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萍教授 ESP教学法与课程设置的发展与趋势

合集下载

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

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

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作为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方法,ESP(Englishfor Specific Purposes)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我国作为一个日益融入全球化的国家,对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探索ESP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ESP强调目标导向,满足学生的具体需求。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接收到的是一份普遍的英语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要求相较,往往存在较大差距。

而ESP通过考察学生的专业以及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将英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中能够更好地掌握英语,提高语言能力。

因此,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需求,将ESP方法与学科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更实用、更贴近专业的英语知识。

其次,ESP注重学科与语言的融合,提高学术写作能力。

在大学阶段,学术写作是学生进行科研和学术交流的重要技能。

然而,由于当前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无法满足学术写作的要求,导致学术论文质量不高,甚至被国际期刊拒稿。

因此,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应借鉴ESP方法,将学术写作纳入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

通过专门的写作课程,教授学生学术写作的基本要素、常用结构和写作技巧,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术论文的撰写,并提高论文的质量。

另外,ESP倡导多元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生所面对的不仅是英语课堂,也需要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

因此,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应以多元化教学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通过引入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培养尊重、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引入科技手段,探索在线教学模式,也是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的重要方面。

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设置中的需求分析研究

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设置中的需求分析研究

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设置中的需求分析研究作者:林梅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5年第20期林梅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外国语学院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速度不断提升,各国在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作用在各专业领域日益凸显,逐渐受到了语言学家及高校的重视。

需求分析从学生的主观客观出发,对课程设置和实施过程中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探讨了高校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置;需求分析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0-000392-02一、引言在经济全球化脚步日益加快的今天,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在与世界各国交流与沟通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

与此同时,国家和社会对既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又具备相关专业学英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

正是在这种个大背景下,英语教学开始于学科和专业相结合,于是形成了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与研究的逐步发展。

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关于专门用途英语的研究较欧美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受到了众多语言学家的重视,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各种各样的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逐步打破了通用英语(EGP)教学一手遮天的局面,应用语言学领域也有了专门用途英语(ESP)的研究方向。

需求分析是完成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设置的关键步骤。

课程设置既要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又要考虑学科发展的系统性、连贯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因此,用需求分析理论指导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设置,对学习者的目标需求、学习需求进行细致而全面地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二、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设置现状专门用途英语(ESP)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是一门新兴课程。

由于学校和学生对这种形式教学缺乏足够重视,专门用途英语(ESP)在课程设置、人员协作、教学组织、师资投入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具体体现在:1.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设置较为混乱目前,各高校在专门用途英语的课程定位上,有的设置为专业必修课,有的设置为专业选修课或者公共选修课,至于是任选课还是限选课更加随机。

ESP教学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换与发展路径

ESP教学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换与发展路径

ESP教学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换与发展路径作者:刘娈齐艳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年第02期[摘要]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

ESP教学,师资是关键,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发展已成为决定ESP 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

文章以ESP教学理念为依托,探讨大学英语教师向ESP教师转型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在ESP教学理念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教学的动态需求分析者、具备英语知识和跨专业知识的教学者、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者和精通ESP教学评估的研究者等多元化角色。

以角色轉换为基础,文章还提出通过自我发展途径、合作发展途径和校本培训途径来调整和优化大学英语教师发展路径,以完善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为实现其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ESP教学;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换;发展策略[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24)02-0163-05[收稿日期]2023-09-12[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以ESP理念为导向的通用学术英语课程构建及应用研究”(SJGY2022013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向资金项目“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艾丽斯·沃克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研究”(2572019BP03)[作者简介]刘娈,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对外英语教学;齐艳,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口译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

一、引言专门用途英语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国际间的科学、经济和文化交流日益扩大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ESP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如科技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

[1]ESP是基于学习者需求的语言学习,其目的是将英语作为语言使用工具,培养学生在特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

ESP―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与探索

ESP―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与探索

ESP―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与探索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大,人们对语言的研究也逐渐的深入,普通用途的英语已经不能满足各类专业对语言的需求,因此,ESP(专门用途英语)应运而生,国外着眼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大学都广泛的开设了ESP课程,而国内对ESP的涉及较晚,然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认识到了ESP的重要性,并对ESP展开了全面的研究,并提将ESP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ESP的定义ESP是指专门用途英语,它是英语教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的过程中,ESP具有它自己独特的特点,专门用途英语顾名思义就是指这种英语的教学必须要满足不同专业学习者的不同要求。

并且每个不同的专业的ESP在内容上应该与这些特定的学科和专业有关,例如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英语就应该涉及的是计算机行业相关知识,这样的英语教学才能满足计算机对英语的需求,并且其相关词汇句法和语篇重点也应该是计算机的相关专业术语。

从以上的ESP教学特点不难看出,ESP是以特定的目标为教育方向的英语教学,并且是在满足学习者需求分析前提下进行的英语教学[1]。

二、ESP与普通用途英语的区别和联系专门用途英语与普通英语不但名字上的不同,其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大不相同,并且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普通用途英语,也可以称一般用途英语,它是学习者们学习英语的基础,也是为了培养初学者听、说、读、写、译技能所开设的基础课程。

语言能力的培养方面,普通用途英语和专业用途英语是一致的,但是在大学学习期间,不同的专业如果学习相同的英语课程,英语的学习的必要性就不能够完全凸显,并且当学生毕业后进入自己的专业领域时,千篇一律的普通英语学习就不能够帮助学生们展现自身的优势,在用英语从事相关外贸、金融、法律等行业时,由于对专业的英语没有得到系统的学习,也不能够游刃有余的胜任工作[2]。

在出现这些情况的基础上,专门用途英语就大大的凸显了优势,因为在校期间,不同专业的学者们就已经学习了自身领域的专业术语和专业英语知识。

浅析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

浅析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

浅析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摘要】本文通过浅析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探讨了ESP的定义及特点,以及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分析了ESP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启示,提出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重点讨论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并强调了ESP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总结了ESP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探讨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提高英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关键词:ESP,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应用现状,启示,趋势,重视问题,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概述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关系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是一种针对特定目的而设计的英语教学方法,它强调将语言教学与特定领域的需求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ESP正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应用。

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的关系紧密,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在特定领域的专业发展和就业竞争力。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化的趋势,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专业技能。

ESP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和需求,提高他们在特定领域的综合素质。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ESP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快速地掌握所需的语言技能,同时也可以增强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密不可分。

通过引入ESP方法,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就业前景,提高他们的竞争力和综合素质。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更加注重实际应用与专业结合,以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

2. 正文2.1 ESP的定义及特点ESP是指专门用于特定目的的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是一种根据学习者特定需求而设计的英语教学模式。

ESP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ESP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ESP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ESP(英语专业教学)教师指的是专门从事英语专业教学的教师。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对于英语教学的需求越来越大,ESP教师的角色也愈发重要。

ESP教师专业发展中面临着一些困境,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ESP教师在专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困境是教育资源不足。

由于ESP教学的特殊性,需要精通专业知识和英语教学技巧。

很多学校在教师培训和教材开发方面投入不足,导致ESP教师无法获得专业的支持和培训。

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增加教师培训的投入,开设专门的ESP教师培训课程,并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和培训。

学校可以组建教师团队,共享教学资源和经验,提高ESP教师的专业素养。

ESP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另一个困境是课堂教学的实践机会不足。

由于ESP教学的特殊性,需要与实际工作和专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学校资源有限,很多ESP课程无法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与企业和专业机构合作,开展实践教学项目,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经验。

学校还可以组织专业实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增加ESP教师的实践经验。

ESP教师在专业发展中还面临着与教学内容和形式不匹配的困境。

由于ESP教学的特殊性,需要针对学生的专业需求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由于教材和教学方式更新缓慢,很多ESP教师无法及时适应学生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参与教材的编写和开发,提供一定的经费和时间支持。

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交流和研讨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提高ESP教师的教学水平。

ESP教学理论中教学方法及学习效果评估研究进展综述

ESP教学理论中教学方法及学习效果评估研究进展综述

ESP教学理论中教学方法及学习效果评估研究进展综述摘要:ESP教学的开展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设计、教材选取和编写、教学方法、学习效果评估和师资培养等几个实践性环节。

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内容也是包含这几个方面。

文章综述了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在教学方法、学习效果评估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进一步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ESP 教学方法学习效果1 引言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

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如外贸英语、国际金融英语、法律英语、科技英语、旅游英语、医学英语等。

其目的是借助英语这一工具,提高其在专业学习上的英语应用技能和研究能力。

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西方一些发达的国就开始了ESP的教学和研究活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职业生活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ESP的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我国,自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科技英语热之后,ESP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20多年来,我国外语界对ESP在课程设计、教学法、教材建设和编纂各种专门用途的英语工具书等方面,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本文试图从ESP教学方法与技巧、学习效果评估和师资培训等方面对ESP(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

2 ESP教学方法研究虽然ESP是以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通用英语)为基础的,但ESP有着与EGP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的,因此它也具有不同于通用英语的教学方法。

国内外许多学者在ESP教学方法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成果。

张梓慧认为ESP的教学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旧的教材、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新的挑战。

他详细分析了ESP的性质、范畴、内容,阐述了ESP课程对教师和学生以及教材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ESP课程的教学方法。

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的ESP课程设计

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的ESP课程设计

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的ESP课程设计作者:黄玉倩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5年第10期【摘要】本文探讨了ESP课程设计的背景,分析了ESP课程设计原则,总结了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的ESP课程设计模式,并列举了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ESP 大学英语课程设计一、引言从2014年起,国家把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作为了“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地方院校纷纷向技应用术型院校转型。

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转型其实是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专业化的英语课程就必不可少。

当今社会各个行业都迫切的需要既精通专业又有较强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社会对外语能力的要求呈现多元化,专业化的趋势,学生学习外语也表现出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这使得专门用途英语的课程建构也成为当前极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校鹿林院长在“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题会第二次会议”提到试点学院的课程体系的建设时说“课程体系不是课程的简单累计,而是要实现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和优化组合。

”可见,跨学科的课程设计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ESP课程设计背景1.学生的英语水平现状。

我校本科专业学生必修大学英语课程,第三学期末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从第四学期起学习专业英语课程或ESP课程。

其实本科生应该有较好的英语基础,但是全国招生的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因为英语基础薄弱,经过三学期的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仍然无法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没有做好学习专业英语学习的准备,几乎不具备通过英语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

那么侧重语言学习的ESP的英语在设计时,就要针对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能力和专业课程来调整学习时长和难度。

2.教师的构成情况。

ESP教师应该是具有较高的英语语言技能并熟悉英语课程教学规律,还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教师。

然而,当今高校这类教师资源是非常稀有的。

多数ESP教师是由大学英语教师通过专业进修转型的,其中部分教师有留学经历。

中国台湾地区大学ESP教学对大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中国台湾地区大学ESP教学对大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中国台湾地区大学ESP教学对大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台湾地区大学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对大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我们将对中国台湾地区大学的ESP教学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

随后,我们将分析大陆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指出其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中国台湾地区大学ESP教学的成功经验,并思考如何将这些经验借鉴到大陆大学英语教学中,以促进其改革和发展。

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大陆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推动其向着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方向前进。

二、中国大陆地区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近年来,中国大陆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尤其是在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手段的革新以及教学资源的丰富等方面。

然而,对照国际标准和台湾地区ESP教学的先进经验,大陆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学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内容方面,大陆大学英语课程普遍重视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但在专门用途英语(ESP)方面的教学投入不足。

这导致学生在面对专业领域英语交流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同时,ESP教学的缺失也使得大学英语课程与市场需求、职业发展等实际需求脱节。

在教学方法上,虽然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大陆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限制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再次,在师资力量方面,大陆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普遍缺乏ESP教学的专业背景和实战经验。

这使得ESP教学的开展受到一定限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同时,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对于ESP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适应ESP教学的需求。

在评价体系方面,大陆地区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价体系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缺乏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估。

运用ESP理论,提升中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运用ESP理论,提升中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运用ESP理论,提升中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理论指的是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和目标来设计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提升中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方面,我们可以运用ESP理论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使学生更好地应用英语。

我们可以通过针对中职学生的具体学科和职业需求来设计英语课程。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设计以计算机术语和相关内容为主题的英语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在计算机领域的英语表达能力。

对于餐饮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设计以餐饮服务场景为主题的英语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在餐饮服务领域的英语应用能力。

通过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和目标来设计课程,能够使学生更加专注和投入学习。

我们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方法来提升中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情景教学方法是通过模拟真实生活场景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英语。

在餐饮专业的英语课程中,我们可以设置模拟餐厅服务的情境,让学生扮演服务员和顾客的角色进行交流。

通过情景教学方法,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运用英语,提高他们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

我们还可以通过项目驱动的学习来提升中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项目驱动的学习是以项目为核心,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推动学习。

在计算机专业的英语课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具体项目的需求来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合作。

通过参与项目,学生能够锻炼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同时也能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真实材料来提升中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真实材料指的是真实的语言材料,如新闻报道、广告、工作文件等。

通过使用真实材料,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语言和文化,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

在英语课程中使用真实的新闻报道,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领域的专业术语和实际应用情境。

通过运用ESP理论,我们可以设计针对中职学生的英语课程和教学方法,以提升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

通过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和目标来设计课程、使用情景教学方法、进行项目驱动的学习和使用真实材料,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英语,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浅析ESP教学在我国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浅析ESP教学在我国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浅析ESP教学在我国的现状及发展策略【摘要】ESP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

由于其目的明确,实用性高的特点,备受学习者和用人单位的青睐。

本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简要介绍了我国ESP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ESP;全球化;现状;策略0.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间的交往与合作在不断地增多,既懂专业知识又懂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受到了社会各个行业的青睐。

因此,国际通用语言英语的学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求,英语教学需要从传统教学转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又被称为专业英语,是指某一领域的专门英语,例如医学英语,贸易英语,科技英语等。

我国的专门英语教学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相对于西方国家较晚。

1.我国专门用途英语学科的现状近年来,为了实现培养符合现代化经济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各个大学包括高职高专都在进行英语教学改革。

ESP教学是21 世纪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刘润清,1996)。

高校开展ESP 教学势在必行,ESP教学应逐渐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蔡基刚,2004)。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当毕业面临现实情况时,大部分学生凭借多年所学英语知识仍然无法很好地应对日常工作,这种情况使我们意识到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仍然不少,尤其是ESP教学。

1982年3月19日,在上海举行了ESP/EST学术讨论会,讨论会的内容涉及“ESP/EST教学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及科研工作等各个方面”(杨惠中,张彦斌,1982)。

国内于1988年和1986分别创立了《中国科技翻译》及《上海科技翻译》两种期刊。

毫无疑问,这两种期刊的创立有利于ESP教学和研究在我国的发展,但这两种期刊所刊登的文章只局限于科技翻译的文章,所以这个时期的ESP研究文章数量少,研究内容单调,主要集中在对ESP概念性的介绍、ESP存在的理据和课程与教学实践上(占该时期文章总数的78%),实证性研究极少,只有2篇。

高校ESP教师专业化发展

高校ESP教师专业化发展

高校ESP教师专业化发展【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化的发展,高校ESP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通过探讨高校ESP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必要性、影响因素、培养模式和评价指标,旨在为进一步提升高校ESP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供参考和指导。

研究表明,专业化的高校ESP教师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语言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建议高校加强对ESP教师的培训和评价制度,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推动高校ESP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未来,应加强对ESP教师的支持和关注,推动专业发展,为高校外语教育质量提供保障。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推动高校ESP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促进外语教育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ESP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必要性、影响因素、培养模式、评价指标、建议、未来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高校ESP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高校ESP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ESP教师专业化不仅可以增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使教师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和需求。

通过专业化发展,教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高校ESP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团队建设,形成良性的教学氛围。

高校ESP教师专业化发展不仅对于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推动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通过不断完善专业化培养机制和评价体系,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可以有效提升高校ESP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推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2 研究背景高校ESP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高校ESP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传统的英语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实际的语言需求,培养专业化的ESP教师已成为高校教育的迫切需求。

以ESP为导向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理据、意义及路径

以ESP为导向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理据、意义及路径

以ESP为导向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理据、意义及路径高一波【摘要】基于需求分析理论和CBI教学理论开设的ESP课程是相对于通用英语课程而言的另外一种英语课程形式,其教学内容主要涵盖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两大类,其教学目标定位于服务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和毕业以后的工作与发展.本科高校构建以ESP为导向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不仅是当前国家战略、社会发展和学生英语学习个性化的要求,更是2017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因此,各层次本科高校应根据学校类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所学专业和需求尽快确立《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框架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总体目标和分级目标,精心设计具有校本特色、以EGP+ ESP+ IC为主要形态的大学英语课程模式,同时加快培养和引进ESP教师和ESP教材的建设工作.【期刊名称】《榆林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29)004【总页数】5页(P59-63)【关键词】ESP;理据;意义;路径【作者】高一波【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0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是针对学生所学专业和学术需求开设的一种英语课程形式,其教学目标定位于服务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和研究以及毕业以后的工作与发展。

与ESP相对而言的另外一种最常见的英语教育形式是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通用英语)。

通用英语本质上就是基础英语,其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本功,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语言技能。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通用英语为主,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和“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实施,国家和社会急需一大批既懂专业又懂英语且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与ESP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与ESP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与ESP教学【摘要】:^p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在发展前进,ESP教学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被提出,然而因为种种原因,ESP教学在中国高校发展缓慢。

20公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正式把学术英语纳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说明ESP专门用途英语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笔者调查了笔者所在高校湖北工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和ESP教学课程设置现状,在本文中笔者分析^p 了本校大学英语ESP教学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初步发展策略。

【关键词】:^p :ESP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问题与提出的策略1.引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歇,但是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方向,不同的专家们却有不同的见解,第一种意见提出,学术英语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目前的通用英语应边缘化,并逐渐被替代,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是专门用途英语;第二种意见恰恰相反,认为通用英语是主导性的,学术英语或者专门用途英语只能在一小部分如“985/211”大学实行,“大学英语教学未来发展方向应是通用英语和通识英语”;第三种意见则持折中立场,认为学术英语和通用英语可以互补并存。

笔者所在的二本高校,湖北工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向到底该何去何从呢?笔者认为,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该以需求为本,那么这个需求既应该是学生的需求,更应该是社会和市场的需求,EGP英语教学逐步往ESP 发展,并逐步取代ESP教学是中国市场经济国际化,高校教学国际化,中国与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融合的必然需求。

不管是产业,还是技术,还是文化,走向世界,大学英语以人文内容为主的EGP的教学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样的发展需求。

2.本校的大学通用英语和ESP课程设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虽然众多学者认为专业英语不是真正的ESP,但是在本文中,笔者暂且将我校的专业英语教学视为ESP教学。

笔者所在的湖北工程学院从20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开始新的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EGP(基础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学时缩减,由原来的大一,大二四个学期每个学期64学时,共计256个学时,改为48,48,48,32,总共176个学时,缩减80个学时,当然,改革是顺应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从而鼓励大学英语老师参与到ESP教学中去。

ESP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ESP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ESP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日益普及,大学英语已经成为人们学习语言的重要课程之一。

然而,许多人却发现,学校的传统英语课程与实际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学生在课堂上难以真正掌握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导致出现学习成效不佳、兴趣下降等问题。

因此,为了提高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许多大学开始尝试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和实践。

在这个背景下,ESP(专门用途英语)视域的英语教学改革逐渐崭露头角。

ESP课程的特点之一是以学生为中心,针对学生需求设计的教学课程,具有实用性强、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等优点。

其次,ESP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强化其对语言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所需要的语言技能。

针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ESP课程的设计设计ESP课程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例如,在不同专业领域中,学生对英语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个性化的设置,增加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

其次,学生兴趣是提高课堂参与度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之一。

因此,ESP课程的设计也应该注重学生感兴趣的原则,包括通过游戏、互动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ESP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用性。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模拟演练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提高课堂参与度。

例如,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示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ESP课程的评估和反馈应该以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中心。

教师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进行评估,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及时反馈学生的表现和进步,在不同的领域中给予不同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ESP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效地提高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到38张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的未来发展
1. 对互话语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的研究,怎样运用到实际教学 中? 2. 怎样在实际教学中开拓学生理解和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3. 学生所需的专业互话语能力如何培养并能真正运用于实践 中? 4. ESP课程评估怎样与实际专业学科挂钩?
问题与讨论
1. 哪类教师(专业教师还是大学英语教师)更 适合作为一名专门用途英语教师? 2. 如果大学英语教师要成为专业英语教师,对 专业的熟悉与理解程度应该有多大才能胜任? 3. 专门用途英语分为职业英语和学术英语,这 两种类别的课程是否意味着其专业内容以及 教学法均不相同?







[7] Hutchinson, T &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8] Hyland, K. Disciplinary discourses: 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M]. Ann Arbor, MI: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4. [9] Lackstrom, J. E., Selinker, L. and Trimble, L. Technical rhetorical principles and grammatical choice[J]. TESOL Quarterly, 1973, 7: 127136 [10] Munby, J. 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11] Selinker, L. On the use of informants in discourse analysis and language for specialized purposes [J]. IRAL, 1979, 17: 189-215. [12] Strevens, P. Alternatives to daffodils [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 Second Language [C]. C.I.L.T. Report 7. London: Centre for Information o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71. [13] Swales, J. M. 1981, Aspects of Article Introductions [M]. Birmingham: Aston University, Language Studies Unit.

专门用途英语的起源与发展
语域分析(register
analysis) 修辞或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目标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 技巧与策略(skills and strategies) 以学习为中心的方法(a learning-centred approach)
提纲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

ESP has generally been concerned with procedures and practical outcomes. It has been in the leading position of the developments in ELT, moving from grammatical, functional and notional syllabuses to a more eclectic and task-based approach. EST was the dominant movement for many years, but ESP today is a much broad activity in which English for business purpos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here is an impressive amount of research, particularly into the target events of the academic world, and th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nterdisciplinary. (Dudley-Evans, 1998:32)
专业共核语言的理论标准
1. 互话语能力(interdiscursive competence)

-对各种体裁的书面和口语的表达能力:如口笔头介绍专业背景,撰写实验 报告或者论文,各种项目标书,草拟或者翻译相关专业文献等; -了解相关专业领域文化与行业话语的能力,具备恰当运用行业话语的能力; - 对话语间的上下把握和控制能力,如语篇修辞的能力。 2. 对学科间知识和共核知识的了解(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共核知识一般指在大学科间共同的专业知识共核,如电类,高压,电磁等相 关领域的共核知识 对相关知识在各体裁中的运用,如口笔头描述前言,综述相关理论等; 3. 专业实践(professional practice) 开展与专业相关的任务 对四项基本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融入的把握 以内容和项目/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课程设置是可商讨的,任何影响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因素都 可以在课程的任何阶段与大纲设计者、上课教师及学生进行 商讨而加以改进; 课程设置是生动的。需求与资源可以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课程设置所关心的是学生,即学生怎样才能有效地获得所需 知识是课程设置者所关注的; 课程设置注重教学法的多样性,以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程设置注重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课程设置注重课堂中的资源是否满足学生和教师运用各项技 能; 课程设置还注重学生运用母语帮助学习语言的方法; 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对课程开设的不同态度,即对所选材料、 方法等的态度; 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对课堂练习所采取的方法。
ESP教学法与课程设置 的发展与趋势
黄 萍
重庆大学语言认知及语言研究基地专门用途英语研究所
Email: pinghuang@
提纲
一、前言 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起源与发展 三、中外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 四、专门用途英语未来的发展与趋势
1. 加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原因

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 角色,需要更多的输出型的外语人才;

社会的需求:社会对跨学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需要 更多的各行各业外向型和应用性人才;
跨文化交际的需要:经济的发展与就业方式的变化改变 了运用语言的方式。为了实现国际合作和交流,需要使 用英语与来自其他国家的人沟通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 不仅仅要熟悉英语,还要懂得目的国的文化;


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读写概念, 网上浏览与研究、对瞬息变化的信息阐释与评价等导致 英语课程体系的改变。
谢谢大家
参考文献





[1] Bhatia, V. K. Analysing Genre: 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M]. London: Longman. 1993. [2] Bhatia, V. Worlds of written discourse: a genre-based view [M].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4. [3] Dudley-Evans, A. Genre analysis: an approach to text analysis for ESP [A]. In M. Coulthard (ed.) Advances in Written Text Analysis [C]. London: Routledge. 1994. [4] Dudley-Evans, T. & St. John, M.J. Developments in ESP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5] Ewer, J. and Latorre, G. A Course in Basic Scientific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1969. [6] Halliday, M.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Arnold. 1985.
(1987) 把专门用途英语 看作是一种方法而不是 “产品”(An approach instead of a product)(1987:19)。 专门用途英语是一种依据学习者需要而产生 的语言学习方法。
Strevens
(1988)有关专门用途英语定义: 1)为了满足学习者特殊需求而设计的; 2)内容上不能超出主题,与特殊学科,职业 与活动相关; 3)强调适合于句法、词汇、语篇、语义等活 动的语言和语篇分析; 4)相对于“普通英语”而言的

Dudley-Evans 和St. John(1998):
1. 绝对特征:专门用途英语是: 为满足学习者特殊需要而设计的; 利用现有的教学方法加上服务于各学科的活动; 关注与这些活动相适应的语言(语法、词汇、语域)技巧、 语篇和体裁。
2. 可变特征: 学科可变 方法可变 对象可变
语言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形成习惯的学习
心灵主义:思维作为守规则支配的行为 认知派:学习者作为思想的生物 情感因素:学习者作为有感情的生物 学习与习得 一种学习模式:以学习为中心的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