤过排出 吞噬细胞吞噬消除 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
组织损伤机制
➢补体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血小板的作用
补体作用
激活
IC 补体
C3a和C5a
过敏毒素
嗜碱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 释放组胺 脱颗粒 局部水肿
吸入性变应原
蒿属花粉:艾蒿、青蒿等
光镜下的蒿属植物花粉
艾蒿
青蒿
电镜下的蒿属植物花粉
2、食物变应原
水果 蟹
花生 虾
生物活性介质
储存的介质:
缓激肽 组织胺
新合成的介质
白三烯(LTs)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前列腺素(PGD2)
小血管扩张
毛细血管超敏反应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
初次接触花粉
IL-4促使B细胞产生 针对花粉的IgE抗体
针对花粉的IgE抗体 结合到肥大细胞上
肥大细胞即刻释放内
第二次接触花粉 容物引起过敏性鼻炎
(枯草热)
过敏性鼻炎:是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反应主要定位于鼻粘膜和眼结膜部,发作时的典型症状 为大量的清水样鼻涕、阵发性喷嚏、鼻阻塞以及鼻痒等。 常见于儿童或青春期。
临床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
(一)全身性过敏反应 1、药物过敏性休克 2、血清过敏性休克
(二)呼吸道过敏反应 1、过敏性哮喘 2、过敏性鼻炎
(三)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 (四)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
青霉噻唑醛酸 青霉烯酸
+
组织蛋白
•再次
机体 IgE
•初次
新抗 原
休克 死亡
(二)脱敏和减敏治疗
异种免疫血清脱敏治疗
小剂量间隔(20-、短30min) ,多次皮下注射 暂时性
特异性变应原脱敏治疗
小剂量,长间隔(一周左右) ,多次皮下注射
色甘酸二钠 肾上腺素
PGE
苯海拉明 扑尔敏、异丙 嗪
阿司匹林 多根皮苷酊磷酸盐
阿司匹林
肾上 腺素、 钙剂、 Vc
(三)药物治疗
➢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的合成和阻断其释放
过敏性哮喘
过敏性胃肠炎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荨麻疹及湿疹
荨麻疹
四、I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一)查找变应原,避免再接触 (二)脱敏和减敏治疗 (三)药物治疗
(一)查找变应原,避免再接触
从变态反应的发病机制来看,过敏诱因 的避免应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具有病因 治疗的性质。过敏诱因避免的方法,可归纳 为四个字,即“避、替、忌、移”。
致敏阶段
发敏阶段
致敏阶段
变应原 机体
IgE产生 +
肥大/嗜碱性粒细胞
致敏细胞
产生IgE
变应原
APC
Th2 IL-4
BCR
IgE
致敏细胞
Fce R 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发敏阶段
再次进入的相同抗原与已结 合在致敏肥大细胞/嗜碱性粒 细胞(靶细胞)上的IgE发生 特异结合。当特异性抗原与靶 细胞上两个以上相邻的IgE分 子结合,即可能介导交联反应。
第二节 II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
II型超敏反应是发生于细胞膜上的抗原 抗体反应,其结果是导致细胞破坏。
又称为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一)靶细胞及表面抗原
正常组织细胞
靶细胞 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
被抗原或半抗原结合的自身组织细胞 1.同种异型抗原 :①ABO血型抗原 ②HLA抗原 表面抗原 2. 异嗜性抗原 3. 感染或理化因素所致改变的自身抗原 4. 结合在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药物抗原表位
超敏反应课程PPT
免疫保护 (免疫力)
免疫损伤 (超敏反应)
概念
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致敏) 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 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 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二、分类
Ⅰ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超敏反应 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 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二、Ⅱ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输血反应 (二)新生儿溶血症 (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四)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
第三节 III型超敏反应
---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概念
抗原与抗体在血液中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可 溶性免疫复合物(IC),IC沉积于血管壁基底膜 或组织间隙,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和中性粒
(1)阿司匹林--- 抑制前列腺素 (2)肾上腺素、色甘酸钠---阻止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
➢ 拮抗生物活性介质
(1)组胺拮抗剂 --- 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
➢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
(1)肾上腺素-----------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抢救过敏性休克 (2)钙剂、维生素C------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减轻皮肤粘膜炎症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
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
主要特点 IgE介导 发生快,消散快 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 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参与反应的物质
抗原(变应原):能使机体产生超敏反应的抗原 抗体:IgE、 IgG4 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生物活性介质
主要参与成分—变应原
①吸入:花粉、螨类、真菌、动物皮毛 ②食物:牛奶、鸡蛋、鱼虾和蟹贝 ③药物: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等
细胞参与下,引起组织损伤的过程。
一、发生机制
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 激活补体
炎性细胞参与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抗原——可溶性抗原
抗原成分在体内长期滞留 — 先决条件
➢ 内在抗原 变性IgG,自身的DNA ➢ 外来抗原 微生物、寄生虫、药物、异种血清
抗体——IgM、IgG和IgA类
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与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