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精选8篇)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精选8篇)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精选8篇)《大自然的语言》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下的第一篇文章。
它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诗歌,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现象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
下面给大家分享《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精选8篇),一起来看看吧!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篇1“339”大循环是我校课改的教学模式,“339”大循环指“三步三查”教学模式和九种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步”是指自主学习(课前预习)——探究学习(课堂导学)——综合升华(单元复习)三个学习环节;“三查”指将检测环节贯穿于三个学习环节之中;九种学习能力即指学习计划能力、自主预习能力、高效听课能力、课后温习能力、作业检测能力、错难题探究能力、复习整合能力、检测反思能力、目标调整能力。
大循环是指依据实际教学灵活机动地安排教学环节和进程,确保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非生搬硬套单一教学模式。
自课改以来我们语文组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力求将“339”教学模式能熟练的运用到语文课堂之中,使课堂达到高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九种模式。
《大自然的语言》就是我在探索中上的一堂公开课。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学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兴趣的物候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通过“摘、理、品”的教学操作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了课文字词学习、主要信息的筛选、说明顺序的梳理、生动语言的品味。
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一)满意的地方1、课前我认真研读了课文,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在此基础上我精心制作了导学案,让孩子在预习的时候有明确的预习目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主预习的能力。
导学案中同时还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这样孩子在课堂上听课就有目标,从而达到高效听课的能力。
2、课堂上,我设计了三个环节:预习检测、探究学习、拓展延伸。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精选8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精选8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篇1《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诗歌,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现象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
一、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
朗读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了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使一些静止的画面在学生头脑中跳动,使枯燥的语言变的生动有趣。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们要注重学生们朗读的训练。
例如: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留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让学生们通过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其次我又引导学生们边读边想象。
如读“多么像游动的逗号”时,想象春天来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在水中自由、欢快地游来游去,多么可爱,多么有趣!学生们边读着边想像着语句带给他们的快乐。
最后让学生们联系实际,读中感悟。
如:“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让学生们结合生活想想句子的意思,使学生们知道只有仔细观察,才会有所发现,并感悟到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二、走进生活,探索大自然奥秘大自然是部百科书,是位博学家,大自然中有许多语言,它会告诉我们天气,季节,年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生活,去探索大自然奥秘。
课前我让学生们搜集了相关的材料,但是在交流时,我并不是让学生们照本宣科的读出来,而是让学生们仿照诗歌的形式让说一说。
学生们的搜集、交流的资料五彩缤纷。
你看那南飞的大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秋天已经来到人间。
你看那晚霞满天,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预示明天是个好天气。
你看那蚂蚁搬家,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表示快要下雨了。
……这一环节不仅丰富了“大自然语言”的内容,而且使学生们增长了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了解“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三、利用课件,激发学习兴趣这堂课我借助多媒体,将学生们自然地带入了学习情境。
尤其是学生们看到三叶虫化石的图片时,激起了学生们浓烈的兴趣,并且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初中语文_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八年级上册时我们已经学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等说明文,现在学生已经了解并积累了一些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掌握说明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科学道理讲得浅显易懂,本文可以学到许多物候知识,学生对文本比较感兴趣,所以能主动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文本,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大自然的语言》执笔:审核:学案编号:授课人:授课时间:使用人:【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难点】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导学过程】一、作者简介: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
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二、检查预习:给加粗字注音:竺可桢()萌发()融化()翩然()孕育()簌簌()销声匿迹()呈现()衰草连天()风雪载途()谚语()连翘()酝酿()纬度()结束()草长莺飞()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提示:用课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概括)(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三、问题探究: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2、文中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做比较、下定义等说明方法。
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谈谈他们的作用2、品读课文(1)找出相关句子,体会文章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反思(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文档、教学教案、企业文案、求职面试、实习范文、法律文书、演讲发言、范文模板、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job reports, work reports, resignation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es, lesson plan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反思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本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语文_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影响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训练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其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了解物候学有关知识的过程中,训练筛选信息的能力。
2.理清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几个因素的说明顺序。
(二)教学难点:学习分析、推理,初步了解科学探索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积累本教学设计一、问题导入师:同学们,白居易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似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四月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诗人却在高山古寺之中意外发现了始盛的桃花,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笔下的《大自然的语言》。
师出示古诗,让其发现信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古诗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于物候现象的初步思考,体会物候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新授过程(一)明确目标,抓重难点师:我们知道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目标,有了目标才能够事半功倍,学习也一样。
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本课目标。
【设计意图:明确的目标让学生抓住本课学习的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摩拳擦掌显身手1.课件出示课文中的两个多音字,辨析并组词。
2.学生齐读在文章中筛选出来的经常应用在口语表达和写作中的字词,并做好积累。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对语文预习的重视,引导学生时刻注意积累。
】(三)物候知识我来谈明确说明对象“物候学”,通过默读,对关于说明对象的主要信息进行筛选,进而总结出说明文筛选信息的方法。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默读练习,学会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通过筛选课文中相关信息,总结出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方法。
初中语文_16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寄语】梭洛说过:“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象力。
”课标分析: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如在第1、2段。
这两段都以时间为序。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要运用拟人手法把物候现象写得有情有感,这种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趣味性。
本文就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
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里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科普说明文。
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科普说明文。
对于初中生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易懂的科学。
而文章正式考虑到这一点,并采用了了以下策略。
第一,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易于接受。
第二,作者在行文中尽量少运专业术语,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知识介绍的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
第三,大量用运优美的词语、描写性的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实力变得生动形象。
枯燥的说明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通过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展开来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探究合作精神,并学有所得。
【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初中语文_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筛选有用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学习物候学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重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在生活中,我们就用语言来交流。
你们知道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们能告诉我们人类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它的语言,探索大自然的奥妙!二、作者简介,出示投影,齐读三、检查预习:1、字音2、解词四、解题:《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学生交流师: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研究这种现象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板书)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事理说明文,为什么标题不用物候和物候学,而要用大自然的语言呢?(出示投影)学生交流师:本来难懂的专业知识,从我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我们不仅不感到陌生,而且还发生了兴趣。
让我们带着兴趣,细读课文,了解本文所介绍的物候知识。
五、默读全文,筛选有用信息,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交流师:这么多内容,你是怎样快速而又准确地找到答案的?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学生谈自己看法总结方法:(见投影)小结:作者从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现象写起,首先告诉我们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让我们知道每一片叶落,每一朵花开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紧接着说了物候与农业的关系,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
之后又说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告诉我们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
这样,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清楚地介绍了物候知识,这种说明顺序就叫逻辑顺序。
(划线板书)过渡:透过这些,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研究物候是多么重要。
现在让我们看看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六、合作探究:读6——10段思考:(1)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具体是怎样影响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2)四个因素的顺序可以调整吗?为什么?(讨论交流)七、拓展迁移:1、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初中语文_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学科素养训练时下正值清明节,出示杜牧的诗《清明》,小组展示收集的有关清明节的知识。
各小组预习展示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导语:“语言”是人类传递思想感情的媒介和工具,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它们是: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这些就是物候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板书文题和作者)第二环节:出示活动任务(一)读一读——感知内容(通读)(二)理一理——说明顺序(选读)(三)品一品——优美语言(品读)第三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组内探究)1、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可大声朗读、可默读……)通读全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可大声朗读、可默读……)通读全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找出屏幕上的问题的答案。
(由组长主持,各小组分组讨论,分工明确,讨论结果由小组代表回报。
)(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叫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察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四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①由同学们的回答可知,本文按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的意义——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来说明事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上面四题将课文的段落标示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屏幕显示答案。
)②老师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放在开头可以吗?(不行,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
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
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逐个板书)描述物象现象大自然的语言作出解释逻辑竺可桢推究原因顺序阐明意义本质第五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初中语文_《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导入:师:同学们,芍药的花开那是在吟诵生命的轮回,候鸟迁飞那是在诠释四季的唯美。
所有的鸟语花香、草长莺飞、落叶飘零、银装素裹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是有关物候知识的一篇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芍药的花开那是在吟诵生命的轮回,候鸟迁飞那是在诠释四季的唯美。
所有的鸟语花香、草长莺飞、落叶飘零、银装素裹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是有关物候知识的一篇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二、检查课前字词预习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每一个自然段的重点语句,看看这篇文章到底给我们传递了哪些物候信息,体会文章的条理性2、理清文章介绍的主要物候信息(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1—3)(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4--5)(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6--10)(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11--12)三、合作探究,体会文章的说明顺序师:作者从一年四季写起,介绍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然后告诉了我们物候和农业的关系,介绍了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告诉我们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重视对于物候的研究。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文章的6-10自然段,体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明确:什么是条理?条理就是说话的顺序。
写文章也要讲究条理,不论叙事、写景、状物,都要根据表达需要,安排好顺序。
师:请同学来说说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生:逻辑顺序(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物候----物候学,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
第四部分主要是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
初中语文_16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依据:《大自然的语言》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四单元说明文单元中,这一单元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注重观察、讲究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为了使青少年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易于接受本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作者在语言富于感染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尽量使语言生动、形象、传神。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人格化,取得生动传神,引人入胜的效果。
真正做到了专门知识通俗化,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
因此,根据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阶段目标提出的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本课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是以科学为专题的,选编的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是学生系统学习说明文知识的单元。
本册共编排了两个单元的说明文,第三单元的课文是事物说明文,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是事理说明文的开篇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3、学情分析: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习的难点。
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初中语文_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5大自然的语言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3.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4.积累物候知识,培养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态度。
课前阅读积累背诵描写自然环境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一、导入新课(提示:教师展示有关物候图片或者视频)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着紧密的关系。
大自然仿佛会说话似的,会告诉我们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生产。
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物候现象呢?它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资料助读,了解文学、文化常识、识记生字1.人物介绍。
竺可桢(1890.3.7—1974.2.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
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2.事理说明文。
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
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字词积累翩然()孕育()风雪载途()炎热()簌簌()物候()农谚()连翘()悬殊()纬度()经度()销声匿迹()目标导学二:筛选信息,明确说明对象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初中语文_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_⼤⾃然的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然的语⾔教学设计教学⽬标1、学习快速筛选并概括⽂章要点,理清⽂章的说明顺序;(重难点)2、掌握本课“举例⼦”等说明⽅法的作⽤,揣摩本⽂准确严谨、⽣动优美的语⾔;(重点)3、了解简单的物候科学知识,培养热爱⼤⾃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新课导⼊⾸先我们来看⼀段视频,同学们边看边想,它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学⽣谈感受)的确,我们的⼤⾃然,如此的神秘奥妙,让⼈⼼⽣向往,想去认识他,探寻它的奥妙。
可是,⾯对如此复杂的⼤⾃然,我们如何⼊⼿呢?有⼀门学科叫物候学,就是专门研究这些奇妙的⼤⾃然的现象。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起⾛进⼤⾃然的语⾔。
⼆、了解学习⽬标。
三、看预习1、了解作者竺可桢,浙江上虞⼈,⽓象学家、地理学家。
他在⽓象学、⽓候学、地理学等⽅⾯的造诣很⾼。
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份成就都是和他的⾟勤⼯作分不开的。
2、积累字词萌发翩然连翘衰草连天草长莺飞风雪载途周⽽复始销声匿迹四、忆旧学回顾以前所学过的说明⽂知识。
1、通常采⽤的说明顺序有哪三种?2、说明⽂中常⽤到的⼗种说明⽅法。
3、说明⽂语⾔的特点是什么?五、究⽂本(⼀)快速默读阅读课⽂,⽤⼀两句概括回答问题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是什么?3、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由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的顺序能不能调换,引出对全⽂说明顺序的思考。
)(三)判断说明⽅法,并以作⽐较为例分析其作⽤。
你能⽤以下格式,来分析⼀下⽂中的作⽐较的说明⽅法的作⽤吗?“把_____和_____相⽐较,突出说明了_____的特征(或_____的事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说明的效果。
”(四)说明⽂语⾔的准确性和⽣动性。
1、试分析下列划线词语怎样体现了说明⽂语⾔的准确性?①、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②、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刺槐的花期⽐1961年迟⼗天左右,⽐1960年迟五六天。
初中语文_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快速筛选并概括文章要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重难点)2、掌握本课“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作用,揣摩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重点)3、了解简单的物候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首先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同学们边看边想,它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学生谈感受)的确,我们的大自然,如此的神秘奥妙,让人心生向往,想去认识他,探寻它的奥妙。
可是,面对如此复杂的大自然,我们如何入手呢?有一门学科叫物候学,就是专门研究这些奇妙的大自然的现象。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大自然的语言。
二、了解学习目标。
三、看预习1、了解作者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等方面的造诣很高。
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份成就都是和他的辛勤工作分不开的。
2、积累字词萌发翩然连翘衰草连天草长莺飞风雪载途周而复始销声匿迹四、忆旧学回顾以前所学过的说明文知识。
1、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哪三种?2、说明文中常用到的十种说明方法。
3、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什么?五、究文本(一)快速默读阅读课文,用一两句概括回答问题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是什么?3、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二)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由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的顺序能不能调换,引出对全文说明顺序的思考。
)(三)判断说明方法,并以作比较为例分析其作用。
你能用以下格式,来分析一下文中的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吗?“把_____和_____相比较,突出说明了_____的特征(或_____的事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说明的效果。
”(四)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1、试分析下列划线词语怎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①、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②、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初中语文_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播放音乐《大自然的孩子》:我们都是大自然的孩子,神奇的大自然告诉我们许多的知识,迎春花开了,是大自然告诉我们?荷花开了,大自然告诉我们?燕子低飞,大自然告诉我们?镶嵌在青藏高原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什么?2008年四川成千上万的蟾蜍布满街道,大自然告诉我们什么?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对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整体感知:速读课文,圈画出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分组配乐朗读课文第一二段,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优美。
作者围绕物候介绍了哪些知识?学生带着问题用圈点法,抓住文章中的提示性信息,由于概括内容的方法,初三学生基本都能掌握,学生归纳不全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句子适当加以引导,让他们在比较中提炼出最简洁的答案。
最后可能学生会总结归纳作者围绕物候给我们介绍了: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逐个解决各个问题,2、4、个问题都是说的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而第三个问题,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是这篇文章学习的重点:局部探究:一、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作者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的?本文的语言特点。
二、学生在读课文中,明确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在交流讨论中,明确他们之间的顺序是有主到次的顺序,如果回答不出可以提示学生看一下有关表示顺序的词语,学生有可能注意到“首先”“其次”等词,他们之间有内在的逻辑顺序,按照有主到次的顺序来写的,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三、在分组合作交流中明确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语言特点,可能最后总结出维度因素就是南北因素,经度因素就是东西因素,高下的因素就是上下因素,古今因素就是古代和现代差别。
把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生活常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筛选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相关知识。
2、理清文章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2、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理清文章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欣赏图片(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幅画面,教师配以诗文朗读。
天街小雨润如酥,彩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杨柳依依,夏荷尖尖,树树秋色,水凝成雪。
大自然就像一位智者,用他独特的方式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季节的变化去品悟大自然的语言。
三、学习活动一(筛选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相关知识)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一)学生介绍作者(二)积累生字词:布置预习,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扫清阅读障碍。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介绍了什么知识?2、读完文章后,你对大自然的语言一定有一些了解。
那么,大自然的语言在文章中究竟指的是什么?明确:是自然现象。
古代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
《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3、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物候的相关知识,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小组内部交流,全班交流展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明确: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回顾总结筛选信息的主要方法:(1)抓关键语句,捕捉重要信息。
(2)联系上下句,把握相关信息。
(3)分析与综合,归纳整合信息。
4、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例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小组讨论后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
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
四月,平原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
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点评:进一步拓展,既加深了对物候现象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的了解,也品析了这首诗的语言和意蕴。
四、学习活动二(精读课文,理清局部说明顺序)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有哪几种?逻辑顺序包含哪些类型?先总说后分说,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精读6---10段,思考并讨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调换?不能调整,这四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唯独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属于逻辑顺序中由主到次的顺序,经度、维度、高下差异都属于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1.竺可桢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生存密切相关。
请同学们搜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点评:这个环节运用课文学习的物候知识,了解农谚中的道理,有助于深化,加强科普知识的实际应用。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掌握了筛选信息的方法,理清了说明顺序,我们了解大自然也有它独特的语言,了解了物候的特征,物候学的作用和意义,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更多的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
六、布置作业:收集农谚,阅读主题丛书2:《从古诗词中看物候现象》、《大自然的文字》了解文章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并积累了一些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说明文,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文本,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大自然的语言》效果分析结束这节课,我心里很轻松,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感觉到:说明文很单调,就是介绍什么而本节课学生与我配合的非常好,原因是我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几幅画面,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所讲的内容中,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为物候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更多的去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教材分析本文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说明文,文中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课文告诉读者,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作者把迷人的大自然景物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并用既生动又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不但能丰富读者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激发读者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大自然的语言·评测练习1.给下列各组中加粗的字注音。
连翘衰草连天差遣丢三落四2.在横线上写出加粗字的意义。
①销声匿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周而复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风雪载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草木荣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年年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词填空。
①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A.发育 B.培育 C.酝酿 D.孕育)果实的季节。
②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得多。
4.《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5.“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A.说明拟人比喻B.叙述拟人比喻C.描写对偶拟人D.抒情比喻拟人(一)语段点将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要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
(①)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给文中A、B两处分别选择恰当词语。
(1)差别(2)差异 A() B()2.给文中①②两处选择恰当的连词()A.虽然但是 B.由于因此C.可是因而 D.但是所以3.指出句中加粗词的作用。
(1)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说明的中心是()A.纬度B.物候现象C.纬度对物候来临的决定作用D.我国大陆气候显著5.语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即使从科学眼光来看,那构成雪景的一片片雪花也是万姿千态,各放异彩!有的是晶莹一薄片;有的像白亮的银针;有的像张开的小扇子;有的像夜空的星星;有的像交错的树枝;有的干脆像哑铃。
据统计,现在观测到的形形色色的雪花,有一万多种哩!但是雪花有个基本形状是不变的,那就是所有雪花都带有六角形的特征。
即便是针形雪花,也是六根针伸向六个方向。
雪花是六角,这是我国人民最早发现的。
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即汉文帝时,我国已有“凡草木花多五瓣,雪花独六出”的记载。
这一发现比外国早一千七百多年。
在欧洲,直到1611年,天文学家开普勒才发现雪花是六瓣的。
1.用“‖”把这段文字分为两个层次,并写出层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加粗字注音。
①薄片________②记载________3.这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A.打比方引用作比较B.打比方下定义列数字C.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D.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4.说说括号内的词语对该句的作用。
①据统计,(现在观测到的)形形色色的雪花,有一万多种哩!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那就是(所有)雪花都带有六角形的特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qiáo qiào ②shuāi ③guān guàn ④mò méi ⑤luò là lào ⑥chā ch āi chà 2.①藏②环绕一圈③满④茂盛⑤这样 3.①D ②B 4.C 5.C (一)1.A (2) B (1) 2.D 3.(1)强调说明相差数少(2)表示春天短促4.C 5.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二)1.……六个方向。
‖雪花是六角……(1)雪花的基本形状是六角形(2)雪花的六角形特征是我国人民最早发现的 2.①báo②zǎi 3.C 4.①限定统计范围②精确,表明不排除个别《大自然的语言》课后反思在导入新课后,学生一听又是说明文感觉很枯燥无味,可是我借助多媒体展示了四幅画面:并用诗歌展示着大自然独特的语言,传递着大自然的信息,大多数学生都感觉有趣,眼前一亮,这样我就达到了目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起到了铺垫作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课标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普文章,以生动形象,清丽典雅的用词介绍物候学知识,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