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五禽戏文化蕴涵溯源

合集下载

华佗五禽戏文化蕴涵溯源

华佗五禽戏文化蕴涵溯源

华佗五禽戏文化蕴涵溯源华佗(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古代中国的著名医学家,被誉为“神医”。

他的五禽戏是一组模仿动物动作的体操方法,被用于强身健体、保健养生。

华佗五禽戏文化蕴涵溯源,既有医学养生的内涵,又有文化传承的意义。

五禽戏是华佗在《傅青主易解》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它分别模仿虎、鹿、熊、猿和鸟五种动物的动作,以练习人体的柔韧性、耐力和协调性,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华佗将这些动物的姿势与气血循环、经络穴位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养生方法,并注重呼吸和内功的练习。

五禽戏不仅能增强人体的体质和免疫力,还能调节情绪和促进身心健康。

五禽戏的文化蕴涵来自于华佗的医学智慧和对生命的理解。

华佗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是密切关联的,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从动物身上汲取启迪,发现动物的运动姿势能够有效地锻炼人的身体,调节人的生理机能。

五禽戏体现了华佗关于健康和长寿的理念,强调身心的统一和和谐。

五禽戏的文化蕴涵还体现在其艺术性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

五禽戏的动作优美流畅,姿势协调而灵活,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动物形象的意象和哲学思想。

虎、鹿、熊、猿和鸟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们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涵。

五禽戏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将这些文化符号和内涵传达给后代。

此外,五禽戏的文化蕴涵还体现在其传承的历史意义上。

五禽戏作为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已经流传了几百年的时间。

它被广泛传承和演绎,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五禽戏的文化蕴涵在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得这一养生方法得以延续下去,并传递给后代。

综上所述,华佗五禽戏文化蕴涵溯源于医学养生的内涵,又体现了华佗的医学智慧和对生命的理解。

它注重身心和谐、呼吸内功的练习,能够促进健康和长寿。

五禽戏的文化蕴涵还体现在其艺术性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而且,五禽戏作为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已经流传了几百年的时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文化史视阈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研究

文化史视阈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研究

文化史视阈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研究
华佗五禽戏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华佗所创的一套养生功法,五禽戏分别是虎、鹿、熊、鹤、猿五个动物的动作,通过模仿动物的姿势和动作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华佗五禽戏
被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本文从文化史的视角出发,对华佗五禽戏进行研究及分析。

华佗五禽戏养生功法源自汉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华佗以医术、药学和养生
技法闻名于世,他通过对五禽的姿势和动作的模仿,认为这些动物具有强壮、灵活、潇洒
的特点,继而创造了华佗五禽戏这一养生功法。

在古代文化中,动物被看作是非常重要的
物象,人们通过对动物的模仿来获得灵感和力量,这种思想观念也体现在华佗五禽戏中。

华佗五禽戏既是养生技法,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华佗五禽戏在文化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华佗五禽戏是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中医养生思想的精髓。

华佗五禽戏通过对动物的模仿,融合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
观察和理解,体现了古代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合。

华佗五禽戏在历史演变中不断丰富和创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华佗五禽戏通过世代传承,成为了一种符号化的
文化象征,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中国民间故事华伦五禽戏的内容

中国民间故事华伦五禽戏的内容

中国民间故事华伦五禽戏的内容(实用版2篇)目录(篇1)1.华伦五禽戏的起源和历史2.华伦五禽戏的五禽含义3.华伦五禽戏的养生功效4.华伦五禽戏的现代传承与发扬正文(篇1)华伦五禽戏,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种模仿五种禽类(虎、鹿、熊、猴、鸟)动作的养生功法。

其创始人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通过观察五种禽类的生活习性,发现它们各自独特的动作有助于身体的健康,因此结合自己的医学知识,创编了这套五禽戏。

五禽戏中的五禽分别具有不同的含义。

虎戏代表勇猛,模仿虎的跳跃、扑捉等动作,有助于锻炼力量和敏捷;鹿戏代表柔韧,模仿鹿的奔跑、转身等动作,有助于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熊戏代表沉稳,模仿熊的漫步、攀爬等动作,有助于锻炼身体的平衡感和稳定性;猴戏代表机智,模仿猴的翻滚、攀爬等动作,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敏捷性和反应速度;鸟戏代表优雅,模仿鸟的展翅、飞翔等动作,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美感。

华伦五禽戏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养生功法,还是中国民间故事的瑰宝。

在华伦五禽戏的传承过程中,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它的故事和传说。

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五禽戏的文化内涵,还使得五禽戏在民间广泛传播,成为许多人习练的养生功法。

现代社会,华伦五禽戏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许多人通过习练五禽戏,达到了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华伦五禽戏,我国有关部门还专门设立了五禽戏的培训课程和比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学习和传播五禽戏的行列。

总之,华伦五禽戏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养生功法,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家的智慧,还承载了中国民间故事的丰富内涵。

目录(篇2)1.华伦五禽戏的起源与历史2.华伦五禽戏的五禽含义3.华伦五禽戏的功用与价值4.华伦五禽戏的现代传承与发展正文(篇2)华伦五禽戏,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民间健身术。

其创始人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誉为“外科圣手”。

他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发现运动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因此创造了五禽戏,以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五禽戏的历史典故

五禽戏的历史典故

《五禽戏的历史典故》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五禽戏的有趣历史典故。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叫华佗的神医。

华佗爷爷可厉害了,他总是想办法帮助人们保持健康,不生病。

有一天,华佗爷爷看到好多动物,有老虎、鹿、熊、猿猴还有鸟。

他就想啊,这些动物跑啊跳啊,身体都特别棒。

那我们能不能学学它们的动作来锻炼身体呢?于是,华佗爷爷就开始仔细观察这些动物。

老虎威风凛凛,它的动作有力又凶猛;鹿呢,跑起来轻快又灵活;熊看起来笨笨的,但是很有力量;猿猴在树上跳来跳去,特别敏捷;鸟飞起来的时候,姿势优美又轻松。

华佗爷爷把这些动物的动作都记在心里,然后创造出了一套锻炼身体的方法,这就是五禽戏啦。

人们练了五禽戏以后,身体变得越来越强壮,生病也少了。

小朋友们,你们说华佗爷爷是不是很聪明呀?《五禽戏的历史典故》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讲五禽戏的故事。

华佗爷爷生活的那个时候,很多人生病了都很难治好。

华佗爷爷心里可着急啦,他一直在想怎么能让大家都健健康康的。

有一次,华佗爷爷看到一只老虎在森林里追捕猎物,那动作又快又猛。

他就想,如果人们能像老虎那样有力气,是不是就不容易生病了?后来,他又看到一只小鹿在草原上欢快地奔跑,姿势特别优美。

他又想,要是人们能像小鹿一样灵活,也会很棒。

就这样,华佗爷爷观察了好多好多动物,把它们的优点都集合起来,创造了五禽戏。

一开始,只有很少的人练五禽戏。

但是慢慢地,大家发现练了之后身体真的变好了。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练五禽戏。

小朋友们,这就是五禽戏的由来,是不是很有趣呢?《五禽戏的历史典故》小朋友们,今天再给你们讲讲五禽戏的历史。

华佗爷爷是个特别善良的人,他看到很多人因为生病难受,心里特别不好受。

有一天,华佗爷爷出门采药,在路上看到一只熊在玩耍。

那只熊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趴下,动作特别有趣。

华佗爷爷突然想到,也许可以让人们学学熊的动作来锻炼身体。

回到家后,华佗爷爷又想起了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的样子,还有鸟儿飞翔的姿态。

文化史视阈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研究

文化史视阈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研究

文化史视阈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研究华佗五禽戏,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一直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运用文化史的视阈,对华佗五禽戏进行研究,探寻其源流、内涵和传承,以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

一、华佗五禽戏的源流华佗五禽戏起源于中国古代医学家华佗所创,被誉为“华佗养生之宝”。

华佗是东汉末年的一位著名医学家,在其著作《千金方》中,有记载“五禽戏”,即老鹰、熊、猿、虎、鹿。

华佗将这五种动物的动作,融入到一套养生功法中,以此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在文化史的视阈下,华佗五禽戏的源流实际上承载了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沉淀与传承。

古人通过观察动物的动作,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养生功法,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对自然界规律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关注。

华佗五禽戏不仅仅是一种体育锻炼方式,更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佗五禽戏的内涵丰富多彩,不仅包括肢体动作,还融入了中国传统医学与哲学的智慧。

在五禽戏中,每种动物的动作都与特定的经络、脏腑相对应,既能舒筋活血,又能调和气血,具有明显的养生保健效果。

华佗五禽戏还融入了古代气功、音乐、舞蹈等元素,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陶冶情操,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这些内涵使得华佗五禽戏成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更是一种体现传统医学与文化智慧的瑰宝。

华佗五禽戏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中国民间广泛传承。

每逢传统节日或重大活动,人们都会开展五禽戏表演,以求得健康长寿和吉祥平安。

五禽戏也成为一种传统的养生方式,被许多人所喜爱和传承,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华佗五禽戏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

许多文化机构和学术团体积极开展五禽戏的研究与传承工作,推动五禽戏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促进了五禽戏的保护与传承。

一些现代健身运动也吸取了五禽戏的元素,将其融入到现代健身理念中,使五禽戏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五禽戏的渊源和特点

五禽戏的渊源和特点

五禽戏的渊源和特点在我国古代,人们的寿命都不长,为了得到高寿,有一些人开始不断的观察、研究,终于从一些动物身上得到启发,编成了久负盛名的五禽戏。

以五种动物的形、神为蓝本,动作设计不拘一格,动作强度恰当,安全性好,是大家保健养生非常好的选择。

相传它是由东汉末年名医华佗所著,但那个时候练习者并不多,只限于行医的人群,华佗的徒弟吴普练习五禽戏,超过了90岁高龄,药王孙思邈练习完五禽戏,活过了百岁,那么真实的五禽戏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看一下它的渊源吧!五禽戏,是按照五种动物的形体动作和神态编制的气功套路。

这五种动物分别是虎、鹿、熊、猿、鸟。

他们在猎食和运动过程中,充分展示了自身身体的柔韧度,敏捷性和灵活性。

武术中常提到的“猫串狗伞,兔滚鹰翻”也是这个道理。

虽然五禽戏与华佗的大名紧紧相连,但实际上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远古时代,它与远古时代缓解人们关节疼痛的一种舞有很大的关联。

资料记载,当时中原大地江河泛滥,湿气弥漫,不少人患上了关节疼痛的毛病,为解决这个问题“乃制为舞,以利导之”,这里的“舞”实际上是一种最早意义上关于养生健身的气功方法,当时处于诗、乐、舞不分,各种观点学说混杂的阶段,“舞”还承载着其超越本身更多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具有“利导”作用的“舞”,正是远古人类模仿身旁飞禽走兽的动作、形态而来,关于这些我们可以在考古文物和历代文献中找到依据。

《庄子》中有“吹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的句子。

其中,“熊经鸟伸”的意思是要模仿熊经过时的姿势,要像鸟一样伸展自己的身体。

陈寿的《三国志·华佗传》书中记载:“吾有一术,名为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亦以除嫉,并利蹄足,以当导引。

”这是史书上第一次明确写出五禽戏到底为哪五种动物和五禽戏的创造者为华佗。

南北朝名医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最早用文字描述五禽戏的具体动作。

后人认定陶弘景的五禽戏与华佗的五禽戏动作上比较接近。

五禽戏健身操系源于东汉名医华佗

五禽戏健身操系源于东汉名医华佗

五禽戏健身操系源于东汉名医华佗"五禽戏"改编而成。

它融体育、音乐、为一体,将意念、形象、神态与力量统一起来,有治疗风湿病、肩周炎、骨质增生等老年慢性病的作用,收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养神强身,祛病延年之功效。

具有较强的群众性与适应性,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

已有一定的普及程度。

五禽戏健身操全套包括:虎操、鹿操、猿操、熊操、鹤操。

此操动静结合、刚柔并济、意念集中、形态逼真、神态饱满、动作到位,早晚皆可做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代健身文献《导引图》中除“鹞背”、“壑狼”、“龙登”、“鸟伸”外,还有“沐猴灌”一式。

传说东汉一代名医华陀曾创立虎、鹿、熊、猿、鸟“五禽戏”健身法。

西汉思想家、文学家刘安在所著《淮南子》的“精神训”中,提出“熊经”、“鸟伸”、“凫浴”、“猿”、“鸱视”、“虎顾”六种行气强身之术,后人称之为“六禽戏”。

据说到了明代,由仿生学原理而创建的“形意拳”中,又派生出“猴拳”拳术。

“猴拳”的突出特点是紧中慢,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灵活多变,出奇制胜,充分显示出腾、挪、闪、跃、猛的特点和韵律美。

“猴拳”在武林中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华武术一绝。

五禽戏是汉代的著名神医华陀创立,是一种模仿五种动物动作和神态的功法。

模仿动物的功法早在汉代之前就有,如《庄子》中就有"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的记载。

华佗的功绩在于将以前的功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组合成套路,通过口授身传进行传播,让大家强身健体。

五禽戏开始并没有文字流传,到了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用文字记录了下来。

五禽戏的内容主要包括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

虎戏:自然站式,俯身,两手按地,用力使身躯前耸并配合吸气。

当前耸至极后稍停,然后身躯后缩并呼气,如此三次。

继而两手先左后有向前挪动,同时两脚向后退移,以极力拉伸腰身,接着抬头面朝天,再低头向前平视。

最后,如虎行般以四肢前爬七步,后退七步。

华佗五禽戏:华一的非遗传承梦

华佗五禽戏:华一的非遗传承梦

华佗五禽戏:华一的非遗传承梦打开今日头条,查看视频精彩内容导语:提起东汉名医华佗,人们想到的是他为关公“刮骨疗毒”的传说。

其实除了医术,华佗流传至今的还有他创编的“华佗五禽戏”。

“五禽戏”是一种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动作和神态的医疗养生功法。

2011年,有着将近2000年历史的华佗五禽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一成为这个项目的第59代传承人。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新闻广播记者郑晨一起去了解华佗五禽戏的传承故事。

【音响:扇子】现在您听到的是华佗五禽戏中一段舞动扇子的声音。

在双秀公园里,坐落着华佗五禽戏的传习基地,一排红顶白墙的房子,室内棚顶用白色棉纱如几股白浪装饰着,素然淡雅。

华一正在为学员们表演“五禽扇”。

【同期:大家好,我叫华一,是华佗五禽戏第59代传承人,我来自安徽亳州。

】华一,今年28岁,师从传统华佗五禽戏第58代掌门人周金钟。

她说,自己5岁学习舞蹈,7岁学习武术,13岁开始练习华佗五禽戏。

在模仿动物的基础上,华一为五禽戏加入了剑法和扇子等元素,引申为“五禽剑”和“五禽扇”,这让五禽戏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同期:因为小时候,我是学少林派功夫的嘛,剑术主要是少林派的少林剑法,扇子在武林当时也是一种密门武器,所以这个主要是专业度比较高一些,最关键的是要有五禽戏的基础,然后再去做一些延展,我觉得会更好玩儿。

习练的目的主要是找回自己的兴趣所在,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会好,整个人也更有精气神儿。

】一身红黑相间的功夫装,配上充满青春活力的笑容,言谈举止间华一带给人一种年轻时尚而又侠气十足的感觉。

【同期:我练了一套少林拳,来去感动了师傅。

少林规定拳,来去很用心地打了一套拳,当然也会有一些不足,师傅也会指出来。

】华一出生于华佗故里安徽亳州,冥冥之中似乎和华佗、和五禽戏有着天然的渊源。

7岁时,为了强身健体,华一被父母送到亳州少年宫学习武术,13岁时,父母带着华一向华佗五禽戏第58代掌门人周金钟拜师学艺。

文化史视阈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研究

文化史视阈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研究

文化史视阈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研究华佗五禽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健身养生的方法,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文化史的角度出发,对华佗五禽戏进行研究。

华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不仅名医,还擅长养生之道。

据传,华佗根据动物的动作创造了五禽戏,分别模仿了虎、鹿、熊、猿和鸟这五种动物的动作。

华佗将这些动作与人体的气血、筋骨相结合,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

华佗五禽戏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

中国古代的养生文化认为人体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观察动物的动作,人们发现虎有敏捷的动作、鹿有柔软的筋骨、熊有强健的体魄、猿有灵活的动作、鸟有柔和的姿态等特点。

华佗通过模仿这些动物的动作,使人体能够与自然界保持一种和谐的状态,进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华佗五禽戏融入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

华佗五禽戏中的虎则代表了阳气的活动,具有坚强、勇敢的特点;鹿则代表了阴气的活动,具有柔和、安静的特点;熊则代表了阴阳平衡的状态,具有强健、耐力的特点;猿则代表了阴阳之间的转动,具有灵活、敏捷的特点;鸟则代表了灵性与柔和的状态,具有优雅、舒展的特点。

这些特点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学说相一致。

通过五禽戏的练习,人们可以达到阴阳的平衡,进而保持人体的健康。

华佗五禽戏还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

中国古代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观赏自然景色被视为一种审美的享受。

华佗五禽戏的动作取材自自然界的动物,具有灵活、舒展、优雅的特点,与中国古代审美观念中的“大美”理念相契合。

通过五禽戏的练习,人们不仅可以获得健康的身体,还能够欣赏到自然界的美景,体验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华佗五禽戏还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生命和健康的追求。

中国古代的养生文化倡导人们追求长寿与延年益寿。

华佗作为中国古代的医学家,将自己的医学理论与养生方法相结合,通过五禽戏的练习使人们能够在锻炼身体的提高自身免疫力,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中国民间故事华佗五禽戏主要内容

中国民间故事华佗五禽戏主要内容

中国民间故事华佗五禽戏主要内容摘要:I.引言- 介绍华佗五禽戏的背景和来源II.五禽戏的定义和特点- 解释五禽戏是什么- 描述五禽戏的动作特点和表现形式III.五禽戏的起源和发展- 讲述五禽戏的起源故事- 介绍五禽戏在中国的历史和发展过程IV.五禽戏的功效和作用- 阐述五禽戏的健身功效- 描述五禽戏在医疗和康复方面的作用V.五禽戏的现代应用- 介绍五禽戏在现代社会的推广和应用- 阐述五禽戏对于健康和生活的积极影响VI.结论- 总结五禽戏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强调五禽戏在中国民间故事中的重要地位正文:华佗五禽戏是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一种传统的健身方法,起源于中国古代。

五禽戏是通过模仿五种动物(虎、鹿、熊、猴、鸟)的动作,来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

这种健身方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由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创立。

五禽戏的动作特点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分别模仿了虎的勇猛、鹿的灵活、熊的稳健、猴的机智和鸟的轻盈。

这些动作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具有很好的健身效果。

通过练习五禽戏,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柔韧性、改善心血管功能,以及增强身体的协调能力。

五禽戏在中国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和推崇。

在古代,五禽戏被视为一种能够延年益寿的健身方法,许多文人墨客都对其赞不绝口。

在现代社会,五禽戏依然备受关注,成为了许多老年人喜爱的健身方式。

同时,五禽戏也在医疗和康复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物理治疗手段。

总之,华佗五禽戏作为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还具有很高的健身和医疗价值。

中国民间故事华佗五禽戏主要内容

中国民间故事华佗五禽戏主要内容

中国民间故事华佗五禽戏主要内容
摘要:
1.华佗五禽戏的来源和历史
2.五禽戏的五种动物形象
3.五禽戏的养生功效
4.五禽戏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正文:
华佗五禽戏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养生健身方法,其来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

华佗创制五禽戏,原本是用来帮助病人恢复身体机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五禽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健身养生方法。

五禽戏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五种动物形象分别是虎、鹿、熊、猴和鸟。

这五种动物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和动作,如虎戏主要模仿虎的威猛和力量,鹿戏则强调鹿的柔美和灵动。

每一种动物戏都有其独特的动作组合,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调养精神。

五禽戏的养生功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五禽戏能够锻炼全身的肌肉和关节,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其次,五禽戏通过模仿五种动物的不同动作,可以调整身体的气血运行,改善内脏功能;最后,五禽戏还能够帮助放松精神,减轻生活压力。

在现代生活中,五禽戏依然有着广泛的应用。

许多人选择在公园或者健身房里练习五禽戏,以此来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

同时,五禽戏也受到了许多老
年人的喜爱,因为他们可以通过练习五禽戏来延缓衰老,保持年轻的体态和精神状态。

总的来说,华佗五禽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养生健身方法。

通过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五禽戏能够帮助人们锻炼身体,调养精神,保持健康。

文化史视阈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研究

文化史视阈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研究

文化史视阈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研究华佗五禽戏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集医学、养生、舞蹈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独特表演形式。

华佗五禽戏通过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以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效果。

华佗五禽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医学家华佗。

华佗是东汉末年的一位著名医学家,他精通医术,被誉为“药王”。

华佗提倡“以医保命”,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为了帮助人们保持健康,华佗创造了五禽戏这一独特的锻炼方式。

华佗五禽戏分别模仿了虎、鹿、熊、猿和鸟五种动物的动作。

每一种动物的动作都具有特殊的功效。

模仿虎的动作可以增强肝脏和肺脏的功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模仿鹿的动作可以加强肾脏和膀胱的功能,有助于治疗泌尿系统疾病;模仿熊的动作可以增强心脏和脊柱的功能,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健康状况;模仿猿的动作可以增强肝脏和心脏的功能,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模仿鸟的动作可以增强肺脏和脊柱的功能,有助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华佗五禽戏在古代就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强身健体的最佳方法之一。

在明清时期,五禽戏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尽管如此,五禽戏在近代重新得到了重视,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为广大民众喜爱的健身运动。

在文化史的视阈下,华佗五禽戏不仅仅是一种健身方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禽戏集医学、养生、舞蹈等多种元素于一体,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

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价值观,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的保护和传承任重道远。

需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加强对五禽戏传承人的培训和指导,推动五禽戏的广泛传播。

还需要加强对五禽戏的研究和挖掘,进一步揭示它的历史文化价值,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五禽戏。

文化史视阈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研究

文化史视阈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研究

文化史视阈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研究华佗五禽戏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传统健身养生法。

它源于中国古代医学家华佗(公元145年-208年)的《五禽戏》著作中,通过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以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华佗五禽戏的研究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医养生理论的深入探索。

华佗五禽戏的研究要从文化史的视角出发,了解其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背景。

华佗五禽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养生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养生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将人体与自然万物联系在一起,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大宇宙之间有着相互关联的关系。

观察自然界的动植物,可以了解宇宙的规律,从而通过模仿它们的动作、呼吸和姿势,来调养身体和提高健康水平。

这种养生观念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

华佗五禽戏的研究还要基于对华佗的了解。

华佗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医学家之一,也是中国医药史上的杰出人物。

他不仅精通医学,而且对养生健身也有深入研究,尤其擅长寻找动物的优点,将其运用到养生中。

华佗的《五禽戏》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总结了这些动物的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设计了一套健身操。

这些动物的形态和功能与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通过模仿它们的动作,可以调动人体的各个部分,从而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华佗五禽戏的研究还要从中医理论的角度进行。

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和动态平衡,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五行、经络等因素紧密相关。

华佗五禽戏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可以调动人体的气血和经络运行,改善阴阳平衡,调和五脏六腑的功能。

科学研究也证实,华佗五禽戏可以改善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人体器官的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身体抵抗力。

华佗五禽戏的研究还要关注其在当代的应用和保护。

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养生方法和保健体操再度受到关注,华佗五禽戏作为其中的一种,因其独特的养生理念和动作特点而备受推崇。

华佗五禽戏的渊源、流传、流派和医理的探索

华佗五禽戏的渊源、流传、流派和医理的探索

华佗五禽戏的渊源、流传、流派和医理的探索陶群?欧良树安徽省亳州市的华佗五禽戏,在2011年5月23日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推动华佗五禽戏的发展和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在华佗五禽戏的渊源、流传、流派和医理四个方面作了些探索,与同仁商榷。

1 华佗五禽戏的渊源创编五禽戏,是华佗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受到古代舞蹈姿势的启发,黄老哲学的理论影响,以及仿生动作的基础上而创编的一种医疗体操。

(1)古代舞蹈姿势的启发相传在上古时代,气候恶劣,洪水泛滥,导致水湿之气太重,人们受其影响,易患肌肤重著、疼痛等风湿痹症。

古代之人,为了解除这一痛苦,采用跳跃、舞蹈动作来舒筋通络,活血祛湿,从而达到康复之目的。

所以《吕氏春秋。

古乐篇》记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因此,华佗受到舞蹈能治痹痛的启发,产生了通过自身运动来治疗疾病的想法。

(2)黄、老哲学理论的影响东汉末年,黄、老哲学比较盛行,作为兼通数经的华佗,必然要受到影响。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记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指出了,人患疾病,要依靠自然疗法。

《庄子·刻意篇》更明确指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们一方面要加强呼吸运动,呼出浊气,吸入清气,才能达到吐故纳新,调和气血的目的;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形体运动,使肌肉发达骨骼坚固,关节灵活,方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黄帝内经》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上古天真论)。

关于如何养生导引,《黄帝内经》认为“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而且要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才能达到“气从以顺”“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3)以仿生动作为基础华佗为了创编医疗体操,参阅《庄子·刻意篇》的“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的二禽之戏,又阅读了《淮南子·精神训》的“熊经鸟伸,凫浴猿搜,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

华佗五禽戏的技击思想内涵

华佗五禽戏的技击思想内涵

华佗五禽戏的技击思想内涵-科技创新论文华佗五禽戏的技击思想内涵代志星,刘海莲(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亳州236800)摘要:华佗五禽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基本动作创编而成,技击作为自然界生物的原始本能和生存技能,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到其功法和功理中.传统华佗五禽戏中的猛虎扑食、成鹿亮角、笨熊猛击、驰骋跳跃、白鹤扑地等招式在动作特点、意境上都流露出技击的思想内涵和特征.关键词:五禽戏;技击;内涵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22-041 前言华佗五禽戏是东汉时期“神医”华佗根据虎、鹿、熊、猿、鸟的动作特征和生活习性结合导引、养生、经络、气血等理论整理、编创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健身养生、延年益寿的仿生功法,是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富有民间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为使传统的华佗五禽戏更加规范、普及和系统,五禽戏发源地亳州的华佗五禽戏57代传人董文焕、刘时荣等先后出版发行了《华佗五禽戏》、《古本新探·华佗五禽戏》及《五禽观剑》等[1],培养了周金钟、陈静、马伟财、修海燕等一批五禽戏嫡传弟子,周金钟出版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2011年,亳州华佗五禽戏被收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亳州市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五禽戏之乡”.华佗五禽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正是由于具备自身的特性才能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存活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武术也是植根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传统武术从其动作元素萌芽的那一天起,技击属性成为传统武术技击的根本属性[2].技击属性是中华武术文化的载体,传统武术的主体价值是体现在实用技击上的[3].传统武术的重要特征就是技击,可是为什么在外来武技日益繁荣的今天,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技击性却日渐削弱,是传统武术技法的博大精深限制了传统武术的发展与传播,还是今天我们对传统武术的错误理解[4],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华佗五禽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蕴含的技击思想也遭遇同样的问题.华佗五禽戏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用自己独特的健身养生方式诠释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深邃,但是当前有关华佗五禽戏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挖掘华佗五禽戏的技击思想内涵,完善基础理论,对于更好的传承、弘扬五禽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2 研究对象与方法2.1 研究对象华佗五禽戏2.2 研究方法2.2.1 文献资料法利用现代网络信息资源优势,从中文学术期刊网,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博硕论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对华佗五禽戏的有关资料、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对安徽省志、亳州市志、谯城区统计年鉴等典籍资料进行查阅、整理、分析.2.2.2 访谈法对安徽亳州华佗五禽戏主要传承人、民间习练者进行访谈,掌握华佗五禽戏的传承状况、发展现状等;对谯城区、亳州市、安徽省相关政府工作人员进行访谈,掌握华佗五禽戏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亳州市的华佗五禽戏社团、组织及亳州市武术协会的组织、参与者进行访谈,了解华佗五禽戏的传承现状;对高校从事武术教学、研究的专家、教授进行访谈,了解华佗五禽戏的技术风格、特点等情况;尤其通过华佗五禽戏相关历史传承人的口头叙述,对获得的录音等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综合,分析得出华佗五禽戏的发展历史、传承脉络、功法体系等相关资料.2.2.3 田野调查法对亳州地区相关历史文物古迹如华祖庵、花戏楼、博物馆及华佗五禽戏的晨、晚练点进行实地考察,参与亳州及其他地区的相关活动,搜集到丰富、翔实的图片、视频等电子、文字资料,为挖掘华佗五禽戏的技击思想内涵提供实证支撑.3 结果与分析3.1 技击的概念界定在历史岁月的长河中,中国人民凭借独特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审美情操,经历代传承人的锤炼和社会实践,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传统体育.中国的传统体育是以武术为主要内容,武术起源于技击实战,传统武术的最重要特征就是技击[5],技击一直是传统武术在社会结构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素. “技击”一词最早出现在《荀子·议兵篇》中的“齐人隆技击”和《汉书·刑法志》中的“齐慰以技击强”,这里的“技击”指的是士兵杀敌的技术.《拳经》记载:“吾国技击之术,发端于战国,昌明于唐宋,盛极于明清”.到清朝时期,学者们仍认为“以勇力击斩敌者,号为技击”.从古至今,技击一直作为传统武术的核心要素而存在,尽管武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技击这一核心一直是武术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现代技击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技击指没有时间、地点、人数、规则等限制,运用一切可以用来打击、摧残、制服、消灭对手的搏斗,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而且在技击中,任何危险的情况都可能出现,是保护自己或己方利益的生死格斗.它用自身的生命赌博,是完完全全的实战,是真正意义上的技击.所以,如果要在技击中取胜,搏击者必须有高度的警惕性、良好的心理素质、快速的应变能力和娴熟的技击技法.狭义的技击是指在一定场地、规则限制下,使用规则以内的攻防手段进行交战所形成的格斗形式,它将参与者的安全因素以及人们的喜好相结合,来达到切磋技艺、强健身体、娱乐消遣的目的[6]. 华佗五禽戏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取法于自然界的动物,作为象形套路动作,脱离不了武术的大环境,华佗五禽戏受传统武术思想的影响,其思想内涵也深蕴着技击的思想和理念.3.2 华佗五禽戏的技击动作解析华佗五禽戏的形成过程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修身养性、健身娱心、刚柔相济、动静结合,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华佗五禽戏作为传统武术的组成部分,由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组合编创而成,其功法动作中也蕴含着传统的技击思想,习练五禽戏时应表现出虎的威猛刚健,鹿的迅疾机敏,熊的沉稳踏实,猿的灵活敏捷,鹤的舒展飘逸[7].五禽戏的很多动作都具有技击含义,讲究动静结合、虚实相兼,手、眼、身法、步要和谐统一,同时它体用兼备,强调躯干的“中正”和肌体各部位的劲力要对称、平衡[8].3.2.1 虎戏动作“猛虎扑食”虎戏要模仿虎的动作和生活习性,老虎体貌威严,性情凶猛,气势凌人,所以虎戏动作较刚猛有力,动起时如狂风骤起、暴雨倾盆,迅捷勇猛,有一定的攻击性.如“猛虎扑食”,左脚快步向前迈出一大步,右脚向前跟进,同时,两手向前猛抓,再向后拉,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掌心相对,两手相距约一拳,目视双手,前抓过程吸气,后拉过程呼气,强调“快步抓食松与紧,含胸拔背脚跟稳,沉肩坠肘刚柔济,意守劳宫壮腰肾”,要求上步要快而且干净利落,手抓要猛而且干脆.意境就是老虎为扑捉食物而做出的攻击性动作,其中的“猛”、“扑”显示了老虎动作迅猛、主动出击的技击动作特征,蕴含的技击思想就是在对敌过程中,要主动向对手发起进攻,动作上要先快步上前,然后双手用力抓住对手的身躯或手臂再向后猛拉,致使对手失去重心而摔倒.3.2.2 虎戏动作“跃步虎扑”虎戏中“跃步虎扑”,动作为左脚向前踏步落地,身体下落,两手随之下落,左脚随之蹬地使身体跃起,右脚向上、向前腾空而起,脚心向后,脚尖向下;同时,两手臂向前引领身体划弧一周成立圆至肩前上方,目视前方,右脚着地,随即左脚向前迈进一步成弓步,上身微微前倾;同时,两手臂由肩前上方向下扑按,并停于左膝旁.掌心向下,目视前方,强调“提膝蹬地前跃身,双臂引领腰前伸,着地稳健松下胯,脚踩手按内力均”,要求起跳蹬地要有力,着地扑按时要求沉肩坠肘、松腰沉胯、力达掌根,手腕要瞬间坠腕发寸劲.意境就是老虎与敌手在搏斗过程中做出攻击性动作,其中的“跃”、“扑”显示老虎为有效攻击对手而高高跃起,重拳猛击对手的技击动作特征,蕴含的技击思想是对敌时要向老虎一样“先下手为强”,主动用力高高跃起向前猛扑,然后抓住对手进行攻击,要主动攻击,大起大落,脚手并用,猛烈攻击,才能出奇制胜,击倒对手而处于上风.3.2.3 鹿戏动作“成鹿亮角”鹿是传说中的长寿之兽,好角触,善奔走,鹿戏动作要模仿鹿的轻灵安舒、沉缓稳健.鹿戏中的“成鹿亮角”,动作是左脚向前上步,身体右转成左弓步;同时,两手臂从腰间内旋向前伸出鹿指,手指均向前刺出,左手臂在下,手心向下,右手臂在上,手心向上,身体稍前倾,目视前方.强调“成鹿嬉戏触角争,两臂缠丝功内行,扭首坐腕拉筋骨,臂引身躯弓步成”,要求动作要连贯、缓慢、柔和,亮角时要表现出鹿的嬉戏,如两鹿在地上抵架,力从腰出,劲发于身,达于两手指,亮出时用内力循序渐进逐步加强,外柔内刚.左手要坐腕、右手要向上反撑手腕,沉肩坠肘、松腰坐胯.意境就是两鹿在互相抵架,用鹿角做出攻击性的动作,以打击对手,其中的“亮”字显示了鹿为了震慑对手而展示自己的强大鹿角武器,同时做出攻击动作,蕴含的技击思想是从心理上先震慑对手,对敌时先稳住下盘,然后双臂同时,像利剑一样刺出,攻击对手,获取胜利.3.2.4 鹿戏动作“返回鹿巢”鹿戏中的“返回鹿巢”,动作是重心右移,右腿直立,左腿屈膝上提,随即左脚向后落步,然后蹬地使身体腾空,在空中左转体360度,先落右脚,后落左脚;同时,两手臂由上向下顺时针划立圆;左脚在后,右脚在前,身体稍直立,双目环视;重心移至左脚,右脚上提,脚尖点地,两手收抱于腰间,手心向上;右脚向左前方迈进一步成右弓步,同时,两手臂从腰侧内旋刺出,右手沉腕,手心向前,左手翻腕,手心向上,目视前方.强调“蹬地腾空转躯体,双臂划圆如车轮,刺激肝胆活气血,急奔疾走脚要稳”,要求动作要连贯,一气呵成,身、手要协调一致,起吸落呼,蹬地起跳要用力,身体要轻快,下落要用前脚掌先着地.两手臂在空中划立圆,并保持与肩同宽,要放松自然、舒展大方;上身也要随两臂划圆.其意境就是鹿在返回巢穴的过程中奔跑跳跃,闪转腾挪.蕴含的技击思想是对敌时要采用合理的战术,适当时要“以退为进”以利于后面争取更大的胜利,因为“返回鹿巢”下一个动作就是“成鹿亮角”.3.2.5 熊戏动作“笨熊猛击”熊是力量的象征,体笨力大,勇敢刚直,熊戏动作要模仿熊的沉稳有力,猛击、抗靠是熊的主要动作.熊戏中的“笨熊猛击”,动作是两手收于腰间,握空拳,拳心向上,左脚收回右脚内侧,脚尖点地或悬空,身体左转,右脚蹬地,左脚向左前方快速迈出一步,随即右脚跟进半步成鸡行步;同时,双手握空拳从腰间旋转击出,拳心向下,力达拳面;上步击拳为快呼气;目视左前方.强调“运身蓄力要松骨,弹抖发力从跟出,腰劲带臂力达手,蓄吸发呼运化物”,要求拳脚同时猛进,左脚在前,右脚在后成鸡形步;身、步、拳同时猛击(转体发力向前猛击,发力要整,先松后紧,爆发力瞬间要紧,随即再松下来;力从脚跟出,同时要用腰劲,先蓄后发,转体的过程就是蓄劲的过程);出拳要旋转,力达拳面.猛击发力时要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正确处理松与紧、刚与柔的关系.蓄劲时要放松全身.意境是熊在对敌搏斗过程中,快步上前,双拳同时用力攻击对手,一击制胜,其中的“猛”字显示了熊用力的勇猛,“击”字体现了熊击倒对手的决心、信心.蕴含的技击思想是对敌时要抓住时机,双拳用尽全力攻击,击打对手躯干部位,使对手受创.3.2.6 熊戏动作“笨熊抗臀”熊戏“笨熊抗臀”动作,两脚与肩同宽,两腿微屈;同时,两手臂向上、向左、向右划弧一周回至腹前,手心向上,手指尖相对,目视前方.两脚蹬地向前跳起,两脚同时落地,身躯下落变成马步,同时,两手从腹前经左右两侧向上划弧、经胸前向下按至大腿上方,手心向下,两手指尖相对,目视前方.强调“蹬地腾空后抗臀,松腰坐胯蹲要稳,含胸拔背力无穷,起吸落呼益精神”,要求身、手协调,动作连贯.起跳蹬地要用力,落脚要稳,上身中正,含胸拔背.后抗发力劲要整,内收腹不要翘臀,力达臀部与马步形成要一致.意境是熊在对敌搏斗过程中,凭借强大的力量,用自己壮硕的身躯去对抗、撞击对手.其中的“抗”字体现了熊沉稳、敦厚、健壮、有力的身体特点,并利用身体优势去对抗、击打对手,蕴含的技击思想是充分利用自身躯干力量,扬长避短,结合自身优势,抗击对手.如果对手体格不大,可直接利用躯干抗击对手;如果对手体格健壮,则要看准时机,选择对手下盘未稳时,迅速攻击,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击倒对手.3.2.7 熊戏动作“笨熊推掌”熊戏“笨熊推掌”动作,重心移至左脚,左腿屈膝前弓,两手慢慢向左前方抄起,目视右前方;重心移至右脚,右腿微屈独立,左脚收回,脚尖点地或者悬空成左虚步,双手收回腰间或者胸前,目视左前方;身体微微右转然后快速向左转回,左脚向左前方快速迈出一步,右脚跟进半步,左脚在前,右脚在后成鸡形步;同时,双手向左前方推出,力达掌根,指尖向上,目视左前方.强调“欲进则退猛上前,翻掌发力大无边,含胸拔背刚柔济,蓄吸发呼意劳宫”.意境是熊在与对手进行搏斗,熊使出浑身力气向对手猛推,以推倒对手,其中的“推”字显示了熊在与对手搏斗过程中用尽全力所作出的攻击性动作,蕴含的技击思想是对敌时选择适当时机全力进攻,利用双掌将对手推倒在地,一击制胜,获取胜利. 3.2.8 熊戏动作“怒熊拔树”熊戏“怒熊拔树”动作,重心移至右脚,身体左转90度成左虚步;同时,两手臂向右、向上、经头顶上方向身体右侧前方划弧,左手臂微屈,右手臂伸直,手指向后,手心向上,目视前方;身体继续左转,左脚向后撤一大步,左腿屈膝下蹲,右脚向前伸直成右仆步;同时,两手一同向下划弧、向后拉,右手在前上,左手在后下,手心向下或双手遥遥相对,模仿拔树状,目视双手.强调“转身撤步双手拔,含胸拔背松腰胯,怒目用力要协调,屈膝后坐益运化”,要求动作要连贯,手臂划立圆时要缠丝,动作要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做到逆腹式呼吸,起吸落呼,仆步时上身要中正或微前倾,向后拔树要含胸拔背并用内力,手脚要配合协调.意境是熊在与对手搏斗时,熊想依靠自身无穷的力量,运用拔树的动作把对手摔倒,其中的“拔”字体现了熊的超大力量和压倒性的起势,意欲把强大的对手拔起摔倒,蕴含的技击思想是先从气势上压倒对手,再运用自身的力量和传统武术中“摔”的技法,从腰部把对手抱住,象拔树一样把对手抱起、摔倒.3.2.9 猿戏动作“驰骋跳跃”古本新探·华佗五禽戏中猿戏的“驰骋跳跃”动作,向左转体,左脚蹬地下落的同时右脚立即提起;左勾手提至左眉外,右勾手落在右髋旁,勾手均向下;右脚蹬地下落的同时左脚立即提起,右勾手提至右眉旁,左勾手落左髋外,目视斜下方,勾手指均向下.最后左脚落地,两臂前伸与肩平,再徐徐向下落髋两旁,要求蹬地跳跃时再左蹬右提,右蹬左提要驰骋快捷,轻灵迅速.意境是猿猴在对敌搏斗过程中上蹿下跳,闪转腾挪,以躲开对手的攻击,伺机攻击对手,其中的“跳”、“跃”体现了猿猴在搏斗过程中凭借自身的灵巧与敏捷忽跳忽跃,左闪右躲进行躲避,在躲避过程中寻找适当的时机发动攻击,一击制胜[9].3.2.10 鸟戏动作“白鹤扑地”鸟是飞翔在空中的,飘逸洒脱的动物,肢体轻灵,好高飞,喜争鸣,动作敏捷轻盈.鸟戏“白鹤扑地”动作,两脚原地不动,保持与肩同宽,右手臂自然伸直从右侧向左、向上方抬起划弧至头顶上方,指尖向上,手心向前;左手臂自然伸直停于左胯外侧,手心向后;同时,身体向左、向上转体直立,目视右手上方;右手臂向右、向下从背后再向左、向上划弧一周,向身后伸展,手心向前,手指向上;左臂向左、向上经头顶上方向右、向下划立圆停于右脚前外侧,指尖向下,手心向右;同时,身体向右扭转前俯,低头垂地,目视左手,扭身下落;左手向右上抬起经头顶向左划弧,左手臂伸直上举,手指向上,手心向前;右手由身后向左下、向右划弧落于右胯旁;同时,在手臂的带动下身体向右、向上扭转直立,目视左手;左手臂向左、向下从背后再向右、向上划弧一周,向身后伸展,手心向后,手指向上;右手从身体右侧向上经头顶上方向下划立圆停于左脚前外侧,指尖向下,手心向左;同时,身体向左扭转前俯,低头,目视右手,扭身下落.强调“两臂伸展如扁担,抡臂划圆活腰间,弯腰挤按脏与腑,任督疏通肺安然”,要求两臂划弧时要放松、柔和、缓慢,速度要均匀,如行云流水,弯腰低头,起身站立与身、手要协调一致,抡臂时两手臂在一条直线上.意境是飞鸟在相互扑斗过程中,展开自己的翅膀去扇击、扑击对手,其中的“扑”字体现了鸟为了攻击对手而做出的技击性动作.蕴含的技击思想是对敌时左击右扑,寻找合理的位置,采用合理的动作,攻击对手.3.3 华佗五禽戏的技击组合动作从中医五行的角度来说,虎、鹿、熊、猿、鸟非别属于金、木、水、火、土,从五行相克的理论出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由此衍生出一些列五禽相克的技击组合动作.3.3.1 金克木,虎克鹿五行中,虎为金,鹿为木,按照五行相克的理论金克木即虎克鹿,虎和鹿的搏斗过程可用如下动作组合(虎者即用虎之动作者,鹿者即用鹿之动作者):鹿者用成鹿亮角(右式)成右弓步,向虎者的胸腹部进攻,眼随手动,手脚齐到;虎者用猛虎抓食(右式),破鹿的鹿角(成鸡形步)脚手齐动,双手抓击鹿者的手指,虎者右腿在前,左腿在后;随即虎者用饿虎觅食动作进攻鹿者的左腹部,右手迅速内旋将乙的左手臂掀起向外,左脚向后插步,左手掌上架乙手,用右翻掌攻击鹿者的左腹,将鹿者击倒,此式即为金克木.3.3.2 水克火,熊克猿熊者用笨熊猛击动作,左脚落地在前,右腿屈膝在后,同时双手攻击猿者腹部,脚手齐到,目视右手;猿者用白猿献果,双手托击熊者的双手,屈膝下蹲,此式即为水克火.类似这样的组合动作还有很多.[10]4 结论与建议4.1 结论4.1.1 华佗受天道自然观的影响与启示,想通过效仿动物的行为特征,来帮助人类更加健康、长寿而创编了五禽戏[11].五禽戏由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构成,这些动物来自于大自然,它们在自然界的生存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会与其他动物发生争斗行为,技击自然成为这些动物的生存技能之一,技击性动作就成为这些动物基本动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华佗五禽戏历经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磨砺发展到现代,动作也经过了多位传人的改编与整合,但技击性动作与思想内涵作为“原始思想”依然存在.4.1.2 华佗五禽戏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滋生的产物,具有传统武术的基本特点.从动作姿势和外形上看,以自然放松、圆活柔顺、手到步随、紧凑精密为特色[12].上肢动作以拳、掌、勾为主要手型,下肢动作以弓步、马步、虚步等为主,脚踏实地,步步为营,进退自如,转化自然.这些都与传统中华武术如出一辙,从文化同源的角度来说,同是源自中华文化的五禽戏也具备和武术同样的技击特点和内涵.4.1.3 华佗五禽戏源自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动物的技击性在五禽戏的动作中得到了的验证,非遗华佗五禽戏中的“猛虎扑食”、“成鹿亮角、“笨熊猛击”、“驰骋跳跃”、“白鹤扑地”等动作均从不同角度、不同场景展示了技击动作,以及华佗五禽戏中运用五行理论而编排的对练动作都充分显示了五禽戏的技击思想内涵.4.2 建议我们在继承和宏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华佗五禽戏的同时,应在保持其原始性技击思想内涵的前提下,不断汲取外界文化之精华来提升自身的吸引力,展示自身的活力,彰显自身的魅力.在此背景下,只有通过对其“原始”的健身、养生特点进行分析,还原其技击特点的真实面貌,探究华佗五禽戏的技击本质,才是弘扬和发展华佗五禽戏的正道与最根本的途径.[13]参考文献:〔1〕虞定海,王林.新编健身气功推广策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65-68.〔2〕杨少雄.传统武术技击模式演进与现代化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8.8-9.〔3〕郝小刚.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技击性比较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5(8):9-10.〔4〕姜丙刚,武坡,王阳阳.传统武术价值功能的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13(7):11-12.〔5〕于志均.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3-65. 〔6〕温胜男.六合螳螂拳技击特征研究[D].中北大学,2013.3.〔7〕司红玉,虞定海.健身气功·五禽戏之身体文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01):58〔8〕虞定海,崔永胜.论“健身气功·五禽戏”编创理念[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05):85.〔9〕刘时荣.古本新探·华佗五禽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59-61. 〔10〕董文焕.华佗五禽戏[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99-102. 〔11〕王敬浩.华佗五禽戏文化蕴涵溯源.2011-03-15-09:46:00,/gf/wqx/2011-03-15/347578.html.〔12〕唐传勤,等.华佗五禽戏养生健身机理探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34-136.〔13〕于志江,范氏岳家拳挖掘整理及技击特点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3.。

古本华佗五禽戏考释

古本华佗五禽戏考释

古本华佗五禽戏考释
《华佗五禽戏》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部无与伦比的著作,专门描绘了婉约闺秀
的女性形象,成为华语文学界的经典名篇。

这部古老的文献源自东汉初期,其背后浓浓的文化底蕴深入人心,历来吸引着众多读者的青睐。

五禽戏的名称来源于其主角——麒麟的五种变化,它的本质可以说是一种华佗
形式的戏剧表演。

而这种表演也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样体现出华佗当时艺术思想的独特内涵,充分表达出他国学和医学理论的见解及其观念创新。

从语言资格考试的角度来看,《华佗五禽戏》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刻的文
学理论,更极富语言修辞特点,例如以《麒麟改良》为例,里面充斥着大量忧郁抒情的词句,更显含蓄霓装的诗意。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华佗五禽戏》中获得丰富多彩的表达资源,比如拟声词、同音异义词和近类词等,这类语言资本的搭配,往往可以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总而言之,《华佗五禽戏》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它包含了诸多高级词汇,
使文学爱好者可以进行深入探讨,从而突破思维定势,发挥想象力,是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著作。

华佗五禽戏的历史典故

华佗五禽戏的历史典故

体操是一项徒手或在规定的器械上,完成复杂、协调的动作,并根据动作的分值或动作的难度、编排与完成情况等给予评分的运动,包括竞技体操、艺术体操、蹦床、健美操、技巧5个竞技性项目。

东汉时期,华佗经过动物启发而研制“五禽戏”,虽然针对强身健康的目的.而设计,但其优美的动作已经可以看出体操的端倪。

五禽戏是一种类似太极拳的运动,能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得到舒展。

动作是模仿虎的扑动前肢、鹿的伸转头颈、熊的伏倒站起、猿的脚尖纵跳、鸟的展翅飞翔等。

由于“五禽戏”能使人心静体松、动静
相兼,又把肢体的运动和呼吸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导引使气血通畅,所以时常练习,便可强身除病而长生。

华佗坚持练习“五禽戏”,直到老年,还脸似古铜,
黑发满头,牙齿坚固,步履稳健,十分健康。

他的学生吴普,每天坚持做“五禽戏”
的锻炼,到九十多岁时,还耳聪目明,牙齿完整坚固。

就五禽戏本身来说,它并不是一套简单的体操,而是一套高级的保健气功。

华佗把肢体的运动和呼吸吐纳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通过气功导引使体内逆乱的气血恢复正常状态,以促进健康。

后代的太极、形意、八卦等健身术都与此有若干渊源。

无疑,它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佗五禽戏文化蕴涵溯源在人类文明史上,养生可谓永恒的话题。

从古至今,人们殚精竭虑、锲而不舍地探索与寻找如何养生的途径,企望以此达到完美人生应至的生存状态。

五禽戏即是华佗养生探索实践的结晶,不仅为历代民众的身心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而且对后世的健身养生功法,特别是健身气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可见五禽戏在中国养生健身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拟以历史资料为线索,参照相关文献及现代健身理论,对华佗五禽戏蕴涵的文化机理加以揭示。

一、以动物为模型是受天道自然观的影响天道自然观是汉魏之际的社会主流思潮, 是冲出了“天人感应观”的神学禁锢后,所产生的科学的自然观。

所谓天道自然,就是指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这个本性乃是它们各自的“自然”;而按照自然本性去行事就是合乎“天道”,即“法则自然”。

按照天道自然观,运动导引的目的就是要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即健康长寿,因为人在不断地偏离自己的自然本性。

要想恢复它就得法于道。

“物类相致”,人所应有的自然本性,在与人相类的物那里也应该有。

自然界中具备健康长寿之特性、与人的生命特征相类的,自然就是那些可以呼吸的动物了。

因此,通过效仿那些动物的行为特征,自然就可以帮助人恢复自己的本性。

据此推测,华佗以动物为模型创编五禽戏,就是从动物的活动特征中获得了启示。

当然,这种以模仿动物的特征作为导引健身的方法并非起源于华佗,在其前的《淮南子》中就有模仿六种动物活动特征的导引方法。

而早在《庄子·刻意》中也已提到“熊经鸟伸”;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帛画中,也有题为“鹞背”“龙登”“熊经”等的导引图谱,种种事实说明仿生养生的现象已普遍存在。

华佗同样选择以模仿动物的特征作为导引健身祛病的方法,正是与他所处的时代刚从“天人感应观”的神学禁锢中走出,天道自然观重新获得生机的历史锲机有关。

二、中医理论是创编五禽戏的思想源泉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

”意思是说人应当多用力和动作,但不能达到极限或过度,这样就可以保持肌体的健康了。

这是针对“静”而提出的“动”以养生的思想。

动静关系正是阴阳关系的体现,而体现人体阴阳关系的中介是“气血”。

汉代时期,阴阳观念成为了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认识论前提。

当时最有代表性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提出,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本质。

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是通过筋脉舒和与气血通畅的状况表现出来的。

若气血失畅,脏腑经络之气闭阻不通,日久则百病丛生。

要使气血通畅、筋脉舒和就应该运动。

如《吕氏春秋·尽数》指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

形气亦然。

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是在强调“动”的作用。

这里的“动”是对过度“静”的修正,是用“动”来平衡“静”。

动静平衡,也正是阴阳平衡的思想体现。

既然动静之间有个平衡,那么“动”就应有个“度”,或者说有个外在的标准。

这个标准就是出汗。

当然,出汗也有标准,如果汗出不透或出汗之后受风、受湿邪也会发病。

因此,华佗提出运动的标准是“沾濡汗出”,且出汗之后要“因上著粉”。

粉,不仅有令人舒爽的感觉,还有收敛、杀菌的作用,因而可以防止风、湿的侵犯。

出汗是“动”的结果,是衡量“动”的效果的标准。

出汗的作用就是通畅经络,使脏腑与肌肤之间能够通达,进而宣泄体内的“虚邪贼风”。

如果人体已经感受了风邪怎么办?采用运动导引达到出汗以把“风邪”逼出体外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因而华佗说“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

”用的就是汗法。

生活在现世、正气不足的人们,如果能经常通过运动做到出汗,就能避免邪气侵入过深而造成顽疾。

这一点在《中藏经》中有所应证,书中提到:“导引则可以逐客邪于关节,按摩则可以驱浮淫于肌肉”“宜导引而不导引,则使入邪侵关节,固结难通,宜按摩而不按摩,则使入淫随肌肉久留不消”。

可见华佗创编五禽戏有其明显的防病健身意图。

由上可见,华佗作为一位医生,却运用导引运动的形式祛病健身,自然是与医学中的阴阳、气血理论分不开的。

三、五行观念是确定五禽及其动作的直接依据“五行的规律和阴阳的对立,决定着世界上事物的一切联系、运动、转化等。

”由于阴阳家的推动,五行这样一种世界观迅速得到了发展,并在汉代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认知模式。

可以说,华佗之所以能超越以往的养生家而创立完整、系统的导引健身方法,是与当时“五行世界认知模式”分不开的。

(一)以五为数是受到五行理论的启示在华佗以前,没有固定的数。

譬如,《庄子·刻意》仅提到“熊经”“鸟伸”二数,《淮南子·精神训》中提到“熊经”“鸟伸”“凫浴”“猨(猿)躣”“鸱视”“虎顾”六数。

根据《庄子·刻意》“二数”产生的时代推论,“二数”应是阴阳思维的产物。

即熊在地为阴,鸟在天为阳;“熊经”在腹前为阴,“鸟伸”在背后为阳;熊代表走兽,鸟代表飞禽。

依此类推,“六数”“八数”“五数”也应是与古人多样的认知图式相一致的。

然而,“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解释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解释模式,最终在医学中被固定和继承了下来,而在其它领域则已逐渐消失。

其原因是阴阳五行学说较为正确地说明了那些生理病理现象”。

而“六气”“八卦”却没有在医学领域里继承下来,因为它们不比阴阳五行学说在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时更具合理性。

由此可见,华佗以五为数编创五禽戏应是受到五行理论的启示,并且是对五行理论模式的具体应用。

(二)根据五种动物形态特征与人五脏的对应关系选择五禽如前所述,华佗意识到运动可以通达内外,通过对形体的“动摇”,就可以使脏腑内的“谷气得消”,使“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所以,他在选择五禽的时候,当是从分析动物的形态与动作特征入手,有针对性地选取具有特殊意义的动物,及其特征性的动作作为模拟的对象,这是中国古代文化“比类取象”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

在做取舍的时候还关系到古人的“顺”和“逆”的辩证思维。

顺,是指顺应自然之道;逆,是指逆转人自身的人化趋势,而归于自然。

具体到人的健身运动来说,顺应当是顺应人体的生理规律,而人的生理规律应当与动物的一致,我们或称之为本能;逆应当是增强人在日常生活中较少运用,却对健康长寿必不可少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却可以从动物身上习得。

因此,华佗在选取虎、鹿、熊、猿、鸟等五禽的时候,应当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受到当时已经存在的一些仿生运动方法的启示。

最直接的应当是《淮南子》中所提到的六禽。

我们把华佗的五禽“虎、鹿、熊、猿、鸟”与《淮南子》的六禽“熊、鸟、凫、猨(猿)、鸱、虎”相比较,发现华佗的五禽少了“凫”、“鸱”两种动物,而这两种动物又同属于“禽类”,猜想可能因此就把它们相并为一,以鸟代表一类。

不过又加了“鹿”。

这样,每种动物就各代表一类。

这样的取舍,是看到了不同类动物所具有的特殊的健身价值。

二是与当时追求长生和生命主体性的文化观念有关。

如选择鹿,可能与鹿象征长寿、吉祥的观念有关;鸟,其最初原形应当是“鹤”,可能与飞天、羽化升仙、神仙长寿等长生不死观念有关;虎,可能与其为百兽之王,象征神威与王权统治有关;猿,可能与其具有灵性、神性(自由性)、人性而酷似人类有关;熊,可能与其凶猛且直立如人有关。

至此,可以说,华佗看到了五禽的生理规律与人的一致性,人只要按照五禽的习性去做就应当健康长寿。

这是“顺”的思维。

三是以人的生理条件为基础、以通畅经络、气血、筋脉,进而增进五脏六腑的功能为目的确定动作。

据此,有两条逻辑线索,一条是“内线”,即以按摩五脏六腑为原则寻找相应动物特征;另一条是“外线”,即以通畅经络气血为原则寻找相应动物特征,而达此目的的关键就是脊柱的运动,因为脊柱前有任脉、后有督脉,二脉连通全身经络。

古人早已意识到脊柱运动的重要性,故华佗说“引挽腰体”,就是脊柱做前俯后仰地运动。

然而,人体是个统一体,两条线索不可能截然分开,对脏腑锻炼的同时,自然也锻炼了脊柱,这是个整体过程。

亦如华佗所说“动诸关节”,就是指对身体各部位的全面锻炼。

现代生理学研究认为,脊柱里行走着复杂的神经中枢,其上与脑干相连,其下与周围神经相连。

运动脊柱就对整个神经系统产生了刺激作用,其结果可导致神经的营养作用加强,同时也可促进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联系,从而对身体产生全面的促进作用。

可见,华佗正是看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较少主动运动脏腑和脊柱,但脏腑和脊柱的运动对健康长寿却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才采取模仿五禽的动作进行锻炼。

这是“逆”的思维。

(三)“戏”的命名使五禽动作以完整套式固定下来“戏”,与原始的“舞”有关。

在原始社会出现的猿猴舞、雀鸟舞、熊舞等以模仿动物动作为内容的各种“舞”,《尚书》里把它叫做“百兽舞”。

到汉代,“百戏”盛行,“百兽舞”又融入到了“百戏”中。

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对汉代宫廷百戏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其中提到许多由人扮演动物的假形戏,如熊戏、虎戏、猿猴戏、大象戏、大雀戏、大龟戏、大蟾蜍戏及其它不知名的奇兽演出。

因而,戏在汉代泛指歌舞杂技之类的活动,具有观赏性和自娱性。

以“戏”命名五禽动作,除了是把五禽戏归类为杂耍之外,还有就是把五禽戏当作了一种完整的表演形式,在演练时讲究情境性。

这一点从“百戏”的表演中也可以看得出来。

“百戏”表演时,每一种假形戏都有一套相应的服饰道具,表演时所演动物一边舞蹈,一边前进,喷吐彩焰的火树在前面引路,旁边还有一些小演员怪模怪样、戏乐逗弄动物。

就华佗的五禽戏而言,其内容是由五组主题各异的动作构成,每组动作又由几个动作组合构成。

每组动作都可以单独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如华佗说“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而五组动作全部练习,则可以达到全面健身的效果,如华佗的学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可见,五禽戏不同于以往的“熊颈”“鸟伸”“鸱视”等单个动作,是一种既有复杂动作组合,又有完整理论基础的套路形式。

以“戏“的形式练习动作,将练习者置于游戏与表演的情境中,把形体与内脏、身与心、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这种在自然和谐的状态下进行的运动,对于人的健身作用远远超过了单个动作的简单重复。

因此,华佗以“戏”命名五禽动作,是五行理论整体观的体现,超越了宫廷“百戏”的娱乐意味,转向了健身养生领域,并使五禽动作以完整套式固定下来,为后世的健身养生开辟了先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