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法律》导学案
初中思想品德 第七课 走近法律 学案一
![初中思想品德 第七课 走近法律 学案一](https://img.taocdn.com/s3/m/9ffb46f2844769eae109ed22.png)
走近法律【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规矩、道德、纪律、规章、法律等含义,并能够理解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了解法律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的人。
【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社会生活中规则的含义及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具有规范和保护作用。
2.难点:培养学生热爱法律、尊重法律的态度;提高学生学法、守法、用法、爱法的法律意识。
【自学导学】1.社会生活中的规矩,。
2.道德,依靠;纪律、规章,按。
3.法律是。
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
4.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它通过。
5.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是我们应取的态度;是我们应树立的价值标准。
参考答案:1.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行为规则2.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本单位团体的需要,定出在局部适用的准则3.社会行为规范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4.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5.学法、守法、用法爱法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课堂研讨】【案例分享1】足球赛可以用手吗?1823年,在英格兰一所大学的一场足球比赛中,一位队员突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跳起来用手接住队友的传球,直奔对方球门,把球扔了进去。
双方对这个进球是否有效争执不下,因为当时没有规则可依。
后来,为了防止出现类似的问题,英国足协制定了“不许用手触球和持球跑动”的足球比赛规则,并成为全世界通用的规则,一直延续至今。
【案例分享2】撑竿跳可以爬吗?撑竿跳比赛刚刚设立时,有一次国际比赛,一位日本运动员拿着长竿,跑到横杆前,突然将长竿插在地上,并两手抓住竿子爬了上去,到了横杆高度时跳了过去,全场都一下子目瞪口呆,因为在当时的撑竿跳比赛规则中,没有规定是否允许爬杆,只是说用杆。
走进法律导学案
![走进法律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6d766e3968011ca30091bd.png)
【学习目标】(1)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2)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规则的重要性;法律的特征教学难点: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知识链接】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法律?它们有什么作用?【学法指导】讨论法,小组活动法【学习过程】【学案自学】1、自学课本27-31页2、自我检测(1).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
社会生活中的规矩,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____。
社会生活离不开____。
(2).(1)在社会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矩、规则有很多种,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类型:即____、____和____。
(3)与道德、纪律等规矩相比较,法律具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
一是法律由______;二是法律靠____保证实施,具有____;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______。
(4).我国法律作为人民____和____的体现,它通过规定____和____,规范全体社会人员的行为。
(5).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表现为,它规定人们____做什么,____做什么,____做什么,____做什么。
(6).法律具有保护作用。
日常____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____”;国家的____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____。
(7).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____;爱法,是我们应采取的___。
【小组合作】组内交流,形成共识【班级展示】【质疑探究】1.活动一:“方”“圆”大赛请两名同学到黑板前,分别徒手和用尺子和圆规画一个方、一个圆。
观察比较他们的画有什么差异?2.活动二:规则举例(1)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在学校、家庭、社会上),列举你所曾经历或直接感受到的规则。
(2)并说说这些规则哪些属于道德,哪些属于纪律,哪些属于法律?【测评反馈】(一)判断题1.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公民的生活可以没有法律。
导学案:走近法律
![导学案:走近法律](https://img.taocdn.com/s3/m/9d9fb586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87.png)
走近法律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教学重点:1、社会生活中规则的含义及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2、法律具有保护作用。
教学难点:培养热爱法律、尊重法律的态度;提高学生自觉守法意识。
预习导航一、新知初探1、阅读对比教材第86页的两幅漫画“井然有序”和“混乱不堪”,说一说造成这两种场面的原因和这两种现象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以“我的一天”为题,让学生描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或感受到的规则。
3、填写课本P88页的表格,看图说说①道德、守则、法律三个概念区别,并用自己的话讲述。
②看课本第87页的三幅图,说说各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生活离不开法律。
)4. 看漫画分析问题A.看教材第88页漫画,合作探讨问题:①法律维护了小郑的什么权利,要求其邻里承担了什么样的义务?②如果没有“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小郑的生活将会怎样?③你在生活中碰到过或看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是怎样处理的?(提示:法律就是通过对人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来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这就是法律的“规范作用”。
)看课本89页漫画。
回答问题:你能说出两幅漫画涉及的相关法律吗?②如果没有这相关的法律规定,情况将会怎样?二、探究提高小明的一天小明上数学课的时候又睡着了,数学老师示意同桌叫醒他,睡意朦胧的小明忘记了自己正上数学课呢,头也没抬起来,咕哝了一句:“干嘛呢!”,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他才惊过神来。
中午放学后,挨了批的小明闷闷不乐地准备乘公交车回家,只见车还没停稳他就想往上挤。
车开了,一个颤巍巍的老奶奶正倚站在小明的座位边。
“这位小朋友,你能不能让一让,让这位老奶奶坐一坐?”售票员和气地说。
“这么多人,为什么就叫我让?”只听小明没好气地应着,并把脸别过一边。
思想品德《走近法律》教案
![思想品德《走近法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e76805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17.png)
思想品德《走近法律》教案思想品德《走近法律》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思想品德《走近法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思想品德《走近法律》教案篇1一、学情分析初中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包括法律,但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里遵守校纪、校规,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因为教师、家长、学校要他遵守所以才遵守,没有真正意识到规则能够帮助人们开展正常的生活。
因此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规则,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并进而了解法律也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从而树立起最基本的法律意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三、教学难点法律的三大特征四、教学重点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五、教学方式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请大家阅读一则案例。
有一位父亲因为离婚把怨气发泄在了儿子身上,他经常打骂儿子,有时还不让孩子上学,可他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
还理直气壮地说:“孩子是我的,我有权这样做。
”教师:你是否赞同这位父亲的说法?为什么?学生1:不赞同,因为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学生2:不赞同,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庭保护规定: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
七年级政治下册 7.1 走近法律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政治下册 7.1 走近法律导学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67dfacd49649b6649d74710.png)
《走近法律》【学习目标】1.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
3.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重点】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
【难点】法律的三大特征,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
一、课前预习【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什么是规则?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是人们。
2.社会生活为什么离不开规则?(1)没有行为的规则,人们各行其是,社会就会______ ________,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
(2)有规则、____ __ 、 __ ______十分重要。
3.我们身边的规则都有哪些?(1)道德:______ _____ ___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写出准则。
(2)纪律、规章:按______ ___ _____的需要,定出 __ ______的准则。
(3)法律:______ ___ _____。
4.法律的显著特征有哪些?(1)由______ _____ ___制定或认可。
(2)靠______ ___ _____保证实施,具有 __ ______。
(3)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______ ___ _____。
5.生活离不开法律,这对我们有什么要求?(1)应尽的责任:______ _____ ___。
(2)应树立的价值标准:______ ___ ___ __ ______。
二、【合作探究】1.活动探究一:(仔细阅读教材P84页)在十字路口,尽管车杂人多,可由于行人车辆各行其道,……那么,谁也别想顺利通过。
回答问题。
针对两种不同现象,谈谈你的看法?2.活动探究二:(教材P85页)我们乘坐公共汽车,先下后上就是一种乘车规则……有不同的规则。
回答问题。
说一说在社会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同的规则?3.活动探究三:(教材P86页)七年级学生小郑家楼上的一对舞迷夫妇,每晚都……舞迷夫妇受到了警告,并保证不再噪声扰民。
回答问题。
说一说在社(1)你在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如果碰到过,你是怎么处理的?(2)假如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三、课堂检测【巩固新知识】1.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15课时走近法律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15课时走近法律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38de2d86c85ec3a86c2c597.png)
巩固训练当堂检测:(10分) (评价等级为甲、乙、丙、丁)一、选择题1、4月8日,重庆市第级人民法院对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原副主席李堂堂做出一审判决,认定李堂堂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这说明法律()(1)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2)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3)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4)法律只对违法犯罪分子有制裁作用,对其他公民则不起作用A.⑴⑵B.⑵⑶C. ⑴⑶⑷D. ⑵⑶⑷2、法律之所以是特殊的行为规范,是因为()⑴法律的制定不同于其它行为规范的制定⑵法律的实施不同于其它行为规范的实施⑶法律的约束力不同于其它行为规范⑷法律只对违法犯罪分子有制裁作用,对其它公民则不起作用A. ⑴⑵⑶⑷B. ⑴⑵⑶C. ⑵⑶⑷D. ⑴⑵3、在我国,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允许特殊人物存在;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一旦触犯了国家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不允许任何人超越于法律之上。
这表明()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B、法律体现和维护道德的要求C、法律要靠人们自觉执行来保证实施D、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一不违法二不犯罪,与法律无关系B、我现在还小,与法律无关系C、我不与别人打官司,与法律无关系D、法律伴随每个公民度过一生,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5、对于酒后驾车这种行为,仅仅靠社会舆论的谴责是难以有效制止的。
2004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禁止这种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
该法实施后,酒后驾车的现象大为减少。
这表明()A、社会生活的行为规则主要靠法律的力量来实现B、法律规范人们行为的力度更大C、法律可以代替社会舆论,强制人们做一切事情D、有法可依,就能解决所有问题6、生日常行为规范与法律相比较,两者的区别是( )A、前者由生制定或认可,后者由国家制定或认可B、前者不具备约束力,后者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C、前者只使用于生,后者则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D、违反前者不承担责任,违反后者则要受到法律制裁7、“法律是根高压线,谁碰上它谁触电;法律是个守护神,惩处违法护好人”这句话体现了我国法律()(1)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2)制裁违法犯罪行为(3)保护公民的一切利益(4)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A、⑴⑵⑶B、⑴⑵⑷C、⑴⑶⑷D、⑵⑶⑷二、分析题1、谈谈选择题第1题的案例给你的启示。
《走近法律》导学案
![《走近法律》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ebdae1aeaad1f346933f42.png)
第七课第一框《走近法律》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教学难点法律的三大特征教学重点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教学过程活动1、“方”“圆”大赛──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分别徒手和用尺子、圆规画一个方、一个圆。
教师:同学们观察比较他们的画有什么差异?这种差异用说明了无规矩不成方圆活动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材第86页上的漫画,并讨论:①同样是十字路口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现象?②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③这个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活动3:生阅读课本P87思考问题: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则,与道德、纪律、规章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特征呢?活动4: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7页的三幅图,说说各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必要时老师加以点拨。
二、生活离不开法律1、生阅读课本P89-90第一段找出问题:法律的作用表现在哪两个方面?师加以分析。
2.分析课本P88、P89两个案例回答问题:(1)两个案例分别体现了法律哪一方面的作用?(2)两个案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课堂练习:1.“无规矩不成方圆”,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人人都可以按自己的规则办事B.规则是秩序的前提和基础C.公共生活需要有共同规则D.没有规则社会生活将陷入混乱2.在生活中,调节人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
下列属于调整人们行为的规则是()①法律②道德③习惯、信念④纪律、规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 我们的身边有许多规则,这些规则包括法律、道德、学校纪律等,与道德、纪律相比较,法律的显著特征有()①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②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④法律体现全体社会成员的意志和利益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4.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七下第七课走近法律导学案1
![七下第七课走近法律导学案1](https://img.taocdn.com/s3/m/ec13be7a1eb91a37f1115c62.png)
【训练提升】最佳选择: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这就是()
A.没有圆规也能画成圆B.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C.人人都要按自己的主意办事D.在社会生活中有无规矩一个样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自己一不违法,二不犯罪,不会与法律打交道
B.为了保护自身健康成长,青少年必须依法律己
一、自学内容:
1、什么是道德和纪律、规章?
2、法律具有哪些特征?
3、法律的作用是什么?
二、自学质疑:
1.小组讨论,不能理解的和学习重点内容。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课堂助学”中的题目;教材中落实。
3.看谁记得快,指生回答。
三、自学检测
1、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与__________、__________等规则相比较,法律具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 记
课题
走近法律
课 型
新授
课 时
1
附 记
学习目标:
1、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
3、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学习重难点:
1、社会生活中规则的含义及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2、培养热爱法律、尊重法律的态度。
学法: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2、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地表现为,它规定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应当做什么。
3、法律具 有__________作用。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__________。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________ ______ ______的保障。
思想品德人教七年级下册《走近法律》教案3
![思想品德人教七年级下册《走近法律》教案3](https://img.taocdn.com/s3/m/2016afd37c1cfad6185fa726.png)
《走近法律》教案教学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
逐步行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的能力。
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教学重点: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教学难点:对法律规范、保护作用的理解。
教学过程:1、我看规则(1)导入,揭题。
教师自编顺口溜一首。
题目:我好“烦恼”生活中,好无聊,太多太多的“规矩”,实在使我“烦恼”。
你看:早晨上学带胸卡,晚上按时要回家。
见了老师有礼貌,上课不能有迟到。
课上不让睡会觉,课下不让胡乱跑。
阅览室不能高声叫,考场严禁带小抄。
买饭必须要排队,打架斗殴更不许。
说话还要讲文明,办事还要讲诚信。
在家还要听父母,走路还看红绿灯。
一旦触犯国之法,失足便酿千古恨。
各种“规矩”数不清,使我天天不开心。
指导学生阅读引言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2)师生交流:学生通过对课本第86、87两组图片的分析、理解;教材中“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此重点内容,很容易突破。
2、我知规则(1)教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提出问题:a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可分哪几类?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又是什么?b法律与道德,纪律与规则相比较,其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是什么?教师指导学生分学习小组阅读、讨论教材87页内容;教师提问: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回答得更好、及时予以鼓励。
(2)教师结合教材中三幅图片进行讲解,并适时补充。
“今日说法”部分典型案例说明。
强调三点:一是从法律的创制形式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二是从法律的实施看: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三是从适用的范围或对象看:法律具有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指导学生填写教材表格内容3、我要规则(1)教师讲述《圣经》里的一则故事:绷带与法律法律如药有位国王一边为受伤的儿子包扎伤口,一边规劝说:“皇儿啊,只要扎上这条绷带,任你随便玩耍、跑跳,伤口都不会痛,可一旦解去绷带,伤口就会恶化!”(教师讲解其中含义:人生亦然,其潜伏恶的根源。
走近法律导学案
![走近法律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18698d71fe910ef12df885.png)
《走近法律》导学案学习目标:1、情感与态度: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2、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3、能力目标:培养自觉按照社会规则规范自己的行为的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法律作用。
学习难点:理解法律的特征学习过程(一)学习提示:1、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指什么?答:社会生活中的规则,使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
2、同学们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规则吗?答:《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管理细则》、《道路交通安全法》、《义务教育法》、《弟子规》等3、生活中的规则可分为哪几类?纪律、规章和法律、道德。
4、社会生活中规则的作用有哪些?答:(1)、社会生活必须要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
(2)、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如果没有规则社会就会混乱不堪,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十分重要。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5、什么是法律?答: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特殊的行为规范。
6、法律的三大特征是什么?答:(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制定法律)(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保证法律实施)(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7、法律的作用有哪些?答: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1)、法律具有规范作用,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2)、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它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8、生活在法治社会里,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做?(1)、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尊严。
(2)、依法规范自身行为、依法维护合法权益、依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3)、自觉学习、宣传法律知识,做一名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合格公民。
(二)展示交流,拓展提升单项选择题1、“7.5”打砸抢事件发生后,公安部门迅速抓捕了一千多名打砸抢烧杀犯罪嫌疑人,一批罪行极其严重的罪犯已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或无期徒。
《走近法律》教案4
![《走近法律》教案4](https://img.taocdn.com/s3/m/1c99c6cf48d7c1c709a145a3.png)
《走近法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和理解法律的含义,认识到社会生活离不开规矩,能说出法律的三个特征,区别法律与其他行为规则的不同。
2、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理解并且能够运用法律的能力,能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对法律的正确理解,对国家的相关法律持有正确的态度。
教学重点:法律的含义,显著特征,作用。
教学难点:法律与道德,纪律,规章的区别。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假如社会生活中没有规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道路上,我们在汽车站,我们在医院里,我们在公园里,我们在超市里……假如没有规则,可能会出现怎样的意外呢?学生分成5组,一个组一个问题,按下列表格提示,讨论后填表。
假如没有规则:第二环节:在比较中把握法律的三个显著特征学生阅读教材第87-88页有关法律、道德、纪律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①国家立法机关制定②在校学生③舆论、习惯、信念④自然形成⑤教育、行政力量⑥全国适用⑦教育行政机关制定⑧普遍适用⑨国家强制力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较,法律具有最为显著的特征: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第三环节:举例说明法律的规范和保护作用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实例,具体分析说明法律的规范和保护作用:1.法律的规范作用法律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法律为人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法律告诉我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同时,它还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表格。
材料:法律伴随我们的一生。
自从来到人世间,首先享有的法定权利是人身权利,以及获得父母抚养和教育的权利。
从儿童、少年到青年,我们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具备劳动能力时,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达到法定年龄,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服兵役的义务,有登记结婚的权利,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走近法律》教案1
![《走近法律》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196fa5fded630b1c58eeb550.png)
《走近法律》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二、教学难点:法律的三大特征
三、教学重点: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运用启发式讨论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导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新学
1、活动一:趣闻、漫画话规则。
出示趣闻、漫画,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社会生活也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2、活动二:齐心协力找规则。
学生分组齐心协力,共同寻找生活中的规则。
3、活动三:分门别类比规则。
学生分析比较道德、纪律、法律三种规则的异同,得出法律的特征。
4、活动四:看“小郑”谈法律。
学生阅读教材第88页,小郑的案例,并思考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法律的规范作用。
5、活动五:看材料分析讨论得结论。
学生看教材第89页中的图画,思考、讨论问题,得出法律的保护作用。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走近法律 教案
![走近法律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e441b3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23.png)
走近法律教案教案标题:走近法律教案目标:1. 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掌握法律的来源和层级;3. 理解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4.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教案内容:一、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源,展示一些与法律相关的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提问:“你认为法律是什么?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二、概念解释(10分钟)1. 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法律的定义和作用,例如: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执行的规则,它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2. 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例如:法律保护我们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三、法律的来源和层级(15分钟)1. 解释法律的来源,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2. 分析法律的层级关系,例如:宪法是最高法律,其他法律都必须遵守宪法的规定。
四、案例分析(20分钟)1. 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案例,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经验,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违法行为和合法行为。
2. 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的法律依据和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法律意识教育(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法律意识,例如: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他人的权益等。
2. 告诉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以及遵纪守法的好处和意义。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法律相关的话题。
教案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
2.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小测或问答形式,检查学生对法律概念和层级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以及日常生活中是否遵守法律规定,是否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
教案扩展:1. 组织学生参观法庭或法律机构,深入了解法律实践。
2. 邀请法律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或座谈,分享法律知识和经验。
3. 设计法律案例分析的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走近法律导学案
![走近法律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e64a105901020207409c52.png)
走近法律导学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走近法律导学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走近法律导学案
学习目标:1、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区分法律、纪律、与道德的不同;2、树立尊重法律的观念,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对人的规范和保护作用。
教学重难点: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对人们的规范和保护作用。
导学课程:
(一)自主学习,组内合作
1、社会生活准则的作用是怎样的?
2、社会生活中规矩的含义是什幺?
3、生活中的规则有哪几类?
4、法律的三个最为显着的特征是什幺?。
走近法律 导学案(学生用)改稿
![走近法律 导学案(学生用)改稿](https://img.taocdn.com/s3/m/187400c584254b35eefd348b.png)
沿河县夹石中学高效课堂导学案七年级思想品德:备课教师:安威审核人:政史教研组班级:姓名:组名:日期:第二课时《同样的权利同样的保护》学习目标 1、会说出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的表现,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生命2、能够热爱生命、尊重、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远离暴力环节一:一.自主学习(一)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1、表现:(1)珍爱生命,维护健康,积极,提高,使自己拥有强健的和焕发向上的。
(2)患病时,恢复健康,增强体质。
(3)生命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时,有权和请求。
2、放弃生命健康权的后果:(1)会给亲朋好友带来、较大的财产损失。
(2)会引发老者无人赡养、幼者无人抚育等一系列。
(3)放弃健康而损害自己的身体,必然会造成更大的。
(4)放弃生命健康权的行为与相悖,。
注意自身安全和健康不仅是我们的,也是对自己的和。
(二)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1、原因:(1)任何非法剥夺他人、故意或过失造成他人的行为都是侵害生命健康权的行为。
(2)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权,既损害了的生命与健康,也损害了,要依法受到相应的制裁。
2、要求:(1)人与人之间发生争执时,要懂得、,以避免伤害事件的发生。
(2)要关爱,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做一个既又乐于助人的人环节二:合作与探究展示1、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一天晚上,田华从同学家归来,路过一条偏僻的胡同时,从胡同口处跳出一个持刀青年黄某。
黄某把刀逼向田华并让他交出钱和手表。
田华扭头就跑,结果跑进了死胡同,而黄某持刀紧随其后,慌乱害怕中,田华拿起墙角的一根木棒。
向黄某挥去,黄某应声倒下。
田华立即向派出所投案,后经查验,黄某已死亡。
你对田华的行为有什么看法?(小组归纳)3月4日晚8点多,18岁的高三学生刘松从5楼家中跳楼自杀身亡。
刘松是北京大兴区第八中学高三(3)班学生,今年18岁。
刘松的母亲王红说,3月4日上午7点多,她接到刘松班主任王文娟(音)打来的电话。
电话中王文娟称刘松没有完成作业,“当时我着急上班,也没多想,就说让孩子先回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第一框《走近法律》导学案
主备课人:审核人:授课人:____班级:____姓名:____
【学习目标】
⒈认识到社会生活离不开规矩。
并能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说明规矩的重要性。
⒉能认识到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
⒊能说出法律的三个特征,区别法律和其他行为规则的不同。
⒋能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学习重难点】
⒈学习重点:⑴法律的基本特征
⑵法律的作用
⒉学习难点: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
【学法指导】
首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围绕学习目标阅读课本,先把教材正文部分的学习重难点划出来,然后把情景材料后面的小问题简答出来(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和同学们合作研讨)。
其次,围绕导学案,完成相关任务。
最后,要利用一定时间强化记忆重要知识点。
【学习过程和内容】
一、导入新课
“无规矩不成方圆”。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你知道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规矩吗?二、自主学习
⒈阅读教材86页情景材料,回答:这两幅图说明了什么道理?
⒉阅读教材87页的正文部分,列出法律的三个特征。
(理解并背诵)
⑴
⑵
⑶
⒊阅读教材88页方框内的表格内容,并根据要求填写。
⒋能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法律和其他行为规则的区别。
⑴
⑵
⑶
三、合作探究
⒈辩论:社会生活中能不能离开法律。
正方和反方分别说出理由。
⒉当你或你的家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的时候,你应该怎样做?
⒊作为一个社会公民,你认为法律有什么作用?
四、交流展示
⒈分组分别展示预习部分的内容,此部分可以一组展示另一组负责评价,学生展示完以后,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强化记忆,巩固基本知识点。
⒉第二部分展示内容是课堂研讨部分,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评比。
五、拓展提升
⒈请同学们总结本课时所学内容并相互点评。
⒉材料: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
开始时,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后来便放纵自己,曾因偷学校的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
辍学后不思悔改,经常在社会上偷窃财物、参加赌博等,因此受到公安机关的拘留。
后来为了搞到钱,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经拦路抢劫,在短短的几天内作案三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⒈你觉得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是什么?
⒉陈某有过知耻的心理,最终还是滑向了犯罪的深渊,给你的启示是:
⒊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我们应该怎样做?
六、检测反馈
⒈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等相比较,其具有的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是()
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②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③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④法律是靠社会舆论、习惯和信念来维持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⒉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我们应该()
①自觉树立法律意识②维护法律的尊严③自觉依法自律④加强自身法律修养⑤要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⒊背诵“法律的三个特征”(人人过关)
【学习反思】
⒈知识盘点:
⒉心得感悟:(同学们可以把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写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
【教学反思】。