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物质变化及其规律

合集下载

2022年新教材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2章物质及其变化第4讲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规律集训

2022年新教材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2章物质及其变化第4讲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规律集训

第4讲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1·河北省选择考模考)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叙述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牙膏中添加氟化物用于预防龋齿B.绿化造林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C.氯化铁用于蚀刻金属眼镜架D.可降解包装材料的完全降解有利于减少白色污染解析:选A。

A.牙齿表面含有Ca5(PO4)3OH,使用含氟牙膏,会发生反应:Ca5(PO4)3OH(s)+F-(aq)Ca5(PO4)3F(s)+OH-(aq),使Ca5(PO4)3OH转化为更难溶的氟磷酸钙Ca5(PO4)3F,最终在牙齿表面形成难溶性的Ca5(PO4)3F,因此可预防龋齿,在转化过程中所有元素化合价均没有发生变化,因此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A符合题意;B.绿化造林,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CO2转化为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因此涉及氧化还原反应,B不符合题意;C.氯化铁具有强氧化性,能够与金属眼镜架中的一些金属如Cu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FeCl2、CuCl2,C不符合题意;D.可降解包装材料完全降解一般变为CO2、H2O等,在该转化过程中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有电子转移,因此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不符合题意。

2.(2021·潍坊高三模拟)含元素碲(Te)的几种物质存在如图所示转化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①利用了H2Te的还原性B.反应②中H2O做氧化剂C.反应③利用了H2O2的氧化性D.H2Te2O5转化为H2Te4O9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解析:选D。

反应①中H2Te被O2氧化生成Te,利用了H2Te的还原性,故A正确;反应②中Te与H2O反应生成H2TeO3,Te元素化合价升高,做还原剂,则H2O为氧化剂,应有H2生成,故B正确;反应③中H2TeO3→H6TeO6,Te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则H2O2做氧化剂,体现氧化性,故C正确;H2Te2O5转化为H2Te4O9时不存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

【精品课件】新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章大阶段高考总结化学基本概念课件

【精品课件】新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章大阶段高考总结化学基本概念课件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大阶段高考总结(一) 化学基本概念
本阶段的基本概念非常多。主要包括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物理 量;两种重要反应(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和规律。在 命题方向上主要有:①以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为载体的有关粒子计算 与判断,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正误判断,③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判 断与得失电子守恒计算。高考命题难度主要以中档题为主,题型可以 是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判断
【典例 3】 (2021·广州高三二模)下列实验对应反应的离子方程
式书写正确的是( ) 实验 编号 试剂 a
含氯物质
现象
① NaHS 溶液 新制氯水
出现乳黄色沉淀
② NaHCO3 溶液 新制氯水
产生无色气体
③ KClO3 溶液 浓盐酸 产生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气体
④ NaHSO3 溶液 浓盐酸
D [1 L 0.1 mol·L-1 NaClO 溶液中 NaClO 物质的量为 0.1 mol, ClO-水解,因此含有 ClO-的数目小于 0.1NA,故 A 错误;将 1 mol NH3 完全溶于水,氨气溶于水是可逆反应,因此所得溶液中 n(NH3)+ n(NH3·H2O)+n(NH+ 4 )=NA,故 B 错误;1 L 0.1 mol·L-1 NaHSO4 溶液 中 NaHSO4 物质的量为 0.1 mol,NaHSO4 电离出钠离子和氢离子,因 此含有的阳离子数目为 0.2NA,故 C 错误。]
C.50 mL 18.4 mol·L-1 浓硫酸与足量铜微热反应,生成 SO2 分子 数目为 0.46NA
D.某密闭容器盛有 0.1 mol N2 和 0.3 mol H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 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 0.6NA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氧化剂和还原剂课件新人教版必修(共35张PPT)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氧化剂和还原剂课件新人教版必修(共35张PPT)

探究三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问题探究
1.已知氧化性:Cl2>Fe3+>I2,将少量的Cl2通入FeI2溶液中,哪种离子首先被
常见的还原剂
常见的氧化剂
活泼金属单质:Na、Mg、Al、
活泼非金属单质:Cl2、O2 等
Ca 等
含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如
易使电子对偏离的物质如
H2SO4(浓)、KMnO4、HNO3、MnO2
H2、C、CO 等

非金属离子(含较低价态元素 某些高价态的金属离子,
的化合物),如 S2-、I-、Br-等 如 Fe3+、Cu2+、Ag+等
2.在Cl 、Fe 、Mg、H O、Cu 中,只能作氧化剂的是
;只能作
还原剂的是
;既能作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的是

解析:高价氧化,低价还原,中间价态两边靠。Cu 中铜元素处于最高价,
只能作氧化剂;Mg中镁元素处于最低价,只能作还原剂;Cl 、Fe 中氯元
素和铁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可作氧化剂又可作还原剂;而H O中氢元素处
④含较低价元素的化合物CO、SO2、H2SO3、Na2SO3等;
一、常见的还原剂和氧化剂
氧化剂化合价降低的总数=还原剂化合价升高的总数。
⑤部分非金属单质:H2、木炭(高温下)。
①找出氧化剂、还原剂及相应的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
氧化剂自身被还原,生成氧化产物
通常只有强还原剂与强氧化剂间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弱氧化剂只有与
第2课时 氧化剂和还原剂
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1.了解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2.了解氧化剂、还原剂在生
活、生产中的应用(科学态度

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

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

3、电离的表示方法 电离方程式
请分别书写下列各组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并 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和盐。
1、硫酸、硝酸 2、氢氧化钾、氢氧化钡 3、硫酸铜、氯化钡
1、H2SO4 = 2H+ + SO4 22、 KOH = K+ + OH-
3、 CuSO4 = Cu2+ + SO42-
HNO3 = H+ + NO3Ba(OH)2= Ba2+ + 2OHBaCl2 = Ba2+ + 2Cl-
(C)大理石与盐酸反应:CO32- +2H+ = CO2 + H2O (D)铁与氯化铁溶液反应 Fe + Fe3+ = 2Fe2+
判断依据:(1)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2)改写是否正确 (3)方程式是否配平了(原子守恒 电荷守恒) (4)是否漏写条件
(四)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碳酸钡与稀硫酸反应 CO3 2-+2H +=CO2↑+H2O
例2、下列哪些物质是电解质:
铜、盐酸、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 硝酸钾溶液、碳酸钙、二氧化碳、蔗糖、 氧化钠。
2、电解质
注意: 离子反应的应用——离子共存
铜、盐酸、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
(1)电解质应该是化合物。 (三)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2、硝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1)若把四种盐分别溶解于盛有蒸馏水的四支试管中,只有C盐的溶液呈蓝色。
(2)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2)附加隐含条件的应用规律:
(2)若向(1)的四支试管中分别加盐酸,B盐溶液有沉淀产生,D盐溶液有无色无味气体逸出。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双线桥和规律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双线桥和规律教案新人教必修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和规律2021届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和铁不可能发生反应的是( ) A .Al 2O 3B .H 2OC .浓硝酸D .O 22.加热聚丙烯废塑料可以得到碳、氢气、甲烷、乙烯、丙烯、苯和甲苯。

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废旧塑料的再利用。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装置乙试管中收集到的液体在催化剂存在下可以与Br 2发生取代反应B .装置丙中的试剂吸收反应产生的气体后得到的产物的密度均比水大C .最后收集的气体可以作为清洁燃料使用D .甲烷的二氯代物有2种3.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向0.1mol·L -1CH 3COOH 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液中+3c(H )c(CH COOH)减小B .将CH 3COONa 溶液从20℃升温至30℃,溶液中-3-3c(CH COO )c(CH COOH)c(OH )增大C .向氨水中加入盐酸至中性,溶液中+4-c(NH )c(Cl )<1D .向AgCl 、AgBr 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AgNO 3,溶液中--c(Cl )c(Br )不变4.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 .过量的SO 2通入NaOH 溶液中:SO 2+ 2OH -=SO 32-+H 2OB .Fe(NO 3)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HI 溶液:2Fe 3++2I -=2Fe 2++I 2C .NaNO 2溶液中加入酸性KMnO 4溶液:2MnO 4-+5NO 2-+6H +=2Mn 2++5NO 3-+3H 2OD .NaHCO 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OH)2溶液:2HCO 3-+Ba 2++2OH -=BaCO 3↓+2H 2O+CO 32-5.室温下向110mL 0.1mol L NaOH -⋅溶液中加入10.1mol L -⋅的一元酸HA 溶液pH 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高中化学第二章物质变化及其分类重难点3胶体的性质(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第二章物质变化及其分类重难点3胶体的性质(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重难点3 胶体的性质1.胶体的性质与作用:(1)丁达尔效应:由于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会使光发生散射,可以使一束直射的光在胶体中显示出光路.(2)布朗运动:①定义:胶体粒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②水分子从个方向撞击胶体粒子,而每一瞬间胶体粒子在不同方向受的力是不同的.(3)电泳现象:①定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②解释: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扬斯规则表明:与胶体粒子有相同化学元素的离子优先被吸附.以AgI胶体为例,AgNO3与KI反应,生成AgI 溶胶,若KI过量,则胶核AgI吸附过量的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AgI吸附过量的Ag+而带正电.而蛋白质胶体吸附水而不带电.③带电规律:1°一般来说,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等胶体微粒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2°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土壤等胶体带负电;3°蛋白质分子一端有-COOH,一端有-NH2,因电离常数不同而带电;4°淀粉胶体不吸附阴阳离子不带电,无电泳现象,加少量电解质难凝聚.④应用:1°生物化学中常利用来分离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2°医学上利用血清的纸上电泳来诊断某些疾病.3°电镀业采用电泳将油漆、乳胶、橡胶等均匀的沉积在金属、布匹和木材上.4°陶瓷工业精练高岭土.除去杂质氧化铁.5°石油工业中,将天然石油乳状液中油水分离.6°工业和工程中泥土和泥炭的脱水,水泥和冶金工业中的除尘等.(4)胶体的聚沉:①定义:胶体粒子在一定条件下聚集起来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分散质改变成凝胶状物质或颗粒较大的沉淀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②胶粒凝聚的原因:外界条件的改变1°加热:加速胶粒运动,减弱胶粒对离子的吸附作用.2°加强电解质:中和胶粒所带电荷,减弱电性斥力.3°加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相互中和,减小同种电性的排斥作用.通常离子所带电荷越高,聚沉能力越大.③应用:制作豆腐;不同型号的墨水不能混用;三角洲的形成.2.胶体的制备:1)物理法:如研磨(制豆浆、研墨),直接分散(制蛋白胶体)2)水解法:Fe(OH)3胶体:向20mL沸蒸馏水中滴加1mL~2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一会儿,得红褐色的Fe(OH)3胶体.离子方程式为:Fe3++3H2O=Fe(OH)3(胶体)+3H+3)复分解法:AgI胶体:向盛10mL 0.01mol•L-1KI的试管中,滴加8~10滴0.01mol•L-1AgNO3,边滴边振荡,得浅黄色AgI胶体.硅酸胶体:在一大试管里装入5mL~10mL 1mol•L-1HCl,加入1mL水玻璃,然后用力振荡即得.离子方程式分别为:Ag++I-=AgI(胶体)↓SiO32-+2H++2H2O=H4SiO4(胶体)↓复分解法配制胶体时溶液的浓度不宜过大,以免生成沉淀.3.常见胶体的带电情况:(1)胶粒带正电荷的胶体有: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例如Fe(OH)3、Al(OH)3等;(2)胶粒带负电荷的胶体有: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胶体、土壤胶体;(3)胶粒不带电的胶体有:淀粉胶体.特殊的,AgI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而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胶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

人教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规律

人教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规律

课时规范练6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规律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江西师大附中检测)下列除杂试剂选用正确且除杂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2.下列表示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正确的是( )A.B.C.D.3.(四川成都树德中学诊断)根据反应2KClO3+I22KIO3+Cl2↑判断,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I2具有还原性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C.还原剂是KClO3D.当生成1 mol Cl2时,转移10 mol 电子4.氰氨化钙,俗称石灰氮,是一种高效的土壤消毒剂,其制备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N CaCN2+CO↑+H2↑+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为氧化产物,H2为还原产物B.CaCN2含有共价键,属于共价化合物C.HCN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D.每消耗10 g CaCO3转移电子0.4 mol5.(贵州黔东南州模拟)已知反应2Fe3++2I-2Fe2++I2,Br2+2Fe2+2Br-+2Fe3+。

往含有FeBr2、FeI2的混合液中通入一定量的氯气后,再滴加少量的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按I-、Fe2+、Br-的顺序还原性逐渐减弱B.通入氯气后原溶液中Fe2+一定被氧化C.原溶液中Br-一定被氧化D.不能确定通入氯气后的溶液中是否还存在Fe2+6.(陕西汉中调研)用下列方法均可制取氧气:①2KClO32KCl+3O2↑②2Na2O2+2H2O4NaOH+O2↑③2HgO2Hg+O2↑④2KMnO4K2MnO4+MnO2+O2↑若要制得相同质量的氧气,①、②、③、④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之比为( )A.3∶2∶1∶4B.1∶1∶1∶1C.2∶1∶2∶2D.1∶2∶1∶17.(四川绵阳调研)根据表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第①组反应的氧化产物为O2B.第②组反应中Cl2与FeBr2的物质的量之比小于或等于1∶2C.第③组反应中生成3 mol Cl2,转移6 mol 电子D.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l O3->Cl2>Fe3+8.(北京卷)用电石(主要成分为CaC2,含CaS和Ca3P2等)制取乙炔时,常用CuSO4溶液除去乙炔中的杂质。

2022届新教材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讲氧化还原反应课件

2022届新教材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讲氧化还原反应课件

解析: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分析颜色变化 的原因、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A项, NaOH溶液滴入FeSO4溶液中产生白色Fe(OH)2沉淀,白色 沉淀变为红褐色沉淀时的反应为4Fe(OH)2+O2+ 2H2O===4Fe(OH)3,该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升降,为氧 化还原反应;B项,氯水中存在反应:Cl2+H2O HCl+ HClO,由于氯水呈酸性,石蕊溶液滴入后溶液先变红, 红色褪色是HClO表现强氧化性,与有色物质发生氧化还
(3)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①双线桥法:标变价→画箭头→标得失→定数目。
②单线桥法:箭头由失电子原子指向得电子原子,线 桥上只标电子转移的数目,不标“得到”“失去”字样。
2.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3.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活泼的非金属单质:F2、Cl2、Br2、I2、O2、 O3 高价态氧化物:MnO2、PbO2、CO2(高温) 高价态含氧酸:HNO3、HClO3、HClO4、 浓H2SO4 氧化剂 高价态盐:KNO3(H+)、KMnO4、KClO3、 FeCl3、K2Cr2O7 过氧化物:H2O2、Na2O2、CaO2、BaO2 能电离出H+的物质、银氨溶液、新制的 Cu(OH)2悬浊液 其他:HClO、NaClO、漂白粉、NO2
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
说变价也不难,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
铜汞二价最常见。
(2)近几年高考中一些特殊物质中元素化合价判断。
物质
化合价
物质
化合价
Cu:+2; CuFeS2 Fe:+2;S:-2
K2FeO4 Na2S2O3 C2O24-
HCN
Fe:+6 S:+2 C:+3 C:+2;N:-3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1、地位和功能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

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内容结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对于多达千万种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人们要想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

这既反映了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此,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是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

考虑到学生在进入高中化学学习时,一般都需要复习初中的知识,如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等。

因此,把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编排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些。

从化学物质的分类来看,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

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因此,分散系和液态分散系的分类、胶体及其主要性质是高中化学的新知识。

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只是从胶体与溶液区分的角度,涉及到胶体的丁达尔效应。

从化学反应的分类来看,本章涉及到化学反应分类的3个标准:(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按此标准划分,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4种反应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这里主要是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化;(2)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3)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分章节点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分章节点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真题分章节点版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唯物论2009年第1题(单选)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物质和意识1992年文科第6题(单选)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第17题(多选)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

母质是土壤形成物质基础的初始无机养分的最初来源。

气候导致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分解和合成。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

地形可以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

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工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

土壤的生产过程说明()A.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B.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C.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线性上升的态势D.事物的产生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2007年多选第17题(多选)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

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2010年第17题(多选)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给了修改。

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分科考生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

课本知识归纳

课本知识归纳

课本知识归纳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分散质粒子大小/nm 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溶液小于1 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 NaCl、蔗糖溶液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 Fe(OH)3胶体浊液大于100 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二、物质的化学变化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

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

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书写方法: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3)、离子共存问题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 O 32-,HCO3-,SO32-,OH-和NH4+等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2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笔记 考研笔记-精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2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笔记 考研笔记-精品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辩证唯物论)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一)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一般了解) 一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并不就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二)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选择题重要考点)(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的特点所决定的。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因而也是彳丑可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并决定着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与方向。

(4)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选择题重要考点)(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物质运动及其规律性

物质运动及其规律性
第二课 探索规律
实事求是
第一节
物质运动及其规律性
世界上千差万别的各种事物 无不处在运动变化中,物质 本质上是以运动的方式存在 着的。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二、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三、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四、运动形式是多样的
五、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六、科学认识的任务是揭示物质运动的规律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
4、“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 “人不能听从规律的摆布”对比,正 确的认识是( ) A、两种说法自相矛盾 B、两种说法辩证统一 C、两种说法互不相关 D、前一种说法是唯物主义,后一种说 法是唯心主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这说明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同学们,你们能断这个案子吗?
张三和李四犯了什么错误? 他们都没注意到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
1、静止的含义: 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
范围内,处于相对稳定和暂时平衡的状
态,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2、静止的两种情形 事物运动的平衡状态, 即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事物运动的稳定状态, 即性质基本不变
不显著 运动, 是运动 的特殊 状态
议一议 :
下列哪种观点 正确?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 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 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错误的
把相对意义的静止绝对化,认为事 物是绝对不变的 ——形而上学
片面夸大事物的运动的绝对性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不可知论
现象
斗转星移,海陆变迁
课堂练习
1、“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 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这句话蕴涵的 哲理是( )

新课标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新课标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新课标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使用分类的方法不但能使相关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能够通过度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2.简单分类法就是把大量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实行分类的方法,它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一种工作方法。

意义:当分类的标准确定过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能够协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事物的了解使我们做到由此及彼。

3.交叉分类法:为了补充一种分类方法的局限性,人们在理解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设定不同的标准对同一事物实行理解,这种方法叫交叉分类法。

例1:对班级学生采用交叉分类法,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便于班级的管理,其分类标准和意义如下:(1)按性别分:男生、女生。

意义:①男女生体能不同,劳动分工不同,运动会报名分男子组和女子组。

②男女生生理特征不同,剧烈活动要考虑女生的特殊例假。

③男女生的思维特点和个性心理不同,分班时尽量考虑男生女生的均衡性,以形成优势互补。

④男女生身材特点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夏季校服的设计要考虑男生女生的区别。

(2)按学习成绩、平时表现分:学优生、学困生。

意义:抓学优生保升学率,抓学困生保稳定,控制学生流失率,抓两头带中间,保整体进步。

(3)按高考发展方向分:文史类、理工类、艺体特长类、保送类、意义:不同类别的学生,在学习时侧重点不同,老师要求也不同,将来发展方向也不同。

(4)按是否承担社会工作分:干部、群众意义:干部与群众在责、权、利三方面都不会相同,干部的锻炼机会更多些、责任更大些、有机会参与优秀干部的评选,群众则没有。

(5)按政治面貌分:团员、群众意义:团员的政治觉悟要更高些,学校活动参与得更主动些,表现更优秀些,活动效果老师更放心些。

(6)按家长工作单位分:城市的(管局的、油公司的、炼化的、石化的、市政的)、农村的、招商的意义:根据家长的工作单位和收入情况对学生实行理财教育,避免奢侈浪费,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对城市低保护、农村低收入家庭实行政策性照顾,实现胡锦涛主席“学有所教”的十七大目标。

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化学物质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构成物质单位,而其性质和变化规律则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化学世界的基础。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化学物质的性质以及其所遵循的变化规律,以期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一、化学物质的性质1.1 物质的宏观性质物质的宏观性质是我们用肉眼能够直接观察到的性质,例如物质的颜色、形状、质地、硬度等。

这些性质通常受到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影响,不同的物质表现出不同的宏观性质。

1.2 物质的微观性质物质的微观性质是指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能够揭示物质内部构成和性质的性质,例如物质的分子结构、化学键类型、原子间的相互作用等。

了解物质的微观性质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物质的宏观性质,进而设计和调控化学反应。

二、物质的变化规律2.1 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组成和性质的改变,常见的化学变化包括物质的燃烧、酸碱中和、氧化还原等。

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着原子或分子之间的原子键或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从而导致物质的性质发生显著改变。

2.2 物质的物理变化物质的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发生的性质或状态的改变,例如物质的溶解、熔化、汽化等。

物质的物理变化通常不伴随着原子或分子之间的原子键或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仅仅是物质的组织结构或状态发生改变。

2.3 变化规律:质量守恒定律在任何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总是保持不变的。

这就是质量守恒定律,它揭示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微观信息——原子的不灭性。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我们可以利用化学方程式平衡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

2.4 变化规律: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的量,它受到温度、浓度、压力、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从而提高化学反应的效率。

2.5 变化规律:平衡态许多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会达到平衡态,即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保持在一定比例范围内不再发生变化。

在平衡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速率相等,这可以用化学平衡常数来表征。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件:第2章+第5节+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配平与计算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课件:第2章+第5节+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配平与计算

则与 1 mol Cr3+反应所需 PbO2 的物质的量为( )
A.3.0 mol
B.1.5 mol
C.1.0 mol
D.0.75 mol
解析:选 B。1 mol Cr3+反应可生成 0.5 mol Cr2O27-,失去 3 mol 电子,1 mol PbO2 得到 2 mol 电子生成 Pb2+,根据得失电子守 恒可知,1 mol Cr3+反应失去 3 mol 电子需 1.5 mol PbO2。
题组三 缺项配平类
3.(1)____ClO- 3 +____Fe2++____===____Cl-+____Fe3++____
(2)____ClO


____Fe(OH)3

____===__4

______H2O
(3)____MnO

4

____H2O2

____===____Mn2
2.守恒法解题的思维流程 (1)应用电子守恒解题的一般步骤——“一、二、三”。 ①“一找各物质”:找出氧化剂、还原剂及相应的还原产物和 氧化产物。 ②“二定得失数”:确定一个原子或离子得失电子数(注意化学 式中的原子个数)。 ③“三列关系式”:根据题中物质的物质的量和得失电子守恒 列出关系式。 n(氧化剂)×变价原子个数×化合价变化值=n(还原剂)×变价 原子个数×化合价变化值。
考点三 守恒思想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1.守恒法解题的指导思想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要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反 应中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总数相等,即 得失电子守恒。利用守恒思想,可以抛开繁琐的反应过程,可 不写化学方程式,不追究中间反应过程,只要把物质分为初态 和终态,从得电子与失电子两个方面进行整体思维,便可迅速 获得正确结果。

马原: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

马原: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标题:世界的物质性→唯物论(世界观)世界的发展规律→辩证法(方法论)本章知识点:一、物质世界和实践(唯物论)(一)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整体看法和观点。

根据对世界本源看法的不同,世界观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根据对世界状态的看法不同,方法论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哲学:系统化。

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换言之,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的系统化、理论化的部分。

(二)哲学基本问题:提出者;恩格斯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为意识,存在未物质)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存在,即二者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据哲学基本问题1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的不同回答,可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根据哲学基本问题2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据对世界的存在状态即世界是怎样存在的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方法论。

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禁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的解决了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人与自我等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构建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五)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上二者合称为旧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三种历史形态。

三者的区别:对物质范畴的认识的定义,即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物质变化及其规律能的转化第一节一、物质三态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固态液态气态二、溶解过程及其能的转化 1.溶解的过程 溶解是一个复杂的 离子)的 过程。

通常物质溶解于水经历两个过程: 一是溶质分子 (或 过程;另一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 过程,这个过程是 过程。

过程,这个过程为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称为 2.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溶解过程必然伴随着能量变化。

这是因为物质溶解时的两个过程都有能量变化。

扩散 过程由于要克服溶质微粒之间的作用力而需要 离子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或水合分子而会 显然,物质溶解过程中总的热效应取决于 ①当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升高,如 热量;而水合过程由于溶质分子或 热量。

、等溶解于水;②当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就会降低,如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 时,等溶解于水;③当两个过程放出的热量与吸收的热量 、 等溶解于水。

溶液温度基本不变,如利用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可以制成热敷袋或冰袋。

化学中也可以根据溶解过程中的 热效应差异来鉴别物质。

3.溶解平衡:溶解和结晶是同时进行的相反的两个过程。

在一定条件下,当溶质的溶解速 率和结晶速率 时,固体溶质的质量 平衡。

的状态,称为溶解和结晶平衡,简称溶解平衡。

溶解平衡是一种 4.溶解和结晶的关系(1)物质溶解和结晶是同时进行的两个相反过程,通常用“ 固体溶质溶解 结晶”号表示:溶液中的溶质当占主导地位时,过程就表现为固体的溶解;当占主导地位时,过程就表现 状态。

为固体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当两过程处于“势均力敌”状态,也就是处于 溶解和结晶的关系可列表如下: 速率关系 溶解速率 结晶速率 看到现象 溶质不断溶解 溶液状态 不饱和溶液1溶解速率 溶解速率结晶速率 结晶速率另外,可借助溶解度来理解两者的关系:①当一定条件下,每 100g 水中所溶解溶质的 质量 此时的溶解度,就表现为溶解;②若 此时的溶解度,则表现为结晶;若两者相等,则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三、化学反应过程中能的转化 1.化学反应中能的形式及其转化 化学变化不仅有物质变化,还伴随有 化学变化中的能的形式有: 、 变化。

这是化学反应的两大基本特征。

、 、 等。

其中 与 相互转化是化学变化中能量转化的主要形式。

2.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叫做 做 ,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 。

化学中把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 。

生成物化学能的总和,则该反应就 。

(2)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若反应物化学能的总和 是 ;若反应物化学能的总和生成物化学能的总和,则该反应就是(3)绝大多数化合反应是 中和反应是反应,绝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反应。

燃料的燃烧反应、 反应。

反应,而盐类水解反应(及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4)从右图所示的某气体反应的能量变化分析,以下判断错误 的是 。

①这是一个放热反应 ②该反应肯定不需加热 ③生成物的总能量低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能量 3.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其书写 (1)热化学方程式是指用来表示化学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

它不仅表明了 化学反应中的 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 变化。

例如,热化学方程式 H2(g)+F2(g)→2HF(g)+270 kJ,其意义为: 。

酸 与 碱 在 稀 溶 液 中 反 应 生 成 1 mol 液 态 水 时 所 放 出 的 热 量 叫 中 和 热 , 单 位 是 。

已知 NaOH(aq)+HCl(aq) → NaCl(aq)+H2O(l)+66.48kJ,写出 NaOH 溶 。

液与稀硫酸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必须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 别代表 态、 态、 态。

;用、、分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其 因此可以写成整数或 。

,不表示,2③热化学方程式后要写上反应热(放热用“+”表示,吸热用“—”表示),并注明 注意:反应热数值要与化学方程式中 对应。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是指某状态的反应物按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 或吸收的热量,而不论该反应事实上是否完全进行。

3.燃料的充分利用 为了充分利用燃料,通常需要考虑两点:一是 把块状固体变为 ,也会把液体变为 等);二是时放出,(例如正因为此人们会 ,为达 是工业上利用反应此目的,人们一般通过改进设备、利用余热、防止热的损失。

热的常用方法。

第二节一、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1.什么是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①化学反应速率是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 或生成物浓度的 来表示。

;单位: 。

由此定义显然可知其计算公式为:②对于 mA+nB→pC+qD 的化学反应,ν(A): ν(B): ν(C): ν(D)=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即物质的 (2)外因,即 。

① 温度。

其它条件 不变时 ,升高 温度,无 论 吸热 反应还 是对放热 反应, 反应速 率 都 。

②浓度。

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将 二块金属钠分别与不同量的水反应,速率有区别吗 再加一块同样大小的石灰石,反应速率有变化吗 速率如何变化 。

;同样绿豆大小的 ;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时, ,若往盐酸中加少量水,反应③压强。

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将 ④催化剂。

其它条件不变时,使用适宜催化剂,反应速率将 二可逆反应 化学平衡状态 1.可逆反应 (1)概念: 可逆反应是指 (2)说明: (1)可逆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通常用“。

”而不用“→”隔开。

(2)在任一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逆反应必然同时存在,不可分离。

3(3)任一可逆反应,无论反应进行多长时间,反应物 100%全部转化为生成物,同样生成物也(填“可能”或“不可能”)100%全部转化为反应物。

(4)科学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具有可逆性,只是可逆的程度不同而已。

对于 一些正、逆反应程度差异很大的反应,如强酸强碱中和反应等通常意义上不把它们被称为 可逆反应。

2.化学平衡状态 (1)化学平衡状态是指 其特征是: ①“动”即化学平衡状态建立时,“ν 正 ν 逆 0”,它是一个“动态”平衡。

(但一段时间 ②“定”即化学平衡状态建立时,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含量等 ③“变”即当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已建立起的化学平衡状态就会 后它又会在新的条件下,建立起新的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 ①对气体反应 反 应 混合物体系 中各成分的 含量 各气体的体积分数一定 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 m mol A,同时也生成了 m mol A, 即 v(正)=v(逆) 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 n mol B,同时也消耗了 p mol C, 正、逆反应速 率相等 即 v(正)=v(逆) m A(g) + n B(g) p C(g) + q D(g) 是否平衡 ,各物质的质量分数或物质的量分数一定v(A): v(B): v(C): v(D)=m:n:p:q,v(正)不一定等于 v(逆) 在单位时间内生成了 n mol B,同时也消耗了 p mol C, 因均指 v(逆)压强 混合气体的 平均相对分 子质量 M 气体的密度m + n ≠ p + q 时,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m + n = p + q 时,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一定) M 一定时,且 m + n ≠ p + q 时 M 一定时,且 m + n = p + q 时 T、V 一定时,混合气体密度一定 。

②对任何可逆反应,判断是否达平衡的根本依据都是 3.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1.化学平衡的移动 当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发生 。

4①当 v (正)> v (逆)时,平衡向 ②当 v (正)< v (逆)时,平衡向 2.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方向移动; 方向移动。

(1)浓度。

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 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少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 方向移动。

方向移动;增大(注意: 和 其物质的量变化时平衡不移动。

) (2)温度。

升高温度,平衡向 的方向移动,此时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 速率都 ,但 增大得更多;降低温度,平衡向 ,但 的方 降低得更多。

向移动;此时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速率都 (3)压强。

增大压强,平衡向 的反应速率都 ,但的方向移动;此时体积增大的反应和体积减少 增大得更多;减小压强,平衡向 ,但 的 减方向移动;此时体积增大的反应和体积减少的反应速率都 小得更多。

4.勒夏特列原理 1.勒夏特列原理(即平衡移动原理)是指 。

该原理适用于 2.以下事实不能用勒沙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升高温度 NH4Cl 溶解度和水解程度都增大 B.加热氯化铁溶液,溶液变浑浊 C..在碱的作用下油酯水解更完全 D.4000C 时 V2O5 催化活性最大 )3.2005 年是勒夏特列诞生 155 周年。

下列事实中,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工业上生产硫酸的过程中使用过量的空气以提高二氧化硫的利用率 B.由 H2(g)、I2(g)、HI(g)组成的平衡体系,加压后颜色加深 C.实验室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 D.500℃左右比室温更有利于合成氨的反应 4.右图中 a 是合成氨没有使用催化剂的反应历程, b 是使用了催化剂的反 应历程.。

可见在合成氨工业中,人们不断地寻找新的催化剂,主要意图是 ( ) A.使反应更完全 C.降低生产能耗 B.使吸热反应变成放热反应 D.改变反应途径反应物 b 能量 a生成物5.从冰箱里取出一瓶啤酒会产生气泡,请从平衡移动原理解释, 。

5.化工生产中反应条件的选择和控制 1.合成氨 N2(g)+3H2(g) 2NH3(g) 2+Q(Q>0) ;(1)催化剂:合成氨使用的催化剂一般是5(2)温度:合成氨的温度一般是 500℃,最主要的理由是 (3)压强:合成氨的压强是 2×10 Pa-5×10 Pa,理由是7 7;(4)循环利用:反应后的混合气体中氨的体积分数约占 15%,将氨分离后,将未反应的 氮和氢送回 2.接触法制硫酸 2SO2+O2 2SO3+Q(Q>0) ; ; 。

(1)催化剂:使用的催化剂是 (2)温度:一般是 400℃,最主要的理由是(3)压强:该反应选择在常压下进行,理由是 (4)尾气吸收;从吸收塔出来的气体还含有 SO2,可用氨水吸收,可生成的铵盐是 (写名称)。

第三节 1.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是指 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1869 年俄国的 项目 原子 结构 核电荷数 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半径 主要化合价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 性质 属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 水化物的酸碱性 气态氢化物的热稳 定性 提出了元素周期律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