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筛选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相关知识。

2、理清文章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2、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理清文章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欣赏图片

(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幅画面,教师配以诗文朗读。

天街小雨润如酥,彩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杨柳依依,夏荷尖尖,树树秋色,水凝成雪。大自然就像一位智者,用他独特的方式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季节的变化去品悟大自然的语言。

三、学习活动一(筛选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相关知识)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介绍作者

(二)积累生字词:

布置预习,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扫清阅读障碍。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介绍了什么知识?

2、读完文章后,你对大自然的语言一定有一些了解。那么,大自然的语言在文章中究竟指的是什么?

明确:是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3、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物候的相关知识,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小组内部交流,全班交流展示。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回顾总结筛选信息的主要方法:

(1)抓关键语句,捕捉重要信息。

(2)联系上下句,把握相关信息。

(3)分析与综合,归纳整合信息。

4、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例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小组讨论后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原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点评:进一步拓展,既加深了对物候现象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的了解,也品析了这首诗的语言和意蕴。

四、学习活动二(精读课文,理清局部说明顺序)

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有哪几种?

逻辑顺序包含哪些类型?

先总说后分说,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

精读6---10段,思考并讨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调换?

不能调整,这四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唯独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属于逻辑顺序中由主到次的顺序,经度、维度、高下差异都属于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1.竺可桢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物候观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

活、生存密切相关。请同学们搜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点评:这个环节运用课文学习的物候知识,了解农谚中的道理,有助于深化,加强科普知识的实际应用。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掌握了筛选信息的方法,理清了说明顺序,我们了解大自然也有它独特的语言,了解了物候的特征,物候学的作用和意义,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更多的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

六、布置作业:

收集农谚,阅读主题丛书2:《从古诗词中看物候现象》、《大自然的文字》了解文章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并积累了一些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说明文,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文本,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大自然的语言》效果分析

结束这节课,我心里很轻松,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感觉到:说明文很单调,就是介绍什么而本节课学生与我配合的非常好,原因是我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几幅画面,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所讲的内容中,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为物候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更多的去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说明文,文中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课文告诉读者,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作者把迷人的大自然景物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并用既生动又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不但能丰富读者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激发读者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大自然的语言·评测练习

1.给下列各组中加粗的字注音。

连翘衰草连天差遣丢三落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