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者行为研究综述
旅游者行为研究综述
(一)目前国内的旅游者行为研究多为形式上的实证性分 析,对具体内容的实证分析、基本原理及研究方法的探讨较 少。当然这一方面体现了旅游行为研究领域还不成熟,还需要 从众多的案例中总结更多的经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旅游学研 究不够深入、不好深入的缺点。
(二)对细分市场的旅游需求、行为特点研究不足,细分的 程度不高。相对于国外来说,对老年市场的研究都较为缺乏。
旅游行为是指旅游者的行为,其研究对象是旅游者或潜在 旅游者。对旅游行为的研究不仅可以发现游客的流动及行为规 律,找出行为发生的影响机制,而且可以丰富旅游学的研究内 容。同时,研究还能与旅游产品开发设计、旅游市场营销相结 合,为旅游企业制定经营、管理策略提供重要参考,为旅游资 源的开发与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具有广阔的应用性。
(下转第74页)
作者简介:肖岳峰 湖南湘潭人,1963年2月出生,教授,硕导,双学士,桂林理工大学副校长,研究方向 旅游管理、项目管理、管理创新。 72
旅游管理研究
2014年1月下半月刊
属于富有的人。 (六)当地居民是否友好 悠久的佛教文化能够推动目的地旅游经济发展, 虽然政
府能看到发展的前景,但很多时候当地居民认为游客影响了他 们正常的生活,扰乱了他们的秩序,同时有些地区还出现了出 家人违背佛教教义,为获取经济利益,一味迎合游客需求, 随意变动宗教仪式的现象,有甚者还抓住游客祈福的心理后, 进香、捐功德便成为他们敛财的手段。最后造成居民目的地不 欢迎游客,游客对目的地的满意度不断降低,出游必定是失败 的,下次就不会来,口碑相传的力量谁都不能忽略,这样久而 久之来的游客会越来越少,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当地 居民是否能有好的欢迎游客也是影响选择目的地的因素。
2旅。游后:旅游重游意愿与后悔心理。张言庆(2008)对 游客游后行为倾向前因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旅游 动机和游客满意对游客的行为倾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旅 游动机对行为倾向的影响大于游客满意对行为倾向的影响。宝 贡敏(2008)以旅游形象因子作为研究对象,提取出旅游形象 的6个因子,从来杭的日本及韩国游客视角出发,运用结构方程 模型分析了旅游形象各因子对游客满意度、回游度及推荐度的 直接和间接影响。张捷等(2008)从宏观旅游流与微观游客行 为两个层面上研究重游现象。通过滞后变量回归,发现旅游流 增长存在显著滞后影响效应;通过比较宜兴重游游客和首游游 客的差异,发现他们在年龄、职业、旅游地花费、旅游地停留 时间、出游动机和出游影响因素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白凯 (2009) 通过实证调查资料使用因子分析法总结出旅游后悔心 理的后续行为表现为5类: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 负面宣传、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和 借鉴经历调整心态。
旅游者决、策行为国内研究综述
现影响游客 的旅游地选择 与决策 的主要 因素有 : 输人变 量( 包括个人 因 素、 市场营销和其他的信 息刺激 ) 、 感知过程 、 出变量等 。 输 张朝枝(02认 为旅行 社的宣传 与促销等活动 , 2o ) 以及其专业服务 能 影响旅游者对 目的地 的感 知印象 、 旅游偏 好 、 并可帮助 旅游者实现旅游 效益最大化, 从而影响其决策行 为 , 并促使 旅游者进行出游决策 , 口传对 个体 、 群体旅 游决策过程 也有一定 的影响 。。管 红(0 3从 区域文化和 国 20 ) 旅游心理学的角度研究 发现 , 区域文化在旅游者决策过程 中产生重要影
响。 婧晶等人( 0 3 在研究中发现 , 20 ) 交通费用对于旅游 目的地 的选择 至关重要 , 但如果其他旅游 费用相对于交通 费用较高时 , 么交通费用 那 在旅游 目的地选 择中的重要性就要大大削弱 。0 张安(0 4 通过对南京 国内游客的客流人 口学特征的研究从年龄 、 2o ) 收入 、 职业 、 受教育程度 、 地理位 置 、 家庭结构 等方面研究 了不 同人 口特 征对旅 游决策 的影响 。0 杨学燕( 0) 2 4 0 通过对宁夏回族 自 区的调查 , 治 分 析了不 同家庭结构对 旅游者在 出游时 间 、 出游计 划 、 出游 方式 、 出游心
关键词 : 旅游者 决策行为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5 2 F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4 4 1( 0 8l12 7 0 10 - 9 4 2 0 5 — 2 1-
旅 游决策是旅 游者行为研究 领域最核 心 、 最关键 的内容 , 一直 以来 被国内外学 者所关注 , 学者们从旅游决 策过 程 、 影响决 策的因素及细分 市场 的旅游者 决策行为等多方面展开研究 , 为旅游行政部 门 、 旅游企业 提供理论帮助与指导。 旅游决策过程研究 ・ 旅游决策过程是一个从 心理到行 为的连续体 , 包括一系列相关 的阶 段或步骤。 王家骏 (94基于人们对旅游 目的地 选择的惯例决策与外延 19 ) 决策两个基本类 型的研究 , 提出了感知机会 、 达机会 、 实机 会 、 可 现 考虑 机会 、 选择机会 、 策机会。 甘朝有 等人(9 5 提出 , 决 19 ) 旅游决 策过程包 含5 个心理 步骤 : 识别问题 或需要 、 寻找请最后 决定 、 消费游产 品和服 务、 购买后 的感觉 。0 聂献忠等人 (98认 为旅 游者决策行 为受其感知 19 ) 环境和追求最大旅游效 益的影 响, 但个体决策行为更多的是考虑其理性 经济性, 进而构建了个体旅游者决策模型 。 亚军等人 (02在对旅决 ‘ 20 )
旅游方面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目前学界对于自然观光旅游发展研究较多。
研究遍布了整个旅游的各个环节,研究资料较为翔实。
本次对于文献收集中,发现有以下内容:(1)景区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贺万荣(2019)[1]从全域旅游为视角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在研究中贺首先对于全域旅游进行了概述,指出了全域旅游作为一个新的旅游发展理念,为游客提供了全过程、全时空的旅游体验。
同时贺也指出,目前乡镇旅游中乡村性特色不突出、商业化色彩浓重导致了游客旅游体验较差,旅游经济难以得到发展。
周慧丽(2020)[2]等对于目前国内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性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周首先总结了目前乡村旅游的内涵与背景,明确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性。
其次从实际问题出发,指出了目前乡村旅游中所存在的“产业化”、“认知化”以及“居民参与度”的三大问题。
在研究中对于旅游发展认知化的问题进行了着重讨论。
周以“农家乐”为例子,认为其农家乐可以看作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初级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并且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给人们认为农家乐就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错误思想。
王樱萱(2020)[3]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进行了探究。
在研究中王首先对于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随后对于生态旅游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指出了目前我国生态旅游中,存在着缺乏专业人才、宣传模式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以及资金支持的问题。
而其中,王认为,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产品缺乏创新是目前生态旅游中最大的问题。
(2)旅游及产业发展赵佳琳(2020)[4]对于乡村旅游发展中民宿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
通过对于北京市平谷区的民宿进行了实地调查。
然后从产业布局出发,1贺万荣.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3(14):40-41.2周慧丽,陆晓雨.国内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7):141-142.3王樱萱.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对策探究[J].南方农业,2020,14(20):103-105.4赵佳琳,胡毅然.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发展对策探究——关于北京市平谷区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市场,2020(13):63+68.提出其民宿产业的发展依托现有旅游资源,融入当地旅游特色。
乡村旅游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乡村旅游国内研究现状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前往乡村地区进行休闲度假、体验农村文化、参与田园活动等旅游活动的形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乡村旅游在我国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
本文将对乡村旅游国内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乡村旅游的研究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研究内容丰富多样。
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内容涉及到乡村旅游的定义、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发展策略、市场需求、农民收入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多样化。
乡村旅游的研究方法既有定性研究方法,如实地调研、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也有定量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回归分析等,为乡村旅游研究提供了多样化的研究视角。
三、研究成果丰硕。
国内学者在乡村旅游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提出了一些新颖的理论观点和实用的研究结论,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一、多元化产品和服务。
未来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将更加多元化,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二、可持续发展。
未来乡村旅游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消费,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市场化运营。
未来乡村旅游将更加注重市场化运营,建立健全的旅游市场体系,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竞争力。
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基础设施薄弱。
一些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限制,游客的游玩体验受到影响。
二、管理水平不高。
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存在一些管理混乱、秩序不佳的情况,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形象和品牌。
三、文化传承不足。
一些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存在丧失和流失的现象,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我国旅游者权益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旅游者权益问题研究综述作者:蔡展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4期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各种旅游者权益问题日益凸显。
针对这一热点话题,就旅游者权益的概念、内涵和特征进行回顾,通过对其重要性、保护现状、存在原因以及对策研究进行综述,最后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评价和前景预测。
关键词:旅游者;权益;研究;综述一.我国旅游者权益问题研究的概况笔者在自己视野能够触及的范围内,检索和收录了近几十年来发表在各种报刊上研究我国旅游者权益问题的20多篇论文。
国内旅游界、法学界等不少专家、学者虽然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这些研究对认识我国旅游者权益问题的研究现状和保护我国旅游者权益无疑有着参考和借鉴作用。
二.我国旅游者权益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旅游者权益概念、内涵和特征等基础理论研究1.概念研究关于旅游者权益的概念,相关学者、专家对此的理解是大同小异,分歧不大。
王健(2008)认为所谓旅游者权益是指旅游者根据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以及根据依法成立的、有效的旅游合同之约定应享有的正当权利和利益。
郑海英(2007)认为是指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所享有的为国家旅游法律、法规、规章及制度所保护的权益或权利。
2.内涵研究对于旅游者权益内涵的研究,专家学者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各自的分类。
[1]罗东娥(2004)认为旅游者享有旅行权,知悉权,安全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和缔结合同的权利,获得赔偿的权利,人格权,投诉权和诉讼权。
王健(2008)首次提出了残疾人的旅游者权益。
邹蕾、骆高远(2009)认为包括旅游者消费有形旅游产品和无形旅游产品的权利。
3.特征研究关于旅游者权益的特征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观点:李燕军(2008)归纳出旅游者权益具有三个特征:时间限制;和旅行社紧密相关;包含精神权益和物质权益。
孙智慧、李克(2009)主要从旅游纠纷处理中的跨地域性因素和旅游纠纷处理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来考虑的。
(二)我国旅游者权益保护相关问题研究1.我国旅游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研究在旅游争议中,发生频率最高、影响面最广、情况最复杂的当数旅游者权益保护问题。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旅游体验研究综述对于旅游体验的研究,国外学者开始地较早,并从多个角度对其展开了深入探讨。
而国内在2003年之后才出现大量研究成果(王帆,赵振斌,2007),因而研究水平无论从范围还是深度上都有限。
总结历年来国内外主要的旅游体验研究,可以发现三大主要领域:旅游体验的基础理论、旅游体验的质量以及体验式旅游。
一、旅游体验基础理论研究在基础理论方面,大多数学者着重于旅游的行为动力学研究,重点主要分布在旅游内驱力、旅游需要和旅游动机这三大范畴。
对旅游体验的研究最早从回答“人为什么要旅游”这个基本命题开始。
Gray (1970)提出了两分法的旅游驱动力概念,即“漫游癖(Wanderlust)”和“恋物癖(Sunlust)”,并将前者解释为一种“推动”因素,而后者是一种“拉动”因素。
他的理论揭示出旅游行为来源于“推”和“拉”两大因素的矛盾运动。
Dann (1977)在Gray的基础上提出“推-拉”模型,明确了“推力”和“拉力”两大概念,将失范(Anomie)、自我提高(Ego-enhancement)和白日梦(Fantasy)作为旅游的推力,将旅游目的地的具体吸引物作为拉力。
Iso-Ahola(1982)提出了艾泽欧一阿荷拉模型,将“推一拉”理论进一步引申为“逐求”和“逃避”两个维度。
追求的力量来自个人的内部,由人的本质所决定;而逃避的力量则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招引和呼唤。
以上三位学者皆旨在探寻旅游行为的一般内在驱动力。
在他们看来,旅游者为什么出游是由两个最基本的原因共同决定的:内力的推动和外力的吸引。
但他们模型的解释色彩更重而缺少操作性。
有别于内驱力研究的一般性特征,旅游需要更贴近旅游行为而往往被等同于旅游体验动机。
明确以旅游需要作为探讨对象的研究中,Pearce(1988)的影响最大,他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应用于旅游体验动机研究,从旅游的角度重新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解释和发展,并指出旅游体验的动机来自于放松、刺激、关系、自尊与发展和自我实现这五种需要。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俗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逐渐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
民俗旅游不仅能让游客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还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播的机会。
因此,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和方向。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期望为国内民俗旅游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国内民俗旅游的历史演变民俗旅游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逐步兴盛的。
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国内民俗旅游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起步阶段(1978-1989年):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逐渐开放,一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开始吸引游客。
这一时期的民俗旅游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节庆活动、民间工艺和乡村风情,缺乏系统的开发和规划。
发展阶段(1990-1999年):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民俗旅游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有意识地挖掘和整理当地的民俗资源,通过举办民俗节庆、建设民俗村等形式,推动民俗旅游的发展。
同时,学术界也开始对民俗旅游进行系统的研究。
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新世纪,民俗旅游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旅游体验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
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也加大了对民俗旅游的开发力度,通过整合资源、提升品质、创新产品等形式,推动民俗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
学术界对民俗旅游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涉及的主题和领域也更加广泛。
回顾国内民俗旅游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其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自发到自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民俗旅游在国内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未来,如何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民俗资源、提升民俗旅游的品质和内涵、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将是民俗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
我国旅游人类学研究分析综述
我国旅游人类学研究综述-旅游管理我国旅游人类学研究综述查爱欢旅游人类学在中国迅速发展,许多学者从旅游人类学视角来探讨旅游这一复杂多维地现象.本文综述了旅游人类学视角下地旅游文化、民族旅游、旅游开发和社区参与等研究,据此提出了旅游人类学研究存在地不足和研究趋向.旅游人类学是一门新近发展起来地学科,它主要研究在不同形式下旅游业所产生地各种现象,重点放在对旅游者及旅游本质地研究,其次是以人类学地整体观综合研究旅游业与社会、经济、文化及东道国人民和社会带来地正面和负面影响.西方学人类学者研究旅游,主要从目地地居民、游客以及客源地社会这三个不同视角出发,进行系列研究,形成相应理论、观点.早期地民俗旅游和旅游人类学研究关注以下几个话题:一是旅游对旅游地文化造成地影响,二是介绍西方旅游人类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与中国地个案相结合,三是在旅游视野下探讨少数民族文化认同.这些话题在接下来地研究中一直被不断提及.近十余年间,中国旅游人类学研究开始探讨许多新话题,本文主要对旅游人类学视角下地旅游文化、民族旅游、旅游开发和社区参与问题进行了综述.一、旅游人类学与旅游文化我国学者以旅游人类学视角对旅游文化展示、不同文化地交流、旅游对文化地影响等方面研究旅游文化地传承与发展.赵红梅从旅游地区民族文化以及不同游客地角度来探讨旅游业中地文化商品化现象和人类学家所关注地文化真实性问题.颜姿分析了影响广西宾阳炮龙节文化展示地主要因素,提出民俗文化展示地建议.王德刚、周灿和钟小勇等分别探讨了台湾布农族、德昂族龙阳文化文化保护与传承.周星、韩晓兰、周霄和雷汝林等分析了旅游过程中地跨文化交流.何睿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受影响之后地各种变化和表现.宗晓莲和戴光全以中国丽江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为案例,对节事活动中地文化表达及旅游影响进行分析解读.李四玉从文化涵化、舞台真实性、历史文化再建构与族群认同三个旅游人类学地视角探讨了旅游对东巴文化地影响.郭凌对乡村旅游发展前后地乡土文化变化从结构到解构地过程,最终达到“和而不同”地城乡文化一体进行分析.彭兆荣对旅游人类学研究视野中“旅游文化”以及相关地问题作一些评述和分析.二、旅游人类学与民族旅游我国学者对旅游学视角下地民族旅游研究主要表现为民族旅游开发、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等.陈兴贵阐述人类学研究在民族旅游开发中地作用.廖杨、蒙丽和杨杰、陆盈等分别从人类学角度分析了壮族花山、宝兴县硗碛上九节等旅游资源开发及其相关问题.龙梅探讨了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这对矛盾地辩证关系,并从实际出发,并提出平衡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地三大措施.王萍分析了云南白族旅游开发过程中歌会文化如何得以保护.光映炯和张晓萍以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为例,研究了民族节日传承与发展.周俊研究了区域性民族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吴晓美以性别歧视为视角,结合民族旅游实例,揭示了以男性为主导地社会现实造成了民族旅游中女性地病理化形象和女性游客地不公平地位.杨毅和张会超依据旅游人类学地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档案学视野下各民族文化地过去和现状.何睿探讨了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受影响之后,在生活、意识、民族风俗等方面地各种变化和表现.三、旅游人类学与旅游开发我国学者在基于人类学视角研究旅游开发时主要表现为旅游资源开发地实证研究、旅游开发地文化保护和文化真实性研究.姚蕾、周俊满和陈芸先、杨骏杨明华等分别探讨了黔阳古城、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西安周边、洛带镇地旅游开发.钟晓东、张晓萍等分别研究探讨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艾嗣鹏和符彬、张晓萍、撒露莎、刘玉庆和庞辉等分别探讨了旅游开发过程中文化商品化与真实性地问题.王茜从旅游人类学地角度,以成都龙泉桃花节为例,研究了游客与旅游地居民地关系.冯旭光和崔海洋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研究了现有在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下民族文化传承问题.邢启顺探讨了旅游开发与乡土传统文化重构.四、旅游人类学与社区参与我国学者对社区参与地研究大部分是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人类学视角下地社区参与模式、利益分配、旅游规划等问题.孙九霞和保继刚以西双版纳傣族园社区为例,通过人类学地调查方法深入分析傣族园地社区参与现状、参与过程、参与方式、参与中存在地利益关系等问题;又以阳朔世外桃源为例分析如何在利益要求多元分化时,处理好与社区、农民、企业和政府等利益主体地关系.李天翼分析了上郎德村以集体分配为形式地社区参与旅游模式.廖杨探讨了广西龙胜龙脊壮寨旅游开发中地社区参与.卢学爽和王力峰以贺州桂台客家文化旅游示范区案例为例,提出要通过政府、企业和社区地共同努力完善建设社区参与机制和利益公平分配机制.王春雷和周霄从人类学视角初步分析了旅游规划中地社区参与问题.李萍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德夯苗寨为对象,分析了德夯苗寨居民参与旅游和对旅游影响地感知,并提出适合德夯苗寨参与旅游地模式及相应地参与机制.张娅莉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加强社区能力建设、构建社区居民有效参与地法律保障机制和创设社区参与决策渠道地建议.五、其他除了上述研究外,我国学者对旅游人类学视角下地社会文化影响、旅游体验、“主—客”范式、朝圣旅游、导游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刘宇和周建新以广东省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开发为例,分析旅游开发带来旅游地居民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等方面地变化.周宵阐述了旅游民俗地概念体系与类型,以及民俗旅游地本质与特征,并从文化变迁、组织重构、角色认同和社会控制等方面对民俗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陈兴结合人类学相关理论从“文化真实”及“主客关系”等方对“旅游体验”问题面进行深入分析.彭兆荣和李春霞对旅游人类学地“主—客”范式进行了研究.郑晴云和杨慧从人类学视角,透析了朝圣和旅游地关系.杨丽娟提出导游研究中出现旅游人类学缺场地原因.在人类学“人本”地主旨下通过“人—人”研究模式,确立旅游人类学在导游中可以探讨地“导游与游客”、“导游与管理局”、“导游与旅行社”、“导游与媒体”和“导游与导游”5对重要关系是将导游纳入旅游人类学研究地重要内容.六、结语国内旅游人类学起步虽然较晚,存在研究内容还不够全面、研究理论不够深入、研究方法不够完善等问题,但目前国内地旅游人类学已开始呈现出蓬勃发展地态势,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论文和专题专注等研究成果也愈来愈丰富.在未来地研究中,应立足中国旅游实践,积极借鉴西方地理论成果和经验为己所用,加强研究方法与研究理论地创新,推荐旅游人类学地理论建设,加强旅游人类学对实践地指导.(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旅游管理系)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b5E2R。
国内外研学旅行研究综述
国内外研学旅行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旅游形式的多元化,研学旅行作为一种融合了学习与旅行的教育模式,在国内外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对国内外研学旅行的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以期能够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首先界定研学旅行的概念,明确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旅游形式,所承载的教育功能与旅游体验的双重属性。
接着,我们将对国内外研学旅行的研究背景进行梳理,包括教育改革的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综合素质教育的需求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概述国内外研学旅行的研究现状,包括研究的数量、研究的主题、研究的方法等,以揭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我们还将对国内外研学旅行研究的特点进行比较,以揭示两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我们将概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明确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的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研学旅行的研究成果,分析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研学旅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国内研学旅行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国内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国内学者对研学旅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学旅行的概念界定与特点分析。
多数研究认为,研学旅行是一种结合学习和旅行的教育方式,旨在通过亲身体验和实地探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这种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注重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培养。
研学旅行的价值与意义探讨。
研究指出,研学旅行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学旅行还能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再次,研学旅行的实施策略与模式研究。
国内学者提出了多种研学旅行的实施策略,如以学校为主导的研学旅行、以旅行社为载体的研学旅行等。
同时,针对不同学科和年级的研学旅行模式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如历史文化研学、自然科学研学等。
关于国内外旅游体验的研究综述
关于国内外旅游体验的研究综述引言:旅游是一项多元化的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休闲和娱乐,更是为了追求新的体验和文化交流。
近年来,旅游体验研究逐渐成为旅游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旅游体验的研究现状,并分析其对旅游业的影响。
一、旅游体验定义与分类旅游体验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各种情感、认知、行为和互动,它包括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文化特色、社会互动和个人体验等方面。
根据体验的不同特点和动机,旅游体验可以分为审美体验、娱乐体验、情感体验和认知体验等。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在国内,旅游体验研究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他们侧重于不同旅游目的地的体验分析和旅游者行为的研究。
例如,有研究关注到了景区环境对旅游体验的影响,发现景区环境的自然美景和文化氛围可以提升旅游者的体验满意度。
此外,还有研究将旅游体验与消费行为结合起来,发现旅游者的体验满意程度可以影响其反复购买行为和对目的地的推荐意愿。
三、国外学者的研究现状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体验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体验经济学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主要探讨了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此外,心理学和社会学也对旅游体验做出了重要贡献。
心理学家研究了旅游者的情感和认知,社会学家研究了旅游者与当地社区的互动。
四、旅游体验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旅游体验对旅游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旅游体验能够提高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满意度,增加其对旅游产品的忠诚度和再次购买的意愿。
其次,旅游体验可以激发旅游者的口碑传播,带动其他人的兴趣和消费行为。
最后,旅游体验的改进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升级和创新,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未来的研究趋势尽管旅游体验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例如,如何创造独特而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如何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以及如何利用新兴科技来增强旅游体验等等。
未来的研究还可以从跨学科的角度来审视旅游体验,结合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全域旅游研究综述
Further Cover深度涉足中国全域旅游研究综述王芳菲 王取银(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 528000)摘 要:全域旅游是我国新时期旅游发展的总体战略,在全社会上的关注度和认可度较高,践行全域旅游也能够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本文梳理全域旅游的研究成果,从全域旅游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全域旅游专题、全域旅游案例、全域旅游空间布局结构、全域旅游的动力机制和支持因素这六个研究领域进行归纳与述评,提出发展全域旅游的建议:增强对策建议的针对性,从供需结合角度进行考察和选取典型地区案例等。
关键词:全域旅游;综述;实践研究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引言发展全域旅游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要素合理流动、产业融合发展,进而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全域旅游的研究成果丰硕,落地实践可圈可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而易见。
全域旅游作为国家战略和发展理念,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回顾近年来关于全域旅游文章,把握全域旅游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进展,对拓宽地区全域旅游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全域旅游文献研究概览在中国知网检索主题词“全域旅游”,从总体上把握文献数量和主题分布,从文献数量来看,2013年之前文献数量非常少,2013年开始逐渐增长,2016年激增,从2017年至今每年新增文献数量都保持在较高水平。
从文献的主要主题来看,排名前10位的主题有“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旅游业”“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振兴”“发展路径”“高质量发展”“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区”“政府工作报告”。
二、全域旅游文献研究分析在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搜索和下载全域旅游的相关文献,进行概念研究,注重筛选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创新性的文献,应用研究搜索范围较为广泛,并主要注重近几年的研究。
笔者对相关文献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类、提炼和综合分析后,发现关于全域旅游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板块。
(一)关于全域旅游的理论认知研究学术界普遍认可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是由厉新建等在2013年正式提出,指出要从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等角度推进旅游目的地的发展[1]。
关于国内外旅游体验的研究综述
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娱乐性要求变高,一些学者提出了旅游体验在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吴文智、庄志民(吴文智、庄志民,2003)在旅游与体验的内在关系分析基础上,以古村落旅游产品开发为例,提出了旅游产品体验化创新的系统框架,并具体阐述了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的一系列新方法、新途径。邹宇(邹宇,2005)以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的体验化开发为例,提出了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的系统框架,对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孙飒(孙飒,2006)着重探讨了如何将“体验”引入乡村旅游,提出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付美蓉(付美蓉,2005)、乔海燕等(乔海燕,2006)、米姗姗(米姗姗,2006)针对红色旅游的开发方式过于简单化、程式化,提出通过走“红色”路线、吃“红色”饭菜、看“红色”影片、住“红色”驻地等体验性旅游活动,促进红色旅游的更好发展。陈琳、李树民(陈琳、李树民,2006)以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业生产与消费行为关系的变化为突破口,提出西安市城墙景区产品创新的思路、项目内容以及城墙体验式营销的模型构架。陶少华(陶少华,2006)提出体验经济与文学旅游结合的4种方式。首先将旅游体验分解为people、environment、activity和reaction4个要素,游客与其他参与者(people)相互作用,在由旅游吸引物、有形环境和设计构成的旅游环境(environment)中参与各种游憩活动(activity),并通过这一过程产生各种内在的反应(reaction)获得完整的旅游体验。迟静圆、孙厚琴(迟静圆、孙厚琴,2006)认为发展冰雪旅游就要深入挖掘冰雪文化的内涵,创新产品的设计,大力发展赛事经济和开发旅游纪念品,增强游客冰雪旅游中的体验感受。
国内学者窦清(窦清,2003)在旅游体验类型的进一步研究中把旅游体验分成了9类:情感体验、文化体验、生存体验、民族风情体验、学习体验、生活体验、自然体验、梦想实现体验和娱乐体验。邹统钎(邹统钎,2003)在讨论了旅游体验的本质后,区分了旅游体验的5种类型,即娱乐、教育、逃避、美感和移情,认为旅游体验具有个体性、参与性、综合性等特点。李晓琴(李晓琴,2006)认为旅游体验的核心内容是情感体验、知识体验、实践体验和转变经历。宋咏梅、孙根年(宋咏梅、孙根年,2006)在论述了体验旅游的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认为体验旅游有5个等级类型,即消遣娱乐、逃逸放松、知识教育、审美猎奇和置身移情。
文献综述范本
国内外有关旅游者重游的研究综述旅游者“故地重游”及其口碑推荐是旅游地旅游者忠诚的核心维度,历来是旅游地营销部门关注的焦点。
下文将从顾客忠诚的概念入手,引入旅游地旅游者忠诚的概念,从而从旅游者重游意向及旅游者重游行为两个方面,对国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
一、顾客忠诚研究旅游地旅游者忠诚(tourists’ loyalty to destinations),可溯源至顾客忠诚的概念。
国内外对顾客忠诚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美国学者奥利佛于1997年指出,顾客忠诚是指顾客长期购买自己偏爱的产品和服务的强烈意向,以及顾客实际的重复购买行为。
真正忠诚的顾客不会因外部环境或竞争企业的营销措施而“跳槽”。
1999年,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奥利佛进一步认为顾客忠诚实际上可以分为认知性忠诚(cognitive loyalty)、情感性忠诚(emotional loyalty)、意向性忠诚(intentional loyalty)和行为性忠诚(behavioral loyalty)4个维度[1]。
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学者们普遍认同“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心理结构”[2]。
因此,韩小芸,汪纯孝(2003)[3]将顾客忠诚的4个维度总结为态度性忠诚(attitudinal loyalty,包括认知性忠诚、情感性忠诚、意向性忠诚)与行为性忠诚2个维度,并深入研究了服务性企业顾客满意感与顾客忠诚感之间的关系,对后续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旅游地旅游者忠诚研究在旅游研究领域,奥普曼(Oppermann,2000)[4]参照奥利佛有关顾客忠诚的分类指出,旅游地旅游者忠诚,亦即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忠诚,实际上也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在行为层面上,忠诚与旅游者的重游行为、频率、次数密切相关;在态度层面上,忠诚则表现为重游的意向以及向他人推荐的意向。
由于在旅游研究领域学者们广泛认为,旅游动机是产生旅游行为的前提条件之一。
国内旅游者旅游行为研究述评
国内旅游者旅游行为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内旅游者的旅游行为逐渐成为了学术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国内旅游者旅游行为的相关研究,以期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界定了国内旅游者的概念,并阐述了其旅游行为的特点和类型。
接着,从旅游动机、旅游决策、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消费、旅游满意度等方面,对国内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文章总结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本文期望通过梳理和述评国内旅游者旅游行为的研究成果,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国内旅游者旅游行为研究的理论框架在研究国内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时,理论框架的构建至关重要,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分析和解释旅游者行为的基础。
国内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理论框架:首先是旅游动机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旅游动机是推动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对于国内旅游者而言,他们的旅游动机可能包括休闲放松、文化体验、探亲访友、商务出差等多种因素。
这些动机会影响旅游者的目的地选择、旅游方式、旅游时间等旅游行为。
其次是旅游决策理论。
该理论认为旅游决策是旅游者在旅游动机的推动下,通过收集信息、评估选择、决策实施等过程,最终确定旅游活动的过程。
在国内旅游者的旅游决策中,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旅游服务的质量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他们的决策。
再次是旅游体验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旅游体验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与环境、他人、活动等互动,产生的心理、生理和情感上的感受。
对于国内旅游者而言,他们的旅游体验可能包括自然景观的欣赏、文化历史的体验、人际交往的愉悦等。
这些体验会影响旅游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进而影响他们的旅游行为。
最后是旅游行为影响因素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因素(如年龄、性别、职业等)、社会因素(如家庭、朋友、社区等)、文化因素(如价值观、信仰、习俗等)以及旅游环境因素(如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政策等)。
国内旅游体验研究综述
国内旅游体验研究综述作者:陈丽丹,汪星星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第2期传统的旅游行业伴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逐步向体验式旅游发展,旅游体验研究也慢慢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无论是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还是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旅游体验的研究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研究旅游体验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旅游体验基础理论研究(一)旅游体验的内涵在对旅游体验的内涵进行剖析之前,先来看看其他学者对旅游体验的理解。
谢彦君在《基础旅游学》中指出,旅游体验是一个时序过程,这个过程是个体通过一些活动方式(交往、消费和交往等)来实现的,通过和外界短暂的联系改变其心理水平,进而使其心理结构得到调整,是旅游者的内在心理活动与旅游客体所呈现的表面形态和深刻含义之间相互交流与相互作用的结果。
邹统钎则认为旅游体验是游客在参与旅游过程中形成的直观感受。
黄鹂把旅游体验定义为它是一种认知反应,来自于旅游者体验旅游产品的过程,且在此基础上,旅游者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应,这种心理和情感上的体验就构成了旅游活动。
因此,根据以上研究,笔者认为旅游体验是指旅游者在参与旅游活动中其身心达到某种状态时对旅游产品内心真实的一种反馈和感受,既是主体与客体间的互动过程,又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旅游体验的特征黄鹂在充分理解旅游体验的概念后将旅游体验的特点分为四方面内容:伴随着情感反应、具有很强的个体性、核心在于参与性以及具有综合性。
吴红超以影响旅游体验质量的因素为出发点,深入探讨了游客满意度对旅游体验的影响,基于此,对旅游体验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
于洁基于不同的学科视角首先对旅游体验进行了解释,进而对旅游体验的特点进行了深入探究,认为其特点有5个:主观性、瞬时性、程度的深刻性和强烈性、异地性以及高参与性。
窦清以迪斯尼乐园的商务之旅为例阐述了旅游体验的概念以及其产生的原因,以便从总体上对旅游体验的特征进行讨论,将其分为十个:富有意义、综合性、深刻性、文化性、服务性、季节性、异地性、高参与性、主观性以及满足感。
国内旅游形象研究综述
国内旅游形象研究综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旅游经历的增加,旅游者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
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旅游形象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关研究内容涉及到旅游形象的定位、策划设计、测量方法、形象传播和推广等。
本文将从旅游形象研究领域,对国内目前的相关研究作简要的回顾和总结,并就学术规范和统一、形象整合和形象管理进行初步思考。
一、旅游形象研究的起源二战结束以后,世界旅游业快速发展起来,现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近几十年来,旅游形象研究在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目前国内学界普遍认可外国关于旅游形象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1971年美国亨特博士的博士论文《形象——旅游发展的一个因素》,被认为是旅游形象研究的先驱之作。
我国国内没有关于旅游形象研究的具体时间上的共识,大部分学者认为是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实际上早在1986年邱焰美就曾就我国的旅游形象问题进行过分析。
随后的1987年蔡万坤在《旅游战略规划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一文中也涉及到旅游形象的论述。
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白祖诚就北京的旅游形象问题进行了阐述。
二、国内旅游形象研究的主要领域自从旅游形象研究进入人们的视野之后,研究的内容、方式、领域和角度都在不断地拓宽。
下面将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常见的研究领域对国内旅游形象研究进行简要系统的总结,从另一个视角来审视一下国内关于旅游形象方面的研究。
(一)旅游形象研究。
程金龙、吴国清等回顾了我国旅游形象研究的历史,对旅游形象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认为主要涉及:旅游形象的理论研究、旅游形象的感知为模式研究、旅游形象营销策略研究、旅游形象建设研究以及区域旅游形象研究等。
乌铁红认为,国内旅游形象研究受地区和企业形象策划与设计的影响较深,理论研究弱于实证研究。
她认为旅游形象研究应采取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研究角度应逐步拓宽,视野也将进一步拓展,研究主体也将区域多元化;纪丽萍对国外旅游形象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后指出,国外旅游形象研究主要涉及六个方面的内容:形象的概念化及组成、目的地形象的形成机制、目的地形象的评价与测量、距离与时间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目的地形象研究中居民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目的地形象的管理策略等。
中国旅游研究热点问题综述
游 目的地 、 旅游企 业, 分析中国旅游研究 多地区都提 出将旅游业作 为主 导产 业或 以“ 先导产业 ” 定位 。 谢春山等通过分析不 的学术动 态,并对热 点问题进 行综述研 列 为优 先产 业来 扶 持发展 。2 0 0 2年 和 同地 区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 也认
究。
探讨旅游活动的人地关系。
并不是每个地 区都适合 把旅游业作 为支
旅游开发和旅游企业 的研 究文献总 柱 产 业 。赵 浩兴 认 为 , 择 旅 游 业 作 为特 选
体来说是在 曲折中上升。20 02年 以后, 旅 定区域特定时期内的主导产业 , 应客观认 本 文 以 中 国学 术期 刊 全 文 数据 库 游 开发与旅游企业 的研究文献 基本保持 识旅游产业的现 实资源、 市场动力机制与 2 0  ̄2 1 0 0 0 0年核心范 围内“ 旅游” 目录 下 相 同的趋势,并在 2 0 05年以后 出现较大 市场潜力。 董雪旺等人运用主导产业或支
( ) 一 旅游业产业地位研究。 张凌 云从
旅游业从 录下检索到的论文为样 本文献 , 分析进入 义和发展意义 的遗产旅游 的保 护和利用 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认为, 上。 对旅游文化的研究除了注重对旅游地 属 于主导产业, 只能作为配合主导产业的 新世纪以来 中国旅游研 究的学术动态, 对
检索到的论文为样本文献,选取 1 0个频 幅度的增长 。 率较高的关键词进行分类统计 : 旅游业发
柱产业的选择基准 , 对旅游业 的产业地位
( ) 二 年度反 映的学术动态 。在 20 进行分析, 00 发现旅游业并不是主导产业或
展、 旅游经济 、 旅游开发 、 旅游 资源 、 旅游 年和 2 0 年对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 支柱产业的最佳候选者。 01 而宋子千在评价 产品 、 旅游文化 、 旅游 市场 、 旅游规划 、 旅 发的研究 比较多, 主要是因为当时全 国许 多指标产业体系时指出, 国旅游业适宜 我
旅游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
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
在国内,关于旅游的评论、报道和文章不少,但主要是从事旅游规划的专家和学者们提出的,涉及的主题是在某个旅游点过去开发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挖掘,力求创造出该旅游点新的看点和新的价值。
进入新世纪,学者们对中国旅游从多领域进行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为转型时期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热点研究。
1,在对旅游业产业地位的研究,比如张凌云﹙2000﹚在《试论有关旅游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产业政策的几个问题》中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认为,旅游业从属于主导产业,只能作为配合主导产业的关联产业来发展。
王云才﹙2000﹚在《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产业规模配置》中认为对于一般经济区域来讲,旅游业只是一个重要的具有战略产业特征的产业类型,在国民经济中产业规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每个地区都适合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
赵浩兴﹙2003﹚在《选择旅游业为区域主导产业的合理性问题探讨》中认为选择旅游业作为特定区域特定时期内的主导产业,除了具有明显优势,还应客观认识旅游产业的现实资源、市场动力机制与市场潜力。
2,对旅游资源产权及对遗产资源管理的研究,比如,依绍华﹙2003﹚在《民营企业进行旅游景区开发的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中认为民营企业获得经营权投资开发景区在合理的规制合同制约下,不会改变景区的国家所有性质,但要避免陷入短期逐利的误区。
马梅﹙2003﹚在《公共产品悖论》中认为中国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受到旅游产品的利益驱动已经偏离了其作为纯公共产品的目标,解决国家公园旅游产品的悖论需要由私人生产者的参与。
认为旅游资源产权不可转让的理论依据是景区产品的公益性和旅游资源的价值理论与价值核算问题。
张晓等人﹙2001﹚在《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中认为景区产品市场化应在一个完善有效的公益性事业管理机制的框架内实现,而门票专营权的转让使景区失去公益性,性质上成了私人企业的资产。
国内游客旅游动机及消费模式研究综述
国内游客旅游动机及消费模式研究综述作者:黄薇薇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9年第01期摘要:旅游动机是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真正的原因,它对旅游消费模式有激发、维持、调整和评价的作用。
当前,国内游客旅游动机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尺度特定地域(景区/景点)的旅游动机、特定群体的旅游动机和特定目的旅游活动的旅游动机等方面。
游客消费模式研究,在区域上,以研究国内旅游消费模式为主;在内容上,以研究旅游消费结构为主;在视角上,多关注旅游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已有研究对同一案例地国内外两类游客群体旅游动机差异、国内游客旅游动机及消费模式的相关性比较不足。
关键词:旅游动机;消费模式;游客中图分类号:F592;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1-0156-03引言旅游动机是诱发消费者产生旅游行为的原动力。
消费模式则是反映旅游消费行为的普遍规律和一般特征。
旅游动机对旅游消费有激发、维持、调整、评价的重要功能,对国内游客旅游动机差异、旅游动机及消费模式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研究,能在理论上填补相关学科研究的不足。
同时在实践上,为认清国内游客的旅游心理诉求,提供定制化的旅游产品、激发两类游客的旅游动机,拓展旅游市场乃至于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一、国内游客旅游动机研究进展旅游动机是游客旅游目的地选取、旅游消费等旅游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对旅游活动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的功能。
早期国内旅游动机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层面,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专注于旅游动机的实地研究。
1.不同尺度特定地域(景区/景点)的旅游动机调查研究。
不同尺度特定地域(景区/景点)的旅游动机调查研究是旅游动机实证研究中内容较为丰富的领域。
鉴于“出游”和“来游”的不同,学者们的研究又有所区别。
在对“出游者”旅游动机的实证研究中,黄国庆、张宏梅、陈德广等对重庆市江北区、皖江、开封等地市民的旅游动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1~3];张春花等以上海市和南京市居民为例,将中国城市居民乡村旅游动机划分为“游览观光型”“康体放松型”“体验学习型”三大类,且游客职业与动机类型显著相关[4];刘蕾认为,寻找现实与影视情景对照的“印证性动机”是南昌市赴韩旅游者的旅游动机[5],其旅游活动类型可称之为“影视旅游”。
国内旅游者行为研究综述
况 ” ]“ 一 定 程 度 上 反 映 了 中 国 旅 游 研 究 的 水 平 和 发 展 动 ,在
向 ”s。不 少 研 究 者 以《 游 学 刊 》 载 文 献 为 对 象 进 行 分 析 ,3 E 旅 所
一
、
引 言
行 异 地 的 旅 游 活 动 . 要 是 出行 前 的 信 息 搜 集 和 决 策 活 动 。 主
( ) 游 地 消 费 行 为 阶 段 。 该 阶 段 的活 动 是 旅 游 者 在 旅 游 目 2旅
旅 游 者 行 为研 究 是 旅 游 研 究 的 重 要 领 域 , 游 者 行 为 主 旅 要 包 括 未 到旅 游 地 之 前 的 旅 游 决 策 活 动 行 为 、 旅 游 地 的各 在 种 活 动行 为 以 及旅 游结 束 后 对 旅 游 的反 馈 行 为 。
旅 游 者 行 为研 究 具 有 重 要 的 理 论 和 实 践 意 义 . 此 为 切 以 人 点 可 以研 究 旅 游 者 决 策 、 游 活 动 的 影 响 因 素 及 行 为 特 点 、 出
的 地 进 行 的各 种 消 费 活 动 , 阶 段 的 旅 游 者 行 为 是 旅 游 者 旅 该 游 活 动 的 主体 部 分 。 ( ) 3 购后 行 为 阶段 。该 阶 段 发 生 的 行 为
主 要 是 旅 游 者 在在 购 买 和 使 用 旅 游 产 品 后 . 旅 游 服 务 产 品 对
的评 价 、 馈 等 行 为 。 反 大 多数 研究 都 是 笼 统 地 将 旅 游 者 行 为 视 为 一 个 整 体 , 以 旅 游 者 的 旅 游 消费 行 为 阶 段 为 主要 研 究 内容 . 总 体 上 对 旅 从 游 者 的 消 费行 为特 征 进 行 分 析 . 般 包 括 旅 游 者 的人 口统 计 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动机的研究是我国旅游心理学研究相对成熟的一块。 旅游 动机是维持 和推动旅游 者进行活动的 内部原因和 实质动 力,由低至高可分为 5 个层次:即放松动机、刺激动机、关系 动机、发展动机和实现动机。梁春香(1994)运用心理学测量 算法,提出旅游动机模式为:对某旅游对象的旅游动机=f(旅 游对象的形象/ 对旅游对象所持的心理距离),旅游动机与旅 游形象成正比关系,与心理(物理/ 地理)距离成反比关系, 并分析影响旅游动机的两个重要参量:旅游形象的好坏取决于 这一 旅游对象所 具有的特性 在多大程度上 满足旅游者 的欲望 和需求;以及由于地理、政治、经济、宣传、旅游设施、社会 治安等因素影响下的心理距离。陆林(1997)对山地旅游者动 机进行实证研究;刘纯(1999)研究旅游动机的分类,并发表 及出版了相关的旅游心理学研究文献与专著。娄世娣(2002) 将旅游动机分为:更新生活、寻求广义之爱、逃避现实、好奇 探索、健康娱乐及社会交往,提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 设施、服务、促销以及旅游创新是旅游动机激发的重要因素等。
要(包括审美态度、审美注意),审美动机(包括审美期望), 审美体验(包括知觉、想象、理解、情感)以及审美思考;并 提出旅游交往中的社会互动模式(详见图 1)。
图 1 旅游交往中的社会互动模式
刘德谦(1996,2002),宁士敏(2000),尹世杰(1996, 2003)等从狭义的旅游消费角度,宏观上分析了我国旅游消费 趋势,对我国旅游者消费明显持有乐观的态度。许春晓(1999) 对我国旅游消费研究进行了总结,认为目前我国旅游消费的研 究讨论主要集中四个方面,包括在旅游消费基本理论、旅游消 费趋势、旅游消费和文化消费以及旅游消费与旅游业可持续发 展问题,提出研究的主攻方向应包括对学科基础建设、应用理 论以及典型案例的研究,在方法论上加强对相关学科的借鉴与 结合旅游学科特点进行创新。崔痒和黄安民(1995),吴必虎 等(1996),张凌云(1999),石艳(2002),冯晓虹(2002) 等以案例为基础研究了我国居民旅游消费特征。
我 国在旅游者 行为乃至整 个旅游学的 研究都处 于初级阶 段,在学科建设与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方面都还存在问题和 一些 发展的障碍 。然而我们 正处在一个全 球化程度的 不断提 高,信息沟通、信息获取手段发达的时代,良好的信息环境与 交流渠道的道畅通是前所未有的。我国研究人员应充分利用各 种现代化信息手段,不断加强与国内外学者的沟通,改善研究 方法,力求使我国的旅游者行为研究上一个新的层次,为我国 旅游业更好的发展指出道路。
旅游决策研究方面,郭亚军等(2002)根据中国人民大学 的国民生活课题组进行的“旅游度假者动机测定表”得到三个 结论 包括:⑴旅 游地选择偏好 来源于旅游 动机的特征 及其变 化;⑵对旅游大动机的分析应该集中在社会因子、放松因子、 知识因子和技能因子四个方面以及相关的 14 个小动机上;⑶ 特定时间发生的旅游行为,旅游动机是恒定,旅游偏好将影响 旅游者的具体决策行为。
等(2000)通过对 1986- 1999 年《旅游学刊》这一代表我国旅 游学研究学术动向的期刊 14 年间发布的 1435 篇论文的学科分 布进行了研究,关于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占 14. 5%(204 篇),
旅游心理学研究占 1%(13 篇),旅游文化研究占 5%(68 篇)(详见表 1)。可见旅游者行为研究在我国旅游研究中不
我国对旅游者行为研究,在我国旅游研究起步晚的大前提 下,更显得薄弱。从吴必虎(2000)年对我国《旅游学刊》资 料统计表明的学术动态看,我国旅游研究的重点是旅游经济与 旅游管理学,侧重于对行业及企业管理的研究,旅游者行为的 研究比较分散,被分割在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学等学科中进
行。我国旅游者行为研究起步晚,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旅游 地理学者们关注的空间流动行为与目的地选择、经济学者关注 的购买与消费等,我国旅游学界的保继刚、戴斌、刘纯、申葆 嘉、王家竣、吴必虎、张凌云等都在旅游者行为研究中做了突 出的贡献,这些研究人员通过严谨的研究态度和缜密的研究方 法,通过实地调查或文献研究对旅游者行为的规律、旅游者心 理、旅游动机等都做了重要的探讨,成为我国旅游者行为研究 中一些重要的标志。
李舟(2001)通过问卷调查,对深圳华侨城游客群体、旅 游满意度及需求进行分析,以华侨城作为我国主题公园之首展 望了我国主题公园发展。晏杰(2001),丁健等(2003)等通 过调查研究,对特定消费群体或特定旅游目的地旅游者的旅游 偏好、旅游满意度、出游力等进行研究分析。综观研究者们的 研究论文,市场调查与个案分析是研究所采用的重要方法。 2 国内旅游者行为研究评述
·科教论坛·
科教创新/2007 年第 3 月第 6 期
2. 3. 1 后 续支出资 本化后的固 定资产账 面价值小 于或等 于该 项固定资产 可收回金额时 ,直接将在 建工程转入 固定资 产。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2. 3. 2 后 续支出资 本化后的固 定资产账 面价值大 于该项 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时,应将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借:固定资产 营业外支出 贷:在建工程 如果是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则应将借方的固定资 产改为“经营租入固定资产”。 2. 4 计提折旧。处于改、扩建过程中的固定资产,因已转 入在建工程,因此不计提折旧。待改、扩建完成达到预定可使 用状态时,再根据重新确定的固定资产价值、折旧方法和尚可 使用年限,于次月起按月计提折旧。 借:制造费用 贷:累计折旧 3 固定资产发生收益性后续支出的核算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固定资产的收益性后续支出应 当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直接列入“管理费用”,不再采用预 提或待摊方式进行核算。具体核算为: 3. 1 发生收益性后续支出时 借:管理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或银行存款等) 如领用了生产用原材料,则 借:管理费用 贷:原材料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对于 原来为固定 资产大修 理而发生的 预提或待摊 费用余
仅起步晚,且研究人员对该领域的兴趣与关注不足,研究成果 少,深入研究的空间相当大。
表 1 《旅游学刊》1986- 1999 年间发表论文的学科分布
学
科
数 量(篇)
1. 旅游教育、旅游文化及其他理论研究 350
1. 1 人力字眼与人才培养
103
1. 2 旅游心理学
13
1. 3 旅游与文化研究
68
1. 4 其他理论研究
166
2. 旅游资源与旅游区开发、管理
199
3. 旅游经济与旅游管理学
804
3. 1 旅游经济学
204
3. 2 旅游管理学
600
4. 旅游规划与设计
82
总计
1435
资料来源:节选自吴必虎、宋治清、邓利华,2000 1.1 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旅游者行为
我国国内旅游发展与旅游研究均起步晚,并由于国内政策
导向影响长期处于卖方市场,且我国旅游研究最早源自地理学 界,因而学术研究侧重于供给系统与支持系统,从经济学的角 度对旅游行为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1995 年以后逐渐
升温。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于采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 究旅游者消费行为。
旅游 消费者行为 是个体在 收集有关旅 游产品的信 息进行 决策和在购买、消费、评估,处理旅游产品时的行为表现。旅 游消费的研究应涵盖更广泛的意义,而不是局限于狭义的旅游
国内旅游者行为研究综述
韦鑫 (西安欧亚学院外国语学院旅游系 陕西西安 710065)
[ 摘 要] 对国内旅游消费者研究发展情况进行综述,从经济学、心理学的角度,比较国内在此领域各自研究的重点,讨论
国内关于旅游者行为研究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
关键词:旅游者行为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2. 0
文献标识码:A
·204·
科教创新/2007 年第 3 月第 6 期
·科教论坛·
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与热点,并对其进行了评述。 1 国内旅游者行为研究现状
我国的旅游学研究起步晚,对旅游者行为的研究更是这近 十年的事情。同样,在旅游学的研究,包括对旅游者行为的研 究,我国地理学界的学者们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吴必虎
额,应继续采用原有的会计政策,直至冲减或摊销完毕为止。 3. 2 计提折旧。发生收益性后续支出的固定资产,因未转
入在建工程,其账面价值未发生改变,应照提折旧。 4 固定资产装修费用的核算 房屋等固定资产的装修费用,如果满足固定资产的确认条
件,则属于资本性后续支出,应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比照 前述固定资产资本性后续支出的核算进行核算,只是装修工程 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并交付使用时,应将“在建工程”转入“固 定资产——固定资产装修”。
在下次装修时,如果该固定资产相关的“固定资产装修” 明细科目下还有账面价值,应将该账面价值一次全部转入当期 损益,列入“营业外支出”。
借:营业外支出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装修 但如果是企业购进或通过融资租赁方式租入房屋,该资产 由于还没有入住使用,未达预定可使用状态,企业进行装修的 相关费用不属于后续支出,应先挂“在建工程”,等房屋达预 定可使用状态后再转到“固定资产- 房屋”中去,而不能转入 “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装修”。 如果是房屋年岁久了,水电等设施出现问题,墙壁变得存 旧,而进行一般的修复性装修,装修费用属于收益性后续支出, 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列入“管理费用”。 参考资料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第 4 号——固定资 产,2006. [ 2] 企业会计准 则研究组 2006 企业会计 准则讲解资 产分册 [ M]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63~167. [ 3] 中国会计网. 核算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006,8,7.
文章编号:1004- 6127( 2007) 06- 0204-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