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
苏轼的诗词风格特点精选
宋代是中国古典文学开展的一个转折期,无论是传统的诗、文,还是新起的词、小说、戏曲等,都得到了全面的开展。
在这其中,宋诗在经历了唐诗繁荣的难以逾越的巅峰之后并未停滞不前,而是在学习唐诗的根底上,进行开拓、创新,开辟了诗歌新的开展道路,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
在对宋诗进行开拓、创新的过程中,宋代诗坛上的许多大家都在做着努力。
而在两宋诗坛上,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当属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陆游。
其中,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以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渊博的学识积累,加之以文人自觉的创新意识,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诗歌特点,开创了一派诗风。
他的诗歌创作既表达了宋诗的特点,又少有宋诗所存在的缺陷和流弊,使得作为不同于唐音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宋调得以正式确立,建立了不同于唐诗的诗学标准,变唐立宋,创造了中国诗歌史上继唐诗之后的又一辉煌。
可以说,苏轼是宋调形成的集大成者,苏轼诗称得上是宋诗的典范,他的诗歌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寓物托讽,借古讽今苏轼比拟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主张诗歌能够“寓物托讽,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
〞〔?乞郡札子?〕[1]因此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苏轼也写了一些政治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极富有现实性,鲜明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一个文人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痛苦的同情,以及对黑暗政治的揭露与批判。
如?荔枝叹?这首诗,苏轼借杨贵妃爱吃荔枝所引发的劳民伤财的史实来挖苦当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该诗前八句以唐贵妃杨玉环因爱吃荔枝而劳师动众,导致“惊尘贱血流千载〞,借此来揭露上层统治者的骄奢享受是建立在对百姓的压迫和奴役之上的。
“至今欲食林甫肉〞道出了百姓对上层统治者的极其愤怒之情;“无人举觞酹伯游〞暗指现实社会敢于讲真话的人太少,因此苏轼高呼祈求天宫能够怜惜百姓,上层统治者莫再骄奢淫逸,希望老百姓能够风调雨顺、不受疾苦,表现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美好社会的愿景。
最后八句由荔枝写到茶,再写到花,直截了当的指出了统治阶级权臣、官僚为讨皇帝欢心而“争新买宠各出意〞的丑恶鬼脸。
浅析苏轼诗词特点
浅析苏轼诗词特点一、苏轼的生平背景1. 家世背景苏轼的生平背景主要包括家世背景。
苏轼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他的祖父苏洵和父亲苏辙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苏轼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的家庭环境对他的文学才华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家世背景的熏陶下,苏轼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诗词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而闻名于世。
苏轼的家世背景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观念提供了重要的影响。
2. 教育经历苏轼的教育经历对于理解他的诗词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苏轼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家境优渥,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对苏轼的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苏轼从小就展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他的父亲亲自教导他读书写字,并引导他接触古代文学作品。
在教育方面,苏轼先后就读于舒州、陈州和开封府的学校。
他在学校里学习了经史子集,掌握了扎实的文学基础。
尤其是在古文和诗词方面,苏轼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和才华。
他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吸收能力非常强,能够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除了正式的学校教育,苏轼还通过自学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学知识。
他广泛涉猎各种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经典和当时的新作。
他善于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成果,同时也能够创新和突破,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总的来说,苏轼的教育经历为他的诗词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自我修炼,培养了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创作能力。
这些教育经历使得他的诗词作品充满了深度和内涵,同时也展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人情感。
3. 官职经历苏轼的生平背景主要包括他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和早年生活。
其中,官职经历是苏轼生平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苏轼在官场上历经多次升迁和贬谪,这些经历不仅影响了他的诗词创作,也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官职经历可以追溯到他的早年,他曾先后担任过江宁府教授、太学博士等职位。
苏轼诗歌比喻艺术浅说
苏轼诗歌比喻艺术浅说作者:余昌江余秋凤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1期摘要:蘇轼诗歌取譬设喻,变化多姿:词比、句比、篇比、连贯比、联想比、双关比,可谓多彩多姿;巧比妙喻,新颖别致:细腻的景致、磅礴的气势、深婉的情致、深刻的哲理,都通过比喻表达得淋漓尽致。
苏轼诗歌中那些闪射着奇光异彩的比喻,无疑会给我们带来无比的艺术享受,同时也给予我们许多文学艺术的借鉴。
关键词:苏诗诗歌比喻艺术取譬设喻巧比妙喻苏轼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
在其文学创作中,诗歌数量最多。
欣赏他的诗作,我们不难发现苏轼极善于运用比喻,诗歌中精妙比喻,俯拾皆是。
值得称道的是,苏诗比喻丰富多彩,新颖别致,独具风格。
在此,我谈谈欣赏苏轼诗歌比喻艺术的体会,以就正于同行。
一、取譬设喻,变化多姿在苏诗中,从用作比喻的事物看,大体上包括以物喻物、以物喻人、以人喻人、以人喻物等形式;从喻体和本体的关系看,明喻、暗喻、借喻这三种类型也皆具备。
我们可说苏诗用喻确实“无不可比”,可见其比喻的丰富。
但是,苏轼诗中的巧妙比喻、丰富多彩,尤其体现在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上。
1.词比。
在苏诗中,有些比喻是用一个词,即一样东西作比的,如《和子由踏青》:“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麋。
”以“瓮”喻茧之大,以“麋”喻羊之肥。
也有用一个词组作比的,如《游灵隐高峰塔》:“古松攀龙蛇,怪石坐牛羊。
”分别以“攀龙蛇”、“坐牛羊”两个词组喻古松、怪石之形态。
2.句比。
在苏诗中,有些比喻是有一个句子来完成的。
如《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比喻人生漂泊,这是苏轼有名的譬喻,后来演变成成语“雪泥鸿爪”。
3.篇比。
苏轼最为人传诵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以游山观景比喻为人处世,含有深刻哲理。
这是以整首诗来作比喻的。
4.连贯比。
“用一联串的不同喻体形象比附一个具体形象或一个抽象概念”,这种比喻方法人们称之为“博喻”,它“不仅能增高诗的形象的密度,尤其能突出本体形象的特征”。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
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
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
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
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
苏词风格的特征:在气魄方面雄奇、博大;在“法度”方面突破陈规,不许泛滥。
为了弄清“豪放”一词的含义,我们还可以看苏轼自己的一段话: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
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
一枕得无睡,辄亦得之耳。
《东坡续集·答陈季常》)这是苏轼称赞陈季常豪放词风的话,联系他称赞吴道子的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话,可以断言:苏轼心目中的“豪放”,既要能体现“诗人之雄”,酣畅淋漓地抒发为造物主所不容的“如此快活”的感情,又要在“法度”(即一般艺术规律和传统)容许范围内“出新意”、“寄妙理”。
从以上可以看出,所谓“豪放”,在气魄方面,它要求雄奇、博大,不允许中正、平庸;在“法度”方面,它既要求突破陈规,又不允许泛滥无归。
然而,苏词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豪放的风格呢?第一,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扩大了题材,丰富了内容。
晚唐、五代文人词发展于歌楼酒宴之中,其主要特征是“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因而被视为“艳科”、“诗余”。
词的内容只能写儿女私情、离愁别恨。
北宋时期晏殊、张先、欧阳修等词人,几乎毫无保留地承袭了晚唐、五代的词风。
其后的柳永,善于用“俚语”和铺叙手法描写病态的中下层市民的生活——尤其是妓女的生活,词的内容有所扩大,但其基调仍未跳出“艳科”的窠臼。
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
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苏轼,北宋时期的大文豪,创作了不少诗词并流芳百世。
我们学过很多苏轼的诗词作品,你能结合他的诗词作品说说他的创作艺术风格吗?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希望对你有用!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苏轼的词创作是从他中年出任杭州通判时开始的,他最早的作品《浪淘沙·咋日出东城》和《南歌子·海上乘槎侣》,前者写春天之景,语言平易流畅,意境虽无过人之处,倒也清新可爱;后者写钱塘江潮,苏轼词的豪迈气概和诙谐风格微有端倪。
统观全局,苏轼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政治、情爱、农村三类作品。
苏轼是满怀热情投入到政治生活中的,但是不幸的家庭经历、多蹇的仕途命运、严酷的权力争斗使他蒙受了一次次打击。
在作品中,有对理想的热情,有落魄的郁愤,有逆境中的不甘沉沦,真实细致地反映了苏轼复杂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
苏轼还是"性情中人",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大都写得真切感人。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说:"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私情耳。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①彭乘:《墨客挥犀》。
②见原词序。
③陆游:《老学庵笔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 年)密州任上,距苏轼元配夫人王弗去世正好十年。
词的起片开门见山,直抒感慨,丝毫不用铺垫和渲染,将思念和盘托出,有不吐不快之势。
生死殊途,南北相隔;仕途的失意,人生的苦闷,满腑凄凉无处倾诉。
接下来退一步讲"纵使相逢应不识,"因为自己早已不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了。
下片写梦中相见,结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将无法排解的思念之情溶入连绵不尽的未来,更衬出未亡人的情真意挚。
学填词论比兴苏轼名作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学填词论比兴:苏轼名作中比兴手法的运用谈到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除了特别措意于音律的和谐,做到“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的地步,也就是要使诗歌的语言艺术必得富有音乐性之外,它的表现形式,总不出乎赋、比、兴三种,而比、兴二者尤为重要。
关于比兴的意义,刘勰既著有专篇(《文心雕龙》卷八《比兴》第三十六),又在《明诗》篇中说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在《辨骚》篇中说到:“虬龙以喻君子,云蛻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
”我国古代诗人,总是把“风”、“骚”作为学习的最高标准。
张惠言在他的《词选》序上,首先就提到这一点。
他说:词者,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其词,故曰词。
传曰:“意内而言外谓之词”。
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盖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则近之矣。
这一段话,虽然是以说“经”的标准,有意抬高“曲子词”在文学发展史中的地位,也就是前人所谓“尊体”,不免有些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一般富有想象内容的作品,都得“同祖风骚”(借用沈约《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论》中语),措意比兴,这看法还是比较正确的。
唐孔颖达在解释“诗有六义”时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他又引汉儒郑玄的话而加以引申:“比者,比方于物,诸言如者皆比辞也。
兴者,托事于物,则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毛诗•国风•周南》疏)这说明赋、比、兴都是作诗的手法,但“比显而兴隐”,所以运用的方式略有不同,要不外乎情景交融、意在言外,它的作用是要从骨子里面去体会的。
用比兴来谈词,就是要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内蕴,也就是前人所谓要有“寄托”。
《乐记》谈到音乐的由来,就是这样说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别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
苏轼以其豪迈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情、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打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相同的地位,全方向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
苏轼有意打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迈之作,开一代新词风。
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 的特色,同时也改变了词圆满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
豪迈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迈中时有旷达情怀的展现。
代表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妈娇 ?赤壁怀古》。
抒发追求理想、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
如《水调歌头?怀子由》。
爱情词与咏物词的风格则以婉约见长。
如《江城子 ?掉亡》、《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词的内容 :苏轼扩大了词的领域,用词来抒写生活情味 ,政治理想 ,出身感想 ,亲友友情 ,农村生活 ,咏物 ,谈禅 ,说理等 ,无所不宜 .苏轼词的风格苏轼词以豪迈为主,有名的有 .在裏描述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周瑜 ,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 ,颢示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立功立业的理想 .苏轼词虽以豪迈为主 ,但还有俊秀 ,穠丽 ,温婉 ,蕴藉的一面 ,如 (莫听穿林打叶声 )写得简淡 .苏轼词不喜欢雕琢 ,善於吸取诗句入词 ,有时也运用当时漱 f 语,给人清爽朴素的感觉 .特色:1.创始了豪迈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迈词,创始了豪迈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
我们一般以为苏轼的豪迈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境地来抒发其大方激情。
苏轼豪迈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一是将充分激动甚至悲壮悲凉的激情融入词中;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大方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三是以豪迈雄豪的音调著称。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表现出这一风格。
浅析苏轼作品风格创新之处及其影响
题目:浅析苏轼作品风格创新之处及其影响学生姓名:文奕学号:0702402022系别: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 07级汉语言文学二班目录一、苏轼生平简介,以及苏轼作品的意义以及影响二、苏轼作品的创新之处1.主张古文革新。
2.对于形势独特创新的视角3.独创的豪放词派4.苏轼在词的发展史上的创新5.苏轼“以诗为词”三、苏轼作品的写作理念、写作风格1.“文贵自然”,文以致用的写作观念2.苏轼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
3. 苏轼诗词的语言风格四、苏轼取得骄人成就的原因分析1.受地域、家庭的影响2.自身性格原因3.前人所作出的努力五、结论浅析苏轼作品风格创新之处及其影响一、苏轼生平简介,以及苏轼作品的意义以及影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代表词人。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咋便宜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综上所示,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主要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实用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他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
试论苏轼诗歌的比喻艺术
第35卷第6期 Vol.35,No.6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2016年11月Nov.2016■蜀学研堯■试论苏轼诗歌的比喻艺术(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1756)摘要:苏栻的诗歌善用比喻艺术。
其诗歌的比喻,具有广泛性—不受时空限制,不受题材拘牵,亦不受体裁束缚;同时,又形式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曲喻、讽喻,也有博喻、联合比喻等;苏诗的比喻还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准确贴切、恰到好处,真实亲切、具体生动,新颖奇特、变化多端,幽默诙谐、精警深刻。
关键词:苏栻;诗歌;比喻;广泛性;形式多样;艺术效果中图分类号:E07.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 -8505(2016)06 -0001 -08On the Figurative Art in Su Shi? s PoemsSHANG Tuo(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1756, China) Abstract:Su Shi is good at using figure of speech in his poems and in which the figurative expressions exist extensively, i. e. without temporal and spatial constraints, subject restriction and genre constraints;moreover, in which its various forms exist, i. e. simile, metaphor, trope, song yu,bo yu and joint metaphor, etc. The figurative expressions show artistic effects strongly in Su Shi,s poems, which are accurate, perfect, real, vivid, fresh, various, humorous and profound.Key words:Su Shi;poems;metaphor;universality;diversity;artistic effect“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
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
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
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
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
代表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妈娇?赤壁怀古》。
抒发追求理想、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
如《水调歌头?怀子由》。
爱情词与咏物词的风格则以婉约见长。
如《江城子?掉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词的内容:苏轼扩大了词的领域,用词来抒写生活情趣,政治抱负,身世感慨,亲友情谊,农村生活,咏物,谈禅,说理等,无所不宜.苏轼词的风格苏轼词以豪放为主,有名的有.在裏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颢示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苏轼词虽以豪放为主,但还有清秀,穠丽,温婉,蕴藉的一面,如(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简淡.苏轼词不喜欢雕琢,善於吸收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漱f语,给人清新朴素的感觉.特点:1.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
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
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2.以诗为词。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
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
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
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
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
代表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妈娇?赤壁怀古》。
抒发追求理想、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
如《水调歌头?怀子由》。
爱情词与咏物词的风格则以婉约见长。
如《江城子?掉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词的内容:苏轼扩大了词的领域, 用词来抒写生活情趣,政治抱负,身世感慨,亲友情谊,农村生活,咏物,谈禅, 说理等, 无所不宜.苏轼词的风格苏轼词以豪放为主, 有名的有. 在裏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周瑜, 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 颢示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苏轼词虽以豪放为主,但还有清秀,穠丽,温婉, 蕴藉的一面, 如( 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简淡.苏轼词不喜欢雕琢, 善於吸收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漱 f 语, 给人清新朴素的感觉.特点:1. 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
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
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浅析苏轼诗词的艺术手法(2)
浅析苏轼诗词的艺术手法(2)只有到了苏轼,才使宋词走上了“向上一路”。
他不像柳永那样自甘小道,也不像晏殊那样自我分裂,而是从观念本身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提高词品。
其具体方式就是把词拉向诗,使“艳科”“小技”焕发出诗一般的正统的光辉。
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以诗为词”,或者叫用词来写向来属于“正统”的诗歌才涉足的各种严肃而又“浮艳”,简单而又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可以拿李清照与苏轼作一简单比较,从中看出他是怎样“提高词品”,“以诗为词”的。
在文学史上,李清照以词著称于世,但她也写诗。
不过,有关时事政治、咏史怀古等重大题材,一般吟之于诗,个人的悲欢离合,咏花惜春等小题材一般赋之于词。
这就使得她的诗大都政治倾向鲜明,且悲壮豪宕。
我们试读她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仿佛看到一个拍案而起的怒目金刚。
朱熹在评价她的《咏史》诗时曾说:“中散非汤武得国,引之以比王莽。
如此等语,岂寻常女子所能。
”(《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而她的词由于题材狭小,人们却感受不到半点“豪壮”之气,有的是似水柔情。
比如她的《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细腻逼真地写出闺中思妇的心理状态,在感情的真实性和深刻性上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此种情怀在她的诗中是找不到的。
胡云翼《中国词史大纲》评价说:她的词“是最能够表现女性的优美的情调的。
以前一切男性词人所代写的‘闺情’,所代写的‘妇人语’,放在清照之前,都要黯然于色”。
与李清照不同,苏轼的词与他的诗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风格,大都基本相同或相近。
我们试读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可见其中年“老夫”无比豪壮的气概,以及保卫边疆,打击敌人的一腔壮志豪情。
读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可见其不怕风雨,在逆境中怡然自得的那种“任凭艰难险阻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气度”(萧士杰《唐宋词导读》)和听任自然的人生态度。
请在苏轼其他诗作中找出一处使用比喻的句子,抄录于下并说明其高妙之处。(10分)
请在苏轼其他诗作中找出一处使用比喻的句子,抄录于下并说明其高妙之处。
(10分) 以下是苏轼诗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一句诗,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这句诗巧妙地将西湖比作中国古代美女西施,以西施的淡妆浓抹来形容西湖在不同天气和季节下的美丽。
这种比喻生动形象,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西湖的美丽和迷人之处。
西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美女,她的美貌被誉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而西湖也是中国著名的美景之一,被誉为“人间天堂”。
将西湖比作西施,不仅突出了西湖的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这句诗的高妙之处在于,诗人通过比喻的手法,将西湖的美丽和西施的美貌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西湖的魅力。
同时,这种比喻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使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分析苏轼豪放诗词的艺术手法
分析苏轼豪放诗词的艺术手法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分析苏轼豪放诗词的艺术手法》的内容,具体内容: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艺术家,他的散文、赋、诗、书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并具有独特的风格。
他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的巢臼,一扫绮丽柔靡之习,开创了北宋词坛豪放的词风。
苏轼现存三...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艺术家,他的散文、赋、诗、书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并具有独特的风格。
他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的巢臼,一扫绮丽柔靡之习,开创了北宋词坛豪放的词风。
苏轼现存三百四十余首词,各种风格的豪放词仍居少数,现存苏词绝大多数仍属于婉约词。
但他的豪放词题材扩大,思想内容与形式都独具特色,尤其风格多样:以散句入词,以诗入词,开创苏词之沉郁,飘逸、旷远、绮丽、豪放、清雄、刚健、开朗,联想丰富,比喻新奇,用笔挥洒自如,自由张扬个性,创新意识浓郁。
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之他那广阔的胸怀,豪迈的性格,一步入词坛,立刻给词坛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一般认为,苏轼是从杭州通判开始创作词的。
《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是可以准确系年的苏词,它已突破了"词言情"的藩篱,开始表现出苏词的豪放本色。
在密州及其以后,他就更自觉地创作豪放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标志着他的豪放词的成熟;《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豪放词的千古楷模。
一豪放词中的"真情"真率自然是中国古典抒情诗的传统之一,也是历代多数诗人的美学追求。
优秀的抒情诗无不发乎性情,出乎自然,词更如此。
况周颐云:"真字是词骨。
情真、景真,所作必佳。
(在晚唐五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娱宾遣兴的席间即兴之作居多,专写娼楼歌妓的娇柔之态和勾栏瓦舍的男女调笑,感情多浅露轻浮,缺少一种严肃真挚的情意。
这一风气直贯北宋,无论欧、柳、周,一概难出其藩篱。
苏轼则不然,他的豪放词大部分都言志抒怀,是内在感情的凝聚,是心灵世界的外在投影。
心中辗转翻腾的情调波澜,使其不能不为词。
浅析苏轼词的比喻
2007年2月总第155期第2期学术交流AcademicExchangeFeb.,2007SerialNo.155No.2·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浅析苏轼词的比喻吴媛媛(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黑龙江牡丹江157012)[摘要]比喻是一种古老而又长青的修辞方式,宋代文学家苏轼在艺术审美上追求自然,因此在其诗文中用比喻就颇为习见。
以诗为词创作风格,使词的比喻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苏轼词的比喻开阔而新奇。
所谓开阔是指其词中的比喻方式多种多样,且比喻的本体、喻体关系多样,所谓新奇是指比喻取象视角与比喻意象营构的创新。
异彩纷呈的比喻再现了他潇洒自如的气度、乐观博大的情怀,也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关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关键词]苏轼;词;比喻;开阔;新奇。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07)02-0155-03比喻是一种古老而又长青的修辞方式,宋代文学家苏轼擅长用比喻,在其诗、文中就颇为习见。
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使他词中的比喻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苏轼以其丰富的联想,巧妙的构思,开阔、新奇地表现了他潇洒自如的气度,乐观博大的情怀,也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一、苏轼词比喻的开阔性身处“隆宋”,在政治上“一肚皮不合时宜”的苏轼,以坚贞坦荡的品格和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一改“绮罗香泽”之词风,正如刘辰翁所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lIl~。
苏词中比喻开阔的特征与此相契合。
表现一,多种比喻类型的呈现。
雄浑豪放又不失俊逸秀美的苏轼词,往往因比喻这种修辞方式的点染而情理兼具、神形毕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在苏轼词中有大量的比喻,其中既有基本比喻类型——明喻、暗喻、借喻,又有一些较为特殊的比喻变式,如互喻、骈喻、类喻、博喻等。
1.明喻。
苏词中的明喻做到了“能写真景物、真感情”可谓“有境界”。
如:(1)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苏轼诗的比喻艺术
苏轼诗的比喻艺术宋代大诗人苏轼为我们留下了二千七百余首诗。
其诗大都思想深邃,艺术精湛,具有颇高的审美价值。
本文拟就苏轼诗的比喻艺术作一番初步的探讨。
一、比喻方式多样苏轼诗的比喻方式多样,常见的有下列数种:1.明喻:用其他事物直接明白地比喻诗中所要描绘的事物,本体与喻体都出现,且两者之间往往用“如”、“似”、“若”、“象”等比喻词连接。
如《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中的“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本体有“人”与“事”,喻体为“秋鸿”与“春梦”,比喻词是“似”与“如”。
诗中运用比喻,产生了明朗的美感。
2.暗喻。
以用作比喻的事物来隐喻诗中所需表现的事物,本体与喻体也都出现,然不用比喻词。
如“落月挂柳看悬蛛”(《舟中夜起》),便是新颖别致的暗喻。
本体是“落月挂柳”(将落的月亮挂在柔嫩的柳条上),喻体是“悬蛛”(悬在蛛网上的蜘蛛),两者之间无比喻词连接,却语意明朗生动。
3.借喻:直接用比喻的事物(喻体)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本体)。
如《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中的“白衣仙人在高堂”与《种茶》中的“茨棘尚未容,蒙翳争交构”,都是苏轼诗运用借喻的范例。
前者以安然居高堂的“白衣仙人”借喻在大雨成灾、民不聊生之时不体察民情而一味过着纸醉金迷生活的朝廷命官们,讽刺入木三分。
后者以茶困于茨棘、丛翳来借喻诗人自己为奸佞小人所不容,含意深远。
两者皆具含蓄美。
4.博喻:运用众多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描绘,表达一个事物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特点。
苏轼诗在这方面颇具代表性的,首推《百步洪二首》(其一)。
诗中“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句,连用兔走、鹰落、骏马下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与露珠翻荷七个比喻来形容轻舟在急流中飞驶之快。
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二云:“用譬喻入文,是轼所长。
此篇摹写急浪轻舟,奇势迭出,笔力破余地,亦真是险中得乐也”,可谓一语中的。
(诗词阅读题)苏轼《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阅读附翻译赏析
苏轼《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诗词阅读题江城子苏轼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彩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哪处飞来双白鹭,如存心,慕娉婷① 。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如约是湘灵② 。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① 娉婷:指漂亮的弹筝女。
② 湘灵,用娥皇、女皇之典故。
(1)开头三小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2 分)(2)上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描绘弹筝女,请写出两种并作详细剖析。
( 4 分)(3)下片最后三小句诗语重心长,试作简要评析。
( 2 分)参照答案:(1)写漂亮的山色湖光是为人物设置背景,令人物与自然光景相映成趣。
或写山色湖光为人物出场交代背景,以景的漂亮衬托人的漂亮。
( 2 分)(2)比喻或双关( 1 分),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快,实际上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佳人,一语双关( 1 分);衬托(1 分)哪处飞来双白鹭,如存心,慕娉婷将白鹭人品化,以白鹭存心仰慕来衬托弹筝女的漂亮( 1 分)。
(共 4 分,若答出拟人也可得分)(3)最后三小句采纳欲擒故纵的手法,不单没有写人,写音乐,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1 分)只见翠绿的山岳仍旧静静地立在湖畔,忧如那哀怨的乐曲仍旧涟漪在山间水际,缭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量( 1 分)。
(共 2 分,只需言之成理即可酌情得分)阅读练习二:1.上片是如何塑造一位漂亮的弹筝女子形象的?请联合词句剖析( 6 分)2.下片划线句子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剖析。
(5 分)参照答案1.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来塑造,前三句用漂亮的湖光山色来衬托人之美,接着用荷花作比,极言其风韵绰约。
后三句用白鹭似也存心仰慕来衬托弹筝人的漂亮。
(手法各 1 分,衬托答成侧面描绘也可。
联合诗句剖析成效各 2 分)2.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翠绿的山岳仍旧静静地立在湖畔,忧如那哀怨的乐曲仍旧涟漪在山间水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39(2016)03-0054-04比喻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的名称,在中国文学中,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抑》,其文曰:“取譬不远,昊天不忒。
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1]比喻手法的运用,起于何时,已难考证,但在《诗经》中,我们可找到许多运用比喻手法的例子,如:“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2]“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3]这样的例子在《诗经》中不胜枚举。
因此“比”这种文学技巧,被后人公认为《诗经》的主要艺术手法之一。
应该说,在《诗经》的成书阶段,即春秋中期,比喻手法已被当时的文人熟练地运用和掌握了。
《诗经》之后,东汉的郑玄在《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中给“比兴”作注时引东汉郑众的话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
[4]所谓“比方于物”,即打比方,就是普通的比喻。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谈论“比”时说:“比之为物,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5]其中“喻于声”、方于貌”,都是比较直接的相似,是具体对具体, 很简单。
而“拟于心”,譬于事”则是从具体到抽象。
刘勰对中国的“比喻理论”有所推进,能注意到这一方面的相似,很有意义,只是没有进一步探索本体与喻体如何相似。
直至宋代,陈骙《文则》中的“十喻”,才有了更大的发展。
陈氏将“比喻分为十种,其中纯粹的比喻有五种:一是“直喻”,就是带比喻词的,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明喻。
二是“简喻”是省略比喻词的,现在通称为暗喻。
三是“对喻”,现代通称为“引喻”。
四是“类喻”和“详喻”,应该都属于联合比喻,只是一个是并列的,一个是承接的。
五是“博喻”,是一个本体多个喻体[6]。
陈氏对比喻的十种分类虽然有一些不足,但仍然无损他在“比喻理论”上的贡献,除了其中非比喻成分,其它的分类在比喻的研究史上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具有发凡起例的重要作用。
当代学者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专辟一节“譬喻”。
陈先生说:“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
”[7]随后,陈先生将“比喻”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类,用当代修辞学的方法,详加论述。
陈先生关于“比喻”的阐释,代表了“比喻理论”的最新发展。
综上所述,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在中国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对中国文学影响很大。
从《诗经》以来,中国的文人学者在文学创作中都有意识地运用比喻手法。
如:“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9];“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0]……发展到宋代,中国古代文学达到了巅峰,名家如林,名作如海,群星灿烂。
而在众星之间,有一颗大星,光芒万丈,譬如北辰,众星拱之。
这颗大星,就是一代文宗苏轼。
这位文化巨人,在他的一生中,为我们留下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
在苏轼的努力下,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他将许多艺术技巧信手拈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本文仅就苏轼对“比喻”技巧的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里精辟地指出:“他(苏轼)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
”[11]本文认为,苏诗文集中的“比喻”手法,有以下特点:一、擅长“以人喻物”苏轼目光辽阔,搜罗万象,他诗文中的比喻,无不新奇活泼、妥贴恰切。
如:“十分潋滟金尊凸,千杖敲铿羯鼓催”[12];“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13];“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14];“重重似画,曲曲如屏”[15];“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16];“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挂柳看悬蛛”[17]。
这些诗词均以比喻入之,令人眼花缭乱,拜服倾倒。
运用比喻手法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推陈出新,超越前人。
传统诗词中多用物来比喻人,用人来喻物,并不多见,而苏轼却能将此法信手拈来。
苏轼打破了历来诗词中比喻手法的传统窠臼,能够另辟蹊径,擅长“以人喻物”,这正是他对前人的一种突破和超越。
如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8]。
这首诗中,苏轼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西湖的风景,秀丽婀娜,富有女性美,西施又是古代越国的美女,二者在秀丽这一点上是相似的。
西湖有一“西”字,西施亦有一“西”字,这是第二点相似性。
可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这两点相似性上,而是继续生发。
众所周知,西施只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轻施粉黛就已经美不胜收了,然而,等她住进吴宫,贵为王妃,浓妆艳抹之后,必然艳若天仙,又是一种风姿。
那么西湖呢?阳光明媚的时候,是一种景色,阴雨连绵的时候,又是另一种景色。
西湖的晴景和雨景,与西施的淡妆与浓妆,都很美丽。
这又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相似性。
苏轼正是抓住了多重的相似性,把西湖比作西子,使得此喻富有多重内涵,让人叹服。
此是名篇,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犹如神来之笔,把西湖的妩媚秀丽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苏轼自己似乎对这一比喻也很满意,在别的诗中也有使用,如《次韵刘景文登介亭》:“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
”[19]再看下面这首:《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20]。
此诗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黄州定惠院小山上有一株海棠。
海棠本产自西蜀,是一种名贵花朵。
可是,此株海棠却生长在偏远的荒山上,混迹于杂草之间。
当地人也不以为贵,“真是明珠投暗。
作者在诗中,将海棠比喻为一位漂泊天涯的佳人,海棠与佳人,都很美丽,这是第一层含义;全诗以海棠自比,诗人将海棠与自己的身世巧妙联系起来,同样背井离乡,同样被人冷落,怜海棠以自怜,这是第二层含义;当月下的海棠,被露水打湿,在寒风中发抖时,诗人感于此景,也留下了悲伤的泪水,这是第三层含义。
这样,苏轼笔下的海棠,具有了深沉的情感内涵,低回绵邈,一往情深。
以人喻物”的技巧运用,在苏轼文集中还有很多。
又如,《澄迈驿通潮阁》:“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21]苏轼用人的一根发丝作为喻体,来比喻远处青山的一丝起伏的山影。
看到山影,似是看到了家乡中原,表现出作者怀念中原,殷切思归的心情,何等新奇。
又如《伏波将军庙碑》:“南望连山,若有若无,杳杳一发耳。
”[22]《次韵沈长官三首》(其一):“闻道山中食无肉,玉池清水自生肥。
”[23]《天庆观乳泉赋》:“锵琼佩之落谷,滟玉池之生肥。
”[2]将水中的泡沫,比喻成人身上的白肉,何等新巧。
无怪乎胡仔看到上举的两组诗文,评论道:“皆两用之,其语倔奇,盖得意也。
”[25]“以人喻物”的比喻技巧,到了苏轼手里,精警新奇,让人叹服。
二、善用博喻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生动地阐释博喻说:“在他(苏轼)的诗里还看得到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喻,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
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接一连二的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的笔下。
”[26]请看下面这首《百步洪二首·其一》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
险中得乐虽一快,何异水伯夸秋河[27]。
这是苏轼最享盛誉的“博喻”杰作。
诗中连用狡兔疾走、鹰隼猛落、骏马下坡、断弦离柱、羽箭脱手、飞电过隙、荷叶落珠七个比喻来形容一泻千里的水势,再加上第一句中的投梭,共用了八个比喻,可谓新鲜活泼,酣畅淋漓。
而且,用来作比的兔、鹰、马、弦、箭、飞电、珠荷等事物,多为古代日常生活中所习见,更显见其形象之具体生动。
这样作比,不仅具有时间、空间的立体感,而且新颖别致,表现力极强。
无怪乎,赵翼说此四句“形容水流迅驶,连用七喻,实古所未有。
又如《石鼓歌》: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从政见鲁叟。
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
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箍在口。
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
强寻偏傍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
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维鱮贯之柳。
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
模糊半已隐瘢胝,诘曲犹能辩跟肘。
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稂莠[28]。
石鼓”是我国传世的“珍贵历史文物,它由大石块经人工修琢而成鼓形,四周刻凿文辞,记载、颂扬古代帝王田猎游宴等事,又称为“猎碣”。
它对研究古代历史及典章制度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史料。
这首诗中,苏轼在总述石鼓上文字,深感高峻有如蛟腾蛇走之后,首先,描绘石鼓文字由于多年经受风雨剥蚀和沙砾聚结,以致模糊隐约,大都“如瘢”(指疮疤)“如胝”(指厚皮)。
其次,接着说,虽然字形弯曲模糊,犹能辨“跟肘”,以人的“脚跟”“臂肘”比喻字形的勾画横竖,这些当年刻字着力的地方还能约略辩认。
再次,接下又说,字形的模糊好象明媚的月亮隐入云雾之中,朦朦胧胧;又象稻田里庄稼光秃而杂草丛生。
经过这样的描述,以六种事物来连喻,静止而古老的石鼓文字,便仿佛被置于近前,栩栩如生。
《前赤壁赋》中有这样的描述:“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29]五个连用的比喻,把箫声描写得象哀怨又象眷恋,象哭泣又象低诉,扣人心弦。
曲调终结之时,余音缭绕,若断若续,又宛如游丝,萦绕在耳。
因而下文夸张为“使幽壑之潜蛟”起“舞”,使孤舟之嫠妇”哭“泣”,更显逼真,让读者感染尤深。
三、比喻中蕴含哲理巧妙的比喻在于将抽象的理论转化成形象的、具体可感的、贴切生活的艺术形象。
苏东坡对比喻的一大贡献,正在于他能在比喻意象中蕴含哲理,表达人生况味。
在苏轼笔下最蕴含深意的比喻意象,我认“为当“飞鸿”莫属。
早在仁宗嘉祐六年(1061),苏轼二十多岁,他与弟弟苏辙(字子由)第一次分手时,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30]。
人的处境,尤其是受到挫折,生活坎坷的处境往往是很复杂,难以表达的,而苏轼却能用绝妙的比喻,将这些复杂的情状表达出来。
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足迹,可它并未放在心上,偶然相逢,又匆匆离去。
用“飞鸿踏雪泥”,来比喻人生行踪不定,难以把握。
后四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用自然道路暗喻人生道路之不平,以过去经历的事情来印证前四句比喻所说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