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赋税制度,是随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从本质上体现了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1、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发展演变社会形态名称时间主要内容作用或影响奴隶社会贡赋制度西周受田的诸侯臣下作为义务向周王交纳的贡赋这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雏形相地而衰征春秋前期齐国根据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征税承认了土地私有,促进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化“初税亩”春秋后期鲁国无论公田、还是私田都按照田亩的实际数目收税封建社会编户制度两汉两汉时期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被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向国家的交纳赋税,即田租、更赋、人口税和承担徭役、兵役。

租庸调制隋唐隋朝:沿用了北魏以来的租调制,租调数量比北周轻,农民服役时间也比较短。

后来,又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即缴纳一定的绢代替服役,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唐朝前期: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其内容如下: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期间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巩固。

这些都使国家富强起来两税法唐朝原因:唐玄宗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

国家的财政收入大为减少。

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目的: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内容:780年,唐德宗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季收税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开始以资产和土地为主,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缴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古代赋税制度在中国的沿革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没有明确的财产制度和税制的时期。

人们以自然经济为主,生产力水平低下,大多数人的财富都是由狩猎、捕鱼、采集等方式获取的,不存在赋税制度。

2.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时期,出现了赋税制度,其目的是维持国家的运转和统治阶级的生活。

这个时期的赋税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

像商、周时期的封建王朝,国家主要通过徭役和赋税来征收农民的财产。

徭役是强迫农民进行劳动,赋税是强迫农民上交一定数量的农产品。

徭役和赋税通常直接依靠地方贵族来征收,然后再上缴给中央政府。

3.封建社会:秦汉时期,中国的赋税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行政区划和赋税制度。

秦代采用井田制,将土地划分为一定大小的田块,再将之分配给农民。

农民要按照一定比例交纳给国家的赋税和地方贵族的徭役。

赋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包括田赋、户赋和兵役等。

此后的历朝历代,一直延续了这种以农业税为主的赋税制度,尽管有一些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也逐渐呈现出一些规律:1.以农业为主:在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中,农业一直是主要的税基。

这是由于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大多数人的财富都来自耕地种植农作物。

因此,赋税制度主要以土地和农产品作为征收对象。

2.经济发展与税收增加: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是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国家需要更多的财政收入来维持政府运转和军事力量。

因此,赋税往往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增加。

3.阶级和等级的影响: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往往受到社会等级和阶级的影响。

赋税往往是由地方贵族和官僚来征收,而农民和低层次人民需承担更重的税负。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和阶级差异。

总之,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

它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革。

古代赋税制度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等级和阶级差异。

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下面是一些主要阶段和特点:
1. 赋税的起源: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集群狩猎和农耕经济。

最早的赋税形式是农民向部落或国家上缴一部分农产品,以满足集体或国家的需要。

2. 周朝的封建赋税制度:周朝实行了封建制度,赋税成为国家管理和统治的重要手段。

其中最重要的赋税是井田制,即把土地分配给贵族,而农民必须向国家和贵族支付部分产出。

3. 秦朝的均田制和徭役制:秦朝实施了均田制,规定每个家庭土地的数量,以平均分配土地和赋税。

此外,秦朝还实行了徭役制,强制农民为国家和贵族劳动,而不仅仅是支付税收。

4. 隋唐时期的赋税改革:隋唐时期实行了多次的赋税改革。

隋朝时期实行了府税和田赋制度,将部分税收直接归国家所有,而非贵族。

唐代的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实行了均田注丁制,将土地和人口进行登记,以确定赋税额度。

5. 宋代的赋税改革:北宋时期的赋税制度受到了科举制度的影响,贵族和富裕地主享有较低的赋税待遇,但农民的税负相对较重。

此外,宋代还实行了一些以货币为主的赋税制度,如货币赋、物产赋等。

6. 明代的土地赋役制度:明代实行了土地赋役制度,即把地租和赋税合并起来,以土地产出的一部分为税收。

明代还实施了一些非农业税收,如关税和盐铁税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历史的长河,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在不同的朝代和时期,赋税制度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和特点,但总体上都是以农业为基础,贵族和地主享有特权,农民为主体,向国家和贵族上缴一部分农产品或货币。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老师,请详细介绍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答:一、中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1.夏商周时期:主要是贡赋制,它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雏形。

周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各诸侯必须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财物作为贡赋。

2.春秋时期: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它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公元前6世纪初,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开始按亩收税。

3.汉朝时期:编户齐民制度。

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对封建国家的主要赋役负担有田租、人口税、更赋、徭役、兵役等,另外统治者还征收各种田亩附加税和征发杂税等。

汉代的田租税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

4.魏晋南北朝时期:租调制。

北魏孝文帝时开始实行,受田者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定量的租调和服徭役兵役等。

5.隋唐时期:(1)隋朝和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

“租”是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定量的谷物;“调”是缴纳定量的绢或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徭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庸”。

隋朝的庸有年龄限制(50以上),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它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2)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

主要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它开始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6.北宋时期: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募役法指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愿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方田均税法指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和贫瘠收赋税,官僚地主不例外,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7.明朝时期:一条鞭法。

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一,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

它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8.清朝时期:地丁银。

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它废除了人头税,有利于当时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内容特征分类1.以人丁为主征收标准的赋税制有编户齐民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总结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总结

(1)意义:A、两税法统一了税制,这样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

B、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惟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扩大了征税面,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D、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

E、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

F、国家根据财政支出确立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这种“量出为入”的原则是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

(2)局限性: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②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

③改革触及官僚地主利益导致改革中遇到极大阻力,改革因施行过程中的腐败问题而中止。

【题目示例】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

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

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

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中国历代赋税制度简史

中国历代赋税制度简史

中国历代赋税制度简史中国历代的赋税制度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现代。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赋税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古代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618年)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206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在赋税制度方面,秦朝实行了统一的赋税制度,取消了封建时代的土地公有制,采用了私人土地所有制。

对土地征收的税收大大增加,平均七分之一西汉(公元202年-公元8年)在西汉时期,国家对土地进行了重新的调查并详细记录,制定了土地契约法以及赋税制度。

其中,主要税种是田租和器物税。

田租按照土地面积的不同进行不同比例的征收,器物税则是按照家庭的器物数量征收。

东汉(25年-220年)东汉时期,赋税制度仍然主要以田赋为主。

但是,由于战乱和地方割据的影响,赋税逐渐增加,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同时,东汉时期还开始出现了买卖赋税的现象。

隋朝(581年-618年)隋朝时期,国家通过实行均田制来土地制度,并对土地进行了详细调查和统计。

在赋税制度方面,隋朝实行了公田制和赋调制。

公田制是指国家拥有的土地,赋调制则是根据土地和劳动力的情况来确定赋税额度。

总结起来,中国历代赋税制度在不同朝代有所不同,但主要的税种都是田赋和人口赋。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税种,如器物税、商税等。

这些赋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状况和政治制度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中,重农抑商是一种基本的政策方针。

通过赋税制度,国家可以确保财政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并为国家的军事、行政和社会事业提供资金支持。

高中历史关于中国古代赋税的演变及认识

高中历史关于中国古代赋税的演变及认识

高中历史关于中国古代赋税的演变及认识四川省内江市第十二中学杨明赋税,这个伴随我们一生的事物,我们平日很少感到它的存在,尽管它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关系着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学习中国的赋税史,以鉴古知今,把握历史未来。

中国古代的赋税一般分为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以及劳役地租三种形式。

劳役地租在高中教材主要表述为徭役和兵役。

一、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历史沿革:1、春秋时期: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春秋时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鲁国的“初税亩”,直接实行按亩收税。

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它承认私田合法,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2、秦汉时期:编户制度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制度正式形成。

编户齐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其中包括田租、人口税、更赋)和徭役、兵役。

更赋,即轮到农民服役而出钱由官府雇人代替的税。

更赋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的生产劳动时间。

3、北魏:租调制孝文帝改革实行与均田制配套的租调制,受田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指田租,缴纳谷物)和调(指户税,缴纳帛或布),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

4、隋唐:租庸调制隋朝实行租调制,后来又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

唐朝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一定量的绢或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唐朝的庸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租庸调制实行的社会经济意义:(1)以庸代役,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

(2)剥削量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5、唐中后期:两税法。

唐朝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

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改行两税法。

780年,唐德宗采纳宰相杨炎建议而实行。

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课件1: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1: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②南京国民政府收回关税主权的努力: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宣告关税自主,并公布国定《进口税暂行条例》。1928年,国民政 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两项主要内容之一。 国民政府与美国首先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随后,又陆续同意 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缔结了 “友好通商条约”或新的关 税条约。到1930年,日本也终于同意了《中日关税协议》。国民政 府通过这些“改订新约”的措施,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 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 ③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4.明清时期 (1)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2)随着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万历 初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 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 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一条鞭法上是中国赋役制度上 的重大变革。
3.宋元时期 (1)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 数倍。宋朝除了征收类似唐朝的庸一样的代役金外,还经常再 派发各种徭役,可谓役上加役、役外加役。 (2)因为徭役扰民严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提倡募役法,百姓缴 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3)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 和南方,在北方叫“丁税”“地税”,在南方叫“夏税”“秋 粮”。但是,元朝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
1.关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海关代表国家,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
(1)海关的诞生
出口税则,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 “关税”。
①中国的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关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其历史特征总结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其历史特征总结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其历史特征总结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多次。

在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通过对土地、人口和收入等方面的调控,实现了社会财富的分配和国家财政的建设。

以下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其历史特征的总结:1.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代的税收主要由贡赋和徭役组成。

贡赋是针对农田的税收,包括田租和夫役;徭役则是农民劳役,主要用于军事、水利和基础设施建设。

2.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封建制度,建立了统一的赋税制度。

赋税由皇帝通过户籍调查确定,包括田租、人口税和商业税等。

汉代在继承秦朝赋税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如推行均田制和钧天田制,实现了对土地和人口的平均调控。

3.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和奴隶制的逐渐衰落,赋税制度开始发生变化。

出现了以农具和产业税为基础的“租庸调”制度,以及对土地进行评估和分配的“均田免丁户”政策。

这些变化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阶层的崛起。

4.隋唐时期:在隋唐时期,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经历了较大规模的和发展。

隋朝推行了“废置”政策,取消了土地的个别赋税,实行了以田地总量为基础的均田制;唐朝进一步完善了赋税制度,提出了“三年减赋”和“六税”政策,以减轻农民负担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5.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赋税制度逐渐趋于完善和稳定。

宋代推行了“三联划”制度,将土地、身丁和田主联合起来征税;元代采取了赋税和物代税相结合的方式,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明代实行了“米谷一品制”和“补赋法”等赋税制度,进一步规范了赋税的范围和方法;清代则通过实施“合丁均税法”和“更丁量母法”等政策,对人口进行调控和赋税。

1.土地和人口为主:古代中国的赋税主要针对土地和人口。

土地是赋税的基础,而人口是赋税的对象。

通过对土地和人口的调控,实现了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和国家财政的建设。

2.赋税形式多样: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形式多样,包括田赋、人口税、商业税、农具税等。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其中包括了多次重要的和调整。

以下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历程:1.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21年)在夏商周时期,中国的赋税制度主要是以土地赋税为主,即地方豪强和地主阶级要向中央政府缴纳一定比例的田赋和兵赋。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建立了统一的赋税制度,即统一的徭役制。

这个制度通过选拔贡士担任官职,对农民进行赋税和徭役,以满足中央政府的需求。

3.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在这一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和政权的更迭,赋税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

南北朝时期的赋税制度以粮税为主,同时还有一些额外的赋税,如著名的泛舟钱。

这些赋税主要用于支持南北朝政权的维护。

4.唐宋时期(618年-1279年)在唐宋时期,中国的赋税制度主要以均田制为基础。

均田制实行了一种土地承包制度,农民按照土地的肥瘠程度和人口数量交纳不同的赋税。

这个制度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的利益,同时也为政府提供了稳定的税收。

5.元明清时期(1271年-1912年)元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唐宋时期的均田制,但也有一些变化。

元代开始推行粮食赋税和货币赋税相结合的制度,并且在赋税中加入了若干种金银制品。

明朝时期,在土地赋税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额外的税种,如户口、商业和手工业等税种。

清朝时期,赋税制度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地租、粮食赋税、户籍税、营业税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经历了从土地赋税到粮食税、货币税以及其他种类税收的变迁。

随着政权的更迭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赋税制度不断调整和,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这些赋税制度的发展和调整,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治理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赋税制度演变

赋税制度演变

赋税制度演变赋税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府征税制度,是从汉代开始出现的,直到清朝废止。

在这期间,赋税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变革,成为了古代中国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O下面,我们将就赋税制度的演变做一简单的概述。

一、汉代赋税制度在汉朝时期,赋税制度主要体现在官田制度上。

汉武帝实行了均田制,将土地按户均分,每户约20亩。

同时,官府将部分土地开垦成官田,对民众实行赋税,来支持国家开支。

赋税按照户口数量和地产面积进行征税,其中以户口数量为主要计算标准。

另外,汉朝时期也实行了一种滞纳罚款制度,针对逾期不缴纳赋税的人征收罚款。

二、唐代赋税制度唐朝时期,赋税制度开始成为了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唐朝建立后,开始实行了均田制,但是教化空虚,农民生活严重受到影响,土地纷争不断,使得均田制度无法得到很好的落实。

随着天宝年间政治和社会经济的稳定,赋税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

唐代赋税主要分为三种:田赋、詹储、额外税收。

其中,田赋是最主要的征税方式,按照户口和地产面积征收;6《者制度是中央政府实行储存钱粮,以备不时之需的税收形式;额外税收是指在给臣子、军官、地方官员发放财政补贴时要征收的税收。

三、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明代后期,赋税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明代时期,赋税收入一部分用于支付官员薪金,一部分用于支付国家开支,此外还有一部分用于兑换银两。

而清朝时期,赋税制度类似于明朝,也是均田制。

清代时期的赋税主要包括夏赋、秋赋、洋贡税和部曲赋等。

其中,洋贡税是清朝与欧美国家进行贸易时,征收的商税,而部曲赋是在统治少数民族地区时,征收的税费。

总体来说,赋税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变革,也得到了相应的改革和完善。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夏商周(奴隶社会):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

当时还没有土地税或地租;春秋: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

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等于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特征: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秦统一全国后,进一步肯定和发展了已往的赋税制度。

公元前216年,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令地主和有地农民自报占有土地数,按定制缴纳赋税。

秦田律规定“顷入刍三石,二石”,即每顷土地应向国家缴纳饲草三石,禾秆二石。

汉承秦制:“既收田租,又出口赋”。

汉律要求农民按田亩如实向国家报告应缴租额,报告不实或家长不亲自报告,要罚铜二斤,还要把未报的农作物及贾钱没入县官。

两汉实行编户制度: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

那些被正式编人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

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兵役等。

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代役税)很重。

特征: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计亩而税、计户而征:北魏: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

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隋唐时期:(一)、租庸调制指导思想:轻徭薄赋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用:A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作时间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

B剥削量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唐太宗说:“今省徭薄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则其富有矣。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在封建社会的初期,人们的生活主要以狩猎、采集和渔猎为主,还未形成稳定的农耕经济,因此没有明确的赋税制度。

但是,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渐渐形成了定居的习惯,国家也逐渐形成,赋税制度开始有所规律。

分封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周朝建立之前,中国大陆地区被分为了几十个部落,各个部落有自己的首领,赋税负担主要依靠割据的地方宗族。

而周朝建立之后,采用的是分封制,国家通过将土地分封给亲信贵族,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统治。

这个时期的赋税主要包括田赋、贡赋、杂税等。

在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赋税制度逐渐完善。

秦汉时期,国家经济和政治力量高度集中,赋税制度也相应得到了进一步规范。

通过推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赋税制度更加合理,并且为国家提供了充足的财政收入。

农田私有制的产生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唐宋时期,农田逐渐私有化,地方贵族逐渐通过赋税制度获取更多的收益。

这使得国家的赋税制度变得不再合理,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与此同时,法家思想对古代赋税制度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

法家强调重规则、强调科学合理,他们主张通过赋税来掌控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

法家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沿革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其中可以看到一些规律:从初期的无赋税到分封制度的建立,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农田私有制的产生以及法家思想对赋税制度的影响。

这些规律在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今天的税制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多次演变和改革,不同朝代和统治者实施了各种不同的赋税政策。

以下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主要演变和特点:
1. 早期朝代:在早期的中国朝代,如夏、商、周等,赋税主要以“田赋”为主,这是一种以田地产出为基础的赋税制度。

国家通过分配土地和对农田产出的征税来获得收入。

同时,也有一些额外的赋税,如劳役和物产税。

2. 秦汉时期:秦朝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推行均田制和统一货币制度,赋税制度也得到了改革。

赋税主要以“亩产租庸”制度为基础,国家将土地划分为亩产单位,征税以土地产出和户口数量为基础。

庸赋则涉及劳役和军役。

这个时期的赋税制度对农民来说相对严格,导致了一些农民起义和反叛。

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实行了多种赋税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均田制”和“租庸调赋”制度。

均田制旨在平均分配土地,以减轻贫苦农民的负担。

租庸调赋则涉及征税、劳役和军事征用。

4.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

元朝实施了以“亩产赋”为基础的赋税制度,而明清时期采用了“户口赋”制度,其中家庭的人口数量用于确定征税额。

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更加集中和官僚化。

5. 租调所赋:明清时期,中国引入了“租调所赋”制度,也称为"地丁赋",这是一种按地区征税和分配资源的制度。

根据地区的资源和需求,国家向不同地方征收税赋并分配物资和资源。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同朝代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征税和管理资源。

这些变化也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政治动荡。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和趋势。

本文将从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首先,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实物赋税为主到以货币赋税为主的演变。

在古代,赋税主要以粮食、丝绸、棉花等实物形式存在,如秦朝的“租庸调”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货币的流通,赋税形式逐渐转变为以货币形式征收,如隋唐时期的“均输赋”。

2.从统一税制向分化税制的演变。

古代的赋税制度多为统一税制,即全国统一标准征收,如汉朝的“亩输”制度。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格局的变化,赋税逐渐向分化税制转变,形成了地方差役、户口税、进贡等多种税种。

3.阶级之间的赋税差别逐渐缩小。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对地主阶级征收较重的赋税,而对农民阶级则要求较低。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更迭,赋税差别逐渐缩小,例如明代的“一条藩一分田“制度。

其次,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赋税形式更加多样化。

随着经济形态的转变,赋税不再局限于农产品,还涉及到工商业、财产等方面的征收,如明清时期的税收包括田赋、各项商品税、苏杭一带的运河税等。

2.赋税制度趋于合理化和科学化。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往往存在着过重的负担和不公平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改变,赋税制度逐渐朝着合理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注重考虑农民的负担和社会的公平。

3.地方财政的相对独立。

随着封建社会的演进,地方政权逐渐形成,地方实力增强,对税收的掌控力也日益加强,地方财政相对独立,有更大的决策权和管理权。

4.对赋税制度的重视和。

历代统治者或者朝代更替时通常会对赋税制度进行和调整,既是为了更好地稳定社会经济,也是为了巩固政权。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从实物赋税到货币赋税的转变,从统一税制向分化税制的演变,阶级之间赋税差别的逐渐缩小;发展趋势则包括赋税形式的多样化、赋税制度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地方财政的相对独立,以及对赋税制度的重视和。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总结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总结

(1)意义:A、两税法统一了税制,这样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

B、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惟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扩大了征税面,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D、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

E、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

F、国家根据财政支出确立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这种“量出为入”的原则是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

(2)局限性: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②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

③改革触及官僚地主利益导致改革中遇到极大阻力,改革因施行过程中的腐败问题而中止。

【题目示例】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

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

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

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突出特点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国家政权控制部分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比例。

国家政权控制的土地,除皇族、贵族、功臣直接享用外,许多封建政权往往分给农民耕种。

向他们征收赋税,以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如北魏和隋唐实行的均田制。

由于大部分土地是私有的,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动较为剧烈,其基本趋势是: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经济的和强权的)兼并农民土地,甚至国有土地,控制了数量惊人的土地,出现了大批一无所有,无以为生的农民;封建国家控制的土地数量急剧减少,统治力量严重削弱。

在这种情况下,封建统治的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广大农民为反抗压迫,求得生存,揭竿而起。

而封建国家由于统治力量削弱,在农民大起义风暴扫荡下,往往迅速溃灭。

鉴于这种历史教训,新建立的封建政权的比较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运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

调整的基本点在于:①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以保证维护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财政收入;②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数量土地,以恢复生产,稳定统治。

但代表地主阶级的封建政权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甚至在听任地主、官僚、贵族兼并土地的条件下,要他们按实际占有土地状况缴纳赋税都难以做到。

北宋王安石在这方面的努力(如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由于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最后失败。

明末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因大地主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

越到封建社会后期,国家政权对土地占有状况的调整余地也就越小,封建制度的腐朽性也就日益加重。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内容特征分类:① 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是:①随着封建统治者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收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为主转变,这一转变以唐朝两税法为主要标志。

中国古代经济史——赋税制度的沿革

中国古代经济史——赋税制度的沿革

中国古代经济史——赋税制度的沿革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原因1、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2、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3、民族交往密切;4、中外经济交往频繁5、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6、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古代经济发展概况(一)农业篇1、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生产粮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3)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4)唐初:唐太宗“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即民本思想)。

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

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唐玄宗前期重视农业。

(5)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6)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等制度。

2、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步(1)奴隶社会①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③春秋晚期铁农具开始使用。

也开始用牛耕。

(2)封建社会①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②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③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西域开始使用铁器。

④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⑤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3、农业的产生和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⑴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⑵西汉: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西域的葡萄、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陆续移植内陆。

⑶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

⑷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⑸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

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

清代前期,棉花、苎麻、茶叶、烟草、甘薯、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王朝建立和维护统治有两个重要支柱:一是钱,二是兵。

赋税是国家财政(“钱”)的重要来源,也是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主要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他杂税。

一、赋税制度的沿革
1.夏商周贡赋制度:
贡赋是土贡与军赋的合称。

中国历代王朝规定臣民和藩属向君主进献的珍贵土特产品称作贡;赋原为军赋,即臣民向君主缴纳的军车、军马等军用物品,君主再给与回赏。

夏商周三代分封制度下,受封者要向国君缴纳贡赋,这是赋税制度的雏形。

2.春秋初税亩
内容:春秋末期,铁犁牛耕技术使用,贵族驱使奴隶在井田(“公田”)之外开垦“私田”,收获私有,致“井田”日渐荒芜,诸侯国财政锐减。

为解决财政困难,齐国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纳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作用:春秋“税制改革”承认私田合法,从而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有利小农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3.秦汉赋税:编户制度
内容: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发徭役、兵役,称“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主要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即人头税,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未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徭役、兵役。

“人丁”是征税的依据,虽然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重人头税,因此,即使在“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时期,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

影响: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但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沉重的赋役负担,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

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4.北魏租调制:
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

在均田制下,受田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定量的租(田租,缴纳谷物)、调(户税,纳布或帛),服劳役和兵役。

作用:改革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

5.隋唐:租庸调制
隋唐继续北魏的均田制,但赋税制度发展为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始于隋朝,唐朝完善。

内容:受田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定量的谷物,叫“租”,纳定量的布或帛,叫“调”,服劳役和兵役,赋役期内,不去赋役者可纳布或帛代役,叫“庸”。

作用:以庸代役,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从劳役地租到实物地租转变,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

6.唐朝中期:两税法。

原因:唐朝中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施两税法。

内容:两税法规定,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

(“两税”指户税和地税)
特点:两税法是我国古代从“丁税”为主向“地税”为主转变的开始,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

作用:两税法统一税制,既简化了征税项目,又使赋税相对确定,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按田亩交纳地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和进步。

局限性:但两税法并未能遏制土地兼并,唐后期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现象增多,政府为保证财政又增加捐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社会矛盾加剧。

7.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内容:北宋“不抑兼并”的政策,使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为保证国家财政,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募役法规定,应服役而不去服役者,应交纳免役钱。

方田均税法规定,清查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纳税。

结果: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的规定,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因遭到他们的反对而被废除。

但王安石变法的税制改革继承了两税法以土地和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

8.明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
内容: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土地高度集中,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

1581年,明代嘉靖时期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

规定: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征收。

特点:赋役合并纳银。

意义:“一条鞭法”上承唐宋的两税法,下启清朝的“摊丁入亩”,统一简化税制,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赋役征银,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适应了明中叶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的势力,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结果:由于大地主的反对,“一条鞭法”实行不久就被废止,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

9.清前期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清朝前期,经济发展,人口增殖,但人头税使隐蔽人口现象严重,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社会安定和国家财政收入;1712年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为摊丁入亩提供了条件。

内容:雍正帝时期规定:地丁合一,丁随地起。

即把丁税平均摊入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征收丁税。

特点:废除人头税。

评价:摊丁入亩的实行,标志着延续了数千年的人头税被废除,表明封建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相对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隐
匿人口的现象减少,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农民有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赋税征收,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二、规律:
(一)特征分类:
1.以征税标准为据:
⑴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人头税”,即丁税。

如明朝及以前的赋税制度。

⑵以土地和财产(田亩)为主要征税依据:土地税,即田租。

如初税亩、唐两税法以后的赋税制度。

⑶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户税”(调)。

如北魏至唐朝的“调”。

另外,还有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杂税。

2.以征收形式为据:
⑴征收实物税的赋税制度:明朝一条鞭法之前的赋税制度。

⑷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北宋募役法、明一条鞭法、清摊丁入亩;
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的趋势: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②赋税形式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④税种由繁杂逐渐演变为简化(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⑤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⑥国家重农抑商,对商品征收重税。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表明,赋税制度日趋简便科学。

3.赋税制度变革的原因
(1)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
(3)稳定国家财政,调整政策。

4.赋税制度变革的影响
(1)赋税制度是调整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利益,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赋税制度的宗旨是保证国家财政,维护政治统治。

(3)赋税制度的变革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