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 第七章群体

合集下载

自考2014年最新《社会学概论》中

自考2014年最新《社会学概论》中

1.(2)拟剧论(代表人物:戈夫曼)基本观点: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

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3)常人方法学(代表人物:加芬克)基本假设: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活动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形式1.交换概念: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之间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

构成要素:目标/付出/回报/效益。

类型:①物质的交换,最典型的是商品交换②非物质的交换,指的是感情、文化等交流形式。

社会基础:社会差异2.合作概念:指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类型:①自发性合作②制度化的传统合作③指导性合作④契约式合作3.竞争概念:是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

类型:社会意义:在于从个人的角度,它可以激发个人的热情,能量,人们在竞争中可以相互激发,相互促进。

从社会的角度,竞争对社会发展和进步也是有利的。

4.冲突概念:是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根源:也是因为某种社会资源的稀缺。

类型:从规模上分,为群体之间的冲突和个人之间的冲突;从冲突的性质上分,为经济冲突、政治冲突、文化冲突、种族冲突以及阶级冲突;从冲突的方式或程度上分,为显性冲突、隐性冲突,其中显性冲突方式分为:①争论②拳斗和械斗③仇斗④战争⑤其他。

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符号1.符号:指的是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东西。

2.社会互动的重要符号: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身体语言。

3.语言:指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系统。

4.语言的重要性:语言,作为社会互动中的最重要的符号系统,它的重要性几乎是不言自明的。

通过口头和书面语言为媒介,人类文化得以更好的建构的传递,语言作为一个有力的媒介符号,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帮助了人们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5.语言的多样性:语言的词汇反映了言语者互动的文化和环境。

社会学概论章节重点

社会学概论章节重点

《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提示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

2、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3、人类理性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4、“秩序”和“进步”成为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6、孔德是“社会学综合理论的创始人”。

7、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学理论的源泉。

8、涂尔干是社会学鉴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特殊的“社会事实”。

(《自杀论》)就是他用一种社会事实去解释的范例。

9、三种理想的类型: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10、社会学起源于欧洲,最早把欧洲的社会学引入美国的是耶鲁大字教授萨姆纳,他于1876年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开设社会学课程,给学生们讲授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11、1892年,斯莫尔应聘进芝加哥大学后,连创了三个世界社会学第一:《1》1893年创办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

《2》1894年与文森特合著世界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社会学研究导论》。

《3》1895年创办世界第一份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

12、欧洲在战后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1》首先,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

《2》其次,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

《3》再次,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也趋向多元化。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国维新,向西方学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

14、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传入时期(1891-1911)成长时期(1912 -1927)建设时期(1928-1952)恢复重建时期(1979——)15、第36届世界社会学大会2004年7月在中国召开,大会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这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在走向世界,世界社会学也开始关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有奥古斯.孔德首先在<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提出的.2:齐美尔的观点:社会学是研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3: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是:(1)整体性(最其本的特点) (2)综合性 (3)实证性(4)应用性4:社会学的功能:一,研究功能:1:描述性功能2:解释性功能3:预测性功能4:规范性功能二,教育功能:1: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2:帮助人们合理选择.三,社会管理功能1:建立规范2:提供模式3:反馈信息四,社会批评功能5: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一,筹划阶段第一,选题第二,建立研究假设第三,制定调查工具第四,组织人力第五,筹集研究经费.二,实施阶段三,总结阶段(总结阶段的任务是分析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6: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一)问卷调查(属于”定量分析方法”)(二)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是由马林诺夫斯基在实践中首先提出)属于”定性分析方法”)(三)社会实验方法(属于”定量分析方法”)(四)非介入性研究方法(属于定性分析方法)可分内容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历史比较分析三类.7:定性方法: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8: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9: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的区别:(一)着重点不同(四)学科基础不同(二)依据不同(五)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三)手段不同们(六)结论表述形式不同10: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如下: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11:帕森斯提出社会行动有三个要素:1目标2:情境3:规范12:交换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和布劳创立的.13: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互动论,是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互动过程中,主要代表人物有赫伯特.布鲁默和欧文.戈夫曼.第三章:社会1: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2:社会的基本特征:(一)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二)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三)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四)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3:社会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4:社会唯实论者也称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者相反,它是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社会学家涂尔干)5:马克思主义主社会观:(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二)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三)需要是人们社会行动的动力.(四)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五)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6:人格包括:价值标准,能力和气质.7: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1:角色人格体系2:价值规范体系3:权力制度体系4:行为交换体系.8: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9: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10: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1:社会的基本要素:(一)人口资源(二)自然资源(分为1:环境资源2:生物资源3:矿产资源)的特点:1:首先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2:自然资源的系统性.3: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三)可持续发展11: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12:可持续发展的的意义:(一)可持续发展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二)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三)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指出当代人享有的正当的环境权力,即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和拥有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的权利,后代人也同样享有这些权利.(四)可持续发展强调了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五)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不再把自然界看作是被人类随便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应看作人类的资源和价值源泉.第四章:文化1: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2:习得性3:共享性4:累积性5:特殊性和共性2:文化的构成要素:(1)物质形态要素. (2):精神形态要素. (3):语言符号要素.(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3:文化的结构:1: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2:文化集丛3:文化模式.4:文化的功能:(一)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二)社会导向功能(三)反功能5:最早对习俗作专门研究的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6: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是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的规范.7:法律的特征:1公正性2:强制性.8:法律的社会功能:1:惩罚功能2:威慑功能3:教育功能.9:对神圣的信仰是宗教的中心特征.10宗教的正向功能有:(一)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二)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三)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11:文化传播有媒体,最原始,最基本的媒体是人.第五章:社会化1:所谓社会化:就是对个人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并能动调适相统一的社会过程.2:社会化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在时间上,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二)在内容上,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内涵(三)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以及社会化结果的社会性.3:社会化的功能:1:文化传承功能,2:社会稳定功能,3:个体完善功能.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生活技能的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5: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 2:继续社会化 3:再社会化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6:我国社会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新人.7: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因素,即个人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二)是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等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全部社会环境.(三)是社会实践,主要表现为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知识积累等环节.第六章:社会互动1: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2: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一)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二)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三)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的”符号”所代表的”意义”.3:社会互动的理论:1:符号互动论2:常人方法学(创始人加菲克尔)3:拟剧论4:“交换”构成要素:1:目标2:付出3:回报4:效益5:“交换”的类型:1:物质的交换2:非特质的交换6:合作的类型:1:自发性合作(最古老和最具普遍意义的合作形式)2:制度化的传统合作3:指导性合作4:契约式合作7:社会互动的符号:1:语言2:身体语言3:个人空间8:空间距离提出四种空间是(霍尔):1:亲密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2:个人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到4英尺)3:社会距离(是指相距4英尺到12英尺)4:公众距离(是指相距12英寸以上的距离)9:社会网络的特征:(一)社会网络的形成是地缘,血缘,学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二)社会网络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社会学概论-第7章--社会组织

社会学概论-第7章--社会组织

7.1 社会组织的定义与特点
7.2.1 社会组织的定义
• 社会组织的含义 • 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化了的社会。社会组织实质上是一种建立
在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群体活动的形式。 • 它有广狭两义,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类一切共同活动的群体,
既包括家庭、家族、和邻里等初级社会群体,也包括政府、政 党、企业、学校、医院和宗教团体等次级社会群体。狭义的社 会组织主要是指次级社会群体,即是指人们为实现特定的目标 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具有协作性的群体。 (1) (P100)
7.1 社会组织的定义与特点
7.2.1 社会组织的定义
社会组织的形成
村落、社区
原始群、
家庭、氏族、

家族






体 生产力不发达
熟人社会
业 缘 群 体
政治、经 济、文化 等组织
趣 缘 群 体
基于兴趣、 爱好而结 成的组织
劳动分工复杂、 陌生人社会
7.1 社会组织的定义与特点
7.2.1 社会组织的定义
矩阵型
公司总裁
项目小组1
职能1 A11
职能2 A12
职能3 A13
项目小组2
B21
B22
B23
项目小组3
C31
C32
C33
组织结 构形式 直线型
职能型
直线型
矩阵型
事业部 型
主要优点
●管理结构简单 ●指挥命令关系清晰、统一 ●决策迅速 ●管理费用低 ●专业化分工,有利于充分发挥专业人 才的作用 ●管理工作细致、深入
纪律和程序。包括规章、法规、内部细则、命令、奖惩制度和 达成任务的时间表。 • 正式结构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促使组织高效率地达成目标。每 个成员分担不同的任务,与别的成员的关系和互动模式,约束 和奖励手段等等。 • 以正式结构为主的组织就是正式组织。

社会学概论(社会群体)

社会学概论(社会群体)

集体行为(集体、大众)概念: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脱离或者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低的行为。

特点:1.人数众多2.非个性化(集体匿名):自我约束力大大下降3.暂时性4.狂热性:个人理性被集体狂热影响常见集合行为(一)恐慌(二)流行1.具有新奇性、消费性、周期性和选择性2.流行是个人表现和从众心理的统一(三)谣言1.简略化:过分概括2.片面化:断章取义3.同化:添油加醋4.逻辑化:自圆其说社会群体(p111)定义:又称社会团体,一般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一群个人的集合体广义: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者是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由持续的直接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与集群区分集群:临时集中起来的人群(乘客)与社会类属区分社会类属:有共同社会特征的一类人(老年人、大学生群体)特征: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形成归属感)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有亲疏远近)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初级群体:不明显次级群体:明确严格5.有一致行动的目标和能力类型(p113)(一)根据成员关系的亲密程度划分1.初级群体(首属群体):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2.次级群体(次数群体):为了某种特定目标(二)根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划分1.正式群体2.非正式群体:自发形成、无明确规章(三)按照成员的心理归属划分1、内群体:成员在心理上的自觉认同2、外群体:内群体外的人组成(四)按照成员的身份归属1.所属群体:成员身份所属于的群体2.参照群体:被某些成员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五)按照人际关系划分1.血缘:血缘或生理关系2.地缘3.业缘:劳动环境和职业4.趣缘社会群体的结构和作用过程一、群体凝聚力(内力)定义: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在群体之中整合为一体的力量二、群体凝聚力的发展层次1.人际吸引2.形成规范并遵从3.统一群体和自身目标、内化群体规范三、影响凝聚力的因素1.群体是否有吸引力以及成员是否能够感受到吸引力2.个人和群体利益能否保持一致:互惠性原则3.群体关系的结构是否有互补性和一致性一致性:目标、利益互补性:气质、性格功能1.正功能(1)承担社会化的任务(2)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3)维护社会秩序2.负功能(1)压抑个性和积极性:群体压力与盲从(2)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小团体”。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社会有机论:斯宾塞(英)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

社会进化论:斯宾塞(英)他认为宇宙的各个部分,不管是有机的或无机的,社会的或非社会的,都受进化定律的支配。

第二章本土化:就是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适应本土的特性,并萌芽、成长、壮大。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矢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预测性功能:和描述、解释功能相联系的高一层次的目标是预测功能。

规范性功能(规范性研究),是确定预定社会目标以及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社会教育功能:帮助人们自觉完成社会化;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社会学研究方法:指的是以实证的方式,对个人与社会的矣系所产生、形成、变化的人们的矢系、行为、态度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研究方法。

社会管理功能:建立规范、提供模式、反馈信息。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问卷调査: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査者收集相矢资料的一种定最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田野调査):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矢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矢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尖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三版)课件第七章 社会互动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三版)课件第七章 社会互动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和类型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2、竞争 • 竞争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 夺。 • 竞争具有以下特点: ✓ 首先,它必须是人们对于同一个目标的追求,目标不同 就不会形成竞争。 ✓ 其次,这个被追求的目标必须是比较少的和比较难得的,即一 个人或者一些人夺取到了目标就意
3、广度 • 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
4、频度 • 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寡。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和类型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1、合作 • 合作是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 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
的一种联合行动。人们之所以需要合作,是因为仅靠 某一方的单独行动往往无法实现这种利益或目标。
书籍、图形、电话和互联网等手段进行 信息交流,形成社会互动。 ✓ (5)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 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 (6)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 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 (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 熟悉情境主要是指我们与熟人之间的日常交往的场合。家庭成员、亲戚朋友、 邻居、下班后的同事之间的交往就属此 类。这时互动双方并没有特定的目的,行为方式上可以较为随便,不必严守工作规则或社交礼貌,按社会习俗行事即 可。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一、社会互动的情境
根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来分,有情感关系、工具关系和混合关系三种情境。
• 情感关系是家庭、亲密朋友等初级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它可以满 足个人在关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 需要。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群体与组织(自考版)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群体与组织(自考版)

• 三、初级群体 • 涵义: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 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 初级群体特征 • ①规模小 • ②是有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 ③是成员的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 • ④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 • ⑤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在维系群体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
• 初级群体类型: ①家庭 ②邻里 ③伙伴群体 • 初级群体的变化趋势 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初级群体出现 了衰退和外移的趋势。
第二节
组织和组织理论
• 一、组织的概念: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 而有计划的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的 制度化的群体。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 社会。组织的普遍存在提高了人民的社会活动 效率,延伸和扩展人类自身的能力。
• 二、组织过程 • (一)组织决策 • 概念:是指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 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地达到组织目标的 过程。 • 过程: 四个阶段①情报阶段②设计阶段③抉择阶段 ④审查阶段
• (三)科层制优点和弊端 优点:相比其它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行政 管理效率高 弊端: 1、形式方义 2、繁文缛节 3、用人困• 科层制强调严格照章办事,过度的照章办事会产生形式主 义的弊端,即组织成员将把照章办事本身视为首要的甚至 唯一的行动准则,而真正的组织目标反而不被人重视。 • (2)繁文缛节。 • 科层制强调组织各部门和成员之间的各种交涉应具有正式 性,通常要求以公文的形式或特定的仪式来进行,由此会 产生繁文缛节的弊端。过多的公文往来和举行仪式将大大 降低组织的工作效率,妨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 (3)用人困境。 • 科层制规定按规章给予晋升的机会,会产生源于“彼得原 理”的用人困境问题。指个人的晋升往往依据其在当前职 位上的表现,而非依据此人是否具有所将晋升的那个职位 的能力。由此会造成能力不充分的人不恰当地占据了较高 的职位,从而降低了组织的行动能力。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练习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练习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群体与组织(共73道题)1.【单选题】群体功能的具体体现及组织的灵魂是(D)A成员关系B行为准则c社会成员D群体目标文字解析:P143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2.【单选题】属于人群类别的是(B)A消费者协会B看热闹的人群C工会组织的旅游团D训练的军队士兵文字解析:P144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3.【单选题】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可以把群体分为(D)A内群体和外群体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c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D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文字解析:P144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4.【单选题】家庭属于(A)A首属群体B次属群体c正式群体D非正式群体文字解析:P144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5.【单选题】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区分标准是(B)A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B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c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D群体的规模文字解析:P144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6.【单选题】初级群体概念的提出者是20世纪初的(B)A泰罗B库利c法约尔D巴纳德文字解析:P144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7.【单选题】个人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活动能力增强的标志是(B)A初级群体B次级群体c正式群体D外群体文字解析:P144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8.【单选题】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可以把群体分为(B)A内群体和外群体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c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D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文字解析:P145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9.【单选题】霍桑实验的代表人物是(D)A泰罗B库利c法约尔D梅约文字解析:P145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0。

【单选题】内群体和外群体概念的最先提出者是(A)A萨姆纳B库利c法约尔D梅约文字解析:P145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1.【单选题】参照群体的概念是由(D)提出的。

A库利B萨姆纳C梅约D海曼文字解析:P146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2.【单选题】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称(B)A亲密群体B初级群体c同辈群体D次级群体文字解析:P146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3.【单选题】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在(B)A0~10人B0~20人c0~30人D0~40人文字解析:P146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4.【单选题】以性格、志向、兴趣、感情、个性等因素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非式群体是(B)A次级群体B伙伴群体C利益群体D参照群体文字解析:p147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5.【单选题】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这指的是(C)A团体B人群C组织D集体文字解析:P147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6.【单选题】组织经常对其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成绩考评和总结并作出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奖惩,这是一种(D)A预先控制B现场控制c结果控制D反馈控制文字解析:P148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7.【单选题】多以成文形式出现的组织沟通方式为(C)A纵向沟通B横向沟通C正式沟通D非正式沟通文字解析:P148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8.【单选题】在组织决策过程中,对已选择的行动方案进行评估,属于(D)A情报阶段B设计阶段C抉择阶段D审查阶段文字解析:P148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19.【单选题】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的过程就是(B)A组织决策B组织沟通C组织控制D组织监督文字解析:P148考核考点:第七章群体与组织20。

第七章 社会互动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第七章 社会互动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
二、社会互动的性质
按韦伯对社会行动种类的划分:
理性互动----工具理性,利益是交往的目的,
感情交换只是手段;
非理性互动----价值理性,感情既是交往的目
的,也是交往的手段;
混合型互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互动通常
是理性与非理性的混合。
+ 三、社会互动的维度
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的关系的性质。 两个最基本向度: 情感上的亲疏爱憎(遵循回报性)和地位上的尊卑(遵 循互补性) 。
简言之,我们并不是直接对其他人作出反应,而是根据我们的 文化所提供的和与其他人的相互作用中所学得的知识和规范, 去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 。
+ 四、本土方法论
“本土方法论”由哈罗德·加芬克尔提出,又译做“民俗方法 论”。
该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往基础的规则所决定的, 这些规则通常是理所当然、心照不宣的,但是,如果违背了这些 规则,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即通常的社会互动是基于既成的习 惯,习惯简化了反应的过程。
3.集体行为的特征
自发性、狂热性、暂时性、 无规范性、人数众多
+
4.集体行为发生的原因 :
集体行为
(1)结构性压力,如经济萧条、自然灾害、失业、社会不 平等等结构性因素对社会中的一部人会造成了心理压力。
(2)意外事件的发生,人们对意外事件没有准备,而已有 的经验和正常的规则与办法又不足以应付突然的变化。
第五,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之中来认 识自己,形成和修正自我概念。
+
2.当代符号互动论发展
芝加哥学派----以布鲁姆(Leonard Broom)(米德的学生)为代表的芝加 哥学派注重用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杭生课后题总结7-9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杭生课后题总结7-9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第七章社会互动1、简述社会互动的含义、特点与类型。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主体(包括个体与群体)之间;②社会主体之间发生以信息交流为基础的相互依赖性关系和行为是社会互动的前提条件;③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借助媒介进行;④社会互动与特定的社会情境密切相关,并形成特定的互动模式;⑤社会互动不仅会影响互动关系,而且会对复杂的社会关系网格和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类型:①根据参与人数划分:二人互动、三人互动与多人互动②根据社会互动的主体类型划分:人际互动与群体互动③根据互动的目的划分:熟悉情境互动、生活情境互动、社交情境互动④根据互动中的人际关系及其性质划分:情感性互动、工具性互动和混合性互动⑤根据社会互动主体间的利益、权力关系及其性质划分:交换、合作、竞争、冲突、强制和顺从与顺应2、简述网络时代社会互动的特点。

①网络互动的超时空性②网络互动的匿名性和符号性③网络互动的自由、自治性3、简述社会互动的过程与主要环节。

(1)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斯提出一种小群体研究方法——互动过程分析。

他认为,小型群体的面对面互动包括12类互动范畴,涉及取向、评价、控制、决定、紧张和整合等六项功能性问题,互动可分为下列阶段:①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辨识问题。

②评价阶段,主要解决态度确定问题。

③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直线发展的,有时可能会重复某一阶段,在互动的各阶段中往往伴随情绪因素,在多人互动中,人们与谁互动,进行哪方面的互动都有较强的选择性。

(2)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①敌对或竞争。

这是最初级和基本的社会互动。

社会学概论第7章

社会学概论第7章

本章序号及名称第七章社会群体本章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社会群体的类型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对初级群体的概念做详尽的介绍,加深有关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及作用的探讨,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

本章重点难点1.社会群体的特征;2.群体内部关系;3.初级群体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一、人类的群体生活结群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

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离不开群体,都从属于一定的群体。

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不在社会生存的人,不是禽兽就是神明。

”那么,人类为什么选择结群的方式进行生活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首先,是劳动的需要。

劳动需要合作,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

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进行生产的合作性就愈来愈成为必然。

有分工就必然有合作,否则就无法完成生产活动。

其次,是安全的需要。

人类结群不仅仅在于生产,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

只有联合起来结成一定的群体,才会有大于个人的强大力量。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立的个体在逍到危险时有恐惧的感觉,感到自身不安全,当个体和他人在一起结合成群体时,就减少或避免恐惧感,产生安全的感觉。

第三,精神上的需要。

离开了群体生活,人思想、感情非但不能产生,也没有了表达和交流的对象。

由此可见,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就成为人类选择结群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社会群体的含义和要素社会学所讲群体概念的最主要视角是将群体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作为组成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理解。

1、定义: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人结合而成的,但并不是任何一群人都可以称之为群体。

一般来讲,只有具备下列几个要素的人才能构成为群体:2、群体的特征或要素(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2)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社会群体的关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的隶属关系;另一方面是群体内的成员关系。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群体与组织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群体与组织

七章、组织与群体1、群体的类型:(1)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提出者:美国社会学家库利;(2)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以成员对群体的心里归属为标准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提出者:萨姆纳《民俗论》;(4)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分为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参照群体的提出者:美国社会学家海曼;(5)以群体的规模为标准分为大群体和小群体。

2、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提出者:马克思.韦伯;韦伯把历史上出现过的合法统治归纳为超凡魅力型(也称克里斯玛型)、传统型(最典型的形式是家长制、世袭制和封建制)和法理型(典型形式就是科层制)三种纯粹类型。

3、组织管理理论:(1)科学管理理论:代表:美国泰罗和法国法约尔。

(2)人际关系理论:代表:梅约、罗伊斯里斯伯格(霍桑实验);基本观点:①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因素,人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而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多方面的需求;②在生产组织中,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原因并不主要是物理因素和生理因素,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以及在工作中形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理论反对泰罗等科学管理论家把人看作为“会说话的机器”,或人的活动仅仅受金钱的驱使,而认为人是“社会人”。

(3)组织行为理论:代表:巴纳德和麦克雷戈(巴纳德提出“组织平衡论”;麦克雷戈提出“X”理论和“Y”理论)(4)权变理论:代表:约翰.摩尔斯和杰伊.洛斯奇(超“Y”理论);基本观点:组织管理不只是和组织本身有关,而且设计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组织的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具体情况,灵活地决定组织的决策形式、领导方式和行动方式。

4、集体行为的传统解释:(1)勒庞的乌合之众理论:《乌合之众》从心理学角度解释集体行为。

(2)斯梅尔瑟的价值累加理论:斯梅尔瑟提出,只有当六个因素不断累加影响下,才会导致集体行为的发生:①结构性助因②结构性紧张③一般化信念④促发性因素⑤行动动员⑥社会控制5、集体行动的理性选择理论:(1)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集体行为的逻辑》)(2)社会运动的资源动员理论:代表:麦卡锡和扎尔德。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考点手册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考点手册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群体与组织考点23 群体的类型★★★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3.内群体和外群体是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4.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是以成员的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考点24 初级群体★★1.简述初级群体的特征一是规模小。

二是有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三是成员的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初级群体成员之间大都处于一种较为宽松的分为,因此可以表现出比较全面的人格特征。

四是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在初级群体中,由于人们之间有着自然形成而非外部强加的角色关系,具有强烈的感情联系,所以在彼此的心目中都具有独特的地位,难以简单的替换。

五是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维系群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考点25 组织的概念和组织过程★★1.组织沟通是指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即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的过程。

2.组织控制包括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等三个过程。

3.【组织】即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的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

考点26 组织管理理论★★★1.人际关系理论要求组织管理重视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认为生产效率取决于社会规范而非生理能力。

2.人际关系理论强调组织成员的群体身份对组织管理的作用,认为组织成员通常不是以个人身份而是以非正式群体的身份,参与到组织的活动中来的。

3.人际关系理论要求组织管理重视人际沟通,认为组织领导和组织成员之间的人际沟通,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都会影响组织的行动效率和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4.麦格雷戈则提出了著名的“X”理论和“Y”理论,对不同管理模式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了区别和分析。

5.权变理论又称情势理论,认为组织管理不只是和组织本身有关,而且涉及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组织的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具体情况,灵活的决定组织的决策方式、领导方式和行动方式。

自考社会学概论第七章

自考社会学概论第七章

• 三、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 •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水灾、旱灾 、风灾 、雪灾、地震等。 • “五保”: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 葬 • “五保对象”有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两种 形式。
• 四、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 • (一)变单纯的社会救助为生活救助与生 产扶持相结合。 • (二)大力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的社会化进 程 • (三)根据国家的救助方针,积极推进救 灾改革 • 1、实行救灾款包干,探索救灾分级管理的 路子
第七章 社会救助
第一节 社会救助的概念及其对象
•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原始形态,是最低层 次的社会保障,它只保障最低生活水平。 • 现代社会救助制度是国家及各种群体运用掌 握的资金、实物、服务手段,通过一定机构 和专业人员,按照科学的工作方法,向无生 活来源、丧失工作能力者,以及向生活在“ 贫困线”或最低生活标准以下的个人和家庭 ,向一时遭受自然灾害和不幸事故的遇难者 ,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障措施,以使被救助者 能继续生存下去。
7、社会救助制度的特点是() A.公民可以无条件地享受 B.承认救助公民是政府的义务 C.社会救助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 D.社会救助是较高层次的保障 8、“五保”不包括 ( ) A.保吃B.保穿 C.保住D.保富
• • • • •
9、我国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有( ) A.自然灾害救助 B.洪水、地震救助 C.孤、寡、病、残救助 D.城乡贫困救助 E.伤残军人救助 10、现代社会救助的目标是保障公民享有 _________。 • 11、我国社会救助改革的重要措施是大力 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的________。
• 3)救助的依据不同。工业化以前是无法可依;现 代社会的救助是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组成部分, 是一种建立在立法基础上的社会事业,并构成社会 政策的一部分。 • 4)救助的管理水平、方式不同。工业化以前,私 人救济无所谓管理;现代社会救助不仅有一套建立 在科学基础上的专门机构,而且管理人员经过专业 教育,会利用科学的方法确定享受社会救助的程度 • 5)救助的基本原则不同。工业化以前救助作为一 种恩赐,是纯消极的;现代社会救助贯彻“以工代 赈”和“生产自救”、我国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 • 我国社会救助主要由民政部门负责,按造 成贫困的主要原因相应设置了自然灾害救 助、孤寡病残救助、城乡贫困户救助。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社会群体与组织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社会群体与组织

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第七章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是人们进行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又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还是实现社会目标的功能单位,它们在社会系统的运行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

本章将介绍社会群体的定义、分类、主要结构和特性,以及作为社会群体基本类型的初级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群体一、社会群体的定义人类是一种社会动物,任何个人都不得不依靠他人来满足其物质和心理上的需要。

我们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吃饭、休息,到单位上和同事们一起工作、学习,闲暇时间和朋友们一同聊天、游戏……总之,人们的大量活动是在群体中完成,大量的时光是在群体中度过的。

正是因为社会群体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不可缺少的,所以它就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

不过,并不是任何人群体都可叫做社会群体,社会学里的社会群体概念有着更加严格的定义。

所谓社会群体(social group ),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所结成的有共同生活活动的稳定集体。

它既是个人生活的基本单位(任何个人脱离群体就难以生存),又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实体。

社会群体不等于其组成成员的简单相加,它会形成一种完全属于自身的特性,区别于每个成员的个性、信仰和价值观。

社会群体具有如下区别于一般群体的基本特征。

(一)持续的互动。

社会群体的成员之间存在着持续的社会互动,他们的交往不是一次就终结了,其相互关系必然维持较长的一段时期,如家庭、邻里、朋友圈、机关、学校、公司等都是如此。

那些偶然碰在一起、暂时发生联系的人群,例如在书店、商店购书、购物的顾客,同乘一架飞机、一辆公共汽车的乘客,因交通事故而围观的人群等等,由于这些群体中的人们相互间不存在持久的交往,因而并不构成社会群体,它们只是简单的人群聚合体(social aggregate )。

此外,统计上按某种共同特征归类的人群体一般也不叫社会群体,如男人或女人、老年人或青年人、工人或农民等等。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 社会组织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 社会组织
中外黑社会组织现状:
2、现代社会是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 传统社会:
二、社会组织的涵义
什么是组织? 广义:泛指一切社会群体 狭义:次级群体 三种视角: 理性系统: 自然系统: 开放系统: 定义: 组织是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在与环境的互动 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关系和结构模式 的社会实体。
三、组织的基本要素:
1、参与者 :成员准入标准、资格
2、目标体系:个人目标、组织目标
3、组织结构:
规范结构:规范、职位、角色和权威
“应该怎么样” 行动结构:“实际怎么样”
4、技术:硬件、软件技术
5、组织环境 :外界社会环境
四、社会组织的特征
1、组织目标的特定性和明确性 2、组织成员的契约性关系:位置与角色
一、组织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
(一)正式结构 ~指组织内部各个职位、部门之间正式 确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模式,是经 过精心设计的组织形态 正式结构的构成要素: 职位:数量、类别、要求等 部门:相关职位的稳定组合:经常化、程 序化、制度化 正式结构的主要形式:
1、传统形式的组织结构
(1)直线制
二、组织权力结构
1、 集权 和 分权 2、家长制与科层制
3、官僚主义问题:P190
家长制 决策
制度
科层制 经组织集体讨论决定,行政部分 执行
事本主义,公事公办
凭家长(长官)意志,一言堂
没有制度或制度形同虚设, 只依据个人直觉、经验、 惯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传统权威(世袭制、终身 制) 个人委任制(建立在成员 对家长效忠、服从之上, 任人唯亲,因人设位) 分层不明或简单化,分工 不明,责任不清,推委、 扯皮
(2)职能制 (3)直线参谋制

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 单元练习题 第七章

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 单元练习题 第七章

第七章群体一、单项选择题1.【2005.4】利益群体的产生源于()A.生产力的变革B.生产方式的变革C.社会体制的变革D.经济基础的变革2.【2005.4】【2006.4】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在()A.0—10人B.0—20人C.0—30人D.0—403.【2006.4】马克思认为,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A.生产力B.生产关系C.利益关系D.阶级关系4.【2007.4】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未成年子女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称为()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断代家庭5.【2007.4】属于社会公众利益群体的是()A.行业性或商业性集团B.妇联C.学生会D.残疾人福利基金会6.【2008.4】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称( )A.亲密群体B.初级群体C.同辈群体D.次级群体7.【2009.4】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可以把群体分为()A.内群体和外群体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C.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D.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8.【2009.4】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被称为()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完全家庭9.【2010.4】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可以把群体分为( )A.内群体和外群体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C.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D.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10.【2010.4】一对夫妇没有子女并自愿终生不育的家庭属于(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完全家庭11.从群体组成形式上,不属于...利益群体分类范围的是( )A.机构性利益群体B.社团性利益群体C.社会公众利益群体D.自组利益群体12.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分类标准是()A.成员的互动关系B.群体习惯C.对群体的心理归属D.成员所在的群体13.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属于( )A.初级群体B.次级群体C.正式群体D.同辈群体14.既得利益集团是指对什么享有支配权的社会阶层?( )A.行业特殊资源B.经济资源C.公共资源D.政治资源15.现代社会学通常采用特定的符号图式分析家庭结构,表示()A.血缘关系B.领养关系C.亡故D.入赘16.属于人群类别的是()A.消费者协会B.看热闹的人群C.工会组织的旅游团D.训练的军队士兵17.最先提出“我群”和“他群”概念的是();提出参照群体和成员群体概念的是();首先提出初级群体概念的是()A.海曼B.米德C.萨姆纳D.库利18.学校中的班级是()A.首属群体B.外群体C.正式群体D.非正式群体19.最基本的初级群体是()A.家庭B.邻里C.同事D.伙伴群体20.中国家庭的一项传统功能是()A.教育功能B.精神生活功能C.抚养、赡养功能D.性生活功能21.家庭形式中最稳定的一种形式是()A.联合家庭B.主干家庭C.核心家庭D.有子女的核心家庭22.下列关于家庭功能变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家庭的消费功能在加强B.家庭的生育与抚育功能的层次在提高C.家庭的精神生活功能逐渐减弱D.家庭的事业功能不断扩大23.下列不属于利益群体特征的是()A.利益关系是利益群体的核心关系B.群体规模具有不确定性C.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具有多样性D.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具有单一性24.行业性或商业性集团属于();工会、学生联合会、妇联等属于();盲聋哑人协会属于();学校属于()A.机构性利益群体B.经济利益群体C.社会公众利益群体D.政治与社会权利利益群体25.以“关系网”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利益群体大都属于()A.机构性利益群体B.社团性利益群体C.自组性利益群体D.社会权益群体二、多项选择题1.【2005.4】家庭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的主要功能有()A.规范性行为功能B.经济生活功能C.精神生活功能D.教育功能E.抚养、赡养功能2.【2008.4】属于初级群体类型的单位有( )A.家庭B.邻里C.工厂D.伙伴群体E.陪审团群体3.【2010.4】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家庭出现了一些变迁,这些变化的主要表现有( )A.家庭结构趋于复杂B.家庭规模趋于缩小C.家庭功能有所变化D.家庭价值观的认识趋向现代化E.家庭生活方式个性化4.消费者协会属于( )A.经济利益群体B.政治与社会权益利益群体C.社会公众利益群体D.自主性利益群体E.社团性利益群体5.下列关于群体正确的是()A.同社会和个人相区别B.介于社会和个人之间C.至少有二人D.是联结社会和个人的中介E.人们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6.群体的特征大致有()A.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B.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C.有明确的成员关系D.有一定的行为准则E.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7.下列属于偶发聚集体的有()A.公共汽车站候车乘客B.电影院的观众C.学校班级D.交通阻塞集聚的赶路人E.以上都是8.下列关于首属群体,正确的有()A.又称初级群体B.最古老的群体形式C.库利首先提出的此概念D.帕森斯首先提出此概念E.是跟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9.初级群体的特征主要有()A.规模小B.有长期的、经常地面对面互动C.成员的人格得不到全面表现D.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E.维系群体主要靠法律、规章和制度10.古德认为家庭的特征主要有()A.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B.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分工C.他们进行许多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D.他们共享许多事物E.成年人与其子女之间存在着亲子关系,孩子之间存在着兄弟姐妹关系11.形成家庭的基本关系有()A.婚姻关系B.血缘关系C.收养关系D.社会关系E.经济关系三、名词解释1.【2005.4】家庭2.【2008.4】参照群体3.群体4.初级群体5.利益群体6.既得利益集团四、简答题1.【2006.4】简述家庭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群体
第一节什么是群体
一、群体的涵义和特征
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它是社会和个人的中介。

群体的特征:(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5)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

二、群体的类型
(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

初级群体又称作为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

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

次级群体又称作为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

(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正式群体也就是社会组织。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不同,它不是由上级社会结构组织起来的,而是在成员个人倡议的基础上建立的。

因此,一般说来,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如朋友群、游伴群等。

非正式群体既存在于这鞥是群体之外,也可以在正式群体内部形成。

(三)内群体和外群体
内群体和外群体是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内群体和外群体,又称作我群和他群。

这连个概念由萨姆纳在《民俗轮》一书中最先提出。

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而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属于外群体。

(四)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和成员群体是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成员群体也就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的成员,并以本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活动的准则,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彼此互相影响。

参照群体是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

参照群体不是人们所属的群体,而是个人心目中想要加入或理想中的群体,它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常常是参照这个人的目标或标准。

(五)大群体和小群体
大群体和小群体是以群体的规模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大群体一般指规模较大、人数较多、人员之间较少直接互动的群体。

典型的大群体是如阶级群体这样的利益群体。

小群体则是指那些规模较小、成员之间能够直接互动的群体。

小群体的主要特征是:成员之间有面对面的联系,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成员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保持着直接的思想沟通;具有共同认可的群体规范。

三、初级群体
(一)初级群体的涵义和特征
初级群体作为由面对面对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从总体上分析初级群体具有以下特征:
(1)规模小;(2)是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3)是成员的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4)是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5)是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在维系群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初级群体的类型
1.家庭家庭是最基本的初级群体。

2.邻里邻里是地缘关系基础上结成的友好往来、守望相助的共同体。

3.伙伴群体伙伴群体是指以性格、志向、兴趣、感情、个性等因素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三)现代社会中的初级群体
在现代社会,初级群体的功能出现了衰退和外移的现象。

人们参与初级群体活动越来越少,初级群体成员之间发生的联系减少,彼此的依赖程度降低,交往的时间缩短,造成初级群体成员间的关系变得松散。

第二节家庭
一、家庭概念和特征
(一)家庭的概念
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

一般说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是形成家庭的基本关系。

(二)家庭的特征
著名社会学家威廉.古德在《家庭》一书中对家庭的共同特征概括如下:①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②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劳动分工③他们进行许多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④他们共享许多事物⑤成年人与其子女之间有着亲子关系⑥孩子之间存在着兄弟姐妹关系。

(三)家庭的基础——婚姻
二、结构和功能
(一)结构类型
家庭结构:是家庭中的代际结构和人口结构的统一组合形式。

我国当代家庭结构主要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以及残缺家庭、断代家庭、单身家庭等类型。

①核心家庭,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

②主干家庭是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③联合家庭是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④其他家庭,指一些不完全的家庭。

(二)功能
家庭主要功能:规范性行为功能;经济生活功能;精神生活功能;教育功能;抚养、赡养功能等。

(三)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的生命周期: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一定的家庭从产生到消亡的生命过程。

具体的家庭都有建立、扩展、抚育、收缩、空巢、消亡的生命周期。

三、我国家庭的现状与建设
(一)我国家庭现状
我国家庭的现状:①家庭规模趋于缩小②家庭功能有所变化一是家庭的消费功能在加强,二是家庭的生育与抚育功能的层次在提高,三是家庭的精神生活功能逐渐增加,四是家庭的事业功能不断扩大③家庭价值观的认识趋向现代化。

(二)现代家庭建设
家庭问题的解决总是同社会的发展相联系。

家庭建设既是家庭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解决现代社会中家庭问题的积极措施。

家庭建设从总体上来说,主要包括物质生活建设和家庭精神文化建设。

(1)家庭物质生活建设,主要是指家庭的吃、穿、住、用等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2)家庭精神文化建设,其内涵不仅包括提高家庭成员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提高调适家庭人际关系、教育子女、家政管理的能力,而且包括提高家庭成员伦理道德水平,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审美情趣等方面
第三节利益群体
一、利益群体及其特点
利益群体:是在社会利益体系中具有相同的利益地位、有着共同的利害和需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的群体。

利益群体的产生和存在,与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历史水平息息相关。

协调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需要有一套
完整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等社会协调机制。

利益群体特征:①利益关系是利益群体的核心关系②群体规模具有不确定性③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具有多样性。

二、利益群体的主要类型
利益群体划分:从群体目标特点可把利益群体分为经济利益群体、政治与社会权力利益群体和社会公众利益群体;从群体组成形式上可把利益群体分为机构性利益群体、社团性利益群体与自组性利益群体。

三、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
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各利益群体的权利需要与义务承担之间的矛盾运动。

在社会中,每一个利益群体都具有一定的权利需要,并为实现本群体的利益而努力。

同时,每一个利益群体又必须为其他群体的利益需要乃至整个社会的利益而承担一定的义务。

这就是利益群体互动的实质。

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对立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

协调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法制、制度和社会政策,建立科学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既得利益群体及其调控
既得利益集团:是指对公共资源享有支配权的社会阶层,为了共有的特殊利益而结成的共同体。

既得利益集团的最大特点在于,在缺乏足够的社会监督的条件下,既得利益集团会倾向于为维护少部分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

我国现阶段既得利益集团的产生和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与此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建设的步伐,是防止既得利益集团产生和存在的根本举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