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总复习
教育社会学复习完整版1.
《教育社会学》综合练习一、填空题1.“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的某种关系”。
2.教材认为,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3.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有: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实证性。
4.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有:功能范式、冲突范式、互动范式。
5.理论的建构方法有:演绎方法、归纳法、类比法、联结方法、理论与经验关系。
6.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主要特点表现为:教师行为的道德性、教师行为的规范性、教师行为的抽象性和模糊性、教师行为的自律性。
7.教师角色扮演的过程经历阶段为:教师角色期待、教师角色领悟、教师角色实践。
8.社会学家韦伯提出教师权威的四个层面:法定权威、传统权威、感召的权威、专业的权威。
9.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有:个体因素、环境因素、人口统计因素、组织因素。
10.群体规范制约个体的合群行为。
群体的一致性越高,对个体的影响力相应越大。
11.教育规范是维系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其基本特点表现在:规范的、历史性、民族性、群体性、控制性。
12.在韦伯看来,一切社会行为都可以区分为四种“理想类型”:目的取向型、价值取向型、情感型、传统型。
13.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主要涉及教师和学生,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是违规违纪行为、违法和犯罪;教师的失范行为主要是在教师职业规范范畴内的“非正常行为”,包括教师的违法和犯罪行为。
14.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即一是教育和知识的社会构成的研究;二是教师常用的教育范畴的社会特征的研究;三是课堂互动过程的问题。
15.课堂角色结构的“三分类”说认为,课堂角色结构为:_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16.课堂中的互动过程,主要是师生之间的重新界定情境定义、修改策略、进行磋商的过程中周而复始的。
17.一般来说,教师的控制手段包括:作为一种硬性控制方式的课堂纪律;作为一种软控制方式的班级风气、学习风气;依靠教师权威;作为课堂控制保障的奖惩措施。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编教育社会学学科论第1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1、研究对象诸说1、社会化过程说代表人物:美国社会教育学之父佩恩/布朗/雷通群可追溯至涂尔干(教育社会学奠基人)2、相互关系说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静态”米切尔【美】P.费里波夫【苏联】)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动态”彼得威尔【美】费雷德金【美】)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林清江、厉一贤)3、群体关系说、教育独特性说、社会功能说、特殊社会现象说…2、研究对象界定(特点在于既姓“教”又姓“社”)3、学科性质分析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的学科”;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第2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五个阶段及其代表事件)1、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1、教育学视野的拓宽(教育哲学的考察;“教育科学”的考察)2、社会学兴趣的扩展(教育社会学概念的提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展示)2、学科成形时期(20世纪初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学科制度的成形(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成立全国性学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2、研究范式的成形(规范性研究范式)3、范式转换时期(二次大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1、验证性研究范式的确立2、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4、学派争鸣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1、冲突论学派的抗衡2、解释论学派的冲击5、取向修正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客观上促进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互补)2、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并存(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发挥作用)第二编教育的社会背景第3章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1、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区分不同的结构对教育提出的要求)1、“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经济结构: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体基本特征:科学(技术)含量极低;身份等级差异明显;变化师范迟缓教育需求:教育不承担劳动力再生产职能,因为手工劳动过程本身就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好的“学校”。
《教育社会学》复习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A.人口流动B.社会流动C.人才流动D.社会迁移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D)A.提高行为性成本B.提高物质性成本C.提高心理惩处成本D.树立新的德育观念3.(A)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A.功能主义范式B.解释论范式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D.结构主义范式4.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A.群体化形成阶段B.成熟阶段C.形式主义阶段D.瓦解阶段5.(A)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着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社会剧变B.文化革命C.教育革命D.经济革命6.(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A.调查法B.现场法C.隐蔽法D.人种学研究7.(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A.责任感B.环境C.人口D.国际理解8.(C)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
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A.教育规范系统B.教育设备C.象征的标识D.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9.(A)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A.社会化过程说B.相互关系说C.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D.特殊社会现象说10.(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
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A.责任感B.环境C.人口D.国际理解11.学校主要成员(B)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A.教辅人员B.教师C.校长D.教育行政人员12.(C)是科层制理论的代表人物A.贝塔朗菲B.卢斯山C.韦伯D.泰勒13.1907年苏扎罗在(C)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成为大学的一门课程A.斯坦福B.耶鲁C.哥伦比亚D.普林斯顿14.(C)主要是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A.反抗行为B.嫉妒行为C.从众行为D.竞争行为15.(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A.调查法B.现场法C.隐蔽法D.人种学研究16.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时间占总时间的70%以上,这属于(B)A.师生互动独占型B.师生互动主导型C.混合型D.教师主导型17.衡量人口(C)的指标主要有:人口的寿命、人口的死亡率、人口发病率A.质量B.文化素质C.身体素质D.心理素质18.(A)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A.意大利B.德国C.英国D.美国19.(B)可将课堂控制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A.按控制的层次分B.按控制的手段分C.按控制的实现途径分D.按控制方式分20.(A)学者菲兰把学生从一种社会环境进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称为“越界”,即学生的社会位移A.美国B.英国C.澳大利亚D.法国二、填空题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_。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社会学原理与⽅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进⾏“事实”研究的⼀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你是怎样来理解教育社会学的?如学科性质、意义⽅⾯(同上)性质: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意义:教育社会学乃是主要运⽤社会学的原理和⽅法,对作为⼀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研究的⼀门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作为⼀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研究的⼀门学科。
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继承教育社会学的历史遗产,总结当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
从宏观⽅⾯研究教育与整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功能;从中观⽅⾯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功能性关系及学科内部的社会关系;从微观⽅⾯研究教育过程中的有关社会学问题。
3、教育社会学在欧美的发展(课件加⼯)⼀、规范的教育社会学阶段1、①史密斯《教育社会学概论》,是此⽅⾯最早的著作;②华勒《教学社会学》,是当时此⽅⾯最具影响⼒的著作。
2、这⼀时期教育社会学的特征:①研究者绝⼤多数是教育学者;②研究⽅法偏向于哲理性和规范性的研究⽅法;③在研究范围上,凡是与教育有关的各种社会因素都在其研究范围之内。
⼆、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时期1、概况的描述:实证性的教育社会学⼜称为“新兴”的教育社会学,或“社会学的”教育社会学,其时期始于1940-1960年,当时美国的社会学领袖⼈物由芝加哥扩散到其它各⼤学,研究的旨趣也由解决现有的特殊社会问题转为理论的建⽴与研究技术的改良。
教育社会学已由过去的实⽤取向转为理论的取向了,或者说,姓“教”的教育社会学,已经成为姓“社”的教育社会学了。
2、代表⼈物:①帕深斯:强调建⽴社会⾏动的系统理论。
②墨顿:也认为理论与研究的相互发展才是社会学成长的动⼒。
教育社会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试题及答案一.判断对错〔每题 2 分,共 20 分〕1.1949 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志。
〔〕2.在教育社会学史上,孔德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3.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以社会构造--—社会组织-行为标准—--个体事实作为研究途径,并侧重社会事实的是韦伯。
〔〕4.教育社会学家研究自杀现象,关注的是某个人为什么会自杀。
〔〕5.教育风俗是一种非正式标准,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非制约性。
〔〕6.教育社会学与一般教育学不同之处在于将学校成员的行为看成是纯个体行为。
〔〕7.教育社会学家对社会事件的关注重点是一种个体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过程。
〔〕8.强调价值中立,确立社会行动的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学者是涂尔干。
〔〕9.老师职业的最根本内涵主要是他所扮演的“教育者角色”。
〔〕10.在小学阶段评价手段和人格魅力对老师的权威影响较大。
〔〕二.填空〔每空 2 分,共 40 分〕1. 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 。
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 1917 年史密斯出版的______一书。
2.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根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___和____两类。
3. 学校组织是异质构造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 ___和___的结合体。
4. 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 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 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根本的整合功能是____ 。
6、教育标准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____ 。
7 在西方, ____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____ 、____ 科学方法论和详细方法论。
9 一般来说,老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 ____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10 学生的重要别人可分为两个层次:____ 和____ 。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填空题——人物1.被学术界公认为教育社会学创造人的学者是:涂尔干2.法国的涂尔干在1903年发表论文 .《教育与社会学》,强调研究教育要吸取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
3.提出了社会学原则“一个社会现象的起源与它的功能代表着相互独立的问题”的社会学家是涂尔干4.关键性的、最具影响的功能主义奠基人是涂尔干,他将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观点加以重新分析和整理。
5.首次提出了"教育社会学概念"的学者是沃德《社会动态学》又称华德。
6.最早使用"教育社会学"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的华德。
7.1949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志8.1922年(陶孟)和出版的《社会与教育》是我国教育社会学形成标志9.在中国近代倡导并掀起了职业教育思潮的教育家是黄炎培10.教育社会学者对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充满争论,持教育社会学属于或主要属于教育学观点的学者有苏扎洛、史密斯11.认为教育社会学属于或主要属于社会学的学者是埃尔伍德12.功能主义在20世纪中叶的显著发展是结构功能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帕森斯13.提出了“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学者布迪厄(属于冲突理论)14.在社会学理论中,最早进行宏观与微观理论整合的理论家是墨顿(中层理论)15.符号互动理论的真正创始人是米德16.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17.当代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是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18.1913年在他主编出版的《教育百科全书》工具书中,撰写了《教育社会学》词条的美国教育家是孟禄19.20世纪60年代提出“全球村”概念的学者是麦克卢汉20.第一个提出社会很像一个生物有机体的社会理论家是斯宾塞21..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22.教育社会学冲突理论在20世纪中期发展成为主流,主要归功于两个早期的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和齐美尔23.推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迅速发展起来的是芝加哥大学24.主张教育是培养具有社会善的人的哲学家是苏格拉底25.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是斯宾塞26.提出“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是阿普尔27.现代教育中的社会学问题是人的知识最有价值28.从理论源头上来说,教育社会学的冲突理论发端于马克思29.提出按照阶级对社会进行分层的社会学家是马克思30.对教育机会平等观念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探讨的教育社会学家是科尔曼31.对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提出了质疑的日本学者是清水义弘32.人们普遍认为,在教育社会学还没有制度化之前,教育社会学学科的真正创始人是迪尔凯姆33.论述了教育获得上的不平等包括教育起点不平等、过程不平等和结果不平等的学者是胡森34.韦伯主义教育取向的三个主要代表人物分别是金恩、柯林斯和阿区填空题——著作35.美国的第一本教育社会学教材是1917年史密斯编写的《教育社会学导论》36.人类社会早期的教育社会学先哲柏拉图论述过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其代表著作是《理想国》。
《教育社会学》复习提纲(1)
第十二章 教育制度的功能 • 1、教育功能的类型。 • 2、教育制度功能失调的概念。 • 3、判断教育制度优劣的标准。
第十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 • 1、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基本途径。 • 2、什么是社会流动?影响社会流动的主 要因素有哪些? • 3、如何理解教育是现代社会中影响个体 流动的主要因素?
第六章 学校教育的活动内容:教育知识 • • • • • 1、教育知识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说课程是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 3、学校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4、学校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5、生活经验的传递与交流的主要有哪些 渠道?
第七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 1、班级组织的特点与功能。 • 2、简析班级的结构。 • 3、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的类型表现及 其认识。 • 4、班级组织的发展水平经历几个时期。
第十四章 教育与国家发展 • 1、中国赶超型现代化对教育的要求主要 表现在哪些方面? • 2、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应关注哪些方 面的建设?
第八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 1、学校组织的性质影响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因素。
第九章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 • 1、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 • 2、社会变迁、社会转型的含义。 • 3、在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中形成哪些 不同的观点? • 4、如何认识社会转型对教育制度变迁的 影响?
《教育社会学》复习内容
• • • • • • 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导论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2、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3、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4、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5、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及其主 要内容? • 6、教育社会学的主要代表理论有哪些?
第三章 学校中的角色行为 • • • • 1、确定教师社会地位的指标。 2、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 3、教师作为教育者角色的行为特点。 4、什么是教师角色社会化?一般经历几 个阶段? • 5、影响教师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因素。 • 6、教育社会学经常使用哪些学生社会背 景指标?
《教育社会学》复习总结资料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____结资料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 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挪动A.人口流动B.社会流动C.人才流动D.社会迁移2. 以下不屈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D)A.进步行为性本钱B.进步物质性本钱C.进步心理惩办本钱D.树立新的德育观念3. (A )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承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牛存A.功能范式B.解释论范式C.新马克思范式D.构造范式4. 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 )A.群体化形成阶段B.成熟阶段C.形式阶段D.瓦解阶段5. (A )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著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社会剧变B.文化____C.教育____D.经济____6. ( 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分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A.调查法B.现场法C.隐蔽法D.人种学研究7. ( 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牛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开展的关系A.责任感B.环境C.人口D.国际理解8. ( C )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
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A.教育标准系统B.教育设备C.象征的标识D.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9. (A )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社会化过程说B.互相关系说C.教育与社会互相关系说D.特殊社会现象说10. ( B)教育是最详细、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开展教育内容。
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互相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A.责任感B.环境C.人口D.国际理解11・学校主要成员(B )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A.教辅人员B.老师C.校长D.教育行政人员12. ( C )是科层制理论的代表人物A.贝塔朗菲B.卢斯山C.韦伯D.泰勒13. 1907年苏扎罗在(C )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成为大学的一门课程A.斯坦福B.耶鲁C.哥伦比亚D.普林斯顿14. ( C )主要是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彖A.对抗行为B.嫉妒行为C.从众行为D.竞争行为15. ( 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吋空上完全隔分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A.调查法B.现场法C.隐蔽法D.人种学研究16.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时间占总时间的70%以上,这属于(B )A.师生互动独占型B.师生互动主导型C.混合型D.老师主导型17. 衡量人口(C )的指标主要有:人口的寿命、人口的死亡率、人口发病率A.质量B.文化素质C.身体素质D.心理素质18. (A )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牛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A.意大利B.德国C.英国D.美国19. ( B)可将课堂控制分为硕控制和软控制A.按控制的层次分B.按控制的手段分C.按控制的实现途径分D.按控制方式分20. (A)学者菲兰把学生从一种社会环境进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称为“越界”,即学牛的社会位移A.美国B.英国C.澳大利亚D.法国二、填空题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涂尔干。
教育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的复习资料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通过对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揭示教育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教育社会学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理论,对于理解教育现象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教育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教育可以传承社会文化,培养公民的社会化能力,提升社会的整体素质。
其次,教育是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重要机制,通过教育的机会分配和教育的内容选择,决定了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地位和机会。
同时,社会也对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包括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等因素,都会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二、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教育社会学主要研究教育的社会功能、社会影响、社会结构与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涉及到多个理论和方法。
其中,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功能在于传递文化、培养公民,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冲突理论强调教育的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冲突,指出教育在分层和差异化方面的作用;符号互动主义理论关注教育中的符号交往和角色扮演,强调个体在交往中的互动与意义构建。
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教育社会学研究内容广泛而深入,包括教育制度与社会、教育家庭关系、教育不平等、教育流动等多个方面。
在教育制度与社会研究中,关注教育政策、教育管理、教育流程等方面的问题,分析教育对社会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在教育家庭关系研究中,关注家庭对教育的支持和参与,以及教育对家庭的影响。
在教育不平等研究中,关注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等、教育机会差异等问题。
在教育流动研究中,关注教育的社会流动作用和路径选择。
四、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社会学复习题
《教育社会学》课程复习题A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20 分)1、直前式社会剧变:是指从整个过程上来看,变化的“主题”或“重心”基本上始终如一的社会剧变.2、课程的价值赋予:社会统治阶层向课程内容“注入”特定的价值信息,从而使课程内容具有相应的观念倾向,这就是“课程的价值赋予”。
3、教师职业社会化:是指通过内化教师职业价值、获取教师职业手段、认同教师职业规范以及形成教师职业性格而不断“成为”教师的过程.4、成就本位:根据某人实际所获成就(成绩、业绩、绩效等)决定所予评价及相应行动。
5、前喻文化:由米德提出,他用这个概念指称以开拓未来为使命的文化的类型。
6、社会混变:社会混变指的是社会变迁有关组成部分间关系的一种紊乱状态。
7、社会学想象力:由米尔斯提出,指运用想象性思维提出和解答社会学问题。
8、课程的价值认可:社会统治阶层对现存各种学科知识进行价值选择,将合其价值取向的学科知识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从而确定各种教学科目及其具体内容。
9、属性本位:根据某人的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等先天特质决定所予以评价及相应行动.10、后喻文化:由米德提出,指的是以重复过去为使命的那些文化类型二、简答题(每小题8 分,共40 分)1、教育社会学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3分)(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3分)(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2分)2、简答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背景下的教育职能。
(1)社会并不需要教育承担劳动力再生产的职能。
(2分)(2)社会需要教育承担现存的不平等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整个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职能。
起初,社会统治阶层只是将教育视为培养“社会精英"、尤其是“政治精英”的工具,将教育对象基本上限定在本阶层子女的范围内.其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及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社会统治阶级便双管齐下,他们在要求教育培养社会精英的同时,还要求教育担负起“庶民教化”的任务。
教育社会学总复习
一、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经历三个阶段:1、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科建设的初创阶段2、20世纪初—40年代——学科形成阶段3、20世纪40年代后——学科成熟阶段对教育社会学的规范性研究和证验性研究两者的区别有基本认识。
区别体现在研究主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依归四个方面。
(钱扑的研究观点)二、影响学科发展的主要因素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主要受制于三个因素:1、社会变革2、哲学发展3、学术传统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了解)(1)教育与社会结构。
包括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与社会变迁以及教育与社会分层等宏观分析;(2)教育与社会化过程。
研究不同教育形式下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功能以及社会角色;(3)学校的组织、文化、结构以及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课题(1)教育的政策分析(2)高等教育社会学(3)成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4)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研究(5)学校中的学习社会学(6)学校中的教师社会学(7)课程社会学的研究3、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理解)(1)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社会学的精髓。
首先,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具有社会角色的规范和职能;其次,教育活动中个体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群体之间)体现了一种社会关系,教育活动发展变化也就是这种现实中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
第三,教育领域中的群体、组织、制度也是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的一种表现。
因此,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对教育活动进行理论分析有助于加深对教育活动本身的理解和认识,也是教育社会学学科研究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以知识文化的创造和传递为主的社会活动。
任何知识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都是社会知识。
而教育正是通过知识这一特殊的媒介发挥其社会功能,包括知识的组织、传递和知识的评价等。
对教育活动中知识的研究是教育社会学区别于一般社会学及其研究分支的主要特点。
教育社会学复习概要
09教育社会学复习一.概念题偶象性所重要他人:是因为受到学生特别喜爱、敬佩而被学生视为榜样的具体人物。
学生对偶象性重要他人的认同与选择其实是对某种代表性社会价值的认同,因此偶象的构成必然会因社会价值的转型而变化。
互动性重要他人:指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
制约其影响的因素:1.学生年龄阶段影响;2.因学生的社会属性而异;3.因学生的社会属性而异。
学生的社会位移:1. 越界概念:菲兰 :学生从一种社会环境移入另一社会环境的现象称之为越界,也可称为社会位移。
2. 四种社会位移类型:1)、和谐的多重世界/顺畅的越界:很少觉得三者在文化方面有何界限,从一种环境进入另一环境是和谐、轻而易举的。
2)、失谐的多重世界/可设法实现的越界:三者是不同的世界,但并不妨碍他们从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不同的世界,他们需要的只是调适和重新定向。
3)、失谐的多重世界/碰运气的越界:学生认为三者不和谐,且意识到要进行调适,重新定向,但他们感觉越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越界意味着产生摩擦与不安。
4)、边界互闭/无望实现的越界:学生认为三个环境差异极大,越界难以成功,会找种种借口,抵制越界,他们认为学校生活与他们的生活毫无联系。
教师的双重角色:1)、社会代表者:基本特征:“社会规范性”。
它迫使教师不仅必须向学生示明何谓符合社会要求的文,且其自身首先就必须成为这些特定文化的范型,以保证对学生作出有效的文化导引、熏陶。
当教师自己的需要和认知与社会要求抵触时,教师只能隐瞒自己的需要和认识,仍要求学生符合社会要求的文化。
2)、同事:基本特征:“个人独立性”。
要求教师时刻牢记此时的交往对象是与自己承担同一社会责任、有同样社会权利、具有同等社会地位的他人,因此要求以同等身份、同伴态度、朋友口气与其交往。
班级的自功能性:帕森斯经典观点:班级功能:社会化和选择;陈奎熹:增加了照顾或保护功能;大陆的卫道治补充一条人格化或个性化功能。
自功能性:班级建立是为满足自身的奠基性学习的需要;班级的生存目标具有“内指向性”。
教育社会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教育社会学:是以社会学这门学科作为理论分析框架来研究社会学眼中的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
教育科学派:德国的克里克、罗荷纳等,反对个人本位主义教育学的思辨化、观念化、片面化;采用实证、科学的方法;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的关注,寻求建立具有实证性与科学性的教育理论;AGIL图式:帕森斯,任何社会系统都履行着对外—对内及手段性—目的性,这两对功能组成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四种功能,即外部适应功能、目标达成功能、内部整合功能及模式维持功能。
地位:这一图式不仅被用来对整个教育系统,而且被用来对教育的分支系统与分支范畴进行理论分析。
社会互动:人际或群体间发生的交互动作或反应的过程,有合作与对抗之分。
抵制理论:即反抗理论,艾普尔,吉诺斯,威利斯。
反对直接再生产理论,认为再生产是由学生的反抗和创造性的适应学校环境而间接产生的。
文化资本:个体从父母家庭那里获得的可以促进教育成就的语言文化能力。
前喻文化: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专指以开拓未来为使命的文化类型。
前喻文化意味着前途未卜的晚辈,“未来就是现在”。
美国文化被认为具有明显的前喻文化特点。
前喻文化下的教育取向:开放性的“师导生”制教育模式。
后喻文化: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专指以重复过去为使命的文化类型。
后喻文化意味着学富五车的长辈,“未来就是过去”。
中国被认为具有明显的后喻文化色彩。
全部特点是对变化缺乏认识,对现有生活方式所有方面的普遍正确性予以持久的无可置疑的认同。
后喻文化下的文化价值取向:封闭式的师授学承模式。
机会:用来测量个人接受社会、家庭与学校的物质条件与心理因素综合影响状况的一组变量。
具体内容有:①校外物质因素②校内物质设施③家庭心理因素④学校心理因素⑤教学条件。
教育机会:①指进入各级正规学校入学的机会,现已分化;②指进入不同教育渠道的机会;如学术性与技术性教育渠道的选择;③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是结果均等论的主张,也是教育机会内涵上的突破。
聊城大学《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次级群体:2.角色失调:3.失误性教育问题:4.教育成层:参考答案,1.也称为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2.在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受失败,这就是角色失调。
常见的角色失调的情况有: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3.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顺应这种变化,采取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导致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又叫教育分层或教育层化,是指将社会职业、财富、权力、文化和地位等按照社会成员具有的不同教育程度进行重新分配,使原来的阶级或阶层得到补充和延续,同时也形成新的阶级或阶层的过程。
二、简答1.为什么说课程是国家控制的产物?2.简述班级组织的特点及其功能。
3.学校对学生的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的特点:4.同辈群体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是什么?参考答案:1.课程实质上是国家重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观念载体”是体现国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课程作为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依赖于两种基本机制:其一是“显性控制机制”,即通过对学科课程的选择以及课程知识的取舍表达主流价值观和重要意识形态;其二是“隐性控制机制”,即通过对课程中各类知识重要程度的取舍来传递价值和意识形态2.班级组织的特点:1.班级是由成年人指导的未成年的组织,这是指:班级成员一般有未成年人组成,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社会责任能力,需要在成年人的指导下才能形成发展。
2.班级内部存在各种群体,即各种人际关系的组合形态。
3.班级的外部表现是“人格化群体”,班级有其自身的明显文化、心里等各方面的表现,并往往以班风体现出来。
4.班级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班级形成之初,都属于松散的,偶然连接在一起的群体,但是班级可以发展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团结合作的班集体。
功能:班级具有归属功能、角色社会化功能、选择功能、促进发展的功能、诊断与矫正的功能。
教育社会学-复习题与答案
《教育社会学》试题库一、填空题1.作为教育社会学母学科的社会学,其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组织和个体、___、主要社会设置、社会环境和___。
其中,社会不平等主要研究___、社会阶级与___、年龄与健康问题、性别;社会变迁主要研究城市变迁、城市化和___。
2.教育社会学的制度化历程始自于1907年,因为在这一年,___在美国___首开教育社会学讲座。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冠名为“教育社会学”的讲座。
3.社会差异是___的主要根源,其可以分为___、___、___等。
4.根据组织为其成员服从并参与组织而采取的手段的区别,社会组织可以分为强制性组织、___与___。
对于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___的组织;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是___兼而有之的组织。
5.社会学研究中最常用的调查方法有___、个案法、___和问卷法。
各种方法经常是互相交叉使用。
6.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_。
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一书。
7.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___、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___。
8.就所属社会群体而言,学生主要生活在由___、___及___构成的三重社会之中。
9.1982年2月,___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揭开了我国重建教育社会学学科制度的序幕;1989年4月,我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___在杭州成立。
10.教师权威的源泉:教师的法定权威、___、知识权威、人格权威分别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法定性影响、___、知识性影响及___的主要载体。
11.社会变迁分为___和___、社会混变;其中社会渐变可分为系统和因素水平的渐变;社会剧变可分为___和振荡式剧变;社会混变可分为体制混变和___。
12.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的二次大调整中,第一次是由验证的研究取向取代了___的垄断地位,第二次是___打破了宏观的研究取向的垄断地位。
13.在西方国家,通常以声望、___及___作为评价与分析教师地位的三条主要标准。
自考自考06159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1、人类社会早期的教育社会学先哲柏拉图论述过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其代表著作是《理想国》.。
2、被学术界公认为教育社会学创造人的学者是:涂尔干3、首次提出了"教育社会学概念".的学者是A.杜威B.涂尔干C.孔德D.沃德4、美国的第一本教育社会学教材是1917年史密斯编写的A.《动态社会学》B.《教育社会学导论》C.《教育与社会学》. D.《教育社会学》13、校长处理变革的领导风格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其中变革次数与成功率最高的类型是A.响应者B.管理者和发动者C.管理者D.发动者14、在中国近代倡导并掀起了职业教育思潮的教育家是. A.晏阳初B.黄炎培C.梁潄溟D.胡适15、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第二个反应模式是A.戊戌维新运动B.辛亥革命C.洋务运动D.新文化运动16、中华职教社成立于A.1915年B.1917年C.1921年D.1927年17、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一直充满争论,但目前学术界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其属于A.教育学B.社会学C.综合学科D.管理学18、教育社会学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三种研究途径,其中“历史及体制的研究途径”产生于A.美国哈佛大学B.欧洲C.美国芝加哥大学D.英国的牛津大学19、社会学理论对全球化的分析与研究存在争论,出现了三种理论观点,其中持有“全球化与文明的冲突会同时存在”观点的理论是A.混合化理论B.世界一体化理论C.多极化理论D.趋同化理论20、研究社会分层有多种方法,下列不属于研究社会分层的方法的是A.综合评价方法B.主观的方法C.客观的方法D.声望的方法21、人类社会早期的教育社会学先哲杜威论述过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其代表著作是A.《爱弥尔》B.《民族主义与教育》C.《理想国》. D.《教育社会学文选》22、教育社会学研究有宏观层面、中观层面与微观层面之分,其中符号互动论主要研究的是A.宏观层面B.中观层面C.微观层面. D.都不是23、在1903年发表《教育与社会学》论文,强调为科学地研究教育,必须吸取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的社会学家是A.孔德B.韦伯C.苏扎洛D.涂尔干24、首次提出了"教育社会学概念".的学者是A.杜威B.沃德C.孔德D.涂尔干25、教育社会学者关于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充满争论,持教育社会学属于或主要属于社会学观点的学者有:A.苏扎洛、史密斯B.安吉尔、布鲁克弗C.苏扎洛、埃尔伍德D.史密斯、安吉尔26、代表美国规范的教育社会学形成三大事件之一的“美国教育社会学会”成立于A.1903 B.1919C.1923 D.192727、教育社会学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三种研究途径,其中“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途径”产生于A.美国东部的哈佛大学B.欧洲C.美国芝加哥大学D.英国的牛津大学28、下列教育社会学家中属于微观教育社会学派的是A.韦伯B.马克思C.图明D.米德5、教育社会学者对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充满争论,持教育社会学属于或主要属于教育学观点的学者有A.苏扎洛、史密斯B.安吉尔、布鲁克弗C.苏扎洛、埃尔伍德D.史密斯、安吉尔6、一般认为,作为系统和专门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出现在A.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B.19世纪中期C.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D.20世纪中期7、最早将教育社会学予以制度化的国家是A.德国B.英国C.法国D.美国8、根据研究视角的宽广度,可以将教育社会学理论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三大理论类型,下列理论中属于微观社会学理论的是A.符号互动论B.功能主义理论C.冲突理论D.马克思主义理论9、功能主义在20世纪中叶的显著发展是结构功能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是A.帕森斯B.哈格里夫C.哈贝马斯D.阿区10、提出了“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学者是A.哈贝马斯B.柯林斯C.布迪厄D.布鲁克弗11、教育社会学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与核心主题是. A.后现代性B.现代性C.国际性D.全球性12、米尔斯的社会分层理论把工人分成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B.企业家阶级和工人阶级C.上中下三级六层D.蓝领和白领29、教育社会学功能主义研究传统的奠基人是A.帕森斯B.涂尔干C.墨顿D.孔德30、从理论源头上来说,教育社会学的冲突理论发端于A.韦伯B.韦伯C.马克思D.齐美尔31、属于教育社会学核心主题的扩展与强化范畴的是. A.后现代性B.现代性C.国际性D.全球性32、与人力资本理论一样主张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积极功能的是A.现代化理论B.中层理论C.教育与社会变迁的“结果说”D.结构功能主义33、社会排斥理论认为,中产阶级的产生与维持有两个机制:一个是基于财产的拥有;另一个则是A.基于其声望B.基于其权力C.基于学术和专业的资格D.基于其家庭的遗传基因34、实施双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是A.社会学习理论B.文化多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C.教育机会均等理论D.文化传承理论35、教育变革作为相对独立领域进行研究出现在A.20世纪40年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80年代36、根据人们在职业、工资收入与身份声望等方面的具体而细致的差别,把社会成员划分成连续排列的多个小层的社会分层法叫A.续谱排列说B.阶级分层说C.多级分层说D.声望划分说37、校长处理变革的领导风格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响应者、管理者和发动者,其中变革次数与成功概述最低的类型是:A.管理者B.发动者C.发动者与管理者D.响应者38、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第四个反应模式是A.戊戌维新运动B.新文化运动C.洋务运动D.辛亥革命43.1917年出版了美国第一本教育社会学教材《教育社会学导论》的学者是A.史密斯B.哈利斯C.沃德D.涂尔干44.一直作为教育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中观层次的是A.社会B.家庭C.学校D.社区45.首次把教育社会学纳入到“教育科学”名义下,明确了教育社会学的科学性质和研究内容的学者是A.哈利斯B.沃德C.涂尔干D.孟禄46.最早将教育社会学予以制度化的国家是是A.美国B.德国C.英国D.法国47.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育社会学出现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历史及体制的研究方法和A.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B.社会学的研究方法C.心理学的研究方法D.教育学的研究方法48.在社会学理论中,最早进行宏观与微观理论整合的理论家是A.哈利斯B.沃德C.墨顿D.孟禄49.当代的“冲突理论”作为学术术语首先出现在1956年所写的《社会冲突的功能》一书中,该书的作者是A.华勒B.科塞C.布朗D.孟禄50.提出“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学者是A.库利B.墨顿C.华纳D.布迪厄51.符号互动理论的真正创始人是A.米德B.沃德C.涂尔干D.布迪厄52.在教育社会学领域,“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两个派系属于A.功能理论B.冲突理论C.标签理论D.整合理论53.建构主义、功利主义、功能主义和批判结构主义四种理论类型属于A.冲突理论B.功能理论C.整合理论D.新社会学理论54.教育社会学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与核心主题是A.全球性B.现代性C.多元性D.民主性55.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A.华勒B.史密斯C.韦伯D.孟禄39、晏阳初领导的全国平民识字运动总机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于A.1917年B.1921年C.1923年D.1927年40、当代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是A.贝克尔B.哈比森C.汤姆林D.舒尔茨41.1883年在《动态社会学》中首次提出“教育社会学”概念的社会学家是A.哈利斯B.沃德C.涂尔干D.孟禄42.1913年在他主编出版的《教育百科全书》工具书中,撰写了《教育社会学》词条的美国教育家是A.华勒B.史密斯C.布朗D.孟禄56.伯恩斯坦认为从语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来看,存在精密型代码和A.开放性代码B.封闭型代码C.粗放型代码D.文化代码57.20世纪60年代提出“全球村”概念的学者是A.麦克卢汉B.哈利斯C.沃德D.韦伯58.教育变革作为相对独立领域的研究出现在A.20世纪30年代B.20世纪40年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60年代59.将校长的行为分为响应者、管理者和发动者三种类型的学者是A.华勒B.史密斯C.布朗D.哈尔60.中国职业教育思潮的主要倡导者是A.黄炎培B.晏阳初C.梁漱溟D.蔡元培61.1883年社会学家沃德在其书中首次提出“教育社会学”概念,该书是A.《教育社会学导论》B.《动态社会学》C.《教育与社会学》D.《教育社会学》62.1917年史密斯出版了美国第一本教育社会学教材A.《教育社会学导论》B.《教育社会学》C.《动态社会学》D.《教育与社会学》69.当代的“冲突理论”作为学术术语首先出现在1956年科塞所写的A.《社会学理论的关键问题》B.《社会冲突的功能》C.《意识形态与课程》D.《教育与权力》70.提出“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学者是A.库利B.墨顿C.华纳D.布迪厄71.符号互动理论的真正创始人是A.米德B.沃德C.涂尔干D.布迪厄72.在教育社会学领域,“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两个派系属于A.功能理论B.冲突理论C.标签理论D.整合理论73.建构主义、功利主义、功能主义和批判结构主义四种理论类型属于A.冲突理论B.功能理论C.整合理论D.新社会学理论74.在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文化的基本功能包括“选择”与“分配”功能和A.平衡功能B.冲突功能C.整合功能D.社会化功能75.国外社会学者开展社会分层的研究主要采用客观方法、主观方法和A.自我评价方法B.权威方法C.声望方法D.权力方法76.从语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来看,认为存在精密型代码和封闭型代码的学者是A.哈利斯B.伯恩斯坦C.沃德D.韦伯77.历史上发生了三次重大的教育变革,其中第二次教育变革是发生在A.20世纪30年代B.文艺复兴时代C.工业革命时期D.我们今天的时代78.一般而论,变革的程度与教师之间呈高度相关的是A.合作程度B.参与程度C.了解程度D.认识程度79.研究表明,学校变革次数和成功率最高的是A.响应者型校长B.管理者型校长C.发动者型校长D.参与者型校长63.美国教育社会学“制度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是A.20世纪头十年B.20世纪20年代C.20世纪30年代D.1930年到1945年64.纳脱普与勃格曼等人提出的“社会的教育学”学说属于A.实证教育学派B.思辨教育学派C.解释教育学派D.现代教育学派65.第一个提出社会很像一个生物有机体的社会理论家是A.哈利斯B.帕森斯C.涂尔干D.斯宾塞66.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育社会学出现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历史及体制的研究方法和A.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B.社会学的研究方法C.文化学的研究方法D.人类学的研究方法67.哈贝马斯学说的中心概念是A.生活世界B.沟通理性C.规范基础D.反思性注视68.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最主要的因素是A.政治B.经济C.教育D.环境80.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教育现代化的有四个反应模式,其中第三个反应模式是A.辛亥革命B.洋务运动C.新文化运动D.戊戌维新运动1、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按照人类社会教育的方式分为“前塑文化”、(“同塑文化”)和“后塑文化”。
教育社会学总复习总结
教育社会学总复习——————————————绮凤一、选择题.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
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教育结构:教育与社会结构。
包括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与社会变迁以及教育与社会分层等宏观分析教育结构是指社会的教育活动的各种要素根据一定比例和秩序所构成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社会学:就是运用系统社会理论对教育社会的特点、结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一时期突出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探求其基本原理及规律,为教育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的一门学科。
社会化功能:社会化功能是指教育制度在促进个体完成社会化成为正式社会成员方面的作用。
(教育社会功能之一,还有选择功能)也即社会的整合者。
所谓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掌握所属社会的各种知识技能、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获得该社会所要求的成员资格的过程。
这体现了社会将文化模式代代相传的机制。
教育使不同的社会成员获得共同的信念、态度及价值准则,以使他们按社会规范行事,从而教育成为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教育是实施社会化功能的最有效的手段。
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各阶级、阶层和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角色经常处于变动的状态。
教育分流:教育分流是指教育系统根据社会和学生的需要,有计划、按比例地把学生分成不同的教育类型分别培养,并且帮助他们分配到不同的社会岗位和社会角色。
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指在一定时期中社会的结构方面发生的变化或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
过分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是一种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
差异交往说:由美国犯罪心理学家萨塞兰德提出。
认为人们在经历社会化过程中与谁交往决定了社会化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社会学总复习一、《教育社会学》课程考核说明《教育社会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管理方向)本科教学中的一门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初步了解教育社会学中所阐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有关知识,理解教育社会学中对学校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能运用教育社会学中所揭示的原理初步分析和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为使本课程的要求在考核命题中得到贯彻落实,现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一、考核对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管理方向)本科学生。
二、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满分为100分。
形成性考核指学生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自主地学习文字教材,参加课程的辅导、答疑,完成统一规定的四次记分作业,由辅导教师按完成作业的质量评分。
四次作业积分累计按60%记入期末总成绩。
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卷面成绩为100分,占考核成绩的40%,期末考试的具体要求按照本说明中的考核依据与考核要求执行。
三、命题依据命题以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文字教材《学校教育社会学》(纪河主编,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8月第1版)为依据,理论知识不超出教学大纲和文字教材的范围。
四、考核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运用这些理论和知识去指导和开展教育实践,达到复习和提高的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具体内容和要求请参见《教育社会学教学辅导》。
其中要求掌握部分的内容是考核的重点和难点,占考核内容的70%左右;了解和理解部分要求了解有关的基本知识,占考核内容的30%左右。
五、试题类型和分值分配试题类型为论述题和分析题。
共出4道论述题,学生可任选其中3道论述题来答题。
(每题20分,共60分)分析题为2题。
(每题20分,共40分)六、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教育社会学复习纲要(第一、二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了解)一、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经历三个阶段:1、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科建设的初创阶段2、20世纪初—40年代——学科形成阶段3、20世纪40年代后——学科成熟阶段对教育社会学的规范性研究和证验性研究两者的区别有基本认识。
区别体现在研究主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依归四个方面。
(钱扑的研究观点)二、影响学科发展的主要因素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主要受制于三个因素:1、社会变革2、哲学发展3、学术传统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了解)(1)教育与社会结构。
包括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与社会变迁以及教育与社会分层等宏观分析;(2)教育与社会化过程。
研究不同教育形式下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功能以及社会角色;(3)学校的组织、文化、结构以及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课题(1)教育的政策分析(2)高等教育社会学(3)成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4)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研究(5)学校中的学习社会学(6)学校中的教师社会学(7)课程社会学的研究3、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理解)(1)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社会学的精髓。
首先,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具有社会角色的规范和职能;其次,教育活动中个体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群体之间)体现了一种社会关系,教育活动发展变化也就是这种现实中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
第三,教育领域中的群体、组织、制度也是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的一种表现。
因此,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对教育活动进行理论分析有助于加深对教育活动本身的理解和认识,也是教育社会学学科研究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以知识文化的创造和传递为主的社会活动。
任何知识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都是社会知识。
而教育正是通过知识这一特殊的媒介发挥其社会功能,包括知识的组织、传递和知识的评价等。
对教育活动中知识的研究是教育社会学区别于一般社会学及其研究分支的主要特点。
(3)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学科研究的出发点。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活动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社会学则是主要应用社会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同社会变迁、教育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而在学科研究上,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其它人文学科的发展也不断拓宽其研究视野。
因此,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动态变化的,而且呈现边缘学科的特色。
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教育社会学的实效性、指导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社会学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将更为重要。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地位(了解)关于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不同的社会学派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并且有不同的观点。
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了某种依据和思路,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个性化的思考。
吴康宁关于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的研究: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意识与研究方法一、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意识(理解)教育社会学学科研究的基本视角涉及的因素:1、结构。
结构是指事物或系统内部各种要素的排列顺序和结合方式,这种排列顺序和结合方式是表示事物组成要素具有某种特定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作用。
教育活动本身具有结构性的存在,包含了各种要素,并呈现不同的内在联系。
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的课题看,涉及教育的制度结构、组织结构、分层结构、群体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等内容。
2、功能。
功能在社会学上是一种社会现象对于她所隶属的那个系统的客观结果。
教育对个体而言是社会化的工具,对社会则是利益整合和文化传递的重要手段。
教育活动的每个具体层面都可以从功能角度进行分析,以更深入的了解教育活动的作用。
3、协调。
协调是指调适在人、教育和社会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不平衡关系。
对教育活动中的人与人(师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冲突,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进行社会学分析,从而促进教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强化社会的整合作用。
4、发展。
发展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基本特性,教育作为特殊的社会机制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研究。
结构、功能和发展这四个方面的机制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教育社会学就是要阐明各因素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教育发展的具体规律,推进社会学学科的深入发展。
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了解)1、事实判断2、解释功能3、定量分析研究与定性分析研究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学派第一节功能主义理论与教育的功能研究一、功能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理解)1、社会是由许多不同质的部分组成的一个相对持久和稳定的结构。
社会结构中的每一部分对于社会的稳定、平衡,对于社会整体作用的发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认为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在统一的整体中,某一部分的变化可能影响到整个结构,但不会破坏整个社会结构的协调和平衡,其关键是社会中存在着共同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所以,这一理论非常强调社会一体化,强调社会制度、规范及角色的功能。
3、认为社会的变迁尽管存在,但它总是处于稳定、和谐的状态。
归纳起来,功能论的中心概念主要有结构与功能、统合(或整合)、稳定、和谐。
二、功能主义理论代表人物(了解)1、早期功能主义理论代表人物——斯宾塞、涂尔干2、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帕森斯帕森斯AGIL分析模式(掌握)——任何社会体系都履行着对外和对内、手段和目的这两组功能范畴内的四种功能,即外部适应功能、目标达成功能、内部整合功能及模式维持功能。
一个体系只有与其外部的其他体系相适应、相协调,才能实现其既定目标,而与外部环境相适应就是其运用的手段;一个体系也只有通过对内模式的维持这一手段,才能达到体系内部各要素的整合,才能最后表现出其对内的功能。
就教育体制而言,首先必须保持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外部体系的相应,它对于社会的功能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同时它又必须维持体系内部方方面面的结构关系,如教师、学生、教育行政人员、家长等,以达到内部的协调整合,这样教育以社会化为主的对内功能才能充分发挥。
三、功能主义的教育功能观(掌握)1、教育的社会功能(1)社会化功能。
也即社会的整合者。
所谓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掌握所属社会的各种知识技能、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获得该社会所要求的成员资格的过程。
这体现了社会将文化模式代代相传的机制。
教育使不同的社会成员获得共同的信念、态度及价值准则,以使他们按社会规范行事,从而教育成为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教育是实施社会化功能的最有效的手段。
(2)选择功能。
社会的分工和专门化要求学校教育担负选拔人才,对人才按社会分工和专业需要进行分类的责任,即担任社会成员的甄选者、分类者。
同时,通过教育,将每个人按兴趣和能力分配到社会的相应位置上,以达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目的。
2、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作为政治的社会化、合法化的工具。
教育提供社会成员的训练,培养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使社会成员对本国的政体、政治举措有一定程度的认可、支持与参与。
(2)权力阶层的人事甄选。
教育培养政治领导人才,并选拔其他人才,使他们各就其位,以维持社会阶层的“合理化”。
3、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机构发现和培养人的潜能;(2)学校教育提高人的能力,使之适应随经济增长而来的工作机会上的变化;(3)满足未来社会对于具有高级知识技能人员的需要。
4、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就具有了传递和维护文化(复制)的功能,以及对新知识的创新、发现和传递的功能。
教育的社会化功能主要通过社会规范和价值的传输来实现,第二节冲突理论与教育的冲突研究一、冲突理论的基本观点(理解)冲突理论的中心概念都是“冲突”、“变迁”和“强制”:1、冲突冲突论者认为冲突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现象。
社会个体和群体之间由于目标不一致和支配者与被支配者的利益分配不均,从而导致冲突、斗争。
2、变迁社会群体之间冲突和斗争的结果导致社会的不断变迁,因而社会的稳定和平静往往只是暂时的,而反抗、斗争、动乱、变革则会不间断的出现。
稳定发展与急速变迁都可能交替出现在社会过程中。
3、强制在社会斗争中取得支配和控制地位的群体总是采取强制的手段,迫使其他群体与之合作,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这种强制可以是镇压的方式,或是笼络收买,维持“合法权威”的方式。
但强制的结果,只能是暂时的稳定,冲突仍会再起。
社会正是在这样的冲突、协调、再冲突的过程中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
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西方教育社会学家开始运用冲突理论的基本观点来分析和探讨各种不同的教育现象,其内部主要形成两个基本的分支学派,即新马克思主义的冲突理论和新韦伯主义的冲突理论。
二、新马克思主义的冲突理论(理解)1、社会再生产理论(theory of social reproduction)代表人物鲍尔斯与金蒂斯的主要观点:强调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被社会基本的经济与社会制度束缚着;美国的教育担任着“再生产”(reproduction)或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任务,是保持或增强现存社会与经济秩序的社会制度之一;因此,教育不能作为一种促进更大的平等与社会主义的改革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