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眩晕医案整理
中医医案——眩晕(九)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辨证治愈眩晕两例病案一:王某,女,80岁。
初诊:1980年10月29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素有高血压病,经常感觉头昏,但不甚严重,近3个月来病情有增无已,故来我处求治。
诊查:头晕目眩,尤以夜间为甚,站坐则感天旋地转,两目昏花难睁,只能躺卧;伴耳中鸣响,四肢酸楚,颈项强,烦躁,二便尚调。
脉弦细,沉取乏力,舌苔薄黄。
血压230/100mmHg。
辨证:证属高年精血亏损于下,亢阳逆扰于上。
治法:治宜滋肾抑阳。
处方:杭菊花9g 钩藤9g 桑椹12g 首乌9g 杜仲9g 牛膝9g 当归12g 白芍9g 葛根6g 黄芩9g 草决明12g 石决明24g 上方药服5剂,眩晕即止,视物较清,项强烦躁皆除,耳鸣减轻。
脉细苔薄,血压趋于正常。
继以丸药滋之,饮剂清之,合而为功,以资巩固。
处方:首乌片4瓶,早晚各服1次;杭菊花100g,并水浸泡,代茶饮服。
1按语眩晕之病机,以肝脾肾为要。
故治疗有调肝、健脾、益肾等法。
老年人眩晕总以滋肾为基础,结合诸法合用。
该例八旬高龄,故先予滋肝肾、养精血、抑亢阳之汤剂;眩晕既止,则予有益寿功效的首乌片、菊花茶饮,乃治中有防、防中有治也。
(梁菊生整理)病案二:石某,女,75岁。
初诊:1983年1月15日。
主诉及病史:眩晕30余年,反复发作,此次于1周前复发,曾晕倒1次。
诊查:现症自觉天旋地转,两目畏光,闭目静卧则稍宁,睁眼稍动则加剧,如坐舟车之中,心中漾漾欲呕,甚则呕吐苦水;腹脘痞胀不适,纳食不思,口干不欲饮,头目胀痛,平素大便干燥。
脉滑而细,苔薄黄微腻。
辨证:证属脾运不健,痰浊内阻。
治法:治宜健脾化痰,方以六君子汤加减。
处方:太子参12g 茯苓9g 半夏9g 陈皮9g 莱菔子12g 竹茹9g 川朴9g 焦军6g 泽泻9g 甘草6g服5剂药后,大便通畅,眩晕、恶心即止。
按语此例为痰浊中阻,致清气不升;而痰浊之生则由脾虚,故先予化痰为主,兼以健脾。
中医眩晕医案整理(精)
中医眩晕医案整理(精)第一篇:中医眩晕医案整理(精)蒋 ** 男 75岁, 11月 5日初诊, 患者 10天前起床即出现眩晕,不能下床行走,不敢睁眼,睁开自觉天旋地转,伴恶心,不欲饮食,无高血压病史,在荆州中心医院做颅内 CT 未发现异常,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经输液治疗一周后可以下地自由行走故出院,但眩晕频作,伴恶心欲吐, 目胀,由子女送到我诊所要求中药治疗:(考虑患者年事已高, 诊断治疗需谨慎由老伴搀扶进来, 忙趴在桌上, 述---晕, 查血压 125/78mmhg,心率 76次/分,可以正常交流,舌淡苔白腻,脉滑。
中医诊断:眩晕,证型:肝阳上亢、痰阻清窍;治法:清肝泻火,化痰开窍,方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法半夏 15 白术 15 天麻 20 钩藤 15 石决明 30(先煎陈皮 15 茯苓20 丹参代赭石 30(先煎枸杞 15 枳实 15 甘草 10夏枯草 15 蔓荆子15 生姜 3片五剂令以清淡饮食,平卧。
二诊:11月 16日患者药以服完,今在家人陪伴下前来复诊,看车停门口,(下来一车家人老人今天独自下车,不需要家人帮忙,我自感欣慰,进屋后对我很是客气,一手和我紧握,一手拍我肩膀,说我医术不错,喝了 3剂药就不晕不吐,独自可以出门了,家人也对我表示感谢,经过检查,舌苔较前薄些,且舌尖红,脉细伴口干,眼睛干涩,视物不清,治以在滋养肝肾,明目为主佐以化痰,方以杞菊地黄丸加减: 枸杞 30 菊花 15 枣皮 15 山药 15熟地 20 茯苓15 泽泻 20 丹参陈皮 15 半夏 12 白术 18 天麻 20钩藤 20 首乌 20 寄生 20 石决明当归 20 蔓荆子 15 甘草五剂收功例一潘 X X,女,初诊日期:1954年 2月。
体本虚弱,多年来襟怀不适,因遭事故, 致肝木上升而头目眩晕,肝木侮土而呕吐不休。
右脉弦劲,饮食不思,二便不利,舌绛苔薄, 情势颇急, 可能发痉。
宜凉肝安胃, 服观后效再商。
仲景方药治眩晕之验案六则
仲景方药治眩晕之验案六则仲景方药治眩晕之验案六则仲景《伤寒杂病论》对眩晕论述颇多,所列方药亦有不少。
笔者临证时,常用仲景方药治疗各类眩晕,常取得满意疗效。
现列举验案如下:案1 术附汤案(低血压)患者蒋某,男,55岁。
初诊时间:1987年6月20日。
眩晕2月,屡治无效。
血压10.7Kp/6.7Kp(80/50mmHg)西医诊为“低血压”转请中医治疗。
证见面色㿠白,畏寒肢凉,呕吐清涎,胸闷脘痞,食欲不佳,(每日仅食粮食100~150克)大便稀溏,每日3~4次,无粘液脓血,无里急后重,小便清长,舌淡苔白厚,脉沉细而弱。
此为脾肾阳虚,清阳不升之证。
治以温脾补肾,健运中阳。
予术附汤加味,药用:白术18克,茯苓18克,附片30克(先熬),半夏10克,炙甘草10克,大枣10克。
服此方3剂,1987年6月26日复诊:自述眩晕减轻,食欲增强。
每日可食250~300克。
大便溏,每日1~2次。
舌淡苔薄白。
前方去半夏,加白蔻仁6克(后下)。
服此方3剂,眩晕及其余症状全部消失,血压升高正常范围(106/74mmHg)病告痊愈。
按语:此案有呕吐清涎,胸闷脘痞,食少便溏等脾阳不足证,更兼畏寒肢冷,故诊为脾肾阳虚。
根据《金匮·中风历节》附《近效方》术附汤所言:“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施以术附汤而获痊愈,证明了术附汤治眩的疗效。
案2 真武汤案(内耳眩晕)患者杨某,男,53岁。
干部。
初诊时间:1982年5月3日。
眩晕反复发作10年,近日又复发。
西医诊断为“内耳眩晕症”,经治疗无效,来我处就诊。
证见形体肥胖,面目虚浮,倦怠乏力,动则昏晕欲倒,心悸呕恶,肢冷肤润,舌质淡而胖嫩,有齿痕。
苔白滑,脉沉细。
此为阳虚水泛挟饮邪上逆之证。
治以温阳利水,化饮降逆,予真武汤加减。
药用:附片(先熬)12克,茯苓18克,白术15克,半夏(姜制)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泽泻16克。
服此方2剂,晕减呕止。
前方去半夏,加补骨脂30克,黄芪30克。
中医治疗眩晕医案
中医治疗眩晕医案
患者李某,女,56岁,长期患有高血压,近期因情绪激动,突然出现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恶心呕吐,不能进食,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为眩晕病,痰瘀互结证。
治疗原则为化痰祛瘀,平肝熄风。
治疗方法:
中药汤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中药颗粒剂:丹参饮、血府逐瘀颗粒。
中药膏方:阿胶膏、山楂荷叶膏。
针灸治疗:百会、风府、太阳、内关、足三里等穴位。
推拿按摩:头部按摩、颈部按摩。
食疗:山楂荷叶茶、菊花枸杞茶、芹菜汁等。
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头晕目眩症状明显减轻,恶心呕吐消失,食欲恢复。
继续治疗一周,患者病情基本稳定,生活恢复正常。
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法多样,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此医案中,针对患者的痰瘀互结证,采用化痰祛瘀、平肝熄风的治疗原则,综合运用中药汤剂、颗粒剂、膏方、针灸、推拿按摩和食疗等多种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以上医案仅供参考,具体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
头晕的中医治疗医案
头晕的中医治疗医案
以下是一份头晕的中医治疗医案:
患者,女,45 岁,主诉头晕反复发作 2 年,加重 1 周。
现病史:患者 2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未予重视。
1 周前头晕症状加重,伴有头部昏沉,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纳可,寐差,二便调。
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中医诊断:眩晕(痰湿中阻证)
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药用半夏、白术、天麻、茯苓、橘红、甘草、生姜、大枣。
服法:水煎服,日 1 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二诊:患者头晕、头部昏沉症状较前减轻,睡眠仍差,舌淡,苔白腻,脉滑。
上方加合欢皮、夜交藤以宁心安神。
三诊:患者头晕、头部昏沉症状明显减轻,睡眠改善,舌淡红,苔薄白,脉滑。
上方去合欢皮、夜交藤,继服 4 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本案患者头晕反复发作,伴有头部昏沉,舌质淡,苔白腻,脉滑,辨为痰湿中阻证。
治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息风,止眩晕;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利水渗湿;橘红理气化痰;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诸药合用,共奏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之功。
请注意,以上医案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
在接受中医治疗时,应遵循专业中医师的建议,并按照医嘱进行用药和调理。
【名医验案】著名中医学家裘沛然治疗眩晕医案4则
【名医验案】著名中医学家裘沛然治疗眩晕医案4则国医大师裘沛然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临床以善治疑难杂病著称,活人无数,医泽广被。
本文试从裘沛然眩晕病医案探析其学术思想,以飧中医同道。
医案一王某,女,44岁。
1992年9月23日初诊。
诉头晕2月。
近2个月头晕不舒,伴心悸,夜眠欠安,纳少,月经周期缩短。
有时胃部不适。
既往有胃病史,曾在外院作血糖生成指数示:“胃黏膜增粗”。
无高血压史,3年前发现有颈椎病。
刻下:头晕,心悸,神疲,手指麻木,眨眼痛,夜眠欠安,纳少,略肥胖,BP124/78mmHg,心肺听诊无异常,舌苔薄脉细弦。
辨证分析:本案X线颈椎片证实颈椎增生,颈椎病是全身性疾患的一种局部表现。
外伤、劳损、风寒湿邪是致病的外因,肝肾亏损,筋骨衰退是其内因。
肾主骨生髓,肝藏血主筋。
人到中年以后,肝肾由盛转衰,筋骨得不到精血的充分濡养,逐渐退化变性。
在外伤,劳损,风寒湿侵袭等外因影响下,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而发痛。
而局部的病变又可进一步影响脏腑功能,产生眩晕、麻木等症状。
诊断:眩晕;胃脘痛(西医称为颈椎病;慢性胃炎)。
治则:温阳通络合辛开苦降法。
药用:熟附子12g,桂枝15g,制半夏15g,川连12g,黄芩20g,生姜2片,大枣7枚,党参24g,甘草20g,牡蛎30g。
7剂。
嘱咐注意饮食。
9月30日二诊:头晕减,心悸时作,夜寐欠酣,腰酸足跟痛,大便溏。
舌苔薄脉细。
再守上方为治。
上方加杜仲15g,怀牛膝15g。
7剂。
10月21日三诊:药后头晕腰酸均减,心悸时有,夜寐多梦,胃纳欠馨,舌苔根部微腻,脉细。
仍宗前意化裁。
药用:熟附块12g,桂枝20g,生甘草20g,龙骨齿(各)24g,牡蛎30g,川连12g,党参20g,黄芩24g,干姜15g,生姜4.5g,大枣5枚。
14剂。
1993年1月6日四诊:头晕好转,月经来潮净后,头晕又加重,耳鸣,视物模糊,舌苔薄稍腻脉弦细。
再投前法损益。
处方:桂枝18g,炙甘草20g,龙骨齿(各)24g,左牡蛎30g,熟附块12g,生白术20g,党参20g,川连12g,干姜18g,生姜3片,大枣5枚。
头晕的中医治疗医案
头晕的中医治疗医案
标题:中医治疗头晕的医案
引言:头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认为,头晕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等原因引起的。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个中医治疗头晕的医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医案一:张某,女性,30岁。
患者头晕已有半年之久,常伴有头痛、耳鸣等症状。
中医诊断为肝阳上亢、肾阴不足所致。
治疗方案:以清肝泻火、滋阴补肾为主,配合适当的针灸疗法。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头晕症状明显改善,头痛和耳鸣也减轻了许多。
二、医案二:王某,男性,50岁。
患者头晕已有数年之久,头晕发作时常伴有心慌、出汗等症状,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中医诊断为气虚血瘀所致。
治疗方案:以益气活血为主,配合适当的按摩和推拿疗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头晕症状逐渐减轻,心慌和出汗的情况也明显改善。
三、医案三:李某,女性,40岁。
患者头晕已有数月之久,头晕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诊断为脾胃虚寒所致。
治疗方案:以温中健脾为主,配合适当的中药调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头晕症状明显减轻,恶心和呕吐的情况也得到了改善。
结语:中医治疗头晕是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来缓解
症状。
以上所述的医案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不同,治疗方案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治疗头晕时,一定要到正规的中医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避免盲目使用药物或方法。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头晕问题,及时寻求中医的帮助,恢复健康。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
【原创版】
目录
一、眩晕的定义和常见原因
二、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三、名中医治疗眩晕的医案精选
四、总结
正文
一、眩晕的定义和常见原因
眩晕是指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摇晃或倾斜的一种症状,常常伴随着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
眩晕的成因繁多,常见的原因包括高血压、低血压、颈椎病、内耳疾病、贫血、脱水等。
二、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多样,常见的有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
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法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三、名中医治疗眩晕的医案精选
1.肝阳上亢型眩晕
患者,男,56 岁。
主诉: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烦躁易怒。
中医诊断:肝阳上亢。
治疗方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处方:天麻、钩藤、石决明、白芍、牛膝等。
2.气血亏虚型眩晕
患者,女,48 岁。
主诉:眩晕,头晕,乏力,心悸,失眠多梦。
中医诊断:气血亏虚。
治疗方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处方: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熟地等。
3.肾精不足型眩晕
患者,男,62 岁。
主诉: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精神不振。
中医诊断:肾精不足。
治疗方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处方: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杜仲等。
四、总结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展示了中医在治疗眩晕方面的独特优势和疗效。
通过对病因病机的准确把握,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李虹治疗眩晕验案举隅
目眩 2 月余 , 每 于恼怒和 劳累后发作 , 甚 则 昏痛 , 头重脚 轻, 伴 心烦易怒 , 舌红 、 苔薄黄 , 脉 弦细 。 查 血压 、 心 电图 和c T 均 正常 。 诊断: 眩晕 。 证属: 肝 肾亏损 , 肝 阳上亢 。 治 以平肝潜 阳, 标 本兼顾 。 方用 六味地 黄汤加 味 : 熟 地黄 、
灵脂。
王某 , 男, 5 0 岁。 2 0 1 4 年1 1 月1 9日初诊 。 主诉 : 平 素
2 肝肾亏损案 张某 , 男, 4 6 岁。 2 0 1 4 年3 月1 6日初诊 。 主诉 : 头晕
体 虚易 感 , 近 日因劳 累后 出现 眩晕 , 恶 心欲 吐 , 面色不 华, 气短乏力 , 饮 食 不化 , 腰 膝 酸软 , 畏寒 , 舌淡 , 脉 弦 细。 诊断 : 眩晕 。 证属 : 脾 肾不 足 , 虚风 上扰 。 治以健脾 消 浊, 补 肾益 精 , 熄 风止 眩。 方用 眩晕六 味汤 ( 经验 方 ) : 生
轻, 时有头晕 , 视物 昏花 , 腰 腿酸软 , 舌淡红苔少 , 证属肝
肾阴虚 , 虚风 内动 , 治 以滋补 肝肾 , 清 肝明 目, 予杞菊地 黄汤( 重在 补肝 肾) 。 熟地 黄 2 0 g , 山药 、 山萸 肉 、 泽泻 、 怀
菊 花各 1 5 g , 丹皮 、 茯苓 、 杞果 各 1 2 g 。 7 剂 后头 昏 目眩明 显 减轻 , 劳 累后感 腰腿 酸软 , 舌瘦 苔少 , 续服7 剂, 诸 症 悉除。
或 因房劳所 伤 , 年 老肾 阴亏 虚 , 水不 涵木 , 肝木失 荣 , 致
按: 患者年近七七 , 劳作太盛 , 脾 胃亏虚 , 中气 不足 , 清 阳不 升 , 浊阴不降 , 气血不 能濡 养脑窍 , 故 出现 眩晕时 作。 遇 劳加剧 , 且 与子 宫脱垂并 见 , 病 移 日久 。 符合 中气
中成药治疗眩晕5例
家庭医药 2018.0544传统医学传统高血压在中医属“眩晕”范畴,以头晕、头痛为主要特征。
病机为肝阴暗耗、肝阳上亢;或过食肥甘、痰浊内生;或年老精衰、肾水亏虚。
总之发病主要在肝、脑,也可涉及脾肾,终致眩晕。
治疗上除根据辩证采用煎剂,还可选用“简、便、廉、验”的中成药。
笔者搜集并整理了5个用中成药治疗眩晕的案例,供大家参考。
高血压速降丸:较适用于单纯性高血压者45岁的李先生因偶尔出现头晕、头痛、软弱无力,自我诊断为“工作疲劳综合征”,自服复方氨基酸口服液、安神补脑液3个月未见效,到某医院就诊。
医生诊断为眩晕(原发性高血压)。
因害怕西药的副作用,李先生要求医生开中药口服。
医生给予高血压速降片口服,10天后头晕、头痛消失,软弱无力减轻;1个月后软弱无力消失,血压恢复正常。
效不更方,继续巩固用药1个半月。
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高血压速降丸由茺蔚子、琥珀、蒺藜、乌梢蛇、天竺黄、阿胶、菊花、法半夏、夏枯草、大黄、白芍、赤芍、白薇、当归和牛膝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平肝降逆的功效。
临床上,本药用于虚火上升引起的眩晕(症见头晕目眩、脑中胀满、颜面红赤、烦躁不宁、言语不清、头重脚轻、步态不稳和知觉减退)、连续3次不同时间测血压达到或高于140/90毫米汞柱者。
用法:口服,每次20粒,每天2次。
注意事项:体虚胃弱(症见瘦弱或虚胖无力、纳差)者酌减;感冒、泄泻期间停服;孕妇忌用。
强力定眩片:较适用于伴血脂异常者57岁的何大妈出现眩晕、头痛和耳鸣6个月,每于疲劳、感冒和大量荤食时加重,自我诊断为“头风兼慢性感冒”,自服祛风止痛片和感冒灵1个半月未见效,到某医院求诊。
医生诊断为眩晕(高血压、血脂异常),给予强力定眩片口服,中成药治疗眩晕5例□广东省连州市北湖医院副主任医师 陈金伟10天后眩晕消失,头痛和耳鸣缓解;1个月后头痛和耳鸣消失,血中胆固醇下降。
效不更方,继续用药3个月胆固醇恢复正常。
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强力定眩片由杜仲、杜仲叶、野菊花、天麻和川芎组成,具有定眩、止痛、通络的功效。
苓桂术甘汤——眩晕医案6条
苓桂术甘汤——眩晕医案6条7、眩晕——姜春华医案魏某,女,55岁。
患耳源性眩晕病已7年,发作时觉周围物体转动,如坐凌空,素患支气管炎,咳嗽多白沫,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滑大。
证属痰饮上泛,宜温化痰饮,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5克桂枝9克白术9克甘草6克五味子9克方7剂按:朱丹溪说:“无痰不作眩”。
本案眩晕系由痰饮上泛,宜温化痰饮,故取苓桂术甘汤加味。
本方重用五味子9克,系根据临床经验,五味子不仅有强壮作用,而且是治疗耳源性眩晕的有效药物。
据现代药理研究,认为五味子对中枢神经有显著的兴奋作用,并能促进代谢,提高视觉、听觉等感受器之生理功能。
《经方发挥与应用》8、眩晕——刘景琪医案张某,男,41岁,中专教员,1979年7月12日初诊。
头晕,走路不稳,心烦已近一年。
由洗澡后受凉引起,越来越重,以至行动困难。
于1978年8月26日入×院诊治三十五天,疗效不明显,出院后在家休息,卧床不起,不能活动。
至1979年8月中旬开始服中药,效果亦不著,仍头晕心烦,胸脘憋闷,步态不稳,手抖,乃前来就诊。
检查发现手抖,项强,头不能转动,闭目并足不能站立,指鼻、指指试验阳性,如果向正前方走则左右摇摆。
舌苔白黄,脉左关滑,寸尺沉紧,右寸关尺滑。
辩证:痰湿中阻,清阳不升。
治则:温阳化饮,降浊升清。
处方:茯苓18克桂枝18克白术18克炙甘草12克栀子9克豆豉9克地龙24克蜈蚣3条共服二十一剂,头部活动自如,手抖止,唯在情绪紧张时还出现头晕,大便仍干。
苔白,脉左关滑,右尺滑。
处方:大黄9克桃仁9克桂枝18克甘草12克红花9克栀子9克豆鼓9克蜈蚣8条茯苓24克白术12克服十二剂诸症状消失,临床治愈,追访三年无复发。
《经方验》论:沉紧为阴寒,脉滑为水停,苓桂术甘汤,泻其停水,气降归根,寒水化温,沉紧自解。
本条之项强,头不能转动者,是水停于中,胃气不降,太阳经气上逆之因。
对比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提纲则自知。
9、眩晕——刘景琪医案于某,男,50岁,干部,1981年4月23日初诊。
中医医案——眩晕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化瘀升清法治眩晕病案:吴某,女,47岁。
初诊:1982年3月20日。
主诉及病史:眩晕发作2周。
诊查:有眩晕病史五六年,屡发屡作。
此次发作已2周,经用平肝、化痰、补益诸法乏效。
其特点是睡卧时晕作,房屋等外物旋转不已,站立、活动时晕稍减。
舌暗红苔薄,脉涩。
辨证:瘀血阻络,清气不升,脑失所养。
治法:化瘀升清。
处方:当归10g 川芎6g 白芍10g 桃仁10g 白薇10g 丹参15g 葛根15g 柴胡6g 牡蛎15g(先煎) 3剂二诊:3月24日。
药入晕眩有减,然卧床时仍不能过猛。
前法既效,则效不更方,原方踵进。
5剂。
4月10日随访,眩晕已止,起卧如常。
按语眩晕一证,历代总结的论治方法虽多,然无非肝阳、痰火、气血不足、肾气亏虚诸端,而言及血瘀几无。
本例眩晕经久,以“睡卧时晕作”且“活动时晕稍减”为特征,并沿用一切常规治法乏效。
其舌暗与脉1涩应当是本例病机的重要线索,反映了本例眩晕病机的本质,如果再结合眩晕卧甚动减等特征,血瘀眩晕的诊断是不难作出的。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3集,P318-319,陈亦人医案。
陈亦人,1924年生,江苏沭阳县人。
幼承家学,继拜同间儒医戴笠耕为师,研习经典医籍,并临证襄诊,医道渐长。
1945年悬壶沭城,适值瘟疫流行,即普为救治,活人甚众,自此名噪乡里。
1953年参加广仁联合诊所,并担任区卫生工作者协会主任。
1955年3月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深造。
1956年3月毕业,留校执教。
1979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87年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开设了《伤寒论求是》课程,填补了研究生《伤寒论》教材的空白(该书已出版)。
主编出版了《伤寒论译释》、《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等专著,先后发表论文六十多篇。
力倡“六经钤百病”,“伤寒论非外感专著,而是伤寒杂病合论”,在本学科研究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
中医医案——眩晕(五)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辨证施治治愈眩晕三例病案一:刘某,男,45岁。
初诊:1976年5月16日。
主诉及病史:患内痔10余年,继发贫血,入院后第3天经内痔注射坏死法,痔已脱落。
诊查:现症头眩晕,心悸,失眠,气短,自汗,乏力,食少,便结脉乳,唇色及舌质淡,面黄肿,苔白滑。
血红蛋白3.1g%,红细胞194万/mm3。
辨证:气血两虚,血不上荣于脑而致眩晕。
治法:拟八珍汤化裁。
处方:炙黄芪30g 党参15g 白术10g 当归10g 熟地12g 白芍10g 茯苓12g 酸枣仁12g 制首乌12g 砂仁10g 炙甘草5g 水煎,每日1剂,日服3次。
上方药连续服用26剂,诸症若失,血红蛋白7.6g%,红细胞364万/mm3,出院。
按语本例眩晕因气血两虚所致。
治用八珍汤加减,方中以四君补益中气,再加黄芪以增强补气的作用;用四物补血,再加制首乌以滋润肝肾,养血补血;用酸枣仁以养心润血。
不用川芎是防其辛香走窜之性,以免耗伤阴血,代之以砂仁,可制熟地、首乌之滋腻,达到补而不滞的目的,故可以长期服用本方药而不致滞积。
全方具有气血双补的功效,气血两虚之眩晕者服之效佳。
病案二:杜某,男,35岁。
初诊:1969年10月14日。
主诉及病史:一年前因车祸头部受伤,留下头痛眩晕之疾。
发作时眩晕欲倒地,头痛欲裂,伴恶心呕吐,心悸失眠等症,多方求治不效。
诊查:形体消瘦,痛苦面容,舌质紫暗、苔白润,脉弦。
辨证:为风湿之邪郁阻三阳之络,兼夹瘀血停着于头部。
治法:拟通络疏风,除湿化痰兼以逐瘀。
处方一:酒制大黄15g 白芷10g 粉葛根25g 竹茹10g 滑石18g 桃仁12g 羌活10g 甘草5g处方二:川芎12g 菊花18g 防风12g 蔓荆子15g 羌活10g 白芷12g 藁本12g 北细辛3g 麻黄3g上二方药各5剂,每日1剂,冷水浸泡透,用武火煎沸后3~5分钟即可,两方药交替服用,上、下午各热服1次,晚上不宜服。
中医古籍眩晕医案集萃
中医古籍眩晕医案集萃小郎中出品小郎中整理致力于中医古籍、医学资料收集、整理目录何澹庵医案 (2)张聿青医案 (2)临证指南医案 (6)孙文恒医案 (8)续名医类案 (13)古今医案按 (17)丁甘仁医案 (19)也是山人医案 (20)诊余举隅录 (21)得心集医案 (22)剑慧草堂医案 (23)孤鹤医案 (23)幼科医验 (25)费绳甫先生医案 (25)沈俞医案合钞 (28)旌孝堂医案 (29)江泽之医案 (30)临证经应录 (32)叶天士曹仁伯何元长医案 (32)缪松心医案 (33)王九峰医案(一) (33)王九峰医案(二) (34)王孟英医案 (35)古今医案按选 (36)辨证奇闻 (37)薛案辨疏 (38)回春录 (46)中医古籍眩晕医案集萃何澹庵医案眩晕头晕体丰,心悸脉动,类中之渐,须安养调治。
熟地茯神麦冬肉甘菊白蒺藜老桑叶归身枣仁石决明豨莶柏子霜质弱火炎,耳鸣头晕,膈次不宽。
先用疏肝清理,然后进补。
元生地青蒿石决明花粉泽泻制首乌甘菊老桑叶钩丁甘草耳鸣头晕,六脉弦滑不柔,肝火挟痰为患。
先清后补。
制首乌法半夏淮牛膝白蒺藜茯苓石决明甘菊花黑山栀冬桑叶头晕膈胀,阴虚肝络不舒也。
理气疏风兼治。
归身茯神甘菊花川郁金女珍子橘叶白芍枣仁白蒺藜制香附阿胶头晕多痰,心悸少寐,坎离不交,心志不宁。
以苦泄安神,自然安适。
川连辰砂拌麦冬枣仁丹参橘红法半夏云茯神龙齿橘叶竹茹张聿青医案眩晕右调气熄肝,眩晕不定。
左脉弦大,尺部空虚。
下虚上实。
拟介类潜阳,为进一层治。
生龟板(七钱)煅磁石(三钱)杭白芍(一钱五分酒炒)阿胶珠(二钱)生牡蛎(五钱)朱茯神(三钱)池菊花(一钱五分)黑豆衣(三钱)钩钩(三钱)淮小麦(五钱)钱(左)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肝经之气,横扰不平,则腹胀胸闷。
在下则为气,上旋则为风,风阳上旋,则为眩晕。
今大势虽定,而根柢不除,牙龈胀痛,亦属风阳阻于胃络也。
脉象细弦。
宜为柔养。
小郎中整理致力于中医古籍、医学资料收集、整理川石斛(四钱)大麦冬(三钱)生牡蛎(六钱)生白芍(二钱)白蒺藜(三钱)小黑豆衣(三钱)酒炒女贞子(三钱)阿胶珠(一钱五分)干橘叶(一钱)某头目旋晕,经久不愈,投滋纳减,此痰阻中宫。
名中医治疗眩晕医案精选
眩晕一、医案导入陈某,男,58岁,2021年4月10日初诊。
主诉:发作性眩晕4天。
现病史:患者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天旋地转,视物模糊,站立不稳,伴胸闷恶心,呕吐痰涎,体位变化时发作,持续数秒后可缓解。
刻下症见:头昏沉,头重如裹,精神欠佳,神疲乏力,无耳鸣耳聋,偶感心慌心悸,口干不欲饮,晨起口苦,纳差,多寐,二便正常。
舌象:舌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苔白腻。
脉象:脉滑。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长期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血压控制一般。
诊疗经过:证属痰浊上蒙,扰乱清窍,清窍不宁。
治宜化痰祛湿,健脾和胃,祛风止眩。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参芪温胆汤加减:法半夏10g,白术15g,天麻10g,茯苓15g,陈皮6g,钩藤15g,川芎15g,僵蚕10g,蝉蜕10g,党参15g,黄芪15g,枳实10g,石菖蒲15g,竹茹15g,胆南星15g,远志15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服药7剂,未再发眩晕,天旋地转、恶心呕吐好转,头昏沉减轻,头重如裹,神疲乏力改善,劳累后感心慌心悸,无胸闷胸痛,口干口苦,纳食尚可,夜寐安,二便正常,舌暗红,苔白腻,脉滑。
改用参芪温胆汤加减,健脾祛湿,利胆和胃,佐以益气补血,活血通络。
方药:法半夏10g,茯苓15g,陈皮6g,枳实10g,竹茹15g,川芎15g,丹参15g,石菖蒲15g,远志15g,党参15g,黄芪15g,薄荷10g,僵蚕10g,胆南星10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本医案来源:黄春华主任中医师门诊医案。
二、思考讨论1.本病的中医诊断、证型是什么?2.请阐述本病的病因病机。
3.本病如何与厥证、中风鉴别?4.请写出治法、方药(方名、药名、用量、用法)。
【解析】1.诊断:眩晕。
证型:痰浊上蒙。
2.病因病机:痰浊上蒙,扰乱清窍,清窍不宁。
3.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见四肢厥冷为特征,一般可在短时间内苏醒,严重者亦可一厥不复甚至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头眩欲仆或晕眩仆倒的表现,虽与厥证相似,但无昏迷、不省人事等症,也无四肢厥冷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蒋** 男 75岁,11月5日初诊,
患者10天前起床即出现眩晕,不能下床行走,不敢睁眼,睁开自觉天旋地转,伴恶心,不欲饮食,无高血压病史,在荆州中心医院做颅内CT未发现异常,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经输液治疗一周后可以下地自由行走故出院,但眩晕频作,伴恶心欲吐,目胀,由子女送到我诊所要求中药治疗:
(考虑患者年事已高,诊断治疗需谨慎)由老伴搀扶进来,忙趴在桌上,述---晕,查血压125/78mmhg,心率76次/分,可以正常交流,舌淡苔白腻,脉滑。
中医诊断:眩晕,证型:肝阳上亢、痰阻清窍;治法:清肝泻火,化痰开窍,方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法半夏15 白术15 天麻20 钩藤15 石决明30(先煎)陈皮15 茯苓20 丹参代赭石30(先煎)枸杞15 枳实15 甘草10夏枯草15 蔓荆子15 生姜3片五剂令以清淡饮食,平卧。
二诊:11月16日
患者药以服完,今在家人陪伴下前来复诊,看车停门口,(下来一车家人)老人今天独自下车,不需要家人帮忙,我自感欣慰,进屋后对我很是客气,一手和我紧握,一手拍我肩膀,说我医术不错,喝了3剂药就不晕不吐,独自可以出门了,家人也对我表示感谢,经过检查,舌苔较前薄些,且舌尖红,脉细伴口干,眼睛干涩,视物不清,治以在滋养肝肾,明目为主佐以化痰,方以杞菊地黄丸加减:
枸杞30 菊花15 枣皮15 山药15熟地20 茯苓15 泽泻20 丹参陈皮15 半夏12 白术18 天麻20钩藤20 首乌20 寄生20 石决明当归20 蔓荆子15 甘草五剂收功
例一潘X X,女,初诊日期:1954年2月。
体本虚弱,多年来襟怀不适,因遭事故,致肝木上升而头目眩晕,肝木侮土而呕吐不休。
右脉弦劲,饮食不思,二便不利,舌绛苔薄,情势颇急,可能发痉。
宜凉肝安胃,服观后效再商。
桑叶9克杭菊花9克粉丹皮9克黑栀子9克大白芍9克细生地24克姜川连2.1克法夏6克姜竹茹12克黄郁金9克羚羊镑1.2克另煎兑苦丁茶9克服上方左脉见平,舌绛见淡,苔薄见宣,眩晕立止,唯呕吐如前,纳食不香,二便未调。
依前法去羚羊加安胃品以止呕吐。
桑叶9克菊花9克丹皮9克栀子炭9克夏枯草 9克苦丁茶9克细生地18克大白芍9克法夏6克姜竹茹12克干苇根15克左金丸4.5克(分二次送服)。
上方服两剂,呕吐为止,舌苔已消,胃纳已香,二便正常,再以小剂泄肝安胃善后。
例二魏X X,男,60岁。
患头晕目眩,兼有耳鸣,鼻亦发塞,嗅觉不佳。
病有数载,屡治不效,颇以为苦。
切其脉弦,视其舌则胖大无伦,苔则水滑而白。
辨证:此证心下有饮,上冒清阳,是以头冒目眩,其耳鸣、鼻塞,则为浊阴踞上,清窍不利之所致。
治法:渗利水饮之邪。
方药;泽泻24克白术10克此方服1剂而有汗,不改方,共服五剂,则头晕、目眩、耳鸣、鼻塞等证愈其大半,转方用五苓散温阳利水而收全功。
例三伍X X,女,74岁。
初诊日期;1977年5月23日。
头目昏眩,颈项强痛,四肢无力,鼻痂干结,大便干燥,尿多而黄,脉沉细,尺部弱,舌有裂纹,苔微白。
血压250/160毫米汞柱。
辨为肾阴不足,肝阳上亢。
方药:玄参、麦冬、牛膝、茯苓各12克代赭石24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5克钩藤、菊花、远志、蝉蜕各6克
二诊;服上方3剂,头晕见减,大便仍干,小便略少,血压降至230/110毫米汞柱。
又有心悸胸闷,脉弦细。
前方去代赭石、蝉蜕、玄参、麦冬、茯苓,加菖蒲、白蒺藜、女贞子、茺蔚子各9克,丹参、首乌各12克,磁石15克。
、
三诊:投药3剂,血压降至190/100毫米汞柱,头晕便干胸闷心悸略减,但下肢关节肿痛,脉细数有歇止,舌剥。
前方除茺蔚子、牛膝、龙骨、女贞,加羌活、独活、鸡血藤各9克,随访一月,血压趋于稳定,身体轻松有力。
例四杨X,女,44岁。
血压高亢,胸闷泛恶,头晕痛殊甚,脉弦滑,苔薄腻,厥阴为
风脏,相火寄焉。
风火相煽,上窜于巅,故致晕痛。
兼之胃失和降,则胸闷泛恶,症情非轻(血压达230/135毫米汞柱),须防突变,急予平旰潜阳,和胃降逆,势见缓和乃吉。
玳瑁片6克(先煎) 姜半夏9克生石决明15克(先煎) 菊花6克竹茹6克薄荷炭3克(后下) 炙僵蚕9 克姜黄连2.4克钩藤9克(后下) 牛黄清心丸1粒(化服)
二诊:头晕痛,纳呆泛恶,心悸气短,苔腻薄黄,脉沉而小滑,与症状未合,是因脾土失运则痰生,因痰生热,因热生风,血压过高,风阳亢逆,故拟予化痰浊,和胃平肝,不斤斤于泻肝也。
北沙参9克竹茹6克竹沥半夏9克陈皮6克白蒺藜9克北秫米9克橹豆衣9克炒枳壳4.5克菊花 6克生石决明15克(先煎) 钩藤9克(后下) 生苡米9克朱茯苓9克
三诊:用和胃平肝化浊法,中焦痞闷顿舒,脉象亦起,头晕痛渐瘥,纳渐增,泛恶亦止,然腻苔尚未尽化,再宗原法损益之。
北沙参9克生石决明15克(先煎) 竹茹6克陈皮逆于胆。
法当解热清中,利胆安胃。
鲜竹茹10克赤茯苓10克煅赭石(布包)10克枇杷叶(生姜汁炒)10克旋复花(布包)7克金铃子(酒炒)7克左秦艽7克广陈皮5克酒黄芩5克炒山栀 5克炒枳实5克川黄连(吴萸水炒)2克益元散(布包)10克
[评按] 厥证系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移时逐渐苏醒的病证。
有时也可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
《内经》论述颇多,后世更分为气厥、痰厥、血厥、食厥等。
例一证属寒痰厥逆,状若假死,惊为怪病,以三生饮作汤一剂神效。
三生饮中均为辛烈有剧毒,并能令人麻醉,近世医家用者稀少,但大病当前,出奇应变,往往可以化险为夷。
例二为食厥,系因食非所宜致令中毒而致。
本例食用生附子、醇酒,毒热炽于胃而逆于胆,虽见四肢厥冷,憎寒腹痛,但舌质干赤,呕吐苦水,决非阴寒之证。
治宜解热清中,利胆安胃、方中陈皮、竹茹、枳实清中,黄连、黄芩,栀子清热解毒,茯苓运脾;杷叶和胃。
审证求因,辨别寒热之真伪,立法遣药,别开生面,药后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